對中蜂養殖的思考:逯彥果、劉守禮、劉曉鵬

畜牧業 種植業 三農 蜜蜂養殖培育 2017-07-17

從2014 年5 月開始,甘肅省蜂業技術推廣總站用3 年時間對全省14 個市(州) 的86 個縣(區) 開展新一輪的蜂業資源調查工作。2014 年首先對慶陽市、平涼市、臨夏州、甘南州等4 市(州) 的32 個縣(區)進行了調查。筆者帶隊負責慶陽市8 個縣(區) 的調查工作,在進一步弄清慶陽市蜂業資源基本情況的基礎上,提出了對蜂業工作尤其是中蜂養殖發展方面的一些思考,希望與全國蜂業同仁進行交流研討。

慶陽市轄七縣一區,分別為西峰區、慶城縣、鎮原縣、環縣、華池縣、合水縣、寧縣和正寧縣,是甘肅省傳統的養蜂地區,尤其中蜂養殖更是具有悠久的歷史,但是近些年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中蜂數量不僅沒有增加,在某些縣區反而有所下降,一些地方甚至絕跡,其中的一些原因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

慶陽市蜂業資源調查工作於2014 年8 月19~29日進行,為期11 天,行程3 000 多千米,主要調查了慶陽市七縣一區的40 多個鄉鎮,走訪蜂場、蜂業企業、蜂農合作社等近百家,採訪蜂農近200 人,採集蜜蜂標本77 份(瓶)、蜂蜜樣品61 份(瓶),拍攝養蜂相關資料照片500 餘張,基本上摸清了慶陽市蜂業資源尤其是中蜂分佈情況和養殖水平,探究了制約中蜂養殖業發展的主要原因。

經調查,慶陽市現有中蜂約2.1 萬群,主要分佈在合水、正寧、寧縣境內的子午嶺林區及林緣地帶,慶城縣、環縣、鎮原縣、華池縣的山林地區以及寧縣、西峰區董志、早勝塬等塬區的邊緣地區。如正寧縣五頃塬鄉,合水縣的蒿咀鋪鄉、太白鄉,慶城區蔡家廟鄉等中蜂分佈較為密集。與20 世紀80 年代相比,中蜂飼養量有一定幅度的減少,在塬區已經很少見到中蜂。

飼養方式主要以舊法為主,活框飼養僅佔20%左右;飼養規模大都在10 群左右,少有30 群以上的蜂場。舊法養殖中蜂蜂窩多樣,有土窯洞、窯洞或磚砌、土砌加套木箱組成、樹桶、枝條編制、塑料桶等多種形式,尤其以土窯洞養蜂居多,有養蜂的不割蜜、割蜜的不養蜂的職業分工和工具,頗具特色。活框蜂箱主要是意標箱和高窄式蜂箱等類型。養殖水平參差不齊,但有些中蜂養殖的老人經驗豐富,水平較高。養蜂人員絕大多數是5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70歲以上的多見。典型的具有養殖規模與水平的蜂場有合水縣幹湫子林場的文志義、慶城縣蔡家廟鄉的王有虎、寧縣春榮鄉的李金玉、正寧縣隴塬農牧產業化合作社中蜂養殖試範場和正寧縣五頃塬鄉示範蜂場。

中蜂養殖數量下降或銳減的原因是: (1) 養蜂行業人員老齡化和致富門路多樣化致使養蜂行業後繼無人,很少有年輕生力軍的加入。(2) 廣泛使用和濫用農藥,引起農藥中毒,輕者群勢下降,重者全群覆滅。(3) 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蕎麥、牧草類植物種植面積減少,蜜源植物減少,養殖環境發生改變,增加了養殖難度。(4) 西方蜜蜂入侵,盜蜂四起,引發中蜂飛逃或滅絕。(5) 蜜蜂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尤其是囊狀幼蟲病害發生常導致中蜂滅絕; (6) 蜂群飼養技術水平有待提高,養殖人員之間較少交流與溝通,缺少養蜂書籍資料和技術。

調查中形成的一些思考: (1) 中蜂養殖數量在一定地域一定範圍有所下降,個別地方養殖數量銳減甚至絕跡,而原來中蜂數量養殖較少的一些區域卻有大幅度上升。總的來說,中蜂養殖有減有增,動態變化規律較為過去更為明顯。(2) 中蜂囊狀幼蟲病嚴重製約著中蜂養殖的發展。為什麼每隔3~5 年要大範圍大面積流行一次?發病時人工養殖場蜂群基本死絕,部分中蜂飛逃進深山老林,經過自身提純復壯後,人們又將其收回,再養,再感病,再孱弱,再飛逃,年復一年,中蜂難道就應該是這樣養?有則收益,無則勿強求,發人深思。(3) 調查中遇到了好幾位養中蜂的老藝人,介紹了當地收中蜂的辦法:到開花季節,把製作好的簡易蜂箱(或木桶等) 背到山林裡,巢門口刷一圈蜂蠟,然後回地裡幹活,到了傍晚時分進山,這時蜂箱裡已經有蜂群安家,只需關閉巢門,便可背蜂回家,有時一個村家家戶戶都收到了蜂,揹著蜂哼著小曲回家,田園風光,美不勝收。今年蜜割了,蜂沒了,明天再背箱收蜂,這種生產方式值得思考,新法飼養方式的推廣不能搞“一刀切”。(4) 中蜂養殖人員嚴重老化,調查的對象80%為60歲以上老人,另有數戶年輕人養中蜂的,也是由於長輩養過蜂,對自有蜂具的利用而已,數量僅限幾群。(5) 慶陽市各縣黃花菜種植較為普遍,是當地的一種特產,田間地埂到處可見,但黃花菜開花期間蚜蟲特別多,人們往往在黃花菜上噴施農藥,而蜜蜂又特別愛採蚜蟲的分泌物,因此常常中毒,致使蜂群群勢下降或滅絕。塬區、川道和經濟作物種植區已經不太能適應中蜂的生存和養殖。

對中蜂養殖的思考:逯彥果、劉守禮、劉曉鵬

文獻僅供參考學習!如有不正確請糾正與補充!

對中蜂養殖的思考:逯彥果、劉守禮、劉曉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