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嗜酸性粒細胞

傳染病 腫瘤 白血病 傷寒 中華檢驗醫學網 中華檢驗醫學網 2017-09-03

嗜酸性粒細胞是一類人體固有的免疫細胞,具有多種功能,見於多種疾病,如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感染性疾病(細菌、真菌、病毒)、結締組織病、肉芽腫和腫瘤等。還有一些疾病,也伴有明顯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但發病機制不明,如特發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細胞相關疾病通常是由於周圍血或組織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而被發現的;可以大概分為以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為主的固有疾病,如慢性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特發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徵、家族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淋巴瘤等,以及疾病涉及嗜酸性粒細胞,如寄生蟲等感染、藥物與生物化學過敏、膠原性與免疫性疾病、各系統的嗜酸性粒細胞相關的疾病。目前,人類對於嗜酸性粒細胞性疾病的認識尤其是對後者的認識還遠遠不夠。

1879年,Paul Ehrlich發現該細胞內的顆粒可以被伊紅等酸性染料深染,從而命名為嗜酸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的發生涉及骨髓祖細胞分化、增值、嗜酸性粒細胞再循環的流動、粘附、遷移、在組織的生存與破壞等。嗜酸性粒細胞能產生多種促炎症介質及免疫調節分子。它們通常定居在黏膜組織,在Th2型免疫應答過程中,來自骨髓及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細胞被募集到炎症部位。以前認為嗜酸性粒細胞是一種促炎症細胞,主要參與宿主抗寄生蟲感染的保護性免疫應答及過敏性疾病的免疫病理過程。最近研究表明,它們也參與了組織動態平衡的維持、針對特定微生物的適應性及固有性免疫應答的調節。因此,有理由認為嗜酸性粒細胞是一種多功能的白細胞。依賴於其定位和活化狀態,它可以在多種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發揮作用。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可見於多種疾病。全球最常見的病因是蠕蟲感染,而在工業化國家最常見的病因是過敏性疾病。

嗜酸性粒細胞被認為是參與宿主抗寄生蟲感染和Th2型炎性免疫病理過程的終末細胞,然而近年研究改變了這種看法,現在認為嗜酸性粒細胞是一種多功能的白細胞。然而,這些新的認識並不能否認嗜酸性粒細胞尤其是人類嗜酸性粒細胞是具有促炎和損傷作用的效應細胞。如今,隨著對疾病認識的深入,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疾病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其中一些疾病嗜酸性粒細胞還是主要的效應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的發育涉及多能造血幹細胞的增值與分化,而嗜酸性粒細胞向組織的遷移則涉及嗜酸性粒細胞與內皮細胞的相互作用、嗜酸性粒細胞的趨化和活化。瞭解這些過程,有助於理解與嗜酸性粒細胞有關的疾病的發病機制。

臨床檢驗意義

1、生理變化

在勞動、寒冷、飢鋨、精神刺激等情況下,可導致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正常人嗜酸性粒細胞白天較低,夜間較高。上午波動較大,下午比較恆定。

2、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① 過敏性疾病: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蕁麻疹、藥物和食物過敏、血管神經性水腫等。

② 感染:如寄生蟲、結核桿菌、衣原體等。 腸道寄生蟲病其可高達90%以上,隨驅蟲徹底及感染消除而血象逐漸恢復正常。

③ 某些傳染病:一般急性傳染病時,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均減少,唯猩紅熱時反而增高。

④ 皮膚病:如溼疹、剝脫性皮炎、天皰瘡、銀屑病等嗜酸性粒細胞可呈輕、中度增高。

⑤ 血液病: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脾切除術後、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

⑥結締組織病:類風溼性關節炎、Wegener肉芽腫、結節性多動脈炎等。

⑦ 腫瘤:淋巴瘤、各種實體瘤或囊性纖維化。如霍奇金病及某些上皮系腫瘤如肺癌時,均可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一般在10%左右。

⑧ 內分泌疾病:Addison病、垂體功能不全等,常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⑨ 免疫缺陷病:IgA缺乏症、Wiskott-Aldrich 綜合徵、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⑩ 間質性腎病。

⑪ 特發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當患者嗜酸性粒細胞持續增高,而不能找出其它確定的病因,被稱為特發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徵。

扒一扒嗜酸性粒細胞

3、嗜酸性粒細胞減少

見於傷寒、副傷寒、手術後嚴重組織損傷以及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腎上腺此質激素後。

4、嗜酸性粒細胞計數的其他應用

① 觀察急性傳染病的預後

腎上腺皮質有促進體抗感染的能力,因此當急性感染(如傷寒)時,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嗜酸性粒細胞不減少,恢復期嗜酸性粒細胞又逐漸增多。若臨床症狀嚴重,而嗜酸性粒細胞不減少,說明腎上腺皮質功能衰竭;如嗜酸性粒細胞持續下降,甚至完全消失,說明病情嚴懲反之,嗜酸性粒細胞重新出現,甚至暫時增多,則為恢復的表現。

② 觀察手術和燒傷病人的預後

手術後4小時嗜酸性細胞顯著減少,24小時~48小時後逐漸增多,增多速度與病情變化基本一致。大面積燒傷病人,數小時後嗜酸性粒細胞完全消失,且持續時間較長,若大手術或大面積燒傷後,病人嗜酸性粒細胞不下降或下降很少,均表明預後不良。

③ 測定腎上腺皮同功能:

ACTH可使腎上腺皮質產生腎上腺皮質激素,造成嗜酸性粒細胞減少。嗜酸性粒細胞直接計數後,隨即肌注或靜脈滴注ACTH 25mg,直接刺激腎上腺皮質,或注射0.1%腎上腺素0.5ml,刺激垂體前葉分泌ACTH,間接刺激腎上腺皮質。肌注後4小時或靜脈滴注開始後8小時,再用嗜酸性粒細胞計數。這個試驗具體結果判讀,這裡就不說了。

本文綜合整理自中華檢驗醫學網和醫學之聲

扒一扒嗜酸性粒細胞扒一扒嗜酸性粒細胞扒一扒嗜酸性粒細胞扒一扒嗜酸性粒細胞

檢驗醫學•中華檢驗醫學網

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檢驗醫學新媒體平臺

扒一扒嗜酸性粒細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