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女婿”17年如一日照顧患病岳父 言傳身教傳承孝老好家風

陳建華 中風 正能量 社會 大洋網 2017-05-17

“好女婿”陳建華:

大洋網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十七年如一日照顧臥病在床的岳父,他用肩膀扛起的不僅是一份責任,還是孝親的大愛。

好人簡介:

因年少時母親猝然離世,父親為生計在外奔波,陳建華從十幾歲起便開始獨自生活。因為這段經歷,他對家庭和親人極為珍惜重視。婚後多年,岳父因中風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陳建華毅然辭去穩定的工作,承擔起照顧的重任,17年如一日每天給岳父餵飯洗澡,從不嫌髒喊累,身體力行地為兒女詮釋了孝道的含義。

好人說:

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照顧老人是我應該做的事,希望能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將這種好家風延續到下一代。”

年少時母親因病猝然離世

爽朗的笑聲,說起話來中氣十足,言語間夾雜些許地方口音,今年62歲的陳建華生於廣州,成長於江蘇。

“我父親以前在廣州從事餐飲業,我是在廣州出生的。直到1960年,我母親才帶著我回江蘇老家讀書。”陳建華回憶,兒時家境並不寬裕,家中有三個哥哥,大哥和二哥成年後都去當兵了,三哥和他年齡相差不大,全家人靠父親一人的工資生活。

因為是家裡最小的孩子,陳建華和母親的關係最好。“我記得有一年家裡沒東西吃了,母親就揹著我走了30多裡的路到部隊找我哥,我們在那住了一個星期,然後我母親又揹著我走回家。”

不過,幸福的生活在陳建華讀初三那年戛然而止,母親因腦中風猝然離世。“我母親的身體一直都很好,出事那天,我還和她一起吃早餐。”時隔40多年,回憶起和母親相關的情景,陳建華眼睛泛紅。“當時我在學校上課,她在送去醫院搶救的路上去世了,我們幾兄弟都沒來得及見她最後一面。”

獨立生活學會了珍惜親情

母親猝然離世,父親在外奔忙,兩個哥哥仍在兵營,三哥已成家生子,年僅14歲的陳建華不得不獨自一人生活。那幾年,除了上學以外,陳建華還要學習照顧自己。

“中午一般在學校吃,每天下午放學後就自己去買菜,然後回家煮飯,過了差不多半年才適應這種生活。”在學習做家務的過程中,陳建華知道了父母的不易,因此更加珍惜親情。“當時真正體會到了父母的辛苦,他們帶大我們幾兄弟不容易。因為這件事情,我開始對家庭很重視。”

獨居的生活一直過了3年。高三畢業後,陳建華來到廣州與父親團聚並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一家飯店做點心學徒。“先是當了一年學徒,後來就升為團支部書記負責管理工作,一直做了10年。”期間,陳建華經人介紹認識了太太,並於1981年結婚成家。1984年,陳建華調動到流花賓館擔任餐飲部經理,這份工作做了很多年。

幸福平靜的生活在2000年被打破。陳建華的岳父因高血壓中風,身體狀況變差。“剛開始他還勉強可以坐得起來,能自己吃飯,我因為還要上班和照顧兒子,所以每週過去照看幾次。”

辭工作每天奔波照顧岳父

沒過多久,岳父的病情日漸加重,後來癱瘓在床,日常生活無法自理。身為女婿的陳建華毅然辭去穩定的工作,將日常護理的重擔承擔了下來。

因為岳父住在芳村,那些年,每天早上6點鐘,陳建華就要起床給仍在上學的兒子準備早餐,然後坐1個多小時的公交車從白雲區趕往芳村照顧岳父。

“先是抱他到衛生間洗澡,然後給他做早餐,喂他吃。”因岳父長期臥床導致肌肉僵硬,陳建華還經常要用手和開塞露助其排便;為了防止長褥瘡,陳建華每隔一兩小時就要幫岳父翻一次身;因擔心岳父常年待在室內不利身心健康,每逢天氣好的時候,陳建華便揹他外出晒太陽、用輪椅推著他去喝早茶……這樣的“工作”,陳建華一干就是17年,但他從不嫌髒喊累。

有一次,陳建華的岳父因病情加重,需從芳村醫院轉至廣州軍區總醫院搶救。“當時我們打了一輛的士,因為我岳父長期臥床身體僵硬,坐在車裡的時候根本彎不了身體,我只能用手一路撐著他到醫院。”陳建華的付出贏得了岳父的稱讚,“他常常跟旁人說我就像他的親生兒子一樣,有時我去看他去晚了,他就會找我。”

言傳身教傳承孝老好家風

去年,岳父去世後,陳建華又和太太一道承擔起照顧岳母的責任。“岳母十幾年前也中過風,但生活還能自理。因為她喜歡吃我太太做的飯,所以主要是我太太在照顧她,我每週會過去照看幾次。”

陳建華的孝順不僅感動了岳父岳母,兒子兒媳也耳濡目染。“兒子和兒媳每週末都會到芳村去看望媽媽和外婆,每週會陪她們吃一頓飯,風雨不改。”

如今,空閒下來的陳建華成為梓元崗社區老人協會的會長,逢年過節便組織兩三百名老人開展娛樂活動。“我以前是學做點心的,逢年過節我就會給大家包餃子或湯圓,反正在家閒著也是閒著,老黨員也要發揮餘熱。”

2016年3月,陳建華被評為“廣州好人”。對此,他笑稱既意外又開心。“我家的氛圍就是這樣,其實我做的都是分內事。我覺得孝順最關鍵的是家庭環境培養,要教會孩子從小就尊重父母和老人,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希望能通過行動給下一代樹立一個好榜樣,把這種好家風延續下去。”

撰文 信時記者 張利萍 通訊員 李濱 攝影 信時記者 朱元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