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中國人對歐洲的影響甚至超越成吉思汗?一仗奠定歐洲格局至今

這個中國人對歐洲的影響甚至超越成吉思汗?一仗奠定歐洲格局至今

眾所周知,范仲淹的一首著名的詞有云: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燕然未勒歸無計”意指我到燕然山上沒刻上什麼石頭,沒留下任何功績。壯志未酬之情彰顯無疑。

而在古人的詩詞文獻中,提及“燕然山”之處數不勝數。

那為何古人的功績要刻在燕然山上呢?它有何象徵意義呢?它對人類歷史的影響究竟有多深遠呢?

就在2017年,中國和蒙古國的考古學家在一次聯合考察中,有了驚人的發現:

在蒙古境內,有一座山叫杭愛山,兩國的考古學家在山上發現了一處石刻,刻在山石上的那些文字是中國字。這個石刻叫燕然山銘,杭愛山怎麼叫燕然山銘呢?燕然山,燕就是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這個石銘是誰寫的呢?撰寫者叫班固,很多人都知道,就是寫《漢書》那個了不起的歷史學家。班固當年跟著部隊到這個地方寫的石銘,石銘的內容是什麼呢?寫的是東漢時期大將竇憲遠襲三千餘里打北匈奴,在燕然山大獲全勝,這一切都刻在石銘上以銘記自己的功勞。

這在歷史上叫“勒石燕然山”。

這個中國人對歐洲的影響甚至超越成吉思汗?一仗奠定歐洲格局至今

勒,就是“刻”的意思。

勒石燕然山,這一段歷史被後世的文人多次追捧。《戰狼2》中的金句:犯我中華者, 雖遠必誅。其中就記載了“雖遠必誅”的經典事件。

當時北匈奴冒犯我漢王朝,離我們三千多裡,竇憲追到那兒把他給消滅了。

事實上,從戰略眼光看竇憲北擊北匈奴,並不是一次明智之舉,這充其量只是他個人的一次救贖之舉。

當然,北匈奴很弱一仗被打敗了,隔了兩年,竇憲又再次出擊, 公元89年和公元91年兩次出擊在金微山一帶,把北匈奴進一步擊潰,北匈奴被打得沒有立足之地往西跑了。竇憲立大功,在燕然山刻山銘。

從戰略眼光看,他影響了現在歐洲格局。匈奴從四五世紀大爆發之後,自己的帝國一點點走向衰落,後來匈奴就被其它的王朝給取代了。現在歷史上有一個爭議,匈奴帝國的首都核心在哪兒?現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附近。很多考古學家認為,現在的匈牙利人就是匈奴人的後裔。因為匈奴人就是白人,但是這個說法沒有得到史學界的統一承認。所以竇憲他推動了北匈奴,然後進而導致北匈奴西遷,結果這一西遷引發了連鎖反應,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格局。所以後人說竇憲的事,不僅是雖遠必誅的典型,而且是影響歐洲歷史最大程度的一箇中國人。甚至比成吉思汗影響都大的多。

為什麼說竇憲是影響歐洲歷史最大的一箇中國人?

北匈奴在漠北高原無法立足了,往西遷,遷到現在中亞一帶,頓河流域。在這一帶,北匈奴經過一個多世紀的修整,遊牧民族休養生息,人口一增長,馬上又強盛起來。強盛後,他們只能就近擴張。離他們最近的頓河西岸是哥特人,他們開始騷擾哥特人。東哥特 、西哥特都被他打敗了,這時候大量的難民哥特人進到羅馬帝國。而這些哥特人進來一點都不消停,沒辦法,羅馬帝國只好收留了他們。那時的羅馬帝國並沒分成東羅馬和西羅馬。

羅馬人開始琢磨一個問題:哥特人如此剽悍,怎麼沒打過匈奴人,而來佔我們的地盤?

收留了大量來自中東地區難民的羅馬帝國,當時有一種輿論認為,難民是不知道感恩的,因為歷史告訴我們,指著難民知恩圖報不可能,難民只會趁人之危,抓住機會自己崛起。

所以當時德國人覺得收留這麼多難民,他們將來崛起,這對德國乃至歐盟的秩序會產生很大的衝擊。當然這個事跟匈奴有直接關係,北匈奴把哥特人打到這,影響了整個羅馬文明,而北匈奴自己也進一步擴張,結果從整個中亞地區打到西亞,由西亞打到東歐,東歐到中歐,整個公元四世紀,五世紀的時候,是匈奴帝國最為強盛的時候。他的統治地域到什麼程度呢?西到多瑙河,東到頓河,北到裡海,南到阿爾卑斯山。當時意大利都被他們打下來了,後來也直接造成了東羅馬帝國的滅亡,西羅馬帝國的衰落。當時東羅馬帝國被打到,他們要給匈奴進貢七千磅黃金,而且還要年年給賠款,把羅馬帝國整的不行。後來他們決定一戰,在巴黎郊外開打,當時西羅馬帝國沒辦法,跟哥特人聯合到一塊,因為匈奴是他們共同的敵人。

當時匈奴的單于,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但這一戰,雙方兩敗俱傷,這時匈奴開始由鼎盛時期走向衰落。這一仗打完後,整個歐洲的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於哥特人、 日耳曼人、這些種族被逼得從中亞一直到東歐,由東歐到中歐、中歐到西歐、而且同時匈奴向北歐進犯的時候,逼得北歐當時的盎格魯-薩克森人沒立足之地,跨海到了英倫三島,和蘇格蘭地區的凱爾特人形成對峙,然後經過幾個世紀的融合,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就是現在的英國。現在歐洲的格局,其實是北匈奴西遷直接衝擊帶來的。所以從這點來說,竇憲算不算影響歐洲最大的一箇中國人?

這個中國人對歐洲的影響甚至超越成吉思汗?一仗奠定歐洲格局至今

北匈奴有一部分西遷還有一部分留在了當地,留在當地的最後被鮮卑族給吞併了。鮮卑族打過來,把整個北匈奴的地方都給吞併了, 鮮卑族一天天強大起來,變成了中國北方一個非常危險的敵人。到後來五胡亂華時期,匈奴跟鮮卑先完成了一次民族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歷史上一次大的民族融合,匈奴有很多人併入到漢族裡。如今北方的漢族,姓劉的 、姓賀的、姓叢的、 姓呼延的、姓万俟的,這是匈奴的姓。就像愛新覺羅改成姓金、瓜爾佳改姓關的道理一樣。

鮮卑跟匈奴結合之後,有很多人改成了漢姓。包括唐高祖李淵家裡人娶的老婆,很多都是鮮卑族的。所以五胡亂華之後,他們跟漢族實現了大融合。很多匈奴人和鮮卑的混血兒進入到漢民族的系統中。他們的居住地主要是陝西、 山西、 山東。後來明成祖朱棣在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走出來大量的人來到山東、 湖南、 河北等地方。

所以說中國北方的漢族,極有可能擁有匈奴血統都大於漢族血統。

生物學家和人類學家進行多次基因的分析,北方漢族的血統離匈奴更加接近。我們現在北方漢族好多人的血管裡流淌的不光是漢族的血液,可能還有匈奴的血液,這都是民族大融合帶來的。

從這點來講,我們再回想兩千年前,竇憲帶著大兵擊敗北匈奴,我們為他勒石燕然豐功偉績拍巴掌,跺著腳叫好,其實就是咱們的一個祖宗打自己的另一個祖宗,有什麼好自豪的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又何必為此熱血沸騰 ,血脈賁張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