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都連續6年盈虧交替 陳發樹接連變賣資產保殼


新華都連續6年盈虧交替 陳發樹接連變賣資產保殼

●長江商報記者 魏度

傳奇商人陳發樹發家的根基新華都(002264.SZ)呈搖搖欲墜之勢。

1982年開始,陳發樹以木材生意起家,賺到第一桶金後轉至經營小店鋪。直到1995年,陳發樹轉戰福州,將小店鋪搬至福州東街口繁華商業地帶,並以新華都為名,深耕百貨零售,陳發樹藉此發家。此後,陳發樹進軍地產、旅遊,投資紫金礦業、參與雲南國企白藥控股混改,而作為其發家的根基及資本運作平臺,新華都未曾動搖。

然而,近年來,新華都經營業績每況愈下,已經淪落至退市邊緣。

經營業績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8年,新華都出現營業收入與營業成本倒掛現象,淨利潤(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下同)深陷鉅虧一年微利一年的惡性循環中,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簡稱扣非淨利潤)則是長達6年的持續虧損。

為了保殼,陳發樹實施了間斷性變賣資產。藉助變賣資產獲取的投資收益,新華都間斷性實現了扭虧為盈。

今年以來,新華都大肆調整門店佈局,優化門店結構。截至目前,新華都已經關閉28家門店,由此造成的損失超過億元。

顯然,在互聯網大潮衝擊下,不少百貨商業已經甦醒,新華都靠處置資產保殼不是長久之計,何時才能走出困境令人擔憂。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10多年不懈努力,已經執掌白藥控股的陳發樹,是否將重心放在了新華都,也讓人起疑。

營業收入和成本倒掛

新華都的經營業績仍然十分難看。

今年一季度,新華都實現營業收入16.89億元,同比下降10.54%,淨利潤2791.64萬元,同比下降2.65%,營業收入和淨利潤雙雙下滑。

2008年,新華都躋身資本市場。當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2.79億元,淨利潤0.64億元,雙方保持了正向增長。此後,一直到2012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齊頭並進,持續增長,到2014年,營業收入達到66.62億元,較2008年增長了2倍,淨利潤為1.60億元,也增長了近億元。

然而,從2013年開始,新華都的經營業績步入下行通道,且不發不可收拾。2013年至2018年,其實現的淨利潤分別為—2.25億元、0.32億元、—3.74億元、0.54億元、—0.52億元、0.17億元,扣非淨利潤則是連續6年虧損,分別為—1.71億元、—0.18億元、—3.65億元、—1.20億元、—0.53億元、—0.14億元。同期,雖然營業收入也有所下降,但相對而言,降幅並不大。2018年,其實現的營業收入為68.50億元,略高於2012年,比2013年的73.80億元減少了5.30億元。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新華都還出現營業收入和成本倒掛現象。2013年,新華都的營業總成本為75.04億元,高於當年73.80億元營業收入。2015年至2017年,公司營業總成本分別為67.60億元、68.99億元、69.75億元,均高於當年營業收入。去年,公司營業成本為68.33億元,僅比營業收入低0.17億元。營業成本高於營業收入,虧損不可避免。

從利潤率方面看,2008年以來,新華都的綜合毛利率在20%左右波動,勉強還過得去,而淨利率就異常難看了。2013年至2018年,除了2014年、2016年為正數,分別為0.28%、0.73%,其餘4各年度均為負數,其中,2015年為—6.08%。

對於近年來不堪入目的經營業績,新華都解釋稱,受市場競爭等因素影響,顧客群體部分流失,影響門店營業額及利潤;華東區門店經營大額虧損,從收購到關停清算時長,後期遞延所得稅費用衝回因素影響至2017年。關停門店產生損失影響經營業績。此外,泉州和昌項目計提大額資產減值準備影響淨利潤。

交替出售資產保殼

扣非淨利潤連續6年虧損,為了保殼,新華都接連出售資產。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與一些經營業績不堪、持續保殼的故事一樣,新華都出現了盈利與虧損交替情形。具體為,2013年、2015年、2017年分別為虧損2.25億元、3.74億元、0.52億元,合計虧損6.51億元,而2014年、2016年、2018年分別實現盈利0.32億元、0.54億元、0.17億元,合計盈利1.03億元。一年鉅虧一年微利惡性循環,6年下來合計虧損5.48億元。

無疑,新華都早已處在退市邊緣,盈虧交替是公司極力保殼的結果。

根據新華都回復交易所問詢,2014年,公司實現扭虧為盈,源於關閉原華東區虧損門店,虧損額下降。同時,經營管理上採取開源節流、增收節支等措施。2015年鉅虧3.74億元的原因是,營業額下滑,人力、租賃成本等上升。集中關閉多家經營虧損大且扭虧無望的門店,產生大額處置費用。同時,對子公司連續三年經營虧損,不再確認遞延所得稅費用,以前年度已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費用衝回影響淨利潤。此外,淨利潤還受銷售預付卡須預繳增值稅的政策影響。

2016年,公司實現盈利,主要是轉讓長沙中泛置業有限公司股權取得投資收益。此外,重組標的公司納入報告期合併範圍,帶來新增利潤。當然,當年,泉州和昌項目計提資產減值準備1.42億元也影響了淨利潤。

2017年再次虧損,除了受關閉門店損失及主力店停業裝修影響外,子公司租賃合同糾紛案產生訴訟損失。此外,杭州新華都和上海新華都閉店註銷清算遞延所得稅費用轉回,也影響淨利潤。

去年扭虧為盈,除了受公司持續加大對供應鏈的優化整合,降低成本、提升綜合毛利率影響外,也與公司轉讓新華都(福建)物流有限公司90%股權獲取的投資收益有關。同時,公司還收到沙縣華都資金佔用費。

可以看出,除了2014年,2016年、2018年,新華都實現扭虧為盈源於交替出售資產所致,進而實現了保殼成功。

2016年、2018年,新華都的投資收益為2.08億元、0.31億元。

財富縮水31億董監高爭先減持

新華都還在關店止損、調整經營佈局,能否走出困境尚是未知數。

6月28日晚,新華都公告稱,公司關閉處置莆田仙遊勝南店等6家門店,產生的損失金額已確認2985萬元。實際上,今年以來,公司已經關閉28家門店,確認的損失超過億元。如果沒有新的利潤增長點,今年或再次盈轉虧。

針對業績改善措施,新華都稱,進行線上佈局。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早在2013年,新華都的電商佈局就已經開始。當年,公司與阿里巴巴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次年又與騰訊微信平臺開展合作。2015年,公司籌劃以7.6億元的對價購收購久愛致和、久愛天津、瀘州致和3家電商企業。並向陳發樹及其弟弟、控股股東新華都集團以及西藏聚久致和等一系列關聯方募集配套資金。

2017年,新華都再次與阿里巴巴進行深度合作。新華都將自身10%股份轉讓給成都阿里巴巴及其一致行動人杭州瀚雲新領股權投資基金。當年9月26日,公司與關聯方杭州阿里巴巴澤泰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投資設立新盒網絡科技子公司。

系列動作後,新華都的電商業務有些起色,去年,其電商業務貢獻營業收入11.17億元,佔公司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6.31億元,毛利率為22.53%。儘管如此,電商業務仍然未能挽救公司主業虧損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28日,與阿里巴巴關聯方合作成立的新盒網絡僅一年時間,新華都就將其40.50%股權轉讓給杭州阿里巴巴,成為持股僅9.50%的參股公司。

2017年9月,受新華都與阿里巴巴合作消息刺激,股價一度大幅飆升,一度達到17.3元。以此計算,陳發樹持股新華都的市值約為48億元,而截至昨日收盤,市值縮水至16.70億元,財富蒸發了31億元。

經營業績不佳,新華都的董監高頻頻減持套現。2013年至今,相繼有郭建生、上官常川等10名董監高及其親屬實施減持。

視覺中國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