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人生有48000種可能,你該如何利用新媒體打造個人品牌?

產品運營 文章 簡書 移動互聯網 我在陽光裡 2017-05-13

再小的個體也有品牌

我們羨慕別人的48000中可能的人生,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斜槓青年,沒有人願意輸,在職場或者生活。

所以身邊湧現出一群愛學習的朋友,下班之餘專注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深耕,閱讀、手繪、ppt、形象設計、瑪雅…同時經營自己的個人公眾號,默默地希望通過內容創業在社交網絡打造一定影響力,傳播自己的品牌。

不說人人都能成為spenser、彭小六、秋葉這樣的A咖,至少經過持續的學習+輸出,可以叩開更多機會的大門。

既然人生有48000種可能,你該如何利用新媒體打造個人品牌?

但是,為什麼辛辛苦苦寫的公眾號,粉絲還是那幾位親戚朋友?

因為你缺少互聯網運營思維。

其實無論是通過內容運營打造個人品牌,還是你正在企業中擔任新媒體運營、互聯網運營崗位,總要遇到一個問題,如何拉新?

有新媒體運營的朋友說,你能不能直接甩出幾個用戶增長的套路?我特別喜歡這種有“功利心”的人,做事追求簡單粗暴。

在內容拉新很慢的情況下,怎樣實現用戶增長?

1. 垂直度高的爆款思維和品牌人格

  • 在你確立好公眾號的定位之後,多做垂直度高的優質內容分發。(關於定位的內容不做細說)

既然人生有48000種可能,你該如何利用新媒體打造個人品牌?

思考什麼內容對用戶有價值,對特定人群產生怎樣的“利益”,解決一類用戶的哪些痛點,是學了知識、瞭解趣聞、還是職場緩解焦慮,不要只做愉悅自己的東西。

迅速佔據所選領域的用戶的心智認知,吸引高質量同頻的粉絲,切忌採取投機行為,追逐暴利的熱點,導致用戶對你的公眾號的定位感到迷茫。

比如,你是做知識分享類公眾號,就不要為了吸粉盲目追熱點,寫明星緋聞(熱點要拿捏)。這樣做短期漲粉很快,但長期來看,會損耗的公眾號的品牌資產,讓好不容易培養的粘性用戶不知所云,你的公號到底要幹嘛!就算靠熱點吸引來的新粉絲,質量也很低,取關率很高,因為他們不是你的目標用戶。

  • 品牌人格化的好處,就是獨特、具象、親近感,讓用戶容易記住你。

其實很多公號運營都在人格化。所謂人格化,就是標誌性的東西,是價值觀、人設、態度、語言風格、視覺形象等的總和。讓內容在用戶心中的產生獨特標籤,通過積累和沉澱,逐漸形成你的“個人品牌”。說到江小白、三隻松鼠、沃爾沃,你腦海出出現那些“關鍵詞”?

十二種人格模型:

既然人生有48000種可能,你該如何利用新媒體打造個人品牌?

早期定位一種人格,成熟後可根據產品屬性變化。

思考一下:如果你的公號是個有生命力的東西,應該符合哪些特徵。

  • 人設?(參照十二種人格模型)

  • 價值觀?

  • “吉祥物”形象或者運營者真實形象?(攜程的海豚、彭小六的個人照及卡通版形象)

  • 語言風格?(智者語氣、同齡人語氣、逗逼語氣)

  • 視覺體系?(公號的基礎色、配圖風格,呈現統一的視覺體系)

既然人生有48000種可能,你該如何利用新媒體打造個人品牌?

行動派公眾號|統一的視覺呈現

既然人生有48000種可能,你該如何利用新媒體打造個人品牌?

輸出力公眾號|統一視覺呈現

標準化輸出模板,統一你的logo、排版、語言風格等。如果你定位是逗逼語氣,就保持你的統一,讓粉絲無論從哪個平臺看到你的內容,都能辨別出你的獨特性。

2. 10w+標題的寫法

這屬於文案內容,不做細講。

不要超過3行,控制在23個字左右。太短不利於搜索引擎優化。

這裡列舉3種高質量標題的套路。

  • “疑問型”。

    “如何?”“怎麼辦?”

    《如何讓用戶心甘情願掏錢?迅雷說服500萬人付費的7個有效策略》

  • “定向詞”。

    “年輕人”“上班族”“你”“產品經理”“職場人”“新領域”

    《困擾90%職場人的負情緒,如何轉變為正能量?》

  • 恐嚇型。

    《職場人必知:不會“優勢管理”?你的努力終將變成焦慮!》

3.差異化你的推廣時間

分析優質的競品公號的推廣時間,如果集中在晚上6:00推,你可以考慮和他們打時間差,不搶這個段的流量,改在晚上9點半~10點,或者早上7點推。

一旦確立了自己公號的推廣時間,培養用戶的點擊閱讀習慣,讓他們習慣在每週這個時間點來翻翻你的新文章。

4. 多平臺分發原創,靠媒體矩陣來導流

公眾號的流量對於簡書、微博來說相對封閉,因為只有被轉發朋友圈才能被看到,所以公號靠內容漲粉是越來越難。

想辦法把自己推出去,搶佔一些“開放式流量”的平臺。之前我把一篇文章丟在今日頭條上,隨便都能有大幾千的閱讀量。如果再稍微斟酌下選題、標題呢?

比如,一個利用業餘時間在做瑪雅歷的朋友,不僅寫公眾號、寫簡書,今天嘗試在荔枝微課的直播間講課了。還有一個全職媽媽,除了寫文字,同時也在喜馬拉雅開英語繪本的音頻。也許你現在還沒有一定品牌影響力,但依靠大平臺的流量,小到幾百或者1000+的粉絲還是可行的。

所以我們要建立媒體矩陣,相互導流。用統一的ID、風格、視覺形象去多平臺分發內容。

既然人生有48000種可能,你該如何利用新媒體打造個人品牌?

多平臺卡位

5. 請注意!頭部、底部的引導關注

一切環節皆體驗。隨意翻了了一下公眾號,發現竟然很多公眾號的運營都沒重視頭部和尾部的引導關注,包括像阿何有話說、簡七理財也忽視了細節。

可往往就是缺少這麼一個小小的引導動作就流失掉很多粉絲。

  • 粉絲常用的關注公眾號方式之一,是掃描底部二維碼。

底部引導的目的是再一次提醒用戶關注你。單純的丟一個二維碼有什麼意義呢?還要考慮吸引力的文案、動圖、配色、趣味性等等。一個好印象,會大大增加關注率,花點時間設計自己的底部二維碼和引導文案很重要。

  • 同時,頂部的引導型文字,吸引粉絲關注公號的佔比也很高。

頂部引導關注的類型,有介紹品牌的、有直接提醒關注,有的高逼格,有的有趣有料。

既然人生有48000種可能,你該如何利用新媒體打造個人品牌?

頂部引導

6. 獲取資料包

適當的給用戶一些福利。

  • “獲取XX型”

    一般是行業乾貨、方案、學習資料包、視頻音頻等,轉發的推文或者圖片要有足夠的吸引力,有利於朋友圈的二次傳播。

  • 流程:

    後臺回覆關鍵字—自動推送鏈接/圖片—用戶分享轉發—發送截圖—領取資料包

既然人生有48000種可能,你該如何利用新媒體打造個人品牌?

獲取xx型

比如,阿佳在最初運營個人公眾號“阿佳說”的時候,會在文末送粉絲福利刺激關注或者幫她轉發,一般是打包50本電子書,在初期沒有什麼影響力的時候,也可以漲粉200+。所以平時看到好的資料、電子書、乾貨的時候,記得收藏。

7. 社群導流,以群養號

  • 線上:打入目標用戶常去的社群,定時發佈你的文章。

每天早上我都能在各個群裡看到朋友們互相說早安,然後分享的公號推文、簡書文章、圖片等。遇到能產品共鳴的內容,大家相互加微信、轉發朋友圈。你會發現,往往引起共鳴的除了文章選題好,還有就是分享者絕對不是在群裡丟一個連接就完事的,會配上精心編寫的分享理由。並且一篇文章針對不同群,在不同的渠道,會寫不同的推廣文案。

  • 線上/線下:珍惜每一次社群的分享活動。

彭小六出名前不也是到處“走穴”,無論組織規模大小,線上線下,無論有償無償,只要有機會就得爭取。作為一個活動的分享者,你大可以在分享行動前做自我介紹,告訴大家你的定位、運營的公眾號、對哪些人有幫助。這無疑是簡單粗暴地積累人氣、聚集粉絲、打造影響力的好機會。

  • 微博-微信群:打卡、互推、評論。

比如,我在一個執行力超強的21天輸出力打卡的微信群裡。群規則是:每天要在指定微博話題裡輸出至少1條內容,可以是圖片、文章、乾貨、遊記、心得想法等等,並且@群裡小夥伴,最後把發送內容截圖發到微信群裡。忘記打卡的需發5元紅包。

這也是一個抱團成長的機會。群裡每個人都是傳播點,如果內容質量高(例如寫乾貨),大家都會主動轉發宣傳。

8.拼團

這種玩法在做消費型產品會經常用到,特別是在公司裡藉助第三方來實現,通過轉發到群和朋友圈,團數呈裂變式增長。

可以參考一些微課報名的拼團方法,3人團、5人團的折扣法。然後自己再用另一個號,假裝成購買課程的學員,在留言區放上“求組隊,加我微信xxx”。很快就有一群陌生朋友來找你啦,建個群,吆五喝六的讓大家趕緊購買。

既然人生有48000種可能,你該如何利用新媒體打造個人品牌?

9. 抱大腿

去投稿,多曝光,多寫多練多嘗試。

我在文章《21世紀的工作生存法則:職場競爭即將進入一場“個人品牌”之間的較量》說過,未來職場是個人品牌的較量。我們做的公眾號、寫10w+,這一切都是為了影響力。

理論上人人都能成為斜槓青年、超級IP,只是在此之前,有很長的一段黑暗期要度過,沒有知名度、沒有10w+、沒有粉絲、沒有轉發……

頭腦中存在固化思維的人會選擇中途放棄,而打破思維侷限堅持下來的人,正在拉開差距。


To be continued…

預約最好的自己,我們一起同行。

謝謝你,我愛你。

最會打造個人品牌的互聯網運營|與自我精進有關的一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