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週刊|西安地理——走過長樂坡

滻河 隋文帝 灞河 交通 隋煬帝 晚報微報 2018-12-06
文化週刊|西安地理——走過長樂坡文化週刊|西安地理——走過長樂坡文化週刊|西安地理——走過長樂坡

長樂坡,位於滻河西岸。幾十年來,我無數次路過長樂坡,目睹了這裡一步一步的變遷。

文化週刊|西安地理——走過長樂坡

長樂坡舊貌

長樂坡曾名“滻坡”

長樂坡因地處滻河邊,原名“滻坡”。據記載,隋文帝楊堅因厭惡“滻坡”與“產婆”相諧音,認為不吉利,故命更改為“長樂坡”。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曾於坡上路北建有“長樂宮”(與漢長安城的長樂宮是兩回事),路南建有“長春亭”,地處今高樓村。隋煬帝楊廣曾常住“長樂宮”,於是,長樂坡便一度是皇家的政治中心。

唐時,朝廷開龍首渠引滻水,流注禁苑,在長樂坡分為兩支,一支北流“太極宮”,一支西流“興慶宮”。當時,長樂坡襟抱滻水,揹負“龍渠”,清水環繞,楊柳成蔭,百花芬芳,是個風景十分美麗的地方。從大詩人王維的“長樂青門外,宜春水苑東。樓開萬戶上,輦過百花中”詩句中,能想象到古時長樂坡的輝煌景緻。唐時在這裡還設置長樂驛,所以,這裡和灞橋一樣,是一個送別的地方。詩人溫庭筠的《暮春送友》中雲:“青門煙野外,渡滻送行人。”

明清時期,長樂坡褪去了光環,此處蘆葦叢生,坡陡路窄,西路艱難。

文化週刊|西安地理——走過長樂坡

民國時期東郊交通線路示意圖

村頭稀奇古怪的城門樓

我家在長樂坡的東北方,距長樂坡約有十里路。上世紀四十年代,我孩時也不常到長樂坡,只聽到大人常說的一句話:“長樂坡的萵筍冷棒”。從這句話猜想,長樂坡肯定是個種植蔬菜的村。

長樂坡的滻河對岸是樑家街村,這個村的踩高蹺在方圓是很馳名的,每年二月十三古會,他們不但在本村耍高蹺,還要到滻河西岸的長樂坡去耍高蹺。孩子的天性愛熱鬧,有一年我們也跑到這裡來看熱鬧。

當時,長樂坡的滻河沒有大橋,只是搭了個獨木橋,只能通行過往行人,車輛得涉水而過。耍高蹺的人,膽大的踩著高蹺涉水過河,膽小的坐著備好的馬車過河。我是通過獨木橋走到長樂坡的。

那時的長樂坡村,在長樂坡溝底下,是東西街道,由於南北便道從中間分隔,分為兩個村,即長樂坡東村和長樂坡西村。讓我感興趣的是,長樂坡東村村頭,有個稀奇古怪的城門樓,樓上還塑著龍王像,看樣子有些年代了。城樓二樓面牆上還開了兩個八稜的圓窗,如兩隻龍眼,這兩個窗戶像是龍王爺觀察滻水漲勢的望遠鏡。若要進長樂坡村,必須從城門通過。門樓前不遠處,有一道清水如鏡的大渠,這裡的人稱“龍渠”。“龍渠”寬約丈餘,水的流向從南向北,上邊還架設了一座“鴻福橋”。橋旁立有石碑和石刻。滻河堤外,還有一大片蘆葦,以防決堤。通過長樂坡東、西二村後,就能看見長樂坡溝。

長樂坡的坡,溝窄坡陡,路面只能容納一輛馬車通過。為了防止兩車相撞,吆車的人,常是喊破嗓子地吆喝著,給對方打招呼,讓對方避轍讓路。

路兩旁野草橫生,雜亂不堪,成了土匪兵痞出沒劫道之地。往來行人,一進入溝裡,提心吊膽,害怕遭遇劫持。特別是藍田、商州和湖北、四川一帶來西安的客商,常常在這裡遭到土匪的搶劫。

那時候,西安通往藍田、商州只有一條公路。東來的人從這條公路,由藍田華胥上了老牛坡經洪慶至豁口村、西臨公路,通過古灞橋和十里鋪古滻橋才能到達西安。

另外還有一條便道,就是走長樂坡這條路。由藍田的灞河南岸,順著白鹿原北麓,途經東里、毛河灣、劉村、新市、水溝、樑家街等村,過滻河經長樂坡,也可達西安,長樂坡自然成了這條便道的要津了。這條便道雖然沒有公路平坦,但公路是“弓背”型,便道是“弓弦”型,去西安要少走五六十里路程。所以人們如果單人行走,都願意走便道。

文化週刊|西安地理——走過長樂坡

長樂坡舊崖頭

長樂坡的忙農會

長樂坡忙農會,是東郊最早的忙農會。農曆三月二十日,是長樂坡忙農會的正會。正會的前一天,各路的商販從四面八方,就聚集在長樂坡村,搭棚、擺攤設點,提早準備,迎接四方來客。

長樂坡忙農會,主要銷售的商品是“三夏”所需的杈把、掃帚、鐮床、刃片刀、篩子、蒲籃、簸箕、升子鬥、竹籠、扇子、草帽等,其次是日用雜貨、百貨。會上還有餄餎、涼粉、油餅、涼皮等飲食攤點。

每逢忙農會,我必去無誤,因為我最愛聽銅樂器譜(也稱打擊樂),長樂坡忙農會時,臨村的御駕坡、郭家灘、沙坡、半坡、樑家街等村的銅樂社必要到長樂坡忙農會助興。當然,我本身就是個銅樂愛好者,能敲馬鑼,也算個“半瓶瓶”。象《老長社》、《五枝梅》、《瑪瑙貫》、《青蛙鳴》、《花葡萄》等樂譜都懂些,也能敲。

我更愛看樑家街的高蹺,靳學智、陳益新、王懷義等人耍的《殺狗勸妻》、《呂布戲貂蟬》等特別精彩,觀眾不斷拍手喝彩。忙農會不但有鄰村銅樂社和高蹺助興,還請城裡的戲班子來演出,鄰村的秧歌隊也前來助興。

上會的人,吃了喝了,既買上了稱心如意的農具,又看了熱鬧。散會後,三三兩兩,走在回家的路上,說說笑笑,好不自在。這真是:走進長樂坡,遊人樂呵呵。出了長樂坡,凱旋漫路歌。

1955年修建滻河大橋

解放後,長樂坡的面貌開始改變,一街兩行的門面房開設了小商店和飯館,方便了過往行人。長樂坡的溝道也安全多了,再也不會有土匪兵痞的出沒。特別上世紀是五十年代初,長樂坡道路拓寬,滻河架起了大橋,長樂坡真的成了東郊的“長樂要津”。

長樂坡滻河大橋,始建於1955年。建橋的主要原因,是滻河東岸的半坡荒原畔上,新建了一座紡織城。為了方便紡織城與西安城的連接,才有了長樂坡滻河大橋的建設。大橋為筒支板式鋼筋混凝土橋,全長近200米,車行道寬9米,橋下混凝土重力墩合13孔。據我的長樂坡朋友王同利說,在修建長樂坡滻河大橋時,長樂坡的村民,不分男女老少,不怕苦累,下河灘,篩沙石,撈石子,撿石頭,砸石頭,全力以赴,為建橋施工單位供應沙石,還受到政府和建橋單位的表彰和獎勵。

長樂坡滻河大橋的建成,不但大大方便了西安城區與紡織城的交通,也是西安通往藍田、高陵、臨潼、閻良、渭南等地的交通樞紐。記得在橋西頭,圍了有20畝地的桃花園,每逢春天,桃花爭豔,蝴蝶、蜜蜂飛來舞去,喜得看護橋的馬老七雙眼合成一條縫。

此前,我從工作的三原坐火車回家時,在西安火車站下了火車,要步行20多里路才能到家。自長樂路滻河大橋建成後,我下了火車,在東五路口乘11路公共汽車,不大工夫就回到了當時的國棉三廠住處。

文化週刊|西安地理——走過長樂坡

當年修建長樂坡路的情景 資料照片

剷平一里多長的長樂溝

隨著長樂路滻河大橋的建立,舊時的長樂路也得到了拓寬。

首先將原來坡陡路窄的長樂溝,拓寬為50餘米,其次將原來一里多的陡坡剷平。滻河西岸至萬壽路道路拓寬為30餘米,路面為柏油攪拌石子路,被命名為長樂東路。

大路兩旁,栽植的梧桐,枝壯葉茂,微風拂動,葉兒嘎響,如拍巴掌“歡迎”著過往行人。大路上,人來車往,川流不息,人們各自奔忙著各自的事情,再也見不到商山人推著木炭的獨輪車和四川人挑著棉花擔那艱難困苦的身影了。

長樂坡崖堖,陸續修建起黃河機械廠、華山機械廠等國防工廠,使長樂坡的舊貌煥然一新。

隨著長樂坡外圍的大發展,長樂坡村民由原來單一的農耕思維,改變成多種經營思維。好多家庭沿街蓋起了樓房和門面房,開商店、辦旅館、搞運輸、開飯店,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使長樂坡的經濟翻了幾十倍,由一個窮村,變成了富民村。全村人口由解放初的1000人,增長為5000餘人。

目前,長樂坡村也已經拆遷改造。在改革的大潮中,這裡已呈現出全新的都市模樣。

【請關注我們】

長按上面二維碼可關注晚報微報

長按上面二維碼可關注西晚影像

文化週刊|西安地理——走過長樂坡

閱讀完整內容,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瀏覽晚報數字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