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有個叫長春的地方,從蒙古王公的遊牧地,到“北國春城”'

"
"
在東北有個叫長春的地方,從蒙古王公的遊牧地,到“北國春城”

在中國版圖中,長春位於東經125°18’,北緯43°55’,海拔214.4米, 處於東北要衝,東北平原腹地。東靠長白山,西連鬆嫩平原,南接松遼平原, 北至松花江與拉林河,為東北的分水嶺。地處山地丘陵向臺地平原的過渡帶, 屬於平原型城市,市區最高點海拔711米。境內河流水系屬松花江流域第二松花江水系,松花江的二級支流伊通河由南向北縱貫長春市區,與九臺的飲馬河匯合注人松花江。土地呈黑紫色,土質屬黏土,適合大豆、高粱、玉米、 穀子生長,土地肥沃。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燥多風,夏季 溼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漫長,四季分明,雨熱同季,乾溼適中,是最適合人類居住 與開發建設的區域。 長春是一座富饒美麗的年輕城市,素有“北國春城”的美譽。

"
在東北有個叫長春的地方,從蒙古王公的遊牧地,到“北國春城”

在中國版圖中,長春位於東經125°18’,北緯43°55’,海拔214.4米, 處於東北要衝,東北平原腹地。東靠長白山,西連鬆嫩平原,南接松遼平原, 北至松花江與拉林河,為東北的分水嶺。地處山地丘陵向臺地平原的過渡帶, 屬於平原型城市,市區最高點海拔711米。境內河流水系屬松花江流域第二松花江水系,松花江的二級支流伊通河由南向北縱貫長春市區,與九臺的飲馬河匯合注人松花江。土地呈黑紫色,土質屬黏土,適合大豆、高粱、玉米、 穀子生長,土地肥沃。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燥多風,夏季 溼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漫長,四季分明,雨熱同季,乾溼適中,是最適合人類居住 與開發建設的區域。 長春是一座富饒美麗的年輕城市,素有“北國春城”的美譽。

在東北有個叫長春的地方,從蒙古王公的遊牧地,到“北國春城”

長春,是一座 從遠古走來的城市, 是先民們沿松花江 逐水草而居、逐漸繁衍發展起來的城 市。長春遠古的歷史可上溯到周朝,隸屬於肅慎,東北地區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的古代民族 是肅慎。兩漢三國西晉時期,屬於夫餘國,《後漢書·夫餘傳》記載,當時長春地區就是夫餘族活動的範圍。東晉、南北朝時隸屬於高句麗,隋唐時屬於渤海夫餘府。遼時屬於東京道龍州黃龍府,《遼史·本紀》載,夫餘為黃龍府,黃龍府屬東京道之龍州,龍州為長春府境。金時在東北設上京路,屬於上京路的隆州。元朝時為開原路屬境,元將遼陽中書行省開元路建於現在 的農安縣,長春地區歸其管轄。明朝時屬奴兒干都司轄境,長春地方曾設伊屯河衛。清朝初年,為獎勵在征服蒙古諸部中立下戰功的固穆(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十八世孫),封其為郭爾羅斯札薩克輔國公, 掌管郭爾羅斯前旗,從此,長春屬於蒙古王公的遊牧地。

"
在東北有個叫長春的地方,從蒙古王公的遊牧地,到“北國春城”

在中國版圖中,長春位於東經125°18’,北緯43°55’,海拔214.4米, 處於東北要衝,東北平原腹地。東靠長白山,西連鬆嫩平原,南接松遼平原, 北至松花江與拉林河,為東北的分水嶺。地處山地丘陵向臺地平原的過渡帶, 屬於平原型城市,市區最高點海拔711米。境內河流水系屬松花江流域第二松花江水系,松花江的二級支流伊通河由南向北縱貫長春市區,與九臺的飲馬河匯合注人松花江。土地呈黑紫色,土質屬黏土,適合大豆、高粱、玉米、 穀子生長,土地肥沃。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燥多風,夏季 溼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漫長,四季分明,雨熱同季,乾溼適中,是最適合人類居住 與開發建設的區域。 長春是一座富饒美麗的年輕城市,素有“北國春城”的美譽。

在東北有個叫長春的地方,從蒙古王公的遊牧地,到“北國春城”

長春,是一座 從遠古走來的城市, 是先民們沿松花江 逐水草而居、逐漸繁衍發展起來的城 市。長春遠古的歷史可上溯到周朝,隸屬於肅慎,東北地區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的古代民族 是肅慎。兩漢三國西晉時期,屬於夫餘國,《後漢書·夫餘傳》記載,當時長春地區就是夫餘族活動的範圍。東晉、南北朝時隸屬於高句麗,隋唐時屬於渤海夫餘府。遼時屬於東京道龍州黃龍府,《遼史·本紀》載,夫餘為黃龍府,黃龍府屬東京道之龍州,龍州為長春府境。金時在東北設上京路,屬於上京路的隆州。元朝時為開原路屬境,元將遼陽中書行省開元路建於現在 的農安縣,長春地區歸其管轄。明朝時屬奴兒干都司轄境,長春地方曾設伊屯河衛。清朝初年,為獎勵在征服蒙古諸部中立下戰功的固穆(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十八世孫),封其為郭爾羅斯札薩克輔國公, 掌管郭爾羅斯前旗,從此,長春屬於蒙古王公的遊牧地。

在東北有個叫長春的地方,從蒙古王公的遊牧地,到“北國春城”

清軍入關後,東北各民族大舉內遷。清政府為保護東北這塊“龍興之地”, 1671-1681年,從開原威遠堡起,到舒蘭法哈門北之二道河子,修築了長達350千米長的東北柳條邊牆,俗稱“新邊”。並規定這塊蒙古王公領地只准世襲, 不得轉讓,更不許漢人進入開墾。但是,從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起, 郭爾羅斯前旗輔國公恭格喇布坦不顧清廷的蒙地封禁政策,自行招民墾荒, 山東、河北、河南的災民開始越過柳條邊牆進入此地開荒種田。由於關內流民源源不斷地湧人,開發的面積越來越大,人口逐漸增多,這裡形成了許多 村落。到099年,已開墾荒地26萬多畝,住戶達3000多戶,為了管理這 些進入蒙古遊牧地的流民,吉林將軍秀林奏請清廷在開墾地設治。

"
在東北有個叫長春的地方,從蒙古王公的遊牧地,到“北國春城”

在中國版圖中,長春位於東經125°18’,北緯43°55’,海拔214.4米, 處於東北要衝,東北平原腹地。東靠長白山,西連鬆嫩平原,南接松遼平原, 北至松花江與拉林河,為東北的分水嶺。地處山地丘陵向臺地平原的過渡帶, 屬於平原型城市,市區最高點海拔711米。境內河流水系屬松花江流域第二松花江水系,松花江的二級支流伊通河由南向北縱貫長春市區,與九臺的飲馬河匯合注人松花江。土地呈黑紫色,土質屬黏土,適合大豆、高粱、玉米、 穀子生長,土地肥沃。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燥多風,夏季 溼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漫長,四季分明,雨熱同季,乾溼適中,是最適合人類居住 與開發建設的區域。 長春是一座富饒美麗的年輕城市,素有“北國春城”的美譽。

在東北有個叫長春的地方,從蒙古王公的遊牧地,到“北國春城”

長春,是一座 從遠古走來的城市, 是先民們沿松花江 逐水草而居、逐漸繁衍發展起來的城 市。長春遠古的歷史可上溯到周朝,隸屬於肅慎,東北地區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的古代民族 是肅慎。兩漢三國西晉時期,屬於夫餘國,《後漢書·夫餘傳》記載,當時長春地區就是夫餘族活動的範圍。東晉、南北朝時隸屬於高句麗,隋唐時屬於渤海夫餘府。遼時屬於東京道龍州黃龍府,《遼史·本紀》載,夫餘為黃龍府,黃龍府屬東京道之龍州,龍州為長春府境。金時在東北設上京路,屬於上京路的隆州。元朝時為開原路屬境,元將遼陽中書行省開元路建於現在 的農安縣,長春地區歸其管轄。明朝時屬奴兒干都司轄境,長春地方曾設伊屯河衛。清朝初年,為獎勵在征服蒙古諸部中立下戰功的固穆(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十八世孫),封其為郭爾羅斯札薩克輔國公, 掌管郭爾羅斯前旗,從此,長春屬於蒙古王公的遊牧地。

在東北有個叫長春的地方,從蒙古王公的遊牧地,到“北國春城”

清軍入關後,東北各民族大舉內遷。清政府為保護東北這塊“龍興之地”, 1671-1681年,從開原威遠堡起,到舒蘭法哈門北之二道河子,修築了長達350千米長的東北柳條邊牆,俗稱“新邊”。並規定這塊蒙古王公領地只准世襲, 不得轉讓,更不許漢人進入開墾。但是,從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起, 郭爾羅斯前旗輔國公恭格喇布坦不顧清廷的蒙地封禁政策,自行招民墾荒, 山東、河北、河南的災民開始越過柳條邊牆進入此地開荒種田。由於關內流民源源不斷地湧人,開發的面積越來越大,人口逐漸增多,這裡形成了許多 村落。到099年,已開墾荒地26萬多畝,住戶達3000多戶,為了管理這 些進入蒙古遊牧地的流民,吉林將軍秀林奏請清廷在開墾地設治。

在東北有個叫長春的地方,從蒙古王公的遊牧地,到“北國春城”

嘉慶五年五月(1800年7月),清政府批准吉林將軍秀林的奏請,在柳條邊伊通邊門附近郭爾羅斯前旗札薩克輔國公封地內設立地方行政機構,正式建治長春廳,置理事通判,管理民人事宜,衙署設於新立城。長春廳設治後, 發展極為迅速,嘉慶十六年〔1811年〉,已有居民13887戶,墾地393573畝。 到道光十六年〔1836年)居民達到15270戶,人口 64168人,成為吉林將軍轄境內僅次於吉林廳的第二大城,成為東北中部最大的農作物商品市場和重要的物資集散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