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

引言:《長安十二時辰》後期的重心似乎放在了太子與右相之爭上面,其中的許多事件純屬虛構,但亦有其歷史合理性。太子李亨處境極為不利,但始終沒有被廢,這與前太子李瑛被廢之迅速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天寶五載和天寶六載更是發生了韋堅案及王忠嗣案這樣牽連太子的案件,但李亨並未因此被廢。究其原因,有李亨採用了正確應對方法的因素在內,但最主要還是因為和開元年間相比,中樞政局發生了較大變化,太子李亨只要保持弱勢且本人未犯下過錯,玄宗便沒必要廢掉他。

"

引言:《長安十二時辰》後期的重心似乎放在了太子與右相之爭上面,其中的許多事件純屬虛構,但亦有其歷史合理性。太子李亨處境極為不利,但始終沒有被廢,這與前太子李瑛被廢之迅速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天寶五載和天寶六載更是發生了韋堅案及王忠嗣案這樣牽連太子的案件,但李亨並未因此被廢。究其原因,有李亨採用了正確應對方法的因素在內,但最主要還是因為和開元年間相比,中樞政局發生了較大變化,太子李亨只要保持弱勢且本人未犯下過錯,玄宗便沒必要廢掉他。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玄宗劇照

一、東宮改制、節度使入相、中書令改為李林甫及李瑛被廢

玄宗之前的唐朝多有發生宮廷政變發生,玄宗本人也是因宮廷政變而上位,所以玄宗執政之後,對太子及諸皇子進行了極大限制。史載:先天之後,皇子幼則居內,東封年,以漸成長,乃於安國寺東附苑城同為大宅,分院居,為十王宅……太子不居於東宮,但居於乘輿所幸之別院

東封年即玄宗封禪於泰山的開元十三年,此時玄宗覺得自己帝王生涯達到頂峰,同時還加緊了對太子及皇子的控制。開唐以來,東宮有堪稱為“小朝廷”的官僚建制,玄宗令太子搬離東宮即是奪掉了太子最為重要的一個政治舞臺。建立十王宅則是方便控制皇子們的活動,防止他們私結朝臣發展個人勢力。

"

引言:《長安十二時辰》後期的重心似乎放在了太子與右相之爭上面,其中的許多事件純屬虛構,但亦有其歷史合理性。太子李亨處境極為不利,但始終沒有被廢,這與前太子李瑛被廢之迅速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天寶五載和天寶六載更是發生了韋堅案及王忠嗣案這樣牽連太子的案件,但李亨並未因此被廢。究其原因,有李亨採用了正確應對方法的因素在內,但最主要還是因為和開元年間相比,中樞政局發生了較大變化,太子李亨只要保持弱勢且本人未犯下過錯,玄宗便沒必要廢掉他。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玄宗劇照

一、東宮改制、節度使入相、中書令改為李林甫及李瑛被廢

玄宗之前的唐朝多有發生宮廷政變發生,玄宗本人也是因宮廷政變而上位,所以玄宗執政之後,對太子及諸皇子進行了極大限制。史載:先天之後,皇子幼則居內,東封年,以漸成長,乃於安國寺東附苑城同為大宅,分院居,為十王宅……太子不居於東宮,但居於乘輿所幸之別院

東封年即玄宗封禪於泰山的開元十三年,此時玄宗覺得自己帝王生涯達到頂峰,同時還加緊了對太子及皇子的控制。開唐以來,東宮有堪稱為“小朝廷”的官僚建制,玄宗令太子搬離東宮即是奪掉了太子最為重要的一個政治舞臺。建立十王宅則是方便控制皇子們的活動,防止他們私結朝臣發展個人勢力。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玄宗畫像

但在這種狀況下,當玄宗第一次想廢掉李瑛之時,還是遭到了較大阻力。史載:惠妃泣訴於上曰,太子陰結母子,將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語宰相,欲皆廢之。武惠妃誣告太子網羅黨羽想要謀害自己及壽王李瑁,玄宗聽了大怒,動了廢除太子之心。但張九齡卻不贊同,史載張九齡曰:太子諸王不離深宮,日受聖訓……今三子皆以成人,不聞大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動搖!

當時是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是中書令,為中樞政治系統的首要之人,也就是宰相之首。是年十一月,張九齡被免除了中書令之職位,改為尚書右丞相。李林甫兼任中書令,正式走入政治中樞。史載:壬寅,以耀卿為左丞相,九齡為右丞相,並罷政事。以林甫兼中書令,仙客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領朔方節度如故。第二年張九齡又遭貶,而太子也很快被廢黜了。不難看出,在太子本身沒有犯大錯的情況下,太子的任免涉及到中樞政治的博弈。

"

引言:《長安十二時辰》後期的重心似乎放在了太子與右相之爭上面,其中的許多事件純屬虛構,但亦有其歷史合理性。太子李亨處境極為不利,但始終沒有被廢,這與前太子李瑛被廢之迅速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天寶五載和天寶六載更是發生了韋堅案及王忠嗣案這樣牽連太子的案件,但李亨並未因此被廢。究其原因,有李亨採用了正確應對方法的因素在內,但最主要還是因為和開元年間相比,中樞政局發生了較大變化,太子李亨只要保持弱勢且本人未犯下過錯,玄宗便沒必要廢掉他。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玄宗劇照

一、東宮改制、節度使入相、中書令改為李林甫及李瑛被廢

玄宗之前的唐朝多有發生宮廷政變發生,玄宗本人也是因宮廷政變而上位,所以玄宗執政之後,對太子及諸皇子進行了極大限制。史載:先天之後,皇子幼則居內,東封年,以漸成長,乃於安國寺東附苑城同為大宅,分院居,為十王宅……太子不居於東宮,但居於乘輿所幸之別院

東封年即玄宗封禪於泰山的開元十三年,此時玄宗覺得自己帝王生涯達到頂峰,同時還加緊了對太子及皇子的控制。開唐以來,東宮有堪稱為“小朝廷”的官僚建制,玄宗令太子搬離東宮即是奪掉了太子最為重要的一個政治舞臺。建立十王宅則是方便控制皇子們的活動,防止他們私結朝臣發展個人勢力。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玄宗畫像

但在這種狀況下,當玄宗第一次想廢掉李瑛之時,還是遭到了較大阻力。史載:惠妃泣訴於上曰,太子陰結母子,將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語宰相,欲皆廢之。武惠妃誣告太子網羅黨羽想要謀害自己及壽王李瑁,玄宗聽了大怒,動了廢除太子之心。但張九齡卻不贊同,史載張九齡曰:太子諸王不離深宮,日受聖訓……今三子皆以成人,不聞大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動搖!

當時是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是中書令,為中樞政治系統的首要之人,也就是宰相之首。是年十一月,張九齡被免除了中書令之職位,改為尚書右丞相。李林甫兼任中書令,正式走入政治中樞。史載:壬寅,以耀卿為左丞相,九齡為右丞相,並罷政事。以林甫兼中書令,仙客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領朔方節度如故。第二年張九齡又遭貶,而太子也很快被廢黜了。不難看出,在太子本身沒有犯大錯的情況下,太子的任免涉及到中樞政治的博弈。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天下文人之首張九齡

牛仙客以地方節度使身份入相,對玄宗時期的政局影響也不可忽視。之前玄宗因牛仙客在河西治理有方勤於職守,想要任命他為尚書,但卻遭到了中書令張九齡的極力反對:仙客本河湟使典,今聚居清要,恐羞朝廷。可見此前的地方節度使是無緣於政治中樞的,要不然張九齡也不會說這將會使朝廷蒙羞。但此後的地方節度使,卻漸漸開始對朝廷政局產生影響。如後面牽涉李亨的皇甫惟明及王忠嗣,他們都是地方節度使。

張九齡被罷免中書令,李瑛被廢黜,李林甫兼任中書令。此時擺在玄宗面前的大問題是,該立誰為太子?太子雖不再有組建東宮“小朝廷”的權力,但他卻是皇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單憑這一點,就足以對中樞政局產生極大影響。這個問題,玄宗思考了一年多才做出決定。期間李林甫多次勸玄宗立壽王李瑁為太子,史載: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數勸上立壽王瑁

"

引言:《長安十二時辰》後期的重心似乎放在了太子與右相之爭上面,其中的許多事件純屬虛構,但亦有其歷史合理性。太子李亨處境極為不利,但始終沒有被廢,這與前太子李瑛被廢之迅速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天寶五載和天寶六載更是發生了韋堅案及王忠嗣案這樣牽連太子的案件,但李亨並未因此被廢。究其原因,有李亨採用了正確應對方法的因素在內,但最主要還是因為和開元年間相比,中樞政局發生了較大變化,太子李亨只要保持弱勢且本人未犯下過錯,玄宗便沒必要廢掉他。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玄宗劇照

一、東宮改制、節度使入相、中書令改為李林甫及李瑛被廢

玄宗之前的唐朝多有發生宮廷政變發生,玄宗本人也是因宮廷政變而上位,所以玄宗執政之後,對太子及諸皇子進行了極大限制。史載:先天之後,皇子幼則居內,東封年,以漸成長,乃於安國寺東附苑城同為大宅,分院居,為十王宅……太子不居於東宮,但居於乘輿所幸之別院

東封年即玄宗封禪於泰山的開元十三年,此時玄宗覺得自己帝王生涯達到頂峰,同時還加緊了對太子及皇子的控制。開唐以來,東宮有堪稱為“小朝廷”的官僚建制,玄宗令太子搬離東宮即是奪掉了太子最為重要的一個政治舞臺。建立十王宅則是方便控制皇子們的活動,防止他們私結朝臣發展個人勢力。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玄宗畫像

但在這種狀況下,當玄宗第一次想廢掉李瑛之時,還是遭到了較大阻力。史載:惠妃泣訴於上曰,太子陰結母子,將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語宰相,欲皆廢之。武惠妃誣告太子網羅黨羽想要謀害自己及壽王李瑁,玄宗聽了大怒,動了廢除太子之心。但張九齡卻不贊同,史載張九齡曰:太子諸王不離深宮,日受聖訓……今三子皆以成人,不聞大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動搖!

當時是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是中書令,為中樞政治系統的首要之人,也就是宰相之首。是年十一月,張九齡被免除了中書令之職位,改為尚書右丞相。李林甫兼任中書令,正式走入政治中樞。史載:壬寅,以耀卿為左丞相,九齡為右丞相,並罷政事。以林甫兼中書令,仙客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領朔方節度如故。第二年張九齡又遭貶,而太子也很快被廢黜了。不難看出,在太子本身沒有犯大錯的情況下,太子的任免涉及到中樞政治的博弈。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天下文人之首張九齡

牛仙客以地方節度使身份入相,對玄宗時期的政局影響也不可忽視。之前玄宗因牛仙客在河西治理有方勤於職守,想要任命他為尚書,但卻遭到了中書令張九齡的極力反對:仙客本河湟使典,今聚居清要,恐羞朝廷。可見此前的地方節度使是無緣於政治中樞的,要不然張九齡也不會說這將會使朝廷蒙羞。但此後的地方節度使,卻漸漸開始對朝廷政局產生影響。如後面牽涉李亨的皇甫惟明及王忠嗣,他們都是地方節度使。

張九齡被罷免中書令,李瑛被廢黜,李林甫兼任中書令。此時擺在玄宗面前的大問題是,該立誰為太子?太子雖不再有組建東宮“小朝廷”的權力,但他卻是皇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單憑這一點,就足以對中樞政局產生極大影響。這個問題,玄宗思考了一年多才做出決定。期間李林甫多次勸玄宗立壽王李瑁為太子,史載: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數勸上立壽王瑁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李林甫畫像

但玄宗在廢黜前太子李瑛之時,已遭受到中書令張九齡的反對。此時,斷不可能立李林甫所舉薦之人任中書令。況且壽王李瑁之母深得玄宗寵愛,其背後亦可能形成勢力團體。加之李瑁成長於寧王府中,而寧王即是將太子之位辭讓給玄宗的李憲。結合種種因素,李瑁絕不是太子的好人選。最後玄宗立了忠王李亨為太子,表面上是因為高力士一句“推長而立”,但實則是綜合老考慮了中樞政局的平衡及穩定而產生的結果。李亨在十王宅中無劣跡,生母與養母皆逝世,自身也沒發展任何個人勢力,他政治成分極為清白,對中樞政局很難造成影響,這便是他能當上太子的主要原因。

二、天寶五六載發生的案件為何沒有動搖太子之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黨爭是一條初時隱在暗處、後期擺上檯面的線索,核心即是太子與右相林九郎(之爭)。劇中林九郎處心積慮想要讓玄宗廢黜太子,但產生了令右相代政想法後的玄宗卻依然沒有廢除太子。事實上,只要太子李亨本人不犯下大錯,任憑李林甫如何設計,玄宗都不可能廢黜太子。

"

引言:《長安十二時辰》後期的重心似乎放在了太子與右相之爭上面,其中的許多事件純屬虛構,但亦有其歷史合理性。太子李亨處境極為不利,但始終沒有被廢,這與前太子李瑛被廢之迅速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天寶五載和天寶六載更是發生了韋堅案及王忠嗣案這樣牽連太子的案件,但李亨並未因此被廢。究其原因,有李亨採用了正確應對方法的因素在內,但最主要還是因為和開元年間相比,中樞政局發生了較大變化,太子李亨只要保持弱勢且本人未犯下過錯,玄宗便沒必要廢掉他。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玄宗劇照

一、東宮改制、節度使入相、中書令改為李林甫及李瑛被廢

玄宗之前的唐朝多有發生宮廷政變發生,玄宗本人也是因宮廷政變而上位,所以玄宗執政之後,對太子及諸皇子進行了極大限制。史載:先天之後,皇子幼則居內,東封年,以漸成長,乃於安國寺東附苑城同為大宅,分院居,為十王宅……太子不居於東宮,但居於乘輿所幸之別院

東封年即玄宗封禪於泰山的開元十三年,此時玄宗覺得自己帝王生涯達到頂峰,同時還加緊了對太子及皇子的控制。開唐以來,東宮有堪稱為“小朝廷”的官僚建制,玄宗令太子搬離東宮即是奪掉了太子最為重要的一個政治舞臺。建立十王宅則是方便控制皇子們的活動,防止他們私結朝臣發展個人勢力。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玄宗畫像

但在這種狀況下,當玄宗第一次想廢掉李瑛之時,還是遭到了較大阻力。史載:惠妃泣訴於上曰,太子陰結母子,將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語宰相,欲皆廢之。武惠妃誣告太子網羅黨羽想要謀害自己及壽王李瑁,玄宗聽了大怒,動了廢除太子之心。但張九齡卻不贊同,史載張九齡曰:太子諸王不離深宮,日受聖訓……今三子皆以成人,不聞大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動搖!

當時是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是中書令,為中樞政治系統的首要之人,也就是宰相之首。是年十一月,張九齡被免除了中書令之職位,改為尚書右丞相。李林甫兼任中書令,正式走入政治中樞。史載:壬寅,以耀卿為左丞相,九齡為右丞相,並罷政事。以林甫兼中書令,仙客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領朔方節度如故。第二年張九齡又遭貶,而太子也很快被廢黜了。不難看出,在太子本身沒有犯大錯的情況下,太子的任免涉及到中樞政治的博弈。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天下文人之首張九齡

牛仙客以地方節度使身份入相,對玄宗時期的政局影響也不可忽視。之前玄宗因牛仙客在河西治理有方勤於職守,想要任命他為尚書,但卻遭到了中書令張九齡的極力反對:仙客本河湟使典,今聚居清要,恐羞朝廷。可見此前的地方節度使是無緣於政治中樞的,要不然張九齡也不會說這將會使朝廷蒙羞。但此後的地方節度使,卻漸漸開始對朝廷政局產生影響。如後面牽涉李亨的皇甫惟明及王忠嗣,他們都是地方節度使。

張九齡被罷免中書令,李瑛被廢黜,李林甫兼任中書令。此時擺在玄宗面前的大問題是,該立誰為太子?太子雖不再有組建東宮“小朝廷”的權力,但他卻是皇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單憑這一點,就足以對中樞政局產生極大影響。這個問題,玄宗思考了一年多才做出決定。期間李林甫多次勸玄宗立壽王李瑁為太子,史載: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數勸上立壽王瑁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李林甫畫像

但玄宗在廢黜前太子李瑛之時,已遭受到中書令張九齡的反對。此時,斷不可能立李林甫所舉薦之人任中書令。況且壽王李瑁之母深得玄宗寵愛,其背後亦可能形成勢力團體。加之李瑁成長於寧王府中,而寧王即是將太子之位辭讓給玄宗的李憲。結合種種因素,李瑁絕不是太子的好人選。最後玄宗立了忠王李亨為太子,表面上是因為高力士一句“推長而立”,但實則是綜合老考慮了中樞政局的平衡及穩定而產生的結果。李亨在十王宅中無劣跡,生母與養母皆逝世,自身也沒發展任何個人勢力,他政治成分極為清白,對中樞政局很難造成影響,這便是他能當上太子的主要原因。

二、天寶五六載發生的案件為何沒有動搖太子之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黨爭是一條初時隱在暗處、後期擺上檯面的線索,核心即是太子與右相林九郎(之爭)。劇中林九郎處心積慮想要讓玄宗廢黜太子,但產生了令右相代政想法後的玄宗卻依然沒有廢除太子。事實上,只要太子李亨本人不犯下大錯,任憑李林甫如何設計,玄宗都不可能廢黜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李亨劇照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天寶三載之後,李林甫構建了一系列事件針對太子李亨。史載:初,太子之立,非林甫意,林甫以異日為己禍,常有動搖東宮之志。先是天寶五載的韋堅、皇甫惟明案及杜有鄰案,後是天寶六載的王忠嗣案,這幾件事矛頭都指向太子,但玄宗卻只是懲責了具體當事人,並未動搖太子之位。此舉,不得不令人深思,因為前太子李瑛可沒享受到這種待遇。

1. 韋堅皇甫惟明案及杜有鄰案

天寶五載發生的韋堅和皇甫惟明案,主角即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與太子密會於景龍觀的韋堅與皇甫惟明。史載:會正月望夜,太子出遊,與堅相見,堅又與惟明會與景龍觀道士之室……林甫因奏堅與惟明結謀,欲共立太子。韋堅是太子妃的哥哥,皇甫惟明與李亨交好,但這並不能說李亨已經形成了個人勢力。李林甫誣告韋堅及皇甫惟明想要擁立太子,主要目的當然是想要扳倒太子,但剷除太子身邊的可用之人也是他的目的之一。韋堅與左相李適之交好,有入相之意,皇甫惟明為地方節度使,亦受玄宗賞識,他們兩個都是有可能對中樞政局產生影響的人。

"

引言:《長安十二時辰》後期的重心似乎放在了太子與右相之爭上面,其中的許多事件純屬虛構,但亦有其歷史合理性。太子李亨處境極為不利,但始終沒有被廢,這與前太子李瑛被廢之迅速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天寶五載和天寶六載更是發生了韋堅案及王忠嗣案這樣牽連太子的案件,但李亨並未因此被廢。究其原因,有李亨採用了正確應對方法的因素在內,但最主要還是因為和開元年間相比,中樞政局發生了較大變化,太子李亨只要保持弱勢且本人未犯下過錯,玄宗便沒必要廢掉他。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玄宗劇照

一、東宮改制、節度使入相、中書令改為李林甫及李瑛被廢

玄宗之前的唐朝多有發生宮廷政變發生,玄宗本人也是因宮廷政變而上位,所以玄宗執政之後,對太子及諸皇子進行了極大限制。史載:先天之後,皇子幼則居內,東封年,以漸成長,乃於安國寺東附苑城同為大宅,分院居,為十王宅……太子不居於東宮,但居於乘輿所幸之別院

東封年即玄宗封禪於泰山的開元十三年,此時玄宗覺得自己帝王生涯達到頂峰,同時還加緊了對太子及皇子的控制。開唐以來,東宮有堪稱為“小朝廷”的官僚建制,玄宗令太子搬離東宮即是奪掉了太子最為重要的一個政治舞臺。建立十王宅則是方便控制皇子們的活動,防止他們私結朝臣發展個人勢力。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玄宗畫像

但在這種狀況下,當玄宗第一次想廢掉李瑛之時,還是遭到了較大阻力。史載:惠妃泣訴於上曰,太子陰結母子,將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語宰相,欲皆廢之。武惠妃誣告太子網羅黨羽想要謀害自己及壽王李瑁,玄宗聽了大怒,動了廢除太子之心。但張九齡卻不贊同,史載張九齡曰:太子諸王不離深宮,日受聖訓……今三子皆以成人,不聞大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動搖!

當時是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是中書令,為中樞政治系統的首要之人,也就是宰相之首。是年十一月,張九齡被免除了中書令之職位,改為尚書右丞相。李林甫兼任中書令,正式走入政治中樞。史載:壬寅,以耀卿為左丞相,九齡為右丞相,並罷政事。以林甫兼中書令,仙客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領朔方節度如故。第二年張九齡又遭貶,而太子也很快被廢黜了。不難看出,在太子本身沒有犯大錯的情況下,太子的任免涉及到中樞政治的博弈。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天下文人之首張九齡

牛仙客以地方節度使身份入相,對玄宗時期的政局影響也不可忽視。之前玄宗因牛仙客在河西治理有方勤於職守,想要任命他為尚書,但卻遭到了中書令張九齡的極力反對:仙客本河湟使典,今聚居清要,恐羞朝廷。可見此前的地方節度使是無緣於政治中樞的,要不然張九齡也不會說這將會使朝廷蒙羞。但此後的地方節度使,卻漸漸開始對朝廷政局產生影響。如後面牽涉李亨的皇甫惟明及王忠嗣,他們都是地方節度使。

張九齡被罷免中書令,李瑛被廢黜,李林甫兼任中書令。此時擺在玄宗面前的大問題是,該立誰為太子?太子雖不再有組建東宮“小朝廷”的權力,但他卻是皇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單憑這一點,就足以對中樞政局產生極大影響。這個問題,玄宗思考了一年多才做出決定。期間李林甫多次勸玄宗立壽王李瑁為太子,史載: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數勸上立壽王瑁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李林甫畫像

但玄宗在廢黜前太子李瑛之時,已遭受到中書令張九齡的反對。此時,斷不可能立李林甫所舉薦之人任中書令。況且壽王李瑁之母深得玄宗寵愛,其背後亦可能形成勢力團體。加之李瑁成長於寧王府中,而寧王即是將太子之位辭讓給玄宗的李憲。結合種種因素,李瑁絕不是太子的好人選。最後玄宗立了忠王李亨為太子,表面上是因為高力士一句“推長而立”,但實則是綜合老考慮了中樞政局的平衡及穩定而產生的結果。李亨在十王宅中無劣跡,生母與養母皆逝世,自身也沒發展任何個人勢力,他政治成分極為清白,對中樞政局很難造成影響,這便是他能當上太子的主要原因。

二、天寶五六載發生的案件為何沒有動搖太子之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黨爭是一條初時隱在暗處、後期擺上檯面的線索,核心即是太子與右相林九郎(之爭)。劇中林九郎處心積慮想要讓玄宗廢黜太子,但產生了令右相代政想法後的玄宗卻依然沒有廢除太子。事實上,只要太子李亨本人不犯下大錯,任憑李林甫如何設計,玄宗都不可能廢黜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李亨劇照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天寶三載之後,李林甫構建了一系列事件針對太子李亨。史載:初,太子之立,非林甫意,林甫以異日為己禍,常有動搖東宮之志。先是天寶五載的韋堅、皇甫惟明案及杜有鄰案,後是天寶六載的王忠嗣案,這幾件事矛頭都指向太子,但玄宗卻只是懲責了具體當事人,並未動搖太子之位。此舉,不得不令人深思,因為前太子李瑛可沒享受到這種待遇。

1. 韋堅皇甫惟明案及杜有鄰案

天寶五載發生的韋堅和皇甫惟明案,主角即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與太子密會於景龍觀的韋堅與皇甫惟明。史載:會正月望夜,太子出遊,與堅相見,堅又與惟明會與景龍觀道士之室……林甫因奏堅與惟明結謀,欲共立太子。韋堅是太子妃的哥哥,皇甫惟明與李亨交好,但這並不能說李亨已經形成了個人勢力。李林甫誣告韋堅及皇甫惟明想要擁立太子,主要目的當然是想要扳倒太子,但剷除太子身邊的可用之人也是他的目的之一。韋堅與左相李適之交好,有入相之意,皇甫惟明為地方節度使,亦受玄宗賞識,他們兩個都是有可能對中樞政局產生影響的人。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韋堅、皇甫惟明劇照

太子李亨大懼,最後主動提出已與自己生有兩子兩女的太子妃韋妃離婚,以表明自己的態度。史載:太子懼,請與妃離婚,乞不以親廢法。韋堅案還未完全結束,又發了杜有鄰案。杜有鄰官職不大,不過是五品東宮屬臣,但他的女兒是太子良娣(姬妾)。杜有鄰是被陷害的,但李林甫和吉溫想要使太子受牽連,坐實了杜有鄰的罪名。最後太子不得不廢掉了杜有鄰之女,史載:太子亦出良娣為庶人

李亨面對這兩件事都做了一個相同的舉動,那就是廢掉妻妾以撇清關係,這可以說是一個較為明智的做法。但是,如果玄宗想廢掉李亨的話,完全可以借這兩件事下手。李亨沒有被廢,完全是因為玄宗出於中樞政局的穩定而並不想廢太子。如果廢掉李亨,該立誰為太子?上一節已指出李亨被立為太子就是因為他政治面貌清白,身邊的可用之人被剷除後,李亨依舊是清白的。但立另一個人為太子,情況可能會更復雜。以《長安十二時辰》中李林甫舉薦的永王為例,永王背後明顯站著李林甫,玄宗怎麼可能立永王?

"

引言:《長安十二時辰》後期的重心似乎放在了太子與右相之爭上面,其中的許多事件純屬虛構,但亦有其歷史合理性。太子李亨處境極為不利,但始終沒有被廢,這與前太子李瑛被廢之迅速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天寶五載和天寶六載更是發生了韋堅案及王忠嗣案這樣牽連太子的案件,但李亨並未因此被廢。究其原因,有李亨採用了正確應對方法的因素在內,但最主要還是因為和開元年間相比,中樞政局發生了較大變化,太子李亨只要保持弱勢且本人未犯下過錯,玄宗便沒必要廢掉他。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玄宗劇照

一、東宮改制、節度使入相、中書令改為李林甫及李瑛被廢

玄宗之前的唐朝多有發生宮廷政變發生,玄宗本人也是因宮廷政變而上位,所以玄宗執政之後,對太子及諸皇子進行了極大限制。史載:先天之後,皇子幼則居內,東封年,以漸成長,乃於安國寺東附苑城同為大宅,分院居,為十王宅……太子不居於東宮,但居於乘輿所幸之別院

東封年即玄宗封禪於泰山的開元十三年,此時玄宗覺得自己帝王生涯達到頂峰,同時還加緊了對太子及皇子的控制。開唐以來,東宮有堪稱為“小朝廷”的官僚建制,玄宗令太子搬離東宮即是奪掉了太子最為重要的一個政治舞臺。建立十王宅則是方便控制皇子們的活動,防止他們私結朝臣發展個人勢力。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玄宗畫像

但在這種狀況下,當玄宗第一次想廢掉李瑛之時,還是遭到了較大阻力。史載:惠妃泣訴於上曰,太子陰結母子,將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語宰相,欲皆廢之。武惠妃誣告太子網羅黨羽想要謀害自己及壽王李瑁,玄宗聽了大怒,動了廢除太子之心。但張九齡卻不贊同,史載張九齡曰:太子諸王不離深宮,日受聖訓……今三子皆以成人,不聞大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動搖!

當時是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是中書令,為中樞政治系統的首要之人,也就是宰相之首。是年十一月,張九齡被免除了中書令之職位,改為尚書右丞相。李林甫兼任中書令,正式走入政治中樞。史載:壬寅,以耀卿為左丞相,九齡為右丞相,並罷政事。以林甫兼中書令,仙客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領朔方節度如故。第二年張九齡又遭貶,而太子也很快被廢黜了。不難看出,在太子本身沒有犯大錯的情況下,太子的任免涉及到中樞政治的博弈。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天下文人之首張九齡

牛仙客以地方節度使身份入相,對玄宗時期的政局影響也不可忽視。之前玄宗因牛仙客在河西治理有方勤於職守,想要任命他為尚書,但卻遭到了中書令張九齡的極力反對:仙客本河湟使典,今聚居清要,恐羞朝廷。可見此前的地方節度使是無緣於政治中樞的,要不然張九齡也不會說這將會使朝廷蒙羞。但此後的地方節度使,卻漸漸開始對朝廷政局產生影響。如後面牽涉李亨的皇甫惟明及王忠嗣,他們都是地方節度使。

張九齡被罷免中書令,李瑛被廢黜,李林甫兼任中書令。此時擺在玄宗面前的大問題是,該立誰為太子?太子雖不再有組建東宮“小朝廷”的權力,但他卻是皇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單憑這一點,就足以對中樞政局產生極大影響。這個問題,玄宗思考了一年多才做出決定。期間李林甫多次勸玄宗立壽王李瑁為太子,史載: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數勸上立壽王瑁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李林甫畫像

但玄宗在廢黜前太子李瑛之時,已遭受到中書令張九齡的反對。此時,斷不可能立李林甫所舉薦之人任中書令。況且壽王李瑁之母深得玄宗寵愛,其背後亦可能形成勢力團體。加之李瑁成長於寧王府中,而寧王即是將太子之位辭讓給玄宗的李憲。結合種種因素,李瑁絕不是太子的好人選。最後玄宗立了忠王李亨為太子,表面上是因為高力士一句“推長而立”,但實則是綜合老考慮了中樞政局的平衡及穩定而產生的結果。李亨在十王宅中無劣跡,生母與養母皆逝世,自身也沒發展任何個人勢力,他政治成分極為清白,對中樞政局很難造成影響,這便是他能當上太子的主要原因。

二、天寶五六載發生的案件為何沒有動搖太子之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黨爭是一條初時隱在暗處、後期擺上檯面的線索,核心即是太子與右相林九郎(之爭)。劇中林九郎處心積慮想要讓玄宗廢黜太子,但產生了令右相代政想法後的玄宗卻依然沒有廢除太子。事實上,只要太子李亨本人不犯下大錯,任憑李林甫如何設計,玄宗都不可能廢黜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李亨劇照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天寶三載之後,李林甫構建了一系列事件針對太子李亨。史載:初,太子之立,非林甫意,林甫以異日為己禍,常有動搖東宮之志。先是天寶五載的韋堅、皇甫惟明案及杜有鄰案,後是天寶六載的王忠嗣案,這幾件事矛頭都指向太子,但玄宗卻只是懲責了具體當事人,並未動搖太子之位。此舉,不得不令人深思,因為前太子李瑛可沒享受到這種待遇。

1. 韋堅皇甫惟明案及杜有鄰案

天寶五載發生的韋堅和皇甫惟明案,主角即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與太子密會於景龍觀的韋堅與皇甫惟明。史載:會正月望夜,太子出遊,與堅相見,堅又與惟明會與景龍觀道士之室……林甫因奏堅與惟明結謀,欲共立太子。韋堅是太子妃的哥哥,皇甫惟明與李亨交好,但這並不能說李亨已經形成了個人勢力。李林甫誣告韋堅及皇甫惟明想要擁立太子,主要目的當然是想要扳倒太子,但剷除太子身邊的可用之人也是他的目的之一。韋堅與左相李適之交好,有入相之意,皇甫惟明為地方節度使,亦受玄宗賞識,他們兩個都是有可能對中樞政局產生影響的人。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韋堅、皇甫惟明劇照

太子李亨大懼,最後主動提出已與自己生有兩子兩女的太子妃韋妃離婚,以表明自己的態度。史載:太子懼,請與妃離婚,乞不以親廢法。韋堅案還未完全結束,又發了杜有鄰案。杜有鄰官職不大,不過是五品東宮屬臣,但他的女兒是太子良娣(姬妾)。杜有鄰是被陷害的,但李林甫和吉溫想要使太子受牽連,坐實了杜有鄰的罪名。最後太子不得不廢掉了杜有鄰之女,史載:太子亦出良娣為庶人

李亨面對這兩件事都做了一個相同的舉動,那就是廢掉妻妾以撇清關係,這可以說是一個較為明智的做法。但是,如果玄宗想廢掉李亨的話,完全可以借這兩件事下手。李亨沒有被廢,完全是因為玄宗出於中樞政局的穩定而並不想廢太子。如果廢掉李亨,該立誰為太子?上一節已指出李亨被立為太子就是因為他政治面貌清白,身邊的可用之人被剷除後,李亨依舊是清白的。但立另一個人為太子,情況可能會更復雜。以《長安十二時辰》中李林甫舉薦的永王為例,永王背後明顯站著李林甫,玄宗怎麼可能立永王?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永王劇照

2. 王忠嗣案

在皇甫惟明被貶後,王宗嗣兼領了河西、隴右節度使,此前他便身兼河東、朔方節度使。此時他身配四鎮將印,儼然是北方沿邊最高軍事指揮者。史載:忠嗣佩四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皆歸掌握,自國初以來,未之有也。但值得注意的是,王忠嗣很快放棄了兩鎮節度使之位,而且還是原先掌握的河東、朔方節度使。王忠嗣放棄的河東節度使由安祿山兼任,這也為安史之亂埋下了一個禍根。自牛仙客以節度使身份入相後,地方邊將便可說已具有影響中樞政局的可能。王忠嗣主動放棄兩鎮節度使之位,目的是為了自保。史載:李林甫已王忠嗣功名日盛,恐其入相,忌之

天寶六載,玄宗想讓王宗嗣收復開元二十九年失陷的石堡城,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不願攻打的那座城。但王宗嗣認為石堡城易守難攻,此時攻打所得不如所失,玄宗聽了很不高興。這時候董延光主動請纓出戰,玄宗便令王宗嗣分兵相助。王忠嗣本不欲出戰,雖領玄宗之命,但實則沒有太配合董延光。董延光沒能按期攻下石堡城,便上奏說王忠嗣阻撓軍事行動。史載:延光過期不克,言忠嗣沮撓軍計,上怒

"

引言:《長安十二時辰》後期的重心似乎放在了太子與右相之爭上面,其中的許多事件純屬虛構,但亦有其歷史合理性。太子李亨處境極為不利,但始終沒有被廢,這與前太子李瑛被廢之迅速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天寶五載和天寶六載更是發生了韋堅案及王忠嗣案這樣牽連太子的案件,但李亨並未因此被廢。究其原因,有李亨採用了正確應對方法的因素在內,但最主要還是因為和開元年間相比,中樞政局發生了較大變化,太子李亨只要保持弱勢且本人未犯下過錯,玄宗便沒必要廢掉他。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玄宗劇照

一、東宮改制、節度使入相、中書令改為李林甫及李瑛被廢

玄宗之前的唐朝多有發生宮廷政變發生,玄宗本人也是因宮廷政變而上位,所以玄宗執政之後,對太子及諸皇子進行了極大限制。史載:先天之後,皇子幼則居內,東封年,以漸成長,乃於安國寺東附苑城同為大宅,分院居,為十王宅……太子不居於東宮,但居於乘輿所幸之別院

東封年即玄宗封禪於泰山的開元十三年,此時玄宗覺得自己帝王生涯達到頂峰,同時還加緊了對太子及皇子的控制。開唐以來,東宮有堪稱為“小朝廷”的官僚建制,玄宗令太子搬離東宮即是奪掉了太子最為重要的一個政治舞臺。建立十王宅則是方便控制皇子們的活動,防止他們私結朝臣發展個人勢力。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玄宗畫像

但在這種狀況下,當玄宗第一次想廢掉李瑛之時,還是遭到了較大阻力。史載:惠妃泣訴於上曰,太子陰結母子,將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語宰相,欲皆廢之。武惠妃誣告太子網羅黨羽想要謀害自己及壽王李瑁,玄宗聽了大怒,動了廢除太子之心。但張九齡卻不贊同,史載張九齡曰:太子諸王不離深宮,日受聖訓……今三子皆以成人,不聞大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動搖!

當時是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是中書令,為中樞政治系統的首要之人,也就是宰相之首。是年十一月,張九齡被免除了中書令之職位,改為尚書右丞相。李林甫兼任中書令,正式走入政治中樞。史載:壬寅,以耀卿為左丞相,九齡為右丞相,並罷政事。以林甫兼中書令,仙客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領朔方節度如故。第二年張九齡又遭貶,而太子也很快被廢黜了。不難看出,在太子本身沒有犯大錯的情況下,太子的任免涉及到中樞政治的博弈。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天下文人之首張九齡

牛仙客以地方節度使身份入相,對玄宗時期的政局影響也不可忽視。之前玄宗因牛仙客在河西治理有方勤於職守,想要任命他為尚書,但卻遭到了中書令張九齡的極力反對:仙客本河湟使典,今聚居清要,恐羞朝廷。可見此前的地方節度使是無緣於政治中樞的,要不然張九齡也不會說這將會使朝廷蒙羞。但此後的地方節度使,卻漸漸開始對朝廷政局產生影響。如後面牽涉李亨的皇甫惟明及王忠嗣,他們都是地方節度使。

張九齡被罷免中書令,李瑛被廢黜,李林甫兼任中書令。此時擺在玄宗面前的大問題是,該立誰為太子?太子雖不再有組建東宮“小朝廷”的權力,但他卻是皇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單憑這一點,就足以對中樞政局產生極大影響。這個問題,玄宗思考了一年多才做出決定。期間李林甫多次勸玄宗立壽王李瑁為太子,史載: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數勸上立壽王瑁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李林甫畫像

但玄宗在廢黜前太子李瑛之時,已遭受到中書令張九齡的反對。此時,斷不可能立李林甫所舉薦之人任中書令。況且壽王李瑁之母深得玄宗寵愛,其背後亦可能形成勢力團體。加之李瑁成長於寧王府中,而寧王即是將太子之位辭讓給玄宗的李憲。結合種種因素,李瑁絕不是太子的好人選。最後玄宗立了忠王李亨為太子,表面上是因為高力士一句“推長而立”,但實則是綜合老考慮了中樞政局的平衡及穩定而產生的結果。李亨在十王宅中無劣跡,生母與養母皆逝世,自身也沒發展任何個人勢力,他政治成分極為清白,對中樞政局很難造成影響,這便是他能當上太子的主要原因。

二、天寶五六載發生的案件為何沒有動搖太子之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黨爭是一條初時隱在暗處、後期擺上檯面的線索,核心即是太子與右相林九郎(之爭)。劇中林九郎處心積慮想要讓玄宗廢黜太子,但產生了令右相代政想法後的玄宗卻依然沒有廢除太子。事實上,只要太子李亨本人不犯下大錯,任憑李林甫如何設計,玄宗都不可能廢黜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李亨劇照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天寶三載之後,李林甫構建了一系列事件針對太子李亨。史載:初,太子之立,非林甫意,林甫以異日為己禍,常有動搖東宮之志。先是天寶五載的韋堅、皇甫惟明案及杜有鄰案,後是天寶六載的王忠嗣案,這幾件事矛頭都指向太子,但玄宗卻只是懲責了具體當事人,並未動搖太子之位。此舉,不得不令人深思,因為前太子李瑛可沒享受到這種待遇。

1. 韋堅皇甫惟明案及杜有鄰案

天寶五載發生的韋堅和皇甫惟明案,主角即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與太子密會於景龍觀的韋堅與皇甫惟明。史載:會正月望夜,太子出遊,與堅相見,堅又與惟明會與景龍觀道士之室……林甫因奏堅與惟明結謀,欲共立太子。韋堅是太子妃的哥哥,皇甫惟明與李亨交好,但這並不能說李亨已經形成了個人勢力。李林甫誣告韋堅及皇甫惟明想要擁立太子,主要目的當然是想要扳倒太子,但剷除太子身邊的可用之人也是他的目的之一。韋堅與左相李適之交好,有入相之意,皇甫惟明為地方節度使,亦受玄宗賞識,他們兩個都是有可能對中樞政局產生影響的人。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韋堅、皇甫惟明劇照

太子李亨大懼,最後主動提出已與自己生有兩子兩女的太子妃韋妃離婚,以表明自己的態度。史載:太子懼,請與妃離婚,乞不以親廢法。韋堅案還未完全結束,又發了杜有鄰案。杜有鄰官職不大,不過是五品東宮屬臣,但他的女兒是太子良娣(姬妾)。杜有鄰是被陷害的,但李林甫和吉溫想要使太子受牽連,坐實了杜有鄰的罪名。最後太子不得不廢掉了杜有鄰之女,史載:太子亦出良娣為庶人

李亨面對這兩件事都做了一個相同的舉動,那就是廢掉妻妾以撇清關係,這可以說是一個較為明智的做法。但是,如果玄宗想廢掉李亨的話,完全可以借這兩件事下手。李亨沒有被廢,完全是因為玄宗出於中樞政局的穩定而並不想廢太子。如果廢掉李亨,該立誰為太子?上一節已指出李亨被立為太子就是因為他政治面貌清白,身邊的可用之人被剷除後,李亨依舊是清白的。但立另一個人為太子,情況可能會更復雜。以《長安十二時辰》中李林甫舉薦的永王為例,永王背後明顯站著李林甫,玄宗怎麼可能立永王?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永王劇照

2. 王忠嗣案

在皇甫惟明被貶後,王宗嗣兼領了河西、隴右節度使,此前他便身兼河東、朔方節度使。此時他身配四鎮將印,儼然是北方沿邊最高軍事指揮者。史載:忠嗣佩四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皆歸掌握,自國初以來,未之有也。但值得注意的是,王忠嗣很快放棄了兩鎮節度使之位,而且還是原先掌握的河東、朔方節度使。王忠嗣放棄的河東節度使由安祿山兼任,這也為安史之亂埋下了一個禍根。自牛仙客以節度使身份入相後,地方邊將便可說已具有影響中樞政局的可能。王忠嗣主動放棄兩鎮節度使之位,目的是為了自保。史載:李林甫已王忠嗣功名日盛,恐其入相,忌之

天寶六載,玄宗想讓王宗嗣收復開元二十九年失陷的石堡城,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不願攻打的那座城。但王宗嗣認為石堡城易守難攻,此時攻打所得不如所失,玄宗聽了很不高興。這時候董延光主動請纓出戰,玄宗便令王宗嗣分兵相助。王忠嗣本不欲出戰,雖領玄宗之命,但實則沒有太配合董延光。董延光沒能按期攻下石堡城,便上奏說王忠嗣阻撓軍事行動。史載:延光過期不克,言忠嗣沮撓軍計,上怒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張小敬拒戰的石堡城

李林甫看到這種情況,便將事情轉化為政治事件,令人誣告王忠嗣有擁立太子李亨之心。史載:林甫嘗令濟陽別駕魏林告隴右、河西節度使王忠嗣,林往任朔州刺史,忠嗣時為河東節度,自雲與忠王同養宮中,情義相得,欲擁兵以佐太子。但玄宗最終只定了王忠嗣沮撓軍計之罪,而沒有聽信李林甫構陷太子之語。史載玄宗雲:吾兒居深宮,安得與外人通謀,此必妄也

王忠嗣被免節度使而李亨保得太子之位,並不是說玄宗因為親屬關係更信任李亨。自古最是無情帝王家,親情在政治鬥爭中是沒有分量的,要不然玄宗也不會廢黜並處死前太子李瑛。玄宗此時保太子,其實是出於政局考量而得出的結果。王忠嗣功名顯著,身兼多鎮節度使,一旦入相,將會對中樞政局產生非常大的影響。而只要將之廢免,太子身邊再無可仰仗之人,有的只是一個虛名,也就是說太子仍能對李林甫產生制衡作用,但又處於弱勢。

"

引言:《長安十二時辰》後期的重心似乎放在了太子與右相之爭上面,其中的許多事件純屬虛構,但亦有其歷史合理性。太子李亨處境極為不利,但始終沒有被廢,這與前太子李瑛被廢之迅速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天寶五載和天寶六載更是發生了韋堅案及王忠嗣案這樣牽連太子的案件,但李亨並未因此被廢。究其原因,有李亨採用了正確應對方法的因素在內,但最主要還是因為和開元年間相比,中樞政局發生了較大變化,太子李亨只要保持弱勢且本人未犯下過錯,玄宗便沒必要廢掉他。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玄宗劇照

一、東宮改制、節度使入相、中書令改為李林甫及李瑛被廢

玄宗之前的唐朝多有發生宮廷政變發生,玄宗本人也是因宮廷政變而上位,所以玄宗執政之後,對太子及諸皇子進行了極大限制。史載:先天之後,皇子幼則居內,東封年,以漸成長,乃於安國寺東附苑城同為大宅,分院居,為十王宅……太子不居於東宮,但居於乘輿所幸之別院

東封年即玄宗封禪於泰山的開元十三年,此時玄宗覺得自己帝王生涯達到頂峰,同時還加緊了對太子及皇子的控制。開唐以來,東宮有堪稱為“小朝廷”的官僚建制,玄宗令太子搬離東宮即是奪掉了太子最為重要的一個政治舞臺。建立十王宅則是方便控制皇子們的活動,防止他們私結朝臣發展個人勢力。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玄宗畫像

但在這種狀況下,當玄宗第一次想廢掉李瑛之時,還是遭到了較大阻力。史載:惠妃泣訴於上曰,太子陰結母子,將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語宰相,欲皆廢之。武惠妃誣告太子網羅黨羽想要謀害自己及壽王李瑁,玄宗聽了大怒,動了廢除太子之心。但張九齡卻不贊同,史載張九齡曰:太子諸王不離深宮,日受聖訓……今三子皆以成人,不聞大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動搖!

當時是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是中書令,為中樞政治系統的首要之人,也就是宰相之首。是年十一月,張九齡被免除了中書令之職位,改為尚書右丞相。李林甫兼任中書令,正式走入政治中樞。史載:壬寅,以耀卿為左丞相,九齡為右丞相,並罷政事。以林甫兼中書令,仙客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領朔方節度如故。第二年張九齡又遭貶,而太子也很快被廢黜了。不難看出,在太子本身沒有犯大錯的情況下,太子的任免涉及到中樞政治的博弈。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天下文人之首張九齡

牛仙客以地方節度使身份入相,對玄宗時期的政局影響也不可忽視。之前玄宗因牛仙客在河西治理有方勤於職守,想要任命他為尚書,但卻遭到了中書令張九齡的極力反對:仙客本河湟使典,今聚居清要,恐羞朝廷。可見此前的地方節度使是無緣於政治中樞的,要不然張九齡也不會說這將會使朝廷蒙羞。但此後的地方節度使,卻漸漸開始對朝廷政局產生影響。如後面牽涉李亨的皇甫惟明及王忠嗣,他們都是地方節度使。

張九齡被罷免中書令,李瑛被廢黜,李林甫兼任中書令。此時擺在玄宗面前的大問題是,該立誰為太子?太子雖不再有組建東宮“小朝廷”的權力,但他卻是皇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單憑這一點,就足以對中樞政局產生極大影響。這個問題,玄宗思考了一年多才做出決定。期間李林甫多次勸玄宗立壽王李瑁為太子,史載: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數勸上立壽王瑁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李林甫畫像

但玄宗在廢黜前太子李瑛之時,已遭受到中書令張九齡的反對。此時,斷不可能立李林甫所舉薦之人任中書令。況且壽王李瑁之母深得玄宗寵愛,其背後亦可能形成勢力團體。加之李瑁成長於寧王府中,而寧王即是將太子之位辭讓給玄宗的李憲。結合種種因素,李瑁絕不是太子的好人選。最後玄宗立了忠王李亨為太子,表面上是因為高力士一句“推長而立”,但實則是綜合老考慮了中樞政局的平衡及穩定而產生的結果。李亨在十王宅中無劣跡,生母與養母皆逝世,自身也沒發展任何個人勢力,他政治成分極為清白,對中樞政局很難造成影響,這便是他能當上太子的主要原因。

二、天寶五六載發生的案件為何沒有動搖太子之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黨爭是一條初時隱在暗處、後期擺上檯面的線索,核心即是太子與右相林九郎(之爭)。劇中林九郎處心積慮想要讓玄宗廢黜太子,但產生了令右相代政想法後的玄宗卻依然沒有廢除太子。事實上,只要太子李亨本人不犯下大錯,任憑李林甫如何設計,玄宗都不可能廢黜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李亨劇照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天寶三載之後,李林甫構建了一系列事件針對太子李亨。史載:初,太子之立,非林甫意,林甫以異日為己禍,常有動搖東宮之志。先是天寶五載的韋堅、皇甫惟明案及杜有鄰案,後是天寶六載的王忠嗣案,這幾件事矛頭都指向太子,但玄宗卻只是懲責了具體當事人,並未動搖太子之位。此舉,不得不令人深思,因為前太子李瑛可沒享受到這種待遇。

1. 韋堅皇甫惟明案及杜有鄰案

天寶五載發生的韋堅和皇甫惟明案,主角即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與太子密會於景龍觀的韋堅與皇甫惟明。史載:會正月望夜,太子出遊,與堅相見,堅又與惟明會與景龍觀道士之室……林甫因奏堅與惟明結謀,欲共立太子。韋堅是太子妃的哥哥,皇甫惟明與李亨交好,但這並不能說李亨已經形成了個人勢力。李林甫誣告韋堅及皇甫惟明想要擁立太子,主要目的當然是想要扳倒太子,但剷除太子身邊的可用之人也是他的目的之一。韋堅與左相李適之交好,有入相之意,皇甫惟明為地方節度使,亦受玄宗賞識,他們兩個都是有可能對中樞政局產生影響的人。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韋堅、皇甫惟明劇照

太子李亨大懼,最後主動提出已與自己生有兩子兩女的太子妃韋妃離婚,以表明自己的態度。史載:太子懼,請與妃離婚,乞不以親廢法。韋堅案還未完全結束,又發了杜有鄰案。杜有鄰官職不大,不過是五品東宮屬臣,但他的女兒是太子良娣(姬妾)。杜有鄰是被陷害的,但李林甫和吉溫想要使太子受牽連,坐實了杜有鄰的罪名。最後太子不得不廢掉了杜有鄰之女,史載:太子亦出良娣為庶人

李亨面對這兩件事都做了一個相同的舉動,那就是廢掉妻妾以撇清關係,這可以說是一個較為明智的做法。但是,如果玄宗想廢掉李亨的話,完全可以借這兩件事下手。李亨沒有被廢,完全是因為玄宗出於中樞政局的穩定而並不想廢太子。如果廢掉李亨,該立誰為太子?上一節已指出李亨被立為太子就是因為他政治面貌清白,身邊的可用之人被剷除後,李亨依舊是清白的。但立另一個人為太子,情況可能會更復雜。以《長安十二時辰》中李林甫舉薦的永王為例,永王背後明顯站著李林甫,玄宗怎麼可能立永王?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永王劇照

2. 王忠嗣案

在皇甫惟明被貶後,王宗嗣兼領了河西、隴右節度使,此前他便身兼河東、朔方節度使。此時他身配四鎮將印,儼然是北方沿邊最高軍事指揮者。史載:忠嗣佩四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皆歸掌握,自國初以來,未之有也。但值得注意的是,王忠嗣很快放棄了兩鎮節度使之位,而且還是原先掌握的河東、朔方節度使。王忠嗣放棄的河東節度使由安祿山兼任,這也為安史之亂埋下了一個禍根。自牛仙客以節度使身份入相後,地方邊將便可說已具有影響中樞政局的可能。王忠嗣主動放棄兩鎮節度使之位,目的是為了自保。史載:李林甫已王忠嗣功名日盛,恐其入相,忌之

天寶六載,玄宗想讓王宗嗣收復開元二十九年失陷的石堡城,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不願攻打的那座城。但王宗嗣認為石堡城易守難攻,此時攻打所得不如所失,玄宗聽了很不高興。這時候董延光主動請纓出戰,玄宗便令王宗嗣分兵相助。王忠嗣本不欲出戰,雖領玄宗之命,但實則沒有太配合董延光。董延光沒能按期攻下石堡城,便上奏說王忠嗣阻撓軍事行動。史載:延光過期不克,言忠嗣沮撓軍計,上怒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張小敬拒戰的石堡城

李林甫看到這種情況,便將事情轉化為政治事件,令人誣告王忠嗣有擁立太子李亨之心。史載:林甫嘗令濟陽別駕魏林告隴右、河西節度使王忠嗣,林往任朔州刺史,忠嗣時為河東節度,自雲與忠王同養宮中,情義相得,欲擁兵以佐太子。但玄宗最終只定了王忠嗣沮撓軍計之罪,而沒有聽信李林甫構陷太子之語。史載玄宗雲:吾兒居深宮,安得與外人通謀,此必妄也

王忠嗣被免節度使而李亨保得太子之位,並不是說玄宗因為親屬關係更信任李亨。自古最是無情帝王家,親情在政治鬥爭中是沒有分量的,要不然玄宗也不會廢黜並處死前太子李瑛。玄宗此時保太子,其實是出於政局考量而得出的結果。王忠嗣功名顯著,身兼多鎮節度使,一旦入相,將會對中樞政局產生非常大的影響。而只要將之廢免,太子身邊再無可仰仗之人,有的只是一個虛名,也就是說太子仍能對李林甫產生制衡作用,但又處於弱勢。

《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苦心構陷太子,他不知道玄宗不可能廢太子

結語

以中書令為首的宰輔系統、手擁重兵的邊將節度使以及皇位的合法繼承者太子,此為開元天寶年間的影響中樞政局的三大因素。只可惜,玄宗注重宰相與太子之間的平衡,卻忽略了對邊疆節度使的抑制,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

參考文獻

  • 劉昫 《舊唐書》
  • 王溥 《唐會要》
  • 歐陽修 《新唐書》
  • 司馬光 《資治通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