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廈九九:上市公司品牌總監,廈大中文系畢業,頭條號簽約作者,寫作培訓師,《撐過去,你終將成為更好的自己》作者。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分享職場、個人成長和寫作

乾貨。

優秀背後看不見的競爭力是這個,前百度副總陸奇、查理芒格都在提

01

你有自己的知識結構嗎?

最近公司招募新員工,我也幫著面試。有天面試一位有3年工作經驗的研究生,崗位是新媒體運營。其中我問了一個問題:“請問你的知識結構是什麼樣的?”

她愣了一下,“啊?”

我又重複了一下問題,並解釋說,“比如你平時愛看什麼書,都關注什麼領域的知識?”

她的回答很單薄,說平時愛看小說、文學作品,近期比較關注邏輯思維方面的內容。

很顯然,她基本上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知識結構,很可能連知識結構的概念都不太清楚。對新媒體運營而言,這是一個需要多重複合知識的崗位,你要懂一點心理學、懂營銷學、廣告學、會寫作、還要會一點設計美學。

又比如項目管理,會涉及十大知識領域,分別是整體管理、範圍管理、時間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

優秀背後看不見的競爭力是這個,前百度副總陸奇、查理芒格都在提

知識和能力二者密不可分,是一個人“才能”或者說“實力”的兩個重要構成要素。

02

幾乎所有優秀的人背後,都有看不見的知識結構

曾是美國科技領域職位最高的大陸華人、前百度高管陸奇在《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工程師》演講中提到:

一個做計算機科學的工程師,要卓越必須學習其他行業和領域,首先是學習經濟學,同時還必須要學習產品的知識,有產品思維。而真正要做世界一流的工程師不光要懂產品,還要懂整個商業,懂生態。

陸奇還認為,要想將深度學習真正搞清楚:“必須把物理重學一遍,把生物學看一遍,再把進化論再看一遍。”

陸奇說的這些,都屬於工程師的知識結構問題。

優秀背後看不見的競爭力是這個,前百度副總陸奇、查理芒格都在提

今年95歲高齡的偉大投資思想家、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芒格,在他著名的《窮查理寶典》中,多次提到了一個影響他生活、學習和決策的思維方法——“多元思維模型”。也就是要不斷學習眾多學科的知識,來形成多元思維模型的複式框架。

芒格告訴我們要跨學科學習,他認為無須理會學科的法定界線,需要學什麼就學什麼,世界本來就是眾多學科的綜合體。

不僅要學習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模型,包括歷史學、心理學、生理學、數學、工程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統計學、經濟學等,還需將這些孤立的知識,放在廣闊視角下,發現學科之間的交叉,多聯想做結合,弄清各種知識模型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它們的效應。

芒格所說的跨學科學習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形成多元思維模型,本質上講的也是一個人的知識結構。

優秀背後看不見的競爭力是這個,前百度副總陸奇、查理芒格都在提

03

什麼是知識結構?為什麼我們需要知識結構?

所謂知識結構,是指知識的內在結構,或者說只是在我們的頭腦中的結構化,涉及一個人所學到的知識是否能夠融會貫通,有效地、自覺地發揮作用。

世界在本質上是一個整體,查理·芒格也說世界本來就是眾多學科的綜合體。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知識也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

在古代,比如古希臘就是這樣,一個人既是科學家,也是哲學家,還是數學家。科學和哲學也是彼此不分的。比如達芬奇既是畫家、發明家、科學家,還是生物學家、工程師。

後來隨著知識的發展,人的精力有限,無法按掌握那麼多的知識,就開始分學科了。之後知識越分越細,越鑽越深,大家就忘了整體,忘記了不同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繫。

沒有知識結構,看上去我們的知識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對世界的瞭解不斷地深入,實際上,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卻越來越糾纏於細枝末節,失去了方向感,也失去了整體性。

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學習知識並讓它們發揮應有的效用,去解決我們在真實世界中所遇到的問題,便成了一個很困難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了解知識的內在結構,把自己頭腦中的知識結構化。

實際中的問題通常都是綜合性的,綜合性的問題,自然需要多種知識才能解決。只有掌握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才能夠綜合地應用不同的知識。

這也是查理·芒格提倡跨學科學習,建立多元思維模型的原因。而且他靠著自己的多元思維模型成為投資領域的常勝將軍,更是目前在世的最智慧的老人之一。

優秀背後看不見的競爭力是這個,前百度副總陸奇、查理芒格都在提

04

如何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第一,瞭解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結構。

多數人所謂的知識結構只是最表層的皮毛而已。《成長:從校園到職場》一書的作者謝耘老師認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結構應該是這樣的(見下圖)。

優秀背後看不見的競爭力是這個,前百度副總陸奇、查理芒格都在提

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結構示意圖-廈九九製圖

知識首先是有一個縱向的層次結構。一個完整知識體系的基礎是哲學、信仰、文化。它們決定了上層知識的特徵和發展方向。決定了我們從哪個視角、用什麼方式去看世界。視角不同、方式不同,看到的側面、深度都會不同,所得到的知識從形式到實質內容也就都會有所不同了。

哲學、信仰、文化是知識體系的基石,看似無用,實則對我們底層思維影響巨大。最近看到一位同事在朋友圈發出這樣的感慨:現在回想起來(畢業6年),學生時代真正算得上深刻影響了我思維方式的底層基石,打開新世界大門的一門課是復旦王德峰教授的《哲學導論》課,一門是北大朱青生教授的《藝術史》課。

也有觀點認為,任何一個行業,到最後拼的都是文化。不論是藝人,還是普通人所從事的工作。都指出底層基礎的重要性。

從根本上講,不同的文化和哲學導致了不同的知識體系。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背景下的知識體系就有明顯區別。同時,不同的知識體系,也都有自己的缺失和遺漏。

我們在學習一門知識的時候,首先應該瞭解它屬於哪一個知識體系,這樣才能理解這門知識產生的大背景,所採用的方法論和觀察角度,從而真正理解這門知識的精髓,以及它的侷限。

優秀背後看不見的競爭力是這個,前百度副總陸奇、查理芒格都在提

廈九九製圖

哲學、信仰、文化再往上是系統科學。科學指的是我們對物質世界運動規律的描述,至於這個運動規律符合哪一種哲學和文化,並不影響其科學的屬性。再往上,會出現文學、管理、教育等知識,然後才是那些非常實用的銷售、研發、項目管理等不同的知識層次。

而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停留在最上面那層實用知識的學習上,忽略了下方基石和中間層的學習。

知識在同一層面之間也會有橫向聯繫。比如經濟學,也需要同一層面的心理學的支持。經濟學種的各種模型或理論,是需要考慮人的因素的。文學和其他知識的關係就更復雜了。

第二,運用四種常見的知識結構,讓知識結構化。

如何將我們腦中的知識結構化呢?

古典老師提出4種常見的知識結構:

優秀背後看不見的競爭力是這個,前百度副總陸奇、查理芒格都在提

第一種,樹狀結構,也就是層級結構,體現事物層級、包含關係。比如書的目錄。

MIT計算認知科學實驗室主任Josh,用計算模擬了很多結構,比如循環結構、星星結構、方塊結構、鏈條結構等,最終證明人類最佳的抽象知識結構就是樹形結構。樹是一種特殊的網絡,它有唯一通道,從一個概念通往另一個概念,每一個通道可以無限展開。

第二種,關聯結構,體現事物相互關係。比如三個元素兩兩相關(交集)、SWOT分析、公式等。

第三種,序列關係,體現先後、因果關係。最常見的就是工作流程圖和說明書的步驟指南。

第四種,數據結構,體現數量差異關係。比如柱狀圖、餅狀圖等等,展現時間空間上的差異性。

當你的知識點變成知識結構,無論是理解還是記憶,都會更加牢固。

優秀背後看不見的競爭力是這個,前百度副總陸奇、查理芒格都在提

第三,從深度和廣度入手,不斷完善知識結構。

合理的知識結構既需要有精深的部分,又需要有廣博的知識面。現在企業都倡導一專多能,就是既要有深度,也要有廣度。具體就需要你根據自身工作和發展需要,一邊搭建自己的知識結構,一邊不斷完善補充。

我們不僅需要深入掌握一個領域的知識,還需要掌握多維度多學科的知識。但每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如何平衡這兩者呢?原則很簡單,借鑑正態分佈(也叫“高斯分佈”)。

優秀背後看不見的競爭力是這個,前百度副總陸奇、查理芒格都在提

這幅圖中,橫座標表示不同的領域,縱座標表示你在該領域的深度

尖峰的頂點(紅色部分)對應的就是你的主攻領域。你需要在這個領域做到足夠的深入。和主攻方向的關係比較密切的領域(黃色部分),你需要比較深入,但深入的程度不需要跟主攻方向一樣。和主攻方向關係比較疏遠的領域(綠色部分),則只需淺嘗即止。

在建立和完善自己知識結構的時候,找到願意指導你的專家很重要,之所以成為專家,他在坐在領域的知識結構已相當完備,通過觀察專家或者跟專家學習。或者通過互聯網廣泛遍歷,查漏補缺不斷完善,最後構建出專家級的知識結構。但前者更為高效。


總之,學習知識,除了要把每一門知識自身吃透之外,還需要把這個知識體系整體的結構搞清楚,理解不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這兩方面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只有這樣去學習掌握知識,才能夠自覺有效地運用知識,解決我們遇到的實際問題。

唯有用這樣的方式來學習,才能把知識真正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將知識與能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知識結構是個人能力的一部分。但如果只是知道知識,不善於運用,再多知識也沒用。

歡迎瞭解我的職場提升專欄和圈子,獲取更多幹貨和最新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