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區蛟龍寺村:生態茶園變身綠色銀行

三農 長江三峽 種植業 湖北日報網三峽頻道 2017-07-17

視頻:夷陵區蛟龍寺村:生態茶園變身綠色銀行 記者王建鋒、曹霓 製作

夷陵區蛟龍寺村:生態茶園變身綠色銀行

夷陵區下堡坪鄉蛟龍寺村的詩畫田園。蛟龍寺村供圖

湖北日報網記者王建鋒、曹霓 通訊員何英、周志馗、秦韜

群山逶迤、茶園秀美、白牆黑瓦錯落有致、條條道路蜿蜒在田間,讓炎炎夏日裡的夷陵區下堡坪鄉蛟龍寺村,充滿隔世的寧靜與恬適。

這一幅美麗的田園詩畫,來自一場茶產業興村的蛻變。

茶園興起

“是種茶葉改變了我們。”在蛟龍寺村的茶園邊,村民陳廷安感慨地說。

眼前的茶園滿目青翠,綠色一直延伸到遠處,從當初的34畝,到現在的4000多畝,茶園已成為村民們幸福生活的源泉。

看似順理成章的轉變,對於村書記張啟枝來說,可謂困難重重。

蛟龍寺村地處三峽夷陵西北山區,平均海拔900多米,晝夜溫差較大,適合茶葉生長。十多年前,張啟枝上任之後,經過多方考察,認準了這一點,便鼓勵大家種茶葉。

但村民們並不買賬。陳廷安說,“祖祖輩輩種糧食,都換成茶葉,賣不出去怎麼辦?”

村兩委班子多次討論,上門做工作後,不得已決定:由村裡出錢,帶大家外出考察,看鄧村、學霧渡河,讓村民與考察地的茶農面對面交流,試著轉變觀念。

張啟枝清楚地記得,外出考察之後,村裡還多次召開群眾會,“一年之內,光群眾會就開了68次。”

雖然這些努力並沒有短時間內就看到成果。但讓張啟枝欣慰的是,和陳廷安一樣,陸陸續續有村民開始把玉米地改造成茶園了。

嚐到了甜頭,產業發展就走上了正軌。到2008年,蛟龍寺村的茶園面積已增加到了2800多畝。

茶企惠民

茶葉面積和產量上來了,村裡兩個小茶廠的收購日漸飽和。村民們採摘的茶葉堆積,正好“驗證”了最初的擔心。

張啟枝說,不少村民把茶葉送到村委會說,“這是你當初讓我們種的,你得負責!”

而與此同時,也有不少茶企伸出橄欖枝,表示願意到蛟龍寺村來收購茶葉。一方面茶葉銷售迫在眉睫,一方面又有人願意助一臂之力。但村裡商議過後覺得,想要長久發展,必須把茶企引進來紮根,而不是僅僅收購茶葉了事。

對此,蛟龍寺村設置了“投資不低於2000萬元”、“收購價格市場決定但不能低於外來商販”、“及時開園收購,關門提前通知”等門檻。經層層考察、篩選,一個名叫汪家新的茶企老闆看中了蛟龍寺村的茶葉,於2012年落戶建起了湖北秀水天香茶業有限公司。

茶企進村,解決的不僅是銷路問題。汪家新說,企業一落戶,他們就立刻成了了專業的茶葉合作社,進行產業規劃、項目整合、技能培訓、因戶施策,讓茶農變社員,進行現代化操作、機械化作業增加收入。

在秀水天香的生產車間裡,機器轟鳴,生產緊張有序。汪家新介紹,每天收購鮮葉4萬公斤,生產幹茶1萬公斤。

2012年,蛟龍寺村茶葉收入過萬元的僅有2戶,到2013年,過萬元的村民達到了85戶,到2016年底,過萬元的已經達到了600多戶。

產業興村

每天早上,村民張世剛會帶著採茶機,和兒子一道去茶園採茶。三兩個小時後,採來的幾百斤茶葉,就能在田邊的秀水天香茶葉公司換成嶄新的票子。

崛起的生態茶園,現代化的生產方式,讓老人小孩也有了用武之地,茶園變成了每個人的“綠色銀行”。

57歲的村民黃正進說,自己每天可以採一百多斤,收入一百多元,不用太大力氣,感覺比以前種糧食好多了。

68歲的張世品說,茶園不怕風雨冰雹,收入可靠,老兩口一年種點茶葉、做點零工,可以收入兩三萬元。

“機械能下田、茶葉能變錢、農民能致富、茶園變公園”,是蛟龍寺村今天的寫照。而村民們印象中“垃圾靠風颳、汙水靠水刷、臭氣靠蒸發”的蛟龍寺村,早已成為歷史。

從茶園這個“綠色銀行”拿到錢的村民們,開始考慮重建新房子、修茶園路。在各級政府部門的關懷和企業的援助下,村莊變成了詩畫田園。

2015年5月,第五屆三峽茶文化藝術節在蛟龍寺村開幕,大批遊客來到風景秀麗的茶園裡觀光采茶、休閒遊玩。在茶園周圍,不少村民們則順勢辦起了農家樂,搭上了鄉村遊的快車。

美麗的茶園風光,吸引著遊客,也吸引著更多的項目。

今年3月,三峽月亮谷滑雪場在蛟龍寺村開工建設。張啟枝說,往後蛟龍寺村的風景會越來越美,遊客越來越多,村民們的日子也會越過越好。

夷陵區蛟龍寺村:生態茶園變身綠色銀行

村民張世剛在茶園裡採茶。記者王建鋒 攝

夷陵區蛟龍寺村:生態茶園變身綠色銀行

秀水天香茶企的生產車間。記者王建鋒 攝

夷陵區蛟龍寺村:生態茶園變身綠色銀行

湖北秀水天香茶業有限公司全景。企業供圖

夷陵區蛟龍寺村:生態茶園變身綠色銀行

蛟龍寺村的生態茶園。蛟龍寺村供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