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樓夢裡的《葬花吟》看曹雪芹的詩詞寫作水平'

"
"
從紅樓夢裡的《葬花吟》看曹雪芹的詩詞寫作水平

《紅樓夢》中的詩句判詞經常被拿出來賞析評價,以此判斷曹雪芹詩才高低,評價結果也往往眾口不一。有人說判詞詩句都與書中人物性格與命運息息相關,曹公筆力十分深厚,也有人反駁《紅樓夢》中詩句良莠不齊,若拋開書中隱喻,這些詩詞不過稀鬆平常。

我認為評價的最好的一句,是木心先生所言:“《紅樓夢》中的詩,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私以為這句評價極為公道,因為木心先生沒有站在一個詩人的角度來評價曹公,而是站在了一個小說家的角度。

以《紅樓夢》中最負盛名的《葬花吟》為例,如果把它看作是林黛玉的詩,那麼非常符合黛玉這樣一個少女多愁善感和她自身傷春悲秋的性格,也符合黛玉的思想水平和遣詞造句的水平,與黛玉的《桃花行》等其他作品也互為映襯。

但若是將它看作曹雪芹的詩,便覺得作為一位久負盛名的文人,這樣的作品是平平的了。

就我個人的感受而言,這首詩的敘事性和表達情感上尚能自圓其說,但就其藝術性而言,是不夠成功的。

"
從紅樓夢裡的《葬花吟》看曹雪芹的詩詞寫作水平

《紅樓夢》中的詩句判詞經常被拿出來賞析評價,以此判斷曹雪芹詩才高低,評價結果也往往眾口不一。有人說判詞詩句都與書中人物性格與命運息息相關,曹公筆力十分深厚,也有人反駁《紅樓夢》中詩句良莠不齊,若拋開書中隱喻,這些詩詞不過稀鬆平常。

我認為評價的最好的一句,是木心先生所言:“《紅樓夢》中的詩,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私以為這句評價極為公道,因為木心先生沒有站在一個詩人的角度來評價曹公,而是站在了一個小說家的角度。

以《紅樓夢》中最負盛名的《葬花吟》為例,如果把它看作是林黛玉的詩,那麼非常符合黛玉這樣一個少女多愁善感和她自身傷春悲秋的性格,也符合黛玉的思想水平和遣詞造句的水平,與黛玉的《桃花行》等其他作品也互為映襯。

但若是將它看作曹雪芹的詩,便覺得作為一位久負盛名的文人,這樣的作品是平平的了。

就我個人的感受而言,這首詩的敘事性和表達情感上尚能自圓其說,但就其藝術性而言,是不夠成功的。

從紅樓夢裡的《葬花吟》看曹雪芹的詩詞寫作水平

首先在它的思想表達上。同樣是傷春悲秋,感嘆時光易逝紅顏易老,它只是圍繞著葬花時人物的所思所感來寫,範圍比較狹窄。

句中的“燕子來去”“杜鵑啼血”甚至是“花謝花飛”,都是傷春手法中比較常見的,在意向上沒有標新,同樣在思想中也沒有立異,而是多用“愁”“憐”等字,如其中“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未聞”等,都透露著一種少女自怨自艾的情感,而沒有更加升華拔高。

包括在最後的思想表達“一朝花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等句,也不過是黛玉一人的所思所想所感,且明顯是情勝於理,比起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中最後兩句“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意境之高遠,餘韻之悠長,自然高下立現。

但正是這樣的“先天不足”,使其無比的符合瀟湘妃子這樣一個形象。時常有人將《葬花吟》與《代悲白頭翁》相比較,又會出來許多人阻止說這兩首詩根本不能相提並論,何苦比較,又說這首詩放在整個清朝也不過是二三流之作。

但其實換一種思路,它的格局雖小,對於黛玉一人來說已經足夠,一位久居閨中的少女,即便靈魂自由思想高尚,也無論如何都做不到劉希夷一般的閱歷與格局。

《代悲白頭翁》雖好,但終究不能出自正值青春年華的少女之手,即便曹雪芹真的寫出類似劉之作品,放在黛玉身上,反倒令人察覺不對;它的昇華亦不高遠,卻讓人一見便知是黛玉所做,而非寶釵探春之人作品,在一部包羅萬象的文學作品中尤其是小說中,難道做到這樣還不算成功麼?

"
從紅樓夢裡的《葬花吟》看曹雪芹的詩詞寫作水平

《紅樓夢》中的詩句判詞經常被拿出來賞析評價,以此判斷曹雪芹詩才高低,評價結果也往往眾口不一。有人說判詞詩句都與書中人物性格與命運息息相關,曹公筆力十分深厚,也有人反駁《紅樓夢》中詩句良莠不齊,若拋開書中隱喻,這些詩詞不過稀鬆平常。

我認為評價的最好的一句,是木心先生所言:“《紅樓夢》中的詩,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私以為這句評價極為公道,因為木心先生沒有站在一個詩人的角度來評價曹公,而是站在了一個小說家的角度。

以《紅樓夢》中最負盛名的《葬花吟》為例,如果把它看作是林黛玉的詩,那麼非常符合黛玉這樣一個少女多愁善感和她自身傷春悲秋的性格,也符合黛玉的思想水平和遣詞造句的水平,與黛玉的《桃花行》等其他作品也互為映襯。

但若是將它看作曹雪芹的詩,便覺得作為一位久負盛名的文人,這樣的作品是平平的了。

就我個人的感受而言,這首詩的敘事性和表達情感上尚能自圓其說,但就其藝術性而言,是不夠成功的。

從紅樓夢裡的《葬花吟》看曹雪芹的詩詞寫作水平

首先在它的思想表達上。同樣是傷春悲秋,感嘆時光易逝紅顏易老,它只是圍繞著葬花時人物的所思所感來寫,範圍比較狹窄。

句中的“燕子來去”“杜鵑啼血”甚至是“花謝花飛”,都是傷春手法中比較常見的,在意向上沒有標新,同樣在思想中也沒有立異,而是多用“愁”“憐”等字,如其中“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未聞”等,都透露著一種少女自怨自艾的情感,而沒有更加升華拔高。

包括在最後的思想表達“一朝花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等句,也不過是黛玉一人的所思所想所感,且明顯是情勝於理,比起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中最後兩句“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意境之高遠,餘韻之悠長,自然高下立現。

但正是這樣的“先天不足”,使其無比的符合瀟湘妃子這樣一個形象。時常有人將《葬花吟》與《代悲白頭翁》相比較,又會出來許多人阻止說這兩首詩根本不能相提並論,何苦比較,又說這首詩放在整個清朝也不過是二三流之作。

但其實換一種思路,它的格局雖小,對於黛玉一人來說已經足夠,一位久居閨中的少女,即便靈魂自由思想高尚,也無論如何都做不到劉希夷一般的閱歷與格局。

《代悲白頭翁》雖好,但終究不能出自正值青春年華的少女之手,即便曹雪芹真的寫出類似劉之作品,放在黛玉身上,反倒令人察覺不對;它的昇華亦不高遠,卻讓人一見便知是黛玉所做,而非寶釵探春之人作品,在一部包羅萬象的文學作品中尤其是小說中,難道做到這樣還不算成功麼?

從紅樓夢裡的《葬花吟》看曹雪芹的詩詞寫作水平

其次是在它的結構上。由於歌行篇幅較長,對於其結構的明確性和層次感要求自然更加嚴格。簡單來說就是敘事、抒情和說理三部分要流暢明瞭,才不會讓人眼花繚亂不知所云。

然而《葬花吟》明顯不符合結構上的嚴謹,其中敘事抒情寫景全部揉雜在一起,雖然有情景交融之感,但是結構上卻是比較模糊。給人的感覺是作者在反覆提及同一場景,甚至連情感表達也不過是換了種說法,還是一個意思。

如其中“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幾句,最終想表達的也不過是“一朝花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一句而已,並沒有多少結構上的價值。這樣的反覆渲染,未免冗長。

但若再把它放回水中呢?請試想這樣一個場景,林黛玉看到滿天落花,悲從中來,手把花鋤將花瓣輕輕葬去,隨口成誦,敷衍成篇。她當時所關注的,也只不過葬花一隅,所思考的也僅僅只是自己的命運。

想到自己如同桃花一樣不論多麼盡態極妍,最終也不過是落花流水隨春去,花落人亡兩不知,這樣結構上的窄化,雖然情感表達顯得模糊糅雜,但卻更加凸顯了當時黛玉的無力,與在自己精神世界中的掙扎,如何去要求她悲天憫人放眼天下呢?

所以既是水草,還是放入水中的好,取了出來,不但觀者有許多惡語評價,水草自身少了滋養,也會失了從前秀美活力。

作者:一今,本文經作者授權發佈。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少讀紅樓,為你講述不一樣的名著故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