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算得上是我國曆史上將星最為璀璨的一個時代,天下大亂之間,群雄逐鹿,無數豪傑紛紛依附各路諸侯,其中以曹魏陣營的人才最為繁榮,號稱“文臣如雲,武將如雨”。不過到了三國鼎立正式開始的時候,即曹操死後曹丕稱帝之後的這一時代,各國的人才卻開始紛紛凋零。不僅蜀國最後出現了著名的“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窘境,就連曹丕的魏國,其實也出現了人才斷層青黃不接的情況。

《三國志·賈詡傳》中,曹丕問太尉賈詡:“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吳、蜀何先?”

曹操死後,魏國的那些有名的謀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等人早就已經先後離世,曹仁、曹彰等人也沒多少活頭了。賈詡這個時候是當真無愧的第一謀士,而且在地位上也是群臣中最高的。賈詡在綜合考慮了魏國的情況後,對當時已經稱帝曹丕說:

曹操死後,兒子想統一,第一謀士:你不行

“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議見兵勢,據險守要,汎舟江湖,皆難卒謀也。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群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昔舜舞干鏚而有苗服,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後武。”

賈詡的大體意思是:吳蜀兩國都有天險阻擋,而且劉備雄才,諸葛亮善於治理國家,孫權懂得分析天下形勢,在魏國和蜀國之間搞平衡,陸遜又有軍事天才,水軍非常強大。而我看現在我們國內的情況,沒有一人是劉備和孫權的對手。所以我們應該先文後武,不應該征伐。簡單的說,就是國已無棟樑,誰都打不過。

曹操死後,兒子想統一,第一謀士:你不行

結果曹丕不聽,第二年發動了江陵之戰,對荊州一代發起進攻,他還親自到宛城駐守,結果卻鎩羽而歸。一年後,曹操留給他的最後靠譜的謀士賈詡也死掉了,曹仁、曹彰等宗族可以任用之人也都衰老而死。

經歷了整個東漢末年變局,甚至曾經多次為董卓和西涼軍獻計,一手策劃了天下大亂的賈詡,其見識在整個三國當中可以說是絕對的出類拔萃。那麼以他的見識,為什麼認為當時明明看起來實力最為強勁的魏國打不過吳蜀兩國?而且賈詡認為魏國的人才凋零,已經沒有人能夠跟吳蜀兩國對抗了,那麼吳蜀兩國為什麼仍然擁有大批量的人才可以任用的呢?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雖然魏國的人口和經濟實力最強,但軍隊卻並不佔據絕對優勢。歷史上落後民族南下征服中原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僅從三國的軍事角度來看,缺少經驗豐富的帶兵武將的魏國,確實已經失去了在軍事上主動進攻蜀國和吳國的優勢。《三國志》記載,曹操生前最後幾年,在對陣蜀國和東吳的時候,也已經開始處於防禦姿態,痛失漢中,夏侯淵被斬,身體已經明顯衰弱的曹操不得已親自帶兵到西安防禦劉備大軍;黃初二年,張遼已經不能動彈,為了防禦孫權進攻,曹丕命人扶著老張遼上船指揮軍隊,結果張遼當年就死了。

然而瞭解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蜀國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和姜維進行了十幾次北伐;而孫權在曹操死後發起了三次合肥之戰,而且還不斷想方設法進攻魏國,比如聯絡遼東的公孫淵等人。

為什麼魏國人才在曹操死後凋零,而這段時間蜀國和吳國的人才卻沒有凋零呢?其實這本身存在一些客觀的因素在其中,那就是曹操本身的年紀要比劉備、孫權要大,他發跡較早,所任用的人才年齡也比較大。而這些優秀的人才長期閃耀,對於魏國是一把雙刃劍,他們自己的經驗越來越豐富,但是下一輩卻沒有被培養出來。

以曹丕本人為例,在繼任魏王之前,一直跟在曹操左右,不敢過問軍國大事,作為世子。最信任的人中也沒有誰操作過大兵團戰爭。他所熟知的人都是些文采橫溢的人,他本人的思維中“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論·論文》)”,與曹植二人算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才華的兄弟了,但因為二人的父親太過於優秀,就影響了治國經驗方面的成長。他們不僅自己沒成長,也不能識別和任用有才的人。

而到曹丕死的時候,給魏國留下的能人中也就只有司馬懿了,而且司馬懿還是曹操時就留下的。曹睿死後,掌管魏國大權的人中,曹爽和夏侯霸等人都變成了庸才,司馬懿造反,一人束手就擒,一人投靠蜀國。如果不是司馬懿,蜀國和吳國真的有機會滅掉魏國。

曹操死後,兒子想統一,第一謀士:你不行

反觀蜀國和吳國,劉備雖然比曹操只小六歲,但是他發跡時間晚,關羽張飛等早期跟他打拼的人雖然年紀都很大,但是到了荊州、益州之後,所得到的諸葛亮、費禕、法正等人都要年輕的多,這些人跟曹丕是同一時代的人,他們經歷了創業時期的洗禮,因此對於軍國大事瞭如指掌,對陣魏國張弛有度。魏國不用司馬懿,無法與他們對抗。

而孫權則比曹操小27歲,表面上他繼承了父兄遺產,但實際上他自己開拓的事業要超過孫堅和孫策的,他所啟用任用的人很多經歷了赤壁會戰、夷陵之戰,見過大世面,而且這些人都很年輕。

所以當75歲的賈詡被曹丕問道,魏國應該先滅掉蜀國還是吳國的時候,賈詡才告訴曹丕魏國當前策略以防禦為主。向來人才都是磨礪出來的,曹丕接手魏國時那些經歷了戰場磨礪的人才們已經凋謝殆盡,能保證自己不被滅掉就已經不錯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