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為什麼劉邦能開國定天下,曹操卻不行?曹操比劉邦差在哪?

小說:為什麼劉邦能開國定天下,曹操卻不行?曹操比劉邦差在哪?

曹魏是曹操一個人建立的嗎?

不是,是曹操為首的政治軍事集團。

西漢是劉邦一個人建立的嗎?

不是,是劉邦為首的政治軍事集團。

三國也不是司馬誰統一的,甚至不是司馬家三世四人統一的,而是以司馬家為首的政治軍事集團。

所以,問題應該是:為什麼劉邦集團能夠平定天下,曹操集團不能?

在中國歷史上,一統天下包含打破舊結構和建立新結構兩個方面。

典型步驟是推翻舊王朝——消滅各地割據勢力——建立新王朝。

對秦亡漢興來說,前209年大澤鄉起義,打破舊結構、推翻舊王朝的歷史進程就開始了。

隨後項羽在鉅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前207劉邦入關子嬰出降,206楚漢戰爭開始,202一統天下。

短短几年就走完了全部過程。

比較而言,曹操個人的整個事業乃至曹魏集團的全部生命,都只是從漢到晉的漫長曆程中的部分。

184年黃巾起義,打破舊結構,推翻東漢王朝的歷史進程開始,直到曹操死後曹丕稱帝,這個過程才算走完。

新王朝魏建立了,但直到這個王朝滅亡,都沒有完成消滅割據的歷史任務。

263蜀亡,265晉代魏,280滅吳統一天下,終於消滅各地割據,大一統王朝重新建立。此時距黃巾起義已近百年。

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劉邦集團走這個流程,就非常順暢,節奏極快。而曹魏和司馬家的晉,卻艱難無比,一步一卡,劉邦起兵後七八年就一統天下,曹操起兵後七八年?官渡之戰都沒開始。

為什麼推翻秦朝,消滅項羽分封的各路諸侯就相對容易。而終結東漢的統治,消滅漢末群雄就這麼難呢?

大環境不一樣:

1.秦與漢政治制度一議。

秦亡後,人們都在議論,說秦帝國那麼強大,為什麼轉瞬之間就亡了?

有一種說法認為,秦之所以二世而亡,是因為沒有行封建,沒有把自己的皇親國戚分封到各地。不僅不封建,還屠戮自己的皇族。這樣,他遇到麻煩的時候,都沒有人去救他,首都陷落後,也沒有另一個皇族在外地另立朝廷,延續大統。

應該說,此種說法是一個思接千載的洞見。後世的歷史證明了它的預見性,東漢、東晉、南宋無不是依靠皇族成功續命的例子。

劉邦的做法,是將劉姓諸侯分封到各地。一是在交通不便的情況下代天牧守,二是借鑑秦朝的教訓,破長安或許易,但滅盡天下劉姓皇族難。

同時,郡縣制是利於皇權加強的制度,當然不宜廢除,因此就有了郡國並行制。

秦的政治制度,是一種集中全部資源進行統一戰爭的制度,是一種打天下的制度而非坐天下的制度。

秦始皇從韓非輕罪重罰的理論出發,實行嚴酷的的刑罰。“盜馬者死,盜牛者加。”一人犯法,罪及三族,5家編為一伍,一家犯法,四家連坐。賦稅、徭役非常重。這些安排,就是為了把社會的最後一點資源都榨取出來,用於戰爭。

戰爭勝利後,二十級爵制度下的軍功地主,會成為最大的得利階層。他們掌握軍隊,有動力更有能力去維護這種制度。嚴刑苛法——耕織備戰——全力戰爭——戰爭勝利分紅——更大的戰爭,形成了正向循環,即耕戰國策。

但是,一統天下後卻不轉變,本身就是取死之道。如狼似虎的秦軍卻敵不過天下人心的變動。

而漢的制度已經穩定運行了近400年,中間出了一個岔子。若從光武中興算,到黃巾起義則運行了160年。

制度是對參與政治的各方的安排,如果這種安排,你方能夠接受我方也能接受,那麼就沒有動力去打破這種安排,大家依舊能在這種遊戲規則下繼續,這就是政治平衡。

東漢政治無論地方還是中央,相對秦要平衡得多。中央雖有外戚宦官持續百多年的循環鬥爭,但卻一直鬥而不破,沒有誰試圖徹底廢除這種遊戲規則。

也就是說,秦的制度完全不可持續,天下人人厭棄,每一個苦秦的人,他的思想和行動都在降低推翻秦朝的難度。而東漢的制度,雖然未必有多高明,但至少能吸引很大一批維護者,每一個維護漢室的人,都在增加推翻東漢的難度。

當然,現在回過頭去看,歷史大勢是從封建到郡縣。秦朝試圖一步到位,步子太大扯到了蛋,郡國並行制是一種必要的過渡。

2.人們的思想。

當年劉邦和項羽交戰,危急關頭要韓信出兵幫忙,韓信卻派來使者,要劉邦封他代理齊王。

劉邦大怒,要你救命的時候你給我說這個?但左右勸阻,劉邦立刻冷靜下來,然後復笑:“大丈夫當什麼代理齊王,要當就當真齊王。”

於是封韓信為齊王,韓信出兵。

秦朝15年,並不能將周八百年來在人們心中固定的思想移除。人們對建功立業出人頭地的定義,多是封王拜相,這是分封制下的社會上升模式在人們腦海中的反應。

當然,最有野心的人,所希冀的是最高權力。

以前,周天子是不言自明的天子。但是,春秋戰國五百年,周王室威嚴掃地。秦王掃平六合,還非常臭屁地巡遊天下,生怕別人不知道他這個千古一帝有多威風似的。

這樣,就讓很多人的心思活絡起來了。

既然他不是自古以來的皇帝,那我能不能也像他這樣?

通過奮鬥,能不能也當上皇帝呢?

這種思想的集中體現,就是著名的“大丈夫當如是”和“彼可取而代之。”

秦始皇知道天下人的想法嗎?大概是知道的,於是他就要在玉璽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意思是君權天授,你們這些泥腿子就別想了。

秦朝,乃至於西漢初年,整體都處於春秋以來思想大變動的餘輝之中。雖有許多舊時代的思想沒有去除,但劇烈變動的社會讓人們更容易拋棄舊思想,接受新事物。

金句典故層出不窮,很多事情都是開幾千年風氣之先。王侯將相本無種,起義要搞迷信事,叛亂得說清君側。

這是思想鉅變的時代。

而曹操所處的漢末,舊的思想已經遠去,新的思想已經形成。漢室是當然的統治者,皇帝從劉姓出。這種思想由於高度固化,需要一波又一波的衝擊才能鬆動。

張角聲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受苦受難的農民階級非常認同,但統治階級地主豪強們可一點都不認同。

鎮壓黃巾的各路人馬,真心忠於漢室的有多少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沒有一個不打著維護漢室的旗號。

後董卓行廢立,又廣封官職拉攏各方實力派,天下大譁,你想幹嘛?於是關東聯軍討董,逼他遷都。

袁紹和韓馥合計另立劉虞為帝,劉虞不敢受。他們又去探曹操口風,曹操說隨你們怎麼搞,我自西向。

又有淮南袁術,枹罕宋建自立,下場都是自取滅亡。

即使後來曹操已經統一北方,曹魏集團內部依舊有忠於漢室的人,如荀彧這樣的重量級人物。

這是思想固化的時代。

在思想上,漢末比秦末,破舊立新的阻力要大得多。

3.粗略比較秦與東漢的社會。

秦朝的社會,是貴族衰落的社會。所謂貴族,是周代舊制下的社會上層。周制,社會從上到下為天子——諸侯——大夫——士——庶民。庶民以上,都處在封建體系之下,有三層制度保障他們的特權,即分封制、宗法制、世卿世祿制,稱為貴族。

是什麼讓貴族衰落?是戰國的大爭之世,至遲從李悝變法開始。李悝變法第一項,就是廢除世卿世祿制,按“食有勞而祿有功”的原則重新將財產權力分配給有才能的人士。

吳起變法同樣,“收爵祿,”規定舊貴族三代以後就收回爵祿,取消分封,吳起因此而死。

力度最大的當然是商鞅變法,二十級爵,獎勵軍功,無功不受祿,無功不入列宗室。

激烈的列國爭霸要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有雄心的國家沒有貴族尸位素餐的位置,否則國家就可能衰亡。秦將新制度推向極致,創造出一個全新的軍功地主階層,他們是秦王朝的基本盤。

因此,秦一統天下後繼續征伐,南征百越,開五尺道徵西南夷,北伐匈奴,修築長城。既滿足秦始皇的野心,也符合軍功地主階層的利益。

另外,上農除末,不斷把內地農民遷徙到邊地,打擊商人。又強制遷徙六國舊豪富、貴族到咸陽。又焚書坑儒,打擊思想文化。

嚴刑苛法,征戰不休,折騰天下,得罪了商人、貴族、學者。至於農民,更是受苦受難之至。社會矛盾極度激化,秦王朝從統一那一天起,其實就是在向著死亡狂奔。

這些被打擊的社會階層中,最有力量的是衰落中的貴族。他們雖然在戰國和秦朝的社會變動中失去了許多政治特權,但是依然有很強的經濟實力、宗法勢力和文化影響力,他們每日每夜想的都是恢復故國,恢復貴族特權。

如項梁項羽叔侄,項家有經濟和文化實力。項羽從小學習唸書識字,學了幾天就不想學了。項梁又教他擊劍,他又學了幾天又扔下了。

項梁很生氣,項羽卻口氣很大,看不起一人敵的本事,要學萬人敵。於是項梁又拿出祖傳兵書給他學習。

陳勝吳廣起義後,他們敏銳地捕捉到了機會,馬上就拉起了一支八千人的隊伍,殺了會稽太守,佔領了會稽郡,這就是八千子弟兵。然後渡江進軍,各路豪強都來歸附。

陳勝吳廣死後,各地的起義領導權很快就落到了項氏叔侄這樣的六國舊貴族手裡。短短兩三年就覆亡了秦朝,隨後項羽大封十八路諸侯,這做派簡直就是想復辟周制。

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秦對舊貴族的壓制太狠,激起的反彈也過於激烈。可以說,秦朝的社會,有太多人巴不得秦朝去死,社會結構太過脆弱,社會心理猶如填滿的火藥桶。所以陳勝吳廣振臂一呼,天下雲集響應,只有以章邯、王離等為代表的軍功新貴願意為維護秦王朝而戰,而且章邯最後也投降了。

軍功地主畢竟不是皇族的人,而且他們也沒有幾百年不斷地洗腦和潛移默化的文化影響,沒必要給秦王朝殉難。比起漢末那麼多死節盡忠之臣,那麼多劉姓群雄,秦朝幾年滅亡也就順理成章了。

秦帝國所依靠的社會集團,是初生的軍功地主和官僚集團。他們卻是動搖派,一旦形勢不對,或怒當二五仔(如章邯),或擁兵割據(如趙佗)。像劉邦、蕭何、曹參這樣的底層小吏還是王朝的逆反力量。

舊貴族,他們是王朝的死敵。

本應鐵了心維護王朝的皇族卻力量不振。

因此從社會層面來看,推翻秦朝的難度並不太高。

與之對比,東漢,最有力量的社會集團,一是遍佈天下的皇族。劉備說他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劉勝有多少個子女?漢書說他有120多個兒子,而他又僅僅是景帝十四子之一。

四百年開枝散葉下是什麼概念,這是怎樣的力量?所以為什麼漢室一而再再而三地有人試圖去復興?首先就有一個天生絕對維護漢室的、強大的社會集團。

漢末天下牧守先有五劉:劉虞,劉岱,劉繇,劉表,劉焉/劉璋。

後有劉備。劉備打出興復漢室的旗號,就有很多支持者認這塊招牌。然後就可以給曹操一統天下增加難度。

二是宦官集團。宦官集團完全就是皇權的附屬物,宦官們的權力、財富完全源於皇帝本人。他們是維護漢室和皇權的死忠,不過何進袁紹等誅宦官之後,他們已經沒有給未來試圖統一天下的人制造障礙的力量了,暫時可以無視。

三是外戚集團。外戚同樣是皇權的附屬物,只不過依附程度低於宦官。在皇帝年幼時,外戚能夠擅權。外戚是宦官的死敵,但依然是堅定維護漢室和皇權的。漢獻帝時,先後有董氏、伏氏、曹氏為了漢室而與曹魏集團發生衝突,曹氏甚至就是曹操的女兒。

四是未來幾百年歷史舞臺的主角,形成中的門閥士族,或稱累世公卿官僚集團。這是東漢和魏晉南北朝史的重中之重。

東漢時,豪族大地主的政治、經濟實力越來越強。開國皇帝劉秀自己就是南陽大地主,他和他的兄弟劉縯打著“復高祖之業”的旗號,聯絡附近豪強和宗族編成一支七千人的部隊起兵。

東漢官吏的選舉,主要是察舉和徵辟兩種。豪族大地主們經過多年的發展,壟斷了選舉,中小地主要做官和升遷就必須投靠他們。他們順勢拉攏了一些中小地主,製造了一個依附於他們的特殊社會階層:門生故吏。

門生故吏們被舉主推薦,就要報知遇之恩。甚至於,有些舉主死後,門生故吏也要服喪三年,舉主犯法,門生故吏跟著免官,舉主流放,門生故吏相隨而去。

這樣,幾乎形成了新的君臣和父子關係,或者說叫雙重君臣關係。皇權專制在西漢的盛期之後,在東漢遭到了削弱,後來魏晉南北朝進一步削弱,乃至於發展成與王謝門閥共天下的門閥政治,這裡不多說。

這樣一個日漸強大的社會集團,掌握著文化上的話語權、知識上的壟斷權,統一天下不依靠他們是不行的。而他們又對皇權是巨大威脅,不僅是曹魏,蜀漢和孫吳都同這個集團進行了長期的拉鋸。但是三國盡亡,門閥士族卻依舊不滅,還越發地強大。

曹操要在這個亂世混下去,光靠他們曹家夏侯家的親故們是不夠的,還需要荀彧為首的潁川士人集團的支持。消滅割據勢力的過程中,他消滅了有河北士人支持的袁氏,但卻無法搞定聯合起來的,一部分荊襄士人集團支持的劉備、和江東士人集團支持的孫權。隨後劉備入蜀、天下三分,漢中之戰再下一城,曹操永遠也不可能統一中國了。

除開宦官,這些社會集團都是推翻舊王朝、消滅割據勢力以及建立新王朝過程中的巨大障礙。是曹操和他的曹魏集團需要翻過的大山,但最後還是沒有翻過,曹魏最終亡於士族的代表司馬家。

新興的門閥士族比迴光返照的舊貴族更有生命力,他們的支持下,各地割據勢力更難消滅,而且還會在內部給曹操集團製造麻煩。具體的內部因素再分析。

綜上,劉邦所面對的舊有政治社會諸結構(缺少支持的秦朝,不合時宜的制度,衰退中的貴族),比曹操所面對的(支持者眾的東漢,運行不良的制度,興起中的士族)要脆弱得多,也就是說,在漢末,打破舊結構建立新結構的難度要高得多。

體現在歷史中,就是秦王朝比漢王朝更容易推翻,秦末的割據勢力比漢末的割據勢力更容易消滅。

歡迎閱讀二叔原創長篇小說《民間異事》,聽各種小時候爺爺奶奶講過的民間故事,回憶童年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