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管理會計好,可你知道它怎麼參與管理決策和績效薪酬麼?

財會 會計師 投資 經濟 智通財稅 智通財稅 2017-11-02

知道管理會計好,可你知道它怎麼參與管理決策和績效薪酬麼?

摘要:定義+理論+政策+公式+計算方法+實操案例,全角度清晰講解管理會計師如何參與到管理決策和績效薪酬中去的。

自從財政部樓繼偉部長在一次全國性視頻會議上表示:希望能夠儘快轉變會計觀念和職能,將現在事後報賬的“賬房先生”向真正的管理會計師轉變,充分發揮會計信息的作用,做好企業戰略發展的事前謀劃、事中分析、事後預測等工作,真正使會計工作為企業價值提升服務。

此後,在人工智能、財務信息化的共同影響下,“管理會計”這一職能也好、崗位也好,就火遍了財務圈,市面上考“管理會計”相關證書的培訓課程也是層出不窮。

可“管理會計”究竟怎麼在具體工作中發揮作用,想必有很多人還毫無頭緒。今天,就特意將“管理會計”如何參與到“管理決策”和“績效薪酬”這兩大板塊工作中的,拿出來好好和大家聊一聊!

首先,我們就來說說“管理會計”最核心的職能之一——為企業提供“管理決策”支持。

第一、“管理會計”要在會計政策、會計估計方面為企業提供決策支持,比較常見的決策有:

1、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折舊或攤銷年限的確定:應會計準則、稅法和公司的項目還款期限等因素確定。

2、存貨的計價方法:先進先出、移動平均、後進先出、個別計價法的成本流轉假設對公司的影響是不同的。尤其在物價上漲或下跌的時候。

3、資本化還是費用化:對於很多開發支出,到底應該資本化還是費用化?對財務報表有什麼影響?

4、會計的初始確認分類:比如購買了股票,到底列入交易性金融資產還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好?

5、歷史價值/公允價值:例如購買的投資性房地產,用歷史價值還是公允價值來計價?

6、如何確定公司的財務槓桿和經營槓桿?

第二、“管理會計”要在短期經營方面為企業管理決策提供支持,此時財務人員需要與業務高度融合,涉及到的常見決策問題有:

1、產品定價決策,包括特殊訂單是否接受;投標時如何定價;新產品的定價策略;產品的定價基礎(基於市場、基於成本還是用目標成本法?);對競爭對手的新價格如何反應等。

2、自制/外購決策:對於一些原材料或部件應該選擇自己生產還是外部購買。

3、是否關閉分部或生產線:對於虧損的分部是否應該關閉?虧損的產品線是否應該保留?

4、銷售還是再加工:對於一些產品可以銷售也可以進一步再加工如何決策?

5、存在約束限制情況下(如料、工、費)如何決策?

第三、“管理會計”要在資本預算方面為企業管理提供決策支持,此時需要財務人員參與到公司在對一些新的資本性項目進行的投資動作中去,具體包括:

1、評價項目的可行性,評估項目生命週期的現金流分析;利用NPV,IRR等財務評價方法判斷是否可行。

2、項目的跟蹤與事後評價,是否與原先設想的一致,如何評價項目的實施情況。

3、投資項目的風險分析,利用敏感性分析、確定性等值等工具衡量風險。

第四、“管理會計”要在投融資、併購重組方面為企業管理提供決策支持——公司的金融性投資、資本運作等方面通常需要財務人員的參與,包括:

1、股權投資中,協助公司對擬投資企業制定投、融、管、退的方案,特別是財務上的可行性和目標公司的估值、風險的分析。

2、在融資中,根據宏觀經濟環境和公司的實際情況,制定最優的融資方案,選擇合適的融資渠道,比如,利用銀行貸款、公司債、企業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資產證券化、融資租賃、保理等債務性融資工具,也可以進行私募股權、優先股、IPO,再融資等方式進行融資。

3、在公司併購重組中,協助公司制定最優的併購方案降低稅負、併購目標公司的估值、分拆上市、剝離等重組方案。

第五、“管理會計”要在績效管理方面為企業管理提供決策支持——公司的績效管理包括公司層面的績效和員工層面的績效,財務部門應該在公司層面的績效管理中發揮主導作用:

1、通過實際經營情況與預算的對比,進行差異分析,衡量公司的效率和效益,進行例外管理。

2、協助公司制定公司和部門層面績效管理的工具:比如EVA(經濟增加值)、KPI、ROA、剩餘收益、平衡記分卡、阿米巴管理等管理工具。

3、為員工的績效管理提供支持。

第六、“管理會計”要在全面風險管理方面為企業管理提供決策支持——公司面臨的風險中,財務風險是主要的風險之一,財務部門應該:

1、識別公司面臨的財務風險:如商品的價格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

2、衡量公司的風險敞口,確定公司的風險容忍度。

3、超過公司風險容忍度的風險制定風險應對措施,如套期保值方案等措施。

4、持續跟蹤風險管理的效果。

(以上有差別背景色的文字內容轉載自知乎,作者華金輝)

其次,我們來具體說說“管理會計”視角下的績效薪酬該如何操作。

第一、明確薪酬的四分模式:基本薪酬、獎勵薪酬、特殊薪酬和福利薪酬。

其中:基本薪酬包括基本工資、崗位工資和浮動工資;獎勵薪酬由年終獎金和非常態獎金構成;特殊薪酬則包括津貼和補貼;福利薪酬就是由國家福利和企業福利組成。

第二、在秉承以戰略原則為根本,確保責權一致、客觀公正、嚴格兌現、全面反饋的基礎上,對績效成本進行動態設計。在設計時,根據掌握的數據不同分別有兩種計算方法:

1、確定利潤和收入時:預算考核數=上級定指標×50%+下級報預算×50%,獎勵數=﹙年度實際數-預算考核數﹚×60%,懲罰數=﹙年度實際數-下報預算數﹚×40%,淨獎數=獎勵數-懲罰數,部門利潤=﹙獎勵數-懲罰數﹚×利潤率。

2、確定成本和費用時:預算考核數=上級定指標 ×50%+下級報預算×50%,獎勵數=﹙預算考核數-年度實際數﹚×60%,懲罰數=﹙下報預算數-年度實際數﹚×40%,部門利潤=獎勵數-懲罰數。

第三、分別對一線員工、基層管理者、中層管理者及高層管理者在人工成本管控方面採用不同的方法:

1、針對一線員工,其人工成本的管控方法是:適度的基本工資,量化的崗位工資,少許的獎勵薪酬,完備的津補貼,必須的福利。

2、針對基層管理者,其人工成本的管控方法是:穩定的基本工資,量化的崗位工資,少許的激勵薪酬,完備的津補貼,必須的福利。

3、針對中層管理者,其人工成本的管控方法是:穩定的基本工資,成長的崗位工資,量化的激勵薪酬,完備的津補貼,必須的福利。

4、針對高層管理者,其人工成本的管控方法是:穩定的基本工資,穩定的崗位年薪 ,適當的激勵薪酬,完備的津補貼,必須的福利。

《會管系列2:管理決策與薪酬績效》針對如上所述進行深度講解,屆時將會引用大量實操案例,幫助聽課的同學們快速地將理論知識代入自己的具體工作中去,讓廣大同學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狀態。可在中財訊旗下“智通財稅”app首頁“現場直播”中觀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