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的絲瓜你知道怎麼來的嗎,3分鐘帶你看完絲瓜的來龍去脈'

"

文:鄉村米粒 圖:網上和頭條免費正版圖片

"

文:鄉村米粒 圖:網上和頭條免費正版圖片

常吃的絲瓜你知道怎麼來的嗎,3分鐘帶你看完絲瓜的來龍去脈

絲瓜葉子和絲瓜花

絲瓜,這是一種大多數人都熟悉並且喜愛的蔬菜,在我國種植的歷史也是非常的悠久。是現在家庭飯桌上的常客,絲瓜不論是清炒還是煮湯味道都極其鮮美。絲瓜除了拿來食用,愛美人的小哥哥、小姐姐們還會拿便宜實惠又涼爽的絲瓜水來敷臉,現在很多老百姓還會拿絲瓜絡來洗碗刷盆,效果不輸於專門的洗碗刷、鋼絲球。因為絲瓜在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老百姓在農村小院的房前屋後都會種上那麼幾棵,很少有人會去想這麼好的絲瓜是從哪裡來的,也很少有人會知道絲瓜原產國並不是中國,而是來自“南洋”(印度或者是印度尼西亞)。

"

文:鄉村米粒 圖:網上和頭條免費正版圖片

常吃的絲瓜你知道怎麼來的嗎,3分鐘帶你看完絲瓜的來龍去脈

絲瓜葉子和絲瓜花

絲瓜,這是一種大多數人都熟悉並且喜愛的蔬菜,在我國種植的歷史也是非常的悠久。是現在家庭飯桌上的常客,絲瓜不論是清炒還是煮湯味道都極其鮮美。絲瓜除了拿來食用,愛美人的小哥哥、小姐姐們還會拿便宜實惠又涼爽的絲瓜水來敷臉,現在很多老百姓還會拿絲瓜絡來洗碗刷盆,效果不輸於專門的洗碗刷、鋼絲球。因為絲瓜在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老百姓在農村小院的房前屋後都會種上那麼幾棵,很少有人會去想這麼好的絲瓜是從哪裡來的,也很少有人會知道絲瓜原產國並不是中國,而是來自“南洋”(印度或者是印度尼西亞)。

常吃的絲瓜你知道怎麼來的嗎,3分鐘帶你看完絲瓜的來龍去脈

絲瓜

一、唐宋以前無聞

《本草綱目》:“絲瓜,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皆有之,以為常疏。嫩時去皮,可烹可曝,點茶充蔬。老則大如杵,筋絡纏紐如織成,經霜乃枯,滌壺器,故村人呼為洗鍋羅瓜。內有隔,子在隔中,狀如栝萎子,黑色而扁。其花苞及嫩葉卷鬚,皆可食也。”

從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裡面的這段描述來看,絲瓜在唐宋時期以前是沒有聽說過的,現在(也就是李時珍所在的明代)南北方都有聽說這種植物,常作為蔬菜食用。嫩的絲瓜去皮煮著吃,比較老又比較大的絲瓜就像杵一樣。有看過老絲瓜的人會知道,很老的絲瓜經絡會很明顯,而且經絡之間相互交錯很難分開。絲瓜是喜溫的植物,低溫霜凍很容易讓絲瓜枯死。絲瓜絡一般都是把大的老的絲瓜採摘下來掛在那邊自然風乾,等乾透了表皮就會掉落,露出裡面的絲瓜經絡還有絲瓜籽,絲瓜絡以前和現在都會拿來當洗滌用器,絲瓜籽就做來年播種的種子。

"

文:鄉村米粒 圖:網上和頭條免費正版圖片

常吃的絲瓜你知道怎麼來的嗎,3分鐘帶你看完絲瓜的來龍去脈

絲瓜葉子和絲瓜花

絲瓜,這是一種大多數人都熟悉並且喜愛的蔬菜,在我國種植的歷史也是非常的悠久。是現在家庭飯桌上的常客,絲瓜不論是清炒還是煮湯味道都極其鮮美。絲瓜除了拿來食用,愛美人的小哥哥、小姐姐們還會拿便宜實惠又涼爽的絲瓜水來敷臉,現在很多老百姓還會拿絲瓜絡來洗碗刷盆,效果不輸於專門的洗碗刷、鋼絲球。因為絲瓜在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老百姓在農村小院的房前屋後都會種上那麼幾棵,很少有人會去想這麼好的絲瓜是從哪裡來的,也很少有人會知道絲瓜原產國並不是中國,而是來自“南洋”(印度或者是印度尼西亞)。

常吃的絲瓜你知道怎麼來的嗎,3分鐘帶你看完絲瓜的來龍去脈

絲瓜

一、唐宋以前無聞

《本草綱目》:“絲瓜,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皆有之,以為常疏。嫩時去皮,可烹可曝,點茶充蔬。老則大如杵,筋絡纏紐如織成,經霜乃枯,滌壺器,故村人呼為洗鍋羅瓜。內有隔,子在隔中,狀如栝萎子,黑色而扁。其花苞及嫩葉卷鬚,皆可食也。”

從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裡面的這段描述來看,絲瓜在唐宋時期以前是沒有聽說過的,現在(也就是李時珍所在的明代)南北方都有聽說這種植物,常作為蔬菜食用。嫩的絲瓜去皮煮著吃,比較老又比較大的絲瓜就像杵一樣。有看過老絲瓜的人會知道,很老的絲瓜經絡會很明顯,而且經絡之間相互交錯很難分開。絲瓜是喜溫的植物,低溫霜凍很容易讓絲瓜枯死。絲瓜絡一般都是把大的老的絲瓜採摘下來掛在那邊自然風乾,等乾透了表皮就會掉落,露出裡面的絲瓜經絡還有絲瓜籽,絲瓜絡以前和現在都會拿來當洗滌用器,絲瓜籽就做來年播種的種子。

常吃的絲瓜你知道怎麼來的嗎,3分鐘帶你看完絲瓜的來龍去脈

本草綱目

二、唐宋從“西洋”傳入的三大理由

理由一:

“海上絲綢之路”雖然在秦漢時期已經有了雛形,但是一直都沒有非常大的作為和影響,但是到了唐宋時期,隨著經濟和商業的繁榮發展,人民生活穩定安居樂業,國內城市的中心漸漸的從北方往南方移,水陸交通也越來越便利。這時候僅僅發展國內的市場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也不能滿足那時的局勢,這時候就側重了海外的發展交流,使“海上絲綢之路”達到空前的鼎盛。絲瓜很有可能是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由出海的人員(可能是海員、官員、也有可能是廚師)從“南洋”(印度或者印度尼西亞)這一帶帶回來的。

"

文:鄉村米粒 圖:網上和頭條免費正版圖片

常吃的絲瓜你知道怎麼來的嗎,3分鐘帶你看完絲瓜的來龍去脈

絲瓜葉子和絲瓜花

絲瓜,這是一種大多數人都熟悉並且喜愛的蔬菜,在我國種植的歷史也是非常的悠久。是現在家庭飯桌上的常客,絲瓜不論是清炒還是煮湯味道都極其鮮美。絲瓜除了拿來食用,愛美人的小哥哥、小姐姐們還會拿便宜實惠又涼爽的絲瓜水來敷臉,現在很多老百姓還會拿絲瓜絡來洗碗刷盆,效果不輸於專門的洗碗刷、鋼絲球。因為絲瓜在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老百姓在農村小院的房前屋後都會種上那麼幾棵,很少有人會去想這麼好的絲瓜是從哪裡來的,也很少有人會知道絲瓜原產國並不是中國,而是來自“南洋”(印度或者是印度尼西亞)。

常吃的絲瓜你知道怎麼來的嗎,3分鐘帶你看完絲瓜的來龍去脈

絲瓜

一、唐宋以前無聞

《本草綱目》:“絲瓜,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皆有之,以為常疏。嫩時去皮,可烹可曝,點茶充蔬。老則大如杵,筋絡纏紐如織成,經霜乃枯,滌壺器,故村人呼為洗鍋羅瓜。內有隔,子在隔中,狀如栝萎子,黑色而扁。其花苞及嫩葉卷鬚,皆可食也。”

從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裡面的這段描述來看,絲瓜在唐宋時期以前是沒有聽說過的,現在(也就是李時珍所在的明代)南北方都有聽說這種植物,常作為蔬菜食用。嫩的絲瓜去皮煮著吃,比較老又比較大的絲瓜就像杵一樣。有看過老絲瓜的人會知道,很老的絲瓜經絡會很明顯,而且經絡之間相互交錯很難分開。絲瓜是喜溫的植物,低溫霜凍很容易讓絲瓜枯死。絲瓜絡一般都是把大的老的絲瓜採摘下來掛在那邊自然風乾,等乾透了表皮就會掉落,露出裡面的絲瓜經絡還有絲瓜籽,絲瓜絡以前和現在都會拿來當洗滌用器,絲瓜籽就做來年播種的種子。

常吃的絲瓜你知道怎麼來的嗎,3分鐘帶你看完絲瓜的來龍去脈

本草綱目

二、唐宋從“西洋”傳入的三大理由

理由一:

“海上絲綢之路”雖然在秦漢時期已經有了雛形,但是一直都沒有非常大的作為和影響,但是到了唐宋時期,隨著經濟和商業的繁榮發展,人民生活穩定安居樂業,國內城市的中心漸漸的從北方往南方移,水陸交通也越來越便利。這時候僅僅發展國內的市場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也不能滿足那時的局勢,這時候就側重了海外的發展交流,使“海上絲綢之路”達到空前的鼎盛。絲瓜很有可能是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由出海的人員(可能是海員、官員、也有可能是廚師)從“南洋”(印度或者印度尼西亞)這一帶帶回來的。

常吃的絲瓜你知道怎麼來的嗎,3分鐘帶你看完絲瓜的來龍去脈

海上絲綢之路

理由二:

除了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帶回來的絲瓜,還可能是外來的使者前來我朝進貢送來的禮品,絲瓜是屬葫蘆科,有福祿的意思,聽起來就很吉祥。在現在看來,絲瓜種植這麼普遍也不是什麼稀罕的農作物,但是在以前可不一樣,唐宋時期沒有絲瓜,物以稀為貴,絲瓜就有可能受到皇帝的青睞。絲瓜不僅味道很鮮美吃了讓人很清爽有精神,絲瓜的水還可以用來美容補水,後宮佳麗三千人,應該娘娘、嬪妃等都會喜歡。加上絲瓜絡可以拿來刷碗,加工一下應該還可以拿來做搓澡的工具使用。唐朝經濟繁榮昌盛,又比較開放,所以很可能絲瓜是在唐朝傳入的。

理由三:

絲瓜為什麼說是“南洋”來的呢?這個還要從絲瓜的生長環境說起。絲瓜喜歡較高的溫度,在高溫下能夠長的更健壯,一般適合在25-30℃的溫度下能夠生長的很好,喜歡短日照,對水分的要求不是很高,既能抗旱又能旱澇。“南洋”(印度、印度尼西亞)是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常年高溫,又很潮溼,旱季和雨季都很明顯,非常適合絲瓜的生長髮育。所以很可能絲瓜是從印度或者印度尼西亞傳過來的,其中印度的可能性應該更大。

"

文:鄉村米粒 圖:網上和頭條免費正版圖片

常吃的絲瓜你知道怎麼來的嗎,3分鐘帶你看完絲瓜的來龍去脈

絲瓜葉子和絲瓜花

絲瓜,這是一種大多數人都熟悉並且喜愛的蔬菜,在我國種植的歷史也是非常的悠久。是現在家庭飯桌上的常客,絲瓜不論是清炒還是煮湯味道都極其鮮美。絲瓜除了拿來食用,愛美人的小哥哥、小姐姐們還會拿便宜實惠又涼爽的絲瓜水來敷臉,現在很多老百姓還會拿絲瓜絡來洗碗刷盆,效果不輸於專門的洗碗刷、鋼絲球。因為絲瓜在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老百姓在農村小院的房前屋後都會種上那麼幾棵,很少有人會去想這麼好的絲瓜是從哪裡來的,也很少有人會知道絲瓜原產國並不是中國,而是來自“南洋”(印度或者是印度尼西亞)。

常吃的絲瓜你知道怎麼來的嗎,3分鐘帶你看完絲瓜的來龍去脈

絲瓜

一、唐宋以前無聞

《本草綱目》:“絲瓜,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皆有之,以為常疏。嫩時去皮,可烹可曝,點茶充蔬。老則大如杵,筋絡纏紐如織成,經霜乃枯,滌壺器,故村人呼為洗鍋羅瓜。內有隔,子在隔中,狀如栝萎子,黑色而扁。其花苞及嫩葉卷鬚,皆可食也。”

從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裡面的這段描述來看,絲瓜在唐宋時期以前是沒有聽說過的,現在(也就是李時珍所在的明代)南北方都有聽說這種植物,常作為蔬菜食用。嫩的絲瓜去皮煮著吃,比較老又比較大的絲瓜就像杵一樣。有看過老絲瓜的人會知道,很老的絲瓜經絡會很明顯,而且經絡之間相互交錯很難分開。絲瓜是喜溫的植物,低溫霜凍很容易讓絲瓜枯死。絲瓜絡一般都是把大的老的絲瓜採摘下來掛在那邊自然風乾,等乾透了表皮就會掉落,露出裡面的絲瓜經絡還有絲瓜籽,絲瓜絡以前和現在都會拿來當洗滌用器,絲瓜籽就做來年播種的種子。

常吃的絲瓜你知道怎麼來的嗎,3分鐘帶你看完絲瓜的來龍去脈

本草綱目

二、唐宋從“西洋”傳入的三大理由

理由一:

“海上絲綢之路”雖然在秦漢時期已經有了雛形,但是一直都沒有非常大的作為和影響,但是到了唐宋時期,隨著經濟和商業的繁榮發展,人民生活穩定安居樂業,國內城市的中心漸漸的從北方往南方移,水陸交通也越來越便利。這時候僅僅發展國內的市場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也不能滿足那時的局勢,這時候就側重了海外的發展交流,使“海上絲綢之路”達到空前的鼎盛。絲瓜很有可能是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由出海的人員(可能是海員、官員、也有可能是廚師)從“南洋”(印度或者印度尼西亞)這一帶帶回來的。

常吃的絲瓜你知道怎麼來的嗎,3分鐘帶你看完絲瓜的來龍去脈

海上絲綢之路

理由二:

除了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帶回來的絲瓜,還可能是外來的使者前來我朝進貢送來的禮品,絲瓜是屬葫蘆科,有福祿的意思,聽起來就很吉祥。在現在看來,絲瓜種植這麼普遍也不是什麼稀罕的農作物,但是在以前可不一樣,唐宋時期沒有絲瓜,物以稀為貴,絲瓜就有可能受到皇帝的青睞。絲瓜不僅味道很鮮美吃了讓人很清爽有精神,絲瓜的水還可以用來美容補水,後宮佳麗三千人,應該娘娘、嬪妃等都會喜歡。加上絲瓜絡可以拿來刷碗,加工一下應該還可以拿來做搓澡的工具使用。唐朝經濟繁榮昌盛,又比較開放,所以很可能絲瓜是在唐朝傳入的。

理由三:

絲瓜為什麼說是“南洋”來的呢?這個還要從絲瓜的生長環境說起。絲瓜喜歡較高的溫度,在高溫下能夠長的更健壯,一般適合在25-30℃的溫度下能夠生長的很好,喜歡短日照,對水分的要求不是很高,既能抗旱又能旱澇。“南洋”(印度、印度尼西亞)是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常年高溫,又很潮溼,旱季和雨季都很明顯,非常適合絲瓜的生長髮育。所以很可能絲瓜是從印度或者印度尼西亞傳過來的,其中印度的可能性應該更大。

常吃的絲瓜你知道怎麼來的嗎,3分鐘帶你看完絲瓜的來龍去脈

印度和印度尼西亞氣候特點

三、唐宋以後大量種植

絲瓜在宋代應該就開始大量的種植了,在宋代的文人墨客的詩句中就能經常看到絲瓜的身影。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就有寫過這麼一首詩,主要是說絲瓜絡的作用,他拿絲瓜絡洗滌它心愛的硯臺,平時硯臺拿來磨墨很難清洗乾淨,但是用絲瓜絡不僅能夠把硯臺洗的乾淨還不傷害硯臺本身,甚是好用。

宋代-陸游《絲瓜》:“絲瓜滌硯磨洗,餘漬皆盡而不損硯。”

還有宋代杜北山和趙梅隱兩位著名詩人的《詠絲瓜》可以看出絲瓜已經很普遍的走進尋常百姓家,已經是非常常見的一種農作物了,而且還被人們用來作詩表達自己的心境。

宋代-杜北山《詠絲瓜》:“寂寥籬戶入泉聲,不見山容亦自清。數日雨晴秋草長,絲瓜沿上瓦牆生。”

宋代-趙梅隱《詠絲瓜》:“黃花褪束綠身長,白結絲包困曉霜;虛瘦得來成一捻,剛偎人面染脂香。”

"

文:鄉村米粒 圖:網上和頭條免費正版圖片

常吃的絲瓜你知道怎麼來的嗎,3分鐘帶你看完絲瓜的來龍去脈

絲瓜葉子和絲瓜花

絲瓜,這是一種大多數人都熟悉並且喜愛的蔬菜,在我國種植的歷史也是非常的悠久。是現在家庭飯桌上的常客,絲瓜不論是清炒還是煮湯味道都極其鮮美。絲瓜除了拿來食用,愛美人的小哥哥、小姐姐們還會拿便宜實惠又涼爽的絲瓜水來敷臉,現在很多老百姓還會拿絲瓜絡來洗碗刷盆,效果不輸於專門的洗碗刷、鋼絲球。因為絲瓜在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老百姓在農村小院的房前屋後都會種上那麼幾棵,很少有人會去想這麼好的絲瓜是從哪裡來的,也很少有人會知道絲瓜原產國並不是中國,而是來自“南洋”(印度或者是印度尼西亞)。

常吃的絲瓜你知道怎麼來的嗎,3分鐘帶你看完絲瓜的來龍去脈

絲瓜

一、唐宋以前無聞

《本草綱目》:“絲瓜,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皆有之,以為常疏。嫩時去皮,可烹可曝,點茶充蔬。老則大如杵,筋絡纏紐如織成,經霜乃枯,滌壺器,故村人呼為洗鍋羅瓜。內有隔,子在隔中,狀如栝萎子,黑色而扁。其花苞及嫩葉卷鬚,皆可食也。”

從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裡面的這段描述來看,絲瓜在唐宋時期以前是沒有聽說過的,現在(也就是李時珍所在的明代)南北方都有聽說這種植物,常作為蔬菜食用。嫩的絲瓜去皮煮著吃,比較老又比較大的絲瓜就像杵一樣。有看過老絲瓜的人會知道,很老的絲瓜經絡會很明顯,而且經絡之間相互交錯很難分開。絲瓜是喜溫的植物,低溫霜凍很容易讓絲瓜枯死。絲瓜絡一般都是把大的老的絲瓜採摘下來掛在那邊自然風乾,等乾透了表皮就會掉落,露出裡面的絲瓜經絡還有絲瓜籽,絲瓜絡以前和現在都會拿來當洗滌用器,絲瓜籽就做來年播種的種子。

常吃的絲瓜你知道怎麼來的嗎,3分鐘帶你看完絲瓜的來龍去脈

本草綱目

二、唐宋從“西洋”傳入的三大理由

理由一:

“海上絲綢之路”雖然在秦漢時期已經有了雛形,但是一直都沒有非常大的作為和影響,但是到了唐宋時期,隨著經濟和商業的繁榮發展,人民生活穩定安居樂業,國內城市的中心漸漸的從北方往南方移,水陸交通也越來越便利。這時候僅僅發展國內的市場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也不能滿足那時的局勢,這時候就側重了海外的發展交流,使“海上絲綢之路”達到空前的鼎盛。絲瓜很有可能是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由出海的人員(可能是海員、官員、也有可能是廚師)從“南洋”(印度或者印度尼西亞)這一帶帶回來的。

常吃的絲瓜你知道怎麼來的嗎,3分鐘帶你看完絲瓜的來龍去脈

海上絲綢之路

理由二:

除了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帶回來的絲瓜,還可能是外來的使者前來我朝進貢送來的禮品,絲瓜是屬葫蘆科,有福祿的意思,聽起來就很吉祥。在現在看來,絲瓜種植這麼普遍也不是什麼稀罕的農作物,但是在以前可不一樣,唐宋時期沒有絲瓜,物以稀為貴,絲瓜就有可能受到皇帝的青睞。絲瓜不僅味道很鮮美吃了讓人很清爽有精神,絲瓜的水還可以用來美容補水,後宮佳麗三千人,應該娘娘、嬪妃等都會喜歡。加上絲瓜絡可以拿來刷碗,加工一下應該還可以拿來做搓澡的工具使用。唐朝經濟繁榮昌盛,又比較開放,所以很可能絲瓜是在唐朝傳入的。

理由三:

絲瓜為什麼說是“南洋”來的呢?這個還要從絲瓜的生長環境說起。絲瓜喜歡較高的溫度,在高溫下能夠長的更健壯,一般適合在25-30℃的溫度下能夠生長的很好,喜歡短日照,對水分的要求不是很高,既能抗旱又能旱澇。“南洋”(印度、印度尼西亞)是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常年高溫,又很潮溼,旱季和雨季都很明顯,非常適合絲瓜的生長髮育。所以很可能絲瓜是從印度或者印度尼西亞傳過來的,其中印度的可能性應該更大。

常吃的絲瓜你知道怎麼來的嗎,3分鐘帶你看完絲瓜的來龍去脈

印度和印度尼西亞氣候特點

三、唐宋以後大量種植

絲瓜在宋代應該就開始大量的種植了,在宋代的文人墨客的詩句中就能經常看到絲瓜的身影。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就有寫過這麼一首詩,主要是說絲瓜絡的作用,他拿絲瓜絡洗滌它心愛的硯臺,平時硯臺拿來磨墨很難清洗乾淨,但是用絲瓜絡不僅能夠把硯臺洗的乾淨還不傷害硯臺本身,甚是好用。

宋代-陸游《絲瓜》:“絲瓜滌硯磨洗,餘漬皆盡而不損硯。”

還有宋代杜北山和趙梅隱兩位著名詩人的《詠絲瓜》可以看出絲瓜已經很普遍的走進尋常百姓家,已經是非常常見的一種農作物了,而且還被人們用來作詩表達自己的心境。

宋代-杜北山《詠絲瓜》:“寂寥籬戶入泉聲,不見山容亦自清。數日雨晴秋草長,絲瓜沿上瓦牆生。”

宋代-趙梅隱《詠絲瓜》:“黃花褪束綠身長,白結絲包困曉霜;虛瘦得來成一捻,剛偎人面染脂香。”

常吃的絲瓜你知道怎麼來的嗎,3分鐘帶你看完絲瓜的來龍去脈

絲瓜絡

四、現代絲瓜

現在的絲瓜種植更是很普遍,絲瓜種植還是比較簡單的比較容易存活,除了很多種植戶的大棚種植(也有露天種植),農家小院還有城市的陽臺上都會看到絲瓜的身影。現在的絲瓜除了普通的絲瓜還有稜絲瓜,普通的絲瓜也有分為蛇形絲瓜和棒絲瓜。絲瓜可以吃、絲瓜絡可以洗、絲瓜籽可以播種、絲瓜花可以欣賞、絲瓜的葉子還可以納涼。

以上是鄉村米粒的原創,可以原文轉載,未經同意請勿亂用。圖片來源於網絡和今日頭條免費正版圖集,有侵犯麻煩下方留言,刪除。喜歡的朋友記得關注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