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把握不住這一點,你永遠不會得到別人的好感

菜根譚

如何讓自己的缺點成就自己?

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

辱行汙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

――《菜根譚》

在我們的生活中,你常常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

有很多“好人”“老實人”“心地善良的人”,他們熱心腸,樂於助人,的的確確做了很多好事。但是,他們只要做了一件壞事,他們的人設馬上就會崩塌,各種詬罵,不屑,髒水,就往他們身上去了。

就是我們說的好人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壞人是浪子回頭金不換。好人錯一次毀百次,壞人是一件好事遮百汙。

這是為什麼?

這其實就是一個修德修業的姿勢問題。

很多“好人”“老實人”“心地善良的人”表現出的好、善、熱心腸,真實的心理往往是這樣的:

為了做到道德高尚,明明自己厭惡的,非要裝作自己很喜歡,明明自己有私心的,非要強迫自己裝大方,明明自己不想幫助的人,非得讓自己顯出一副聖人的樣子來者不拒,明明自己無法寬恕的人,強迫自己假裝不在意……

他們以為,這樣是在修德,是在積累自己的德行。

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真正修到自己的德行,也沒有積累到自己的德行。

《菜根譚》:把握不住這一點,你永遠不會得到別人的好感

本質上,這只是在表演“德行”,而不是在修煉“德行”。

按這種方式去修德,修得越狠,越越容易走向虛偽,讓自己變得越不真實。

那修德的正確姿勢該是什麼?

《菜根譚》這裡說了,正確姿勢應該是:

“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汙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

就是說,真正養德、蓄德的方式,並不是讓你處處把自己表現得完美無缺。而是,自己哪裡不完美,哪裡藏汙納垢,哪裡自私齷齪,你不要去推諉,坦然接受。

你要是處處都推諉、掩蓋自己的瑕疵,表現的一副高大上的樣子,那不是修德,只是掩蓋和逃避自己的“不德”。那麼你的“不德”的問題其實並沒有得到解決。

你只有坦然接受和正視自己的缺,不足,齷齪、甚至骯髒,這些“缺”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改善,從而實現真正的韜光養德。

《菜根譚》:把握不住這一點,你永遠不會得到別人的好感

劉邦說自己,“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但是,最後當皇帝的卻是他,而不是張良、韓信這些比他強的人,為什麼?

這其實就是劉邦懂得正確的修德姿勢。

他敢於正視自己能力、智謀上的缺陷。因為正視,所以,他通過張良、韓信、蕭何這些人反而把這些缺陷都給補了起來。這就是他為自己真正累積到了“德”。這些“德”最終成就了他。

《菜根譚》:把握不住這一點,你永遠不會得到別人的好感

修德,修德,修的是什麼德?就是修“不德”,把自己的“不德”的地方修補起來嘛!

但是,很多人不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總喜歡包裝、掩藏自己的缺點、缺陷。

你仔細去觀察,就會發現,很多人談戀愛時,總忍不住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完美無缺的人,結果結婚後各種缺點暴露導致家庭崩潰;

很多大師、明星,喜歡把自己包裝得比聖人還聖人,結果,一不小心一團糟的私生活被曝光,過往的光輝形象瞬間灰飛煙滅;

很多人入職場時,也喜歡包裝自己,處處表現逞能,一開始就給人一種高期待,結果,時間一長,老闆、同事發現,原來不過如此,高大上的形象坍塌……

他們不明白,這些包裝行為,其實都只是自己在給自己挖坑。

《菜根譚》:把握不住這一點,你永遠不會得到別人的好感

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叫“暴露缺點效應”,其實也是對《菜根譚》,“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汙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這句話最好的解釋。

就是說即便你真的是冠絕當世的才子佳人,品行好到爆的正人君子,你也要學會大大方方地面對,甚至坦然暴露自己的一些缺點。

這樣,你不但不會形象受損,反而會使人們更加喜歡你。把握不住這一點,你永遠不會得到別人的好感。

總之,記住一句話:過分完美的德行,就是你失德的開始。真實面對自己的缺陷,才是你修德、積德真正的起點。

來源:京博國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