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孩子,放學後離家出走,4天后才找到,真實原因值得父母反思

好友小茜最近有點煩,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她剛讀初中的孩子明明。

明明去年考入了一所重點中學,全家人都為他開心,小茜還對我說,他對孩子的付出,總算沒有白費,終於看到了結果。

剛開始,明明表現很不錯,學習上一直名列前茅,在家也是媽媽的乖乖崽,小茜每次逢人必誇。

12歲孩子,放學後離家出走,4天后才找到,真實原因值得父母反思

孩子學習有點力不從心,學習狀態失常,總是請假

可到了今年,小茜發現孩子有點力不從心,最近學習狀態不對,總是請假不去上課。在她的一再追問下,孩子道出了實情:

媽媽,學校里布置的作業多,還有測驗,階段考試,我實在受不了了,不想去學校,也不想考試。

看著兒子清瘦的身子,憔悴的面容,小茜想批評明明,但是又有點於心不忍,但是孩子好不容易上了重點中學,如果老不去上課,也不是個辦法,可是,到底是什麼,讓原本學習優秀的明明,對學習產生了”恐懼”呢?

12歲孩子,放學後離家出走,4天后才找到,真實原因值得父母反思

孩子對學習產生了恐懼,是由於心理疲勞產生的

其實,明明的情況,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是由於學習,考試緊張、恐懼、牴觸,而產生的一種嚴重的心理疲勞。

去年看過一則這樣的新聞:福建泉州一位12歲的孩子,當日放學後一直沒有回家,媽媽報警後,民警一路查訪,終於在某公園附近,發現了孩子的身影。

孩子渾身髒亂不堪,拎著一袋面和部分零食,正準備走進公園。當民警問他為何離家出走時,孩子說,平時功課壓力大,不想上學了,於是便想到了離家出走。

12歲孩子,放學後離家出走,4天后才找到,真實原因值得父母反思

孩子產生嚴重的厭學心理,不得不引起我們家長的注意

這名12歲的孩子,正是由於產生了嚴重的心理疲勞而出現了厭學的狀態。這不得引起我們家長的重視。

那麼,什麼是心理疲勞呢?

12歲孩子,放學後離家出走,4天后才找到,真實原因值得父母反思

啥是心理疲勞呢?

啥是心理疲勞?

一般來說,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兩種疲勞。一種是生理性疲勞,一種是心理性疲勞。

所謂的生理性疲勞是由於人生理上的各種狀態而產生的睏倦與技能失調的現象。這是生命體的一個基本特徵。生理疲勞通過短暫的休息,就可以消除;

而心理上的疲勞是指由於繁重的腦力勞動,神經系統過於緊張而出現的,也叫精神疲勞。

心理上的疲勞,光靠睡眠時間是無法恢復的。心理疲勞如果沒有及時的處理,嚴重的,還可能發展成心理變態,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12歲孩子,放學後離家出走,4天后才找到,真實原因值得父母反思

當孩子疲勞時,我們要區分到底是生理性疲勞還是心理疲勞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一直處於”疲勞”狀態時,我們就要去分析一下,孩子的這種疲勞到底是生理性疲勞還是心理性疲勞。

上面提到的小茜的孩子明明及泉州12歲的那名孩子,都存在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性疲勞。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得了解下,當孩子出現這種心理性疲勞時,它的表現形式又有哪些呢?

孩子出現心理性疲勞時,具體有哪些表現?

一般孩子出現心理性疲勞,會有下列表現:

(一) 不愛上學,不願意踏入校門,不願意進課堂見老師,每天一到上學的時間就會喊肚子疼,或拖拖拉拉就是不願意起床;

(二) 不願意做作業,一提做作業就發憷,一看書就犯困,一聽課就不所云,一下課就只想逃離,從來都不願意去記單詞、背公式。

12歲孩子,放學後離家出走,4天后才找到,真實原因值得父母反思

要重視孩子疲勞的表現

(三) 即使沒有外界干擾,注意力也不能集中,有些孩子雖然手裡捧著湖,但是腦子早就跑了,根本就不知道書裡面說的是啥。

(四) 不願意父母過問學習上的事,對於父母的詢問,始終保持沉默;或者即使回答,情緒也是極度煩躁,消極,父母問東,孩子卻總是說西,牛頭不對馬嘴。

可能有些心細父母會發現,自家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以上所提的一些現象,他們比較困惑的是,造成孩子心理疲勞的原因是什麼呢?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心理疲勞?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出現心理疲勞設計到如下幾個方面:

12歲孩子,放學後離家出走,4天后才找到,真實原因值得父母反思

孩子學習負擔過重,壓力過大

第一, 學習負擔過重,壓力過大,造成學習中的過分緊張和焦慮

現在的孩子,真是不容易,來自於學校和家庭的雙重壓力,讓他們有一個非常大的思想包袱,他們整天擔心,萬一學習不好,考試沒達到理想成績,怎麼對得起父母和老師呢?

在這種長期的精神壓力下,他們總是焦慮、煩悶、抗拒,甚至是抑鬱。雖然表面”一如既往”,但心理上早已陷入"心力衰竭”狀態。而過度的緊張和焦慮,消耗了孩子很多本應該用在學習上的心理能量。

12歲孩子,放學後離家出走,4天后才找到,真實原因值得父母反思

孩子學習的熱情高不高,動機是否強烈?

第二, 學習熱情不高,動機不強

隨著現當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及競爭的出現,對於那些本來學習熱情就不高,沒有學習動機的孩子,他們對外界的環境極為敏感,總是找出各種藉口,強調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怕失敗,怕挫折,以致於很多時候都不去找自身的原因,結果誘發心理疲勞。

英國心理學家海德費曾說過:

“情緒上的疲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情緒上的不穩定和衝突,特別是有抑鬱和焦慮時,最為明顯。而這種消極的情緒,往往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導致嚴重的心理疲勞的發生。”

而據WHO的調查分析,過於緊張,是威脅不少職場人士及孩子身心健康的因素。而時下比較流行的詞”過勞”就是由此導致的。

那麼,當孩子處於心理疲勞狀況時候,作為父母,該怎麼做才能使孩子擺脫這種疲勞呢?

12歲孩子,放學後離家出走,4天后才找到,真實原因值得父母反思

如何才能讓孩子擺脫疲勞呢?

如何使孩子擺脫心理性疲勞?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給孩子”減壓”

父母一定要對孩子的情況有個全面性的瞭解,不要對孩子學習施以過大的壓力,正如上面提到的泉州12歲的孩子,就是由於功課壓力大,而採取了”逃避”的辦法,讓自己來擺脫現有的狀態。

雖然能”逃得了一時”,但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嗎?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但是一味地施壓,或者總是以分數的高低來衡量孩子學習的好壞,這是極端錯誤的。

不要讓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去比,而應該拿孩子現在的情況和過去比,這就是所謂的縱向比較,觀察在這段時間內,孩子進步的情況,同時幫孩子分析或明確好現階段的任務,把一個大的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當孩子完成了某一個或幾個階段小目標時,就鼓勵一下孩子,讓他們有更足的信心應對下一個階段的任務。

12歲孩子,放學後離家出走,4天后才找到,真實原因值得父母反思

給孩子減壓,多激勵孩子,給他最好的暗示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博士曾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

他將一群小白鼠分成A和B兩組,讓它們通過一座迷宮,然後告訴參賽者,A組白鼠屬於聰明鼠,B組白鼠屬於一般鼠,雖然讓參賽者觀察這些白鼠的行為。

幾個月後,得出結論,聰明鼠比一般鼠犯的錯誤更少。羅森塔對參與者的行為進行觀察,發現,那些拿到聰明鼠的觀察者,比拿到一般鼠的觀察者,更能激勵白鼠通過迷宮。

而之後,他又來到一所小學,從1-6年級中選了3個班,以讚美的口吻將可能優異發展的學生名單告訴了老師,幾個月後,當他再次來到學校時,名單上的學生成績進步非常明天,而且性格更開朗,求知慾更加強烈。

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效應。出現這現象的神奇之處,就是心理上的暗示。而這種心理上的暗示,對孩子的影響巨大。

父母是孩子最愛且最信任的人,如果經常對孩子給予厚望,積極肯定、鼓勵,讚美,你的一個期待的眼神,讚許的笑容或是激勵的語言,是孩子前進的動力,會讓他更加自信,自強。

你對孩子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成就就會有多大。

12歲孩子,放學後離家出走,4天后才找到,真實原因值得父母反思

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

第二,父母要引導並培養好孩子的學習興趣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調用孩子本來具有的旺盛的求知慾,只有讓孩子覺得學習知識,並不是一件很枯燥或痛苦的事情,而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時,他才會帶著愉快的心情去學習。而即使學習內容繁多,難度大,由於態度上的轉變,孩子也不容易覺得疲勞。

正如幾天前杭州那位12歲的孩子,痴迷於廚藝,而且他做出的菜,也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如果把這種興趣堅持下去,這是難容可貴的。

畢淑敏曾經說過:

成功也許不能給孩子帶來幸福,但做孩子感興趣、有意義的事卻可以。

12歲孩子,放學後離家出走,4天后才找到,真實原因值得父母反思

幫助孩子建立積極心態,增強其抗挫能力

第三, 幫助孩子,培養他積極的心態,增強其抗挫能力

不要讓孩子因為一次考試的失利,而心生自卑,甚至是自暴自棄。一句鼓勵的話,會使孩子對未來抱有樂觀的心態。

比如,如果你經常告訴孩子,”車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樣的話,勉勵他們不要為暫時的失利而耿耿於懷,誰都有失誤或犯錯誤的時候,讓他擺正心態,繼續正常學習,你會發現孩子的狀態就會不一樣。

有心理學家說,決定一個人應對生活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一個人的生活經歷。如果孩子從小在父母的呵護下,不經歷挫折,就不會有承受挫折和失敗的能力,同時在未來,也會輕而易舉地被擊垮。

電影《阿甘正傳》中的阿甘,智商只有75,反應很慢,去學校上學,學校不願收他,但是母親從來都不覺得他和其他孩子不同。

在母親的影響下,阿甘為人誠實,認真,勇敢,每當阿甘要自暴自棄,準備放棄時,母親一直鼓勵他,說別人能做到的,你一定也能做到。

最後,阿甘成功了,實現了他人生的理想。

世上本沒有笨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的態度,對孩子影響極大

只有讓孩子歷經磨難,不但積累經驗,他才不會在成長路上,屢挫屢敗,反而會容易成功。

總之,孩子心理上的疲勞,涉及的原因比較多,而且,具體到不同的孩子身上情況也不一樣,但只要我們時刻關注孩子的行為狀態,多與他溝通,瞭解他內心的想法,多給予他鼓勵和引導,相信對他心理上壓力的排除是有一定幫助的。

本文由教育新時論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