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不完美媽媽 心理學 讓夢發生 雲間雜貨鋪 2019-09-09
"

有時候我們會感到莫名混亂,看誰都覺得不舒服;有時候我們會突然想要一個人躲起來,不想和任何人說話;有時候,我們會無意間做出一些傷害自己或者家人的舉動。其實這些都是我們童年的創傷在作祟。

也許我們早已遺忘了童年的經歷:老師的質疑、同學的疏遠、父母的責罵……這些看似被我們淡忘的經歷,他們會潛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就像一個受傷的小孩,不知不覺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

有時候我們會感到莫名混亂,看誰都覺得不舒服;有時候我們會突然想要一個人躲起來,不想和任何人說話;有時候,我們會無意間做出一些傷害自己或者家人的舉動。其實這些都是我們童年的創傷在作祟。

也許我們早已遺忘了童年的經歷:老師的質疑、同學的疏遠、父母的責罵……這些看似被我們淡忘的經歷,他們會潛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就像一個受傷的小孩,不知不覺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當我們面對挫折時,當我們感到受威脅時,我們會本能地做出反應,焦慮、憤怒、恐懼等,這些大部分都是童年的經歷帶給我們的陰影。

《與自己和解:治癒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帶領我們直面童年的創傷,一步一步返回內心深處,聆聽並擁抱自己內心受傷的小孩,為他的傷口上藥,使其痊癒,來達到和自己、和父母、和世界和解的目的。

如此,我們可以擺脫情緒的擺佈,心中放下怨恨,也不再輕易遷怒他人。我們的人際關係也會慢慢變好,我們因此懂得了愛,也擁有了愛。

01 與自己和解,療愈內心的小孩

"

有時候我們會感到莫名混亂,看誰都覺得不舒服;有時候我們會突然想要一個人躲起來,不想和任何人說話;有時候,我們會無意間做出一些傷害自己或者家人的舉動。其實這些都是我們童年的創傷在作祟。

也許我們早已遺忘了童年的經歷:老師的質疑、同學的疏遠、父母的責罵……這些看似被我們淡忘的經歷,他們會潛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就像一個受傷的小孩,不知不覺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當我們面對挫折時,當我們感到受威脅時,我們會本能地做出反應,焦慮、憤怒、恐懼等,這些大部分都是童年的經歷帶給我們的陰影。

《與自己和解:治癒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帶領我們直面童年的創傷,一步一步返回內心深處,聆聽並擁抱自己內心受傷的小孩,為他的傷口上藥,使其痊癒,來達到和自己、和父母、和世界和解的目的。

如此,我們可以擺脫情緒的擺佈,心中放下怨恨,也不再輕易遷怒他人。我們的人際關係也會慢慢變好,我們因此懂得了愛,也擁有了愛。

01 與自己和解,療愈內心的小孩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童年時代,父母的一次言而無信,老師的一次質疑,夥伴的一次嘲笑,父母的一次責罵等,也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消失在我們的記憶中。

但是這些事件對我們的影響卻會一直延續到我們長大,在後來的日子,只要遇到類似的場景,即使別人不會再質疑、責罵我們,我們也會不自覺的產生一種抵抗防禦心理。

其實這是我們自我的一種保護機制,雖然外界的環境發生了變化,但是我們的潛意識還沒有反應過來,就會使得我們一直活在過去的陰影下。

有一位同事,別人找她幫忙的時候,她總是不拒絕,常常因為給別人幫忙,而導致自己的事情無法按時完成,但是別人並不領情。她感到非常生氣,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免費勞動力,別人不懂尊重她。但是下次別人找來的時候她依然不拒絕,事後也依然會委屈憤怒。

後來瞭解到,原來這位同事小時候家裡孩子多,很難得到父母的關注,父母也很少顧及她的感受。童年的她,只能壓抑自己的需求,通過努力照顧弟弟妹妹去博得父母的關注。

長大後,她用同樣的方式討好身邊的人,壓抑自己的感受。雖然她感覺到痛苦,但是對她來說已經習慣了,這種感覺會讓她感覺到安全。如果別人忽然尊重她,她會感到不安和害怕,害怕失去別人的關注。

"

有時候我們會感到莫名混亂,看誰都覺得不舒服;有時候我們會突然想要一個人躲起來,不想和任何人說話;有時候,我們會無意間做出一些傷害自己或者家人的舉動。其實這些都是我們童年的創傷在作祟。

也許我們早已遺忘了童年的經歷:老師的質疑、同學的疏遠、父母的責罵……這些看似被我們淡忘的經歷,他們會潛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就像一個受傷的小孩,不知不覺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當我們面對挫折時,當我們感到受威脅時,我們會本能地做出反應,焦慮、憤怒、恐懼等,這些大部分都是童年的經歷帶給我們的陰影。

《與自己和解:治癒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帶領我們直面童年的創傷,一步一步返回內心深處,聆聽並擁抱自己內心受傷的小孩,為他的傷口上藥,使其痊癒,來達到和自己、和父母、和世界和解的目的。

如此,我們可以擺脫情緒的擺佈,心中放下怨恨,也不再輕易遷怒他人。我們的人際關係也會慢慢變好,我們因此懂得了愛,也擁有了愛。

01 與自己和解,療愈內心的小孩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童年時代,父母的一次言而無信,老師的一次質疑,夥伴的一次嘲笑,父母的一次責罵等,也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消失在我們的記憶中。

但是這些事件對我們的影響卻會一直延續到我們長大,在後來的日子,只要遇到類似的場景,即使別人不會再質疑、責罵我們,我們也會不自覺的產生一種抵抗防禦心理。

其實這是我們自我的一種保護機制,雖然外界的環境發生了變化,但是我們的潛意識還沒有反應過來,就會使得我們一直活在過去的陰影下。

有一位同事,別人找她幫忙的時候,她總是不拒絕,常常因為給別人幫忙,而導致自己的事情無法按時完成,但是別人並不領情。她感到非常生氣,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免費勞動力,別人不懂尊重她。但是下次別人找來的時候她依然不拒絕,事後也依然會委屈憤怒。

後來瞭解到,原來這位同事小時候家裡孩子多,很難得到父母的關注,父母也很少顧及她的感受。童年的她,只能壓抑自己的需求,通過努力照顧弟弟妹妹去博得父母的關注。

長大後,她用同樣的方式討好身邊的人,壓抑自己的感受。雖然她感覺到痛苦,但是對她來說已經習慣了,這種感覺會讓她感覺到安全。如果別人忽然尊重她,她會感到不安和害怕,害怕失去別人的關注。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佛教心理學將心識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意識,一部分是藏識,也就是潛意識。心識就像一間房子,我們的藏識就是房子的地下室,而我們的意識則是客廳。

我們的情緒比如憤怒、悲哀、恐懼等,以種子的形式存在於我們的藏識之中。當我們看到或者想到一些事情,觸及了其中的某一顆種子,那麼種子就是進入我們的客廳,在我們的意識中體現。

我們心中那個受傷的小孩,它可能就來源於我們童年時期所經歷的困難或者創傷。幼小的我們在和這個世界接觸的過程中,隨時都可能受傷。

一次父母的責罵、一聲老師的質疑等,這些被我們逐漸淡忘的創傷,成為了我們內心受傷的小孩,在不知不覺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當再次遇到類似的場景時,我們會本能地反彈,焦慮、憤怒、恐懼....等,這些都是受傷的小孩帶給我們的困擾。

那個受傷的小孩,一直被我們關在地下室,我們以為把他關起來,就會感受不到痛苦,聽不見他的哭泣。但是其實他並沒有消失,一直在那裡,等待我們的關注。如果我們想要解開痛苦或者恐懼的心結,那麼就要允許這個受傷的小孩從地下室來到我們的客廳,並學習用正念來擁抱他。

正念其實就是察知而不對抗,就是覺察我們潛意識裡的負面情緒,但是卻不試圖去和它對抗,和它打個招呼。然後深吸一口氣,並溫柔地擁抱它,接下來就用正念的力量舒緩它。

就像我們今天出去,有人說了某些話或者做的某件事讓我們覺得很生氣,此時就會觸及我們藏識中發怒的種子,我們就會感覺到憤怒。這時候我們可以和自己說:“你好呀,憤怒!”就像我們在心理學課程裡面講到的元認知和元情緒,我們需要認識並接受自己的壞情緒的存在。

正念呼吸可以引導我們的心回到我們的身體中,並和它進行和解。我們知道身體中發生過的所有的事情:做過的錯事、受到的傷害、經歷過的衝突等。我們會知道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並和我們的身體重新和好。

02 與父母和解:所有的父母也都曾是小孩,脆弱易受傷

"

有時候我們會感到莫名混亂,看誰都覺得不舒服;有時候我們會突然想要一個人躲起來,不想和任何人說話;有時候,我們會無意間做出一些傷害自己或者家人的舉動。其實這些都是我們童年的創傷在作祟。

也許我們早已遺忘了童年的經歷:老師的質疑、同學的疏遠、父母的責罵……這些看似被我們淡忘的經歷,他們會潛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就像一個受傷的小孩,不知不覺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當我們面對挫折時,當我們感到受威脅時,我們會本能地做出反應,焦慮、憤怒、恐懼等,這些大部分都是童年的經歷帶給我們的陰影。

《與自己和解:治癒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帶領我們直面童年的創傷,一步一步返回內心深處,聆聽並擁抱自己內心受傷的小孩,為他的傷口上藥,使其痊癒,來達到和自己、和父母、和世界和解的目的。

如此,我們可以擺脫情緒的擺佈,心中放下怨恨,也不再輕易遷怒他人。我們的人際關係也會慢慢變好,我們因此懂得了愛,也擁有了愛。

01 與自己和解,療愈內心的小孩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童年時代,父母的一次言而無信,老師的一次質疑,夥伴的一次嘲笑,父母的一次責罵等,也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消失在我們的記憶中。

但是這些事件對我們的影響卻會一直延續到我們長大,在後來的日子,只要遇到類似的場景,即使別人不會再質疑、責罵我們,我們也會不自覺的產生一種抵抗防禦心理。

其實這是我們自我的一種保護機制,雖然外界的環境發生了變化,但是我們的潛意識還沒有反應過來,就會使得我們一直活在過去的陰影下。

有一位同事,別人找她幫忙的時候,她總是不拒絕,常常因為給別人幫忙,而導致自己的事情無法按時完成,但是別人並不領情。她感到非常生氣,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免費勞動力,別人不懂尊重她。但是下次別人找來的時候她依然不拒絕,事後也依然會委屈憤怒。

後來瞭解到,原來這位同事小時候家裡孩子多,很難得到父母的關注,父母也很少顧及她的感受。童年的她,只能壓抑自己的需求,通過努力照顧弟弟妹妹去博得父母的關注。

長大後,她用同樣的方式討好身邊的人,壓抑自己的感受。雖然她感覺到痛苦,但是對她來說已經習慣了,這種感覺會讓她感覺到安全。如果別人忽然尊重她,她會感到不安和害怕,害怕失去別人的關注。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佛教心理學將心識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意識,一部分是藏識,也就是潛意識。心識就像一間房子,我們的藏識就是房子的地下室,而我們的意識則是客廳。

我們的情緒比如憤怒、悲哀、恐懼等,以種子的形式存在於我們的藏識之中。當我們看到或者想到一些事情,觸及了其中的某一顆種子,那麼種子就是進入我們的客廳,在我們的意識中體現。

我們心中那個受傷的小孩,它可能就來源於我們童年時期所經歷的困難或者創傷。幼小的我們在和這個世界接觸的過程中,隨時都可能受傷。

一次父母的責罵、一聲老師的質疑等,這些被我們逐漸淡忘的創傷,成為了我們內心受傷的小孩,在不知不覺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當再次遇到類似的場景時,我們會本能地反彈,焦慮、憤怒、恐懼....等,這些都是受傷的小孩帶給我們的困擾。

那個受傷的小孩,一直被我們關在地下室,我們以為把他關起來,就會感受不到痛苦,聽不見他的哭泣。但是其實他並沒有消失,一直在那裡,等待我們的關注。如果我們想要解開痛苦或者恐懼的心結,那麼就要允許這個受傷的小孩從地下室來到我們的客廳,並學習用正念來擁抱他。

正念其實就是察知而不對抗,就是覺察我們潛意識裡的負面情緒,但是卻不試圖去和它對抗,和它打個招呼。然後深吸一口氣,並溫柔地擁抱它,接下來就用正念的力量舒緩它。

就像我們今天出去,有人說了某些話或者做的某件事讓我們覺得很生氣,此時就會觸及我們藏識中發怒的種子,我們就會感覺到憤怒。這時候我們可以和自己說:“你好呀,憤怒!”就像我們在心理學課程裡面講到的元認知和元情緒,我們需要認識並接受自己的壞情緒的存在。

正念呼吸可以引導我們的心回到我們的身體中,並和它進行和解。我們知道身體中發生過的所有的事情:做過的錯事、受到的傷害、經歷過的衝突等。我們會知道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並和我們的身體重新和好。

02 與父母和解:所有的父母也都曾是小孩,脆弱易受傷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我們可能有這樣一位父親,他認為我們是他們的私有財產,習慣安排我們的所有一切,規劃我們自己的人生。每一步都要按照他規劃的路線走,但凡有點差錯,可能就會換來拳打腳踢。

我們也可能有這樣一位母親,把我們當做她們人生的延續,把她們沒有實現的夢想,強壓到我們身上,逼著我們去替她實現。去努力學習,去考上好學校,找個好工作,嫁個好人家等等,從來都不曾問過我們自己的想法。

我們因此討厭他們,怨恨他們,發誓要遠離他們。並且也曾暗暗發誓,以後我們的孩子,一定不會這樣對他,一定不會辱罵和毆打他們,尊重他們的想法,不逼著他們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可是後來我們發現,我們對自己的孩子,正在一遍遍地重複著父母對我們做過的事情,也每天批評指責他們,強制插手他們的人生。

我們努力地想要逃離父母,但是到頭來卻發現,我們成了另一個他們。我們和父母,都在傷害著自己最愛的人,而且雙方都是受害者。我們不斷地責怪對方,用盡全力去和對方進行之對抗,最後卻只得兩敗俱傷。

"

有時候我們會感到莫名混亂,看誰都覺得不舒服;有時候我們會突然想要一個人躲起來,不想和任何人說話;有時候,我們會無意間做出一些傷害自己或者家人的舉動。其實這些都是我們童年的創傷在作祟。

也許我們早已遺忘了童年的經歷:老師的質疑、同學的疏遠、父母的責罵……這些看似被我們淡忘的經歷,他們會潛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就像一個受傷的小孩,不知不覺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當我們面對挫折時,當我們感到受威脅時,我們會本能地做出反應,焦慮、憤怒、恐懼等,這些大部分都是童年的經歷帶給我們的陰影。

《與自己和解:治癒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帶領我們直面童年的創傷,一步一步返回內心深處,聆聽並擁抱自己內心受傷的小孩,為他的傷口上藥,使其痊癒,來達到和自己、和父母、和世界和解的目的。

如此,我們可以擺脫情緒的擺佈,心中放下怨恨,也不再輕易遷怒他人。我們的人際關係也會慢慢變好,我們因此懂得了愛,也擁有了愛。

01 與自己和解,療愈內心的小孩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童年時代,父母的一次言而無信,老師的一次質疑,夥伴的一次嘲笑,父母的一次責罵等,也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消失在我們的記憶中。

但是這些事件對我們的影響卻會一直延續到我們長大,在後來的日子,只要遇到類似的場景,即使別人不會再質疑、責罵我們,我們也會不自覺的產生一種抵抗防禦心理。

其實這是我們自我的一種保護機制,雖然外界的環境發生了變化,但是我們的潛意識還沒有反應過來,就會使得我們一直活在過去的陰影下。

有一位同事,別人找她幫忙的時候,她總是不拒絕,常常因為給別人幫忙,而導致自己的事情無法按時完成,但是別人並不領情。她感到非常生氣,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免費勞動力,別人不懂尊重她。但是下次別人找來的時候她依然不拒絕,事後也依然會委屈憤怒。

後來瞭解到,原來這位同事小時候家裡孩子多,很難得到父母的關注,父母也很少顧及她的感受。童年的她,只能壓抑自己的需求,通過努力照顧弟弟妹妹去博得父母的關注。

長大後,她用同樣的方式討好身邊的人,壓抑自己的感受。雖然她感覺到痛苦,但是對她來說已經習慣了,這種感覺會讓她感覺到安全。如果別人忽然尊重她,她會感到不安和害怕,害怕失去別人的關注。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佛教心理學將心識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意識,一部分是藏識,也就是潛意識。心識就像一間房子,我們的藏識就是房子的地下室,而我們的意識則是客廳。

我們的情緒比如憤怒、悲哀、恐懼等,以種子的形式存在於我們的藏識之中。當我們看到或者想到一些事情,觸及了其中的某一顆種子,那麼種子就是進入我們的客廳,在我們的意識中體現。

我們心中那個受傷的小孩,它可能就來源於我們童年時期所經歷的困難或者創傷。幼小的我們在和這個世界接觸的過程中,隨時都可能受傷。

一次父母的責罵、一聲老師的質疑等,這些被我們逐漸淡忘的創傷,成為了我們內心受傷的小孩,在不知不覺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當再次遇到類似的場景時,我們會本能地反彈,焦慮、憤怒、恐懼....等,這些都是受傷的小孩帶給我們的困擾。

那個受傷的小孩,一直被我們關在地下室,我們以為把他關起來,就會感受不到痛苦,聽不見他的哭泣。但是其實他並沒有消失,一直在那裡,等待我們的關注。如果我們想要解開痛苦或者恐懼的心結,那麼就要允許這個受傷的小孩從地下室來到我們的客廳,並學習用正念來擁抱他。

正念其實就是察知而不對抗,就是覺察我們潛意識裡的負面情緒,但是卻不試圖去和它對抗,和它打個招呼。然後深吸一口氣,並溫柔地擁抱它,接下來就用正念的力量舒緩它。

就像我們今天出去,有人說了某些話或者做的某件事讓我們覺得很生氣,此時就會觸及我們藏識中發怒的種子,我們就會感覺到憤怒。這時候我們可以和自己說:“你好呀,憤怒!”就像我們在心理學課程裡面講到的元認知和元情緒,我們需要認識並接受自己的壞情緒的存在。

正念呼吸可以引導我們的心回到我們的身體中,並和它進行和解。我們知道身體中發生過的所有的事情:做過的錯事、受到的傷害、經歷過的衝突等。我們會知道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並和我們的身體重新和好。

02 與父母和解:所有的父母也都曾是小孩,脆弱易受傷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我們可能有這樣一位父親,他認為我們是他們的私有財產,習慣安排我們的所有一切,規劃我們自己的人生。每一步都要按照他規劃的路線走,但凡有點差錯,可能就會換來拳打腳踢。

我們也可能有這樣一位母親,把我們當做她們人生的延續,把她們沒有實現的夢想,強壓到我們身上,逼著我們去替她實現。去努力學習,去考上好學校,找個好工作,嫁個好人家等等,從來都不曾問過我們自己的想法。

我們因此討厭他們,怨恨他們,發誓要遠離他們。並且也曾暗暗發誓,以後我們的孩子,一定不會這樣對他,一定不會辱罵和毆打他們,尊重他們的想法,不逼著他們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可是後來我們發現,我們對自己的孩子,正在一遍遍地重複著父母對我們做過的事情,也每天批評指責他們,強制插手他們的人生。

我們努力地想要逃離父母,但是到頭來卻發現,我們成了另一個他們。我們和父母,都在傷害著自己最愛的人,而且雙方都是受害者。我們不斷地責怪對方,用盡全力去和對方進行之對抗,最後卻只得兩敗俱傷。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有一位朋友,他的父親在他母親重病的那一年裡,雖然將他母親照顧得細心周到,但是卻經常表現對不耐煩和憤怒。看到父親這樣的態度,雖然一開始的他也會和父親對抗,但是其實更多的是他感到恐懼和憤怒,他心中受傷的小孩在哭泣了。

後來,父親再發怒的時候,他會先自己離開房間,找個安靜的地方進行靜修,通過不斷地呼吸,讓自己恢復平靜。

他擁抱自己內心的小孩,看到了自己面對父親的強烈反應的根源,因為在他三歲的時候,父親經常用同樣的憤怒和不耐煩的態度來對他,導致他心中一直有一個三歲的受傷小孩,看到父親發怒的時候,就會產生強烈的反應。

他嘗試擁抱這個三歲的小孩,跟他對話,告訴他,父親焦躁和憤怒都和他無關,只是因為父親自己不快樂,他對每個人都一樣,並不是只對自己如此。

慢慢地,他看到的父親變了,以前他眼裡的父親就是一個亂髮脾氣的魔頭,但是現在他可以看到父親的痛苦。並嘗試和父親進行溝通,告訴父親,自己可以幫助他。

父親焦躁和發脾氣,也是因為他的心中有一個受傷的下孩。就像我們的父母,他們嚴格地要求我們,規劃我們的人生,也是因為在他們心中,不希望我們走他們的老路。

其實他們內心同樣有一個受傷的小孩,我們可以幫助父母,察知到他們內心的小孩,並和他們一起修習,擁抱和治癒彼此的小孩,和他們和解。

03 與世界和解:感受原始慾望,接受原始恐懼

"

有時候我們會感到莫名混亂,看誰都覺得不舒服;有時候我們會突然想要一個人躲起來,不想和任何人說話;有時候,我們會無意間做出一些傷害自己或者家人的舉動。其實這些都是我們童年的創傷在作祟。

也許我們早已遺忘了童年的經歷:老師的質疑、同學的疏遠、父母的責罵……這些看似被我們淡忘的經歷,他們會潛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就像一個受傷的小孩,不知不覺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當我們面對挫折時,當我們感到受威脅時,我們會本能地做出反應,焦慮、憤怒、恐懼等,這些大部分都是童年的經歷帶給我們的陰影。

《與自己和解:治癒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帶領我們直面童年的創傷,一步一步返回內心深處,聆聽並擁抱自己內心受傷的小孩,為他的傷口上藥,使其痊癒,來達到和自己、和父母、和世界和解的目的。

如此,我們可以擺脫情緒的擺佈,心中放下怨恨,也不再輕易遷怒他人。我們的人際關係也會慢慢變好,我們因此懂得了愛,也擁有了愛。

01 與自己和解,療愈內心的小孩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童年時代,父母的一次言而無信,老師的一次質疑,夥伴的一次嘲笑,父母的一次責罵等,也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消失在我們的記憶中。

但是這些事件對我們的影響卻會一直延續到我們長大,在後來的日子,只要遇到類似的場景,即使別人不會再質疑、責罵我們,我們也會不自覺的產生一種抵抗防禦心理。

其實這是我們自我的一種保護機制,雖然外界的環境發生了變化,但是我們的潛意識還沒有反應過來,就會使得我們一直活在過去的陰影下。

有一位同事,別人找她幫忙的時候,她總是不拒絕,常常因為給別人幫忙,而導致自己的事情無法按時完成,但是別人並不領情。她感到非常生氣,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免費勞動力,別人不懂尊重她。但是下次別人找來的時候她依然不拒絕,事後也依然會委屈憤怒。

後來瞭解到,原來這位同事小時候家裡孩子多,很難得到父母的關注,父母也很少顧及她的感受。童年的她,只能壓抑自己的需求,通過努力照顧弟弟妹妹去博得父母的關注。

長大後,她用同樣的方式討好身邊的人,壓抑自己的感受。雖然她感覺到痛苦,但是對她來說已經習慣了,這種感覺會讓她感覺到安全。如果別人忽然尊重她,她會感到不安和害怕,害怕失去別人的關注。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佛教心理學將心識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意識,一部分是藏識,也就是潛意識。心識就像一間房子,我們的藏識就是房子的地下室,而我們的意識則是客廳。

我們的情緒比如憤怒、悲哀、恐懼等,以種子的形式存在於我們的藏識之中。當我們看到或者想到一些事情,觸及了其中的某一顆種子,那麼種子就是進入我們的客廳,在我們的意識中體現。

我們心中那個受傷的小孩,它可能就來源於我們童年時期所經歷的困難或者創傷。幼小的我們在和這個世界接觸的過程中,隨時都可能受傷。

一次父母的責罵、一聲老師的質疑等,這些被我們逐漸淡忘的創傷,成為了我們內心受傷的小孩,在不知不覺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當再次遇到類似的場景時,我們會本能地反彈,焦慮、憤怒、恐懼....等,這些都是受傷的小孩帶給我們的困擾。

那個受傷的小孩,一直被我們關在地下室,我們以為把他關起來,就會感受不到痛苦,聽不見他的哭泣。但是其實他並沒有消失,一直在那裡,等待我們的關注。如果我們想要解開痛苦或者恐懼的心結,那麼就要允許這個受傷的小孩從地下室來到我們的客廳,並學習用正念來擁抱他。

正念其實就是察知而不對抗,就是覺察我們潛意識裡的負面情緒,但是卻不試圖去和它對抗,和它打個招呼。然後深吸一口氣,並溫柔地擁抱它,接下來就用正念的力量舒緩它。

就像我們今天出去,有人說了某些話或者做的某件事讓我們覺得很生氣,此時就會觸及我們藏識中發怒的種子,我們就會感覺到憤怒。這時候我們可以和自己說:“你好呀,憤怒!”就像我們在心理學課程裡面講到的元認知和元情緒,我們需要認識並接受自己的壞情緒的存在。

正念呼吸可以引導我們的心回到我們的身體中,並和它進行和解。我們知道身體中發生過的所有的事情:做過的錯事、受到的傷害、經歷過的衝突等。我們會知道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並和我們的身體重新和好。

02 與父母和解:所有的父母也都曾是小孩,脆弱易受傷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我們可能有這樣一位父親,他認為我們是他們的私有財產,習慣安排我們的所有一切,規劃我們自己的人生。每一步都要按照他規劃的路線走,但凡有點差錯,可能就會換來拳打腳踢。

我們也可能有這樣一位母親,把我們當做她們人生的延續,把她們沒有實現的夢想,強壓到我們身上,逼著我們去替她實現。去努力學習,去考上好學校,找個好工作,嫁個好人家等等,從來都不曾問過我們自己的想法。

我們因此討厭他們,怨恨他們,發誓要遠離他們。並且也曾暗暗發誓,以後我們的孩子,一定不會這樣對他,一定不會辱罵和毆打他們,尊重他們的想法,不逼著他們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可是後來我們發現,我們對自己的孩子,正在一遍遍地重複著父母對我們做過的事情,也每天批評指責他們,強制插手他們的人生。

我們努力地想要逃離父母,但是到頭來卻發現,我們成了另一個他們。我們和父母,都在傷害著自己最愛的人,而且雙方都是受害者。我們不斷地責怪對方,用盡全力去和對方進行之對抗,最後卻只得兩敗俱傷。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有一位朋友,他的父親在他母親重病的那一年裡,雖然將他母親照顧得細心周到,但是卻經常表現對不耐煩和憤怒。看到父親這樣的態度,雖然一開始的他也會和父親對抗,但是其實更多的是他感到恐懼和憤怒,他心中受傷的小孩在哭泣了。

後來,父親再發怒的時候,他會先自己離開房間,找個安靜的地方進行靜修,通過不斷地呼吸,讓自己恢復平靜。

他擁抱自己內心的小孩,看到了自己面對父親的強烈反應的根源,因為在他三歲的時候,父親經常用同樣的憤怒和不耐煩的態度來對他,導致他心中一直有一個三歲的受傷小孩,看到父親發怒的時候,就會產生強烈的反應。

他嘗試擁抱這個三歲的小孩,跟他對話,告訴他,父親焦躁和憤怒都和他無關,只是因為父親自己不快樂,他對每個人都一樣,並不是只對自己如此。

慢慢地,他看到的父親變了,以前他眼裡的父親就是一個亂髮脾氣的魔頭,但是現在他可以看到父親的痛苦。並嘗試和父親進行溝通,告訴父親,自己可以幫助他。

父親焦躁和發脾氣,也是因為他的心中有一個受傷的下孩。就像我們的父母,他們嚴格地要求我們,規劃我們的人生,也是因為在他們心中,不希望我們走他們的老路。

其實他們內心同樣有一個受傷的小孩,我們可以幫助父母,察知到他們內心的小孩,並和他們一起修習,擁抱和治癒彼此的小孩,和他們和解。

03 與世界和解:感受原始慾望,接受原始恐懼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當我們出生的時候,慾望和恐懼就伴隨著我們一起出生了。

當我們還在母親子宮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很安全,但是當我們出生以後,臍帶被剪斷,我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吸到第一口空氣,這就是最原始的恐懼。我們初到陌生的環境,想要生存,所以我們需要人照顧,這就是原始慾望。

恐懼和慾望總是相伴而生的,從我們出生那一刻起,就一直伴隨在我們左右,即使我們長大成人,它們依然存在。

慾望和恐懼的根源其實是一樣的,我們因為先有了恐懼,然後為了對抗恐懼,隨之而來的就是慾望。

就像我們恐懼死亡,那麼生存的慾望就會隨之而來;我們恐懼飢餓,那麼就會有吃的慾望;我們恐懼貧窮,就會有渴望富有的慾望;我們恐懼被人掌控,因此就有渴望權力的慾望。慾望是無止境的,當我們實現了一個慾望,立刻就會有新的慾望產生,永無止境。

佛陀認為,知足是獲得快樂的必要條件。我們需要用正念來覺知,覺知我們當下已經擁有了幸福和快樂的條件,甚至我們擁有的,已經超過了幸福快樂所需要的條件了。

我們需要停止追逐,因為即使我們實現了現在所追求的慾望,還會有下一個,永不停止。

"

有時候我們會感到莫名混亂,看誰都覺得不舒服;有時候我們會突然想要一個人躲起來,不想和任何人說話;有時候,我們會無意間做出一些傷害自己或者家人的舉動。其實這些都是我們童年的創傷在作祟。

也許我們早已遺忘了童年的經歷:老師的質疑、同學的疏遠、父母的責罵……這些看似被我們淡忘的經歷,他們會潛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就像一個受傷的小孩,不知不覺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當我們面對挫折時,當我們感到受威脅時,我們會本能地做出反應,焦慮、憤怒、恐懼等,這些大部分都是童年的經歷帶給我們的陰影。

《與自己和解:治癒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帶領我們直面童年的創傷,一步一步返回內心深處,聆聽並擁抱自己內心受傷的小孩,為他的傷口上藥,使其痊癒,來達到和自己、和父母、和世界和解的目的。

如此,我們可以擺脫情緒的擺佈,心中放下怨恨,也不再輕易遷怒他人。我們的人際關係也會慢慢變好,我們因此懂得了愛,也擁有了愛。

01 與自己和解,療愈內心的小孩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童年時代,父母的一次言而無信,老師的一次質疑,夥伴的一次嘲笑,父母的一次責罵等,也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消失在我們的記憶中。

但是這些事件對我們的影響卻會一直延續到我們長大,在後來的日子,只要遇到類似的場景,即使別人不會再質疑、責罵我們,我們也會不自覺的產生一種抵抗防禦心理。

其實這是我們自我的一種保護機制,雖然外界的環境發生了變化,但是我們的潛意識還沒有反應過來,就會使得我們一直活在過去的陰影下。

有一位同事,別人找她幫忙的時候,她總是不拒絕,常常因為給別人幫忙,而導致自己的事情無法按時完成,但是別人並不領情。她感到非常生氣,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免費勞動力,別人不懂尊重她。但是下次別人找來的時候她依然不拒絕,事後也依然會委屈憤怒。

後來瞭解到,原來這位同事小時候家裡孩子多,很難得到父母的關注,父母也很少顧及她的感受。童年的她,只能壓抑自己的需求,通過努力照顧弟弟妹妹去博得父母的關注。

長大後,她用同樣的方式討好身邊的人,壓抑自己的感受。雖然她感覺到痛苦,但是對她來說已經習慣了,這種感覺會讓她感覺到安全。如果別人忽然尊重她,她會感到不安和害怕,害怕失去別人的關注。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佛教心理學將心識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意識,一部分是藏識,也就是潛意識。心識就像一間房子,我們的藏識就是房子的地下室,而我們的意識則是客廳。

我們的情緒比如憤怒、悲哀、恐懼等,以種子的形式存在於我們的藏識之中。當我們看到或者想到一些事情,觸及了其中的某一顆種子,那麼種子就是進入我們的客廳,在我們的意識中體現。

我們心中那個受傷的小孩,它可能就來源於我們童年時期所經歷的困難或者創傷。幼小的我們在和這個世界接觸的過程中,隨時都可能受傷。

一次父母的責罵、一聲老師的質疑等,這些被我們逐漸淡忘的創傷,成為了我們內心受傷的小孩,在不知不覺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當再次遇到類似的場景時,我們會本能地反彈,焦慮、憤怒、恐懼....等,這些都是受傷的小孩帶給我們的困擾。

那個受傷的小孩,一直被我們關在地下室,我們以為把他關起來,就會感受不到痛苦,聽不見他的哭泣。但是其實他並沒有消失,一直在那裡,等待我們的關注。如果我們想要解開痛苦或者恐懼的心結,那麼就要允許這個受傷的小孩從地下室來到我們的客廳,並學習用正念來擁抱他。

正念其實就是察知而不對抗,就是覺察我們潛意識裡的負面情緒,但是卻不試圖去和它對抗,和它打個招呼。然後深吸一口氣,並溫柔地擁抱它,接下來就用正念的力量舒緩它。

就像我們今天出去,有人說了某些話或者做的某件事讓我們覺得很生氣,此時就會觸及我們藏識中發怒的種子,我們就會感覺到憤怒。這時候我們可以和自己說:“你好呀,憤怒!”就像我們在心理學課程裡面講到的元認知和元情緒,我們需要認識並接受自己的壞情緒的存在。

正念呼吸可以引導我們的心回到我們的身體中,並和它進行和解。我們知道身體中發生過的所有的事情:做過的錯事、受到的傷害、經歷過的衝突等。我們會知道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並和我們的身體重新和好。

02 與父母和解:所有的父母也都曾是小孩,脆弱易受傷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我們可能有這樣一位父親,他認為我們是他們的私有財產,習慣安排我們的所有一切,規劃我們自己的人生。每一步都要按照他規劃的路線走,但凡有點差錯,可能就會換來拳打腳踢。

我們也可能有這樣一位母親,把我們當做她們人生的延續,把她們沒有實現的夢想,強壓到我們身上,逼著我們去替她實現。去努力學習,去考上好學校,找個好工作,嫁個好人家等等,從來都不曾問過我們自己的想法。

我們因此討厭他們,怨恨他們,發誓要遠離他們。並且也曾暗暗發誓,以後我們的孩子,一定不會這樣對他,一定不會辱罵和毆打他們,尊重他們的想法,不逼著他們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可是後來我們發現,我們對自己的孩子,正在一遍遍地重複著父母對我們做過的事情,也每天批評指責他們,強制插手他們的人生。

我們努力地想要逃離父母,但是到頭來卻發現,我們成了另一個他們。我們和父母,都在傷害著自己最愛的人,而且雙方都是受害者。我們不斷地責怪對方,用盡全力去和對方進行之對抗,最後卻只得兩敗俱傷。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有一位朋友,他的父親在他母親重病的那一年裡,雖然將他母親照顧得細心周到,但是卻經常表現對不耐煩和憤怒。看到父親這樣的態度,雖然一開始的他也會和父親對抗,但是其實更多的是他感到恐懼和憤怒,他心中受傷的小孩在哭泣了。

後來,父親再發怒的時候,他會先自己離開房間,找個安靜的地方進行靜修,通過不斷地呼吸,讓自己恢復平靜。

他擁抱自己內心的小孩,看到了自己面對父親的強烈反應的根源,因為在他三歲的時候,父親經常用同樣的憤怒和不耐煩的態度來對他,導致他心中一直有一個三歲的受傷小孩,看到父親發怒的時候,就會產生強烈的反應。

他嘗試擁抱這個三歲的小孩,跟他對話,告訴他,父親焦躁和憤怒都和他無關,只是因為父親自己不快樂,他對每個人都一樣,並不是只對自己如此。

慢慢地,他看到的父親變了,以前他眼裡的父親就是一個亂髮脾氣的魔頭,但是現在他可以看到父親的痛苦。並嘗試和父親進行溝通,告訴父親,自己可以幫助他。

父親焦躁和發脾氣,也是因為他的心中有一個受傷的下孩。就像我們的父母,他們嚴格地要求我們,規劃我們的人生,也是因為在他們心中,不希望我們走他們的老路。

其實他們內心同樣有一個受傷的小孩,我們可以幫助父母,察知到他們內心的小孩,並和他們一起修習,擁抱和治癒彼此的小孩,和他們和解。

03 與世界和解:感受原始慾望,接受原始恐懼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當我們出生的時候,慾望和恐懼就伴隨著我們一起出生了。

當我們還在母親子宮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很安全,但是當我們出生以後,臍帶被剪斷,我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吸到第一口空氣,這就是最原始的恐懼。我們初到陌生的環境,想要生存,所以我們需要人照顧,這就是原始慾望。

恐懼和慾望總是相伴而生的,從我們出生那一刻起,就一直伴隨在我們左右,即使我們長大成人,它們依然存在。

慾望和恐懼的根源其實是一樣的,我們因為先有了恐懼,然後為了對抗恐懼,隨之而來的就是慾望。

就像我們恐懼死亡,那麼生存的慾望就會隨之而來;我們恐懼飢餓,那麼就會有吃的慾望;我們恐懼貧窮,就會有渴望富有的慾望;我們恐懼被人掌控,因此就有渴望權力的慾望。慾望是無止境的,當我們實現了一個慾望,立刻就會有新的慾望產生,永無止境。

佛陀認為,知足是獲得快樂的必要條件。我們需要用正念來覺知,覺知我們當下已經擁有了幸福和快樂的條件,甚至我們擁有的,已經超過了幸福快樂所需要的條件了。

我們需要停止追逐,因為即使我們實現了現在所追求的慾望,還會有下一個,永不停止。

《與自己和解》: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的本身就是道路

很多人都以為,我們只有擁有了很多金錢和權力,才會快樂。但是我們也時常會看到,很多擁有金錢也享有權力的人,也並不一定快樂,他們也深受壓力和焦慮之苦,有的甚至遭受抑鬱的折磨。

我們的生活水平再不斷提升,幸福感卻在降低;我們的財富再增加,滿意度卻在下降。其實是因為我們追求的本質錯了。

生命的本質在於追求快樂,使得生命快樂的途徑有兩條:第一,發現使你快樂的時光,增加它;第二,發現使你不快樂的時光,減少它。

那些令我們不快樂的經歷,我們需要學會自我療愈,童年的創傷最根本的來源也是恐懼,我們不能一直逃避那些原始的恐懼,要學會面對它。

只有面對它,我們才可以徹底地接受它。如果我們感到痛苦或者煩惱,可以用正念的方式靜坐,尋找煩惱和痛苦的根源。

當我們靜坐尋找煩惱或者痛苦的根源時,那些曾經對我們造成傷害的事件就會像電影一樣,在我們的腦海中放映。此時我們需要關注我們身體的反應,我們的身體可能會顫抖,可能回放聲大哭,甚至會出現短暫的崩潰等,這就是情緒的釋放。

釋放情緒之後,我們會發現身體似乎變得輕盈了不少,心情也變得愉悅起來,似乎壓在心口的石頭突然落地的感覺。

一味的逃避並不能減輕痛苦,追求快樂也不能減少痛苦的存在,只有接受痛苦,將那個受傷的小孩從地下室帶到客廳,讓他和我們一起面對未來,擁抱他,帶著他一起成長,我們的心結才可以真正的打開,找回真正的自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