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名四喜,人稱“十四紅”的華州皮影藝人魏振業'

"

魏振業:人稱“十四紅”的“大淨”


魏振業,乳名四喜,1931年生,屬羊,華縣東陽鄉魏家塬村人,是趙振才的徒弟,他12歲學戲,14歲就出了名,人稱他“十四紅”。他唱戲時行腔運調高昂豪放,起伏跌宕,每唱淨音若有氣衝斗牛之勢。


"

魏振業:人稱“十四紅”的“大淨”


魏振業,乳名四喜,1931年生,屬羊,華縣東陽鄉魏家塬村人,是趙振才的徒弟,他12歲學戲,14歲就出了名,人稱他“十四紅”。他唱戲時行腔運調高昂豪放,起伏跌宕,每唱淨音若有氣衝斗牛之勢。


乳名四喜,人稱“十四紅”的華州皮影藝人魏振業

魏振業 張韜攝

四喜自幼父親去世,家境十分貧寒,十一二歲時長一副大臉盤,嗓子也宏亮,村上人說他是一個唱花臉的好坯子,後來他母親和他幾個哥商量著要送他去學戲。他說他心裡當時不知道咋的很害怕,成天不敢在家待,滿村子的胡轉悠,生怕讓他離開母親去學戲。

那年冬天,在全家的勸說之下,他只好跟一位華縣辛莊鄉的魏君需師傳學“前聲”。說是跟著師傅去學戲,其實大部分時間是跟著二哥振杰在溜達。二哥是班子裡的“下檔”。後來四喜才正式跟著趙振才學“前聲”。四喜14歲出師後,就給當地一位人稱“爛圍子”的箱主唱戲,只唱了半年多時間,過年回家時箱主就給了兩捆棉花。全家人都誇他已長大成人,學會掙錢了,他感到無比自豪。到了15歲又給渭南塬上的箱主孫守義唱戲,不到一年時間,被華縣東陽鄉斜坡村的一戶財東姜啟民請去,以五擔小麥簽了約,其條件是按行規實行“三不要”:人死了不要,嗓子啞了不要,老了不能唱了不要。那時候唱一年戲,也掙不了多少錢,主要是在外邊圖個熱鬧,箱主根本不落錢,就是圖個名。姜啟民的箱子很好,有三百多個身子,六七百個頭,還有許多繡樓、宮殿、文武場子和雲朵子,並有一套陰曹地府和鬧社火,這是別人箱子中很少有過的特殊皮影。四喜說:“箱主對我們很好,隨開始(意即“一開始”)箱主給我們配的毛驢馱箱子,後來看到侯良弼家的班子是用騾子馱戲箱,班主也給我們換了騾子。到了冬季,每年都去北山唱三個月的戲,山裡人比咱這兒還窮,他們看到我們趕著騾子走四方,很眼紅,我們也覺得很體面,很得意。”

我問:“侯良弼是誰?”

他說:“侯良弼你沒聽過?哎呀,有名得很,早就不在了。屋裡是大地主,是個文化人,解放前在西安的興國中學當校長哩,屋裡就在咱塬上東陽鄉的北侯村,喔人愛皮影得很。人家屋裡有幾副皮影箱子,聽說好得很,才娃李師(李俊民)給人家演戲哩,把人耍紮了(“風光得很”之意)。

解放時四喜只有18歲,一直給姜啟民演戲,到“土改”時箱子被沒收了才與箱主分了手。


魏夫人是賢內助 為四喜分擔不少麻纏事

1951年四喜與東陽鄉拆頭村的陳英娃結了婚,當時他20歲,媳婦只有17歲。

已近80歲的魏夫人至今還記得當時表姐給她說媒時的情景:“有一天表姐到我家說,給我說個婆家,我當時正在幫母親洗鍋,不好意思聽,就去了裡屋,母親問男方是哪個村的,表姐說是演皮影戲的四喜。母親簡直不敢相信,說:“四喜還沒娶媳婦?”表姐說:‘他爸去世早,家裡兄弟四個,只有老四一個沒有娶媳婦,人家是手藝人,長得也體面,我看是個好象(意即“不錯的對象”)。母親連連說:“好著呢,好著呢。’其實我當時心裡也很高興,因為我見過他大(即“孩子他爸”,這裡指四喜),年輕的時候方面大耳,白白淨淨的……”

我開玩笑地問:“你那時候是怎麼見的他?不會是在戲臺後面偷窺的吧?”

她微笑:“那時候人都愛看皮影戲,村上訂戲不訂瞎瞎戲,他大的戲在我們孃家一帶很有名氣。我們小娃時經常在方園看他的戲,那時候的女娃根本不敢到後臺去,怕大人罵,我從來沒偷著看過唱戲的。我頭一次看到他大是村上輪流給唱戲的管飯。他曾在我家吃過飯,當時相互不認識,無所謂羞不羞,後來訂了親,反倒碰見了很害羞。結婚前從來沒有與他說過話。

她還說:“他大以前在外演戲,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家,我在這家裡也把苦下紮了(意即“吃了很多苦”)。老早的人老實,他一年四季多半時間在外邊跑,從來沒有給我買過啥,哪怕是一雙襪子。掙的錢和糧都交給家裡了,那時候他奶(指孩子的奶奶)管家。


扔掉鐵飯碗 打起光華社大旗演戲

土改後四喜兄弟沒箱子演戲了,後來二哥振杰自己學刻箱子,刻了一套皮影雖然不如姜啟民的好,數量也沒有那麼多,但是也有一百八十多套身子、五百多個頭、幾十件道具和大景片。他們弟兄就用這套箱子演戲。

據我查到的檔案資料顯示,1955年元月,魏振杰已是華縣政府文教科在編的皮影社社長。

1958年四喜被招到甘肅省武威專區秦腔劇團。1960年全國饑荒,吃不飽飯,老家陝西也不例外。他當時是國家職工,一個月30斤的供應糧,省吃儉用,好不容易節約了60斤糧票,他託人兌換成全國通用糧票,寄到了老家,以幫助老母親。那時候他很年輕,他說,他不想媳婦,成天想著老母親。聽說老家農村也捱餓,心裡難受,武威雖好,但一天都不想待。後來聽說寄到家裡的糧票被人偷了去,心裡更是不安,成天盼著回老家,於是便寫信給家,讓家裡編謊,就說“母親病重”,便可以請假回家。恰好這時華縣文教委要成立半職業劇團,想讓四喜回本縣工作。文教委去他家要他的詳細地址時,看到了他寫給家裡的那封信,就藉機發了份電報,內容是:“母親病故速回”。

他向團裡請假回家,一路上心裡直犯嘀咕,心想,他讓家裡發電報只說“病重”,沒說“病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莫非母親真的不在了?他越想越擔心,一進家門,看到母親還健在便抱住她老人家大哭一場。從此他失去了甘肅那份吃皇糧的鐵飯碗,脫離了國營單位。

回家後不久,他被編進了半職業性質的皮影團光華社。他說當時的社長是他二哥魏振杰(後槽),前聲是他,籤手是藺茂吉,上檔是張進娃,後槽是趙敬齋。老藝人對時間概念往往比較模糊。實際上據我查到的1955年5月29日的有關檔案顯示:當時光華社的社長是魏振杰。由此看來早在1955年,華縣就有了四大班社,當時的四大班社是“光藝社”“光華社”“合作社”“民樂社”。

而1962年8月26日檔案資料原件是這樣的:光華社社長、後臺:趙敬齋;主演:魏振業;籤手:藺茂吉;上檔:張建德;下檔:劉耀乾。所以在四喜進入光華社時他二哥已經不是社長了。

被編入半職業皮影劇團的四喜在光華社演出僅兩年左右。1962年12月25日,縣裡為了壓縮城鎮人口,減少吃商品糧人數,批准將半職業性質的皮影社轉為業餘性質的皮影社。從此魏振業又回到了農村,打著光華社的大旗,演著自己的皮影戲。


向來崇尚仁義多豪爽 在華縣百姓中有口碑

1966年,“文革”開始了。原縣裡配發給光華社的戲箱重新收到了文化館。四喜家的戲箱也被大隊沒收,還有許多手抄劇本被燒燬,他也被公社抓去批鬥,他說,當時他看八成是活不成了。不久公社來了位姓樑的書記說:“搞錯了,他是階級弟兄,貧下中農是一家人。”就把他放了。後來大隊書記給他說:“魏哥,實在對不起,把你弄錯了。你家的箱子你說咋賠哩?”四喜說:“啥都沒有了,拿㞗來賠哩?當時大隊裡有一個大鑼給了我,就算是賠償了吧。”

他還說:“文革”後期,老戲又讓演出了,縣裡又給我們配發了些戲箱,赤水文化館的謝德潤叫我們去領戲箱,我和京樂每人領了一副箱子,還幫忙給劉生貴挑了一副箱子。”


"

魏振業:人稱“十四紅”的“大淨”


魏振業,乳名四喜,1931年生,屬羊,華縣東陽鄉魏家塬村人,是趙振才的徒弟,他12歲學戲,14歲就出了名,人稱他“十四紅”。他唱戲時行腔運調高昂豪放,起伏跌宕,每唱淨音若有氣衝斗牛之勢。


乳名四喜,人稱“十四紅”的華州皮影藝人魏振業

魏振業 張韜攝

四喜自幼父親去世,家境十分貧寒,十一二歲時長一副大臉盤,嗓子也宏亮,村上人說他是一個唱花臉的好坯子,後來他母親和他幾個哥商量著要送他去學戲。他說他心裡當時不知道咋的很害怕,成天不敢在家待,滿村子的胡轉悠,生怕讓他離開母親去學戲。

那年冬天,在全家的勸說之下,他只好跟一位華縣辛莊鄉的魏君需師傳學“前聲”。說是跟著師傅去學戲,其實大部分時間是跟著二哥振杰在溜達。二哥是班子裡的“下檔”。後來四喜才正式跟著趙振才學“前聲”。四喜14歲出師後,就給當地一位人稱“爛圍子”的箱主唱戲,只唱了半年多時間,過年回家時箱主就給了兩捆棉花。全家人都誇他已長大成人,學會掙錢了,他感到無比自豪。到了15歲又給渭南塬上的箱主孫守義唱戲,不到一年時間,被華縣東陽鄉斜坡村的一戶財東姜啟民請去,以五擔小麥簽了約,其條件是按行規實行“三不要”:人死了不要,嗓子啞了不要,老了不能唱了不要。那時候唱一年戲,也掙不了多少錢,主要是在外邊圖個熱鬧,箱主根本不落錢,就是圖個名。姜啟民的箱子很好,有三百多個身子,六七百個頭,還有許多繡樓、宮殿、文武場子和雲朵子,並有一套陰曹地府和鬧社火,這是別人箱子中很少有過的特殊皮影。四喜說:“箱主對我們很好,隨開始(意即“一開始”)箱主給我們配的毛驢馱箱子,後來看到侯良弼家的班子是用騾子馱戲箱,班主也給我們換了騾子。到了冬季,每年都去北山唱三個月的戲,山裡人比咱這兒還窮,他們看到我們趕著騾子走四方,很眼紅,我們也覺得很體面,很得意。”

我問:“侯良弼是誰?”

他說:“侯良弼你沒聽過?哎呀,有名得很,早就不在了。屋裡是大地主,是個文化人,解放前在西安的興國中學當校長哩,屋裡就在咱塬上東陽鄉的北侯村,喔人愛皮影得很。人家屋裡有幾副皮影箱子,聽說好得很,才娃李師(李俊民)給人家演戲哩,把人耍紮了(“風光得很”之意)。

解放時四喜只有18歲,一直給姜啟民演戲,到“土改”時箱子被沒收了才與箱主分了手。


魏夫人是賢內助 為四喜分擔不少麻纏事

1951年四喜與東陽鄉拆頭村的陳英娃結了婚,當時他20歲,媳婦只有17歲。

已近80歲的魏夫人至今還記得當時表姐給她說媒時的情景:“有一天表姐到我家說,給我說個婆家,我當時正在幫母親洗鍋,不好意思聽,就去了裡屋,母親問男方是哪個村的,表姐說是演皮影戲的四喜。母親簡直不敢相信,說:“四喜還沒娶媳婦?”表姐說:‘他爸去世早,家裡兄弟四個,只有老四一個沒有娶媳婦,人家是手藝人,長得也體面,我看是個好象(意即“不錯的對象”)。母親連連說:“好著呢,好著呢。’其實我當時心裡也很高興,因為我見過他大(即“孩子他爸”,這裡指四喜),年輕的時候方面大耳,白白淨淨的……”

我開玩笑地問:“你那時候是怎麼見的他?不會是在戲臺後面偷窺的吧?”

她微笑:“那時候人都愛看皮影戲,村上訂戲不訂瞎瞎戲,他大的戲在我們孃家一帶很有名氣。我們小娃時經常在方園看他的戲,那時候的女娃根本不敢到後臺去,怕大人罵,我從來沒偷著看過唱戲的。我頭一次看到他大是村上輪流給唱戲的管飯。他曾在我家吃過飯,當時相互不認識,無所謂羞不羞,後來訂了親,反倒碰見了很害羞。結婚前從來沒有與他說過話。

她還說:“他大以前在外演戲,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家,我在這家裡也把苦下紮了(意即“吃了很多苦”)。老早的人老實,他一年四季多半時間在外邊跑,從來沒有給我買過啥,哪怕是一雙襪子。掙的錢和糧都交給家裡了,那時候他奶(指孩子的奶奶)管家。


扔掉鐵飯碗 打起光華社大旗演戲

土改後四喜兄弟沒箱子演戲了,後來二哥振杰自己學刻箱子,刻了一套皮影雖然不如姜啟民的好,數量也沒有那麼多,但是也有一百八十多套身子、五百多個頭、幾十件道具和大景片。他們弟兄就用這套箱子演戲。

據我查到的檔案資料顯示,1955年元月,魏振杰已是華縣政府文教科在編的皮影社社長。

1958年四喜被招到甘肅省武威專區秦腔劇團。1960年全國饑荒,吃不飽飯,老家陝西也不例外。他當時是國家職工,一個月30斤的供應糧,省吃儉用,好不容易節約了60斤糧票,他託人兌換成全國通用糧票,寄到了老家,以幫助老母親。那時候他很年輕,他說,他不想媳婦,成天想著老母親。聽說老家農村也捱餓,心裡難受,武威雖好,但一天都不想待。後來聽說寄到家裡的糧票被人偷了去,心裡更是不安,成天盼著回老家,於是便寫信給家,讓家裡編謊,就說“母親病重”,便可以請假回家。恰好這時華縣文教委要成立半職業劇團,想讓四喜回本縣工作。文教委去他家要他的詳細地址時,看到了他寫給家裡的那封信,就藉機發了份電報,內容是:“母親病故速回”。

他向團裡請假回家,一路上心裡直犯嘀咕,心想,他讓家裡發電報只說“病重”,沒說“病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莫非母親真的不在了?他越想越擔心,一進家門,看到母親還健在便抱住她老人家大哭一場。從此他失去了甘肅那份吃皇糧的鐵飯碗,脫離了國營單位。

回家後不久,他被編進了半職業性質的皮影團光華社。他說當時的社長是他二哥魏振杰(後槽),前聲是他,籤手是藺茂吉,上檔是張進娃,後槽是趙敬齋。老藝人對時間概念往往比較模糊。實際上據我查到的1955年5月29日的有關檔案顯示:當時光華社的社長是魏振杰。由此看來早在1955年,華縣就有了四大班社,當時的四大班社是“光藝社”“光華社”“合作社”“民樂社”。

而1962年8月26日檔案資料原件是這樣的:光華社社長、後臺:趙敬齋;主演:魏振業;籤手:藺茂吉;上檔:張建德;下檔:劉耀乾。所以在四喜進入光華社時他二哥已經不是社長了。

被編入半職業皮影劇團的四喜在光華社演出僅兩年左右。1962年12月25日,縣裡為了壓縮城鎮人口,減少吃商品糧人數,批准將半職業性質的皮影社轉為業餘性質的皮影社。從此魏振業又回到了農村,打著光華社的大旗,演著自己的皮影戲。


向來崇尚仁義多豪爽 在華縣百姓中有口碑

1966年,“文革”開始了。原縣裡配發給光華社的戲箱重新收到了文化館。四喜家的戲箱也被大隊沒收,還有許多手抄劇本被燒燬,他也被公社抓去批鬥,他說,當時他看八成是活不成了。不久公社來了位姓樑的書記說:“搞錯了,他是階級弟兄,貧下中農是一家人。”就把他放了。後來大隊書記給他說:“魏哥,實在對不起,把你弄錯了。你家的箱子你說咋賠哩?”四喜說:“啥都沒有了,拿㞗來賠哩?當時大隊裡有一個大鑼給了我,就算是賠償了吧。”

他還說:“文革”後期,老戲又讓演出了,縣裡又給我們配發了些戲箱,赤水文化館的謝德潤叫我們去領戲箱,我和京樂每人領了一副箱子,還幫忙給劉生貴挑了一副箱子。”


乳名四喜,人稱“十四紅”的華州皮影藝人魏振業

上世紀八十年代華縣農村皮影表演 張韜攝

從此魏振業自然成了光華社的社長。後來趙敬齋死了,有些搭檔也不演戲了,他心想,縣裡的箱子是以光華社的名義配發的,理應是五個人的財產,如今箱子僅由他一人使用,有獨吞集體財產的嫌疑,也不公平,更有損他的名聲。因此,1991年他通過一位在法院工作的皮影愛好者對箱子進行了評估,折價6000元,給每位藝人1200元錢,然後箱子歸他所有。四喜將趙敬齋的那份錢親自送到了他老伴的手中,老伴接過錢時感動得熱淚盈眶,顫抖的老手捏住四喜的手久久不放。對於當時的人來說,1200元是個天文數字,在農村可以蓋幾間瓦房。而且在此以前,他還經常打發兒子給有病的藺茂吉送些零花錢。從此四喜的仁義之舉在華縣塬區百姓口中被傳為佳話,在皮影藝人中更是口碑極好,光華社也有“仁義班”的美稱。


"

魏振業:人稱“十四紅”的“大淨”


魏振業,乳名四喜,1931年生,屬羊,華縣東陽鄉魏家塬村人,是趙振才的徒弟,他12歲學戲,14歲就出了名,人稱他“十四紅”。他唱戲時行腔運調高昂豪放,起伏跌宕,每唱淨音若有氣衝斗牛之勢。


乳名四喜,人稱“十四紅”的華州皮影藝人魏振業

魏振業 張韜攝

四喜自幼父親去世,家境十分貧寒,十一二歲時長一副大臉盤,嗓子也宏亮,村上人說他是一個唱花臉的好坯子,後來他母親和他幾個哥商量著要送他去學戲。他說他心裡當時不知道咋的很害怕,成天不敢在家待,滿村子的胡轉悠,生怕讓他離開母親去學戲。

那年冬天,在全家的勸說之下,他只好跟一位華縣辛莊鄉的魏君需師傳學“前聲”。說是跟著師傅去學戲,其實大部分時間是跟著二哥振杰在溜達。二哥是班子裡的“下檔”。後來四喜才正式跟著趙振才學“前聲”。四喜14歲出師後,就給當地一位人稱“爛圍子”的箱主唱戲,只唱了半年多時間,過年回家時箱主就給了兩捆棉花。全家人都誇他已長大成人,學會掙錢了,他感到無比自豪。到了15歲又給渭南塬上的箱主孫守義唱戲,不到一年時間,被華縣東陽鄉斜坡村的一戶財東姜啟民請去,以五擔小麥簽了約,其條件是按行規實行“三不要”:人死了不要,嗓子啞了不要,老了不能唱了不要。那時候唱一年戲,也掙不了多少錢,主要是在外邊圖個熱鬧,箱主根本不落錢,就是圖個名。姜啟民的箱子很好,有三百多個身子,六七百個頭,還有許多繡樓、宮殿、文武場子和雲朵子,並有一套陰曹地府和鬧社火,這是別人箱子中很少有過的特殊皮影。四喜說:“箱主對我們很好,隨開始(意即“一開始”)箱主給我們配的毛驢馱箱子,後來看到侯良弼家的班子是用騾子馱戲箱,班主也給我們換了騾子。到了冬季,每年都去北山唱三個月的戲,山裡人比咱這兒還窮,他們看到我們趕著騾子走四方,很眼紅,我們也覺得很體面,很得意。”

我問:“侯良弼是誰?”

他說:“侯良弼你沒聽過?哎呀,有名得很,早就不在了。屋裡是大地主,是個文化人,解放前在西安的興國中學當校長哩,屋裡就在咱塬上東陽鄉的北侯村,喔人愛皮影得很。人家屋裡有幾副皮影箱子,聽說好得很,才娃李師(李俊民)給人家演戲哩,把人耍紮了(“風光得很”之意)。

解放時四喜只有18歲,一直給姜啟民演戲,到“土改”時箱子被沒收了才與箱主分了手。


魏夫人是賢內助 為四喜分擔不少麻纏事

1951年四喜與東陽鄉拆頭村的陳英娃結了婚,當時他20歲,媳婦只有17歲。

已近80歲的魏夫人至今還記得當時表姐給她說媒時的情景:“有一天表姐到我家說,給我說個婆家,我當時正在幫母親洗鍋,不好意思聽,就去了裡屋,母親問男方是哪個村的,表姐說是演皮影戲的四喜。母親簡直不敢相信,說:“四喜還沒娶媳婦?”表姐說:‘他爸去世早,家裡兄弟四個,只有老四一個沒有娶媳婦,人家是手藝人,長得也體面,我看是個好象(意即“不錯的對象”)。母親連連說:“好著呢,好著呢。’其實我當時心裡也很高興,因為我見過他大(即“孩子他爸”,這裡指四喜),年輕的時候方面大耳,白白淨淨的……”

我開玩笑地問:“你那時候是怎麼見的他?不會是在戲臺後面偷窺的吧?”

她微笑:“那時候人都愛看皮影戲,村上訂戲不訂瞎瞎戲,他大的戲在我們孃家一帶很有名氣。我們小娃時經常在方園看他的戲,那時候的女娃根本不敢到後臺去,怕大人罵,我從來沒偷著看過唱戲的。我頭一次看到他大是村上輪流給唱戲的管飯。他曾在我家吃過飯,當時相互不認識,無所謂羞不羞,後來訂了親,反倒碰見了很害羞。結婚前從來沒有與他說過話。

她還說:“他大以前在外演戲,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家,我在這家裡也把苦下紮了(意即“吃了很多苦”)。老早的人老實,他一年四季多半時間在外邊跑,從來沒有給我買過啥,哪怕是一雙襪子。掙的錢和糧都交給家裡了,那時候他奶(指孩子的奶奶)管家。


扔掉鐵飯碗 打起光華社大旗演戲

土改後四喜兄弟沒箱子演戲了,後來二哥振杰自己學刻箱子,刻了一套皮影雖然不如姜啟民的好,數量也沒有那麼多,但是也有一百八十多套身子、五百多個頭、幾十件道具和大景片。他們弟兄就用這套箱子演戲。

據我查到的檔案資料顯示,1955年元月,魏振杰已是華縣政府文教科在編的皮影社社長。

1958年四喜被招到甘肅省武威專區秦腔劇團。1960年全國饑荒,吃不飽飯,老家陝西也不例外。他當時是國家職工,一個月30斤的供應糧,省吃儉用,好不容易節約了60斤糧票,他託人兌換成全國通用糧票,寄到了老家,以幫助老母親。那時候他很年輕,他說,他不想媳婦,成天想著老母親。聽說老家農村也捱餓,心裡難受,武威雖好,但一天都不想待。後來聽說寄到家裡的糧票被人偷了去,心裡更是不安,成天盼著回老家,於是便寫信給家,讓家裡編謊,就說“母親病重”,便可以請假回家。恰好這時華縣文教委要成立半職業劇團,想讓四喜回本縣工作。文教委去他家要他的詳細地址時,看到了他寫給家裡的那封信,就藉機發了份電報,內容是:“母親病故速回”。

他向團裡請假回家,一路上心裡直犯嘀咕,心想,他讓家裡發電報只說“病重”,沒說“病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莫非母親真的不在了?他越想越擔心,一進家門,看到母親還健在便抱住她老人家大哭一場。從此他失去了甘肅那份吃皇糧的鐵飯碗,脫離了國營單位。

回家後不久,他被編進了半職業性質的皮影團光華社。他說當時的社長是他二哥魏振杰(後槽),前聲是他,籤手是藺茂吉,上檔是張進娃,後槽是趙敬齋。老藝人對時間概念往往比較模糊。實際上據我查到的1955年5月29日的有關檔案顯示:當時光華社的社長是魏振杰。由此看來早在1955年,華縣就有了四大班社,當時的四大班社是“光藝社”“光華社”“合作社”“民樂社”。

而1962年8月26日檔案資料原件是這樣的:光華社社長、後臺:趙敬齋;主演:魏振業;籤手:藺茂吉;上檔:張建德;下檔:劉耀乾。所以在四喜進入光華社時他二哥已經不是社長了。

被編入半職業皮影劇團的四喜在光華社演出僅兩年左右。1962年12月25日,縣裡為了壓縮城鎮人口,減少吃商品糧人數,批准將半職業性質的皮影社轉為業餘性質的皮影社。從此魏振業又回到了農村,打著光華社的大旗,演著自己的皮影戲。


向來崇尚仁義多豪爽 在華縣百姓中有口碑

1966年,“文革”開始了。原縣裡配發給光華社的戲箱重新收到了文化館。四喜家的戲箱也被大隊沒收,還有許多手抄劇本被燒燬,他也被公社抓去批鬥,他說,當時他看八成是活不成了。不久公社來了位姓樑的書記說:“搞錯了,他是階級弟兄,貧下中農是一家人。”就把他放了。後來大隊書記給他說:“魏哥,實在對不起,把你弄錯了。你家的箱子你說咋賠哩?”四喜說:“啥都沒有了,拿㞗來賠哩?當時大隊裡有一個大鑼給了我,就算是賠償了吧。”

他還說:“文革”後期,老戲又讓演出了,縣裡又給我們配發了些戲箱,赤水文化館的謝德潤叫我們去領戲箱,我和京樂每人領了一副箱子,還幫忙給劉生貴挑了一副箱子。”


乳名四喜,人稱“十四紅”的華州皮影藝人魏振業

上世紀八十年代華縣農村皮影表演 張韜攝

從此魏振業自然成了光華社的社長。後來趙敬齋死了,有些搭檔也不演戲了,他心想,縣裡的箱子是以光華社的名義配發的,理應是五個人的財產,如今箱子僅由他一人使用,有獨吞集體財產的嫌疑,也不公平,更有損他的名聲。因此,1991年他通過一位在法院工作的皮影愛好者對箱子進行了評估,折價6000元,給每位藝人1200元錢,然後箱子歸他所有。四喜將趙敬齋的那份錢親自送到了他老伴的手中,老伴接過錢時感動得熱淚盈眶,顫抖的老手捏住四喜的手久久不放。對於當時的人來說,1200元是個天文數字,在農村可以蓋幾間瓦房。而且在此以前,他還經常打發兒子給有病的藺茂吉送些零花錢。從此四喜的仁義之舉在華縣塬區百姓口中被傳為佳話,在皮影藝人中更是口碑極好,光華社也有“仁義班”的美稱。


乳名四喜,人稱“十四紅”的華州皮影藝人魏振業

華縣皮影藝人在臺北藝術學院吃自助餐 張韜攝

1995年在臺灣演出結束後,回來時大夥為了省錢,用臺灣發的機票錢在香港改乘了火車。鑑於老藝人年紀大,上車前戲箱道具由我們幾個年輕的扛著,幾個手提包和小東西由老藝人拿著,我的一個裝資料和錢物的旅行箱交給了四喜,在廣州轉車時一位好心的女列車員幫他提上了車。上車後,他尋找那位列車員,面對許多服裝一樣的列車員,他根本無法確認拿箱子的是哪一個,曾聽人說廣州騙子多,他以為上了當。8月的廣州天氣蒸熱,在擠滿人群的車廂內他前後尋找了好幾節車廂,衣衫全部溼透了。他見到我時急得直哭,說把他的皮影戲箱丟了都不要緊,而把別人的東西丟了,讓他覺得一生都對不起人。在大家的幫助下,我們最終在車廂的行李架上找到了箱子。事實上不管找到找不到,他這種處處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負責的品質實在讓人感動。


患了腦梗再不能上臺 只好懷抱月琴給鄰里彈唱解心慌

從臺灣回來,他又去了香港和日本,正當他的演藝被推向國際,他的班子在當地最具競爭力的時候,他不幸患了腦梗塞,一度處在消沉和痛苦之中。但是當皮影藝人和票友去看望他時,他在別人面前卻依然顯得豁達、豪爽。

2004年春,他兒子用摩托車帶他來到了呂塬村參加聯誼會。進村時大家夾道歡迎他,他和往日一樣,依然是笑哈哈地給大家打招呼,談笑風生。在活動上,我們讓每位藝人登臺演一段皮影戲,以便留下些影像資料。他一登上臺,我發現他明顯地沒有了往日的豪氣,一開腔笑容立即消失,眼淚“刷”地流了下來。大家怕他過於激動會影響病情,只讓他唱了幾句便勸他去休息。可他硬說沒事,暫時還死不了,臉上又出現了往日的笑容。

"

魏振業:人稱“十四紅”的“大淨”


魏振業,乳名四喜,1931年生,屬羊,華縣東陽鄉魏家塬村人,是趙振才的徒弟,他12歲學戲,14歲就出了名,人稱他“十四紅”。他唱戲時行腔運調高昂豪放,起伏跌宕,每唱淨音若有氣衝斗牛之勢。


乳名四喜,人稱“十四紅”的華州皮影藝人魏振業

魏振業 張韜攝

四喜自幼父親去世,家境十分貧寒,十一二歲時長一副大臉盤,嗓子也宏亮,村上人說他是一個唱花臉的好坯子,後來他母親和他幾個哥商量著要送他去學戲。他說他心裡當時不知道咋的很害怕,成天不敢在家待,滿村子的胡轉悠,生怕讓他離開母親去學戲。

那年冬天,在全家的勸說之下,他只好跟一位華縣辛莊鄉的魏君需師傳學“前聲”。說是跟著師傅去學戲,其實大部分時間是跟著二哥振杰在溜達。二哥是班子裡的“下檔”。後來四喜才正式跟著趙振才學“前聲”。四喜14歲出師後,就給當地一位人稱“爛圍子”的箱主唱戲,只唱了半年多時間,過年回家時箱主就給了兩捆棉花。全家人都誇他已長大成人,學會掙錢了,他感到無比自豪。到了15歲又給渭南塬上的箱主孫守義唱戲,不到一年時間,被華縣東陽鄉斜坡村的一戶財東姜啟民請去,以五擔小麥簽了約,其條件是按行規實行“三不要”:人死了不要,嗓子啞了不要,老了不能唱了不要。那時候唱一年戲,也掙不了多少錢,主要是在外邊圖個熱鬧,箱主根本不落錢,就是圖個名。姜啟民的箱子很好,有三百多個身子,六七百個頭,還有許多繡樓、宮殿、文武場子和雲朵子,並有一套陰曹地府和鬧社火,這是別人箱子中很少有過的特殊皮影。四喜說:“箱主對我們很好,隨開始(意即“一開始”)箱主給我們配的毛驢馱箱子,後來看到侯良弼家的班子是用騾子馱戲箱,班主也給我們換了騾子。到了冬季,每年都去北山唱三個月的戲,山裡人比咱這兒還窮,他們看到我們趕著騾子走四方,很眼紅,我們也覺得很體面,很得意。”

我問:“侯良弼是誰?”

他說:“侯良弼你沒聽過?哎呀,有名得很,早就不在了。屋裡是大地主,是個文化人,解放前在西安的興國中學當校長哩,屋裡就在咱塬上東陽鄉的北侯村,喔人愛皮影得很。人家屋裡有幾副皮影箱子,聽說好得很,才娃李師(李俊民)給人家演戲哩,把人耍紮了(“風光得很”之意)。

解放時四喜只有18歲,一直給姜啟民演戲,到“土改”時箱子被沒收了才與箱主分了手。


魏夫人是賢內助 為四喜分擔不少麻纏事

1951年四喜與東陽鄉拆頭村的陳英娃結了婚,當時他20歲,媳婦只有17歲。

已近80歲的魏夫人至今還記得當時表姐給她說媒時的情景:“有一天表姐到我家說,給我說個婆家,我當時正在幫母親洗鍋,不好意思聽,就去了裡屋,母親問男方是哪個村的,表姐說是演皮影戲的四喜。母親簡直不敢相信,說:“四喜還沒娶媳婦?”表姐說:‘他爸去世早,家裡兄弟四個,只有老四一個沒有娶媳婦,人家是手藝人,長得也體面,我看是個好象(意即“不錯的對象”)。母親連連說:“好著呢,好著呢。’其實我當時心裡也很高興,因為我見過他大(即“孩子他爸”,這裡指四喜),年輕的時候方面大耳,白白淨淨的……”

我開玩笑地問:“你那時候是怎麼見的他?不會是在戲臺後面偷窺的吧?”

她微笑:“那時候人都愛看皮影戲,村上訂戲不訂瞎瞎戲,他大的戲在我們孃家一帶很有名氣。我們小娃時經常在方園看他的戲,那時候的女娃根本不敢到後臺去,怕大人罵,我從來沒偷著看過唱戲的。我頭一次看到他大是村上輪流給唱戲的管飯。他曾在我家吃過飯,當時相互不認識,無所謂羞不羞,後來訂了親,反倒碰見了很害羞。結婚前從來沒有與他說過話。

她還說:“他大以前在外演戲,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家,我在這家裡也把苦下紮了(意即“吃了很多苦”)。老早的人老實,他一年四季多半時間在外邊跑,從來沒有給我買過啥,哪怕是一雙襪子。掙的錢和糧都交給家裡了,那時候他奶(指孩子的奶奶)管家。


扔掉鐵飯碗 打起光華社大旗演戲

土改後四喜兄弟沒箱子演戲了,後來二哥振杰自己學刻箱子,刻了一套皮影雖然不如姜啟民的好,數量也沒有那麼多,但是也有一百八十多套身子、五百多個頭、幾十件道具和大景片。他們弟兄就用這套箱子演戲。

據我查到的檔案資料顯示,1955年元月,魏振杰已是華縣政府文教科在編的皮影社社長。

1958年四喜被招到甘肅省武威專區秦腔劇團。1960年全國饑荒,吃不飽飯,老家陝西也不例外。他當時是國家職工,一個月30斤的供應糧,省吃儉用,好不容易節約了60斤糧票,他託人兌換成全國通用糧票,寄到了老家,以幫助老母親。那時候他很年輕,他說,他不想媳婦,成天想著老母親。聽說老家農村也捱餓,心裡難受,武威雖好,但一天都不想待。後來聽說寄到家裡的糧票被人偷了去,心裡更是不安,成天盼著回老家,於是便寫信給家,讓家裡編謊,就說“母親病重”,便可以請假回家。恰好這時華縣文教委要成立半職業劇團,想讓四喜回本縣工作。文教委去他家要他的詳細地址時,看到了他寫給家裡的那封信,就藉機發了份電報,內容是:“母親病故速回”。

他向團裡請假回家,一路上心裡直犯嘀咕,心想,他讓家裡發電報只說“病重”,沒說“病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莫非母親真的不在了?他越想越擔心,一進家門,看到母親還健在便抱住她老人家大哭一場。從此他失去了甘肅那份吃皇糧的鐵飯碗,脫離了國營單位。

回家後不久,他被編進了半職業性質的皮影團光華社。他說當時的社長是他二哥魏振杰(後槽),前聲是他,籤手是藺茂吉,上檔是張進娃,後槽是趙敬齋。老藝人對時間概念往往比較模糊。實際上據我查到的1955年5月29日的有關檔案顯示:當時光華社的社長是魏振杰。由此看來早在1955年,華縣就有了四大班社,當時的四大班社是“光藝社”“光華社”“合作社”“民樂社”。

而1962年8月26日檔案資料原件是這樣的:光華社社長、後臺:趙敬齋;主演:魏振業;籤手:藺茂吉;上檔:張建德;下檔:劉耀乾。所以在四喜進入光華社時他二哥已經不是社長了。

被編入半職業皮影劇團的四喜在光華社演出僅兩年左右。1962年12月25日,縣裡為了壓縮城鎮人口,減少吃商品糧人數,批准將半職業性質的皮影社轉為業餘性質的皮影社。從此魏振業又回到了農村,打著光華社的大旗,演著自己的皮影戲。


向來崇尚仁義多豪爽 在華縣百姓中有口碑

1966年,“文革”開始了。原縣裡配發給光華社的戲箱重新收到了文化館。四喜家的戲箱也被大隊沒收,還有許多手抄劇本被燒燬,他也被公社抓去批鬥,他說,當時他看八成是活不成了。不久公社來了位姓樑的書記說:“搞錯了,他是階級弟兄,貧下中農是一家人。”就把他放了。後來大隊書記給他說:“魏哥,實在對不起,把你弄錯了。你家的箱子你說咋賠哩?”四喜說:“啥都沒有了,拿㞗來賠哩?當時大隊裡有一個大鑼給了我,就算是賠償了吧。”

他還說:“文革”後期,老戲又讓演出了,縣裡又給我們配發了些戲箱,赤水文化館的謝德潤叫我們去領戲箱,我和京樂每人領了一副箱子,還幫忙給劉生貴挑了一副箱子。”


乳名四喜,人稱“十四紅”的華州皮影藝人魏振業

上世紀八十年代華縣農村皮影表演 張韜攝

從此魏振業自然成了光華社的社長。後來趙敬齋死了,有些搭檔也不演戲了,他心想,縣裡的箱子是以光華社的名義配發的,理應是五個人的財產,如今箱子僅由他一人使用,有獨吞集體財產的嫌疑,也不公平,更有損他的名聲。因此,1991年他通過一位在法院工作的皮影愛好者對箱子進行了評估,折價6000元,給每位藝人1200元錢,然後箱子歸他所有。四喜將趙敬齋的那份錢親自送到了他老伴的手中,老伴接過錢時感動得熱淚盈眶,顫抖的老手捏住四喜的手久久不放。對於當時的人來說,1200元是個天文數字,在農村可以蓋幾間瓦房。而且在此以前,他還經常打發兒子給有病的藺茂吉送些零花錢。從此四喜的仁義之舉在華縣塬區百姓口中被傳為佳話,在皮影藝人中更是口碑極好,光華社也有“仁義班”的美稱。


乳名四喜,人稱“十四紅”的華州皮影藝人魏振業

華縣皮影藝人在臺北藝術學院吃自助餐 張韜攝

1995年在臺灣演出結束後,回來時大夥為了省錢,用臺灣發的機票錢在香港改乘了火車。鑑於老藝人年紀大,上車前戲箱道具由我們幾個年輕的扛著,幾個手提包和小東西由老藝人拿著,我的一個裝資料和錢物的旅行箱交給了四喜,在廣州轉車時一位好心的女列車員幫他提上了車。上車後,他尋找那位列車員,面對許多服裝一樣的列車員,他根本無法確認拿箱子的是哪一個,曾聽人說廣州騙子多,他以為上了當。8月的廣州天氣蒸熱,在擠滿人群的車廂內他前後尋找了好幾節車廂,衣衫全部溼透了。他見到我時急得直哭,說把他的皮影戲箱丟了都不要緊,而把別人的東西丟了,讓他覺得一生都對不起人。在大家的幫助下,我們最終在車廂的行李架上找到了箱子。事實上不管找到找不到,他這種處處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負責的品質實在讓人感動。


患了腦梗再不能上臺 只好懷抱月琴給鄰里彈唱解心慌

從臺灣回來,他又去了香港和日本,正當他的演藝被推向國際,他的班子在當地最具競爭力的時候,他不幸患了腦梗塞,一度處在消沉和痛苦之中。但是當皮影藝人和票友去看望他時,他在別人面前卻依然顯得豁達、豪爽。

2004年春,他兒子用摩托車帶他來到了呂塬村參加聯誼會。進村時大家夾道歡迎他,他和往日一樣,依然是笑哈哈地給大家打招呼,談笑風生。在活動上,我們讓每位藝人登臺演一段皮影戲,以便留下些影像資料。他一登上臺,我發現他明顯地沒有了往日的豪氣,一開腔笑容立即消失,眼淚“刷”地流了下來。大家怕他過於激動會影響病情,只讓他唱了幾句便勸他去休息。可他硬說沒事,暫時還死不了,臉上又出現了往日的笑容。

乳名四喜,人稱“十四紅”的華州皮影藝人魏振業

聯誼會上,魏振業人生最後一次登臺演皮影 張韜攝

2006年夏天,法國“歐洲鍾玲藝術學會”來華縣魏家塬考察皮影戲,準備邀請皮影藝人蔘加2007年在法國舉辦的“中國文化周”活動。這次考察活動是魏振業的兒子金全聯繫的,因為白天村子裡沒有大房子演出皮影,便安排在一家飼養室內。用床單被子將飼養室門窗的亮光遮擋,並擺了幾個小木板発讓外賓和翻譯坐。這天四喜高興地跟前跟後,但無人注意到他,更無人搭理他。他自己找了個板登坐在外賓後面,臉上流露出一種強烈的失落感。戲完了,他向兒子說,讓他也唱段。兒子沒答應,忙碌之下兒子大概沒注意到父親的心情,但父親此時揹著人流下了眼淚。這一幕對我觸動很深,在大家準備照合影像時,我找了個機會給翻譯介紹了四喜的情況,一時間洋人一個個拉著四喜的手,在翻譯的幫助下與之交談,洋人不斷地翹起大拇指發出“ OK!OK!”的聲音。照相時四喜自然排到最中間,此時的他似乎重新找到了自我價值,滿臉笑容。

2007年夏天,我陪《生活》雜誌的一位記者去採訪他,他眼淚巴巴地對我說:“我如今不行了,眼看快死了,沒人招識(“理睬”之意)了,就你還把我當人看呢。”就在我向記者誇讚他的演技時。他突然從身後的牆壁上順手取下了月琴,像往日一樣,放開嗓子彈唱了起來:“聽一言怒發三千丈,陣陣惡火冒胸膛。奸賊睜開狗眼望,十二把銅鍘擺大堂,快把真情從實講,休得半點來隱藏……”

表情很悲愴,聲音既沙啞又激昂,真讓人撕心裂肺,既想聽,又怕聽——怕他過於激動會影響病情。

他為人正直豪爽,從不批評別人,更不會在背後評說藝人的長短。這一天他似乎有所反常,唱戲的激情還沒有平靜,他又用生硬的口氣批評現在的一些年輕人。他說:“現在的年輕娃脫成精尻子攆狼咧——膽大不知羞。只學了一兩折戲,還沒學好就出門給人演戲哩,拿著幾把影子就敢去上海、下廣州,真是披著被子上天哩——漲得沒領子。我看咱這皮影戲走到頭了,非毀到這些人手裡不可。”


"

魏振業:人稱“十四紅”的“大淨”


魏振業,乳名四喜,1931年生,屬羊,華縣東陽鄉魏家塬村人,是趙振才的徒弟,他12歲學戲,14歲就出了名,人稱他“十四紅”。他唱戲時行腔運調高昂豪放,起伏跌宕,每唱淨音若有氣衝斗牛之勢。


乳名四喜,人稱“十四紅”的華州皮影藝人魏振業

魏振業 張韜攝

四喜自幼父親去世,家境十分貧寒,十一二歲時長一副大臉盤,嗓子也宏亮,村上人說他是一個唱花臉的好坯子,後來他母親和他幾個哥商量著要送他去學戲。他說他心裡當時不知道咋的很害怕,成天不敢在家待,滿村子的胡轉悠,生怕讓他離開母親去學戲。

那年冬天,在全家的勸說之下,他只好跟一位華縣辛莊鄉的魏君需師傳學“前聲”。說是跟著師傅去學戲,其實大部分時間是跟著二哥振杰在溜達。二哥是班子裡的“下檔”。後來四喜才正式跟著趙振才學“前聲”。四喜14歲出師後,就給當地一位人稱“爛圍子”的箱主唱戲,只唱了半年多時間,過年回家時箱主就給了兩捆棉花。全家人都誇他已長大成人,學會掙錢了,他感到無比自豪。到了15歲又給渭南塬上的箱主孫守義唱戲,不到一年時間,被華縣東陽鄉斜坡村的一戶財東姜啟民請去,以五擔小麥簽了約,其條件是按行規實行“三不要”:人死了不要,嗓子啞了不要,老了不能唱了不要。那時候唱一年戲,也掙不了多少錢,主要是在外邊圖個熱鬧,箱主根本不落錢,就是圖個名。姜啟民的箱子很好,有三百多個身子,六七百個頭,還有許多繡樓、宮殿、文武場子和雲朵子,並有一套陰曹地府和鬧社火,這是別人箱子中很少有過的特殊皮影。四喜說:“箱主對我們很好,隨開始(意即“一開始”)箱主給我們配的毛驢馱箱子,後來看到侯良弼家的班子是用騾子馱戲箱,班主也給我們換了騾子。到了冬季,每年都去北山唱三個月的戲,山裡人比咱這兒還窮,他們看到我們趕著騾子走四方,很眼紅,我們也覺得很體面,很得意。”

我問:“侯良弼是誰?”

他說:“侯良弼你沒聽過?哎呀,有名得很,早就不在了。屋裡是大地主,是個文化人,解放前在西安的興國中學當校長哩,屋裡就在咱塬上東陽鄉的北侯村,喔人愛皮影得很。人家屋裡有幾副皮影箱子,聽說好得很,才娃李師(李俊民)給人家演戲哩,把人耍紮了(“風光得很”之意)。

解放時四喜只有18歲,一直給姜啟民演戲,到“土改”時箱子被沒收了才與箱主分了手。


魏夫人是賢內助 為四喜分擔不少麻纏事

1951年四喜與東陽鄉拆頭村的陳英娃結了婚,當時他20歲,媳婦只有17歲。

已近80歲的魏夫人至今還記得當時表姐給她說媒時的情景:“有一天表姐到我家說,給我說個婆家,我當時正在幫母親洗鍋,不好意思聽,就去了裡屋,母親問男方是哪個村的,表姐說是演皮影戲的四喜。母親簡直不敢相信,說:“四喜還沒娶媳婦?”表姐說:‘他爸去世早,家裡兄弟四個,只有老四一個沒有娶媳婦,人家是手藝人,長得也體面,我看是個好象(意即“不錯的對象”)。母親連連說:“好著呢,好著呢。’其實我當時心裡也很高興,因為我見過他大(即“孩子他爸”,這裡指四喜),年輕的時候方面大耳,白白淨淨的……”

我開玩笑地問:“你那時候是怎麼見的他?不會是在戲臺後面偷窺的吧?”

她微笑:“那時候人都愛看皮影戲,村上訂戲不訂瞎瞎戲,他大的戲在我們孃家一帶很有名氣。我們小娃時經常在方園看他的戲,那時候的女娃根本不敢到後臺去,怕大人罵,我從來沒偷著看過唱戲的。我頭一次看到他大是村上輪流給唱戲的管飯。他曾在我家吃過飯,當時相互不認識,無所謂羞不羞,後來訂了親,反倒碰見了很害羞。結婚前從來沒有與他說過話。

她還說:“他大以前在外演戲,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家,我在這家裡也把苦下紮了(意即“吃了很多苦”)。老早的人老實,他一年四季多半時間在外邊跑,從來沒有給我買過啥,哪怕是一雙襪子。掙的錢和糧都交給家裡了,那時候他奶(指孩子的奶奶)管家。


扔掉鐵飯碗 打起光華社大旗演戲

土改後四喜兄弟沒箱子演戲了,後來二哥振杰自己學刻箱子,刻了一套皮影雖然不如姜啟民的好,數量也沒有那麼多,但是也有一百八十多套身子、五百多個頭、幾十件道具和大景片。他們弟兄就用這套箱子演戲。

據我查到的檔案資料顯示,1955年元月,魏振杰已是華縣政府文教科在編的皮影社社長。

1958年四喜被招到甘肅省武威專區秦腔劇團。1960年全國饑荒,吃不飽飯,老家陝西也不例外。他當時是國家職工,一個月30斤的供應糧,省吃儉用,好不容易節約了60斤糧票,他託人兌換成全國通用糧票,寄到了老家,以幫助老母親。那時候他很年輕,他說,他不想媳婦,成天想著老母親。聽說老家農村也捱餓,心裡難受,武威雖好,但一天都不想待。後來聽說寄到家裡的糧票被人偷了去,心裡更是不安,成天盼著回老家,於是便寫信給家,讓家裡編謊,就說“母親病重”,便可以請假回家。恰好這時華縣文教委要成立半職業劇團,想讓四喜回本縣工作。文教委去他家要他的詳細地址時,看到了他寫給家裡的那封信,就藉機發了份電報,內容是:“母親病故速回”。

他向團裡請假回家,一路上心裡直犯嘀咕,心想,他讓家裡發電報只說“病重”,沒說“病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莫非母親真的不在了?他越想越擔心,一進家門,看到母親還健在便抱住她老人家大哭一場。從此他失去了甘肅那份吃皇糧的鐵飯碗,脫離了國營單位。

回家後不久,他被編進了半職業性質的皮影團光華社。他說當時的社長是他二哥魏振杰(後槽),前聲是他,籤手是藺茂吉,上檔是張進娃,後槽是趙敬齋。老藝人對時間概念往往比較模糊。實際上據我查到的1955年5月29日的有關檔案顯示:當時光華社的社長是魏振杰。由此看來早在1955年,華縣就有了四大班社,當時的四大班社是“光藝社”“光華社”“合作社”“民樂社”。

而1962年8月26日檔案資料原件是這樣的:光華社社長、後臺:趙敬齋;主演:魏振業;籤手:藺茂吉;上檔:張建德;下檔:劉耀乾。所以在四喜進入光華社時他二哥已經不是社長了。

被編入半職業皮影劇團的四喜在光華社演出僅兩年左右。1962年12月25日,縣裡為了壓縮城鎮人口,減少吃商品糧人數,批准將半職業性質的皮影社轉為業餘性質的皮影社。從此魏振業又回到了農村,打著光華社的大旗,演著自己的皮影戲。


向來崇尚仁義多豪爽 在華縣百姓中有口碑

1966年,“文革”開始了。原縣裡配發給光華社的戲箱重新收到了文化館。四喜家的戲箱也被大隊沒收,還有許多手抄劇本被燒燬,他也被公社抓去批鬥,他說,當時他看八成是活不成了。不久公社來了位姓樑的書記說:“搞錯了,他是階級弟兄,貧下中農是一家人。”就把他放了。後來大隊書記給他說:“魏哥,實在對不起,把你弄錯了。你家的箱子你說咋賠哩?”四喜說:“啥都沒有了,拿㞗來賠哩?當時大隊裡有一個大鑼給了我,就算是賠償了吧。”

他還說:“文革”後期,老戲又讓演出了,縣裡又給我們配發了些戲箱,赤水文化館的謝德潤叫我們去領戲箱,我和京樂每人領了一副箱子,還幫忙給劉生貴挑了一副箱子。”


乳名四喜,人稱“十四紅”的華州皮影藝人魏振業

上世紀八十年代華縣農村皮影表演 張韜攝

從此魏振業自然成了光華社的社長。後來趙敬齋死了,有些搭檔也不演戲了,他心想,縣裡的箱子是以光華社的名義配發的,理應是五個人的財產,如今箱子僅由他一人使用,有獨吞集體財產的嫌疑,也不公平,更有損他的名聲。因此,1991年他通過一位在法院工作的皮影愛好者對箱子進行了評估,折價6000元,給每位藝人1200元錢,然後箱子歸他所有。四喜將趙敬齋的那份錢親自送到了他老伴的手中,老伴接過錢時感動得熱淚盈眶,顫抖的老手捏住四喜的手久久不放。對於當時的人來說,1200元是個天文數字,在農村可以蓋幾間瓦房。而且在此以前,他還經常打發兒子給有病的藺茂吉送些零花錢。從此四喜的仁義之舉在華縣塬區百姓口中被傳為佳話,在皮影藝人中更是口碑極好,光華社也有“仁義班”的美稱。


乳名四喜,人稱“十四紅”的華州皮影藝人魏振業

華縣皮影藝人在臺北藝術學院吃自助餐 張韜攝

1995年在臺灣演出結束後,回來時大夥為了省錢,用臺灣發的機票錢在香港改乘了火車。鑑於老藝人年紀大,上車前戲箱道具由我們幾個年輕的扛著,幾個手提包和小東西由老藝人拿著,我的一個裝資料和錢物的旅行箱交給了四喜,在廣州轉車時一位好心的女列車員幫他提上了車。上車後,他尋找那位列車員,面對許多服裝一樣的列車員,他根本無法確認拿箱子的是哪一個,曾聽人說廣州騙子多,他以為上了當。8月的廣州天氣蒸熱,在擠滿人群的車廂內他前後尋找了好幾節車廂,衣衫全部溼透了。他見到我時急得直哭,說把他的皮影戲箱丟了都不要緊,而把別人的東西丟了,讓他覺得一生都對不起人。在大家的幫助下,我們最終在車廂的行李架上找到了箱子。事實上不管找到找不到,他這種處處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負責的品質實在讓人感動。


患了腦梗再不能上臺 只好懷抱月琴給鄰里彈唱解心慌

從臺灣回來,他又去了香港和日本,正當他的演藝被推向國際,他的班子在當地最具競爭力的時候,他不幸患了腦梗塞,一度處在消沉和痛苦之中。但是當皮影藝人和票友去看望他時,他在別人面前卻依然顯得豁達、豪爽。

2004年春,他兒子用摩托車帶他來到了呂塬村參加聯誼會。進村時大家夾道歡迎他,他和往日一樣,依然是笑哈哈地給大家打招呼,談笑風生。在活動上,我們讓每位藝人登臺演一段皮影戲,以便留下些影像資料。他一登上臺,我發現他明顯地沒有了往日的豪氣,一開腔笑容立即消失,眼淚“刷”地流了下來。大家怕他過於激動會影響病情,只讓他唱了幾句便勸他去休息。可他硬說沒事,暫時還死不了,臉上又出現了往日的笑容。

乳名四喜,人稱“十四紅”的華州皮影藝人魏振業

聯誼會上,魏振業人生最後一次登臺演皮影 張韜攝

2006年夏天,法國“歐洲鍾玲藝術學會”來華縣魏家塬考察皮影戲,準備邀請皮影藝人蔘加2007年在法國舉辦的“中國文化周”活動。這次考察活動是魏振業的兒子金全聯繫的,因為白天村子裡沒有大房子演出皮影,便安排在一家飼養室內。用床單被子將飼養室門窗的亮光遮擋,並擺了幾個小木板発讓外賓和翻譯坐。這天四喜高興地跟前跟後,但無人注意到他,更無人搭理他。他自己找了個板登坐在外賓後面,臉上流露出一種強烈的失落感。戲完了,他向兒子說,讓他也唱段。兒子沒答應,忙碌之下兒子大概沒注意到父親的心情,但父親此時揹著人流下了眼淚。這一幕對我觸動很深,在大家準備照合影像時,我找了個機會給翻譯介紹了四喜的情況,一時間洋人一個個拉著四喜的手,在翻譯的幫助下與之交談,洋人不斷地翹起大拇指發出“ OK!OK!”的聲音。照相時四喜自然排到最中間,此時的他似乎重新找到了自我價值,滿臉笑容。

2007年夏天,我陪《生活》雜誌的一位記者去採訪他,他眼淚巴巴地對我說:“我如今不行了,眼看快死了,沒人招識(“理睬”之意)了,就你還把我當人看呢。”就在我向記者誇讚他的演技時。他突然從身後的牆壁上順手取下了月琴,像往日一樣,放開嗓子彈唱了起來:“聽一言怒發三千丈,陣陣惡火冒胸膛。奸賊睜開狗眼望,十二把銅鍘擺大堂,快把真情從實講,休得半點來隱藏……”

表情很悲愴,聲音既沙啞又激昂,真讓人撕心裂肺,既想聽,又怕聽——怕他過於激動會影響病情。

他為人正直豪爽,從不批評別人,更不會在背後評說藝人的長短。這一天他似乎有所反常,唱戲的激情還沒有平靜,他又用生硬的口氣批評現在的一些年輕人。他說:“現在的年輕娃脫成精尻子攆狼咧——膽大不知羞。只學了一兩折戲,還沒學好就出門給人演戲哩,拿著幾把影子就敢去上海、下廣州,真是披著被子上天哩——漲得沒領子。我看咱這皮影戲走到頭了,非毀到這些人手裡不可。”


乳名四喜,人稱“十四紅”的華州皮影藝人魏振業

魏振業給老伴講戲 張韜攝


自從四喜患了腦梗塞,兒子金全再沒有讓老人演戲。兒子的這種關心,老人不大理解,常常揹著兒子抱著他那把飽經滄桑的自制月琴為鄉鄰們彈唱,有時翻一翻陪他一生的那些老劇本,在炕上給老伴講一些皮影的故事。兒子勸他注意身體,不宜激動。而他說,讓他離開皮影就沒法活了。


原文來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華縣皮影檔案》張韜著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薈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