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

週二

實踐

全文共4290字,閱讀時間5分鐘

在《創意,是一筆靈魂交易》中作者曾提到:“所有生命都有潛在的創造力。”只是現實的社會中,往往在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

“只是創造力往往會因受到各種阻礙而逐漸開始進入沉睡狀態。”

其實,每個孩子都擁有創造的潛能,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能力和潛能被埋沒了。

作為父母和老師,如何保護孩子的創造力,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之前的一篇文章,關於培養創造力,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點擊鏈接)裡我們介紹了關於創造力理解的幾個誤區,這裡再來回顧一下:

No.1

創造力僅僅與藝術相關

創造力在科學等很多領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創造力對各學科都很重要,從科學技術到富有創意的寫作、音樂、視覺藝術等都是如此。

No.2

智力並不能決定創造力

智商在創造力中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或者僅僅高智商並不能讓人成為一個極富創造力的人。智力、情感、動機和道德這些相互依存、共生並互相作用的矛盾力量促成了強大的創造力。

No.3

知識不會阻礙創造

知識不會阻礙創造力的發展,相反,知識可以成為孩子創造力發展的助推器,我們要了解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在合適的年齡給孩子提供合理獲得知識的渠道和素材。

No.4

創造力的對標是自身

對於發展中的兒童來說,評價他是否具有創造力,對標的應該是孩子自己。而不是要求孩子做到“和別人不一樣”。

今天的這篇文章,主要從家庭的角度來講講創造力的培養,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

週二

實踐

全文共4290字,閱讀時間5分鐘

在《創意,是一筆靈魂交易》中作者曾提到:“所有生命都有潛在的創造力。”只是現實的社會中,往往在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

“只是創造力往往會因受到各種阻礙而逐漸開始進入沉睡狀態。”

其實,每個孩子都擁有創造的潛能,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能力和潛能被埋沒了。

作為父母和老師,如何保護孩子的創造力,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之前的一篇文章,關於培養創造力,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點擊鏈接)裡我們介紹了關於創造力理解的幾個誤區,這裡再來回顧一下:

No.1

創造力僅僅與藝術相關

創造力在科學等很多領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創造力對各學科都很重要,從科學技術到富有創意的寫作、音樂、視覺藝術等都是如此。

No.2

智力並不能決定創造力

智商在創造力中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或者僅僅高智商並不能讓人成為一個極富創造力的人。智力、情感、動機和道德這些相互依存、共生並互相作用的矛盾力量促成了強大的創造力。

No.3

知識不會阻礙創造

知識不會阻礙創造力的發展,相反,知識可以成為孩子創造力發展的助推器,我們要了解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在合適的年齡給孩子提供合理獲得知識的渠道和素材。

No.4

創造力的對標是自身

對於發展中的兒童來說,評價他是否具有創造力,對標的應該是孩子自己。而不是要求孩子做到“和別人不一樣”。

今天的這篇文章,主要從家庭的角度來講講創造力的培養,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01

聚合思維和發散性思維

我們的應試教育經常被詬病遏制了孩子的創造力發展,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最核心的問題在於:應試教育大多導向的是聚合思維,而創造力需要的是發散性思維。

聚合思維指的是把各種信息聚合起來思考,朝著同一個方向而得一個正確答案的思維。所以應試教育要求我們找出問題的一個最佳答案,並且要精確。這樣更多服務的是教學效率和為了更方便選拔。

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要求個體從已有的信息出發,儘可能向各個方向擴展,不受已知的或現存的方式、方法、規則和範疇的約束,並且從這種擴散、輻射和求異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衍生出各種不同的結果。這種思路好比自行車車輪一樣,許多輻條以車軸為中心沿徑向向外輻射。

所以,發散思維是多向的、立體的和開放型的思維。發散性思維,有助於創造力的發展。

但是發散性思維的教學成果在教學體系中是比較難以量化標準和衡量,所以目前在以發散性思維為導向的教學活動普遍比例不大,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外、在家庭中多啟發孩子的創造力思維,多提供一些空間和時間去做創造力的活動。

02

有哪些培養創造力的活動?

具體怎麼做呢?

從我女兒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了一些摸索和實踐,也犯了很多家長會犯的錯誤,走了一些彎路,目前可以把之前的一些小的經驗總結一下分享給大家。

我分享具體的做法之前,先來聊一聊創造力的培養最重要的幾個條件:

一是主動自願的內部動機,即孩子內心的興趣和好奇心引起的動機。

二是自由民主的環境氣氛。

三是靈活多變的活動形式。

這幾個條件其實是貫穿在下面具體建議裡面的。

01

多提開放式問題

前面聊了,創造力需要的是發散思維。如何才能有更好的發散思維呢?

一個隨時隨地可以用的方法是:多提開放式問題,少提封閉式問題。

封閉式問題也就是,通常可以用 “是”、“不是”或者其他一個簡單的詞或數字來回答的問題。

比如,問孩子“你是要建造一個房子嗎”這就是封閉式問題。孩子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

如果問孩子“你想要建造什麼樣的房子”這就是開放式問題。這樣的問題沒有固定答案,而且可以從很多角度來回答。

家長可以多問孩子開放式問題,也可以鼓勵孩子多問自己開放式問題。

02

給孩子奇思妙想的空間

我女兒在看繪本,有時候很嚮往書裡的場景,她跟我說,媽媽我也想走進書裡啊,我想跟這個小朋友一起玩。

這時候我要說:“你走不進去孩子,別說傻話了。”那該多煞風景啊。孩子會怎麼想呢:哦,我這樣像是不對的,我還是不要亂想了。想象力就被打擊了。

記得曾經有位家長曾經留言說,我孩子都十歲了,還經常說些不靠譜的傻話,什麼想飛到天上去啊,想變成魚啊。

其實,不論你年齡多大,我們都有想像的權力。作為大人我們不也經常幻想和想象嗎。看到很美的畫,想要走進畫裡,或者“想要走進韓劇裡,跟男主談戀愛”……

孩子有想象力,並不是代表他們分不清想象和現實,而是他們被觸動了,被感染到了,是真摯感情的流露,是對美好事物的嚮往。這正是進一步拓展孩子想象力的好機會呀

孩子說想走進書裡,不妨問問她:這個想法真不錯呀,你走進去了會對裡面的主人公說些什麼呢?會在裡面做些什麼呢?

最近大熱的電影《哪吒》,裡面就“畫筆遨遊山河社稷圖”的情節,人物走進畫裡,憑藉一隻毛筆就能畫出想要的圖景,哪吒和師父猶如過山車一般遊山河社稷圖的場景,緊張刺激,又妙趣橫生,牢牢抓住的觀眾的注意力,引得人連連驚歎。

人為什麼不能走進畫裡?在想象中,在藝術作品、文學作品中就可以,這種與現實有差距的展現方式帶給我們多麼豐富有趣的體驗啊。

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前提。創造力是將想象力付諸實施。

"

週二

實踐

全文共4290字,閱讀時間5分鐘

在《創意,是一筆靈魂交易》中作者曾提到:“所有生命都有潛在的創造力。”只是現實的社會中,往往在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

“只是創造力往往會因受到各種阻礙而逐漸開始進入沉睡狀態。”

其實,每個孩子都擁有創造的潛能,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能力和潛能被埋沒了。

作為父母和老師,如何保護孩子的創造力,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之前的一篇文章,關於培養創造力,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點擊鏈接)裡我們介紹了關於創造力理解的幾個誤區,這裡再來回顧一下:

No.1

創造力僅僅與藝術相關

創造力在科學等很多領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創造力對各學科都很重要,從科學技術到富有創意的寫作、音樂、視覺藝術等都是如此。

No.2

智力並不能決定創造力

智商在創造力中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或者僅僅高智商並不能讓人成為一個極富創造力的人。智力、情感、動機和道德這些相互依存、共生並互相作用的矛盾力量促成了強大的創造力。

No.3

知識不會阻礙創造

知識不會阻礙創造力的發展,相反,知識可以成為孩子創造力發展的助推器,我們要了解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在合適的年齡給孩子提供合理獲得知識的渠道和素材。

No.4

創造力的對標是自身

對於發展中的兒童來說,評價他是否具有創造力,對標的應該是孩子自己。而不是要求孩子做到“和別人不一樣”。

今天的這篇文章,主要從家庭的角度來講講創造力的培養,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01

聚合思維和發散性思維

我們的應試教育經常被詬病遏制了孩子的創造力發展,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最核心的問題在於:應試教育大多導向的是聚合思維,而創造力需要的是發散性思維。

聚合思維指的是把各種信息聚合起來思考,朝著同一個方向而得一個正確答案的思維。所以應試教育要求我們找出問題的一個最佳答案,並且要精確。這樣更多服務的是教學效率和為了更方便選拔。

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要求個體從已有的信息出發,儘可能向各個方向擴展,不受已知的或現存的方式、方法、規則和範疇的約束,並且從這種擴散、輻射和求異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衍生出各種不同的結果。這種思路好比自行車車輪一樣,許多輻條以車軸為中心沿徑向向外輻射。

所以,發散思維是多向的、立體的和開放型的思維。發散性思維,有助於創造力的發展。

但是發散性思維的教學成果在教學體系中是比較難以量化標準和衡量,所以目前在以發散性思維為導向的教學活動普遍比例不大,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外、在家庭中多啟發孩子的創造力思維,多提供一些空間和時間去做創造力的活動。

02

有哪些培養創造力的活動?

具體怎麼做呢?

從我女兒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了一些摸索和實踐,也犯了很多家長會犯的錯誤,走了一些彎路,目前可以把之前的一些小的經驗總結一下分享給大家。

我分享具體的做法之前,先來聊一聊創造力的培養最重要的幾個條件:

一是主動自願的內部動機,即孩子內心的興趣和好奇心引起的動機。

二是自由民主的環境氣氛。

三是靈活多變的活動形式。

這幾個條件其實是貫穿在下面具體建議裡面的。

01

多提開放式問題

前面聊了,創造力需要的是發散思維。如何才能有更好的發散思維呢?

一個隨時隨地可以用的方法是:多提開放式問題,少提封閉式問題。

封閉式問題也就是,通常可以用 “是”、“不是”或者其他一個簡單的詞或數字來回答的問題。

比如,問孩子“你是要建造一個房子嗎”這就是封閉式問題。孩子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

如果問孩子“你想要建造什麼樣的房子”這就是開放式問題。這樣的問題沒有固定答案,而且可以從很多角度來回答。

家長可以多問孩子開放式問題,也可以鼓勵孩子多問自己開放式問題。

02

給孩子奇思妙想的空間

我女兒在看繪本,有時候很嚮往書裡的場景,她跟我說,媽媽我也想走進書裡啊,我想跟這個小朋友一起玩。

這時候我要說:“你走不進去孩子,別說傻話了。”那該多煞風景啊。孩子會怎麼想呢:哦,我這樣像是不對的,我還是不要亂想了。想象力就被打擊了。

記得曾經有位家長曾經留言說,我孩子都十歲了,還經常說些不靠譜的傻話,什麼想飛到天上去啊,想變成魚啊。

其實,不論你年齡多大,我們都有想像的權力。作為大人我們不也經常幻想和想象嗎。看到很美的畫,想要走進畫裡,或者“想要走進韓劇裡,跟男主談戀愛”……

孩子有想象力,並不是代表他們分不清想象和現實,而是他們被觸動了,被感染到了,是真摯感情的流露,是對美好事物的嚮往。這正是進一步拓展孩子想象力的好機會呀

孩子說想走進書裡,不妨問問她:這個想法真不錯呀,你走進去了會對裡面的主人公說些什麼呢?會在裡面做些什麼呢?

最近大熱的電影《哪吒》,裡面就“畫筆遨遊山河社稷圖”的情節,人物走進畫裡,憑藉一隻毛筆就能畫出想要的圖景,哪吒和師父猶如過山車一般遊山河社稷圖的場景,緊張刺激,又妙趣橫生,牢牢抓住的觀眾的注意力,引得人連連驚歎。

人為什麼不能走進畫裡?在想象中,在藝術作品、文學作品中就可以,這種與現實有差距的展現方式帶給我們多麼豐富有趣的體驗啊。

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前提。創造力是將想象力付諸實施。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尊重孩子的想象力,可以通過鼓勵和幫助孩子將想象付諸實施,真正變成創造力。

比如,孩子想象中的畫面,可以鼓勵他畫出來。

想象中理想的房子,可以通過各種材料搭建。

想要坐火箭飛上天空,那就和孩子一起做一個火箭,模擬升空的過程吧。

03

開放式的遊戲

可以給孩子一些玩具材料,這些材料最好可塑性比較強,不要太具象。

什麼叫太具像的玩具?比如毛絨玩具,一隻兔子,只能作為一隻兔子的功能出現,不太有想象和變化的空間。(但是不是毛絨玩具不好,在角色扮演的時候還是能發揮很多作用的。)

什麼是可塑性比較強的玩具,比如沙子,積木,磁力片,可以拆分、變形、任意組合出你想要創造的東西。用沙子堆城堡,用積木擺成各式各樣的東西等等……

"

週二

實踐

全文共4290字,閱讀時間5分鐘

在《創意,是一筆靈魂交易》中作者曾提到:“所有生命都有潛在的創造力。”只是現實的社會中,往往在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

“只是創造力往往會因受到各種阻礙而逐漸開始進入沉睡狀態。”

其實,每個孩子都擁有創造的潛能,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能力和潛能被埋沒了。

作為父母和老師,如何保護孩子的創造力,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之前的一篇文章,關於培養創造力,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點擊鏈接)裡我們介紹了關於創造力理解的幾個誤區,這裡再來回顧一下:

No.1

創造力僅僅與藝術相關

創造力在科學等很多領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創造力對各學科都很重要,從科學技術到富有創意的寫作、音樂、視覺藝術等都是如此。

No.2

智力並不能決定創造力

智商在創造力中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或者僅僅高智商並不能讓人成為一個極富創造力的人。智力、情感、動機和道德這些相互依存、共生並互相作用的矛盾力量促成了強大的創造力。

No.3

知識不會阻礙創造

知識不會阻礙創造力的發展,相反,知識可以成為孩子創造力發展的助推器,我們要了解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在合適的年齡給孩子提供合理獲得知識的渠道和素材。

No.4

創造力的對標是自身

對於發展中的兒童來說,評價他是否具有創造力,對標的應該是孩子自己。而不是要求孩子做到“和別人不一樣”。

今天的這篇文章,主要從家庭的角度來講講創造力的培養,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01

聚合思維和發散性思維

我們的應試教育經常被詬病遏制了孩子的創造力發展,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最核心的問題在於:應試教育大多導向的是聚合思維,而創造力需要的是發散性思維。

聚合思維指的是把各種信息聚合起來思考,朝著同一個方向而得一個正確答案的思維。所以應試教育要求我們找出問題的一個最佳答案,並且要精確。這樣更多服務的是教學效率和為了更方便選拔。

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要求個體從已有的信息出發,儘可能向各個方向擴展,不受已知的或現存的方式、方法、規則和範疇的約束,並且從這種擴散、輻射和求異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衍生出各種不同的結果。這種思路好比自行車車輪一樣,許多輻條以車軸為中心沿徑向向外輻射。

所以,發散思維是多向的、立體的和開放型的思維。發散性思維,有助於創造力的發展。

但是發散性思維的教學成果在教學體系中是比較難以量化標準和衡量,所以目前在以發散性思維為導向的教學活動普遍比例不大,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外、在家庭中多啟發孩子的創造力思維,多提供一些空間和時間去做創造力的活動。

02

有哪些培養創造力的活動?

具體怎麼做呢?

從我女兒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了一些摸索和實踐,也犯了很多家長會犯的錯誤,走了一些彎路,目前可以把之前的一些小的經驗總結一下分享給大家。

我分享具體的做法之前,先來聊一聊創造力的培養最重要的幾個條件:

一是主動自願的內部動機,即孩子內心的興趣和好奇心引起的動機。

二是自由民主的環境氣氛。

三是靈活多變的活動形式。

這幾個條件其實是貫穿在下面具體建議裡面的。

01

多提開放式問題

前面聊了,創造力需要的是發散思維。如何才能有更好的發散思維呢?

一個隨時隨地可以用的方法是:多提開放式問題,少提封閉式問題。

封閉式問題也就是,通常可以用 “是”、“不是”或者其他一個簡單的詞或數字來回答的問題。

比如,問孩子“你是要建造一個房子嗎”這就是封閉式問題。孩子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

如果問孩子“你想要建造什麼樣的房子”這就是開放式問題。這樣的問題沒有固定答案,而且可以從很多角度來回答。

家長可以多問孩子開放式問題,也可以鼓勵孩子多問自己開放式問題。

02

給孩子奇思妙想的空間

我女兒在看繪本,有時候很嚮往書裡的場景,她跟我說,媽媽我也想走進書裡啊,我想跟這個小朋友一起玩。

這時候我要說:“你走不進去孩子,別說傻話了。”那該多煞風景啊。孩子會怎麼想呢:哦,我這樣像是不對的,我還是不要亂想了。想象力就被打擊了。

記得曾經有位家長曾經留言說,我孩子都十歲了,還經常說些不靠譜的傻話,什麼想飛到天上去啊,想變成魚啊。

其實,不論你年齡多大,我們都有想像的權力。作為大人我們不也經常幻想和想象嗎。看到很美的畫,想要走進畫裡,或者“想要走進韓劇裡,跟男主談戀愛”……

孩子有想象力,並不是代表他們分不清想象和現實,而是他們被觸動了,被感染到了,是真摯感情的流露,是對美好事物的嚮往。這正是進一步拓展孩子想象力的好機會呀

孩子說想走進書裡,不妨問問她:這個想法真不錯呀,你走進去了會對裡面的主人公說些什麼呢?會在裡面做些什麼呢?

最近大熱的電影《哪吒》,裡面就“畫筆遨遊山河社稷圖”的情節,人物走進畫裡,憑藉一隻毛筆就能畫出想要的圖景,哪吒和師父猶如過山車一般遊山河社稷圖的場景,緊張刺激,又妙趣橫生,牢牢抓住的觀眾的注意力,引得人連連驚歎。

人為什麼不能走進畫裡?在想象中,在藝術作品、文學作品中就可以,這種與現實有差距的展現方式帶給我們多麼豐富有趣的體驗啊。

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前提。創造力是將想象力付諸實施。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尊重孩子的想象力,可以通過鼓勵和幫助孩子將想象付諸實施,真正變成創造力。

比如,孩子想象中的畫面,可以鼓勵他畫出來。

想象中理想的房子,可以通過各種材料搭建。

想要坐火箭飛上天空,那就和孩子一起做一個火箭,模擬升空的過程吧。

03

開放式的遊戲

可以給孩子一些玩具材料,這些材料最好可塑性比較強,不要太具象。

什麼叫太具像的玩具?比如毛絨玩具,一隻兔子,只能作為一隻兔子的功能出現,不太有想象和變化的空間。(但是不是毛絨玩具不好,在角色扮演的時候還是能發揮很多作用的。)

什麼是可塑性比較強的玩具,比如沙子,積木,磁力片,可以拆分、變形、任意組合出你想要創造的東西。用沙子堆城堡,用積木擺成各式各樣的東西等等……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線下課程中,孩子們用各種材料進行的搭建

當然這些東西可以任意組合。甚至有些我們通常不認為是玩具的東西也可以做為玩耍的素材。

比如,我有時會給女兒準備一些,麵粉,豆子,彩紙,小碗,意麵,橡皮泥,玻璃珠,火柴棍,小釦子等等。

有時她會把一些絨球和小釦子混合放到小碗裡面,說這是她做的蛋糕,上面插幾根火柴,又說這是蠟燭;或者她把剃鬚泡沫放在卷好的紙筒裡面,說這是冰淇淋。

我給她買的小坦克,她把側面的輪子拆下來,說這是相機,上方貼了一個溜溜眼當作快門。

相比製作精美的,細節充足的玩具,她反而更喜歡的是這樣些可以隨意組合,可以幫助她實現想象力的小零件。

開放式遊戲可以很好的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和創作欲,並給他們充分的自由去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深入探索。

02

家長是什麼角色?

我經常和女兒一起畫畫。有一次我給她準備了一個空白的面具,在上面小朋友可以任意塗抹創造。

我不自覺的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引導者。在她還沒有畫之前,在我的腦海裡已經設定了“大概應該畫成什麼樣”有了一個預設。我想象中大改應該畫成這個樣子吧。儘管她兩歲多,不會畫得成這樣,但是塗得五顏六色的應該也挺好看的吧。

結果我女兒開始畫了,她幾乎毫無章法的把所有的顏料混合在了一起,一遍遍塗得特別起勁,但是相比於“好看的作品”,她更享受的是塗抹的過程。

這個時候,我忍不住了,這跟我想象的差距也太大了,當時我下意識的想要“點撥”她一下:

寶寶,你看看,你把所有顏色混合在一起,最後變成了什麼顏色呢?她說灰色。這樣漂亮嗎?她看看我有點灰心的說:不漂亮。這個時候我又說,你看,你不要把所有顏色都混在一塊,分開塗,這樣就能保持顏料本來的顏色了……

她很聽話的照做了。大概又過了一段時間,我又給她準備了一次面具畫畫的遊戲,但是這次她一邊畫一邊問我:媽媽,是這樣畫嗎?這樣畫對嗎?

我突然驚覺,我之前“自作聰明”的指導卻讓女兒不知道該怎麼畫畫了。無形之中,我為女兒設立了一個標準的畫畫方式,讓畫畫這樣本來應該是自我表達的工具,變成了一項任務,抑制了她本身的創作力。

這時我才明白,怪不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女兒都不願意畫畫了,因為她怕犯錯,怕畫的不夠好,不想再一次體驗挫敗感

我迅速調整策略,我跟她說:你可以畫自己想畫的,選擇自己想用的顏料,這是你自己的作品,你可以自己做決定。

"

週二

實踐

全文共4290字,閱讀時間5分鐘

在《創意,是一筆靈魂交易》中作者曾提到:“所有生命都有潛在的創造力。”只是現實的社會中,往往在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

“只是創造力往往會因受到各種阻礙而逐漸開始進入沉睡狀態。”

其實,每個孩子都擁有創造的潛能,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能力和潛能被埋沒了。

作為父母和老師,如何保護孩子的創造力,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之前的一篇文章,關於培養創造力,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點擊鏈接)裡我們介紹了關於創造力理解的幾個誤區,這裡再來回顧一下:

No.1

創造力僅僅與藝術相關

創造力在科學等很多領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創造力對各學科都很重要,從科學技術到富有創意的寫作、音樂、視覺藝術等都是如此。

No.2

智力並不能決定創造力

智商在創造力中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或者僅僅高智商並不能讓人成為一個極富創造力的人。智力、情感、動機和道德這些相互依存、共生並互相作用的矛盾力量促成了強大的創造力。

No.3

知識不會阻礙創造

知識不會阻礙創造力的發展,相反,知識可以成為孩子創造力發展的助推器,我們要了解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在合適的年齡給孩子提供合理獲得知識的渠道和素材。

No.4

創造力的對標是自身

對於發展中的兒童來說,評價他是否具有創造力,對標的應該是孩子自己。而不是要求孩子做到“和別人不一樣”。

今天的這篇文章,主要從家庭的角度來講講創造力的培養,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01

聚合思維和發散性思維

我們的應試教育經常被詬病遏制了孩子的創造力發展,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最核心的問題在於:應試教育大多導向的是聚合思維,而創造力需要的是發散性思維。

聚合思維指的是把各種信息聚合起來思考,朝著同一個方向而得一個正確答案的思維。所以應試教育要求我們找出問題的一個最佳答案,並且要精確。這樣更多服務的是教學效率和為了更方便選拔。

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要求個體從已有的信息出發,儘可能向各個方向擴展,不受已知的或現存的方式、方法、規則和範疇的約束,並且從這種擴散、輻射和求異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衍生出各種不同的結果。這種思路好比自行車車輪一樣,許多輻條以車軸為中心沿徑向向外輻射。

所以,發散思維是多向的、立體的和開放型的思維。發散性思維,有助於創造力的發展。

但是發散性思維的教學成果在教學體系中是比較難以量化標準和衡量,所以目前在以發散性思維為導向的教學活動普遍比例不大,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外、在家庭中多啟發孩子的創造力思維,多提供一些空間和時間去做創造力的活動。

02

有哪些培養創造力的活動?

具體怎麼做呢?

從我女兒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了一些摸索和實踐,也犯了很多家長會犯的錯誤,走了一些彎路,目前可以把之前的一些小的經驗總結一下分享給大家。

我分享具體的做法之前,先來聊一聊創造力的培養最重要的幾個條件:

一是主動自願的內部動機,即孩子內心的興趣和好奇心引起的動機。

二是自由民主的環境氣氛。

三是靈活多變的活動形式。

這幾個條件其實是貫穿在下面具體建議裡面的。

01

多提開放式問題

前面聊了,創造力需要的是發散思維。如何才能有更好的發散思維呢?

一個隨時隨地可以用的方法是:多提開放式問題,少提封閉式問題。

封閉式問題也就是,通常可以用 “是”、“不是”或者其他一個簡單的詞或數字來回答的問題。

比如,問孩子“你是要建造一個房子嗎”這就是封閉式問題。孩子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

如果問孩子“你想要建造什麼樣的房子”這就是開放式問題。這樣的問題沒有固定答案,而且可以從很多角度來回答。

家長可以多問孩子開放式問題,也可以鼓勵孩子多問自己開放式問題。

02

給孩子奇思妙想的空間

我女兒在看繪本,有時候很嚮往書裡的場景,她跟我說,媽媽我也想走進書裡啊,我想跟這個小朋友一起玩。

這時候我要說:“你走不進去孩子,別說傻話了。”那該多煞風景啊。孩子會怎麼想呢:哦,我這樣像是不對的,我還是不要亂想了。想象力就被打擊了。

記得曾經有位家長曾經留言說,我孩子都十歲了,還經常說些不靠譜的傻話,什麼想飛到天上去啊,想變成魚啊。

其實,不論你年齡多大,我們都有想像的權力。作為大人我們不也經常幻想和想象嗎。看到很美的畫,想要走進畫裡,或者“想要走進韓劇裡,跟男主談戀愛”……

孩子有想象力,並不是代表他們分不清想象和現實,而是他們被觸動了,被感染到了,是真摯感情的流露,是對美好事物的嚮往。這正是進一步拓展孩子想象力的好機會呀

孩子說想走進書裡,不妨問問她:這個想法真不錯呀,你走進去了會對裡面的主人公說些什麼呢?會在裡面做些什麼呢?

最近大熱的電影《哪吒》,裡面就“畫筆遨遊山河社稷圖”的情節,人物走進畫裡,憑藉一隻毛筆就能畫出想要的圖景,哪吒和師父猶如過山車一般遊山河社稷圖的場景,緊張刺激,又妙趣橫生,牢牢抓住的觀眾的注意力,引得人連連驚歎。

人為什麼不能走進畫裡?在想象中,在藝術作品、文學作品中就可以,這種與現實有差距的展現方式帶給我們多麼豐富有趣的體驗啊。

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前提。創造力是將想象力付諸實施。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尊重孩子的想象力,可以通過鼓勵和幫助孩子將想象付諸實施,真正變成創造力。

比如,孩子想象中的畫面,可以鼓勵他畫出來。

想象中理想的房子,可以通過各種材料搭建。

想要坐火箭飛上天空,那就和孩子一起做一個火箭,模擬升空的過程吧。

03

開放式的遊戲

可以給孩子一些玩具材料,這些材料最好可塑性比較強,不要太具象。

什麼叫太具像的玩具?比如毛絨玩具,一隻兔子,只能作為一隻兔子的功能出現,不太有想象和變化的空間。(但是不是毛絨玩具不好,在角色扮演的時候還是能發揮很多作用的。)

什麼是可塑性比較強的玩具,比如沙子,積木,磁力片,可以拆分、變形、任意組合出你想要創造的東西。用沙子堆城堡,用積木擺成各式各樣的東西等等……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線下課程中,孩子們用各種材料進行的搭建

當然這些東西可以任意組合。甚至有些我們通常不認為是玩具的東西也可以做為玩耍的素材。

比如,我有時會給女兒準備一些,麵粉,豆子,彩紙,小碗,意麵,橡皮泥,玻璃珠,火柴棍,小釦子等等。

有時她會把一些絨球和小釦子混合放到小碗裡面,說這是她做的蛋糕,上面插幾根火柴,又說這是蠟燭;或者她把剃鬚泡沫放在卷好的紙筒裡面,說這是冰淇淋。

我給她買的小坦克,她把側面的輪子拆下來,說這是相機,上方貼了一個溜溜眼當作快門。

相比製作精美的,細節充足的玩具,她反而更喜歡的是這樣些可以隨意組合,可以幫助她實現想象力的小零件。

開放式遊戲可以很好的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和創作欲,並給他們充分的自由去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深入探索。

02

家長是什麼角色?

我經常和女兒一起畫畫。有一次我給她準備了一個空白的面具,在上面小朋友可以任意塗抹創造。

我不自覺的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引導者。在她還沒有畫之前,在我的腦海裡已經設定了“大概應該畫成什麼樣”有了一個預設。我想象中大改應該畫成這個樣子吧。儘管她兩歲多,不會畫得成這樣,但是塗得五顏六色的應該也挺好看的吧。

結果我女兒開始畫了,她幾乎毫無章法的把所有的顏料混合在了一起,一遍遍塗得特別起勁,但是相比於“好看的作品”,她更享受的是塗抹的過程。

這個時候,我忍不住了,這跟我想象的差距也太大了,當時我下意識的想要“點撥”她一下:

寶寶,你看看,你把所有顏色混合在一起,最後變成了什麼顏色呢?她說灰色。這樣漂亮嗎?她看看我有點灰心的說:不漂亮。這個時候我又說,你看,你不要把所有顏色都混在一塊,分開塗,這樣就能保持顏料本來的顏色了……

她很聽話的照做了。大概又過了一段時間,我又給她準備了一次面具畫畫的遊戲,但是這次她一邊畫一邊問我:媽媽,是這樣畫嗎?這樣畫對嗎?

我突然驚覺,我之前“自作聰明”的指導卻讓女兒不知道該怎麼畫畫了。無形之中,我為女兒設立了一個標準的畫畫方式,讓畫畫這樣本來應該是自我表達的工具,變成了一項任務,抑制了她本身的創作力。

這時我才明白,怪不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女兒都不願意畫畫了,因為她怕犯錯,怕畫的不夠好,不想再一次體驗挫敗感

我迅速調整策略,我跟她說:你可以畫自己想畫的,選擇自己想用的顏料,這是你自己的作品,你可以自己做決定。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她給面具選了一個藍色的底色,一邊塗抹一遍說,這是個藍精靈。過了一會她又選了紅色,說藍精靈受傷了。過了一會又選了各種顏色。我問她,這是在畫什麼呢?她說是給受傷的藍精靈塗抹藥膏。

雖然這個面具在我看來完全沒有美感,而且還有點驚悚。但是女兒自己卻非常喜歡,她經常戴著並且要求家裡的每位家庭成員都試戴了一遍。她最終找回了畫畫的樂趣,和通過畫畫去表達和創作的慾望。

我開始認真思考,在孩子做一些有創造性的活動的時候,家長應該是什麼角色呢?

家長應該是空間、材料的提供者和推進活動的支持者,而不是活動的指導者。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寬鬆的環境和可以進行創作的空間,並且準備豐富多變的材料,這些材料可以是各種材質,有著不同的感觀體驗,可以隨意組合出千變萬化的效果。

但是我們陪伴在一旁不是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指導他做出一個符合我們審美標準的“作品”,或者是我們自己認為的很棒的作品,而是作為支持者更多激發孩子本身的創造力。

對於孩子的創作也儘量不要進行預設,更多關注他們的自我表達和思維方式。

有時候我們可能還會遇到這種情況,比如:給孩子準備好了繪畫材料,但是他畫上幾筆就覺得沒意思了;或者本來要搭建一個小房子,但是積木擺了幾塊就走掉了。

這個時候其實父母可以做一些拓展,把本來簡單的活動更豐富更深化一些呢?

以搭建房子為例,可以問問他,想搭建一個什麼樣的房子,給誰住呢?

比如孩子會回答,小兔子。

那麼小兔子住在這個房子裡還需要什麼?她吃什麼呢?在哪裡遊玩和休息呢?

孩子可能會回答,吃胡蘿蔔,院子裡種點胡蘿蔔。給她搭建一個滑滑梯。

那麼可能用到什麼材料呢,你想用什麼來搭建呢?

這樣,本來可能只是搭建一個房子,通過啟發式的提問,把這項搭建活動擴展得更加豐富起來。

當然這些提問可以邊建造邊進行,很多有創意的點子也是在過程中不斷的湧現的。

總結一下,家長可以在孩子的創造性活動中充當什麼角色呢:

環境的支持者

素材的提供者

思維的拓展者

03

創造力的源泉

什麼才是創造力的源泉?

我們前面所說的更多的是技法層面的建議和做法,但是還有兩個方面我覺得更加非常重要,是保證創造力產出的根本:一個是不過分施壓。還有一個是保持敏銳的感知力。

01

不過分施壓

不給孩子太大的壓力。這個我們經常說,但是也特別容易被忽視。

人們只有對從事的某一領域的事業有真正的熱情,對工作本身感興趣而不是對潛在的回報感興趣,才會取得創造性成就。

如果對兒童施加過分的壓力,或驅使兒童一心為了獲獎的話,將會使他們喪失對所追求目標的內在興趣,從而真正地損傷他們的創造力。

玩跟學,自由時間和安排好的時間,是要有一個平衡。走向任何一個極端都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02

保持敏銳的感知力

我們的教育系統在這一層面做的太少了,通常我們都會讚美理性,忽視感性。深藏於我們潛意識的中的觀念:喜怒不形於色是對人的讚美,情感豐富和敏感,就變成了貶義詞。事實上,情感在各種認知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尋找自己真正的創造力,不僅要靠理性,也要靠感覺。

在任何領域,創造力都不是一件嚴格符合邏輯的事情。它不光需要從現有的觀點中提取,也需要從感覺和直覺力取經。對自己和外界敏感,並且能敏銳捕捉、感知到變化的人,更容易有新的發現。

科學和藝術中那些靈感迸發的時刻,都跟個人激情相關。看看世界上最富創造力的人吧,他們尊重自己的感覺,富於激情,情感豐富。

孩子對世界有著怎樣的感受,感受到世界是怎麼一回事,對於創造力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多帶孩子去自然中去,尊重他們的情感表達,對於那些敏感的特質,也請珍惜,這些或許都是他們創造力的源泉之一。

"

週二

實踐

全文共4290字,閱讀時間5分鐘

在《創意,是一筆靈魂交易》中作者曾提到:“所有生命都有潛在的創造力。”只是現實的社會中,往往在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

“只是創造力往往會因受到各種阻礙而逐漸開始進入沉睡狀態。”

其實,每個孩子都擁有創造的潛能,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能力和潛能被埋沒了。

作為父母和老師,如何保護孩子的創造力,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之前的一篇文章,關於培養創造力,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點擊鏈接)裡我們介紹了關於創造力理解的幾個誤區,這裡再來回顧一下:

No.1

創造力僅僅與藝術相關

創造力在科學等很多領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創造力對各學科都很重要,從科學技術到富有創意的寫作、音樂、視覺藝術等都是如此。

No.2

智力並不能決定創造力

智商在創造力中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或者僅僅高智商並不能讓人成為一個極富創造力的人。智力、情感、動機和道德這些相互依存、共生並互相作用的矛盾力量促成了強大的創造力。

No.3

知識不會阻礙創造

知識不會阻礙創造力的發展,相反,知識可以成為孩子創造力發展的助推器,我們要了解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在合適的年齡給孩子提供合理獲得知識的渠道和素材。

No.4

創造力的對標是自身

對於發展中的兒童來說,評價他是否具有創造力,對標的應該是孩子自己。而不是要求孩子做到“和別人不一樣”。

今天的這篇文章,主要從家庭的角度來講講創造力的培養,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01

聚合思維和發散性思維

我們的應試教育經常被詬病遏制了孩子的創造力發展,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最核心的問題在於:應試教育大多導向的是聚合思維,而創造力需要的是發散性思維。

聚合思維指的是把各種信息聚合起來思考,朝著同一個方向而得一個正確答案的思維。所以應試教育要求我們找出問題的一個最佳答案,並且要精確。這樣更多服務的是教學效率和為了更方便選拔。

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要求個體從已有的信息出發,儘可能向各個方向擴展,不受已知的或現存的方式、方法、規則和範疇的約束,並且從這種擴散、輻射和求異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衍生出各種不同的結果。這種思路好比自行車車輪一樣,許多輻條以車軸為中心沿徑向向外輻射。

所以,發散思維是多向的、立體的和開放型的思維。發散性思維,有助於創造力的發展。

但是發散性思維的教學成果在教學體系中是比較難以量化標準和衡量,所以目前在以發散性思維為導向的教學活動普遍比例不大,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外、在家庭中多啟發孩子的創造力思維,多提供一些空間和時間去做創造力的活動。

02

有哪些培養創造力的活動?

具體怎麼做呢?

從我女兒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了一些摸索和實踐,也犯了很多家長會犯的錯誤,走了一些彎路,目前可以把之前的一些小的經驗總結一下分享給大家。

我分享具體的做法之前,先來聊一聊創造力的培養最重要的幾個條件:

一是主動自願的內部動機,即孩子內心的興趣和好奇心引起的動機。

二是自由民主的環境氣氛。

三是靈活多變的活動形式。

這幾個條件其實是貫穿在下面具體建議裡面的。

01

多提開放式問題

前面聊了,創造力需要的是發散思維。如何才能有更好的發散思維呢?

一個隨時隨地可以用的方法是:多提開放式問題,少提封閉式問題。

封閉式問題也就是,通常可以用 “是”、“不是”或者其他一個簡單的詞或數字來回答的問題。

比如,問孩子“你是要建造一個房子嗎”這就是封閉式問題。孩子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

如果問孩子“你想要建造什麼樣的房子”這就是開放式問題。這樣的問題沒有固定答案,而且可以從很多角度來回答。

家長可以多問孩子開放式問題,也可以鼓勵孩子多問自己開放式問題。

02

給孩子奇思妙想的空間

我女兒在看繪本,有時候很嚮往書裡的場景,她跟我說,媽媽我也想走進書裡啊,我想跟這個小朋友一起玩。

這時候我要說:“你走不進去孩子,別說傻話了。”那該多煞風景啊。孩子會怎麼想呢:哦,我這樣像是不對的,我還是不要亂想了。想象力就被打擊了。

記得曾經有位家長曾經留言說,我孩子都十歲了,還經常說些不靠譜的傻話,什麼想飛到天上去啊,想變成魚啊。

其實,不論你年齡多大,我們都有想像的權力。作為大人我們不也經常幻想和想象嗎。看到很美的畫,想要走進畫裡,或者“想要走進韓劇裡,跟男主談戀愛”……

孩子有想象力,並不是代表他們分不清想象和現實,而是他們被觸動了,被感染到了,是真摯感情的流露,是對美好事物的嚮往。這正是進一步拓展孩子想象力的好機會呀

孩子說想走進書裡,不妨問問她:這個想法真不錯呀,你走進去了會對裡面的主人公說些什麼呢?會在裡面做些什麼呢?

最近大熱的電影《哪吒》,裡面就“畫筆遨遊山河社稷圖”的情節,人物走進畫裡,憑藉一隻毛筆就能畫出想要的圖景,哪吒和師父猶如過山車一般遊山河社稷圖的場景,緊張刺激,又妙趣橫生,牢牢抓住的觀眾的注意力,引得人連連驚歎。

人為什麼不能走進畫裡?在想象中,在藝術作品、文學作品中就可以,這種與現實有差距的展現方式帶給我們多麼豐富有趣的體驗啊。

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前提。創造力是將想象力付諸實施。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尊重孩子的想象力,可以通過鼓勵和幫助孩子將想象付諸實施,真正變成創造力。

比如,孩子想象中的畫面,可以鼓勵他畫出來。

想象中理想的房子,可以通過各種材料搭建。

想要坐火箭飛上天空,那就和孩子一起做一個火箭,模擬升空的過程吧。

03

開放式的遊戲

可以給孩子一些玩具材料,這些材料最好可塑性比較強,不要太具象。

什麼叫太具像的玩具?比如毛絨玩具,一隻兔子,只能作為一隻兔子的功能出現,不太有想象和變化的空間。(但是不是毛絨玩具不好,在角色扮演的時候還是能發揮很多作用的。)

什麼是可塑性比較強的玩具,比如沙子,積木,磁力片,可以拆分、變形、任意組合出你想要創造的東西。用沙子堆城堡,用積木擺成各式各樣的東西等等……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線下課程中,孩子們用各種材料進行的搭建

當然這些東西可以任意組合。甚至有些我們通常不認為是玩具的東西也可以做為玩耍的素材。

比如,我有時會給女兒準備一些,麵粉,豆子,彩紙,小碗,意麵,橡皮泥,玻璃珠,火柴棍,小釦子等等。

有時她會把一些絨球和小釦子混合放到小碗裡面,說這是她做的蛋糕,上面插幾根火柴,又說這是蠟燭;或者她把剃鬚泡沫放在卷好的紙筒裡面,說這是冰淇淋。

我給她買的小坦克,她把側面的輪子拆下來,說這是相機,上方貼了一個溜溜眼當作快門。

相比製作精美的,細節充足的玩具,她反而更喜歡的是這樣些可以隨意組合,可以幫助她實現想象力的小零件。

開放式遊戲可以很好的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和創作欲,並給他們充分的自由去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深入探索。

02

家長是什麼角色?

我經常和女兒一起畫畫。有一次我給她準備了一個空白的面具,在上面小朋友可以任意塗抹創造。

我不自覺的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引導者。在她還沒有畫之前,在我的腦海裡已經設定了“大概應該畫成什麼樣”有了一個預設。我想象中大改應該畫成這個樣子吧。儘管她兩歲多,不會畫得成這樣,但是塗得五顏六色的應該也挺好看的吧。

結果我女兒開始畫了,她幾乎毫無章法的把所有的顏料混合在了一起,一遍遍塗得特別起勁,但是相比於“好看的作品”,她更享受的是塗抹的過程。

這個時候,我忍不住了,這跟我想象的差距也太大了,當時我下意識的想要“點撥”她一下:

寶寶,你看看,你把所有顏色混合在一起,最後變成了什麼顏色呢?她說灰色。這樣漂亮嗎?她看看我有點灰心的說:不漂亮。這個時候我又說,你看,你不要把所有顏色都混在一塊,分開塗,這樣就能保持顏料本來的顏色了……

她很聽話的照做了。大概又過了一段時間,我又給她準備了一次面具畫畫的遊戲,但是這次她一邊畫一邊問我:媽媽,是這樣畫嗎?這樣畫對嗎?

我突然驚覺,我之前“自作聰明”的指導卻讓女兒不知道該怎麼畫畫了。無形之中,我為女兒設立了一個標準的畫畫方式,讓畫畫這樣本來應該是自我表達的工具,變成了一項任務,抑制了她本身的創作力。

這時我才明白,怪不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女兒都不願意畫畫了,因為她怕犯錯,怕畫的不夠好,不想再一次體驗挫敗感

我迅速調整策略,我跟她說:你可以畫自己想畫的,選擇自己想用的顏料,這是你自己的作品,你可以自己做決定。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她給面具選了一個藍色的底色,一邊塗抹一遍說,這是個藍精靈。過了一會她又選了紅色,說藍精靈受傷了。過了一會又選了各種顏色。我問她,這是在畫什麼呢?她說是給受傷的藍精靈塗抹藥膏。

雖然這個面具在我看來完全沒有美感,而且還有點驚悚。但是女兒自己卻非常喜歡,她經常戴著並且要求家裡的每位家庭成員都試戴了一遍。她最終找回了畫畫的樂趣,和通過畫畫去表達和創作的慾望。

我開始認真思考,在孩子做一些有創造性的活動的時候,家長應該是什麼角色呢?

家長應該是空間、材料的提供者和推進活動的支持者,而不是活動的指導者。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寬鬆的環境和可以進行創作的空間,並且準備豐富多變的材料,這些材料可以是各種材質,有著不同的感觀體驗,可以隨意組合出千變萬化的效果。

但是我們陪伴在一旁不是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指導他做出一個符合我們審美標準的“作品”,或者是我們自己認為的很棒的作品,而是作為支持者更多激發孩子本身的創造力。

對於孩子的創作也儘量不要進行預設,更多關注他們的自我表達和思維方式。

有時候我們可能還會遇到這種情況,比如:給孩子準備好了繪畫材料,但是他畫上幾筆就覺得沒意思了;或者本來要搭建一個小房子,但是積木擺了幾塊就走掉了。

這個時候其實父母可以做一些拓展,把本來簡單的活動更豐富更深化一些呢?

以搭建房子為例,可以問問他,想搭建一個什麼樣的房子,給誰住呢?

比如孩子會回答,小兔子。

那麼小兔子住在這個房子裡還需要什麼?她吃什麼呢?在哪裡遊玩和休息呢?

孩子可能會回答,吃胡蘿蔔,院子裡種點胡蘿蔔。給她搭建一個滑滑梯。

那麼可能用到什麼材料呢,你想用什麼來搭建呢?

這樣,本來可能只是搭建一個房子,通過啟發式的提問,把這項搭建活動擴展得更加豐富起來。

當然這些提問可以邊建造邊進行,很多有創意的點子也是在過程中不斷的湧現的。

總結一下,家長可以在孩子的創造性活動中充當什麼角色呢:

環境的支持者

素材的提供者

思維的拓展者

03

創造力的源泉

什麼才是創造力的源泉?

我們前面所說的更多的是技法層面的建議和做法,但是還有兩個方面我覺得更加非常重要,是保證創造力產出的根本:一個是不過分施壓。還有一個是保持敏銳的感知力。

01

不過分施壓

不給孩子太大的壓力。這個我們經常說,但是也特別容易被忽視。

人們只有對從事的某一領域的事業有真正的熱情,對工作本身感興趣而不是對潛在的回報感興趣,才會取得創造性成就。

如果對兒童施加過分的壓力,或驅使兒童一心為了獲獎的話,將會使他們喪失對所追求目標的內在興趣,從而真正地損傷他們的創造力。

玩跟學,自由時間和安排好的時間,是要有一個平衡。走向任何一個極端都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02

保持敏銳的感知力

我們的教育系統在這一層面做的太少了,通常我們都會讚美理性,忽視感性。深藏於我們潛意識的中的觀念:喜怒不形於色是對人的讚美,情感豐富和敏感,就變成了貶義詞。事實上,情感在各種認知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尋找自己真正的創造力,不僅要靠理性,也要靠感覺。

在任何領域,創造力都不是一件嚴格符合邏輯的事情。它不光需要從現有的觀點中提取,也需要從感覺和直覺力取經。對自己和外界敏感,並且能敏銳捕捉、感知到變化的人,更容易有新的發現。

科學和藝術中那些靈感迸發的時刻,都跟個人激情相關。看看世界上最富創造力的人吧,他們尊重自己的感覺,富於激情,情感豐富。

孩子對世界有著怎樣的感受,感受到世界是怎麼一回事,對於創造力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多帶孩子去自然中去,尊重他們的情感表達,對於那些敏感的特質,也請珍惜,這些或許都是他們創造力的源泉之一。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週二

實踐

全文共4290字,閱讀時間5分鐘

在《創意,是一筆靈魂交易》中作者曾提到:“所有生命都有潛在的創造力。”只是現實的社會中,往往在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

“只是創造力往往會因受到各種阻礙而逐漸開始進入沉睡狀態。”

其實,每個孩子都擁有創造的潛能,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能力和潛能被埋沒了。

作為父母和老師,如何保護孩子的創造力,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之前的一篇文章,關於培養創造力,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點擊鏈接)裡我們介紹了關於創造力理解的幾個誤區,這裡再來回顧一下:

No.1

創造力僅僅與藝術相關

創造力在科學等很多領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創造力對各學科都很重要,從科學技術到富有創意的寫作、音樂、視覺藝術等都是如此。

No.2

智力並不能決定創造力

智商在創造力中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或者僅僅高智商並不能讓人成為一個極富創造力的人。智力、情感、動機和道德這些相互依存、共生並互相作用的矛盾力量促成了強大的創造力。

No.3

知識不會阻礙創造

知識不會阻礙創造力的發展,相反,知識可以成為孩子創造力發展的助推器,我們要了解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在合適的年齡給孩子提供合理獲得知識的渠道和素材。

No.4

創造力的對標是自身

對於發展中的兒童來說,評價他是否具有創造力,對標的應該是孩子自己。而不是要求孩子做到“和別人不一樣”。

今天的這篇文章,主要從家庭的角度來講講創造力的培養,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01

聚合思維和發散性思維

我們的應試教育經常被詬病遏制了孩子的創造力發展,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最核心的問題在於:應試教育大多導向的是聚合思維,而創造力需要的是發散性思維。

聚合思維指的是把各種信息聚合起來思考,朝著同一個方向而得一個正確答案的思維。所以應試教育要求我們找出問題的一個最佳答案,並且要精確。這樣更多服務的是教學效率和為了更方便選拔。

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要求個體從已有的信息出發,儘可能向各個方向擴展,不受已知的或現存的方式、方法、規則和範疇的約束,並且從這種擴散、輻射和求異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衍生出各種不同的結果。這種思路好比自行車車輪一樣,許多輻條以車軸為中心沿徑向向外輻射。

所以,發散思維是多向的、立體的和開放型的思維。發散性思維,有助於創造力的發展。

但是發散性思維的教學成果在教學體系中是比較難以量化標準和衡量,所以目前在以發散性思維為導向的教學活動普遍比例不大,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外、在家庭中多啟發孩子的創造力思維,多提供一些空間和時間去做創造力的活動。

02

有哪些培養創造力的活動?

具體怎麼做呢?

從我女兒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了一些摸索和實踐,也犯了很多家長會犯的錯誤,走了一些彎路,目前可以把之前的一些小的經驗總結一下分享給大家。

我分享具體的做法之前,先來聊一聊創造力的培養最重要的幾個條件:

一是主動自願的內部動機,即孩子內心的興趣和好奇心引起的動機。

二是自由民主的環境氣氛。

三是靈活多變的活動形式。

這幾個條件其實是貫穿在下面具體建議裡面的。

01

多提開放式問題

前面聊了,創造力需要的是發散思維。如何才能有更好的發散思維呢?

一個隨時隨地可以用的方法是:多提開放式問題,少提封閉式問題。

封閉式問題也就是,通常可以用 “是”、“不是”或者其他一個簡單的詞或數字來回答的問題。

比如,問孩子“你是要建造一個房子嗎”這就是封閉式問題。孩子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

如果問孩子“你想要建造什麼樣的房子”這就是開放式問題。這樣的問題沒有固定答案,而且可以從很多角度來回答。

家長可以多問孩子開放式問題,也可以鼓勵孩子多問自己開放式問題。

02

給孩子奇思妙想的空間

我女兒在看繪本,有時候很嚮往書裡的場景,她跟我說,媽媽我也想走進書裡啊,我想跟這個小朋友一起玩。

這時候我要說:“你走不進去孩子,別說傻話了。”那該多煞風景啊。孩子會怎麼想呢:哦,我這樣像是不對的,我還是不要亂想了。想象力就被打擊了。

記得曾經有位家長曾經留言說,我孩子都十歲了,還經常說些不靠譜的傻話,什麼想飛到天上去啊,想變成魚啊。

其實,不論你年齡多大,我們都有想像的權力。作為大人我們不也經常幻想和想象嗎。看到很美的畫,想要走進畫裡,或者“想要走進韓劇裡,跟男主談戀愛”……

孩子有想象力,並不是代表他們分不清想象和現實,而是他們被觸動了,被感染到了,是真摯感情的流露,是對美好事物的嚮往。這正是進一步拓展孩子想象力的好機會呀

孩子說想走進書裡,不妨問問她:這個想法真不錯呀,你走進去了會對裡面的主人公說些什麼呢?會在裡面做些什麼呢?

最近大熱的電影《哪吒》,裡面就“畫筆遨遊山河社稷圖”的情節,人物走進畫裡,憑藉一隻毛筆就能畫出想要的圖景,哪吒和師父猶如過山車一般遊山河社稷圖的場景,緊張刺激,又妙趣橫生,牢牢抓住的觀眾的注意力,引得人連連驚歎。

人為什麼不能走進畫裡?在想象中,在藝術作品、文學作品中就可以,這種與現實有差距的展現方式帶給我們多麼豐富有趣的體驗啊。

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前提。創造力是將想象力付諸實施。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尊重孩子的想象力,可以通過鼓勵和幫助孩子將想象付諸實施,真正變成創造力。

比如,孩子想象中的畫面,可以鼓勵他畫出來。

想象中理想的房子,可以通過各種材料搭建。

想要坐火箭飛上天空,那就和孩子一起做一個火箭,模擬升空的過程吧。

03

開放式的遊戲

可以給孩子一些玩具材料,這些材料最好可塑性比較強,不要太具象。

什麼叫太具像的玩具?比如毛絨玩具,一隻兔子,只能作為一隻兔子的功能出現,不太有想象和變化的空間。(但是不是毛絨玩具不好,在角色扮演的時候還是能發揮很多作用的。)

什麼是可塑性比較強的玩具,比如沙子,積木,磁力片,可以拆分、變形、任意組合出你想要創造的東西。用沙子堆城堡,用積木擺成各式各樣的東西等等……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線下課程中,孩子們用各種材料進行的搭建

當然這些東西可以任意組合。甚至有些我們通常不認為是玩具的東西也可以做為玩耍的素材。

比如,我有時會給女兒準備一些,麵粉,豆子,彩紙,小碗,意麵,橡皮泥,玻璃珠,火柴棍,小釦子等等。

有時她會把一些絨球和小釦子混合放到小碗裡面,說這是她做的蛋糕,上面插幾根火柴,又說這是蠟燭;或者她把剃鬚泡沫放在卷好的紙筒裡面,說這是冰淇淋。

我給她買的小坦克,她把側面的輪子拆下來,說這是相機,上方貼了一個溜溜眼當作快門。

相比製作精美的,細節充足的玩具,她反而更喜歡的是這樣些可以隨意組合,可以幫助她實現想象力的小零件。

開放式遊戲可以很好的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和創作欲,並給他們充分的自由去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深入探索。

02

家長是什麼角色?

我經常和女兒一起畫畫。有一次我給她準備了一個空白的面具,在上面小朋友可以任意塗抹創造。

我不自覺的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引導者。在她還沒有畫之前,在我的腦海裡已經設定了“大概應該畫成什麼樣”有了一個預設。我想象中大改應該畫成這個樣子吧。儘管她兩歲多,不會畫得成這樣,但是塗得五顏六色的應該也挺好看的吧。

結果我女兒開始畫了,她幾乎毫無章法的把所有的顏料混合在了一起,一遍遍塗得特別起勁,但是相比於“好看的作品”,她更享受的是塗抹的過程。

這個時候,我忍不住了,這跟我想象的差距也太大了,當時我下意識的想要“點撥”她一下:

寶寶,你看看,你把所有顏色混合在一起,最後變成了什麼顏色呢?她說灰色。這樣漂亮嗎?她看看我有點灰心的說:不漂亮。這個時候我又說,你看,你不要把所有顏色都混在一塊,分開塗,這樣就能保持顏料本來的顏色了……

她很聽話的照做了。大概又過了一段時間,我又給她準備了一次面具畫畫的遊戲,但是這次她一邊畫一邊問我:媽媽,是這樣畫嗎?這樣畫對嗎?

我突然驚覺,我之前“自作聰明”的指導卻讓女兒不知道該怎麼畫畫了。無形之中,我為女兒設立了一個標準的畫畫方式,讓畫畫這樣本來應該是自我表達的工具,變成了一項任務,抑制了她本身的創作力。

這時我才明白,怪不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女兒都不願意畫畫了,因為她怕犯錯,怕畫的不夠好,不想再一次體驗挫敗感

我迅速調整策略,我跟她說:你可以畫自己想畫的,選擇自己想用的顏料,這是你自己的作品,你可以自己做決定。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她給面具選了一個藍色的底色,一邊塗抹一遍說,這是個藍精靈。過了一會她又選了紅色,說藍精靈受傷了。過了一會又選了各種顏色。我問她,這是在畫什麼呢?她說是給受傷的藍精靈塗抹藥膏。

雖然這個面具在我看來完全沒有美感,而且還有點驚悚。但是女兒自己卻非常喜歡,她經常戴著並且要求家裡的每位家庭成員都試戴了一遍。她最終找回了畫畫的樂趣,和通過畫畫去表達和創作的慾望。

我開始認真思考,在孩子做一些有創造性的活動的時候,家長應該是什麼角色呢?

家長應該是空間、材料的提供者和推進活動的支持者,而不是活動的指導者。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寬鬆的環境和可以進行創作的空間,並且準備豐富多變的材料,這些材料可以是各種材質,有著不同的感觀體驗,可以隨意組合出千變萬化的效果。

但是我們陪伴在一旁不是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指導他做出一個符合我們審美標準的“作品”,或者是我們自己認為的很棒的作品,而是作為支持者更多激發孩子本身的創造力。

對於孩子的創作也儘量不要進行預設,更多關注他們的自我表達和思維方式。

有時候我們可能還會遇到這種情況,比如:給孩子準備好了繪畫材料,但是他畫上幾筆就覺得沒意思了;或者本來要搭建一個小房子,但是積木擺了幾塊就走掉了。

這個時候其實父母可以做一些拓展,把本來簡單的活動更豐富更深化一些呢?

以搭建房子為例,可以問問他,想搭建一個什麼樣的房子,給誰住呢?

比如孩子會回答,小兔子。

那麼小兔子住在這個房子裡還需要什麼?她吃什麼呢?在哪裡遊玩和休息呢?

孩子可能會回答,吃胡蘿蔔,院子裡種點胡蘿蔔。給她搭建一個滑滑梯。

那麼可能用到什麼材料呢,你想用什麼來搭建呢?

這樣,本來可能只是搭建一個房子,通過啟發式的提問,把這項搭建活動擴展得更加豐富起來。

當然這些提問可以邊建造邊進行,很多有創意的點子也是在過程中不斷的湧現的。

總結一下,家長可以在孩子的創造性活動中充當什麼角色呢:

環境的支持者

素材的提供者

思維的拓展者

03

創造力的源泉

什麼才是創造力的源泉?

我們前面所說的更多的是技法層面的建議和做法,但是還有兩個方面我覺得更加非常重要,是保證創造力產出的根本:一個是不過分施壓。還有一個是保持敏銳的感知力。

01

不過分施壓

不給孩子太大的壓力。這個我們經常說,但是也特別容易被忽視。

人們只有對從事的某一領域的事業有真正的熱情,對工作本身感興趣而不是對潛在的回報感興趣,才會取得創造性成就。

如果對兒童施加過分的壓力,或驅使兒童一心為了獲獎的話,將會使他們喪失對所追求目標的內在興趣,從而真正地損傷他們的創造力。

玩跟學,自由時間和安排好的時間,是要有一個平衡。走向任何一個極端都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02

保持敏銳的感知力

我們的教育系統在這一層面做的太少了,通常我們都會讚美理性,忽視感性。深藏於我們潛意識的中的觀念:喜怒不形於色是對人的讚美,情感豐富和敏感,就變成了貶義詞。事實上,情感在各種認知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尋找自己真正的創造力,不僅要靠理性,也要靠感覺。

在任何領域,創造力都不是一件嚴格符合邏輯的事情。它不光需要從現有的觀點中提取,也需要從感覺和直覺力取經。對自己和外界敏感,並且能敏銳捕捉、感知到變化的人,更容易有新的發現。

科學和藝術中那些靈感迸發的時刻,都跟個人激情相關。看看世界上最富創造力的人吧,他們尊重自己的感覺,富於激情,情感豐富。

孩子對世界有著怎樣的感受,感受到世界是怎麼一回事,對於創造力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多帶孩子去自然中去,尊重他們的情感表達,對於那些敏感的特質,也請珍惜,這些或許都是他們創造力的源泉之一。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在今年的十一假期,童行就帶領大家,遠離城市的人群和喧囂,迴歸山林,在大自然中和孩子們一起探訪無限可能性。

活動詳情,請點進鏈接瞭解:

國慶親子營|遠離人從眾,錯過這段北國秋色就是冬天啦

12

田倩

"

週二

實踐

全文共4290字,閱讀時間5分鐘

在《創意,是一筆靈魂交易》中作者曾提到:“所有生命都有潛在的創造力。”只是現實的社會中,往往在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

“只是創造力往往會因受到各種阻礙而逐漸開始進入沉睡狀態。”

其實,每個孩子都擁有創造的潛能,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能力和潛能被埋沒了。

作為父母和老師,如何保護孩子的創造力,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之前的一篇文章,關於培養創造力,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點擊鏈接)裡我們介紹了關於創造力理解的幾個誤區,這裡再來回顧一下:

No.1

創造力僅僅與藝術相關

創造力在科學等很多領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創造力對各學科都很重要,從科學技術到富有創意的寫作、音樂、視覺藝術等都是如此。

No.2

智力並不能決定創造力

智商在創造力中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或者僅僅高智商並不能讓人成為一個極富創造力的人。智力、情感、動機和道德這些相互依存、共生並互相作用的矛盾力量促成了強大的創造力。

No.3

知識不會阻礙創造

知識不會阻礙創造力的發展,相反,知識可以成為孩子創造力發展的助推器,我們要了解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在合適的年齡給孩子提供合理獲得知識的渠道和素材。

No.4

創造力的對標是自身

對於發展中的兒童來說,評價他是否具有創造力,對標的應該是孩子自己。而不是要求孩子做到“和別人不一樣”。

今天的這篇文章,主要從家庭的角度來講講創造力的培養,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01

聚合思維和發散性思維

我們的應試教育經常被詬病遏制了孩子的創造力發展,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最核心的問題在於:應試教育大多導向的是聚合思維,而創造力需要的是發散性思維。

聚合思維指的是把各種信息聚合起來思考,朝著同一個方向而得一個正確答案的思維。所以應試教育要求我們找出問題的一個最佳答案,並且要精確。這樣更多服務的是教學效率和為了更方便選拔。

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要求個體從已有的信息出發,儘可能向各個方向擴展,不受已知的或現存的方式、方法、規則和範疇的約束,並且從這種擴散、輻射和求異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衍生出各種不同的結果。這種思路好比自行車車輪一樣,許多輻條以車軸為中心沿徑向向外輻射。

所以,發散思維是多向的、立體的和開放型的思維。發散性思維,有助於創造力的發展。

但是發散性思維的教學成果在教學體系中是比較難以量化標準和衡量,所以目前在以發散性思維為導向的教學活動普遍比例不大,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外、在家庭中多啟發孩子的創造力思維,多提供一些空間和時間去做創造力的活動。

02

有哪些培養創造力的活動?

具體怎麼做呢?

從我女兒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了一些摸索和實踐,也犯了很多家長會犯的錯誤,走了一些彎路,目前可以把之前的一些小的經驗總結一下分享給大家。

我分享具體的做法之前,先來聊一聊創造力的培養最重要的幾個條件:

一是主動自願的內部動機,即孩子內心的興趣和好奇心引起的動機。

二是自由民主的環境氣氛。

三是靈活多變的活動形式。

這幾個條件其實是貫穿在下面具體建議裡面的。

01

多提開放式問題

前面聊了,創造力需要的是發散思維。如何才能有更好的發散思維呢?

一個隨時隨地可以用的方法是:多提開放式問題,少提封閉式問題。

封閉式問題也就是,通常可以用 “是”、“不是”或者其他一個簡單的詞或數字來回答的問題。

比如,問孩子“你是要建造一個房子嗎”這就是封閉式問題。孩子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

如果問孩子“你想要建造什麼樣的房子”這就是開放式問題。這樣的問題沒有固定答案,而且可以從很多角度來回答。

家長可以多問孩子開放式問題,也可以鼓勵孩子多問自己開放式問題。

02

給孩子奇思妙想的空間

我女兒在看繪本,有時候很嚮往書裡的場景,她跟我說,媽媽我也想走進書裡啊,我想跟這個小朋友一起玩。

這時候我要說:“你走不進去孩子,別說傻話了。”那該多煞風景啊。孩子會怎麼想呢:哦,我這樣像是不對的,我還是不要亂想了。想象力就被打擊了。

記得曾經有位家長曾經留言說,我孩子都十歲了,還經常說些不靠譜的傻話,什麼想飛到天上去啊,想變成魚啊。

其實,不論你年齡多大,我們都有想像的權力。作為大人我們不也經常幻想和想象嗎。看到很美的畫,想要走進畫裡,或者“想要走進韓劇裡,跟男主談戀愛”……

孩子有想象力,並不是代表他們分不清想象和現實,而是他們被觸動了,被感染到了,是真摯感情的流露,是對美好事物的嚮往。這正是進一步拓展孩子想象力的好機會呀

孩子說想走進書裡,不妨問問她:這個想法真不錯呀,你走進去了會對裡面的主人公說些什麼呢?會在裡面做些什麼呢?

最近大熱的電影《哪吒》,裡面就“畫筆遨遊山河社稷圖”的情節,人物走進畫裡,憑藉一隻毛筆就能畫出想要的圖景,哪吒和師父猶如過山車一般遊山河社稷圖的場景,緊張刺激,又妙趣橫生,牢牢抓住的觀眾的注意力,引得人連連驚歎。

人為什麼不能走進畫裡?在想象中,在藝術作品、文學作品中就可以,這種與現實有差距的展現方式帶給我們多麼豐富有趣的體驗啊。

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前提。創造力是將想象力付諸實施。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尊重孩子的想象力,可以通過鼓勵和幫助孩子將想象付諸實施,真正變成創造力。

比如,孩子想象中的畫面,可以鼓勵他畫出來。

想象中理想的房子,可以通過各種材料搭建。

想要坐火箭飛上天空,那就和孩子一起做一個火箭,模擬升空的過程吧。

03

開放式的遊戲

可以給孩子一些玩具材料,這些材料最好可塑性比較強,不要太具象。

什麼叫太具像的玩具?比如毛絨玩具,一隻兔子,只能作為一隻兔子的功能出現,不太有想象和變化的空間。(但是不是毛絨玩具不好,在角色扮演的時候還是能發揮很多作用的。)

什麼是可塑性比較強的玩具,比如沙子,積木,磁力片,可以拆分、變形、任意組合出你想要創造的東西。用沙子堆城堡,用積木擺成各式各樣的東西等等……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線下課程中,孩子們用各種材料進行的搭建

當然這些東西可以任意組合。甚至有些我們通常不認為是玩具的東西也可以做為玩耍的素材。

比如,我有時會給女兒準備一些,麵粉,豆子,彩紙,小碗,意麵,橡皮泥,玻璃珠,火柴棍,小釦子等等。

有時她會把一些絨球和小釦子混合放到小碗裡面,說這是她做的蛋糕,上面插幾根火柴,又說這是蠟燭;或者她把剃鬚泡沫放在卷好的紙筒裡面,說這是冰淇淋。

我給她買的小坦克,她把側面的輪子拆下來,說這是相機,上方貼了一個溜溜眼當作快門。

相比製作精美的,細節充足的玩具,她反而更喜歡的是這樣些可以隨意組合,可以幫助她實現想象力的小零件。

開放式遊戲可以很好的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和創作欲,並給他們充分的自由去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深入探索。

02

家長是什麼角色?

我經常和女兒一起畫畫。有一次我給她準備了一個空白的面具,在上面小朋友可以任意塗抹創造。

我不自覺的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引導者。在她還沒有畫之前,在我的腦海裡已經設定了“大概應該畫成什麼樣”有了一個預設。我想象中大改應該畫成這個樣子吧。儘管她兩歲多,不會畫得成這樣,但是塗得五顏六色的應該也挺好看的吧。

結果我女兒開始畫了,她幾乎毫無章法的把所有的顏料混合在了一起,一遍遍塗得特別起勁,但是相比於“好看的作品”,她更享受的是塗抹的過程。

這個時候,我忍不住了,這跟我想象的差距也太大了,當時我下意識的想要“點撥”她一下:

寶寶,你看看,你把所有顏色混合在一起,最後變成了什麼顏色呢?她說灰色。這樣漂亮嗎?她看看我有點灰心的說:不漂亮。這個時候我又說,你看,你不要把所有顏色都混在一塊,分開塗,這樣就能保持顏料本來的顏色了……

她很聽話的照做了。大概又過了一段時間,我又給她準備了一次面具畫畫的遊戲,但是這次她一邊畫一邊問我:媽媽,是這樣畫嗎?這樣畫對嗎?

我突然驚覺,我之前“自作聰明”的指導卻讓女兒不知道該怎麼畫畫了。無形之中,我為女兒設立了一個標準的畫畫方式,讓畫畫這樣本來應該是自我表達的工具,變成了一項任務,抑制了她本身的創作力。

這時我才明白,怪不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女兒都不願意畫畫了,因為她怕犯錯,怕畫的不夠好,不想再一次體驗挫敗感

我迅速調整策略,我跟她說:你可以畫自己想畫的,選擇自己想用的顏料,這是你自己的作品,你可以自己做決定。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她給面具選了一個藍色的底色,一邊塗抹一遍說,這是個藍精靈。過了一會她又選了紅色,說藍精靈受傷了。過了一會又選了各種顏色。我問她,這是在畫什麼呢?她說是給受傷的藍精靈塗抹藥膏。

雖然這個面具在我看來完全沒有美感,而且還有點驚悚。但是女兒自己卻非常喜歡,她經常戴著並且要求家裡的每位家庭成員都試戴了一遍。她最終找回了畫畫的樂趣,和通過畫畫去表達和創作的慾望。

我開始認真思考,在孩子做一些有創造性的活動的時候,家長應該是什麼角色呢?

家長應該是空間、材料的提供者和推進活動的支持者,而不是活動的指導者。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寬鬆的環境和可以進行創作的空間,並且準備豐富多變的材料,這些材料可以是各種材質,有著不同的感觀體驗,可以隨意組合出千變萬化的效果。

但是我們陪伴在一旁不是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指導他做出一個符合我們審美標準的“作品”,或者是我們自己認為的很棒的作品,而是作為支持者更多激發孩子本身的創造力。

對於孩子的創作也儘量不要進行預設,更多關注他們的自我表達和思維方式。

有時候我們可能還會遇到這種情況,比如:給孩子準備好了繪畫材料,但是他畫上幾筆就覺得沒意思了;或者本來要搭建一個小房子,但是積木擺了幾塊就走掉了。

這個時候其實父母可以做一些拓展,把本來簡單的活動更豐富更深化一些呢?

以搭建房子為例,可以問問他,想搭建一個什麼樣的房子,給誰住呢?

比如孩子會回答,小兔子。

那麼小兔子住在這個房子裡還需要什麼?她吃什麼呢?在哪裡遊玩和休息呢?

孩子可能會回答,吃胡蘿蔔,院子裡種點胡蘿蔔。給她搭建一個滑滑梯。

那麼可能用到什麼材料呢,你想用什麼來搭建呢?

這樣,本來可能只是搭建一個房子,通過啟發式的提問,把這項搭建活動擴展得更加豐富起來。

當然這些提問可以邊建造邊進行,很多有創意的點子也是在過程中不斷的湧現的。

總結一下,家長可以在孩子的創造性活動中充當什麼角色呢:

環境的支持者

素材的提供者

思維的拓展者

03

創造力的源泉

什麼才是創造力的源泉?

我們前面所說的更多的是技法層面的建議和做法,但是還有兩個方面我覺得更加非常重要,是保證創造力產出的根本:一個是不過分施壓。還有一個是保持敏銳的感知力。

01

不過分施壓

不給孩子太大的壓力。這個我們經常說,但是也特別容易被忽視。

人們只有對從事的某一領域的事業有真正的熱情,對工作本身感興趣而不是對潛在的回報感興趣,才會取得創造性成就。

如果對兒童施加過分的壓力,或驅使兒童一心為了獲獎的話,將會使他們喪失對所追求目標的內在興趣,從而真正地損傷他們的創造力。

玩跟學,自由時間和安排好的時間,是要有一個平衡。走向任何一個極端都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02

保持敏銳的感知力

我們的教育系統在這一層面做的太少了,通常我們都會讚美理性,忽視感性。深藏於我們潛意識的中的觀念:喜怒不形於色是對人的讚美,情感豐富和敏感,就變成了貶義詞。事實上,情感在各種認知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尋找自己真正的創造力,不僅要靠理性,也要靠感覺。

在任何領域,創造力都不是一件嚴格符合邏輯的事情。它不光需要從現有的觀點中提取,也需要從感覺和直覺力取經。對自己和外界敏感,並且能敏銳捕捉、感知到變化的人,更容易有新的發現。

科學和藝術中那些靈感迸發的時刻,都跟個人激情相關。看看世界上最富創造力的人吧,他們尊重自己的感覺,富於激情,情感豐富。

孩子對世界有著怎樣的感受,感受到世界是怎麼一回事,對於創造力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多帶孩子去自然中去,尊重他們的情感表達,對於那些敏感的特質,也請珍惜,這些或許都是他們創造力的源泉之一。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在今年的十一假期,童行就帶領大家,遠離城市的人群和喧囂,迴歸山林,在大自然中和孩子們一起探訪無限可能性。

活動詳情,請點進鏈接瞭解:

國慶親子營|遠離人從眾,錯過這段北國秋色就是冬天啦

12

田倩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童行學院內容主編

畢業於法國高等商學院

正面管教講師

兒童發展和教育心理學博士在讀

育有三歲寶寶

相信最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 投稿 | 歡迎投遞原創稿件,來稿請投郵箱:[email protected]

轉載 | 後臺回覆“轉載”,獲取授權方式

童行學院

系統性通識教育

你“在看”我嗎?

"

週二

實踐

全文共4290字,閱讀時間5分鐘

在《創意,是一筆靈魂交易》中作者曾提到:“所有生命都有潛在的創造力。”只是現實的社會中,往往在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

“只是創造力往往會因受到各種阻礙而逐漸開始進入沉睡狀態。”

其實,每個孩子都擁有創造的潛能,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能力和潛能被埋沒了。

作為父母和老師,如何保護孩子的創造力,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之前的一篇文章,關於培養創造力,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點擊鏈接)裡我們介紹了關於創造力理解的幾個誤區,這裡再來回顧一下:

No.1

創造力僅僅與藝術相關

創造力在科學等很多領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創造力對各學科都很重要,從科學技術到富有創意的寫作、音樂、視覺藝術等都是如此。

No.2

智力並不能決定創造力

智商在創造力中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或者僅僅高智商並不能讓人成為一個極富創造力的人。智力、情感、動機和道德這些相互依存、共生並互相作用的矛盾力量促成了強大的創造力。

No.3

知識不會阻礙創造

知識不會阻礙創造力的發展,相反,知識可以成為孩子創造力發展的助推器,我們要了解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在合適的年齡給孩子提供合理獲得知識的渠道和素材。

No.4

創造力的對標是自身

對於發展中的兒童來說,評價他是否具有創造力,對標的應該是孩子自己。而不是要求孩子做到“和別人不一樣”。

今天的這篇文章,主要從家庭的角度來講講創造力的培養,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01

聚合思維和發散性思維

我們的應試教育經常被詬病遏制了孩子的創造力發展,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最核心的問題在於:應試教育大多導向的是聚合思維,而創造力需要的是發散性思維。

聚合思維指的是把各種信息聚合起來思考,朝著同一個方向而得一個正確答案的思維。所以應試教育要求我們找出問題的一個最佳答案,並且要精確。這樣更多服務的是教學效率和為了更方便選拔。

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要求個體從已有的信息出發,儘可能向各個方向擴展,不受已知的或現存的方式、方法、規則和範疇的約束,並且從這種擴散、輻射和求異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衍生出各種不同的結果。這種思路好比自行車車輪一樣,許多輻條以車軸為中心沿徑向向外輻射。

所以,發散思維是多向的、立體的和開放型的思維。發散性思維,有助於創造力的發展。

但是發散性思維的教學成果在教學體系中是比較難以量化標準和衡量,所以目前在以發散性思維為導向的教學活動普遍比例不大,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外、在家庭中多啟發孩子的創造力思維,多提供一些空間和時間去做創造力的活動。

02

有哪些培養創造力的活動?

具體怎麼做呢?

從我女兒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了一些摸索和實踐,也犯了很多家長會犯的錯誤,走了一些彎路,目前可以把之前的一些小的經驗總結一下分享給大家。

我分享具體的做法之前,先來聊一聊創造力的培養最重要的幾個條件:

一是主動自願的內部動機,即孩子內心的興趣和好奇心引起的動機。

二是自由民主的環境氣氛。

三是靈活多變的活動形式。

這幾個條件其實是貫穿在下面具體建議裡面的。

01

多提開放式問題

前面聊了,創造力需要的是發散思維。如何才能有更好的發散思維呢?

一個隨時隨地可以用的方法是:多提開放式問題,少提封閉式問題。

封閉式問題也就是,通常可以用 “是”、“不是”或者其他一個簡單的詞或數字來回答的問題。

比如,問孩子“你是要建造一個房子嗎”這就是封閉式問題。孩子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

如果問孩子“你想要建造什麼樣的房子”這就是開放式問題。這樣的問題沒有固定答案,而且可以從很多角度來回答。

家長可以多問孩子開放式問題,也可以鼓勵孩子多問自己開放式問題。

02

給孩子奇思妙想的空間

我女兒在看繪本,有時候很嚮往書裡的場景,她跟我說,媽媽我也想走進書裡啊,我想跟這個小朋友一起玩。

這時候我要說:“你走不進去孩子,別說傻話了。”那該多煞風景啊。孩子會怎麼想呢:哦,我這樣像是不對的,我還是不要亂想了。想象力就被打擊了。

記得曾經有位家長曾經留言說,我孩子都十歲了,還經常說些不靠譜的傻話,什麼想飛到天上去啊,想變成魚啊。

其實,不論你年齡多大,我們都有想像的權力。作為大人我們不也經常幻想和想象嗎。看到很美的畫,想要走進畫裡,或者“想要走進韓劇裡,跟男主談戀愛”……

孩子有想象力,並不是代表他們分不清想象和現實,而是他們被觸動了,被感染到了,是真摯感情的流露,是對美好事物的嚮往。這正是進一步拓展孩子想象力的好機會呀

孩子說想走進書裡,不妨問問她:這個想法真不錯呀,你走進去了會對裡面的主人公說些什麼呢?會在裡面做些什麼呢?

最近大熱的電影《哪吒》,裡面就“畫筆遨遊山河社稷圖”的情節,人物走進畫裡,憑藉一隻毛筆就能畫出想要的圖景,哪吒和師父猶如過山車一般遊山河社稷圖的場景,緊張刺激,又妙趣橫生,牢牢抓住的觀眾的注意力,引得人連連驚歎。

人為什麼不能走進畫裡?在想象中,在藝術作品、文學作品中就可以,這種與現實有差距的展現方式帶給我們多麼豐富有趣的體驗啊。

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前提。創造力是將想象力付諸實施。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尊重孩子的想象力,可以通過鼓勵和幫助孩子將想象付諸實施,真正變成創造力。

比如,孩子想象中的畫面,可以鼓勵他畫出來。

想象中理想的房子,可以通過各種材料搭建。

想要坐火箭飛上天空,那就和孩子一起做一個火箭,模擬升空的過程吧。

03

開放式的遊戲

可以給孩子一些玩具材料,這些材料最好可塑性比較強,不要太具象。

什麼叫太具像的玩具?比如毛絨玩具,一隻兔子,只能作為一隻兔子的功能出現,不太有想象和變化的空間。(但是不是毛絨玩具不好,在角色扮演的時候還是能發揮很多作用的。)

什麼是可塑性比較強的玩具,比如沙子,積木,磁力片,可以拆分、變形、任意組合出你想要創造的東西。用沙子堆城堡,用積木擺成各式各樣的東西等等……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線下課程中,孩子們用各種材料進行的搭建

當然這些東西可以任意組合。甚至有些我們通常不認為是玩具的東西也可以做為玩耍的素材。

比如,我有時會給女兒準備一些,麵粉,豆子,彩紙,小碗,意麵,橡皮泥,玻璃珠,火柴棍,小釦子等等。

有時她會把一些絨球和小釦子混合放到小碗裡面,說這是她做的蛋糕,上面插幾根火柴,又說這是蠟燭;或者她把剃鬚泡沫放在卷好的紙筒裡面,說這是冰淇淋。

我給她買的小坦克,她把側面的輪子拆下來,說這是相機,上方貼了一個溜溜眼當作快門。

相比製作精美的,細節充足的玩具,她反而更喜歡的是這樣些可以隨意組合,可以幫助她實現想象力的小零件。

開放式遊戲可以很好的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和創作欲,並給他們充分的自由去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深入探索。

02

家長是什麼角色?

我經常和女兒一起畫畫。有一次我給她準備了一個空白的面具,在上面小朋友可以任意塗抹創造。

我不自覺的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引導者。在她還沒有畫之前,在我的腦海裡已經設定了“大概應該畫成什麼樣”有了一個預設。我想象中大改應該畫成這個樣子吧。儘管她兩歲多,不會畫得成這樣,但是塗得五顏六色的應該也挺好看的吧。

結果我女兒開始畫了,她幾乎毫無章法的把所有的顏料混合在了一起,一遍遍塗得特別起勁,但是相比於“好看的作品”,她更享受的是塗抹的過程。

這個時候,我忍不住了,這跟我想象的差距也太大了,當時我下意識的想要“點撥”她一下:

寶寶,你看看,你把所有顏色混合在一起,最後變成了什麼顏色呢?她說灰色。這樣漂亮嗎?她看看我有點灰心的說:不漂亮。這個時候我又說,你看,你不要把所有顏色都混在一塊,分開塗,這樣就能保持顏料本來的顏色了……

她很聽話的照做了。大概又過了一段時間,我又給她準備了一次面具畫畫的遊戲,但是這次她一邊畫一邊問我:媽媽,是這樣畫嗎?這樣畫對嗎?

我突然驚覺,我之前“自作聰明”的指導卻讓女兒不知道該怎麼畫畫了。無形之中,我為女兒設立了一個標準的畫畫方式,讓畫畫這樣本來應該是自我表達的工具,變成了一項任務,抑制了她本身的創作力。

這時我才明白,怪不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女兒都不願意畫畫了,因為她怕犯錯,怕畫的不夠好,不想再一次體驗挫敗感

我迅速調整策略,我跟她說:你可以畫自己想畫的,選擇自己想用的顏料,這是你自己的作品,你可以自己做決定。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她給面具選了一個藍色的底色,一邊塗抹一遍說,這是個藍精靈。過了一會她又選了紅色,說藍精靈受傷了。過了一會又選了各種顏色。我問她,這是在畫什麼呢?她說是給受傷的藍精靈塗抹藥膏。

雖然這個面具在我看來完全沒有美感,而且還有點驚悚。但是女兒自己卻非常喜歡,她經常戴著並且要求家裡的每位家庭成員都試戴了一遍。她最終找回了畫畫的樂趣,和通過畫畫去表達和創作的慾望。

我開始認真思考,在孩子做一些有創造性的活動的時候,家長應該是什麼角色呢?

家長應該是空間、材料的提供者和推進活動的支持者,而不是活動的指導者。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寬鬆的環境和可以進行創作的空間,並且準備豐富多變的材料,這些材料可以是各種材質,有著不同的感觀體驗,可以隨意組合出千變萬化的效果。

但是我們陪伴在一旁不是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指導他做出一個符合我們審美標準的“作品”,或者是我們自己認為的很棒的作品,而是作為支持者更多激發孩子本身的創造力。

對於孩子的創作也儘量不要進行預設,更多關注他們的自我表達和思維方式。

有時候我們可能還會遇到這種情況,比如:給孩子準備好了繪畫材料,但是他畫上幾筆就覺得沒意思了;或者本來要搭建一個小房子,但是積木擺了幾塊就走掉了。

這個時候其實父母可以做一些拓展,把本來簡單的活動更豐富更深化一些呢?

以搭建房子為例,可以問問他,想搭建一個什麼樣的房子,給誰住呢?

比如孩子會回答,小兔子。

那麼小兔子住在這個房子裡還需要什麼?她吃什麼呢?在哪裡遊玩和休息呢?

孩子可能會回答,吃胡蘿蔔,院子裡種點胡蘿蔔。給她搭建一個滑滑梯。

那麼可能用到什麼材料呢,你想用什麼來搭建呢?

這樣,本來可能只是搭建一個房子,通過啟發式的提問,把這項搭建活動擴展得更加豐富起來。

當然這些提問可以邊建造邊進行,很多有創意的點子也是在過程中不斷的湧現的。

總結一下,家長可以在孩子的創造性活動中充當什麼角色呢:

環境的支持者

素材的提供者

思維的拓展者

03

創造力的源泉

什麼才是創造力的源泉?

我們前面所說的更多的是技法層面的建議和做法,但是還有兩個方面我覺得更加非常重要,是保證創造力產出的根本:一個是不過分施壓。還有一個是保持敏銳的感知力。

01

不過分施壓

不給孩子太大的壓力。這個我們經常說,但是也特別容易被忽視。

人們只有對從事的某一領域的事業有真正的熱情,對工作本身感興趣而不是對潛在的回報感興趣,才會取得創造性成就。

如果對兒童施加過分的壓力,或驅使兒童一心為了獲獎的話,將會使他們喪失對所追求目標的內在興趣,從而真正地損傷他們的創造力。

玩跟學,自由時間和安排好的時間,是要有一個平衡。走向任何一個極端都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02

保持敏銳的感知力

我們的教育系統在這一層面做的太少了,通常我們都會讚美理性,忽視感性。深藏於我們潛意識的中的觀念:喜怒不形於色是對人的讚美,情感豐富和敏感,就變成了貶義詞。事實上,情感在各種認知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尋找自己真正的創造力,不僅要靠理性,也要靠感覺。

在任何領域,創造力都不是一件嚴格符合邏輯的事情。它不光需要從現有的觀點中提取,也需要從感覺和直覺力取經。對自己和外界敏感,並且能敏銳捕捉、感知到變化的人,更容易有新的發現。

科學和藝術中那些靈感迸發的時刻,都跟個人激情相關。看看世界上最富創造力的人吧,他們尊重自己的感覺,富於激情,情感豐富。

孩子對世界有著怎樣的感受,感受到世界是怎麼一回事,對於創造力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多帶孩子去自然中去,尊重他們的情感表達,對於那些敏感的特質,也請珍惜,這些或許都是他們創造力的源泉之一。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在今年的十一假期,童行就帶領大家,遠離城市的人群和喧囂,迴歸山林,在大自然中和孩子們一起探訪無限可能性。

活動詳情,請點進鏈接瞭解:

國慶親子營|遠離人從眾,錯過這段北國秋色就是冬天啦

12

田倩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童行學院內容主編

畢業於法國高等商學院

正面管教講師

兒童發展和教育心理學博士在讀

育有三歲寶寶

相信最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 投稿 | 歡迎投遞原創稿件,來稿請投郵箱:[email protected]

轉載 | 後臺回覆“轉載”,獲取授權方式

童行學院

系統性通識教育

你“在看”我嗎?

家庭生活,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