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區房72小時》|“中式教育”影射下的社會徵候

引子

一句“為了孩子,你願意付出多少?”道出了中國家長的辛酸,但是,作為父母真正瞭解自己孩子想要什麼嗎?

《學區房72小時》|“中式教育”影射下的社會徵候

2018年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我不是藥神》上映之後,不僅引發了社會輿論,而且還推動了有關法規和政策的建構與完善,體現了電影創作者將鏡頭對準當下,扛起了現實主義作品社會擔當的精神。此後,隨著時間地推移湧現出了一批諸如《寶貝兒》《找到你》《狗十三》《無名之輩》《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等社會現實題材的國產電影,這類電影在題材選擇上注重當下社會熱點問題,以展現現實生活為主要目的,關注小人物的生存狀況,揭示、批判和反思當下社會存在的不良現象,並彰顯一種難能可貴的人文關懷。

《學區房72小時》|“中式教育”影射下的社會徵候

最近上映的《學區房72小時》僅從片名就可以看出是關於當下社會有關學區房的現實問題。影片圍繞一名大學老師傅重為了能讓女兒進入重點小學讀書,急需購買一套學區房而展開,在“買房”與“賣房”之間發生了一連串荒誕而諷刺的事情,不但關注了學區房問題,更是通過這一現實問題影射當代中國社會深處的畸形和病態。

在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匱乏的當今社會,《學區房72小時》不僅在題材選擇上關注當今社會熱點問題,而且導演採用半紀錄式的拍攝方式增強了電影的真實感。影片的主人公傅重在追保姆的車奔跑時、帶女兒去參加去參加輔導班時、去看學區房的時候,都採用手持攝影的搖晃鏡頭。導演一方面想通過這些創作手法來真實地刻畫一個普通人搶學區房的故事,另一方面來暗喻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人們都在為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奔跑。

《學區房72小時》|“中式教育”影射下的社會徵候

作為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學區房72小時》融入了導演對於一些社會問題的獨特思考,在短短72小時的房事交易過程中,彷彿是當今中國無數家庭對待孩子教育問題的戲劇化寫照。隨著故事的逐漸深入,男主角傅重面臨各種各樣的矛盾,以撒謊的形式從牛阿姨手裡奪取房子買賣權。這其中牽連著各種各樣地人情糾葛,由此引申出大大小小的社會話題,諸如“師生戀”、“抑鬱症患者”、“天價彩禮”、“人與人之間誠信缺失”等等。這些問題不僅作為影片戲劇衝突的主要元素,而且承載著很多社會問題引發每個人的反思。

《學區房72小時》|“中式教育”影射下的社會徵候

影片將這些社會問題很好地融入以傅重為代表三個不同家庭,極具諷刺意味。首先,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時男主角傅重表現出中國家長式的絕對權威,他抱著“輸什麼都不能輸學區房”的態度,堅持要讓女兒上最好的小學,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甚至在家庭中無視妻子的建議;其次,相比家長式的絕對權威,影片中的牛阿姨對兒子百依百順,過分溺愛,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給兒子購買符合結婚條件的房子;最後,袁女士為了能讓女兒出國讀研,以買房的名義來賄賂老師,替女兒規劃好未來,這也是中國傳統家庭中常見的親情獨裁。

《學區房72小時》|“中式教育”影射下的社會徵候

導演從這三個不同家庭影射出中國教育所存在的弊端,在“一切為了孩子”觀念的驅使下甚至演變成一種社會群體性疾病,人與人應有的原則被金錢打破。就像男主角傅重已經和牛阿姨簽好合同,同意把房子低價賣給牛阿姨,在得知袁女士能開出更高的價格,又拒絕和牛阿姨進行房產交易,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信任在哪裡?同時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結果是在這場父母焦慮症的影響下,行為承受者往往是最弱小的孩子,孩子被裹挾在這個社會焦慮的浪潮中,沒有話語權,所有的事情都被父母提前安排好,諸如把孩子送進重點學校讀書、參加各類輔導班、興趣班、甚至都給孩子規劃好未來。這些雖然都是想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但是這種教育或許已經失去了它的本質意義,孩子們會幸福嗎?學校還能培養出一個健康而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嗎?這或許應該是全社會每一個人值得思考的問題。

《學區房72小時》|“中式教育”影射下的社會徵候

迴歸電影本身,《學區房72小時》通過把握故事節奏,以及手持攝影的搖晃鏡頭來營造一種強烈的緊張感,所有的情節都被壓縮在72小時之內。這樣的處理方式強化了人物間的戲劇衝突,深化了影片的主題。影片中主人公車內的音樂也是導演精心安排地,自始至終貫穿著整部影片,其播放速度的急緩暗喻著主人公搶學區房時的心情。在影片開頭,傅重得知好友手裡有一套學區房,在看房的路上,車內音樂的播放速度逐漸加快,暗示主人公內心的焦急,學區房確定以後在回家的路上,音樂又轉變為舒緩而正常,這樣的處理手法在影片中反覆使用,來襯托主人公內心世界的變化。再如,一連串高樓被擠壓成一片的長鏡頭,在視覺上造成一種強烈的壓迫感,導演以此來暗喻生活在這個社會的每個人都揹負著巨大的壓力,也正如主角的名字傅重(負重)一樣。

《學區房72小時》|“中式教育”影射下的社會徵候

在中國社會“學區房”是無數家庭都會面對的壓力,尤其在二胎政策出臺以後,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中國社會,“上學難”成為老百姓茶餘飯後的熱點話題,可是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導演沒有給出答案。但是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具有諷刺意味的一點,作為真正權力掌握者,例如學校書記、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師都是有聲而無面的存在。另外,導演在影片中多處利用鏡子,比如車內的倒視鏡、家裡的半身鏡、餐廳的鏡子等來暗示人物關係,讓觀眾產生一個旁觀的視角,“角色活生生的生活在充滿戲劇化的生活裡,觀眾也能隨之進入感受到真實”。

《學區房72小時》|“中式教育”影射下的社會徵候

總而言之,《學區房72小時》的現實關照面廣,涉及許多家庭面對的現實問題,是一部集眾多社會問題的電影,表象是在講述一個學區房的問題,其實更深層次是在刻畫人性。影片沒有遵循眾多反映社會問題類電影中“在面對自我需要與社會道德、制度、法律發生衝突時,會不自覺的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在自我徘徊中選擇‘善’,具體表現為舍已為人、舍小家為大家的行動”,如《我不是藥神》《寶貝兒》《無名之輩》等,主人公在人性的拷問中都選擇“善”。相反,在《學區房72小時》中,主人公為了得到“學區房”甚至使用欺騙的手段,在面對律師和牛阿姨的質問時,謊稱自己妻子一直不同意把房子賣出去,而且向妻子隱瞞自己出軌的事實,甚至不考慮如果不把房子賣給牛阿姨所造成的後果,導演用這種反常規的表達方式極具批判意味,引導觀眾對“中式教育”產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和共鳴。

《學區房72小時》|“中式教育”影射下的社會徵候

一影一話 譜人世虛實

俱是覆舟風雨 書字可抵愁

微信公眾號:SuperFlaneur

公眾號團隊: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戲劇與影視學

終南影話 電影小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