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為什麼這世界和你們說的不一樣?”乖孩子受的傷,最重'

"
"
“老師,為什麼這世界和你們說的不一樣?”乖孩子受的傷,最重

1.為什麼乖巧正直的孩子容易受傷?

小時候幾件事想起來心裡會痛。

北方下大雪,學校都會組織學生清掃。每次我都很賣力,有一次悶頭幹活,手掌生疼,摘下手套看看,手心用力太猛,青紫了一大片。

那時,我屬於班級裡話不多的老實孩子。專注在自己的內心世界,鮮有嘴巴甜的時候,老師會忽略我,我也見老師繞道走。

就在我全心全意剷雪,把手心弄青紫的那次,身邊幾位同學早就停下勞動,站在那裡閒聊了。等我直腰休息的時候,老師不知從哪裡冒出來,再回頭,那些玩樂的同學已經全力以赴地剷起雪來……

可想而知,勞動小紅花沒有我,而是蓋在了閒聊同學的名字後面。

還有一次,教師節給老師寫感謝信,我寫了整整三頁紙,第二天臉紅脖子粗地送給班主任,才長呼一口氣。表達情感不是我擅長的,尤其是對老師。

結果老師第二天叫我去辦公室,溫柔勸解我把感謝信送給美術老師,因為大多數孩子把信寫給了她,而美術老師一封信沒有收到。

我含著眼淚拿著刻刀一點點把班主任的名字刮掉,寫上了另一個名字……

有一段時間,我不知道是自己傻呢,還是自己傻,反正就是琢磨不透為什麼真誠付出沒有回報?

我的“執拗”為我贏得了一批好朋友,東北人的實誠,是結交死黨的標籤,人人讚賞,但也會惋惜放一句話:吃虧是福。

這是來自我切身的體驗,當我們按照父母教授的老老實實做人,經常會受到來自“不規矩”人們的挑釁或者示威。

有些傷雖不致傷筋動骨,卻埋在心底,演變成長久的痛感記憶,甚至影響了日後的生命軌跡。

那股難以名狀的複雜情緒,陪伴著我往前走。使我始終對“權威者”感到莫名地恐懼和不解,無論是在學校求學階段,還是在進入職場之後。

"
“老師,為什麼這世界和你們說的不一樣?”乖孩子受的傷,最重

1.為什麼乖巧正直的孩子容易受傷?

小時候幾件事想起來心裡會痛。

北方下大雪,學校都會組織學生清掃。每次我都很賣力,有一次悶頭幹活,手掌生疼,摘下手套看看,手心用力太猛,青紫了一大片。

那時,我屬於班級裡話不多的老實孩子。專注在自己的內心世界,鮮有嘴巴甜的時候,老師會忽略我,我也見老師繞道走。

就在我全心全意剷雪,把手心弄青紫的那次,身邊幾位同學早就停下勞動,站在那裡閒聊了。等我直腰休息的時候,老師不知從哪裡冒出來,再回頭,那些玩樂的同學已經全力以赴地剷起雪來……

可想而知,勞動小紅花沒有我,而是蓋在了閒聊同學的名字後面。

還有一次,教師節給老師寫感謝信,我寫了整整三頁紙,第二天臉紅脖子粗地送給班主任,才長呼一口氣。表達情感不是我擅長的,尤其是對老師。

結果老師第二天叫我去辦公室,溫柔勸解我把感謝信送給美術老師,因為大多數孩子把信寫給了她,而美術老師一封信沒有收到。

我含著眼淚拿著刻刀一點點把班主任的名字刮掉,寫上了另一個名字……

有一段時間,我不知道是自己傻呢,還是自己傻,反正就是琢磨不透為什麼真誠付出沒有回報?

我的“執拗”為我贏得了一批好朋友,東北人的實誠,是結交死黨的標籤,人人讚賞,但也會惋惜放一句話:吃虧是福。

這是來自我切身的體驗,當我們按照父母教授的老老實實做人,經常會受到來自“不規矩”人們的挑釁或者示威。

有些傷雖不致傷筋動骨,卻埋在心底,演變成長久的痛感記憶,甚至影響了日後的生命軌跡。

那股難以名狀的複雜情緒,陪伴著我往前走。使我始終對“權威者”感到莫名地恐懼和不解,無論是在學校求學階段,還是在進入職場之後。

“老師,為什麼這世界和你們說的不一樣?”乖孩子受的傷,最重

2.乖巧正直的孩子是“沉默的大多數”

社會文化和教育,像是另類的父母,形塑著我們孩子的樣貌、性格。但孩子從中得到的,不一定是涵容與滋養,有時也伴隨著傷害。

彼時,不論老師還是家長的目光大多專注在“問題少年”的身上,反而忽略了絕大多數守規矩、安靜的孩子。

這些孩子聽從父母師長良言、服膺乖順“美德”,很少在人群中起鬨——源於他們不希望給別人添麻煩和增加困擾。

他們自省,有時心裡受傷卻不自知,即使受了委屈,仍以為是自己的錯,他們甚至極少出校在學校的心理輔導室,去傾訴自己內心的矛盾和糾結。他們是被忽略的一群“好孩子”。

臺灣資深心理諮詢師陳鴻彬,曾在《你為何成為父母的翻版》裡提到自己面對一群乖巧的孩子時,曾非常害怕他們開口問:老師,乖巧、聽話有錯麼?

他在面對這群孩子的時候,彷彿面對了曾經的自己——那個急迫做長途車回家,卻因為遵守了排隊的原則,在其他同學一擁而上時,一次次被排擠在隊伍的最後,以至於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他需要三四個小時後才能到家。

在一次次心理諮詢之後,他彷彿隱約看見那個哭泣的少年,在寒風中一邊自我懷疑,一邊對主流教育框架控訴。

心理諮詢師的內心不是銅牆鐵壁,碰觸也會痛,通過傾聽孩子們的心聲,他的內心也獲得了成長和頓悟。他對這群乖巧的孩子如是說:

親愛的孩子,你真的值得更多的疼惜。

你不需要更多的“保護”,而是在你對社會懷抱希望,對生命和善,卻又感到挫敗時,可以有人願意理解你的難過與失望,並且帶你一起真實地看見:除了失望與難過,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多看事情好的一面,遭遇一些不平和波折反而磨練了心性,讓人生的道路更加篤定。誠然,傷痛已然存在,但並不是沒有辦法療愈。成長的道路也絕非一朝一夕,需要你不斷的覺察和完善。

"
“老師,為什麼這世界和你們說的不一樣?”乖孩子受的傷,最重

1.為什麼乖巧正直的孩子容易受傷?

小時候幾件事想起來心裡會痛。

北方下大雪,學校都會組織學生清掃。每次我都很賣力,有一次悶頭幹活,手掌生疼,摘下手套看看,手心用力太猛,青紫了一大片。

那時,我屬於班級裡話不多的老實孩子。專注在自己的內心世界,鮮有嘴巴甜的時候,老師會忽略我,我也見老師繞道走。

就在我全心全意剷雪,把手心弄青紫的那次,身邊幾位同學早就停下勞動,站在那裡閒聊了。等我直腰休息的時候,老師不知從哪裡冒出來,再回頭,那些玩樂的同學已經全力以赴地剷起雪來……

可想而知,勞動小紅花沒有我,而是蓋在了閒聊同學的名字後面。

還有一次,教師節給老師寫感謝信,我寫了整整三頁紙,第二天臉紅脖子粗地送給班主任,才長呼一口氣。表達情感不是我擅長的,尤其是對老師。

結果老師第二天叫我去辦公室,溫柔勸解我把感謝信送給美術老師,因為大多數孩子把信寫給了她,而美術老師一封信沒有收到。

我含著眼淚拿著刻刀一點點把班主任的名字刮掉,寫上了另一個名字……

有一段時間,我不知道是自己傻呢,還是自己傻,反正就是琢磨不透為什麼真誠付出沒有回報?

我的“執拗”為我贏得了一批好朋友,東北人的實誠,是結交死黨的標籤,人人讚賞,但也會惋惜放一句話:吃虧是福。

這是來自我切身的體驗,當我們按照父母教授的老老實實做人,經常會受到來自“不規矩”人們的挑釁或者示威。

有些傷雖不致傷筋動骨,卻埋在心底,演變成長久的痛感記憶,甚至影響了日後的生命軌跡。

那股難以名狀的複雜情緒,陪伴著我往前走。使我始終對“權威者”感到莫名地恐懼和不解,無論是在學校求學階段,還是在進入職場之後。

“老師,為什麼這世界和你們說的不一樣?”乖孩子受的傷,最重

2.乖巧正直的孩子是“沉默的大多數”

社會文化和教育,像是另類的父母,形塑著我們孩子的樣貌、性格。但孩子從中得到的,不一定是涵容與滋養,有時也伴隨著傷害。

彼時,不論老師還是家長的目光大多專注在“問題少年”的身上,反而忽略了絕大多數守規矩、安靜的孩子。

這些孩子聽從父母師長良言、服膺乖順“美德”,很少在人群中起鬨——源於他們不希望給別人添麻煩和增加困擾。

他們自省,有時心裡受傷卻不自知,即使受了委屈,仍以為是自己的錯,他們甚至極少出校在學校的心理輔導室,去傾訴自己內心的矛盾和糾結。他們是被忽略的一群“好孩子”。

臺灣資深心理諮詢師陳鴻彬,曾在《你為何成為父母的翻版》裡提到自己面對一群乖巧的孩子時,曾非常害怕他們開口問:老師,乖巧、聽話有錯麼?

他在面對這群孩子的時候,彷彿面對了曾經的自己——那個急迫做長途車回家,卻因為遵守了排隊的原則,在其他同學一擁而上時,一次次被排擠在隊伍的最後,以至於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他需要三四個小時後才能到家。

在一次次心理諮詢之後,他彷彿隱約看見那個哭泣的少年,在寒風中一邊自我懷疑,一邊對主流教育框架控訴。

心理諮詢師的內心不是銅牆鐵壁,碰觸也會痛,通過傾聽孩子們的心聲,他的內心也獲得了成長和頓悟。他對這群乖巧的孩子如是說:

親愛的孩子,你真的值得更多的疼惜。

你不需要更多的“保護”,而是在你對社會懷抱希望,對生命和善,卻又感到挫敗時,可以有人願意理解你的難過與失望,並且帶你一起真實地看見:除了失望與難過,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多看事情好的一面,遭遇一些不平和波折反而磨練了心性,讓人生的道路更加篤定。誠然,傷痛已然存在,但並不是沒有辦法療愈。成長的道路也絕非一朝一夕,需要你不斷的覺察和完善。

“老師,為什麼這世界和你們說的不一樣?”乖孩子受的傷,最重

3.療愈兒時的傷痛,嘗試心靈書寫法,自問自答三個問題

乖孩子受傷,在於他們理性的天平一再受到挑戰,而自己如同孤獨的“戰士”,一方面受到違背內心道義行為的衝擊,另一方面有剋制自己做該做的事。

當他們的情緒被身邊的人看見和接納,也就給了他們情緒的出口,從而找到了自己的根基,更繼續做真實正直的自己。

推薦大家採用書寫療愈的方式,自問自答三個問題,促進自己內心的成長和力量的生髮:

第一,寫下自己曾因為乖巧順從而感到委屈或受傷的事件。

需要被看見,應該自己先看見和麵對。真實面向自己,緩緩接近那道傷疤,雖然過去多年,但心上的痛依然清晰。

嘗試問自己三個問題

一是事件發生在幾歲的時候?

二是在這些事件的背後,真正讓你感到受傷或委屈的是什麼?你心中有什麼疑惑?

三是當時的你,最期待誰出現協助?你希望他可以做些什麼?為什麼?

臨床心理學家喬尼斯·韋伯曾提出一個概念——童年期情感忽視(CEN),指的是一種由於成人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迴應所造成的創傷。

家庭中容易出現一種場景,孩子滿心受傷地傾訴自己的遭遇,卻被父母嗤之以鼻地搪塞回去。“這麼點事值得麼?”殊不知,這點“小事”對孩子來說就是“天大的事”。處理不好,會成為孩子內心的癥結。

父母的在場,尤為重要。

第二,如果邀請“現在的你“對”當時的自己”說些話,你會想說些什麼以好好陪伴、支持他?

內心的那個孩子當年受傷落淚,他孤立無援,傾訴無門。當他沉浸在自我責備的沼澤之中,是很難抽離出來,換一個角度重新看待問題的。

書寫療愈的好處是,你可以在書寫的同時,百無禁忌地宣洩自己的情緒。請不要質疑自我對話的可行性,沒有人比自己更能瞭解自己。尤其是當時間過去這許多年,頭腦將這份記憶“添油加醋”,賦予了更多沉重的意義。

你需要揭開這層傷疤,讓它潺潺流出鮮血,如同給自己一個機會,重新走一遍當年的“崎嶇”之路。坦然面對,然後翻篇,揮手作別。這份自我面對的儀式感,將幫助你生髮出更多的勇氣,走向未來。

第三,回到現在。現在的你,長大了,也擁有更多改變所處環境的資源與能力,可以如何善用這些力量,以協助你類似處境與經驗的孩子少些辛苦呢?

回到現在的重點,一方面是提醒自己不走“老路”,面對相似情景,仍然讓自己“受傷”,而是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守住自己的底線,做正確的事,不隨風飄搖。

另一方面,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努力幫助受傷或者可能受傷的孩子,哪怕是傾聽也好,做那個主動“看見”他們遭遇的成年人。循循善誘鼓勵他們減少自我質疑和貶低。

社會大環境下,仍然需要一些人堅守道德的底線,用社群的自治約束不良的行為。正直並沒有錯,他們值得更多的愛待。

"
“老師,為什麼這世界和你們說的不一樣?”乖孩子受的傷,最重

1.為什麼乖巧正直的孩子容易受傷?

小時候幾件事想起來心裡會痛。

北方下大雪,學校都會組織學生清掃。每次我都很賣力,有一次悶頭幹活,手掌生疼,摘下手套看看,手心用力太猛,青紫了一大片。

那時,我屬於班級裡話不多的老實孩子。專注在自己的內心世界,鮮有嘴巴甜的時候,老師會忽略我,我也見老師繞道走。

就在我全心全意剷雪,把手心弄青紫的那次,身邊幾位同學早就停下勞動,站在那裡閒聊了。等我直腰休息的時候,老師不知從哪裡冒出來,再回頭,那些玩樂的同學已經全力以赴地剷起雪來……

可想而知,勞動小紅花沒有我,而是蓋在了閒聊同學的名字後面。

還有一次,教師節給老師寫感謝信,我寫了整整三頁紙,第二天臉紅脖子粗地送給班主任,才長呼一口氣。表達情感不是我擅長的,尤其是對老師。

結果老師第二天叫我去辦公室,溫柔勸解我把感謝信送給美術老師,因為大多數孩子把信寫給了她,而美術老師一封信沒有收到。

我含著眼淚拿著刻刀一點點把班主任的名字刮掉,寫上了另一個名字……

有一段時間,我不知道是自己傻呢,還是自己傻,反正就是琢磨不透為什麼真誠付出沒有回報?

我的“執拗”為我贏得了一批好朋友,東北人的實誠,是結交死黨的標籤,人人讚賞,但也會惋惜放一句話:吃虧是福。

這是來自我切身的體驗,當我們按照父母教授的老老實實做人,經常會受到來自“不規矩”人們的挑釁或者示威。

有些傷雖不致傷筋動骨,卻埋在心底,演變成長久的痛感記憶,甚至影響了日後的生命軌跡。

那股難以名狀的複雜情緒,陪伴著我往前走。使我始終對“權威者”感到莫名地恐懼和不解,無論是在學校求學階段,還是在進入職場之後。

“老師,為什麼這世界和你們說的不一樣?”乖孩子受的傷,最重

2.乖巧正直的孩子是“沉默的大多數”

社會文化和教育,像是另類的父母,形塑著我們孩子的樣貌、性格。但孩子從中得到的,不一定是涵容與滋養,有時也伴隨著傷害。

彼時,不論老師還是家長的目光大多專注在“問題少年”的身上,反而忽略了絕大多數守規矩、安靜的孩子。

這些孩子聽從父母師長良言、服膺乖順“美德”,很少在人群中起鬨——源於他們不希望給別人添麻煩和增加困擾。

他們自省,有時心裡受傷卻不自知,即使受了委屈,仍以為是自己的錯,他們甚至極少出校在學校的心理輔導室,去傾訴自己內心的矛盾和糾結。他們是被忽略的一群“好孩子”。

臺灣資深心理諮詢師陳鴻彬,曾在《你為何成為父母的翻版》裡提到自己面對一群乖巧的孩子時,曾非常害怕他們開口問:老師,乖巧、聽話有錯麼?

他在面對這群孩子的時候,彷彿面對了曾經的自己——那個急迫做長途車回家,卻因為遵守了排隊的原則,在其他同學一擁而上時,一次次被排擠在隊伍的最後,以至於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他需要三四個小時後才能到家。

在一次次心理諮詢之後,他彷彿隱約看見那個哭泣的少年,在寒風中一邊自我懷疑,一邊對主流教育框架控訴。

心理諮詢師的內心不是銅牆鐵壁,碰觸也會痛,通過傾聽孩子們的心聲,他的內心也獲得了成長和頓悟。他對這群乖巧的孩子如是說:

親愛的孩子,你真的值得更多的疼惜。

你不需要更多的“保護”,而是在你對社會懷抱希望,對生命和善,卻又感到挫敗時,可以有人願意理解你的難過與失望,並且帶你一起真實地看見:除了失望與難過,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多看事情好的一面,遭遇一些不平和波折反而磨練了心性,讓人生的道路更加篤定。誠然,傷痛已然存在,但並不是沒有辦法療愈。成長的道路也絕非一朝一夕,需要你不斷的覺察和完善。

“老師,為什麼這世界和你們說的不一樣?”乖孩子受的傷,最重

3.療愈兒時的傷痛,嘗試心靈書寫法,自問自答三個問題

乖孩子受傷,在於他們理性的天平一再受到挑戰,而自己如同孤獨的“戰士”,一方面受到違背內心道義行為的衝擊,另一方面有剋制自己做該做的事。

當他們的情緒被身邊的人看見和接納,也就給了他們情緒的出口,從而找到了自己的根基,更繼續做真實正直的自己。

推薦大家採用書寫療愈的方式,自問自答三個問題,促進自己內心的成長和力量的生髮:

第一,寫下自己曾因為乖巧順從而感到委屈或受傷的事件。

需要被看見,應該自己先看見和麵對。真實面向自己,緩緩接近那道傷疤,雖然過去多年,但心上的痛依然清晰。

嘗試問自己三個問題

一是事件發生在幾歲的時候?

二是在這些事件的背後,真正讓你感到受傷或委屈的是什麼?你心中有什麼疑惑?

三是當時的你,最期待誰出現協助?你希望他可以做些什麼?為什麼?

臨床心理學家喬尼斯·韋伯曾提出一個概念——童年期情感忽視(CEN),指的是一種由於成人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迴應所造成的創傷。

家庭中容易出現一種場景,孩子滿心受傷地傾訴自己的遭遇,卻被父母嗤之以鼻地搪塞回去。“這麼點事值得麼?”殊不知,這點“小事”對孩子來說就是“天大的事”。處理不好,會成為孩子內心的癥結。

父母的在場,尤為重要。

第二,如果邀請“現在的你“對”當時的自己”說些話,你會想說些什麼以好好陪伴、支持他?

內心的那個孩子當年受傷落淚,他孤立無援,傾訴無門。當他沉浸在自我責備的沼澤之中,是很難抽離出來,換一個角度重新看待問題的。

書寫療愈的好處是,你可以在書寫的同時,百無禁忌地宣洩自己的情緒。請不要質疑自我對話的可行性,沒有人比自己更能瞭解自己。尤其是當時間過去這許多年,頭腦將這份記憶“添油加醋”,賦予了更多沉重的意義。

你需要揭開這層傷疤,讓它潺潺流出鮮血,如同給自己一個機會,重新走一遍當年的“崎嶇”之路。坦然面對,然後翻篇,揮手作別。這份自我面對的儀式感,將幫助你生髮出更多的勇氣,走向未來。

第三,回到現在。現在的你,長大了,也擁有更多改變所處環境的資源與能力,可以如何善用這些力量,以協助你類似處境與經驗的孩子少些辛苦呢?

回到現在的重點,一方面是提醒自己不走“老路”,面對相似情景,仍然讓自己“受傷”,而是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守住自己的底線,做正確的事,不隨風飄搖。

另一方面,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努力幫助受傷或者可能受傷的孩子,哪怕是傾聽也好,做那個主動“看見”他們遭遇的成年人。循循善誘鼓勵他們減少自我質疑和貶低。

社會大環境下,仍然需要一些人堅守道德的底線,用社群的自治約束不良的行為。正直並沒有錯,他們值得更多的愛待。

“老師,為什麼這世界和你們說的不一樣?”乖孩子受的傷,最重

4.擁有成長的力量,把自己愛回來。

人非聖賢,無法做到對周遭事情毫無反應。而且年少時根植內心的痛,總像一根刺,時常隱隱作痛。

如果把內心的痛當作負面情緒發作的誘因,如同向你伸出了情緒共舞的“邀請”,有時是難以拒絕的,這種思維的慣性會讓自己一直沉浸在苦楚之中。

乖巧的孩子時常把別人的錯歸咎於自己,處在這種負面情緒之下,只會讓自己被情緒掌控,壓抑難過。

但,如果你可以用書寫療愈的方式面向自己,如同打斷了負向情緒共舞的序列與步伐,也便走向了對內心受傷的“孩子”表達理解的正向開端。

我們時常忘了我們已經長大,忘了可以通過長大後的自己,陪伴自己走過一段療愈的路,並用自己的力量,善用生命中的資源,把自己愛回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