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焦慮來自哪裡?

不完美媽媽 大學 讀書 幼教魚老師 2019-05-19
家長的焦慮來自哪裡?

有家長說:“買學區房孩子可以上好小學,上了好小學就可以上好中學,好大學,就可以找到好工作”;

“好的學校有更好的師資、生源,孩子在那讀書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前途自然更好”;

“學區房等於好教育”;

“別人家的孩子上興趣班,我家的孩子也得上,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焦慮幾乎成了當今家長的標配,有人這樣定義這一代家長:他們不一定是最好的家長,但肯定是最焦慮的一代家長。

為什麼家長會如此焦慮,家長焦慮的背後反映了家長怎樣的教育觀念呢?

應該如何從焦慮中解脫出來呢?

家長要從焦慮中解脫出來,就需要明白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教育是示範和引導

古人云“身教重於言教”。

孩子是通過模仿來學習、感受這個世界的。

家長希望孩子做什麼,你就演示給他看,這個效果特別好。

興趣的引導,潛質、天賦的保護和激發,都需要家長的引導。

尤其是當孩子努力了,還處於困境時,應該告訴孩子:別怕,有媽媽在身邊,咱們一起走過這段困難時期。

教育是陪伴

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陪伴是一種無聲的關愛與呵護,是孩子心中最溫暖的太陽,能感受家的溫暖與愛的幸福。

有教育家研究發現:促使孩子在學習能力傾向測試上得高分的,智商、社會條件、經濟地位都不及一個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經常與父母一起吃晚飯”。

所以,真正合格的教育,並不是買套“學區房”,而是用心去陪伴、觀察與分享孩子的成長。

數據表明:“能感受到家人的支持和關心”的家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為74.12﹪,而冷漠、疏離的家庭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僅為12.48﹪。

教育是等待

春天開好,秋天結果,成熟需要時間。

教育也需要等待,等待孩子的省悟,等待她找到自己的方法,等待她找到自己的方向。

每一個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花期”,有屬於自己的行走方式和軌道。

所以,有教師說:先前教一年級的時候,前兩個月,有不少孩子好像什麼都一教就會,顯然之前學過;有些孩子需要多記幾遍。

經過一個學年的努力,之前一些看起來學得慢的孩子迎頭趕上,那些早早學過新知識的孩子反而沒有什麼優勢了。

家長要從焦慮中解脫出來,需要重新確定成功的定義。

家長之所以如此焦慮,就在於把成功定義為“考上好大學,找份好工作。”

成功應該是:有自己的快樂和成就,不浪費自己的才智。

家長不應該把自己未滿足的需求強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成龍成鳳”“光宗耀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