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
"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是否鼓勵孩子“做自己”,近來已成為不少大人爭議的話題。

在接孩子下課回家的路上,發生了這樣一段對話:“媽媽,爺爺外語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成為外交官呢?”“本來是可以成為外交官的,但是那時候發生了一些事情,爺爺的媽媽想讓爺爺回到自己身邊,最終爺爺選擇了聽從他的媽媽,而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回到了老家。如果是你,我作為你的媽媽,一定會支持你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媽媽希望你有夢想,並且為之努力。”這個談話意外而沉重,作為母親,其實我最憂慮的,是孩子何時找到那個真正的自己,發現自己想要的生活,感到有意義地去生活。

以上,是一位讀者給我的留言。

讓孩子做自己,不就是鼓勵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嗎?孩子那麼小,認知不足,是非觀和道德觀都不完善,這不是毀孩子嗎?

這也是不少家長的疑惑與顧慮。

"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是否鼓勵孩子“做自己”,近來已成為不少大人爭議的話題。

在接孩子下課回家的路上,發生了這樣一段對話:“媽媽,爺爺外語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成為外交官呢?”“本來是可以成為外交官的,但是那時候發生了一些事情,爺爺的媽媽想讓爺爺回到自己身邊,最終爺爺選擇了聽從他的媽媽,而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回到了老家。如果是你,我作為你的媽媽,一定會支持你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媽媽希望你有夢想,並且為之努力。”這個談話意外而沉重,作為母親,其實我最憂慮的,是孩子何時找到那個真正的自己,發現自己想要的生活,感到有意義地去生活。

以上,是一位讀者給我的留言。

讓孩子做自己,不就是鼓勵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嗎?孩子那麼小,認知不足,是非觀和道德觀都不完善,這不是毀孩子嗎?

這也是不少家長的疑惑與顧慮。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前段時間,有篇很火的文章說,廢掉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長大。

文章中強調:

孩子小,本身認知能力不足,無法判斷事情的好壞,是否對自己的將來有害。按照自己喜歡方式成長的孩子,身無技能護體,將來就會寸步難行。

狠狠地逼迫孩子學習,而不是讓孩子釋放天性,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成長,其實這才是對孩子的將來負責。

因為教育本身,其實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是否鼓勵孩子“做自己”,近來已成為不少大人爭議的話題。

在接孩子下課回家的路上,發生了這樣一段對話:“媽媽,爺爺外語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成為外交官呢?”“本來是可以成為外交官的,但是那時候發生了一些事情,爺爺的媽媽想讓爺爺回到自己身邊,最終爺爺選擇了聽從他的媽媽,而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回到了老家。如果是你,我作為你的媽媽,一定會支持你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媽媽希望你有夢想,並且為之努力。”這個談話意外而沉重,作為母親,其實我最憂慮的,是孩子何時找到那個真正的自己,發現自己想要的生活,感到有意義地去生活。

以上,是一位讀者給我的留言。

讓孩子做自己,不就是鼓勵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嗎?孩子那麼小,認知不足,是非觀和道德觀都不完善,這不是毀孩子嗎?

這也是不少家長的疑惑與顧慮。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前段時間,有篇很火的文章說,廢掉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長大。

文章中強調:

孩子小,本身認知能力不足,無法判斷事情的好壞,是否對自己的將來有害。按照自己喜歡方式成長的孩子,身無技能護體,將來就會寸步難行。

狠狠地逼迫孩子學習,而不是讓孩子釋放天性,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成長,其實這才是對孩子的將來負責。

因為教育本身,其實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什麼樣的教育是反人性的?

先說一個事例。

有位媽媽在朋友發了一張意味深長的圖:一隻小鳥歇在樹枝上,遠方還有一群鳥兒飛入雲中。

這位媽媽還配了這樣一句話:“孩子,我也知道你很累,但別人都在飛……”

不少父母十分認同這位媽媽的觀點,認為這才是教育,所謂教育就是要對孩子的未來負責。

“我知道你很累,但別人都在飛。”意思是我不管你累不累,甚至不管你有多累,只要別人都在飛,你也不能在樹上停歇。

它的主旨是:

因為別人都這樣做了,你不這樣做就有問題。

"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是否鼓勵孩子“做自己”,近來已成為不少大人爭議的話題。

在接孩子下課回家的路上,發生了這樣一段對話:“媽媽,爺爺外語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成為外交官呢?”“本來是可以成為外交官的,但是那時候發生了一些事情,爺爺的媽媽想讓爺爺回到自己身邊,最終爺爺選擇了聽從他的媽媽,而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回到了老家。如果是你,我作為你的媽媽,一定會支持你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媽媽希望你有夢想,並且為之努力。”這個談話意外而沉重,作為母親,其實我最憂慮的,是孩子何時找到那個真正的自己,發現自己想要的生活,感到有意義地去生活。

以上,是一位讀者給我的留言。

讓孩子做自己,不就是鼓勵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嗎?孩子那麼小,認知不足,是非觀和道德觀都不完善,這不是毀孩子嗎?

這也是不少家長的疑惑與顧慮。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前段時間,有篇很火的文章說,廢掉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長大。

文章中強調:

孩子小,本身認知能力不足,無法判斷事情的好壞,是否對自己的將來有害。按照自己喜歡方式成長的孩子,身無技能護體,將來就會寸步難行。

狠狠地逼迫孩子學習,而不是讓孩子釋放天性,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成長,其實這才是對孩子的將來負責。

因為教育本身,其實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什麼樣的教育是反人性的?

先說一個事例。

有位媽媽在朋友發了一張意味深長的圖:一隻小鳥歇在樹枝上,遠方還有一群鳥兒飛入雲中。

這位媽媽還配了這樣一句話:“孩子,我也知道你很累,但別人都在飛……”

不少父母十分認同這位媽媽的觀點,認為這才是教育,所謂教育就是要對孩子的未來負責。

“我知道你很累,但別人都在飛。”意思是我不管你累不累,甚至不管你有多累,只要別人都在飛,你也不能在樹上停歇。

它的主旨是:

因為別人都這樣做了,你不這樣做就有問題。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你看出什麼問題了嗎?

孩子的感受是很累,需求是休息,讓孩子休息,這是符合人性的。媽媽明明知道孩子累,卻因為看到別人都在飛,就不讓休息,這是反人性的。

它在本質上忽略了孩子的個人感受和需求,否定了孩子的獨特屬性。

這就是一些家長提倡的“教育本來就是反人性的”。

"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是否鼓勵孩子“做自己”,近來已成為不少大人爭議的話題。

在接孩子下課回家的路上,發生了這樣一段對話:“媽媽,爺爺外語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成為外交官呢?”“本來是可以成為外交官的,但是那時候發生了一些事情,爺爺的媽媽想讓爺爺回到自己身邊,最終爺爺選擇了聽從他的媽媽,而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回到了老家。如果是你,我作為你的媽媽,一定會支持你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媽媽希望你有夢想,並且為之努力。”這個談話意外而沉重,作為母親,其實我最憂慮的,是孩子何時找到那個真正的自己,發現自己想要的生活,感到有意義地去生活。

以上,是一位讀者給我的留言。

讓孩子做自己,不就是鼓勵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嗎?孩子那麼小,認知不足,是非觀和道德觀都不完善,這不是毀孩子嗎?

這也是不少家長的疑惑與顧慮。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前段時間,有篇很火的文章說,廢掉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長大。

文章中強調:

孩子小,本身認知能力不足,無法判斷事情的好壞,是否對自己的將來有害。按照自己喜歡方式成長的孩子,身無技能護體,將來就會寸步難行。

狠狠地逼迫孩子學習,而不是讓孩子釋放天性,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成長,其實這才是對孩子的將來負責。

因為教育本身,其實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什麼樣的教育是反人性的?

先說一個事例。

有位媽媽在朋友發了一張意味深長的圖:一隻小鳥歇在樹枝上,遠方還有一群鳥兒飛入雲中。

這位媽媽還配了這樣一句話:“孩子,我也知道你很累,但別人都在飛……”

不少父母十分認同這位媽媽的觀點,認為這才是教育,所謂教育就是要對孩子的未來負責。

“我知道你很累,但別人都在飛。”意思是我不管你累不累,甚至不管你有多累,只要別人都在飛,你也不能在樹上停歇。

它的主旨是:

因為別人都這樣做了,你不這樣做就有問題。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你看出什麼問題了嗎?

孩子的感受是很累,需求是休息,讓孩子休息,這是符合人性的。媽媽明明知道孩子累,卻因為看到別人都在飛,就不讓休息,這是反人性的。

它在本質上忽略了孩子的個人感受和需求,否定了孩子的獨特屬性。

這就是一些家長提倡的“教育本來就是反人性的”。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有沒有不反人性的教育?

有網友坐地鐵上班,遇到爸爸帶著一個3歲左右的小女孩上車。女孩十分活潑,一邊興奮地嘰嘰喳喳,一邊打開酸奶準備開吃。

爸爸低聲地告訴女兒,地鐵上不可以大聲吵鬧,也不能吃東西的哦。女孩立即安靜了,並準備把酸奶收起來。不料她一時沒站穩,半瓶酸奶灑在了地上。

這時,爸爸默默地拿出包裡的紙巾,蹲下身子開始擦酸奶。孩子見狀,也蹲下和爸爸一起清理地板。有人提醒他們說,不用這麼麻煩,一會兒保潔會過來收拾的。孩子爸爸卻說“這是我們造成的問題,別麻煩保潔。”

周圍的乘客紛紛對這對父女豎起了大拇指

可以看出,女兒的爸爸平日裡的言傳身教,已在孩子心中種下教養的種子,並生根發芽了。沒有任何強迫、說教和刻意要求,一切都發生得自然而然。

這就是不反人性的教育。

"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是否鼓勵孩子“做自己”,近來已成為不少大人爭議的話題。

在接孩子下課回家的路上,發生了這樣一段對話:“媽媽,爺爺外語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成為外交官呢?”“本來是可以成為外交官的,但是那時候發生了一些事情,爺爺的媽媽想讓爺爺回到自己身邊,最終爺爺選擇了聽從他的媽媽,而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回到了老家。如果是你,我作為你的媽媽,一定會支持你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媽媽希望你有夢想,並且為之努力。”這個談話意外而沉重,作為母親,其實我最憂慮的,是孩子何時找到那個真正的自己,發現自己想要的生活,感到有意義地去生活。

以上,是一位讀者給我的留言。

讓孩子做自己,不就是鼓勵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嗎?孩子那麼小,認知不足,是非觀和道德觀都不完善,這不是毀孩子嗎?

這也是不少家長的疑惑與顧慮。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前段時間,有篇很火的文章說,廢掉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長大。

文章中強調:

孩子小,本身認知能力不足,無法判斷事情的好壞,是否對自己的將來有害。按照自己喜歡方式成長的孩子,身無技能護體,將來就會寸步難行。

狠狠地逼迫孩子學習,而不是讓孩子釋放天性,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成長,其實這才是對孩子的將來負責。

因為教育本身,其實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什麼樣的教育是反人性的?

先說一個事例。

有位媽媽在朋友發了一張意味深長的圖:一隻小鳥歇在樹枝上,遠方還有一群鳥兒飛入雲中。

這位媽媽還配了這樣一句話:“孩子,我也知道你很累,但別人都在飛……”

不少父母十分認同這位媽媽的觀點,認為這才是教育,所謂教育就是要對孩子的未來負責。

“我知道你很累,但別人都在飛。”意思是我不管你累不累,甚至不管你有多累,只要別人都在飛,你也不能在樹上停歇。

它的主旨是:

因為別人都這樣做了,你不這樣做就有問題。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你看出什麼問題了嗎?

孩子的感受是很累,需求是休息,讓孩子休息,這是符合人性的。媽媽明明知道孩子累,卻因為看到別人都在飛,就不讓休息,這是反人性的。

它在本質上忽略了孩子的個人感受和需求,否定了孩子的獨特屬性。

這就是一些家長提倡的“教育本來就是反人性的”。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有沒有不反人性的教育?

有網友坐地鐵上班,遇到爸爸帶著一個3歲左右的小女孩上車。女孩十分活潑,一邊興奮地嘰嘰喳喳,一邊打開酸奶準備開吃。

爸爸低聲地告訴女兒,地鐵上不可以大聲吵鬧,也不能吃東西的哦。女孩立即安靜了,並準備把酸奶收起來。不料她一時沒站穩,半瓶酸奶灑在了地上。

這時,爸爸默默地拿出包裡的紙巾,蹲下身子開始擦酸奶。孩子見狀,也蹲下和爸爸一起清理地板。有人提醒他們說,不用這麼麻煩,一會兒保潔會過來收拾的。孩子爸爸卻說“這是我們造成的問題,別麻煩保潔。”

周圍的乘客紛紛對這對父女豎起了大拇指

可以看出,女兒的爸爸平日裡的言傳身教,已在孩子心中種下教養的種子,並生根發芽了。沒有任何強迫、說教和刻意要求,一切都發生得自然而然。

這就是不反人性的教育。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我見到的許多家長的回答是,讓孩子成為優秀的人,讓孩子未來能夠出人頭地。

那麼,怎樣才是優秀的人呢?

不同的家長心中都有著不同的標準。他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標準來成長。所以,他們最不愛聽的,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

"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是否鼓勵孩子“做自己”,近來已成為不少大人爭議的話題。

在接孩子下課回家的路上,發生了這樣一段對話:“媽媽,爺爺外語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成為外交官呢?”“本來是可以成為外交官的,但是那時候發生了一些事情,爺爺的媽媽想讓爺爺回到自己身邊,最終爺爺選擇了聽從他的媽媽,而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回到了老家。如果是你,我作為你的媽媽,一定會支持你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媽媽希望你有夢想,並且為之努力。”這個談話意外而沉重,作為母親,其實我最憂慮的,是孩子何時找到那個真正的自己,發現自己想要的生活,感到有意義地去生活。

以上,是一位讀者給我的留言。

讓孩子做自己,不就是鼓勵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嗎?孩子那麼小,認知不足,是非觀和道德觀都不完善,這不是毀孩子嗎?

這也是不少家長的疑惑與顧慮。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前段時間,有篇很火的文章說,廢掉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長大。

文章中強調:

孩子小,本身認知能力不足,無法判斷事情的好壞,是否對自己的將來有害。按照自己喜歡方式成長的孩子,身無技能護體,將來就會寸步難行。

狠狠地逼迫孩子學習,而不是讓孩子釋放天性,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成長,其實這才是對孩子的將來負責。

因為教育本身,其實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什麼樣的教育是反人性的?

先說一個事例。

有位媽媽在朋友發了一張意味深長的圖:一隻小鳥歇在樹枝上,遠方還有一群鳥兒飛入雲中。

這位媽媽還配了這樣一句話:“孩子,我也知道你很累,但別人都在飛……”

不少父母十分認同這位媽媽的觀點,認為這才是教育,所謂教育就是要對孩子的未來負責。

“我知道你很累,但別人都在飛。”意思是我不管你累不累,甚至不管你有多累,只要別人都在飛,你也不能在樹上停歇。

它的主旨是:

因為別人都這樣做了,你不這樣做就有問題。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你看出什麼問題了嗎?

孩子的感受是很累,需求是休息,讓孩子休息,這是符合人性的。媽媽明明知道孩子累,卻因為看到別人都在飛,就不讓休息,這是反人性的。

它在本質上忽略了孩子的個人感受和需求,否定了孩子的獨特屬性。

這就是一些家長提倡的“教育本來就是反人性的”。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有沒有不反人性的教育?

有網友坐地鐵上班,遇到爸爸帶著一個3歲左右的小女孩上車。女孩十分活潑,一邊興奮地嘰嘰喳喳,一邊打開酸奶準備開吃。

爸爸低聲地告訴女兒,地鐵上不可以大聲吵鬧,也不能吃東西的哦。女孩立即安靜了,並準備把酸奶收起來。不料她一時沒站穩,半瓶酸奶灑在了地上。

這時,爸爸默默地拿出包裡的紙巾,蹲下身子開始擦酸奶。孩子見狀,也蹲下和爸爸一起清理地板。有人提醒他們說,不用這麼麻煩,一會兒保潔會過來收拾的。孩子爸爸卻說“這是我們造成的問題,別麻煩保潔。”

周圍的乘客紛紛對這對父女豎起了大拇指

可以看出,女兒的爸爸平日裡的言傳身教,已在孩子心中種下教養的種子,並生根發芽了。沒有任何強迫、說教和刻意要求,一切都發生得自然而然。

這就是不反人性的教育。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我見到的許多家長的回答是,讓孩子成為優秀的人,讓孩子未來能夠出人頭地。

那麼,怎樣才是優秀的人呢?

不同的家長心中都有著不同的標準。他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標準來成長。所以,他們最不愛聽的,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可以說,這樣的家長,大部分都會失望。

這是因為,沒有人的成長能夠完全符合他人的標準。我們每個人自己都符合不了自己的標準,何況說是符合別人的標準呢?另外,出人頭地的人也只屬於少數。如果從這兩點上看,大多數人的教育就是“失敗”的。

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這個目的,根本就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只是家長的主觀期待而已。

從本質上看,這依然是家長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人格獨立的人來看待。這樣的目的,往往很容易讓教育的過程和結果變得扭曲。

那麼,什麼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呢?清楚這個問題的前提是,先看清教育的本質和意義。

"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是否鼓勵孩子“做自己”,近來已成為不少大人爭議的話題。

在接孩子下課回家的路上,發生了這樣一段對話:“媽媽,爺爺外語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成為外交官呢?”“本來是可以成為外交官的,但是那時候發生了一些事情,爺爺的媽媽想讓爺爺回到自己身邊,最終爺爺選擇了聽從他的媽媽,而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回到了老家。如果是你,我作為你的媽媽,一定會支持你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媽媽希望你有夢想,並且為之努力。”這個談話意外而沉重,作為母親,其實我最憂慮的,是孩子何時找到那個真正的自己,發現自己想要的生活,感到有意義地去生活。

以上,是一位讀者給我的留言。

讓孩子做自己,不就是鼓勵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嗎?孩子那麼小,認知不足,是非觀和道德觀都不完善,這不是毀孩子嗎?

這也是不少家長的疑惑與顧慮。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前段時間,有篇很火的文章說,廢掉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長大。

文章中強調:

孩子小,本身認知能力不足,無法判斷事情的好壞,是否對自己的將來有害。按照自己喜歡方式成長的孩子,身無技能護體,將來就會寸步難行。

狠狠地逼迫孩子學習,而不是讓孩子釋放天性,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成長,其實這才是對孩子的將來負責。

因為教育本身,其實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什麼樣的教育是反人性的?

先說一個事例。

有位媽媽在朋友發了一張意味深長的圖:一隻小鳥歇在樹枝上,遠方還有一群鳥兒飛入雲中。

這位媽媽還配了這樣一句話:“孩子,我也知道你很累,但別人都在飛……”

不少父母十分認同這位媽媽的觀點,認為這才是教育,所謂教育就是要對孩子的未來負責。

“我知道你很累,但別人都在飛。”意思是我不管你累不累,甚至不管你有多累,只要別人都在飛,你也不能在樹上停歇。

它的主旨是:

因為別人都這樣做了,你不這樣做就有問題。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你看出什麼問題了嗎?

孩子的感受是很累,需求是休息,讓孩子休息,這是符合人性的。媽媽明明知道孩子累,卻因為看到別人都在飛,就不讓休息,這是反人性的。

它在本質上忽略了孩子的個人感受和需求,否定了孩子的獨特屬性。

這就是一些家長提倡的“教育本來就是反人性的”。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有沒有不反人性的教育?

有網友坐地鐵上班,遇到爸爸帶著一個3歲左右的小女孩上車。女孩十分活潑,一邊興奮地嘰嘰喳喳,一邊打開酸奶準備開吃。

爸爸低聲地告訴女兒,地鐵上不可以大聲吵鬧,也不能吃東西的哦。女孩立即安靜了,並準備把酸奶收起來。不料她一時沒站穩,半瓶酸奶灑在了地上。

這時,爸爸默默地拿出包裡的紙巾,蹲下身子開始擦酸奶。孩子見狀,也蹲下和爸爸一起清理地板。有人提醒他們說,不用這麼麻煩,一會兒保潔會過來收拾的。孩子爸爸卻說“這是我們造成的問題,別麻煩保潔。”

周圍的乘客紛紛對這對父女豎起了大拇指

可以看出,女兒的爸爸平日裡的言傳身教,已在孩子心中種下教養的種子,並生根發芽了。沒有任何強迫、說教和刻意要求,一切都發生得自然而然。

這就是不反人性的教育。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我見到的許多家長的回答是,讓孩子成為優秀的人,讓孩子未來能夠出人頭地。

那麼,怎樣才是優秀的人呢?

不同的家長心中都有著不同的標準。他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標準來成長。所以,他們最不愛聽的,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可以說,這樣的家長,大部分都會失望。

這是因為,沒有人的成長能夠完全符合他人的標準。我們每個人自己都符合不了自己的標準,何況說是符合別人的標準呢?另外,出人頭地的人也只屬於少數。如果從這兩點上看,大多數人的教育就是“失敗”的。

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這個目的,根本就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只是家長的主觀期待而已。

從本質上看,這依然是家長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人格獨立的人來看待。這樣的目的,往往很容易讓教育的過程和結果變得扭曲。

那麼,什麼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呢?清楚這個問題的前提是,先看清教育的本質和意義。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教育的兩個層次。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把教育分成了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訓練。

這種訓練,忽視人的內心感受與獨立思維,將人機器化或動物化,或者像對待機器一樣以統一標準要求孩子,或者像訓練動物那樣訓練孩子。比如前面事例中那個“希望孩子飛”的父母。

訓練,是一種心靈相隔離的活動。正如有些人提倡的,從小就要狠狠地逼迫孩子學習,逼迫孩子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就是一種心靈隔離。但他們卻覺得這就是在“為孩子好”和“對孩子負責”。

第二個層次,是交流。

這種交流,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進行的靈肉交流,真正把孩子(受教育者)看成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平等的人,由此基礎上產生的富於愛心的交流。

這種可以是言語上的溝通,也可能是平時的陪伴與互動中的潛移默化。這種交流作用於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內心發生改變。

"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是否鼓勵孩子“做自己”,近來已成為不少大人爭議的話題。

在接孩子下課回家的路上,發生了這樣一段對話:“媽媽,爺爺外語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成為外交官呢?”“本來是可以成為外交官的,但是那時候發生了一些事情,爺爺的媽媽想讓爺爺回到自己身邊,最終爺爺選擇了聽從他的媽媽,而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回到了老家。如果是你,我作為你的媽媽,一定會支持你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媽媽希望你有夢想,並且為之努力。”這個談話意外而沉重,作為母親,其實我最憂慮的,是孩子何時找到那個真正的自己,發現自己想要的生活,感到有意義地去生活。

以上,是一位讀者給我的留言。

讓孩子做自己,不就是鼓勵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嗎?孩子那麼小,認知不足,是非觀和道德觀都不完善,這不是毀孩子嗎?

這也是不少家長的疑惑與顧慮。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前段時間,有篇很火的文章說,廢掉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長大。

文章中強調:

孩子小,本身認知能力不足,無法判斷事情的好壞,是否對自己的將來有害。按照自己喜歡方式成長的孩子,身無技能護體,將來就會寸步難行。

狠狠地逼迫孩子學習,而不是讓孩子釋放天性,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成長,其實這才是對孩子的將來負責。

因為教育本身,其實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什麼樣的教育是反人性的?

先說一個事例。

有位媽媽在朋友發了一張意味深長的圖:一隻小鳥歇在樹枝上,遠方還有一群鳥兒飛入雲中。

這位媽媽還配了這樣一句話:“孩子,我也知道你很累,但別人都在飛……”

不少父母十分認同這位媽媽的觀點,認為這才是教育,所謂教育就是要對孩子的未來負責。

“我知道你很累,但別人都在飛。”意思是我不管你累不累,甚至不管你有多累,只要別人都在飛,你也不能在樹上停歇。

它的主旨是:

因為別人都這樣做了,你不這樣做就有問題。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你看出什麼問題了嗎?

孩子的感受是很累,需求是休息,讓孩子休息,這是符合人性的。媽媽明明知道孩子累,卻因為看到別人都在飛,就不讓休息,這是反人性的。

它在本質上忽略了孩子的個人感受和需求,否定了孩子的獨特屬性。

這就是一些家長提倡的“教育本來就是反人性的”。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有沒有不反人性的教育?

有網友坐地鐵上班,遇到爸爸帶著一個3歲左右的小女孩上車。女孩十分活潑,一邊興奮地嘰嘰喳喳,一邊打開酸奶準備開吃。

爸爸低聲地告訴女兒,地鐵上不可以大聲吵鬧,也不能吃東西的哦。女孩立即安靜了,並準備把酸奶收起來。不料她一時沒站穩,半瓶酸奶灑在了地上。

這時,爸爸默默地拿出包裡的紙巾,蹲下身子開始擦酸奶。孩子見狀,也蹲下和爸爸一起清理地板。有人提醒他們說,不用這麼麻煩,一會兒保潔會過來收拾的。孩子爸爸卻說“這是我們造成的問題,別麻煩保潔。”

周圍的乘客紛紛對這對父女豎起了大拇指

可以看出,女兒的爸爸平日裡的言傳身教,已在孩子心中種下教養的種子,並生根發芽了。沒有任何強迫、說教和刻意要求,一切都發生得自然而然。

這就是不反人性的教育。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我見到的許多家長的回答是,讓孩子成為優秀的人,讓孩子未來能夠出人頭地。

那麼,怎樣才是優秀的人呢?

不同的家長心中都有著不同的標準。他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標準來成長。所以,他們最不愛聽的,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可以說,這樣的家長,大部分都會失望。

這是因為,沒有人的成長能夠完全符合他人的標準。我們每個人自己都符合不了自己的標準,何況說是符合別人的標準呢?另外,出人頭地的人也只屬於少數。如果從這兩點上看,大多數人的教育就是“失敗”的。

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這個目的,根本就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只是家長的主觀期待而已。

從本質上看,這依然是家長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人格獨立的人來看待。這樣的目的,往往很容易讓教育的過程和結果變得扭曲。

那麼,什麼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呢?清楚這個問題的前提是,先看清教育的本質和意義。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教育的兩個層次。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把教育分成了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訓練。

這種訓練,忽視人的內心感受與獨立思維,將人機器化或動物化,或者像對待機器一樣以統一標準要求孩子,或者像訓練動物那樣訓練孩子。比如前面事例中那個“希望孩子飛”的父母。

訓練,是一種心靈相隔離的活動。正如有些人提倡的,從小就要狠狠地逼迫孩子學習,逼迫孩子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就是一種心靈隔離。但他們卻覺得這就是在“為孩子好”和“對孩子負責”。

第二個層次,是交流。

這種交流,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進行的靈肉交流,真正把孩子(受教育者)看成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平等的人,由此基礎上產生的富於愛心的交流。

這種可以是言語上的溝通,也可能是平時的陪伴與互動中的潛移默化。這種交流作用於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內心發生改變。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比如,上述那位爸爸,用自己的言行為孩子做出了榜樣的作用。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生成”的能量,這種能量可以傳遞的,孩子接收到後,在內心也會滋生出一種力量。

這種內在的力量是有生命力的,漸漸地讓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豐滿人格,並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想要成為的那個“我”。而不是按照別人的意願,最終偏離自己的人生軌道。

爺爺,你的外語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成為外交官呢?

媽媽,你小時候作文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成為作家?

爸爸,你唱歌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成為歌手呢?

很多人最後的遺憾,是一直沒有活成真正的自己。就像文章開頭那位讀者留言中的爺爺一樣,因為各種各樣外在的原因,而最終沒能成為自己。

之所以無法堅持做自己,是因為內在的自我力量不夠。這常常是他們在人格塑造的過程中,被外力干涉和強扭。在受教育的過程中,自我感覺被無視,甚至被否定,常常被逼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無力抵抗,只好壓抑自己,最終失去了做自己的覺悟和能力。

"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是否鼓勵孩子“做自己”,近來已成為不少大人爭議的話題。

在接孩子下課回家的路上,發生了這樣一段對話:“媽媽,爺爺外語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成為外交官呢?”“本來是可以成為外交官的,但是那時候發生了一些事情,爺爺的媽媽想讓爺爺回到自己身邊,最終爺爺選擇了聽從他的媽媽,而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回到了老家。如果是你,我作為你的媽媽,一定會支持你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媽媽希望你有夢想,並且為之努力。”這個談話意外而沉重,作為母親,其實我最憂慮的,是孩子何時找到那個真正的自己,發現自己想要的生活,感到有意義地去生活。

以上,是一位讀者給我的留言。

讓孩子做自己,不就是鼓勵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嗎?孩子那麼小,認知不足,是非觀和道德觀都不完善,這不是毀孩子嗎?

這也是不少家長的疑惑與顧慮。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前段時間,有篇很火的文章說,廢掉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長大。

文章中強調:

孩子小,本身認知能力不足,無法判斷事情的好壞,是否對自己的將來有害。按照自己喜歡方式成長的孩子,身無技能護體,將來就會寸步難行。

狠狠地逼迫孩子學習,而不是讓孩子釋放天性,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成長,其實這才是對孩子的將來負責。

因為教育本身,其實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什麼樣的教育是反人性的?

先說一個事例。

有位媽媽在朋友發了一張意味深長的圖:一隻小鳥歇在樹枝上,遠方還有一群鳥兒飛入雲中。

這位媽媽還配了這樣一句話:“孩子,我也知道你很累,但別人都在飛……”

不少父母十分認同這位媽媽的觀點,認為這才是教育,所謂教育就是要對孩子的未來負責。

“我知道你很累,但別人都在飛。”意思是我不管你累不累,甚至不管你有多累,只要別人都在飛,你也不能在樹上停歇。

它的主旨是:

因為別人都這樣做了,你不這樣做就有問題。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你看出什麼問題了嗎?

孩子的感受是很累,需求是休息,讓孩子休息,這是符合人性的。媽媽明明知道孩子累,卻因為看到別人都在飛,就不讓休息,這是反人性的。

它在本質上忽略了孩子的個人感受和需求,否定了孩子的獨特屬性。

這就是一些家長提倡的“教育本來就是反人性的”。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有沒有不反人性的教育?

有網友坐地鐵上班,遇到爸爸帶著一個3歲左右的小女孩上車。女孩十分活潑,一邊興奮地嘰嘰喳喳,一邊打開酸奶準備開吃。

爸爸低聲地告訴女兒,地鐵上不可以大聲吵鬧,也不能吃東西的哦。女孩立即安靜了,並準備把酸奶收起來。不料她一時沒站穩,半瓶酸奶灑在了地上。

這時,爸爸默默地拿出包裡的紙巾,蹲下身子開始擦酸奶。孩子見狀,也蹲下和爸爸一起清理地板。有人提醒他們說,不用這麼麻煩,一會兒保潔會過來收拾的。孩子爸爸卻說“這是我們造成的問題,別麻煩保潔。”

周圍的乘客紛紛對這對父女豎起了大拇指

可以看出,女兒的爸爸平日裡的言傳身教,已在孩子心中種下教養的種子,並生根發芽了。沒有任何強迫、說教和刻意要求,一切都發生得自然而然。

這就是不反人性的教育。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我見到的許多家長的回答是,讓孩子成為優秀的人,讓孩子未來能夠出人頭地。

那麼,怎樣才是優秀的人呢?

不同的家長心中都有著不同的標準。他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標準來成長。所以,他們最不愛聽的,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可以說,這樣的家長,大部分都會失望。

這是因為,沒有人的成長能夠完全符合他人的標準。我們每個人自己都符合不了自己的標準,何況說是符合別人的標準呢?另外,出人頭地的人也只屬於少數。如果從這兩點上看,大多數人的教育就是“失敗”的。

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這個目的,根本就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只是家長的主觀期待而已。

從本質上看,這依然是家長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人格獨立的人來看待。這樣的目的,往往很容易讓教育的過程和結果變得扭曲。

那麼,什麼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呢?清楚這個問題的前提是,先看清教育的本質和意義。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教育的兩個層次。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把教育分成了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訓練。

這種訓練,忽視人的內心感受與獨立思維,將人機器化或動物化,或者像對待機器一樣以統一標準要求孩子,或者像訓練動物那樣訓練孩子。比如前面事例中那個“希望孩子飛”的父母。

訓練,是一種心靈相隔離的活動。正如有些人提倡的,從小就要狠狠地逼迫孩子學習,逼迫孩子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就是一種心靈隔離。但他們卻覺得這就是在“為孩子好”和“對孩子負責”。

第二個層次,是交流。

這種交流,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進行的靈肉交流,真正把孩子(受教育者)看成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平等的人,由此基礎上產生的富於愛心的交流。

這種可以是言語上的溝通,也可能是平時的陪伴與互動中的潛移默化。這種交流作用於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內心發生改變。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比如,上述那位爸爸,用自己的言行為孩子做出了榜樣的作用。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生成”的能量,這種能量可以傳遞的,孩子接收到後,在內心也會滋生出一種力量。

這種內在的力量是有生命力的,漸漸地讓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豐滿人格,並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想要成為的那個“我”。而不是按照別人的意願,最終偏離自己的人生軌道。

爺爺,你的外語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成為外交官呢?

媽媽,你小時候作文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成為作家?

爸爸,你唱歌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成為歌手呢?

很多人最後的遺憾,是一直沒有活成真正的自己。就像文章開頭那位讀者留言中的爺爺一樣,因為各種各樣外在的原因,而最終沒能成為自己。

之所以無法堅持做自己,是因為內在的自我力量不夠。這常常是他們在人格塑造的過程中,被外力干涉和強扭。在受教育的過程中,自我感覺被無視,甚至被否定,常常被逼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無力抵抗,只好壓抑自己,最終失去了做自己的覺悟和能力。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在教育理論界,有“造人”和“成人”兩種教育本質觀。

存在主義哲學認為,人是主體的人。人的自由與超越,才是人存在的根本,人的存在是通過自我反思而呈現的一種敞放的狀態。

在“成人說”中,教育就是“生成”。也就是說,教育是一門如何使受教育者“頓悟”的藝術,是促進受教育者自覺“生成”的一種方式。

這裡所謂的生成,就是每個受教育者都能夠主動地、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天賦的潛力,讓他們“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讓孩子做自己,就是“成人”。成人,是在用心用愛來成全一個有獨立靈魂的有生命力的個體。

"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是否鼓勵孩子“做自己”,近來已成為不少大人爭議的話題。

在接孩子下課回家的路上,發生了這樣一段對話:“媽媽,爺爺外語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成為外交官呢?”“本來是可以成為外交官的,但是那時候發生了一些事情,爺爺的媽媽想讓爺爺回到自己身邊,最終爺爺選擇了聽從他的媽媽,而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回到了老家。如果是你,我作為你的媽媽,一定會支持你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媽媽希望你有夢想,並且為之努力。”這個談話意外而沉重,作為母親,其實我最憂慮的,是孩子何時找到那個真正的自己,發現自己想要的生活,感到有意義地去生活。

以上,是一位讀者給我的留言。

讓孩子做自己,不就是鼓勵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嗎?孩子那麼小,認知不足,是非觀和道德觀都不完善,這不是毀孩子嗎?

這也是不少家長的疑惑與顧慮。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前段時間,有篇很火的文章說,廢掉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長大。

文章中強調:

孩子小,本身認知能力不足,無法判斷事情的好壞,是否對自己的將來有害。按照自己喜歡方式成長的孩子,身無技能護體,將來就會寸步難行。

狠狠地逼迫孩子學習,而不是讓孩子釋放天性,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成長,其實這才是對孩子的將來負責。

因為教育本身,其實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什麼樣的教育是反人性的?

先說一個事例。

有位媽媽在朋友發了一張意味深長的圖:一隻小鳥歇在樹枝上,遠方還有一群鳥兒飛入雲中。

這位媽媽還配了這樣一句話:“孩子,我也知道你很累,但別人都在飛……”

不少父母十分認同這位媽媽的觀點,認為這才是教育,所謂教育就是要對孩子的未來負責。

“我知道你很累,但別人都在飛。”意思是我不管你累不累,甚至不管你有多累,只要別人都在飛,你也不能在樹上停歇。

它的主旨是:

因為別人都這樣做了,你不這樣做就有問題。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你看出什麼問題了嗎?

孩子的感受是很累,需求是休息,讓孩子休息,這是符合人性的。媽媽明明知道孩子累,卻因為看到別人都在飛,就不讓休息,這是反人性的。

它在本質上忽略了孩子的個人感受和需求,否定了孩子的獨特屬性。

這就是一些家長提倡的“教育本來就是反人性的”。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有沒有不反人性的教育?

有網友坐地鐵上班,遇到爸爸帶著一個3歲左右的小女孩上車。女孩十分活潑,一邊興奮地嘰嘰喳喳,一邊打開酸奶準備開吃。

爸爸低聲地告訴女兒,地鐵上不可以大聲吵鬧,也不能吃東西的哦。女孩立即安靜了,並準備把酸奶收起來。不料她一時沒站穩,半瓶酸奶灑在了地上。

這時,爸爸默默地拿出包裡的紙巾,蹲下身子開始擦酸奶。孩子見狀,也蹲下和爸爸一起清理地板。有人提醒他們說,不用這麼麻煩,一會兒保潔會過來收拾的。孩子爸爸卻說“這是我們造成的問題,別麻煩保潔。”

周圍的乘客紛紛對這對父女豎起了大拇指

可以看出,女兒的爸爸平日裡的言傳身教,已在孩子心中種下教養的種子,並生根發芽了。沒有任何強迫、說教和刻意要求,一切都發生得自然而然。

這就是不反人性的教育。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我見到的許多家長的回答是,讓孩子成為優秀的人,讓孩子未來能夠出人頭地。

那麼,怎樣才是優秀的人呢?

不同的家長心中都有著不同的標準。他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標準來成長。所以,他們最不愛聽的,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可以說,這樣的家長,大部分都會失望。

這是因為,沒有人的成長能夠完全符合他人的標準。我們每個人自己都符合不了自己的標準,何況說是符合別人的標準呢?另外,出人頭地的人也只屬於少數。如果從這兩點上看,大多數人的教育就是“失敗”的。

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這個目的,根本就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只是家長的主觀期待而已。

從本質上看,這依然是家長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人格獨立的人來看待。這樣的目的,往往很容易讓教育的過程和結果變得扭曲。

那麼,什麼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呢?清楚這個問題的前提是,先看清教育的本質和意義。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教育的兩個層次。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把教育分成了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訓練。

這種訓練,忽視人的內心感受與獨立思維,將人機器化或動物化,或者像對待機器一樣以統一標準要求孩子,或者像訓練動物那樣訓練孩子。比如前面事例中那個“希望孩子飛”的父母。

訓練,是一種心靈相隔離的活動。正如有些人提倡的,從小就要狠狠地逼迫孩子學習,逼迫孩子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就是一種心靈隔離。但他們卻覺得這就是在“為孩子好”和“對孩子負責”。

第二個層次,是交流。

這種交流,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進行的靈肉交流,真正把孩子(受教育者)看成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平等的人,由此基礎上產生的富於愛心的交流。

這種可以是言語上的溝通,也可能是平時的陪伴與互動中的潛移默化。這種交流作用於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內心發生改變。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比如,上述那位爸爸,用自己的言行為孩子做出了榜樣的作用。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生成”的能量,這種能量可以傳遞的,孩子接收到後,在內心也會滋生出一種力量。

這種內在的力量是有生命力的,漸漸地讓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豐滿人格,並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想要成為的那個“我”。而不是按照別人的意願,最終偏離自己的人生軌道。

爺爺,你的外語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成為外交官呢?

媽媽,你小時候作文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成為作家?

爸爸,你唱歌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成為歌手呢?

很多人最後的遺憾,是一直沒有活成真正的自己。就像文章開頭那位讀者留言中的爺爺一樣,因為各種各樣外在的原因,而最終沒能成為自己。

之所以無法堅持做自己,是因為內在的自我力量不夠。這常常是他們在人格塑造的過程中,被外力干涉和強扭。在受教育的過程中,自我感覺被無視,甚至被否定,常常被逼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無力抵抗,只好壓抑自己,最終失去了做自己的覺悟和能力。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在教育理論界,有“造人”和“成人”兩種教育本質觀。

存在主義哲學認為,人是主體的人。人的自由與超越,才是人存在的根本,人的存在是通過自我反思而呈現的一種敞放的狀態。

在“成人說”中,教育就是“生成”。也就是說,教育是一門如何使受教育者“頓悟”的藝術,是促進受教育者自覺“生成”的一種方式。

這裡所謂的生成,就是每個受教育者都能夠主動地、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天賦的潛力,讓他們“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讓孩子做自己,就是“成人”。成人,是在用心用愛來成全一個有獨立靈魂的有生命力的個體。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造人”,是把孩子塑造成他人眼中希望的模樣。造人,是按照一定的邏輯和標準,把人當成沒有靈魂內核的物體來進行訓練和“塑造”。造人的形式包括了各種以愛的名義、以“為孩子負責”的名義而對孩子採取的灌輸、說教、強迫等。

就像前面那個“逼孩子飛”的媽媽,拿別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認為那就是對孩子的愛和教育。這種教育,是用愛的邏輯代替了實質,忽略了孩子本人的內心感受與內部靈性。同時也在這種隱形的比較中,否定了孩子本人的存在價值和意義,讓孩子產生了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

一位教育家說:“如果愛與邏輯之間有任何衝突,那麼應該由愛來決定,不應該由邏輯來決定,如果頭腦和心之間有任何衝突,必須先聽心的。”

所以,真正的教育,不是“耳提面命”,不是役使或教訓,甚至也不是“塑造”,更不是任意的“改造”,而是立足於人格平等之上的心靈交流與共同參與。只有這樣,教育中的啟發和誘導,才有內在的基礎,教育才有可能真正作用於人的靈魂。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是否鼓勵孩子“做自己”,近來已成為不少大人爭議的話題。

在接孩子下課回家的路上,發生了這樣一段對話:“媽媽,爺爺外語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成為外交官呢?”“本來是可以成為外交官的,但是那時候發生了一些事情,爺爺的媽媽想讓爺爺回到自己身邊,最終爺爺選擇了聽從他的媽媽,而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回到了老家。如果是你,我作為你的媽媽,一定會支持你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媽媽希望你有夢想,並且為之努力。”這個談話意外而沉重,作為母親,其實我最憂慮的,是孩子何時找到那個真正的自己,發現自己想要的生活,感到有意義地去生活。

以上,是一位讀者給我的留言。

讓孩子做自己,不就是鼓勵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嗎?孩子那麼小,認知不足,是非觀和道德觀都不完善,這不是毀孩子嗎?

這也是不少家長的疑惑與顧慮。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前段時間,有篇很火的文章說,廢掉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長大。

文章中強調:

孩子小,本身認知能力不足,無法判斷事情的好壞,是否對自己的將來有害。按照自己喜歡方式成長的孩子,身無技能護體,將來就會寸步難行。

狠狠地逼迫孩子學習,而不是讓孩子釋放天性,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成長,其實這才是對孩子的將來負責。

因為教育本身,其實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什麼樣的教育是反人性的?

先說一個事例。

有位媽媽在朋友發了一張意味深長的圖:一隻小鳥歇在樹枝上,遠方還有一群鳥兒飛入雲中。

這位媽媽還配了這樣一句話:“孩子,我也知道你很累,但別人都在飛……”

不少父母十分認同這位媽媽的觀點,認為這才是教育,所謂教育就是要對孩子的未來負責。

“我知道你很累,但別人都在飛。”意思是我不管你累不累,甚至不管你有多累,只要別人都在飛,你也不能在樹上停歇。

它的主旨是:

因為別人都這樣做了,你不這樣做就有問題。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你看出什麼問題了嗎?

孩子的感受是很累,需求是休息,讓孩子休息,這是符合人性的。媽媽明明知道孩子累,卻因為看到別人都在飛,就不讓休息,這是反人性的。

它在本質上忽略了孩子的個人感受和需求,否定了孩子的獨特屬性。

這就是一些家長提倡的“教育本來就是反人性的”。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有沒有不反人性的教育?

有網友坐地鐵上班,遇到爸爸帶著一個3歲左右的小女孩上車。女孩十分活潑,一邊興奮地嘰嘰喳喳,一邊打開酸奶準備開吃。

爸爸低聲地告訴女兒,地鐵上不可以大聲吵鬧,也不能吃東西的哦。女孩立即安靜了,並準備把酸奶收起來。不料她一時沒站穩,半瓶酸奶灑在了地上。

這時,爸爸默默地拿出包裡的紙巾,蹲下身子開始擦酸奶。孩子見狀,也蹲下和爸爸一起清理地板。有人提醒他們說,不用這麼麻煩,一會兒保潔會過來收拾的。孩子爸爸卻說“這是我們造成的問題,別麻煩保潔。”

周圍的乘客紛紛對這對父女豎起了大拇指

可以看出,女兒的爸爸平日裡的言傳身教,已在孩子心中種下教養的種子,並生根發芽了。沒有任何強迫、說教和刻意要求,一切都發生得自然而然。

這就是不反人性的教育。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我見到的許多家長的回答是,讓孩子成為優秀的人,讓孩子未來能夠出人頭地。

那麼,怎樣才是優秀的人呢?

不同的家長心中都有著不同的標準。他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標準來成長。所以,他們最不愛聽的,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可以說,這樣的家長,大部分都會失望。

這是因為,沒有人的成長能夠完全符合他人的標準。我們每個人自己都符合不了自己的標準,何況說是符合別人的標準呢?另外,出人頭地的人也只屬於少數。如果從這兩點上看,大多數人的教育就是“失敗”的。

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這個目的,根本就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只是家長的主觀期待而已。

從本質上看,這依然是家長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人格獨立的人來看待。這樣的目的,往往很容易讓教育的過程和結果變得扭曲。

那麼,什麼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呢?清楚這個問題的前提是,先看清教育的本質和意義。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教育的兩個層次。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把教育分成了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訓練。

這種訓練,忽視人的內心感受與獨立思維,將人機器化或動物化,或者像對待機器一樣以統一標準要求孩子,或者像訓練動物那樣訓練孩子。比如前面事例中那個“希望孩子飛”的父母。

訓練,是一種心靈相隔離的活動。正如有些人提倡的,從小就要狠狠地逼迫孩子學習,逼迫孩子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就是一種心靈隔離。但他們卻覺得這就是在“為孩子好”和“對孩子負責”。

第二個層次,是交流。

這種交流,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進行的靈肉交流,真正把孩子(受教育者)看成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平等的人,由此基礎上產生的富於愛心的交流。

這種可以是言語上的溝通,也可能是平時的陪伴與互動中的潛移默化。這種交流作用於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內心發生改變。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比如,上述那位爸爸,用自己的言行為孩子做出了榜樣的作用。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生成”的能量,這種能量可以傳遞的,孩子接收到後,在內心也會滋生出一種力量。

這種內在的力量是有生命力的,漸漸地讓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豐滿人格,並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想要成為的那個“我”。而不是按照別人的意願,最終偏離自己的人生軌道。

爺爺,你的外語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成為外交官呢?

媽媽,你小時候作文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成為作家?

爸爸,你唱歌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成為歌手呢?

很多人最後的遺憾,是一直沒有活成真正的自己。就像文章開頭那位讀者留言中的爺爺一樣,因為各種各樣外在的原因,而最終沒能成為自己。

之所以無法堅持做自己,是因為內在的自我力量不夠。這常常是他們在人格塑造的過程中,被外力干涉和強扭。在受教育的過程中,自我感覺被無視,甚至被否定,常常被逼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無力抵抗,只好壓抑自己,最終失去了做自己的覺悟和能力。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在教育理論界,有“造人”和“成人”兩種教育本質觀。

存在主義哲學認為,人是主體的人。人的自由與超越,才是人存在的根本,人的存在是通過自我反思而呈現的一種敞放的狀態。

在“成人說”中,教育就是“生成”。也就是說,教育是一門如何使受教育者“頓悟”的藝術,是促進受教育者自覺“生成”的一種方式。

這裡所謂的生成,就是每個受教育者都能夠主動地、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天賦的潛力,讓他們“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讓孩子做自己,就是“成人”。成人,是在用心用愛來成全一個有獨立靈魂的有生命力的個體。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造人”,是把孩子塑造成他人眼中希望的模樣。造人,是按照一定的邏輯和標準,把人當成沒有靈魂內核的物體來進行訓練和“塑造”。造人的形式包括了各種以愛的名義、以“為孩子負責”的名義而對孩子採取的灌輸、說教、強迫等。

就像前面那個“逼孩子飛”的媽媽,拿別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認為那就是對孩子的愛和教育。這種教育,是用愛的邏輯代替了實質,忽略了孩子本人的內心感受與內部靈性。同時也在這種隱形的比較中,否定了孩子本人的存在價值和意義,讓孩子產生了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

一位教育家說:“如果愛與邏輯之間有任何衝突,那麼應該由愛來決定,不應該由邏輯來決定,如果頭腦和心之間有任何衝突,必須先聽心的。”

所以,真正的教育,不是“耳提面命”,不是役使或教訓,甚至也不是“塑造”,更不是任意的“改造”,而是立足於人格平等之上的心靈交流與共同參與。只有這樣,教育中的啟發和誘導,才有內在的基礎,教育才有可能真正作用於人的靈魂。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為什麼孩子沒有成才?因為你的教育,是“造人”而不是“成人”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今日推薦文章:

決定孩子學習的不是智力,而是心理因素

我們的教育技術層面走得太快,靈魂跟不上了

孩子窮養好,還是富養好?這篇文章告訴你不一樣的答案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精選好文:

素質教育觀察推送的這份閱讀清單,幫你快速找到想看的精品內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