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

1


上次回老家,咩咩參加了舅媽的媽媽的葬禮。

是腦瘤。

本來身體很硬朗的老人家,病來如山倒,從發病到去世,僅僅幾個月的時間。

舅媽他們怕她受刺激,一直沒有告訴她實際病情。她也就一直以為自己只是普通的疾病,住一段時間的院就好了。

舅媽背地裡哭過很多次,但面對老人家,還是強顏歡笑。

最後一段時間,老人家已經不認識人也不會說話了。坐在床上,靜靜地看著大家,生命就像隨時會凋零的樹葉。

她是悄無聲息地離開的,沒有留下一句話。

母女一場,她們甚至都沒有好好道別。

在葬禮上沉默良久的舅媽,不知是否有過遺憾,若是當初早點告訴媽媽病情,是否這個分別,不會顯得如此倉促?


"

1


上次回老家,咩咩參加了舅媽的媽媽的葬禮。

是腦瘤。

本來身體很硬朗的老人家,病來如山倒,從發病到去世,僅僅幾個月的時間。

舅媽他們怕她受刺激,一直沒有告訴她實際病情。她也就一直以為自己只是普通的疾病,住一段時間的院就好了。

舅媽背地裡哭過很多次,但面對老人家,還是強顏歡笑。

最後一段時間,老人家已經不認識人也不會說話了。坐在床上,靜靜地看著大家,生命就像隨時會凋零的樹葉。

她是悄無聲息地離開的,沒有留下一句話。

母女一場,她們甚至都沒有好好道別。

在葬禮上沉默良久的舅媽,不知是否有過遺憾,若是當初早點告訴媽媽病情,是否這個分別,不會顯得如此倉促?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這個答案,我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因為對生命消逝的恐懼和與親人離別的痛苦,中國人對於“死”這個字一直很忌諱。

在中國的文化裡,很多人都會談死色變。

它衍生出了各種奇怪的禁忌和文化,比如車牌號樓層數都不喜歡帶“4”的,比如在殯儀館工作的人都會被人“敬”而遠之。

哪怕是追求真相、還死者冤屈的法醫,也會被人認為是“晦氣”,避著走。

就像廣東汕頭法醫劉佳奇說:

人家知道你是幹法醫的,覺得你這個活髒,噁心,不願意跟你一起吃飯,甚至不願意跟你一起握手。



"

1


上次回老家,咩咩參加了舅媽的媽媽的葬禮。

是腦瘤。

本來身體很硬朗的老人家,病來如山倒,從發病到去世,僅僅幾個月的時間。

舅媽他們怕她受刺激,一直沒有告訴她實際病情。她也就一直以為自己只是普通的疾病,住一段時間的院就好了。

舅媽背地裡哭過很多次,但面對老人家,還是強顏歡笑。

最後一段時間,老人家已經不認識人也不會說話了。坐在床上,靜靜地看著大家,生命就像隨時會凋零的樹葉。

她是悄無聲息地離開的,沒有留下一句話。

母女一場,她們甚至都沒有好好道別。

在葬禮上沉默良久的舅媽,不知是否有過遺憾,若是當初早點告訴媽媽病情,是否這個分別,不會顯得如此倉促?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這個答案,我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因為對生命消逝的恐懼和與親人離別的痛苦,中國人對於“死”這個字一直很忌諱。

在中國的文化裡,很多人都會談死色變。

它衍生出了各種奇怪的禁忌和文化,比如車牌號樓層數都不喜歡帶“4”的,比如在殯儀館工作的人都會被人“敬”而遠之。

哪怕是追求真相、還死者冤屈的法醫,也會被人認為是“晦氣”,避著走。

就像廣東汕頭法醫劉佳奇說:

人家知道你是幹法醫的,覺得你這個活髒,噁心,不願意跟你一起吃飯,甚至不願意跟你一起握手。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作為一個凡人,咩咩也敬畏死亡。

畢竟餘生莽莽,你永遠不知道它何時就突然走到盡頭。

所有人都希望,這個盡頭永不會來,所以厭惡和逃避,是很多人談到死亡時的態度。

白巖鬆曾經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而死亡卻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它沉重而威嚴,嚴肅審視每個人的生命。面對死亡,我們只能無條件接受。

當死亡來臨時,是戰慄著屈從,還是恬然地接受,是每個人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


"

1


上次回老家,咩咩參加了舅媽的媽媽的葬禮。

是腦瘤。

本來身體很硬朗的老人家,病來如山倒,從發病到去世,僅僅幾個月的時間。

舅媽他們怕她受刺激,一直沒有告訴她實際病情。她也就一直以為自己只是普通的疾病,住一段時間的院就好了。

舅媽背地裡哭過很多次,但面對老人家,還是強顏歡笑。

最後一段時間,老人家已經不認識人也不會說話了。坐在床上,靜靜地看著大家,生命就像隨時會凋零的樹葉。

她是悄無聲息地離開的,沒有留下一句話。

母女一場,她們甚至都沒有好好道別。

在葬禮上沉默良久的舅媽,不知是否有過遺憾,若是當初早點告訴媽媽病情,是否這個分別,不會顯得如此倉促?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這個答案,我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因為對生命消逝的恐懼和與親人離別的痛苦,中國人對於“死”這個字一直很忌諱。

在中國的文化裡,很多人都會談死色變。

它衍生出了各種奇怪的禁忌和文化,比如車牌號樓層數都不喜歡帶“4”的,比如在殯儀館工作的人都會被人“敬”而遠之。

哪怕是追求真相、還死者冤屈的法醫,也會被人認為是“晦氣”,避著走。

就像廣東汕頭法醫劉佳奇說:

人家知道你是幹法醫的,覺得你這個活髒,噁心,不願意跟你一起吃飯,甚至不願意跟你一起握手。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作為一個凡人,咩咩也敬畏死亡。

畢竟餘生莽莽,你永遠不知道它何時就突然走到盡頭。

所有人都希望,這個盡頭永不會來,所以厭惡和逃避,是很多人談到死亡時的態度。

白巖鬆曾經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而死亡卻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它沉重而威嚴,嚴肅審視每個人的生命。面對死亡,我們只能無條件接受。

當死亡來臨時,是戰慄著屈從,還是恬然地接受,是每個人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記得馮唐父親去世後,他在公眾號裡發過這樣一段話:

“禮畢。安頓好了。謝謝所有朋友,深深謝,不一一道謝、不一一回復了。我抱著宇宙第一美男回家了。我越發堅信,我老媽年輕時必定是沉迷於您的男色。 您是見過的最接近佛的人。您在睡夢中毫無痛苦地突然離去,又讓我見識了圓寂。 人一起生活過一段時間,就沒了生死的界限,除非彼此的愛意已經被徹底忘記。我在這一組空間裡祝您在另一組空間裡一切安好,認識那裡所有的魚。我替您照顧好您美豔絕倫的老太太,我老媽。”


馮唐的話,讓很多人都為之深深動容。

很少有人可以像他這樣,以真誠的態度直面至親的死亡。

不是一昧痛哭也不是無盡的悔恨,他坦然地接受了父親去世的這個一個事實,用平和的文字,安靜緬懷了他摯愛的父親。

他看似輕鬆的話語裡,充滿著對父親的崇敬,對母親的關愛和對死亡的豁達。

命運並不會因為你的避而不見就停下腳步。

與其膽怯畏懼它的到來,不如坦然直面它的嚴穆。

2


2012年,哈爾濱的80後女孩王越去醫院檢查的時候,忽然被查出患了癌症。

當時醫生告訴她是晚期,距離生命結束只有不到一年。

而此前,一直愛笑的她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生命的旅程才剛剛開始圓滿。

她說,就像是你點了一桌子的菜,然後剛上齊,就被叫走了。


"

1


上次回老家,咩咩參加了舅媽的媽媽的葬禮。

是腦瘤。

本來身體很硬朗的老人家,病來如山倒,從發病到去世,僅僅幾個月的時間。

舅媽他們怕她受刺激,一直沒有告訴她實際病情。她也就一直以為自己只是普通的疾病,住一段時間的院就好了。

舅媽背地裡哭過很多次,但面對老人家,還是強顏歡笑。

最後一段時間,老人家已經不認識人也不會說話了。坐在床上,靜靜地看著大家,生命就像隨時會凋零的樹葉。

她是悄無聲息地離開的,沒有留下一句話。

母女一場,她們甚至都沒有好好道別。

在葬禮上沉默良久的舅媽,不知是否有過遺憾,若是當初早點告訴媽媽病情,是否這個分別,不會顯得如此倉促?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這個答案,我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因為對生命消逝的恐懼和與親人離別的痛苦,中國人對於“死”這個字一直很忌諱。

在中國的文化裡,很多人都會談死色變。

它衍生出了各種奇怪的禁忌和文化,比如車牌號樓層數都不喜歡帶“4”的,比如在殯儀館工作的人都會被人“敬”而遠之。

哪怕是追求真相、還死者冤屈的法醫,也會被人認為是“晦氣”,避著走。

就像廣東汕頭法醫劉佳奇說:

人家知道你是幹法醫的,覺得你這個活髒,噁心,不願意跟你一起吃飯,甚至不願意跟你一起握手。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作為一個凡人,咩咩也敬畏死亡。

畢竟餘生莽莽,你永遠不知道它何時就突然走到盡頭。

所有人都希望,這個盡頭永不會來,所以厭惡和逃避,是很多人談到死亡時的態度。

白巖鬆曾經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而死亡卻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它沉重而威嚴,嚴肅審視每個人的生命。面對死亡,我們只能無條件接受。

當死亡來臨時,是戰慄著屈從,還是恬然地接受,是每個人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記得馮唐父親去世後,他在公眾號裡發過這樣一段話:

“禮畢。安頓好了。謝謝所有朋友,深深謝,不一一道謝、不一一回復了。我抱著宇宙第一美男回家了。我越發堅信,我老媽年輕時必定是沉迷於您的男色。 您是見過的最接近佛的人。您在睡夢中毫無痛苦地突然離去,又讓我見識了圓寂。 人一起生活過一段時間,就沒了生死的界限,除非彼此的愛意已經被徹底忘記。我在這一組空間裡祝您在另一組空間裡一切安好,認識那裡所有的魚。我替您照顧好您美豔絕倫的老太太,我老媽。”


馮唐的話,讓很多人都為之深深動容。

很少有人可以像他這樣,以真誠的態度直面至親的死亡。

不是一昧痛哭也不是無盡的悔恨,他坦然地接受了父親去世的這個一個事實,用平和的文字,安靜緬懷了他摯愛的父親。

他看似輕鬆的話語裡,充滿著對父親的崇敬,對母親的關愛和對死亡的豁達。

命運並不會因為你的避而不見就停下腳步。

與其膽怯畏懼它的到來,不如坦然直面它的嚴穆。

2


2012年,哈爾濱的80後女孩王越去醫院檢查的時候,忽然被查出患了癌症。

當時醫生告訴她是晚期,距離生命結束只有不到一年。

而此前,一直愛笑的她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生命的旅程才剛剛開始圓滿。

她說,就像是你點了一桌子的菜,然後剛上齊,就被叫走了。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抗癌的這段時間裡,她承受過很多折磨,曾經兩個月不能進食,靠著醫院的營養液維持著生命。

丈夫把房子賣了,陪她一起和病魔抗爭了整整三年。

在她覺得自己的身體快不行的時候,她決定為自己辦一場生前告別會,回顧一下自己的一生,和自己的親人朋友好好告個別。

告別會上,她看見下面哭著的朋友,用東北話笑著說:給我憋回去。


"

1


上次回老家,咩咩參加了舅媽的媽媽的葬禮。

是腦瘤。

本來身體很硬朗的老人家,病來如山倒,從發病到去世,僅僅幾個月的時間。

舅媽他們怕她受刺激,一直沒有告訴她實際病情。她也就一直以為自己只是普通的疾病,住一段時間的院就好了。

舅媽背地裡哭過很多次,但面對老人家,還是強顏歡笑。

最後一段時間,老人家已經不認識人也不會說話了。坐在床上,靜靜地看著大家,生命就像隨時會凋零的樹葉。

她是悄無聲息地離開的,沒有留下一句話。

母女一場,她們甚至都沒有好好道別。

在葬禮上沉默良久的舅媽,不知是否有過遺憾,若是當初早點告訴媽媽病情,是否這個分別,不會顯得如此倉促?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這個答案,我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因為對生命消逝的恐懼和與親人離別的痛苦,中國人對於“死”這個字一直很忌諱。

在中國的文化裡,很多人都會談死色變。

它衍生出了各種奇怪的禁忌和文化,比如車牌號樓層數都不喜歡帶“4”的,比如在殯儀館工作的人都會被人“敬”而遠之。

哪怕是追求真相、還死者冤屈的法醫,也會被人認為是“晦氣”,避著走。

就像廣東汕頭法醫劉佳奇說:

人家知道你是幹法醫的,覺得你這個活髒,噁心,不願意跟你一起吃飯,甚至不願意跟你一起握手。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作為一個凡人,咩咩也敬畏死亡。

畢竟餘生莽莽,你永遠不知道它何時就突然走到盡頭。

所有人都希望,這個盡頭永不會來,所以厭惡和逃避,是很多人談到死亡時的態度。

白巖鬆曾經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而死亡卻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它沉重而威嚴,嚴肅審視每個人的生命。面對死亡,我們只能無條件接受。

當死亡來臨時,是戰慄著屈從,還是恬然地接受,是每個人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記得馮唐父親去世後,他在公眾號裡發過這樣一段話:

“禮畢。安頓好了。謝謝所有朋友,深深謝,不一一道謝、不一一回復了。我抱著宇宙第一美男回家了。我越發堅信,我老媽年輕時必定是沉迷於您的男色。 您是見過的最接近佛的人。您在睡夢中毫無痛苦地突然離去,又讓我見識了圓寂。 人一起生活過一段時間,就沒了生死的界限,除非彼此的愛意已經被徹底忘記。我在這一組空間裡祝您在另一組空間裡一切安好,認識那裡所有的魚。我替您照顧好您美豔絕倫的老太太,我老媽。”


馮唐的話,讓很多人都為之深深動容。

很少有人可以像他這樣,以真誠的態度直面至親的死亡。

不是一昧痛哭也不是無盡的悔恨,他坦然地接受了父親去世的這個一個事實,用平和的文字,安靜緬懷了他摯愛的父親。

他看似輕鬆的話語裡,充滿著對父親的崇敬,對母親的關愛和對死亡的豁達。

命運並不會因為你的避而不見就停下腳步。

與其膽怯畏懼它的到來,不如坦然直面它的嚴穆。

2


2012年,哈爾濱的80後女孩王越去醫院檢查的時候,忽然被查出患了癌症。

當時醫生告訴她是晚期,距離生命結束只有不到一年。

而此前,一直愛笑的她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生命的旅程才剛剛開始圓滿。

她說,就像是你點了一桌子的菜,然後剛上齊,就被叫走了。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抗癌的這段時間裡,她承受過很多折磨,曾經兩個月不能進食,靠著醫院的營養液維持著生命。

丈夫把房子賣了,陪她一起和病魔抗爭了整整三年。

在她覺得自己的身體快不行的時候,她決定為自己辦一場生前告別會,回顧一下自己的一生,和自己的親人朋友好好告個別。

告別會上,她看見下面哭著的朋友,用東北話笑著說:給我憋回去。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她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中,不希望伴隨著她的是悲傷。

因為即使你不面對,它也終將會發生,人人都是向死而生。


"

1


上次回老家,咩咩參加了舅媽的媽媽的葬禮。

是腦瘤。

本來身體很硬朗的老人家,病來如山倒,從發病到去世,僅僅幾個月的時間。

舅媽他們怕她受刺激,一直沒有告訴她實際病情。她也就一直以為自己只是普通的疾病,住一段時間的院就好了。

舅媽背地裡哭過很多次,但面對老人家,還是強顏歡笑。

最後一段時間,老人家已經不認識人也不會說話了。坐在床上,靜靜地看著大家,生命就像隨時會凋零的樹葉。

她是悄無聲息地離開的,沒有留下一句話。

母女一場,她們甚至都沒有好好道別。

在葬禮上沉默良久的舅媽,不知是否有過遺憾,若是當初早點告訴媽媽病情,是否這個分別,不會顯得如此倉促?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這個答案,我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因為對生命消逝的恐懼和與親人離別的痛苦,中國人對於“死”這個字一直很忌諱。

在中國的文化裡,很多人都會談死色變。

它衍生出了各種奇怪的禁忌和文化,比如車牌號樓層數都不喜歡帶“4”的,比如在殯儀館工作的人都會被人“敬”而遠之。

哪怕是追求真相、還死者冤屈的法醫,也會被人認為是“晦氣”,避著走。

就像廣東汕頭法醫劉佳奇說:

人家知道你是幹法醫的,覺得你這個活髒,噁心,不願意跟你一起吃飯,甚至不願意跟你一起握手。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作為一個凡人,咩咩也敬畏死亡。

畢竟餘生莽莽,你永遠不知道它何時就突然走到盡頭。

所有人都希望,這個盡頭永不會來,所以厭惡和逃避,是很多人談到死亡時的態度。

白巖鬆曾經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而死亡卻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它沉重而威嚴,嚴肅審視每個人的生命。面對死亡,我們只能無條件接受。

當死亡來臨時,是戰慄著屈從,還是恬然地接受,是每個人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記得馮唐父親去世後,他在公眾號裡發過這樣一段話:

“禮畢。安頓好了。謝謝所有朋友,深深謝,不一一道謝、不一一回復了。我抱著宇宙第一美男回家了。我越發堅信,我老媽年輕時必定是沉迷於您的男色。 您是見過的最接近佛的人。您在睡夢中毫無痛苦地突然離去,又讓我見識了圓寂。 人一起生活過一段時間,就沒了生死的界限,除非彼此的愛意已經被徹底忘記。我在這一組空間裡祝您在另一組空間裡一切安好,認識那裡所有的魚。我替您照顧好您美豔絕倫的老太太,我老媽。”


馮唐的話,讓很多人都為之深深動容。

很少有人可以像他這樣,以真誠的態度直面至親的死亡。

不是一昧痛哭也不是無盡的悔恨,他坦然地接受了父親去世的這個一個事實,用平和的文字,安靜緬懷了他摯愛的父親。

他看似輕鬆的話語裡,充滿著對父親的崇敬,對母親的關愛和對死亡的豁達。

命運並不會因為你的避而不見就停下腳步。

與其膽怯畏懼它的到來,不如坦然直面它的嚴穆。

2


2012年,哈爾濱的80後女孩王越去醫院檢查的時候,忽然被查出患了癌症。

當時醫生告訴她是晚期,距離生命結束只有不到一年。

而此前,一直愛笑的她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生命的旅程才剛剛開始圓滿。

她說,就像是你點了一桌子的菜,然後剛上齊,就被叫走了。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抗癌的這段時間裡,她承受過很多折磨,曾經兩個月不能進食,靠著醫院的營養液維持著生命。

丈夫把房子賣了,陪她一起和病魔抗爭了整整三年。

在她覺得自己的身體快不行的時候,她決定為自己辦一場生前告別會,回顧一下自己的一生,和自己的親人朋友好好告個別。

告別會上,她看見下面哭著的朋友,用東北話笑著說:給我憋回去。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她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中,不希望伴隨著她的是悲傷。

因為即使你不面對,它也終將會發生,人人都是向死而生。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她讓我們明白,原來除了眼淚和痛苦,我們竟然還能用微笑和從容,對生命說再見。

都說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我相信王越離開時一定是笑著的。

她已經能夠坦然接受:

死亡不過是生命中一個正常的過程,我們從自然中來,再回到自然中去,由生到死不過是生命的一個輪迴。

3


今年的年初,臺灣著名主持人傅達仁在瑞士實行安樂死。

從他2017年初查出胰腺癌之後,就決定放棄積極治療,選擇安寧治療,但是白內障,腸絞痛等問題還一直困擾著他。

於是今年的3月,他們全家人趕赴瑞士,用一場儀式為他結束生命。

看著他臨死之前的視頻,與其說是病魔的痛苦讓他屈服,到不如說是對生命的尊重和淡然。

在喝下那杯毒藥之前,他還從容的調侃,“一口吞嗎?兩口可以嗎?”


"

1


上次回老家,咩咩參加了舅媽的媽媽的葬禮。

是腦瘤。

本來身體很硬朗的老人家,病來如山倒,從發病到去世,僅僅幾個月的時間。

舅媽他們怕她受刺激,一直沒有告訴她實際病情。她也就一直以為自己只是普通的疾病,住一段時間的院就好了。

舅媽背地裡哭過很多次,但面對老人家,還是強顏歡笑。

最後一段時間,老人家已經不認識人也不會說話了。坐在床上,靜靜地看著大家,生命就像隨時會凋零的樹葉。

她是悄無聲息地離開的,沒有留下一句話。

母女一場,她們甚至都沒有好好道別。

在葬禮上沉默良久的舅媽,不知是否有過遺憾,若是當初早點告訴媽媽病情,是否這個分別,不會顯得如此倉促?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這個答案,我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因為對生命消逝的恐懼和與親人離別的痛苦,中國人對於“死”這個字一直很忌諱。

在中國的文化裡,很多人都會談死色變。

它衍生出了各種奇怪的禁忌和文化,比如車牌號樓層數都不喜歡帶“4”的,比如在殯儀館工作的人都會被人“敬”而遠之。

哪怕是追求真相、還死者冤屈的法醫,也會被人認為是“晦氣”,避著走。

就像廣東汕頭法醫劉佳奇說:

人家知道你是幹法醫的,覺得你這個活髒,噁心,不願意跟你一起吃飯,甚至不願意跟你一起握手。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作為一個凡人,咩咩也敬畏死亡。

畢竟餘生莽莽,你永遠不知道它何時就突然走到盡頭。

所有人都希望,這個盡頭永不會來,所以厭惡和逃避,是很多人談到死亡時的態度。

白巖鬆曾經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而死亡卻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它沉重而威嚴,嚴肅審視每個人的生命。面對死亡,我們只能無條件接受。

當死亡來臨時,是戰慄著屈從,還是恬然地接受,是每個人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記得馮唐父親去世後,他在公眾號裡發過這樣一段話:

“禮畢。安頓好了。謝謝所有朋友,深深謝,不一一道謝、不一一回復了。我抱著宇宙第一美男回家了。我越發堅信,我老媽年輕時必定是沉迷於您的男色。 您是見過的最接近佛的人。您在睡夢中毫無痛苦地突然離去,又讓我見識了圓寂。 人一起生活過一段時間,就沒了生死的界限,除非彼此的愛意已經被徹底忘記。我在這一組空間裡祝您在另一組空間裡一切安好,認識那裡所有的魚。我替您照顧好您美豔絕倫的老太太,我老媽。”


馮唐的話,讓很多人都為之深深動容。

很少有人可以像他這樣,以真誠的態度直面至親的死亡。

不是一昧痛哭也不是無盡的悔恨,他坦然地接受了父親去世的這個一個事實,用平和的文字,安靜緬懷了他摯愛的父親。

他看似輕鬆的話語裡,充滿著對父親的崇敬,對母親的關愛和對死亡的豁達。

命運並不會因為你的避而不見就停下腳步。

與其膽怯畏懼它的到來,不如坦然直面它的嚴穆。

2


2012年,哈爾濱的80後女孩王越去醫院檢查的時候,忽然被查出患了癌症。

當時醫生告訴她是晚期,距離生命結束只有不到一年。

而此前,一直愛笑的她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生命的旅程才剛剛開始圓滿。

她說,就像是你點了一桌子的菜,然後剛上齊,就被叫走了。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抗癌的這段時間裡,她承受過很多折磨,曾經兩個月不能進食,靠著醫院的營養液維持著生命。

丈夫把房子賣了,陪她一起和病魔抗爭了整整三年。

在她覺得自己的身體快不行的時候,她決定為自己辦一場生前告別會,回顧一下自己的一生,和自己的親人朋友好好告個別。

告別會上,她看見下面哭著的朋友,用東北話笑著說:給我憋回去。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她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中,不希望伴隨著她的是悲傷。

因為即使你不面對,它也終將會發生,人人都是向死而生。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她讓我們明白,原來除了眼淚和痛苦,我們竟然還能用微笑和從容,對生命說再見。

都說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我相信王越離開時一定是笑著的。

她已經能夠坦然接受:

死亡不過是生命中一個正常的過程,我們從自然中來,再回到自然中去,由生到死不過是生命的一個輪迴。

3


今年的年初,臺灣著名主持人傅達仁在瑞士實行安樂死。

從他2017年初查出胰腺癌之後,就決定放棄積極治療,選擇安寧治療,但是白內障,腸絞痛等問題還一直困擾著他。

於是今年的3月,他們全家人趕赴瑞士,用一場儀式為他結束生命。

看著他臨死之前的視頻,與其說是病魔的痛苦讓他屈服,到不如說是對生命的尊重和淡然。

在喝下那杯毒藥之前,他還從容的調侃,“一口吞嗎?兩口可以嗎?”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然後笑著對鏡頭說了聲“再見”,倒在兒子的懷裡。


"

1


上次回老家,咩咩參加了舅媽的媽媽的葬禮。

是腦瘤。

本來身體很硬朗的老人家,病來如山倒,從發病到去世,僅僅幾個月的時間。

舅媽他們怕她受刺激,一直沒有告訴她實際病情。她也就一直以為自己只是普通的疾病,住一段時間的院就好了。

舅媽背地裡哭過很多次,但面對老人家,還是強顏歡笑。

最後一段時間,老人家已經不認識人也不會說話了。坐在床上,靜靜地看著大家,生命就像隨時會凋零的樹葉。

她是悄無聲息地離開的,沒有留下一句話。

母女一場,她們甚至都沒有好好道別。

在葬禮上沉默良久的舅媽,不知是否有過遺憾,若是當初早點告訴媽媽病情,是否這個分別,不會顯得如此倉促?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這個答案,我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因為對生命消逝的恐懼和與親人離別的痛苦,中國人對於“死”這個字一直很忌諱。

在中國的文化裡,很多人都會談死色變。

它衍生出了各種奇怪的禁忌和文化,比如車牌號樓層數都不喜歡帶“4”的,比如在殯儀館工作的人都會被人“敬”而遠之。

哪怕是追求真相、還死者冤屈的法醫,也會被人認為是“晦氣”,避著走。

就像廣東汕頭法醫劉佳奇說:

人家知道你是幹法醫的,覺得你這個活髒,噁心,不願意跟你一起吃飯,甚至不願意跟你一起握手。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作為一個凡人,咩咩也敬畏死亡。

畢竟餘生莽莽,你永遠不知道它何時就突然走到盡頭。

所有人都希望,這個盡頭永不會來,所以厭惡和逃避,是很多人談到死亡時的態度。

白巖鬆曾經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而死亡卻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它沉重而威嚴,嚴肅審視每個人的生命。面對死亡,我們只能無條件接受。

當死亡來臨時,是戰慄著屈從,還是恬然地接受,是每個人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記得馮唐父親去世後,他在公眾號裡發過這樣一段話:

“禮畢。安頓好了。謝謝所有朋友,深深謝,不一一道謝、不一一回復了。我抱著宇宙第一美男回家了。我越發堅信,我老媽年輕時必定是沉迷於您的男色。 您是見過的最接近佛的人。您在睡夢中毫無痛苦地突然離去,又讓我見識了圓寂。 人一起生活過一段時間,就沒了生死的界限,除非彼此的愛意已經被徹底忘記。我在這一組空間裡祝您在另一組空間裡一切安好,認識那裡所有的魚。我替您照顧好您美豔絕倫的老太太,我老媽。”


馮唐的話,讓很多人都為之深深動容。

很少有人可以像他這樣,以真誠的態度直面至親的死亡。

不是一昧痛哭也不是無盡的悔恨,他坦然地接受了父親去世的這個一個事實,用平和的文字,安靜緬懷了他摯愛的父親。

他看似輕鬆的話語裡,充滿著對父親的崇敬,對母親的關愛和對死亡的豁達。

命運並不會因為你的避而不見就停下腳步。

與其膽怯畏懼它的到來,不如坦然直面它的嚴穆。

2


2012年,哈爾濱的80後女孩王越去醫院檢查的時候,忽然被查出患了癌症。

當時醫生告訴她是晚期,距離生命結束只有不到一年。

而此前,一直愛笑的她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生命的旅程才剛剛開始圓滿。

她說,就像是你點了一桌子的菜,然後剛上齊,就被叫走了。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抗癌的這段時間裡,她承受過很多折磨,曾經兩個月不能進食,靠著醫院的營養液維持著生命。

丈夫把房子賣了,陪她一起和病魔抗爭了整整三年。

在她覺得自己的身體快不行的時候,她決定為自己辦一場生前告別會,回顧一下自己的一生,和自己的親人朋友好好告個別。

告別會上,她看見下面哭著的朋友,用東北話笑著說:給我憋回去。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她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中,不希望伴隨著她的是悲傷。

因為即使你不面對,它也終將會發生,人人都是向死而生。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她讓我們明白,原來除了眼淚和痛苦,我們竟然還能用微笑和從容,對生命說再見。

都說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我相信王越離開時一定是笑著的。

她已經能夠坦然接受:

死亡不過是生命中一個正常的過程,我們從自然中來,再回到自然中去,由生到死不過是生命的一個輪迴。

3


今年的年初,臺灣著名主持人傅達仁在瑞士實行安樂死。

從他2017年初查出胰腺癌之後,就決定放棄積極治療,選擇安寧治療,但是白內障,腸絞痛等問題還一直困擾著他。

於是今年的3月,他們全家人趕赴瑞士,用一場儀式為他結束生命。

看著他臨死之前的視頻,與其說是病魔的痛苦讓他屈服,到不如說是對生命的尊重和淡然。

在喝下那杯毒藥之前,他還從容的調侃,“一口吞嗎?兩口可以嗎?”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然後笑著對鏡頭說了聲“再見”,倒在兒子的懷裡。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他不會再醒來,卻面色祥和得像只是在睡覺。

原來從容的接受死亡,是一種比死亡更強大的力量。

在做這個決定前,他的家人有諸多反對。

只要他還活著,就是對家人的慰藉,即使對他來說,這是個自私的願望。

可是死亡,意味著他們從此天人永隔,今生不復相見。

可是對傅達仁來說,病痛折磨著他的身體和精神,這樣無休止的痛苦,讓人好似失去了尊嚴。

他想要體面地離開,和這個世界好好道別。

死亡對他來說,不是恐懼,而是解脫。

兒子雖然很不捨,但那是父親的選擇,他克服了死亡,蔑視了病魔。

原來生命活到了一定的寬度,對死亡的阻攔都成了一種褻瀆,讓生命自然的回到它來的地方去,反而是對它最好的一種尊重。

有人說,生命美好的意義就在於它終將會逝去,不可避免,也終將來臨。

既然如此,那就讓我們學會正視他,並微笑的接受。

4


很多人不能直面死亡,是因為在他們心裡,死亡就意味著結束。

但咩咩始終認為,生命並不是一條有端點的直線,走過了就是盡頭;而是一個圓,是結束也是開始,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在《大耳朵圖圖》裡,有一集叫永遠活下去,探索了死亡的意義。

當圖圖瞭解到鸚鵡的平均壽命只有7年時,聯想到了自己的父母,覺得所有人都會慢慢離開這個世界,感到很傷心。

於是週末爸爸帶他去散心,看畢加索的畫展。告訴圖圖,即使畢加索不在了,但他留下的這些畫作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因為那些留給別人的東西,也是生命的一種延續。

公園裡的樹葉落下來,它不是死亡,而是變成了肥料,滋養更多生命。

圖圖說,可是你和媽媽既不是畢加索,也不是樹葉,就是普普通通的人,能給世界留下什麼樣的禮物呢?

父母告訴他:圖圖就是我們留給這個世界最好的禮物。

直到很久之後,我依然覺得那是關於生命最美的一個答案。

生命的輪迴,彷彿一下子就有了意義。

所有人都會死亡,但我們的血脈會傳承下去,生生不息。

而那些曾經路過在你生命裡的,很重要的人,即使不在了,也依然會在你的生命裡留下什麼東西。

就像史鐵生奶奶說的那樣,人死了,就變成了一顆星星,給走夜道的人照個亮……

"

1


上次回老家,咩咩參加了舅媽的媽媽的葬禮。

是腦瘤。

本來身體很硬朗的老人家,病來如山倒,從發病到去世,僅僅幾個月的時間。

舅媽他們怕她受刺激,一直沒有告訴她實際病情。她也就一直以為自己只是普通的疾病,住一段時間的院就好了。

舅媽背地裡哭過很多次,但面對老人家,還是強顏歡笑。

最後一段時間,老人家已經不認識人也不會說話了。坐在床上,靜靜地看著大家,生命就像隨時會凋零的樹葉。

她是悄無聲息地離開的,沒有留下一句話。

母女一場,她們甚至都沒有好好道別。

在葬禮上沉默良久的舅媽,不知是否有過遺憾,若是當初早點告訴媽媽病情,是否這個分別,不會顯得如此倉促?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這個答案,我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因為對生命消逝的恐懼和與親人離別的痛苦,中國人對於“死”這個字一直很忌諱。

在中國的文化裡,很多人都會談死色變。

它衍生出了各種奇怪的禁忌和文化,比如車牌號樓層數都不喜歡帶“4”的,比如在殯儀館工作的人都會被人“敬”而遠之。

哪怕是追求真相、還死者冤屈的法醫,也會被人認為是“晦氣”,避著走。

就像廣東汕頭法醫劉佳奇說:

人家知道你是幹法醫的,覺得你這個活髒,噁心,不願意跟你一起吃飯,甚至不願意跟你一起握手。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作為一個凡人,咩咩也敬畏死亡。

畢竟餘生莽莽,你永遠不知道它何時就突然走到盡頭。

所有人都希望,這個盡頭永不會來,所以厭惡和逃避,是很多人談到死亡時的態度。

白巖鬆曾經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而死亡卻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它沉重而威嚴,嚴肅審視每個人的生命。面對死亡,我們只能無條件接受。

當死亡來臨時,是戰慄著屈從,還是恬然地接受,是每個人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記得馮唐父親去世後,他在公眾號裡發過這樣一段話:

“禮畢。安頓好了。謝謝所有朋友,深深謝,不一一道謝、不一一回復了。我抱著宇宙第一美男回家了。我越發堅信,我老媽年輕時必定是沉迷於您的男色。 您是見過的最接近佛的人。您在睡夢中毫無痛苦地突然離去,又讓我見識了圓寂。 人一起生活過一段時間,就沒了生死的界限,除非彼此的愛意已經被徹底忘記。我在這一組空間裡祝您在另一組空間裡一切安好,認識那裡所有的魚。我替您照顧好您美豔絕倫的老太太,我老媽。”


馮唐的話,讓很多人都為之深深動容。

很少有人可以像他這樣,以真誠的態度直面至親的死亡。

不是一昧痛哭也不是無盡的悔恨,他坦然地接受了父親去世的這個一個事實,用平和的文字,安靜緬懷了他摯愛的父親。

他看似輕鬆的話語裡,充滿著對父親的崇敬,對母親的關愛和對死亡的豁達。

命運並不會因為你的避而不見就停下腳步。

與其膽怯畏懼它的到來,不如坦然直面它的嚴穆。

2


2012年,哈爾濱的80後女孩王越去醫院檢查的時候,忽然被查出患了癌症。

當時醫生告訴她是晚期,距離生命結束只有不到一年。

而此前,一直愛笑的她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生命的旅程才剛剛開始圓滿。

她說,就像是你點了一桌子的菜,然後剛上齊,就被叫走了。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抗癌的這段時間裡,她承受過很多折磨,曾經兩個月不能進食,靠著醫院的營養液維持著生命。

丈夫把房子賣了,陪她一起和病魔抗爭了整整三年。

在她覺得自己的身體快不行的時候,她決定為自己辦一場生前告別會,回顧一下自己的一生,和自己的親人朋友好好告個別。

告別會上,她看見下面哭著的朋友,用東北話笑著說:給我憋回去。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她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中,不希望伴隨著她的是悲傷。

因為即使你不面對,它也終將會發生,人人都是向死而生。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她讓我們明白,原來除了眼淚和痛苦,我們竟然還能用微笑和從容,對生命說再見。

都說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我相信王越離開時一定是笑著的。

她已經能夠坦然接受:

死亡不過是生命中一個正常的過程,我們從自然中來,再回到自然中去,由生到死不過是生命的一個輪迴。

3


今年的年初,臺灣著名主持人傅達仁在瑞士實行安樂死。

從他2017年初查出胰腺癌之後,就決定放棄積極治療,選擇安寧治療,但是白內障,腸絞痛等問題還一直困擾著他。

於是今年的3月,他們全家人趕赴瑞士,用一場儀式為他結束生命。

看著他臨死之前的視頻,與其說是病魔的痛苦讓他屈服,到不如說是對生命的尊重和淡然。

在喝下那杯毒藥之前,他還從容的調侃,“一口吞嗎?兩口可以嗎?”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然後笑著對鏡頭說了聲“再見”,倒在兒子的懷裡。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他不會再醒來,卻面色祥和得像只是在睡覺。

原來從容的接受死亡,是一種比死亡更強大的力量。

在做這個決定前,他的家人有諸多反對。

只要他還活著,就是對家人的慰藉,即使對他來說,這是個自私的願望。

可是死亡,意味著他們從此天人永隔,今生不復相見。

可是對傅達仁來說,病痛折磨著他的身體和精神,這樣無休止的痛苦,讓人好似失去了尊嚴。

他想要體面地離開,和這個世界好好道別。

死亡對他來說,不是恐懼,而是解脫。

兒子雖然很不捨,但那是父親的選擇,他克服了死亡,蔑視了病魔。

原來生命活到了一定的寬度,對死亡的阻攔都成了一種褻瀆,讓生命自然的回到它來的地方去,反而是對它最好的一種尊重。

有人說,生命美好的意義就在於它終將會逝去,不可避免,也終將來臨。

既然如此,那就讓我們學會正視他,並微笑的接受。

4


很多人不能直面死亡,是因為在他們心裡,死亡就意味著結束。

但咩咩始終認為,生命並不是一條有端點的直線,走過了就是盡頭;而是一個圓,是結束也是開始,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在《大耳朵圖圖》裡,有一集叫永遠活下去,探索了死亡的意義。

當圖圖瞭解到鸚鵡的平均壽命只有7年時,聯想到了自己的父母,覺得所有人都會慢慢離開這個世界,感到很傷心。

於是週末爸爸帶他去散心,看畢加索的畫展。告訴圖圖,即使畢加索不在了,但他留下的這些畫作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因為那些留給別人的東西,也是生命的一種延續。

公園裡的樹葉落下來,它不是死亡,而是變成了肥料,滋養更多生命。

圖圖說,可是你和媽媽既不是畢加索,也不是樹葉,就是普普通通的人,能給世界留下什麼樣的禮物呢?

父母告訴他:圖圖就是我們留給這個世界最好的禮物。

直到很久之後,我依然覺得那是關於生命最美的一個答案。

生命的輪迴,彷彿一下子就有了意義。

所有人都會死亡,但我們的血脈會傳承下去,生生不息。

而那些曾經路過在你生命裡的,很重要的人,即使不在了,也依然會在你的生命裡留下什麼東西。

就像史鐵生奶奶說的那樣,人死了,就變成了一顆星星,給走夜道的人照個亮……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5


電影《入殮師》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入殮師在為死者更衣時,會要求家屬一起進行。


"

1


上次回老家,咩咩參加了舅媽的媽媽的葬禮。

是腦瘤。

本來身體很硬朗的老人家,病來如山倒,從發病到去世,僅僅幾個月的時間。

舅媽他們怕她受刺激,一直沒有告訴她實際病情。她也就一直以為自己只是普通的疾病,住一段時間的院就好了。

舅媽背地裡哭過很多次,但面對老人家,還是強顏歡笑。

最後一段時間,老人家已經不認識人也不會說話了。坐在床上,靜靜地看著大家,生命就像隨時會凋零的樹葉。

她是悄無聲息地離開的,沒有留下一句話。

母女一場,她們甚至都沒有好好道別。

在葬禮上沉默良久的舅媽,不知是否有過遺憾,若是當初早點告訴媽媽病情,是否這個分別,不會顯得如此倉促?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這個答案,我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因為對生命消逝的恐懼和與親人離別的痛苦,中國人對於“死”這個字一直很忌諱。

在中國的文化裡,很多人都會談死色變。

它衍生出了各種奇怪的禁忌和文化,比如車牌號樓層數都不喜歡帶“4”的,比如在殯儀館工作的人都會被人“敬”而遠之。

哪怕是追求真相、還死者冤屈的法醫,也會被人認為是“晦氣”,避著走。

就像廣東汕頭法醫劉佳奇說:

人家知道你是幹法醫的,覺得你這個活髒,噁心,不願意跟你一起吃飯,甚至不願意跟你一起握手。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作為一個凡人,咩咩也敬畏死亡。

畢竟餘生莽莽,你永遠不知道它何時就突然走到盡頭。

所有人都希望,這個盡頭永不會來,所以厭惡和逃避,是很多人談到死亡時的態度。

白巖鬆曾經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而死亡卻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它沉重而威嚴,嚴肅審視每個人的生命。面對死亡,我們只能無條件接受。

當死亡來臨時,是戰慄著屈從,還是恬然地接受,是每個人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記得馮唐父親去世後,他在公眾號裡發過這樣一段話:

“禮畢。安頓好了。謝謝所有朋友,深深謝,不一一道謝、不一一回復了。我抱著宇宙第一美男回家了。我越發堅信,我老媽年輕時必定是沉迷於您的男色。 您是見過的最接近佛的人。您在睡夢中毫無痛苦地突然離去,又讓我見識了圓寂。 人一起生活過一段時間,就沒了生死的界限,除非彼此的愛意已經被徹底忘記。我在這一組空間裡祝您在另一組空間裡一切安好,認識那裡所有的魚。我替您照顧好您美豔絕倫的老太太,我老媽。”


馮唐的話,讓很多人都為之深深動容。

很少有人可以像他這樣,以真誠的態度直面至親的死亡。

不是一昧痛哭也不是無盡的悔恨,他坦然地接受了父親去世的這個一個事實,用平和的文字,安靜緬懷了他摯愛的父親。

他看似輕鬆的話語裡,充滿著對父親的崇敬,對母親的關愛和對死亡的豁達。

命運並不會因為你的避而不見就停下腳步。

與其膽怯畏懼它的到來,不如坦然直面它的嚴穆。

2


2012年,哈爾濱的80後女孩王越去醫院檢查的時候,忽然被查出患了癌症。

當時醫生告訴她是晚期,距離生命結束只有不到一年。

而此前,一直愛笑的她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生命的旅程才剛剛開始圓滿。

她說,就像是你點了一桌子的菜,然後剛上齊,就被叫走了。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抗癌的這段時間裡,她承受過很多折磨,曾經兩個月不能進食,靠著醫院的營養液維持著生命。

丈夫把房子賣了,陪她一起和病魔抗爭了整整三年。

在她覺得自己的身體快不行的時候,她決定為自己辦一場生前告別會,回顧一下自己的一生,和自己的親人朋友好好告個別。

告別會上,她看見下面哭著的朋友,用東北話笑著說:給我憋回去。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她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中,不希望伴隨著她的是悲傷。

因為即使你不面對,它也終將會發生,人人都是向死而生。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她讓我們明白,原來除了眼淚和痛苦,我們竟然還能用微笑和從容,對生命說再見。

都說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我相信王越離開時一定是笑著的。

她已經能夠坦然接受:

死亡不過是生命中一個正常的過程,我們從自然中來,再回到自然中去,由生到死不過是生命的一個輪迴。

3


今年的年初,臺灣著名主持人傅達仁在瑞士實行安樂死。

從他2017年初查出胰腺癌之後,就決定放棄積極治療,選擇安寧治療,但是白內障,腸絞痛等問題還一直困擾著他。

於是今年的3月,他們全家人趕赴瑞士,用一場儀式為他結束生命。

看著他臨死之前的視頻,與其說是病魔的痛苦讓他屈服,到不如說是對生命的尊重和淡然。

在喝下那杯毒藥之前,他還從容的調侃,“一口吞嗎?兩口可以嗎?”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然後笑著對鏡頭說了聲“再見”,倒在兒子的懷裡。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他不會再醒來,卻面色祥和得像只是在睡覺。

原來從容的接受死亡,是一種比死亡更強大的力量。

在做這個決定前,他的家人有諸多反對。

只要他還活著,就是對家人的慰藉,即使對他來說,這是個自私的願望。

可是死亡,意味著他們從此天人永隔,今生不復相見。

可是對傅達仁來說,病痛折磨著他的身體和精神,這樣無休止的痛苦,讓人好似失去了尊嚴。

他想要體面地離開,和這個世界好好道別。

死亡對他來說,不是恐懼,而是解脫。

兒子雖然很不捨,但那是父親的選擇,他克服了死亡,蔑視了病魔。

原來生命活到了一定的寬度,對死亡的阻攔都成了一種褻瀆,讓生命自然的回到它來的地方去,反而是對它最好的一種尊重。

有人說,生命美好的意義就在於它終將會逝去,不可避免,也終將來臨。

既然如此,那就讓我們學會正視他,並微笑的接受。

4


很多人不能直面死亡,是因為在他們心裡,死亡就意味著結束。

但咩咩始終認為,生命並不是一條有端點的直線,走過了就是盡頭;而是一個圓,是結束也是開始,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在《大耳朵圖圖》裡,有一集叫永遠活下去,探索了死亡的意義。

當圖圖瞭解到鸚鵡的平均壽命只有7年時,聯想到了自己的父母,覺得所有人都會慢慢離開這個世界,感到很傷心。

於是週末爸爸帶他去散心,看畢加索的畫展。告訴圖圖,即使畢加索不在了,但他留下的這些畫作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因為那些留給別人的東西,也是生命的一種延續。

公園裡的樹葉落下來,它不是死亡,而是變成了肥料,滋養更多生命。

圖圖說,可是你和媽媽既不是畢加索,也不是樹葉,就是普普通通的人,能給世界留下什麼樣的禮物呢?

父母告訴他:圖圖就是我們留給這個世界最好的禮物。

直到很久之後,我依然覺得那是關於生命最美的一個答案。

生命的輪迴,彷彿一下子就有了意義。

所有人都會死亡,但我們的血脈會傳承下去,生生不息。

而那些曾經路過在你生命裡的,很重要的人,即使不在了,也依然會在你的生命裡留下什麼東西。

就像史鐵生奶奶說的那樣,人死了,就變成了一顆星星,給走夜道的人照個亮……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5


電影《入殮師》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入殮師在為死者更衣時,會要求家屬一起進行。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他們將死者精心整理、化妝,還原成親人記憶中熟悉的模樣。

這其實是讓逝去的人,體面地離開,讓活著的人,永遠記著他最好的樣子。

因為死亡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它是一扇門,穿過這裡,進入另一階段。

死亡帶走的只是肉體,可你說過的話和你做過的事,都會化作溫暖的回憶和力量,留在活著的人身邊。


"

1


上次回老家,咩咩參加了舅媽的媽媽的葬禮。

是腦瘤。

本來身體很硬朗的老人家,病來如山倒,從發病到去世,僅僅幾個月的時間。

舅媽他們怕她受刺激,一直沒有告訴她實際病情。她也就一直以為自己只是普通的疾病,住一段時間的院就好了。

舅媽背地裡哭過很多次,但面對老人家,還是強顏歡笑。

最後一段時間,老人家已經不認識人也不會說話了。坐在床上,靜靜地看著大家,生命就像隨時會凋零的樹葉。

她是悄無聲息地離開的,沒有留下一句話。

母女一場,她們甚至都沒有好好道別。

在葬禮上沉默良久的舅媽,不知是否有過遺憾,若是當初早點告訴媽媽病情,是否這個分別,不會顯得如此倉促?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這個答案,我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因為對生命消逝的恐懼和與親人離別的痛苦,中國人對於“死”這個字一直很忌諱。

在中國的文化裡,很多人都會談死色變。

它衍生出了各種奇怪的禁忌和文化,比如車牌號樓層數都不喜歡帶“4”的,比如在殯儀館工作的人都會被人“敬”而遠之。

哪怕是追求真相、還死者冤屈的法醫,也會被人認為是“晦氣”,避著走。

就像廣東汕頭法醫劉佳奇說:

人家知道你是幹法醫的,覺得你這個活髒,噁心,不願意跟你一起吃飯,甚至不願意跟你一起握手。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作為一個凡人,咩咩也敬畏死亡。

畢竟餘生莽莽,你永遠不知道它何時就突然走到盡頭。

所有人都希望,這個盡頭永不會來,所以厭惡和逃避,是很多人談到死亡時的態度。

白巖鬆曾經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而死亡卻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它沉重而威嚴,嚴肅審視每個人的生命。面對死亡,我們只能無條件接受。

當死亡來臨時,是戰慄著屈從,還是恬然地接受,是每個人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記得馮唐父親去世後,他在公眾號裡發過這樣一段話:

“禮畢。安頓好了。謝謝所有朋友,深深謝,不一一道謝、不一一回復了。我抱著宇宙第一美男回家了。我越發堅信,我老媽年輕時必定是沉迷於您的男色。 您是見過的最接近佛的人。您在睡夢中毫無痛苦地突然離去,又讓我見識了圓寂。 人一起生活過一段時間,就沒了生死的界限,除非彼此的愛意已經被徹底忘記。我在這一組空間裡祝您在另一組空間裡一切安好,認識那裡所有的魚。我替您照顧好您美豔絕倫的老太太,我老媽。”


馮唐的話,讓很多人都為之深深動容。

很少有人可以像他這樣,以真誠的態度直面至親的死亡。

不是一昧痛哭也不是無盡的悔恨,他坦然地接受了父親去世的這個一個事實,用平和的文字,安靜緬懷了他摯愛的父親。

他看似輕鬆的話語裡,充滿著對父親的崇敬,對母親的關愛和對死亡的豁達。

命運並不會因為你的避而不見就停下腳步。

與其膽怯畏懼它的到來,不如坦然直面它的嚴穆。

2


2012年,哈爾濱的80後女孩王越去醫院檢查的時候,忽然被查出患了癌症。

當時醫生告訴她是晚期,距離生命結束只有不到一年。

而此前,一直愛笑的她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生命的旅程才剛剛開始圓滿。

她說,就像是你點了一桌子的菜,然後剛上齊,就被叫走了。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抗癌的這段時間裡,她承受過很多折磨,曾經兩個月不能進食,靠著醫院的營養液維持著生命。

丈夫把房子賣了,陪她一起和病魔抗爭了整整三年。

在她覺得自己的身體快不行的時候,她決定為自己辦一場生前告別會,回顧一下自己的一生,和自己的親人朋友好好告個別。

告別會上,她看見下面哭著的朋友,用東北話笑著說:給我憋回去。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她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中,不希望伴隨著她的是悲傷。

因為即使你不面對,它也終將會發生,人人都是向死而生。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她讓我們明白,原來除了眼淚和痛苦,我們竟然還能用微笑和從容,對生命說再見。

都說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我相信王越離開時一定是笑著的。

她已經能夠坦然接受:

死亡不過是生命中一個正常的過程,我們從自然中來,再回到自然中去,由生到死不過是生命的一個輪迴。

3


今年的年初,臺灣著名主持人傅達仁在瑞士實行安樂死。

從他2017年初查出胰腺癌之後,就決定放棄積極治療,選擇安寧治療,但是白內障,腸絞痛等問題還一直困擾著他。

於是今年的3月,他們全家人趕赴瑞士,用一場儀式為他結束生命。

看著他臨死之前的視頻,與其說是病魔的痛苦讓他屈服,到不如說是對生命的尊重和淡然。

在喝下那杯毒藥之前,他還從容的調侃,“一口吞嗎?兩口可以嗎?”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然後笑著對鏡頭說了聲“再見”,倒在兒子的懷裡。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他不會再醒來,卻面色祥和得像只是在睡覺。

原來從容的接受死亡,是一種比死亡更強大的力量。

在做這個決定前,他的家人有諸多反對。

只要他還活著,就是對家人的慰藉,即使對他來說,這是個自私的願望。

可是死亡,意味著他們從此天人永隔,今生不復相見。

可是對傅達仁來說,病痛折磨著他的身體和精神,這樣無休止的痛苦,讓人好似失去了尊嚴。

他想要體面地離開,和這個世界好好道別。

死亡對他來說,不是恐懼,而是解脫。

兒子雖然很不捨,但那是父親的選擇,他克服了死亡,蔑視了病魔。

原來生命活到了一定的寬度,對死亡的阻攔都成了一種褻瀆,讓生命自然的回到它來的地方去,反而是對它最好的一種尊重。

有人說,生命美好的意義就在於它終將會逝去,不可避免,也終將來臨。

既然如此,那就讓我們學會正視他,並微笑的接受。

4


很多人不能直面死亡,是因為在他們心裡,死亡就意味著結束。

但咩咩始終認為,生命並不是一條有端點的直線,走過了就是盡頭;而是一個圓,是結束也是開始,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在《大耳朵圖圖》裡,有一集叫永遠活下去,探索了死亡的意義。

當圖圖瞭解到鸚鵡的平均壽命只有7年時,聯想到了自己的父母,覺得所有人都會慢慢離開這個世界,感到很傷心。

於是週末爸爸帶他去散心,看畢加索的畫展。告訴圖圖,即使畢加索不在了,但他留下的這些畫作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因為那些留給別人的東西,也是生命的一種延續。

公園裡的樹葉落下來,它不是死亡,而是變成了肥料,滋養更多生命。

圖圖說,可是你和媽媽既不是畢加索,也不是樹葉,就是普普通通的人,能給世界留下什麼樣的禮物呢?

父母告訴他:圖圖就是我們留給這個世界最好的禮物。

直到很久之後,我依然覺得那是關於生命最美的一個答案。

生命的輪迴,彷彿一下子就有了意義。

所有人都會死亡,但我們的血脈會傳承下去,生生不息。

而那些曾經路過在你生命裡的,很重要的人,即使不在了,也依然會在你的生命裡留下什麼東西。

就像史鐵生奶奶說的那樣,人死了,就變成了一顆星星,給走夜道的人照個亮……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5


電影《入殮師》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入殮師在為死者更衣時,會要求家屬一起進行。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他們將死者精心整理、化妝,還原成親人記憶中熟悉的模樣。

這其實是讓逝去的人,體面地離開,讓活著的人,永遠記著他最好的樣子。

因為死亡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它是一扇門,穿過這裡,進入另一階段。

死亡帶走的只是肉體,可你說過的話和你做過的事,都會化作溫暖的回憶和力量,留在活著的人身邊。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就像《尋夢環遊記》裡,米格的太奶奶CoCo,每天在心裡想念著遠去的父親。


"

1


上次回老家,咩咩參加了舅媽的媽媽的葬禮。

是腦瘤。

本來身體很硬朗的老人家,病來如山倒,從發病到去世,僅僅幾個月的時間。

舅媽他們怕她受刺激,一直沒有告訴她實際病情。她也就一直以為自己只是普通的疾病,住一段時間的院就好了。

舅媽背地裡哭過很多次,但面對老人家,還是強顏歡笑。

最後一段時間,老人家已經不認識人也不會說話了。坐在床上,靜靜地看著大家,生命就像隨時會凋零的樹葉。

她是悄無聲息地離開的,沒有留下一句話。

母女一場,她們甚至都沒有好好道別。

在葬禮上沉默良久的舅媽,不知是否有過遺憾,若是當初早點告訴媽媽病情,是否這個分別,不會顯得如此倉促?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這個答案,我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因為對生命消逝的恐懼和與親人離別的痛苦,中國人對於“死”這個字一直很忌諱。

在中國的文化裡,很多人都會談死色變。

它衍生出了各種奇怪的禁忌和文化,比如車牌號樓層數都不喜歡帶“4”的,比如在殯儀館工作的人都會被人“敬”而遠之。

哪怕是追求真相、還死者冤屈的法醫,也會被人認為是“晦氣”,避著走。

就像廣東汕頭法醫劉佳奇說:

人家知道你是幹法醫的,覺得你這個活髒,噁心,不願意跟你一起吃飯,甚至不願意跟你一起握手。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作為一個凡人,咩咩也敬畏死亡。

畢竟餘生莽莽,你永遠不知道它何時就突然走到盡頭。

所有人都希望,這個盡頭永不會來,所以厭惡和逃避,是很多人談到死亡時的態度。

白巖鬆曾經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而死亡卻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它沉重而威嚴,嚴肅審視每個人的生命。面對死亡,我們只能無條件接受。

當死亡來臨時,是戰慄著屈從,還是恬然地接受,是每個人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記得馮唐父親去世後,他在公眾號裡發過這樣一段話:

“禮畢。安頓好了。謝謝所有朋友,深深謝,不一一道謝、不一一回復了。我抱著宇宙第一美男回家了。我越發堅信,我老媽年輕時必定是沉迷於您的男色。 您是見過的最接近佛的人。您在睡夢中毫無痛苦地突然離去,又讓我見識了圓寂。 人一起生活過一段時間,就沒了生死的界限,除非彼此的愛意已經被徹底忘記。我在這一組空間裡祝您在另一組空間裡一切安好,認識那裡所有的魚。我替您照顧好您美豔絕倫的老太太,我老媽。”


馮唐的話,讓很多人都為之深深動容。

很少有人可以像他這樣,以真誠的態度直面至親的死亡。

不是一昧痛哭也不是無盡的悔恨,他坦然地接受了父親去世的這個一個事實,用平和的文字,安靜緬懷了他摯愛的父親。

他看似輕鬆的話語裡,充滿著對父親的崇敬,對母親的關愛和對死亡的豁達。

命運並不會因為你的避而不見就停下腳步。

與其膽怯畏懼它的到來,不如坦然直面它的嚴穆。

2


2012年,哈爾濱的80後女孩王越去醫院檢查的時候,忽然被查出患了癌症。

當時醫生告訴她是晚期,距離生命結束只有不到一年。

而此前,一直愛笑的她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生命的旅程才剛剛開始圓滿。

她說,就像是你點了一桌子的菜,然後剛上齊,就被叫走了。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抗癌的這段時間裡,她承受過很多折磨,曾經兩個月不能進食,靠著醫院的營養液維持著生命。

丈夫把房子賣了,陪她一起和病魔抗爭了整整三年。

在她覺得自己的身體快不行的時候,她決定為自己辦一場生前告別會,回顧一下自己的一生,和自己的親人朋友好好告個別。

告別會上,她看見下面哭著的朋友,用東北話笑著說:給我憋回去。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她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中,不希望伴隨著她的是悲傷。

因為即使你不面對,它也終將會發生,人人都是向死而生。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她讓我們明白,原來除了眼淚和痛苦,我們竟然還能用微笑和從容,對生命說再見。

都說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我相信王越離開時一定是笑著的。

她已經能夠坦然接受:

死亡不過是生命中一個正常的過程,我們從自然中來,再回到自然中去,由生到死不過是生命的一個輪迴。

3


今年的年初,臺灣著名主持人傅達仁在瑞士實行安樂死。

從他2017年初查出胰腺癌之後,就決定放棄積極治療,選擇安寧治療,但是白內障,腸絞痛等問題還一直困擾著他。

於是今年的3月,他們全家人趕赴瑞士,用一場儀式為他結束生命。

看著他臨死之前的視頻,與其說是病魔的痛苦讓他屈服,到不如說是對生命的尊重和淡然。

在喝下那杯毒藥之前,他還從容的調侃,“一口吞嗎?兩口可以嗎?”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然後笑著對鏡頭說了聲“再見”,倒在兒子的懷裡。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他不會再醒來,卻面色祥和得像只是在睡覺。

原來從容的接受死亡,是一種比死亡更強大的力量。

在做這個決定前,他的家人有諸多反對。

只要他還活著,就是對家人的慰藉,即使對他來說,這是個自私的願望。

可是死亡,意味著他們從此天人永隔,今生不復相見。

可是對傅達仁來說,病痛折磨著他的身體和精神,這樣無休止的痛苦,讓人好似失去了尊嚴。

他想要體面地離開,和這個世界好好道別。

死亡對他來說,不是恐懼,而是解脫。

兒子雖然很不捨,但那是父親的選擇,他克服了死亡,蔑視了病魔。

原來生命活到了一定的寬度,對死亡的阻攔都成了一種褻瀆,讓生命自然的回到它來的地方去,反而是對它最好的一種尊重。

有人說,生命美好的意義就在於它終將會逝去,不可避免,也終將來臨。

既然如此,那就讓我們學會正視他,並微笑的接受。

4


很多人不能直面死亡,是因為在他們心裡,死亡就意味著結束。

但咩咩始終認為,生命並不是一條有端點的直線,走過了就是盡頭;而是一個圓,是結束也是開始,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在《大耳朵圖圖》裡,有一集叫永遠活下去,探索了死亡的意義。

當圖圖瞭解到鸚鵡的平均壽命只有7年時,聯想到了自己的父母,覺得所有人都會慢慢離開這個世界,感到很傷心。

於是週末爸爸帶他去散心,看畢加索的畫展。告訴圖圖,即使畢加索不在了,但他留下的這些畫作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因為那些留給別人的東西,也是生命的一種延續。

公園裡的樹葉落下來,它不是死亡,而是變成了肥料,滋養更多生命。

圖圖說,可是你和媽媽既不是畢加索,也不是樹葉,就是普普通通的人,能給世界留下什麼樣的禮物呢?

父母告訴他:圖圖就是我們留給這個世界最好的禮物。

直到很久之後,我依然覺得那是關於生命最美的一個答案。

生命的輪迴,彷彿一下子就有了意義。

所有人都會死亡,但我們的血脈會傳承下去,生生不息。

而那些曾經路過在你生命裡的,很重要的人,即使不在了,也依然會在你的生命裡留下什麼東西。

就像史鐵生奶奶說的那樣,人死了,就變成了一顆星星,給走夜道的人照個亮……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5


電影《入殮師》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入殮師在為死者更衣時,會要求家屬一起進行。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他們將死者精心整理、化妝,還原成親人記憶中熟悉的模樣。

這其實是讓逝去的人,體面地離開,讓活著的人,永遠記著他最好的樣子。

因為死亡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它是一扇門,穿過這裡,進入另一階段。

死亡帶走的只是肉體,可你說過的話和你做過的事,都會化作溫暖的回憶和力量,留在活著的人身邊。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就像《尋夢環遊記》裡,米格的太奶奶CoCo,每天在心裡想念著遠去的父親。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

1


上次回老家,咩咩參加了舅媽的媽媽的葬禮。

是腦瘤。

本來身體很硬朗的老人家,病來如山倒,從發病到去世,僅僅幾個月的時間。

舅媽他們怕她受刺激,一直沒有告訴她實際病情。她也就一直以為自己只是普通的疾病,住一段時間的院就好了。

舅媽背地裡哭過很多次,但面對老人家,還是強顏歡笑。

最後一段時間,老人家已經不認識人也不會說話了。坐在床上,靜靜地看著大家,生命就像隨時會凋零的樹葉。

她是悄無聲息地離開的,沒有留下一句話。

母女一場,她們甚至都沒有好好道別。

在葬禮上沉默良久的舅媽,不知是否有過遺憾,若是當初早點告訴媽媽病情,是否這個分別,不會顯得如此倉促?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這個答案,我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因為對生命消逝的恐懼和與親人離別的痛苦,中國人對於“死”這個字一直很忌諱。

在中國的文化裡,很多人都會談死色變。

它衍生出了各種奇怪的禁忌和文化,比如車牌號樓層數都不喜歡帶“4”的,比如在殯儀館工作的人都會被人“敬”而遠之。

哪怕是追求真相、還死者冤屈的法醫,也會被人認為是“晦氣”,避著走。

就像廣東汕頭法醫劉佳奇說:

人家知道你是幹法醫的,覺得你這個活髒,噁心,不願意跟你一起吃飯,甚至不願意跟你一起握手。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作為一個凡人,咩咩也敬畏死亡。

畢竟餘生莽莽,你永遠不知道它何時就突然走到盡頭。

所有人都希望,這個盡頭永不會來,所以厭惡和逃避,是很多人談到死亡時的態度。

白巖鬆曾經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而死亡卻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它沉重而威嚴,嚴肅審視每個人的生命。面對死亡,我們只能無條件接受。

當死亡來臨時,是戰慄著屈從,還是恬然地接受,是每個人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記得馮唐父親去世後,他在公眾號裡發過這樣一段話:

“禮畢。安頓好了。謝謝所有朋友,深深謝,不一一道謝、不一一回復了。我抱著宇宙第一美男回家了。我越發堅信,我老媽年輕時必定是沉迷於您的男色。 您是見過的最接近佛的人。您在睡夢中毫無痛苦地突然離去,又讓我見識了圓寂。 人一起生活過一段時間,就沒了生死的界限,除非彼此的愛意已經被徹底忘記。我在這一組空間裡祝您在另一組空間裡一切安好,認識那裡所有的魚。我替您照顧好您美豔絕倫的老太太,我老媽。”


馮唐的話,讓很多人都為之深深動容。

很少有人可以像他這樣,以真誠的態度直面至親的死亡。

不是一昧痛哭也不是無盡的悔恨,他坦然地接受了父親去世的這個一個事實,用平和的文字,安靜緬懷了他摯愛的父親。

他看似輕鬆的話語裡,充滿著對父親的崇敬,對母親的關愛和對死亡的豁達。

命運並不會因為你的避而不見就停下腳步。

與其膽怯畏懼它的到來,不如坦然直面它的嚴穆。

2


2012年,哈爾濱的80後女孩王越去醫院檢查的時候,忽然被查出患了癌症。

當時醫生告訴她是晚期,距離生命結束只有不到一年。

而此前,一直愛笑的她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生命的旅程才剛剛開始圓滿。

她說,就像是你點了一桌子的菜,然後剛上齊,就被叫走了。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抗癌的這段時間裡,她承受過很多折磨,曾經兩個月不能進食,靠著醫院的營養液維持著生命。

丈夫把房子賣了,陪她一起和病魔抗爭了整整三年。

在她覺得自己的身體快不行的時候,她決定為自己辦一場生前告別會,回顧一下自己的一生,和自己的親人朋友好好告個別。

告別會上,她看見下面哭著的朋友,用東北話笑著說:給我憋回去。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她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中,不希望伴隨著她的是悲傷。

因為即使你不面對,它也終將會發生,人人都是向死而生。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她讓我們明白,原來除了眼淚和痛苦,我們竟然還能用微笑和從容,對生命說再見。

都說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我相信王越離開時一定是笑著的。

她已經能夠坦然接受:

死亡不過是生命中一個正常的過程,我們從自然中來,再回到自然中去,由生到死不過是生命的一個輪迴。

3


今年的年初,臺灣著名主持人傅達仁在瑞士實行安樂死。

從他2017年初查出胰腺癌之後,就決定放棄積極治療,選擇安寧治療,但是白內障,腸絞痛等問題還一直困擾著他。

於是今年的3月,他們全家人趕赴瑞士,用一場儀式為他結束生命。

看著他臨死之前的視頻,與其說是病魔的痛苦讓他屈服,到不如說是對生命的尊重和淡然。

在喝下那杯毒藥之前,他還從容的調侃,“一口吞嗎?兩口可以嗎?”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然後笑著對鏡頭說了聲“再見”,倒在兒子的懷裡。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他不會再醒來,卻面色祥和得像只是在睡覺。

原來從容的接受死亡,是一種比死亡更強大的力量。

在做這個決定前,他的家人有諸多反對。

只要他還活著,就是對家人的慰藉,即使對他來說,這是個自私的願望。

可是死亡,意味著他們從此天人永隔,今生不復相見。

可是對傅達仁來說,病痛折磨著他的身體和精神,這樣無休止的痛苦,讓人好似失去了尊嚴。

他想要體面地離開,和這個世界好好道別。

死亡對他來說,不是恐懼,而是解脫。

兒子雖然很不捨,但那是父親的選擇,他克服了死亡,蔑視了病魔。

原來生命活到了一定的寬度,對死亡的阻攔都成了一種褻瀆,讓生命自然的回到它來的地方去,反而是對它最好的一種尊重。

有人說,生命美好的意義就在於它終將會逝去,不可避免,也終將來臨。

既然如此,那就讓我們學會正視他,並微笑的接受。

4


很多人不能直面死亡,是因為在他們心裡,死亡就意味著結束。

但咩咩始終認為,生命並不是一條有端點的直線,走過了就是盡頭;而是一個圓,是結束也是開始,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在《大耳朵圖圖》裡,有一集叫永遠活下去,探索了死亡的意義。

當圖圖瞭解到鸚鵡的平均壽命只有7年時,聯想到了自己的父母,覺得所有人都會慢慢離開這個世界,感到很傷心。

於是週末爸爸帶他去散心,看畢加索的畫展。告訴圖圖,即使畢加索不在了,但他留下的這些畫作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因為那些留給別人的東西,也是生命的一種延續。

公園裡的樹葉落下來,它不是死亡,而是變成了肥料,滋養更多生命。

圖圖說,可是你和媽媽既不是畢加索,也不是樹葉,就是普普通通的人,能給世界留下什麼樣的禮物呢?

父母告訴他:圖圖就是我們留給這個世界最好的禮物。

直到很久之後,我依然覺得那是關於生命最美的一個答案。

生命的輪迴,彷彿一下子就有了意義。

所有人都會死亡,但我們的血脈會傳承下去,生生不息。

而那些曾經路過在你生命裡的,很重要的人,即使不在了,也依然會在你的生命裡留下什麼東西。

就像史鐵生奶奶說的那樣,人死了,就變成了一顆星星,給走夜道的人照個亮……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5


電影《入殮師》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入殮師在為死者更衣時,會要求家屬一起進行。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他們將死者精心整理、化妝,還原成親人記憶中熟悉的模樣。

這其實是讓逝去的人,體面地離開,讓活著的人,永遠記著他最好的樣子。

因為死亡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它是一扇門,穿過這裡,進入另一階段。

死亡帶走的只是肉體,可你說過的話和你做過的事,都會化作溫暖的回憶和力量,留在活著的人身邊。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就像《尋夢環遊記》裡,米格的太奶奶CoCo,每天在心裡想念著遠去的父親。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當她年逾過百,幾乎快要忘記父親時,米格拿起吉他,彈起了當年父親寫給CoCo的那首歌,喚起了她心中愛的記憶。

"

1


上次回老家,咩咩參加了舅媽的媽媽的葬禮。

是腦瘤。

本來身體很硬朗的老人家,病來如山倒,從發病到去世,僅僅幾個月的時間。

舅媽他們怕她受刺激,一直沒有告訴她實際病情。她也就一直以為自己只是普通的疾病,住一段時間的院就好了。

舅媽背地裡哭過很多次,但面對老人家,還是強顏歡笑。

最後一段時間,老人家已經不認識人也不會說話了。坐在床上,靜靜地看著大家,生命就像隨時會凋零的樹葉。

她是悄無聲息地離開的,沒有留下一句話。

母女一場,她們甚至都沒有好好道別。

在葬禮上沉默良久的舅媽,不知是否有過遺憾,若是當初早點告訴媽媽病情,是否這個分別,不會顯得如此倉促?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這個答案,我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因為對生命消逝的恐懼和與親人離別的痛苦,中國人對於“死”這個字一直很忌諱。

在中國的文化裡,很多人都會談死色變。

它衍生出了各種奇怪的禁忌和文化,比如車牌號樓層數都不喜歡帶“4”的,比如在殯儀館工作的人都會被人“敬”而遠之。

哪怕是追求真相、還死者冤屈的法醫,也會被人認為是“晦氣”,避著走。

就像廣東汕頭法醫劉佳奇說:

人家知道你是幹法醫的,覺得你這個活髒,噁心,不願意跟你一起吃飯,甚至不願意跟你一起握手。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作為一個凡人,咩咩也敬畏死亡。

畢竟餘生莽莽,你永遠不知道它何時就突然走到盡頭。

所有人都希望,這個盡頭永不會來,所以厭惡和逃避,是很多人談到死亡時的態度。

白巖鬆曾經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而死亡卻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它沉重而威嚴,嚴肅審視每個人的生命。面對死亡,我們只能無條件接受。

當死亡來臨時,是戰慄著屈從,還是恬然地接受,是每個人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記得馮唐父親去世後,他在公眾號裡發過這樣一段話:

“禮畢。安頓好了。謝謝所有朋友,深深謝,不一一道謝、不一一回復了。我抱著宇宙第一美男回家了。我越發堅信,我老媽年輕時必定是沉迷於您的男色。 您是見過的最接近佛的人。您在睡夢中毫無痛苦地突然離去,又讓我見識了圓寂。 人一起生活過一段時間,就沒了生死的界限,除非彼此的愛意已經被徹底忘記。我在這一組空間裡祝您在另一組空間裡一切安好,認識那裡所有的魚。我替您照顧好您美豔絕倫的老太太,我老媽。”


馮唐的話,讓很多人都為之深深動容。

很少有人可以像他這樣,以真誠的態度直面至親的死亡。

不是一昧痛哭也不是無盡的悔恨,他坦然地接受了父親去世的這個一個事實,用平和的文字,安靜緬懷了他摯愛的父親。

他看似輕鬆的話語裡,充滿著對父親的崇敬,對母親的關愛和對死亡的豁達。

命運並不會因為你的避而不見就停下腳步。

與其膽怯畏懼它的到來,不如坦然直面它的嚴穆。

2


2012年,哈爾濱的80後女孩王越去醫院檢查的時候,忽然被查出患了癌症。

當時醫生告訴她是晚期,距離生命結束只有不到一年。

而此前,一直愛笑的她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生命的旅程才剛剛開始圓滿。

她說,就像是你點了一桌子的菜,然後剛上齊,就被叫走了。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抗癌的這段時間裡,她承受過很多折磨,曾經兩個月不能進食,靠著醫院的營養液維持著生命。

丈夫把房子賣了,陪她一起和病魔抗爭了整整三年。

在她覺得自己的身體快不行的時候,她決定為自己辦一場生前告別會,回顧一下自己的一生,和自己的親人朋友好好告個別。

告別會上,她看見下面哭著的朋友,用東北話笑著說:給我憋回去。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她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中,不希望伴隨著她的是悲傷。

因為即使你不面對,它也終將會發生,人人都是向死而生。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她讓我們明白,原來除了眼淚和痛苦,我們竟然還能用微笑和從容,對生命說再見。

都說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我相信王越離開時一定是笑著的。

她已經能夠坦然接受:

死亡不過是生命中一個正常的過程,我們從自然中來,再回到自然中去,由生到死不過是生命的一個輪迴。

3


今年的年初,臺灣著名主持人傅達仁在瑞士實行安樂死。

從他2017年初查出胰腺癌之後,就決定放棄積極治療,選擇安寧治療,但是白內障,腸絞痛等問題還一直困擾著他。

於是今年的3月,他們全家人趕赴瑞士,用一場儀式為他結束生命。

看著他臨死之前的視頻,與其說是病魔的痛苦讓他屈服,到不如說是對生命的尊重和淡然。

在喝下那杯毒藥之前,他還從容的調侃,“一口吞嗎?兩口可以嗎?”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然後笑著對鏡頭說了聲“再見”,倒在兒子的懷裡。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他不會再醒來,卻面色祥和得像只是在睡覺。

原來從容的接受死亡,是一種比死亡更強大的力量。

在做這個決定前,他的家人有諸多反對。

只要他還活著,就是對家人的慰藉,即使對他來說,這是個自私的願望。

可是死亡,意味著他們從此天人永隔,今生不復相見。

可是對傅達仁來說,病痛折磨著他的身體和精神,這樣無休止的痛苦,讓人好似失去了尊嚴。

他想要體面地離開,和這個世界好好道別。

死亡對他來說,不是恐懼,而是解脫。

兒子雖然很不捨,但那是父親的選擇,他克服了死亡,蔑視了病魔。

原來生命活到了一定的寬度,對死亡的阻攔都成了一種褻瀆,讓生命自然的回到它來的地方去,反而是對它最好的一種尊重。

有人說,生命美好的意義就在於它終將會逝去,不可避免,也終將來臨。

既然如此,那就讓我們學會正視他,並微笑的接受。

4


很多人不能直面死亡,是因為在他們心裡,死亡就意味著結束。

但咩咩始終認為,生命並不是一條有端點的直線,走過了就是盡頭;而是一個圓,是結束也是開始,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在《大耳朵圖圖》裡,有一集叫永遠活下去,探索了死亡的意義。

當圖圖瞭解到鸚鵡的平均壽命只有7年時,聯想到了自己的父母,覺得所有人都會慢慢離開這個世界,感到很傷心。

於是週末爸爸帶他去散心,看畢加索的畫展。告訴圖圖,即使畢加索不在了,但他留下的這些畫作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因為那些留給別人的東西,也是生命的一種延續。

公園裡的樹葉落下來,它不是死亡,而是變成了肥料,滋養更多生命。

圖圖說,可是你和媽媽既不是畢加索,也不是樹葉,就是普普通通的人,能給世界留下什麼樣的禮物呢?

父母告訴他:圖圖就是我們留給這個世界最好的禮物。

直到很久之後,我依然覺得那是關於生命最美的一個答案。

生命的輪迴,彷彿一下子就有了意義。

所有人都會死亡,但我們的血脈會傳承下去,生生不息。

而那些曾經路過在你生命裡的,很重要的人,即使不在了,也依然會在你的生命裡留下什麼東西。

就像史鐵生奶奶說的那樣,人死了,就變成了一顆星星,給走夜道的人照個亮……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5


電影《入殮師》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入殮師在為死者更衣時,會要求家屬一起進行。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他們將死者精心整理、化妝,還原成親人記憶中熟悉的模樣。

這其實是讓逝去的人,體面地離開,讓活著的人,永遠記著他最好的樣子。

因為死亡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它是一扇門,穿過這裡,進入另一階段。

死亡帶走的只是肉體,可你說過的話和你做過的事,都會化作溫暖的回憶和力量,留在活著的人身邊。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就像《尋夢環遊記》裡,米格的太奶奶CoCo,每天在心裡想念著遠去的父親。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當她年逾過百,幾乎快要忘記父親時,米格拿起吉他,彈起了當年父親寫給CoCo的那首歌,喚起了她心中愛的記憶。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死亡帶走了父親的生命,音樂卻將他的靈魂永遠留在了coco身邊。


"

1


上次回老家,咩咩參加了舅媽的媽媽的葬禮。

是腦瘤。

本來身體很硬朗的老人家,病來如山倒,從發病到去世,僅僅幾個月的時間。

舅媽他們怕她受刺激,一直沒有告訴她實際病情。她也就一直以為自己只是普通的疾病,住一段時間的院就好了。

舅媽背地裡哭過很多次,但面對老人家,還是強顏歡笑。

最後一段時間,老人家已經不認識人也不會說話了。坐在床上,靜靜地看著大家,生命就像隨時會凋零的樹葉。

她是悄無聲息地離開的,沒有留下一句話。

母女一場,她們甚至都沒有好好道別。

在葬禮上沉默良久的舅媽,不知是否有過遺憾,若是當初早點告訴媽媽病情,是否這個分別,不會顯得如此倉促?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這個答案,我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因為對生命消逝的恐懼和與親人離別的痛苦,中國人對於“死”這個字一直很忌諱。

在中國的文化裡,很多人都會談死色變。

它衍生出了各種奇怪的禁忌和文化,比如車牌號樓層數都不喜歡帶“4”的,比如在殯儀館工作的人都會被人“敬”而遠之。

哪怕是追求真相、還死者冤屈的法醫,也會被人認為是“晦氣”,避著走。

就像廣東汕頭法醫劉佳奇說:

人家知道你是幹法醫的,覺得你這個活髒,噁心,不願意跟你一起吃飯,甚至不願意跟你一起握手。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作為一個凡人,咩咩也敬畏死亡。

畢竟餘生莽莽,你永遠不知道它何時就突然走到盡頭。

所有人都希望,這個盡頭永不會來,所以厭惡和逃避,是很多人談到死亡時的態度。

白巖鬆曾經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而死亡卻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它沉重而威嚴,嚴肅審視每個人的生命。面對死亡,我們只能無條件接受。

當死亡來臨時,是戰慄著屈從,還是恬然地接受,是每個人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記得馮唐父親去世後,他在公眾號裡發過這樣一段話:

“禮畢。安頓好了。謝謝所有朋友,深深謝,不一一道謝、不一一回復了。我抱著宇宙第一美男回家了。我越發堅信,我老媽年輕時必定是沉迷於您的男色。 您是見過的最接近佛的人。您在睡夢中毫無痛苦地突然離去,又讓我見識了圓寂。 人一起生活過一段時間,就沒了生死的界限,除非彼此的愛意已經被徹底忘記。我在這一組空間裡祝您在另一組空間裡一切安好,認識那裡所有的魚。我替您照顧好您美豔絕倫的老太太,我老媽。”


馮唐的話,讓很多人都為之深深動容。

很少有人可以像他這樣,以真誠的態度直面至親的死亡。

不是一昧痛哭也不是無盡的悔恨,他坦然地接受了父親去世的這個一個事實,用平和的文字,安靜緬懷了他摯愛的父親。

他看似輕鬆的話語裡,充滿著對父親的崇敬,對母親的關愛和對死亡的豁達。

命運並不會因為你的避而不見就停下腳步。

與其膽怯畏懼它的到來,不如坦然直面它的嚴穆。

2


2012年,哈爾濱的80後女孩王越去醫院檢查的時候,忽然被查出患了癌症。

當時醫生告訴她是晚期,距離生命結束只有不到一年。

而此前,一直愛笑的她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生命的旅程才剛剛開始圓滿。

她說,就像是你點了一桌子的菜,然後剛上齊,就被叫走了。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抗癌的這段時間裡,她承受過很多折磨,曾經兩個月不能進食,靠著醫院的營養液維持著生命。

丈夫把房子賣了,陪她一起和病魔抗爭了整整三年。

在她覺得自己的身體快不行的時候,她決定為自己辦一場生前告別會,回顧一下自己的一生,和自己的親人朋友好好告個別。

告別會上,她看見下面哭著的朋友,用東北話笑著說:給我憋回去。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她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中,不希望伴隨著她的是悲傷。

因為即使你不面對,它也終將會發生,人人都是向死而生。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她讓我們明白,原來除了眼淚和痛苦,我們竟然還能用微笑和從容,對生命說再見。

都說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我相信王越離開時一定是笑著的。

她已經能夠坦然接受:

死亡不過是生命中一個正常的過程,我們從自然中來,再回到自然中去,由生到死不過是生命的一個輪迴。

3


今年的年初,臺灣著名主持人傅達仁在瑞士實行安樂死。

從他2017年初查出胰腺癌之後,就決定放棄積極治療,選擇安寧治療,但是白內障,腸絞痛等問題還一直困擾著他。

於是今年的3月,他們全家人趕赴瑞士,用一場儀式為他結束生命。

看著他臨死之前的視頻,與其說是病魔的痛苦讓他屈服,到不如說是對生命的尊重和淡然。

在喝下那杯毒藥之前,他還從容的調侃,“一口吞嗎?兩口可以嗎?”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然後笑著對鏡頭說了聲“再見”,倒在兒子的懷裡。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他不會再醒來,卻面色祥和得像只是在睡覺。

原來從容的接受死亡,是一種比死亡更強大的力量。

在做這個決定前,他的家人有諸多反對。

只要他還活著,就是對家人的慰藉,即使對他來說,這是個自私的願望。

可是死亡,意味著他們從此天人永隔,今生不復相見。

可是對傅達仁來說,病痛折磨著他的身體和精神,這樣無休止的痛苦,讓人好似失去了尊嚴。

他想要體面地離開,和這個世界好好道別。

死亡對他來說,不是恐懼,而是解脫。

兒子雖然很不捨,但那是父親的選擇,他克服了死亡,蔑視了病魔。

原來生命活到了一定的寬度,對死亡的阻攔都成了一種褻瀆,讓生命自然的回到它來的地方去,反而是對它最好的一種尊重。

有人說,生命美好的意義就在於它終將會逝去,不可避免,也終將來臨。

既然如此,那就讓我們學會正視他,並微笑的接受。

4


很多人不能直面死亡,是因為在他們心裡,死亡就意味著結束。

但咩咩始終認為,生命並不是一條有端點的直線,走過了就是盡頭;而是一個圓,是結束也是開始,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在《大耳朵圖圖》裡,有一集叫永遠活下去,探索了死亡的意義。

當圖圖瞭解到鸚鵡的平均壽命只有7年時,聯想到了自己的父母,覺得所有人都會慢慢離開這個世界,感到很傷心。

於是週末爸爸帶他去散心,看畢加索的畫展。告訴圖圖,即使畢加索不在了,但他留下的這些畫作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因為那些留給別人的東西,也是生命的一種延續。

公園裡的樹葉落下來,它不是死亡,而是變成了肥料,滋養更多生命。

圖圖說,可是你和媽媽既不是畢加索,也不是樹葉,就是普普通通的人,能給世界留下什麼樣的禮物呢?

父母告訴他:圖圖就是我們留給這個世界最好的禮物。

直到很久之後,我依然覺得那是關於生命最美的一個答案。

生命的輪迴,彷彿一下子就有了意義。

所有人都會死亡,但我們的血脈會傳承下去,生生不息。

而那些曾經路過在你生命裡的,很重要的人,即使不在了,也依然會在你的生命裡留下什麼東西。

就像史鐵生奶奶說的那樣,人死了,就變成了一顆星星,給走夜道的人照個亮……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5


電影《入殮師》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入殮師在為死者更衣時,會要求家屬一起進行。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他們將死者精心整理、化妝,還原成親人記憶中熟悉的模樣。

這其實是讓逝去的人,體面地離開,讓活著的人,永遠記著他最好的樣子。

因為死亡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它是一扇門,穿過這裡,進入另一階段。

死亡帶走的只是肉體,可你說過的話和你做過的事,都會化作溫暖的回憶和力量,留在活著的人身邊。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就像《尋夢環遊記》裡,米格的太奶奶CoCo,每天在心裡想念著遠去的父親。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當她年逾過百,幾乎快要忘記父親時,米格拿起吉他,彈起了當年父親寫給CoCo的那首歌,喚起了她心中愛的記憶。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死亡帶走了父親的生命,音樂卻將他的靈魂永遠留在了coco身邊。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即使coco的父親來不及和她告別,即使他早就離開了人世,可那首專門為女兒寫的那首歌,已經永遠停駐在女兒的內心深處。

父親深沉的愛,和優美的旋律一起,在每一個日出和黃昏,陪伴在coco的身邊,牽著她走過人生的風雨,鼓勵著她勇敢向前。

有些人,有些愛,從未斷絕。


"

1


上次回老家,咩咩參加了舅媽的媽媽的葬禮。

是腦瘤。

本來身體很硬朗的老人家,病來如山倒,從發病到去世,僅僅幾個月的時間。

舅媽他們怕她受刺激,一直沒有告訴她實際病情。她也就一直以為自己只是普通的疾病,住一段時間的院就好了。

舅媽背地裡哭過很多次,但面對老人家,還是強顏歡笑。

最後一段時間,老人家已經不認識人也不會說話了。坐在床上,靜靜地看著大家,生命就像隨時會凋零的樹葉。

她是悄無聲息地離開的,沒有留下一句話。

母女一場,她們甚至都沒有好好道別。

在葬禮上沉默良久的舅媽,不知是否有過遺憾,若是當初早點告訴媽媽病情,是否這個分別,不會顯得如此倉促?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這個答案,我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因為對生命消逝的恐懼和與親人離別的痛苦,中國人對於“死”這個字一直很忌諱。

在中國的文化裡,很多人都會談死色變。

它衍生出了各種奇怪的禁忌和文化,比如車牌號樓層數都不喜歡帶“4”的,比如在殯儀館工作的人都會被人“敬”而遠之。

哪怕是追求真相、還死者冤屈的法醫,也會被人認為是“晦氣”,避著走。

就像廣東汕頭法醫劉佳奇說:

人家知道你是幹法醫的,覺得你這個活髒,噁心,不願意跟你一起吃飯,甚至不願意跟你一起握手。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作為一個凡人,咩咩也敬畏死亡。

畢竟餘生莽莽,你永遠不知道它何時就突然走到盡頭。

所有人都希望,這個盡頭永不會來,所以厭惡和逃避,是很多人談到死亡時的態度。

白巖鬆曾經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而死亡卻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它沉重而威嚴,嚴肅審視每個人的生命。面對死亡,我們只能無條件接受。

當死亡來臨時,是戰慄著屈從,還是恬然地接受,是每個人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記得馮唐父親去世後,他在公眾號裡發過這樣一段話:

“禮畢。安頓好了。謝謝所有朋友,深深謝,不一一道謝、不一一回復了。我抱著宇宙第一美男回家了。我越發堅信,我老媽年輕時必定是沉迷於您的男色。 您是見過的最接近佛的人。您在睡夢中毫無痛苦地突然離去,又讓我見識了圓寂。 人一起生活過一段時間,就沒了生死的界限,除非彼此的愛意已經被徹底忘記。我在這一組空間裡祝您在另一組空間裡一切安好,認識那裡所有的魚。我替您照顧好您美豔絕倫的老太太,我老媽。”


馮唐的話,讓很多人都為之深深動容。

很少有人可以像他這樣,以真誠的態度直面至親的死亡。

不是一昧痛哭也不是無盡的悔恨,他坦然地接受了父親去世的這個一個事實,用平和的文字,安靜緬懷了他摯愛的父親。

他看似輕鬆的話語裡,充滿著對父親的崇敬,對母親的關愛和對死亡的豁達。

命運並不會因為你的避而不見就停下腳步。

與其膽怯畏懼它的到來,不如坦然直面它的嚴穆。

2


2012年,哈爾濱的80後女孩王越去醫院檢查的時候,忽然被查出患了癌症。

當時醫生告訴她是晚期,距離生命結束只有不到一年。

而此前,一直愛笑的她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生命的旅程才剛剛開始圓滿。

她說,就像是你點了一桌子的菜,然後剛上齊,就被叫走了。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抗癌的這段時間裡,她承受過很多折磨,曾經兩個月不能進食,靠著醫院的營養液維持著生命。

丈夫把房子賣了,陪她一起和病魔抗爭了整整三年。

在她覺得自己的身體快不行的時候,她決定為自己辦一場生前告別會,回顧一下自己的一生,和自己的親人朋友好好告個別。

告別會上,她看見下面哭著的朋友,用東北話笑著說:給我憋回去。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她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中,不希望伴隨著她的是悲傷。

因為即使你不面對,它也終將會發生,人人都是向死而生。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她讓我們明白,原來除了眼淚和痛苦,我們竟然還能用微笑和從容,對生命說再見。

都說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我相信王越離開時一定是笑著的。

她已經能夠坦然接受:

死亡不過是生命中一個正常的過程,我們從自然中來,再回到自然中去,由生到死不過是生命的一個輪迴。

3


今年的年初,臺灣著名主持人傅達仁在瑞士實行安樂死。

從他2017年初查出胰腺癌之後,就決定放棄積極治療,選擇安寧治療,但是白內障,腸絞痛等問題還一直困擾著他。

於是今年的3月,他們全家人趕赴瑞士,用一場儀式為他結束生命。

看著他臨死之前的視頻,與其說是病魔的痛苦讓他屈服,到不如說是對生命的尊重和淡然。

在喝下那杯毒藥之前,他還從容的調侃,“一口吞嗎?兩口可以嗎?”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然後笑著對鏡頭說了聲“再見”,倒在兒子的懷裡。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他不會再醒來,卻面色祥和得像只是在睡覺。

原來從容的接受死亡,是一種比死亡更強大的力量。

在做這個決定前,他的家人有諸多反對。

只要他還活著,就是對家人的慰藉,即使對他來說,這是個自私的願望。

可是死亡,意味著他們從此天人永隔,今生不復相見。

可是對傅達仁來說,病痛折磨著他的身體和精神,這樣無休止的痛苦,讓人好似失去了尊嚴。

他想要體面地離開,和這個世界好好道別。

死亡對他來說,不是恐懼,而是解脫。

兒子雖然很不捨,但那是父親的選擇,他克服了死亡,蔑視了病魔。

原來生命活到了一定的寬度,對死亡的阻攔都成了一種褻瀆,讓生命自然的回到它來的地方去,反而是對它最好的一種尊重。

有人說,生命美好的意義就在於它終將會逝去,不可避免,也終將來臨。

既然如此,那就讓我們學會正視他,並微笑的接受。

4


很多人不能直面死亡,是因為在他們心裡,死亡就意味著結束。

但咩咩始終認為,生命並不是一條有端點的直線,走過了就是盡頭;而是一個圓,是結束也是開始,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在《大耳朵圖圖》裡,有一集叫永遠活下去,探索了死亡的意義。

當圖圖瞭解到鸚鵡的平均壽命只有7年時,聯想到了自己的父母,覺得所有人都會慢慢離開這個世界,感到很傷心。

於是週末爸爸帶他去散心,看畢加索的畫展。告訴圖圖,即使畢加索不在了,但他留下的這些畫作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因為那些留給別人的東西,也是生命的一種延續。

公園裡的樹葉落下來,它不是死亡,而是變成了肥料,滋養更多生命。

圖圖說,可是你和媽媽既不是畢加索,也不是樹葉,就是普普通通的人,能給世界留下什麼樣的禮物呢?

父母告訴他:圖圖就是我們留給這個世界最好的禮物。

直到很久之後,我依然覺得那是關於生命最美的一個答案。

生命的輪迴,彷彿一下子就有了意義。

所有人都會死亡,但我們的血脈會傳承下去,生生不息。

而那些曾經路過在你生命裡的,很重要的人,即使不在了,也依然會在你的生命裡留下什麼東西。

就像史鐵生奶奶說的那樣,人死了,就變成了一顆星星,給走夜道的人照個亮……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5


電影《入殮師》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入殮師在為死者更衣時,會要求家屬一起進行。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他們將死者精心整理、化妝,還原成親人記憶中熟悉的模樣。

這其實是讓逝去的人,體面地離開,讓活著的人,永遠記著他最好的樣子。

因為死亡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它是一扇門,穿過這裡,進入另一階段。

死亡帶走的只是肉體,可你說過的話和你做過的事,都會化作溫暖的回憶和力量,留在活著的人身邊。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就像《尋夢環遊記》裡,米格的太奶奶CoCo,每天在心裡想念著遠去的父親。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當她年逾過百,幾乎快要忘記父親時,米格拿起吉他,彈起了當年父親寫給CoCo的那首歌,喚起了她心中愛的記憶。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死亡帶走了父親的生命,音樂卻將他的靈魂永遠留在了coco身邊。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即使coco的父親來不及和她告別,即使他早就離開了人世,可那首專門為女兒寫的那首歌,已經永遠停駐在女兒的內心深處。

父親深沉的愛,和優美的旋律一起,在每一個日出和黃昏,陪伴在coco的身邊,牽著她走過人生的風雨,鼓勵著她勇敢向前。

有些人,有些愛,從未斷絕。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索甲仁波切著的《西藏生死書》中,曾寫道:“死亡既不會令人沮喪,也不會令人興奮,它只是生命的事實”。

尊重死亡的事實,是為了讓我們更珍惜生命的可貴。

試著理解死亡,接受死亡的真相,你就會發現,死亡和活著,不是對立,是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在延續。


"

1


上次回老家,咩咩參加了舅媽的媽媽的葬禮。

是腦瘤。

本來身體很硬朗的老人家,病來如山倒,從發病到去世,僅僅幾個月的時間。

舅媽他們怕她受刺激,一直沒有告訴她實際病情。她也就一直以為自己只是普通的疾病,住一段時間的院就好了。

舅媽背地裡哭過很多次,但面對老人家,還是強顏歡笑。

最後一段時間,老人家已經不認識人也不會說話了。坐在床上,靜靜地看著大家,生命就像隨時會凋零的樹葉。

她是悄無聲息地離開的,沒有留下一句話。

母女一場,她們甚至都沒有好好道別。

在葬禮上沉默良久的舅媽,不知是否有過遺憾,若是當初早點告訴媽媽病情,是否這個分別,不會顯得如此倉促?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這個答案,我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因為對生命消逝的恐懼和與親人離別的痛苦,中國人對於“死”這個字一直很忌諱。

在中國的文化裡,很多人都會談死色變。

它衍生出了各種奇怪的禁忌和文化,比如車牌號樓層數都不喜歡帶“4”的,比如在殯儀館工作的人都會被人“敬”而遠之。

哪怕是追求真相、還死者冤屈的法醫,也會被人認為是“晦氣”,避著走。

就像廣東汕頭法醫劉佳奇說:

人家知道你是幹法醫的,覺得你這個活髒,噁心,不願意跟你一起吃飯,甚至不願意跟你一起握手。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作為一個凡人,咩咩也敬畏死亡。

畢竟餘生莽莽,你永遠不知道它何時就突然走到盡頭。

所有人都希望,這個盡頭永不會來,所以厭惡和逃避,是很多人談到死亡時的態度。

白巖鬆曾經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而死亡卻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它沉重而威嚴,嚴肅審視每個人的生命。面對死亡,我們只能無條件接受。

當死亡來臨時,是戰慄著屈從,還是恬然地接受,是每個人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記得馮唐父親去世後,他在公眾號裡發過這樣一段話:

“禮畢。安頓好了。謝謝所有朋友,深深謝,不一一道謝、不一一回復了。我抱著宇宙第一美男回家了。我越發堅信,我老媽年輕時必定是沉迷於您的男色。 您是見過的最接近佛的人。您在睡夢中毫無痛苦地突然離去,又讓我見識了圓寂。 人一起生活過一段時間,就沒了生死的界限,除非彼此的愛意已經被徹底忘記。我在這一組空間裡祝您在另一組空間裡一切安好,認識那裡所有的魚。我替您照顧好您美豔絕倫的老太太,我老媽。”


馮唐的話,讓很多人都為之深深動容。

很少有人可以像他這樣,以真誠的態度直面至親的死亡。

不是一昧痛哭也不是無盡的悔恨,他坦然地接受了父親去世的這個一個事實,用平和的文字,安靜緬懷了他摯愛的父親。

他看似輕鬆的話語裡,充滿著對父親的崇敬,對母親的關愛和對死亡的豁達。

命運並不會因為你的避而不見就停下腳步。

與其膽怯畏懼它的到來,不如坦然直面它的嚴穆。

2


2012年,哈爾濱的80後女孩王越去醫院檢查的時候,忽然被查出患了癌症。

當時醫生告訴她是晚期,距離生命結束只有不到一年。

而此前,一直愛笑的她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生命的旅程才剛剛開始圓滿。

她說,就像是你點了一桌子的菜,然後剛上齊,就被叫走了。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抗癌的這段時間裡,她承受過很多折磨,曾經兩個月不能進食,靠著醫院的營養液維持著生命。

丈夫把房子賣了,陪她一起和病魔抗爭了整整三年。

在她覺得自己的身體快不行的時候,她決定為自己辦一場生前告別會,回顧一下自己的一生,和自己的親人朋友好好告個別。

告別會上,她看見下面哭著的朋友,用東北話笑著說:給我憋回去。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在她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中,不希望伴隨著她的是悲傷。

因為即使你不面對,它也終將會發生,人人都是向死而生。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她讓我們明白,原來除了眼淚和痛苦,我們竟然還能用微笑和從容,對生命說再見。

都說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我相信王越離開時一定是笑著的。

她已經能夠坦然接受:

死亡不過是生命中一個正常的過程,我們從自然中來,再回到自然中去,由生到死不過是生命的一個輪迴。

3


今年的年初,臺灣著名主持人傅達仁在瑞士實行安樂死。

從他2017年初查出胰腺癌之後,就決定放棄積極治療,選擇安寧治療,但是白內障,腸絞痛等問題還一直困擾著他。

於是今年的3月,他們全家人趕赴瑞士,用一場儀式為他結束生命。

看著他臨死之前的視頻,與其說是病魔的痛苦讓他屈服,到不如說是對生命的尊重和淡然。

在喝下那杯毒藥之前,他還從容的調侃,“一口吞嗎?兩口可以嗎?”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然後笑著對鏡頭說了聲“再見”,倒在兒子的懷裡。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他不會再醒來,卻面色祥和得像只是在睡覺。

原來從容的接受死亡,是一種比死亡更強大的力量。

在做這個決定前,他的家人有諸多反對。

只要他還活著,就是對家人的慰藉,即使對他來說,這是個自私的願望。

可是死亡,意味著他們從此天人永隔,今生不復相見。

可是對傅達仁來說,病痛折磨著他的身體和精神,這樣無休止的痛苦,讓人好似失去了尊嚴。

他想要體面地離開,和這個世界好好道別。

死亡對他來說,不是恐懼,而是解脫。

兒子雖然很不捨,但那是父親的選擇,他克服了死亡,蔑視了病魔。

原來生命活到了一定的寬度,對死亡的阻攔都成了一種褻瀆,讓生命自然的回到它來的地方去,反而是對它最好的一種尊重。

有人說,生命美好的意義就在於它終將會逝去,不可避免,也終將來臨。

既然如此,那就讓我們學會正視他,並微笑的接受。

4


很多人不能直面死亡,是因為在他們心裡,死亡就意味著結束。

但咩咩始終認為,生命並不是一條有端點的直線,走過了就是盡頭;而是一個圓,是結束也是開始,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在《大耳朵圖圖》裡,有一集叫永遠活下去,探索了死亡的意義。

當圖圖瞭解到鸚鵡的平均壽命只有7年時,聯想到了自己的父母,覺得所有人都會慢慢離開這個世界,感到很傷心。

於是週末爸爸帶他去散心,看畢加索的畫展。告訴圖圖,即使畢加索不在了,但他留下的這些畫作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因為那些留給別人的東西,也是生命的一種延續。

公園裡的樹葉落下來,它不是死亡,而是變成了肥料,滋養更多生命。

圖圖說,可是你和媽媽既不是畢加索,也不是樹葉,就是普普通通的人,能給世界留下什麼樣的禮物呢?

父母告訴他:圖圖就是我們留給這個世界最好的禮物。

直到很久之後,我依然覺得那是關於生命最美的一個答案。

生命的輪迴,彷彿一下子就有了意義。

所有人都會死亡,但我們的血脈會傳承下去,生生不息。

而那些曾經路過在你生命裡的,很重要的人,即使不在了,也依然會在你的生命裡留下什麼東西。

就像史鐵生奶奶說的那樣,人死了,就變成了一顆星星,給走夜道的人照個亮……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5


電影《入殮師》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入殮師在為死者更衣時,會要求家屬一起進行。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他們將死者精心整理、化妝,還原成親人記憶中熟悉的模樣。

這其實是讓逝去的人,體面地離開,讓活著的人,永遠記著他最好的樣子。

因為死亡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它是一扇門,穿過這裡,進入另一階段。

死亡帶走的只是肉體,可你說過的話和你做過的事,都會化作溫暖的回憶和力量,留在活著的人身邊。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就像《尋夢環遊記》裡,米格的太奶奶CoCo,每天在心裡想念著遠去的父親。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當她年逾過百,幾乎快要忘記父親時,米格拿起吉他,彈起了當年父親寫給CoCo的那首歌,喚起了她心中愛的記憶。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死亡帶走了父親的生命,音樂卻將他的靈魂永遠留在了coco身邊。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即使coco的父親來不及和她告別,即使他早就離開了人世,可那首專門為女兒寫的那首歌,已經永遠停駐在女兒的內心深處。

父親深沉的愛,和優美的旋律一起,在每一個日出和黃昏,陪伴在coco的身邊,牽著她走過人生的風雨,鼓勵著她勇敢向前。

有些人,有些愛,從未斷絕。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索甲仁波切著的《西藏生死書》中,曾寫道:“死亡既不會令人沮喪,也不會令人興奮,它只是生命的事實”。

尊重死亡的事實,是為了讓我們更珍惜生命的可貴。

試著理解死亡,接受死亡的真相,你就會發現,死亡和活著,不是對立,是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在延續。


“她穿著婚紗參加自己的葬禮”:關於活著,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時間在生命裡留下剪影,或精雕細琢,或隨心裁剪;或波瀾壯闊,或平淡如鏡。

你的努力會讓生命變得絢爛,會讓自己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你留下的美好回憶和全部的貢獻,都將是為活著的人準備的禮物。

肉體會消逝,生命會停擺,但愛和精神會永恆。

我們會永遠活在那些饋贈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