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

在知乎看到過這樣的一個話題:


"

在知乎看到過這樣的一個話題: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孩子被全世界拋棄的時候,最不想說的是父母。”

這篇文章下有一條評論讓人印象最為深刻:

“要如何才能相信父母會無條件愛我,無條件支持我?”

問過類似問題的孩子不在少數,但真正能得到答案的孩子確是少之又少。中國式家長們對孩子的愛總是單一的,生理營養的過剩與心理營養的缺乏、過度保護性養育與自主獨立性成長的失衡,是普遍的現象。多數的家長的思維模式是,高學歷、高工資、高福利、才能獲得高顏值的伴侶和高質量的未來幸福生活。因此愛孩子的直接表達,就是關心學習成績、找穩定工作、再到娶妻生子。操心和決策孩子人生中每一步重要的轉折點就是愛。

孩子直接需要是現在而不是未來,他們強烈需要的是當下真實的心理支持。家長更注重於成長結果,為愛去奉獻、去犧牲自己的一切;孩子更注重於體驗感受,想要理解與陪伴。

"

在知乎看到過這樣的一個話題: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孩子被全世界拋棄的時候,最不想說的是父母。”

這篇文章下有一條評論讓人印象最為深刻:

“要如何才能相信父母會無條件愛我,無條件支持我?”

問過類似問題的孩子不在少數,但真正能得到答案的孩子確是少之又少。中國式家長們對孩子的愛總是單一的,生理營養的過剩與心理營養的缺乏、過度保護性養育與自主獨立性成長的失衡,是普遍的現象。多數的家長的思維模式是,高學歷、高工資、高福利、才能獲得高顏值的伴侶和高質量的未來幸福生活。因此愛孩子的直接表達,就是關心學習成績、找穩定工作、再到娶妻生子。操心和決策孩子人生中每一步重要的轉折點就是愛。

孩子直接需要是現在而不是未來,他們強烈需要的是當下真實的心理支持。家長更注重於成長結果,為愛去奉獻、去犧牲自己的一切;孩子更注重於體驗感受,想要理解與陪伴。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我就在那哭,不知所措


近日,一則“17歲少年失聯”的新聞消息開始在不少網友的社交圈瘋狂熱轉。

據紅星新聞報道,在一個寄宿制畫室學習的哈爾濱17歲少年王忠民,從不知去向到關機失聯,已經過去了一週的時間。

一週的時間,除了“累了,晚安,永久的晚安!”此類疑似遺書留言,什麼消息都沒有了…

"

在知乎看到過這樣的一個話題: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孩子被全世界拋棄的時候,最不想說的是父母。”

這篇文章下有一條評論讓人印象最為深刻:

“要如何才能相信父母會無條件愛我,無條件支持我?”

問過類似問題的孩子不在少數,但真正能得到答案的孩子確是少之又少。中國式家長們對孩子的愛總是單一的,生理營養的過剩與心理營養的缺乏、過度保護性養育與自主獨立性成長的失衡,是普遍的現象。多數的家長的思維模式是,高學歷、高工資、高福利、才能獲得高顏值的伴侶和高質量的未來幸福生活。因此愛孩子的直接表達,就是關心學習成績、找穩定工作、再到娶妻生子。操心和決策孩子人生中每一步重要的轉折點就是愛。

孩子直接需要是現在而不是未來,他們強烈需要的是當下真實的心理支持。家長更注重於成長結果,為愛去奉獻、去犧牲自己的一切;孩子更注重於體驗感受,想要理解與陪伴。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我就在那哭,不知所措


近日,一則“17歲少年失聯”的新聞消息開始在不少網友的社交圈瘋狂熱轉。

據紅星新聞報道,在一個寄宿制畫室學習的哈爾濱17歲少年王忠民,從不知去向到關機失聯,已經過去了一週的時間。

一週的時間,除了“累了,晚安,永久的晚安!”此類疑似遺書留言,什麼消息都沒有了…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可想而知,遠在屏幕另一頭的男孩父母會是怎樣的焦急與不安。然而屏幕這端的我們什麼忙都幫不上,我們只能用鍵盤敲下一句又一句看似安慰的漂亮話,為這家人祈願。

再問到王忠民,王忠民的媽媽坦言道:


“我對不起民民,對他關心太少了。他小時候,我和他爸工作忙,讓他成為留守兒童;他長大了,我們又離婚了,讓他成為單親家庭的孩子。”


家是孩子的整個世界。很難想象這一路,孩子是怎樣走過來的。在最需要父母陪伴和心理撫慰的時刻,家卻空空如也,家徒四壁。沒有父母在身邊的他,到底藏著多少辛酸與寂寞。


這種感覺,是不是就像被全世界拋棄了一樣?

你有太多想要說出口的話,卻無人傾聽。“我為什麼被拋棄?”模模糊糊便有了“原來我很多餘”的感覺,總覺得自己不被世界所接受所認同。所以不說了,一直不說話的你關上了所有能去往你心裡的門。

“每次早上醒來發現一個人在屋子裡,很沒有安全感。他們還時不時的吵架,我就在那哭,不知所措。”

一個家庭的破裂,傷害最大的是孩子。孩子的感受,真的很重要。

"

在知乎看到過這樣的一個話題: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孩子被全世界拋棄的時候,最不想說的是父母。”

這篇文章下有一條評論讓人印象最為深刻:

“要如何才能相信父母會無條件愛我,無條件支持我?”

問過類似問題的孩子不在少數,但真正能得到答案的孩子確是少之又少。中國式家長們對孩子的愛總是單一的,生理營養的過剩與心理營養的缺乏、過度保護性養育與自主獨立性成長的失衡,是普遍的現象。多數的家長的思維模式是,高學歷、高工資、高福利、才能獲得高顏值的伴侶和高質量的未來幸福生活。因此愛孩子的直接表達,就是關心學習成績、找穩定工作、再到娶妻生子。操心和決策孩子人生中每一步重要的轉折點就是愛。

孩子直接需要是現在而不是未來,他們強烈需要的是當下真實的心理支持。家長更注重於成長結果,為愛去奉獻、去犧牲自己的一切;孩子更注重於體驗感受,想要理解與陪伴。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我就在那哭,不知所措


近日,一則“17歲少年失聯”的新聞消息開始在不少網友的社交圈瘋狂熱轉。

據紅星新聞報道,在一個寄宿制畫室學習的哈爾濱17歲少年王忠民,從不知去向到關機失聯,已經過去了一週的時間。

一週的時間,除了“累了,晚安,永久的晚安!”此類疑似遺書留言,什麼消息都沒有了…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可想而知,遠在屏幕另一頭的男孩父母會是怎樣的焦急與不安。然而屏幕這端的我們什麼忙都幫不上,我們只能用鍵盤敲下一句又一句看似安慰的漂亮話,為這家人祈願。

再問到王忠民,王忠民的媽媽坦言道:


“我對不起民民,對他關心太少了。他小時候,我和他爸工作忙,讓他成為留守兒童;他長大了,我們又離婚了,讓他成為單親家庭的孩子。”


家是孩子的整個世界。很難想象這一路,孩子是怎樣走過來的。在最需要父母陪伴和心理撫慰的時刻,家卻空空如也,家徒四壁。沒有父母在身邊的他,到底藏著多少辛酸與寂寞。


這種感覺,是不是就像被全世界拋棄了一樣?

你有太多想要說出口的話,卻無人傾聽。“我為什麼被拋棄?”模模糊糊便有了“原來我很多餘”的感覺,總覺得自己不被世界所接受所認同。所以不說了,一直不說話的你關上了所有能去往你心裡的門。

“每次早上醒來發現一個人在屋子裡,很沒有安全感。他們還時不時的吵架,我就在那哭,不知所措。”

一個家庭的破裂,傷害最大的是孩子。孩子的感受,真的很重要。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我不敢說,我有多不快樂


我們的生活中流行著這樣的話:

孩子就像是一面鏡子,他的一言一行所投射的是整個家庭的樣子。孩子什麼樣,家長就是什麼樣。

但這句話一定要有一個前提,前提就是孩子和父母在一起。

鄭淵潔說:“孩子的成長,成也母親,敗也母親。”

其實不只是母親,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也起著不可代替的引導作用。只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認為只要給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就等同於愛。他們選擇性忽視了孩子的感情,犧牲所有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去證明錢可以帶給孩子更大的幸福。

你可曾想過,孩子真實的想法可能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了。

簡單到,陪伴都成了一種奢望。

"

在知乎看到過這樣的一個話題: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孩子被全世界拋棄的時候,最不想說的是父母。”

這篇文章下有一條評論讓人印象最為深刻:

“要如何才能相信父母會無條件愛我,無條件支持我?”

問過類似問題的孩子不在少數,但真正能得到答案的孩子確是少之又少。中國式家長們對孩子的愛總是單一的,生理營養的過剩與心理營養的缺乏、過度保護性養育與自主獨立性成長的失衡,是普遍的現象。多數的家長的思維模式是,高學歷、高工資、高福利、才能獲得高顏值的伴侶和高質量的未來幸福生活。因此愛孩子的直接表達,就是關心學習成績、找穩定工作、再到娶妻生子。操心和決策孩子人生中每一步重要的轉折點就是愛。

孩子直接需要是現在而不是未來,他們強烈需要的是當下真實的心理支持。家長更注重於成長結果,為愛去奉獻、去犧牲自己的一切;孩子更注重於體驗感受,想要理解與陪伴。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我就在那哭,不知所措


近日,一則“17歲少年失聯”的新聞消息開始在不少網友的社交圈瘋狂熱轉。

據紅星新聞報道,在一個寄宿制畫室學習的哈爾濱17歲少年王忠民,從不知去向到關機失聯,已經過去了一週的時間。

一週的時間,除了“累了,晚安,永久的晚安!”此類疑似遺書留言,什麼消息都沒有了…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可想而知,遠在屏幕另一頭的男孩父母會是怎樣的焦急與不安。然而屏幕這端的我們什麼忙都幫不上,我們只能用鍵盤敲下一句又一句看似安慰的漂亮話,為這家人祈願。

再問到王忠民,王忠民的媽媽坦言道:


“我對不起民民,對他關心太少了。他小時候,我和他爸工作忙,讓他成為留守兒童;他長大了,我們又離婚了,讓他成為單親家庭的孩子。”


家是孩子的整個世界。很難想象這一路,孩子是怎樣走過來的。在最需要父母陪伴和心理撫慰的時刻,家卻空空如也,家徒四壁。沒有父母在身邊的他,到底藏著多少辛酸與寂寞。


這種感覺,是不是就像被全世界拋棄了一樣?

你有太多想要說出口的話,卻無人傾聽。“我為什麼被拋棄?”模模糊糊便有了“原來我很多餘”的感覺,總覺得自己不被世界所接受所認同。所以不說了,一直不說話的你關上了所有能去往你心裡的門。

“每次早上醒來發現一個人在屋子裡,很沒有安全感。他們還時不時的吵架,我就在那哭,不知所措。”

一個家庭的破裂,傷害最大的是孩子。孩子的感受,真的很重要。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我不敢說,我有多不快樂


我們的生活中流行著這樣的話:

孩子就像是一面鏡子,他的一言一行所投射的是整個家庭的樣子。孩子什麼樣,家長就是什麼樣。

但這句話一定要有一個前提,前提就是孩子和父母在一起。

鄭淵潔說:“孩子的成長,成也母親,敗也母親。”

其實不只是母親,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也起著不可代替的引導作用。只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認為只要給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就等同於愛。他們選擇性忽視了孩子的感情,犧牲所有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去證明錢可以帶給孩子更大的幸福。

你可曾想過,孩子真實的想法可能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了。

簡單到,陪伴都成了一種奢望。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交流屈指可數。隨著時間一點一點流逝,本應該血濃於水的親情變成了生疏的應付。手機、經濟、工作,隨便一項都要重於孩子。有時候父母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從未真正瞭解孩子。

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孩子變得安靜了,他們不再哭著發洩自己的不滿了。

那就不問了吧,乖巧聽話不是更好嗎。

那孩子呢?不想要被逼著長大的孩子們呢?是不是隻能熬到承受不住時候用最極端的方式給予父母重重一擊,以此來告訴他們我不快樂,我不幸福,我想要更多的愛?

太多的孩子是因為失望了,失望於自己的父母在給了自己無限希望後,又親手打碎了所有可能存在的美好;他們失望了,失望於被整個世界拋棄的自己,那顆想靠近的心突然就遠了。

被孤單包圍的孩子指了指自己的心口,笑著說:“現在這裡除了悲傷與絕望,已經什麼都沒有了。”

"

在知乎看到過這樣的一個話題: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孩子被全世界拋棄的時候,最不想說的是父母。”

這篇文章下有一條評論讓人印象最為深刻:

“要如何才能相信父母會無條件愛我,無條件支持我?”

問過類似問題的孩子不在少數,但真正能得到答案的孩子確是少之又少。中國式家長們對孩子的愛總是單一的,生理營養的過剩與心理營養的缺乏、過度保護性養育與自主獨立性成長的失衡,是普遍的現象。多數的家長的思維模式是,高學歷、高工資、高福利、才能獲得高顏值的伴侶和高質量的未來幸福生活。因此愛孩子的直接表達,就是關心學習成績、找穩定工作、再到娶妻生子。操心和決策孩子人生中每一步重要的轉折點就是愛。

孩子直接需要是現在而不是未來,他們強烈需要的是當下真實的心理支持。家長更注重於成長結果,為愛去奉獻、去犧牲自己的一切;孩子更注重於體驗感受,想要理解與陪伴。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我就在那哭,不知所措


近日,一則“17歲少年失聯”的新聞消息開始在不少網友的社交圈瘋狂熱轉。

據紅星新聞報道,在一個寄宿制畫室學習的哈爾濱17歲少年王忠民,從不知去向到關機失聯,已經過去了一週的時間。

一週的時間,除了“累了,晚安,永久的晚安!”此類疑似遺書留言,什麼消息都沒有了…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可想而知,遠在屏幕另一頭的男孩父母會是怎樣的焦急與不安。然而屏幕這端的我們什麼忙都幫不上,我們只能用鍵盤敲下一句又一句看似安慰的漂亮話,為這家人祈願。

再問到王忠民,王忠民的媽媽坦言道:


“我對不起民民,對他關心太少了。他小時候,我和他爸工作忙,讓他成為留守兒童;他長大了,我們又離婚了,讓他成為單親家庭的孩子。”


家是孩子的整個世界。很難想象這一路,孩子是怎樣走過來的。在最需要父母陪伴和心理撫慰的時刻,家卻空空如也,家徒四壁。沒有父母在身邊的他,到底藏著多少辛酸與寂寞。


這種感覺,是不是就像被全世界拋棄了一樣?

你有太多想要說出口的話,卻無人傾聽。“我為什麼被拋棄?”模模糊糊便有了“原來我很多餘”的感覺,總覺得自己不被世界所接受所認同。所以不說了,一直不說話的你關上了所有能去往你心裡的門。

“每次早上醒來發現一個人在屋子裡,很沒有安全感。他們還時不時的吵架,我就在那哭,不知所措。”

一個家庭的破裂,傷害最大的是孩子。孩子的感受,真的很重要。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我不敢說,我有多不快樂


我們的生活中流行著這樣的話:

孩子就像是一面鏡子,他的一言一行所投射的是整個家庭的樣子。孩子什麼樣,家長就是什麼樣。

但這句話一定要有一個前提,前提就是孩子和父母在一起。

鄭淵潔說:“孩子的成長,成也母親,敗也母親。”

其實不只是母親,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也起著不可代替的引導作用。只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認為只要給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就等同於愛。他們選擇性忽視了孩子的感情,犧牲所有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去證明錢可以帶給孩子更大的幸福。

你可曾想過,孩子真實的想法可能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了。

簡單到,陪伴都成了一種奢望。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交流屈指可數。隨著時間一點一點流逝,本應該血濃於水的親情變成了生疏的應付。手機、經濟、工作,隨便一項都要重於孩子。有時候父母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從未真正瞭解孩子。

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孩子變得安靜了,他們不再哭著發洩自己的不滿了。

那就不問了吧,乖巧聽話不是更好嗎。

那孩子呢?不想要被逼著長大的孩子們呢?是不是隻能熬到承受不住時候用最極端的方式給予父母重重一擊,以此來告訴他們我不快樂,我不幸福,我想要更多的愛?

太多的孩子是因為失望了,失望於自己的父母在給了自己無限希望後,又親手打碎了所有可能存在的美好;他們失望了,失望於被整個世界拋棄的自己,那顆想靠近的心突然就遠了。

被孤單包圍的孩子指了指自己的心口,笑著說:“現在這裡除了悲傷與絕望,已經什麼都沒有了。”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願家人閒坐,燈火可親


華盛頓說過:

“讓孩子感到家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這是以往有涵養的大人明智的做法。這種美妙的家庭情感,在我看來,和大人贈給孩子們的那些最精緻的禮物一樣珍貴。”

對孩子而言,家庭幸福沒有那麼難。無非是傾聽和傾訴。無論是讓人開心的事還是生氣的事,傾聽孩子的心聲都是拉近家長與孩子心與心距離的重要一步。只要孩子肯說,你就有責任給予孩子積極的迴應。因為他需要你的支持,你的理解,需要你分出一部分耐心讓他知道你的真心。

越是愛孩子的父母,越是願意為了孩子妥協一切。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你的存在不是多餘,你才是我們的唯一。


哪怕生活不如意、不富裕,只要一家人都還在一起,這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社會支持,有了它,就會減少悲傷痛苦,就不會輕言放棄。

真的,孩子。我願家人閒坐,燈火可親,更願你能平安健康,幸福快樂。

— — END — —


"

在知乎看到過這樣的一個話題: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孩子被全世界拋棄的時候,最不想說的是父母。”

這篇文章下有一條評論讓人印象最為深刻:

“要如何才能相信父母會無條件愛我,無條件支持我?”

問過類似問題的孩子不在少數,但真正能得到答案的孩子確是少之又少。中國式家長們對孩子的愛總是單一的,生理營養的過剩與心理營養的缺乏、過度保護性養育與自主獨立性成長的失衡,是普遍的現象。多數的家長的思維模式是,高學歷、高工資、高福利、才能獲得高顏值的伴侶和高質量的未來幸福生活。因此愛孩子的直接表達,就是關心學習成績、找穩定工作、再到娶妻生子。操心和決策孩子人生中每一步重要的轉折點就是愛。

孩子直接需要是現在而不是未來,他們強烈需要的是當下真實的心理支持。家長更注重於成長結果,為愛去奉獻、去犧牲自己的一切;孩子更注重於體驗感受,想要理解與陪伴。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我就在那哭,不知所措


近日,一則“17歲少年失聯”的新聞消息開始在不少網友的社交圈瘋狂熱轉。

據紅星新聞報道,在一個寄宿制畫室學習的哈爾濱17歲少年王忠民,從不知去向到關機失聯,已經過去了一週的時間。

一週的時間,除了“累了,晚安,永久的晚安!”此類疑似遺書留言,什麼消息都沒有了…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可想而知,遠在屏幕另一頭的男孩父母會是怎樣的焦急與不安。然而屏幕這端的我們什麼忙都幫不上,我們只能用鍵盤敲下一句又一句看似安慰的漂亮話,為這家人祈願。

再問到王忠民,王忠民的媽媽坦言道:


“我對不起民民,對他關心太少了。他小時候,我和他爸工作忙,讓他成為留守兒童;他長大了,我們又離婚了,讓他成為單親家庭的孩子。”


家是孩子的整個世界。很難想象這一路,孩子是怎樣走過來的。在最需要父母陪伴和心理撫慰的時刻,家卻空空如也,家徒四壁。沒有父母在身邊的他,到底藏著多少辛酸與寂寞。


這種感覺,是不是就像被全世界拋棄了一樣?

你有太多想要說出口的話,卻無人傾聽。“我為什麼被拋棄?”模模糊糊便有了“原來我很多餘”的感覺,總覺得自己不被世界所接受所認同。所以不說了,一直不說話的你關上了所有能去往你心裡的門。

“每次早上醒來發現一個人在屋子裡,很沒有安全感。他們還時不時的吵架,我就在那哭,不知所措。”

一個家庭的破裂,傷害最大的是孩子。孩子的感受,真的很重要。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我不敢說,我有多不快樂


我們的生活中流行著這樣的話:

孩子就像是一面鏡子,他的一言一行所投射的是整個家庭的樣子。孩子什麼樣,家長就是什麼樣。

但這句話一定要有一個前提,前提就是孩子和父母在一起。

鄭淵潔說:“孩子的成長,成也母親,敗也母親。”

其實不只是母親,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也起著不可代替的引導作用。只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認為只要給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就等同於愛。他們選擇性忽視了孩子的感情,犧牲所有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去證明錢可以帶給孩子更大的幸福。

你可曾想過,孩子真實的想法可能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了。

簡單到,陪伴都成了一種奢望。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交流屈指可數。隨著時間一點一點流逝,本應該血濃於水的親情變成了生疏的應付。手機、經濟、工作,隨便一項都要重於孩子。有時候父母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從未真正瞭解孩子。

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孩子變得安靜了,他們不再哭著發洩自己的不滿了。

那就不問了吧,乖巧聽話不是更好嗎。

那孩子呢?不想要被逼著長大的孩子們呢?是不是隻能熬到承受不住時候用最極端的方式給予父母重重一擊,以此來告訴他們我不快樂,我不幸福,我想要更多的愛?

太多的孩子是因為失望了,失望於自己的父母在給了自己無限希望後,又親手打碎了所有可能存在的美好;他們失望了,失望於被整個世界拋棄的自己,那顆想靠近的心突然就遠了。

被孤單包圍的孩子指了指自己的心口,笑著說:“現在這裡除了悲傷與絕望,已經什麼都沒有了。”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願家人閒坐,燈火可親


華盛頓說過:

“讓孩子感到家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這是以往有涵養的大人明智的做法。這種美妙的家庭情感,在我看來,和大人贈給孩子們的那些最精緻的禮物一樣珍貴。”

對孩子而言,家庭幸福沒有那麼難。無非是傾聽和傾訴。無論是讓人開心的事還是生氣的事,傾聽孩子的心聲都是拉近家長與孩子心與心距離的重要一步。只要孩子肯說,你就有責任給予孩子積極的迴應。因為他需要你的支持,你的理解,需要你分出一部分耐心讓他知道你的真心。

越是愛孩子的父母,越是願意為了孩子妥協一切。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你的存在不是多餘,你才是我們的唯一。


哪怕生活不如意、不富裕,只要一家人都還在一起,這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社會支持,有了它,就會減少悲傷痛苦,就不會輕言放棄。

真的,孩子。我願家人閒坐,燈火可親,更願你能平安健康,幸福快樂。

— — END — —


17歲少年的遺書:努力奔跑這麼久,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 以上版權歸遼心諮執業評審平臺所有,如有需要請及時聯繫相關工作人員;以上插圖均由圖片素材網採集,如有侵權,望告知即刪,謝謝合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