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豐敏:家鄉的路'

不完美媽媽 農村 農民 讓夢發生 嵩縣在線 2019-09-12
"

兒子上完輔導班的當天晚上,我歸心似箭地開車帶兒子回到老家。父母聽見車聲出門相迎,與父母開心暢談了好長時間,我們才去休息。誰知,第二天,舅舅找上門,原來,他去城裡給我捎了一些蔬菜,不知道昨晚我已經回家。

“主要是現在路好,公路從縣城一直通到家門口,什麼時候想回來就回來,真是來去自由,方便極了。”我對舅舅說道。

“ 來去自由”這四個字,讓我陷入了沉思,過去連想都不敢想的夢想,幾年前竟然變成了現實。

"

兒子上完輔導班的當天晚上,我歸心似箭地開車帶兒子回到老家。父母聽見車聲出門相迎,與父母開心暢談了好長時間,我們才去休息。誰知,第二天,舅舅找上門,原來,他去城裡給我捎了一些蔬菜,不知道昨晚我已經回家。

“主要是現在路好,公路從縣城一直通到家門口,什麼時候想回來就回來,真是來去自由,方便極了。”我對舅舅說道。

“ 來去自由”這四個字,讓我陷入了沉思,過去連想都不敢想的夢想,幾年前竟然變成了現實。

李豐敏:家鄉的路

我的家在山後村郭家溝,相鄰的幾個村子黃家村,梨樹凹,曹家凹,大凹……我們這幾個村,20多年前通往外界的只有一條坑坑窪窪的泥土路。我們這裡的“黃膠泥”,在附近的幾個鄉鎮,那是出了名的。只要下點雨 ,“黃膠泥”像黏膠一樣,緊緊地粘在鞋上,走一步,粘一層,要想走路,就要蹲下身去,用棍子把黃膠泥刮掉,才可以重新下腳走路。

因為路不好,我的求學之路變得異常艱辛。去慄樹坡小學上學,要走兩裡多山路,遇到下雨天,沒有雨具,沒有膠鞋,赤著腳,冒著雨,踏著泥濘趕到學校時,渾身的雨水和泥巴常常讓我狼狽不堪……去山後小學上五年級,學校距家有六裡多彎彎曲曲的小路,我整整走了一年;去大章鄉中上中學 ,每週六中午放學,我忍飢挨餓步行十幾里路,回到家裡才能吃午飯……求學路上,無數次在泥濘中跌倒,無數次又重新站起 ,淚水混著雨水打溼了我的衣襟;無數次想放棄自己,和村裡的其他孩子一樣輟學務農……想想要走出山村,唯一的出路,還是上學。就這樣,我咬牙堅持下來,成了我們村僅有的幾名大學生之一。

還記得,三十年前姑姑出嫁時的情景:那時陰雨連綿,連續幾天的降雨,使迎親的大卡車勉強走到大隊部,車輪胎上已沾滿了泥,怎麼也走不動。迎親的隊伍只好下車,步行到我們家裡來。新郎官滿臉尷尬,因為他的褲腿上沾滿了泥巴,響器班的人因為在泥地上連走路都困難,只能無奈地把自己樂器拿在手裡,樂器瞬間成了擺設。姑姑陪嫁的大衣櫃,動用了村裡十來個年輕人,在泥濘中跌跌撞撞地抬出了村。大章街來賀喜的親朋好友們帶著賀禮,由於走不慣泥路,清晨從大章街走,到我們家已經晌午。

還記得,20多年前,曹家凹的曹明的媳婦要生娃子,幾個人用竹床抬著從我們村路過,還沒走到黃家村,孩子岀生了。曹明來我們村尋求幫助:“大家幫幫忙,我媳婦在半路生了!”我們村裡的人又是給曹明家送小褥子,又是送尿布,又是端雞蛋茶,曹明感嘆道:“如果路好,用車往醫院送,我們的孩子估計不會生在半路上……我真希望路趕緊修通。哎,我孩子的名字就叫曹路通吧!通路,通路,路趕緊修通吧!”

曹明的希望沒有落空。2004年國家提出了“村村通”戰略,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於農村的公路建設,以此來解決農民的出行問題。我們村的村民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出工出力,把路修到大隊部。村村通修好後,國家又實施了農村電網改造,電視網絡全覆蓋,農民從中用實惠,這項政策真是深得民心,緊接著國家又實行了組組通戶戶通,把路直接修到了每個村民的家門口。

路修通後,從早到晚電動車,摩托車,三輪車,小轎車……在村裡不斷地駛來開去,尤其是收雞收兔,收糧食,收山萸肉,連翹,艾葉,酸棗的車絡繹不絕……隆隆的車聲與此起彼伏的叫賣聲,使昔日寧靜的小山村變得喧鬧起來。村裡人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家裡的東西爛在家裡賣不出;孩子們上學再也不怕風颳雨淋,因為許多村民家裡都買了小轎車,都是車接車送;婚喪嫁娶孩子滿月,再也不怕颳風下雨了,連流動包桌的桌子上都帶了一把紅色的大雨傘;村裡的年輕人去城裡玩成了時尚,一個多小時就打一來回;外出務工的村民回來過年,讓出租車直接把自己送到家裡來……

家鄉的路通了,村民的眼界變寬了,想邁去家門去打工;家鄉的路通了,村民的思路開闊了,在村裡開起飯店,菜店,批發部;家鄉的路通了,村民搞起了長途運輸……

家鄉的路,成了家鄉與外界聯結的紐帶;家鄉的路,成了家鄉人走出家門的一扇窗口;家鄉的路,成了村民脫貧致富的好幫手;家鄉的路,身成了村民享受國家惠民政策的主要體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