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
"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最近,網上有一個帖子火了。

一名女大學生覺得家裡給自己的生活費“太少了”,就提出讓母親每個月給自己4500塊錢生活費的要求。

"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最近,網上有一個帖子火了。

一名女大學生覺得家裡給自己的生活費“太少了”,就提出讓母親每個月給自己4500塊錢生活費的要求。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這麼理直氣壯的向父母要錢,已經夠過分的了,更讓人無法理解的是,這位女孩在遭到母親拒絕後,在網上大倒苦水:

稱以前補課補習4千、6千地花,現在到了大學反而給的那麼少,導致自己“月底空了就要去吃食堂”。

"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最近,網上有一個帖子火了。

一名女大學生覺得家裡給自己的生活費“太少了”,就提出讓母親每個月給自己4500塊錢生活費的要求。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這麼理直氣壯的向父母要錢,已經夠過分的了,更讓人無法理解的是,這位女孩在遭到母親拒絕後,在網上大倒苦水:

稱以前補課補習4千、6千地花,現在到了大學反而給的那麼少,導致自己“月底空了就要去吃食堂”。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又說,女生花錢的地方多,像什麼買護膚品、新衣服啊,都是很大的一筆開銷。

字字句句,都指向母親,明明“合情合理”要求,媽媽有什麼理由拒絕給她4500塊錢生活費?

女生一年3萬的學費,再加4500一個月的生活費,一年下來至少需要8萬元。

對於一個普通家庭而言,這真的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要知道,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剛工作的時候能拿到的薪資也只有四五千,她所要求的生活費,幾乎抵得上別人辛辛苦苦工作一個月能拿到的報酬了。

她口中的“太少了”並不少,母親給了2000多元,完全可以支撐一個普通大學生一個月的生活開銷。

那麼,是什麼讓女孩向父母索要那麼多的生活費並且如此理直氣壯呢?

"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最近,網上有一個帖子火了。

一名女大學生覺得家裡給自己的生活費“太少了”,就提出讓母親每個月給自己4500塊錢生活費的要求。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這麼理直氣壯的向父母要錢,已經夠過分的了,更讓人無法理解的是,這位女孩在遭到母親拒絕後,在網上大倒苦水:

稱以前補課補習4千、6千地花,現在到了大學反而給的那麼少,導致自己“月底空了就要去吃食堂”。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又說,女生花錢的地方多,像什麼買護膚品、新衣服啊,都是很大的一筆開銷。

字字句句,都指向母親,明明“合情合理”要求,媽媽有什麼理由拒絕給她4500塊錢生活費?

女生一年3萬的學費,再加4500一個月的生活費,一年下來至少需要8萬元。

對於一個普通家庭而言,這真的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要知道,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剛工作的時候能拿到的薪資也只有四五千,她所要求的生活費,幾乎抵得上別人辛辛苦苦工作一個月能拿到的報酬了。

她口中的“太少了”並不少,母親給了2000多元,完全可以支撐一個普通大學生一個月的生活開銷。

那麼,是什麼讓女孩向父母索要那麼多的生活費並且如此理直氣壯呢?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為什麼一個月需要4500塊生活費?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個女生都被灌輸了“對自己好一點”的價值觀,必須用最精緻的、最貴的來裝扮自己光鮮亮麗的生活。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我們經常能在社交網絡上看到,無數的女孩晒出她們的“精緻生活”——打卡各種網紅美食,種草各種護膚美妝,穿著最潮的衣服擺出酷酷的姿勢。

似乎,每一個精緻的女孩都應該擁有一隻名牌的口紅和一隻聯名款的包包。

正如文中的女孩一樣,她認為吃食堂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而新衣服、包包、化妝品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2000塊錢確實無法滿足她對“光鮮生活”的嚮往。

"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最近,網上有一個帖子火了。

一名女大學生覺得家裡給自己的生活費“太少了”,就提出讓母親每個月給自己4500塊錢生活費的要求。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這麼理直氣壯的向父母要錢,已經夠過分的了,更讓人無法理解的是,這位女孩在遭到母親拒絕後,在網上大倒苦水:

稱以前補課補習4千、6千地花,現在到了大學反而給的那麼少,導致自己“月底空了就要去吃食堂”。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又說,女生花錢的地方多,像什麼買護膚品、新衣服啊,都是很大的一筆開銷。

字字句句,都指向母親,明明“合情合理”要求,媽媽有什麼理由拒絕給她4500塊錢生活費?

女生一年3萬的學費,再加4500一個月的生活費,一年下來至少需要8萬元。

對於一個普通家庭而言,這真的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要知道,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剛工作的時候能拿到的薪資也只有四五千,她所要求的生活費,幾乎抵得上別人辛辛苦苦工作一個月能拿到的報酬了。

她口中的“太少了”並不少,母親給了2000多元,完全可以支撐一個普通大學生一個月的生活開銷。

那麼,是什麼讓女孩向父母索要那麼多的生活費並且如此理直氣壯呢?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為什麼一個月需要4500塊生活費?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個女生都被灌輸了“對自己好一點”的價值觀,必須用最精緻的、最貴的來裝扮自己光鮮亮麗的生活。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我們經常能在社交網絡上看到,無數的女孩晒出她們的“精緻生活”——打卡各種網紅美食,種草各種護膚美妝,穿著最潮的衣服擺出酷酷的姿勢。

似乎,每一個精緻的女孩都應該擁有一隻名牌的口紅和一隻聯名款的包包。

正如文中的女孩一樣,她認為吃食堂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而新衣服、包包、化妝品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2000塊錢確實無法滿足她對“光鮮生活”的嚮往。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在那一段抱怨的長文中,她還提到了一個細節:

她覺得,同宿舍的室友們都挺有錢的,用的東西也很好,對比之下,別人有的東西她也一定也要擁有。

當人融入群體之中,他所有個性都會被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

“每個人都追求這樣的生活,所以我覺得我也得這麼做。”

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出,在群體中,每一種情感和行為都極具感染性。

包括女孩在內的很多人也是如此,不合理的評估自己的消費能力,盲目跟風去維持著所謂的精緻。

從眾跟風的背後,其實還隱藏著的是過低的自我價值感,是對他人稱讚和關注的渴望,因為內心認同「別人關注我時,我才有價值」,所以買了很多附加值的東西,期望別人羨慕自己。

但這僅僅是一種滿足自己的自我幻想,物品和消費堆砌起來的光鮮亮麗,只是浮華泡影,而真正的精緻,則是從內心真正的確認自己,意識到自我的價值和存在,努力的打磨自己。

"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最近,網上有一個帖子火了。

一名女大學生覺得家裡給自己的生活費“太少了”,就提出讓母親每個月給自己4500塊錢生活費的要求。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這麼理直氣壯的向父母要錢,已經夠過分的了,更讓人無法理解的是,這位女孩在遭到母親拒絕後,在網上大倒苦水:

稱以前補課補習4千、6千地花,現在到了大學反而給的那麼少,導致自己“月底空了就要去吃食堂”。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又說,女生花錢的地方多,像什麼買護膚品、新衣服啊,都是很大的一筆開銷。

字字句句,都指向母親,明明“合情合理”要求,媽媽有什麼理由拒絕給她4500塊錢生活費?

女生一年3萬的學費,再加4500一個月的生活費,一年下來至少需要8萬元。

對於一個普通家庭而言,這真的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要知道,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剛工作的時候能拿到的薪資也只有四五千,她所要求的生活費,幾乎抵得上別人辛辛苦苦工作一個月能拿到的報酬了。

她口中的“太少了”並不少,母親給了2000多元,完全可以支撐一個普通大學生一個月的生活開銷。

那麼,是什麼讓女孩向父母索要那麼多的生活費並且如此理直氣壯呢?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為什麼一個月需要4500塊生活費?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個女生都被灌輸了“對自己好一點”的價值觀,必須用最精緻的、最貴的來裝扮自己光鮮亮麗的生活。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我們經常能在社交網絡上看到,無數的女孩晒出她們的“精緻生活”——打卡各種網紅美食,種草各種護膚美妝,穿著最潮的衣服擺出酷酷的姿勢。

似乎,每一個精緻的女孩都應該擁有一隻名牌的口紅和一隻聯名款的包包。

正如文中的女孩一樣,她認為吃食堂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而新衣服、包包、化妝品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2000塊錢確實無法滿足她對“光鮮生活”的嚮往。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在那一段抱怨的長文中,她還提到了一個細節:

她覺得,同宿舍的室友們都挺有錢的,用的東西也很好,對比之下,別人有的東西她也一定也要擁有。

當人融入群體之中,他所有個性都會被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

“每個人都追求這樣的生活,所以我覺得我也得這麼做。”

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出,在群體中,每一種情感和行為都極具感染性。

包括女孩在內的很多人也是如此,不合理的評估自己的消費能力,盲目跟風去維持著所謂的精緻。

從眾跟風的背後,其實還隱藏著的是過低的自我價值感,是對他人稱讚和關注的渴望,因為內心認同「別人關注我時,我才有價值」,所以買了很多附加值的東西,期望別人羨慕自己。

但這僅僅是一種滿足自己的自我幻想,物品和消費堆砌起來的光鮮亮麗,只是浮華泡影,而真正的精緻,則是從內心真正的確認自己,意識到自我的價值和存在,努力的打磨自己。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李銀河說:“精緻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識到自身存在;其次是平和的,不是不安的;再次是喜樂的,不是痛苦的。”

即便是想要適當的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也應該靠自己,而不是讓父母為自己的額外需求買單。

"有錢就過有錢的生活,沒錢就過沒錢的生活",重要的是保持獨立清醒思考能力,內心足夠豐富,這才是真正精緻生活的態度。

"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最近,網上有一個帖子火了。

一名女大學生覺得家裡給自己的生活費“太少了”,就提出讓母親每個月給自己4500塊錢生活費的要求。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這麼理直氣壯的向父母要錢,已經夠過分的了,更讓人無法理解的是,這位女孩在遭到母親拒絕後,在網上大倒苦水:

稱以前補課補習4千、6千地花,現在到了大學反而給的那麼少,導致自己“月底空了就要去吃食堂”。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又說,女生花錢的地方多,像什麼買護膚品、新衣服啊,都是很大的一筆開銷。

字字句句,都指向母親,明明“合情合理”要求,媽媽有什麼理由拒絕給她4500塊錢生活費?

女生一年3萬的學費,再加4500一個月的生活費,一年下來至少需要8萬元。

對於一個普通家庭而言,這真的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要知道,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剛工作的時候能拿到的薪資也只有四五千,她所要求的生活費,幾乎抵得上別人辛辛苦苦工作一個月能拿到的報酬了。

她口中的“太少了”並不少,母親給了2000多元,完全可以支撐一個普通大學生一個月的生活開銷。

那麼,是什麼讓女孩向父母索要那麼多的生活費並且如此理直氣壯呢?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為什麼一個月需要4500塊生活費?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個女生都被灌輸了“對自己好一點”的價值觀,必須用最精緻的、最貴的來裝扮自己光鮮亮麗的生活。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我們經常能在社交網絡上看到,無數的女孩晒出她們的“精緻生活”——打卡各種網紅美食,種草各種護膚美妝,穿著最潮的衣服擺出酷酷的姿勢。

似乎,每一個精緻的女孩都應該擁有一隻名牌的口紅和一隻聯名款的包包。

正如文中的女孩一樣,她認為吃食堂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而新衣服、包包、化妝品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2000塊錢確實無法滿足她對“光鮮生活”的嚮往。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在那一段抱怨的長文中,她還提到了一個細節:

她覺得,同宿舍的室友們都挺有錢的,用的東西也很好,對比之下,別人有的東西她也一定也要擁有。

當人融入群體之中,他所有個性都會被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

“每個人都追求這樣的生活,所以我覺得我也得這麼做。”

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出,在群體中,每一種情感和行為都極具感染性。

包括女孩在內的很多人也是如此,不合理的評估自己的消費能力,盲目跟風去維持著所謂的精緻。

從眾跟風的背後,其實還隱藏著的是過低的自我價值感,是對他人稱讚和關注的渴望,因為內心認同「別人關注我時,我才有價值」,所以買了很多附加值的東西,期望別人羨慕自己。

但這僅僅是一種滿足自己的自我幻想,物品和消費堆砌起來的光鮮亮麗,只是浮華泡影,而真正的精緻,則是從內心真正的確認自己,意識到自我的價值和存在,努力的打磨自己。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李銀河說:“精緻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識到自身存在;其次是平和的,不是不安的;再次是喜樂的,不是痛苦的。”

即便是想要適當的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也應該靠自己,而不是讓父母為自己的額外需求買單。

"有錢就過有錢的生活,沒錢就過沒錢的生活",重要的是保持獨立清醒思考能力,內心足夠豐富,這才是真正精緻生活的態度。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理所當然”的成因值得反思

拋開家庭條件來說,女孩的語氣力充滿了理所當然的,好像父母就應該給她那麼多錢供她吃喝。

她的底氣,令很多父母都感到心寒。

女孩自身當然有很大的問題。但家長,更應該深思“理所當然”背後的成因。

女孩的媽媽無疑是愛她的,為了女兒未來能夠看到更廣闊的世界,為女兒補習四千、六千毫不猶豫,只要是對女兒學業有所幫助,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但和大多數中國傳統的父母一樣,忽視了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和金錢觀,這和學業一樣重要,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的走向。

"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最近,網上有一個帖子火了。

一名女大學生覺得家裡給自己的生活費“太少了”,就提出讓母親每個月給自己4500塊錢生活費的要求。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這麼理直氣壯的向父母要錢,已經夠過分的了,更讓人無法理解的是,這位女孩在遭到母親拒絕後,在網上大倒苦水:

稱以前補課補習4千、6千地花,現在到了大學反而給的那麼少,導致自己“月底空了就要去吃食堂”。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又說,女生花錢的地方多,像什麼買護膚品、新衣服啊,都是很大的一筆開銷。

字字句句,都指向母親,明明“合情合理”要求,媽媽有什麼理由拒絕給她4500塊錢生活費?

女生一年3萬的學費,再加4500一個月的生活費,一年下來至少需要8萬元。

對於一個普通家庭而言,這真的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要知道,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剛工作的時候能拿到的薪資也只有四五千,她所要求的生活費,幾乎抵得上別人辛辛苦苦工作一個月能拿到的報酬了。

她口中的“太少了”並不少,母親給了2000多元,完全可以支撐一個普通大學生一個月的生活開銷。

那麼,是什麼讓女孩向父母索要那麼多的生活費並且如此理直氣壯呢?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為什麼一個月需要4500塊生活費?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個女生都被灌輸了“對自己好一點”的價值觀,必須用最精緻的、最貴的來裝扮自己光鮮亮麗的生活。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我們經常能在社交網絡上看到,無數的女孩晒出她們的“精緻生活”——打卡各種網紅美食,種草各種護膚美妝,穿著最潮的衣服擺出酷酷的姿勢。

似乎,每一個精緻的女孩都應該擁有一隻名牌的口紅和一隻聯名款的包包。

正如文中的女孩一樣,她認為吃食堂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而新衣服、包包、化妝品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2000塊錢確實無法滿足她對“光鮮生活”的嚮往。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在那一段抱怨的長文中,她還提到了一個細節:

她覺得,同宿舍的室友們都挺有錢的,用的東西也很好,對比之下,別人有的東西她也一定也要擁有。

當人融入群體之中,他所有個性都會被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

“每個人都追求這樣的生活,所以我覺得我也得這麼做。”

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出,在群體中,每一種情感和行為都極具感染性。

包括女孩在內的很多人也是如此,不合理的評估自己的消費能力,盲目跟風去維持著所謂的精緻。

從眾跟風的背後,其實還隱藏著的是過低的自我價值感,是對他人稱讚和關注的渴望,因為內心認同「別人關注我時,我才有價值」,所以買了很多附加值的東西,期望別人羨慕自己。

但這僅僅是一種滿足自己的自我幻想,物品和消費堆砌起來的光鮮亮麗,只是浮華泡影,而真正的精緻,則是從內心真正的確認自己,意識到自我的價值和存在,努力的打磨自己。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李銀河說:“精緻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識到自身存在;其次是平和的,不是不安的;再次是喜樂的,不是痛苦的。”

即便是想要適當的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也應該靠自己,而不是讓父母為自己的額外需求買單。

"有錢就過有錢的生活,沒錢就過沒錢的生活",重要的是保持獨立清醒思考能力,內心足夠豐富,這才是真正精緻生活的態度。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理所當然”的成因值得反思

拋開家庭條件來說,女孩的語氣力充滿了理所當然的,好像父母就應該給她那麼多錢供她吃喝。

她的底氣,令很多父母都感到心寒。

女孩自身當然有很大的問題。但家長,更應該深思“理所當然”背後的成因。

女孩的媽媽無疑是愛她的,為了女兒未來能夠看到更廣闊的世界,為女兒補習四千、六千毫不猶豫,只要是對女兒學業有所幫助,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但和大多數中國傳統的父母一樣,忽視了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和金錢觀,這和學業一樣重要,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的走向。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金錢觀

中國式的父母,往往會在孩子面前很忌諱提到賺錢兩個字,很多孩子甚至不清楚父母的錢是從哪裡來的,就很有可能對金錢的來源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

女孩認為媽媽既然拿得出給她補習的錢,也一定能支付得起她4500的生活費,或許她根本不清楚這些錢是父母辛辛苦苦工作賺來的。

因此父母從小就要在孩子心理上建立起勞動和金錢的關係,讓他們瞭解到家庭的收入來源。告訴孩子,金錢是通過辛苦的勞動換來的,是付出辛苦勞動後的報酬。

教育家默克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獨立意識

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有一個誤區,認為愛他們,就是幫他們安排好一切。

從兒時的幫忙餵飯,上小學時幫忙背書包,到生活上的瑣事,事事幫孩子解決。反而讓孩子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久而久之孩子凡事都依賴著父母,不會處理問題、承擔責任,不懂得感恩,認為這一切都是“應當的”。

就像知乎裡一個用戶說的那樣:

父母如果不能給孩子幸福,生他幹嘛?有錢養得起就可以。你孩子成年後工作累死累活你很開心?

如果父母不曾教孩子獨立,孩子就永遠不回真正的成長,即使外表已經出落成一個大人的樣子,但內心仍是那個執拗任性的小孩。

"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最近,網上有一個帖子火了。

一名女大學生覺得家裡給自己的生活費“太少了”,就提出讓母親每個月給自己4500塊錢生活費的要求。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這麼理直氣壯的向父母要錢,已經夠過分的了,更讓人無法理解的是,這位女孩在遭到母親拒絕後,在網上大倒苦水:

稱以前補課補習4千、6千地花,現在到了大學反而給的那麼少,導致自己“月底空了就要去吃食堂”。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又說,女生花錢的地方多,像什麼買護膚品、新衣服啊,都是很大的一筆開銷。

字字句句,都指向母親,明明“合情合理”要求,媽媽有什麼理由拒絕給她4500塊錢生活費?

女生一年3萬的學費,再加4500一個月的生活費,一年下來至少需要8萬元。

對於一個普通家庭而言,這真的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要知道,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剛工作的時候能拿到的薪資也只有四五千,她所要求的生活費,幾乎抵得上別人辛辛苦苦工作一個月能拿到的報酬了。

她口中的“太少了”並不少,母親給了2000多元,完全可以支撐一個普通大學生一個月的生活開銷。

那麼,是什麼讓女孩向父母索要那麼多的生活費並且如此理直氣壯呢?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為什麼一個月需要4500塊生活費?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個女生都被灌輸了“對自己好一點”的價值觀,必須用最精緻的、最貴的來裝扮自己光鮮亮麗的生活。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我們經常能在社交網絡上看到,無數的女孩晒出她們的“精緻生活”——打卡各種網紅美食,種草各種護膚美妝,穿著最潮的衣服擺出酷酷的姿勢。

似乎,每一個精緻的女孩都應該擁有一隻名牌的口紅和一隻聯名款的包包。

正如文中的女孩一樣,她認為吃食堂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而新衣服、包包、化妝品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2000塊錢確實無法滿足她對“光鮮生活”的嚮往。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在那一段抱怨的長文中,她還提到了一個細節:

她覺得,同宿舍的室友們都挺有錢的,用的東西也很好,對比之下,別人有的東西她也一定也要擁有。

當人融入群體之中,他所有個性都會被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

“每個人都追求這樣的生活,所以我覺得我也得這麼做。”

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出,在群體中,每一種情感和行為都極具感染性。

包括女孩在內的很多人也是如此,不合理的評估自己的消費能力,盲目跟風去維持著所謂的精緻。

從眾跟風的背後,其實還隱藏著的是過低的自我價值感,是對他人稱讚和關注的渴望,因為內心認同「別人關注我時,我才有價值」,所以買了很多附加值的東西,期望別人羨慕自己。

但這僅僅是一種滿足自己的自我幻想,物品和消費堆砌起來的光鮮亮麗,只是浮華泡影,而真正的精緻,則是從內心真正的確認自己,意識到自我的價值和存在,努力的打磨自己。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李銀河說:“精緻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識到自身存在;其次是平和的,不是不安的;再次是喜樂的,不是痛苦的。”

即便是想要適當的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也應該靠自己,而不是讓父母為自己的額外需求買單。

"有錢就過有錢的生活,沒錢就過沒錢的生活",重要的是保持獨立清醒思考能力,內心足夠豐富,這才是真正精緻生活的態度。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理所當然”的成因值得反思

拋開家庭條件來說,女孩的語氣力充滿了理所當然的,好像父母就應該給她那麼多錢供她吃喝。

她的底氣,令很多父母都感到心寒。

女孩自身當然有很大的問題。但家長,更應該深思“理所當然”背後的成因。

女孩的媽媽無疑是愛她的,為了女兒未來能夠看到更廣闊的世界,為女兒補習四千、六千毫不猶豫,只要是對女兒學業有所幫助,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但和大多數中國傳統的父母一樣,忽視了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和金錢觀,這和學業一樣重要,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的走向。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金錢觀

中國式的父母,往往會在孩子面前很忌諱提到賺錢兩個字,很多孩子甚至不清楚父母的錢是從哪裡來的,就很有可能對金錢的來源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

女孩認為媽媽既然拿得出給她補習的錢,也一定能支付得起她4500的生活費,或許她根本不清楚這些錢是父母辛辛苦苦工作賺來的。

因此父母從小就要在孩子心理上建立起勞動和金錢的關係,讓他們瞭解到家庭的收入來源。告訴孩子,金錢是通過辛苦的勞動換來的,是付出辛苦勞動後的報酬。

教育家默克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獨立意識

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有一個誤區,認為愛他們,就是幫他們安排好一切。

從兒時的幫忙餵飯,上小學時幫忙背書包,到生活上的瑣事,事事幫孩子解決。反而讓孩子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久而久之孩子凡事都依賴著父母,不會處理問題、承擔責任,不懂得感恩,認為這一切都是“應當的”。

就像知乎裡一個用戶說的那樣:

父母如果不能給孩子幸福,生他幹嘛?有錢養得起就可以。你孩子成年後工作累死累活你很開心?

如果父母不曾教孩子獨立,孩子就永遠不回真正的成長,即使外表已經出落成一個大人的樣子,但內心仍是那個執拗任性的小孩。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從一個生命誕生起,他們就有一股追求獨立的原始動力,來支持著自己與父母的互動和對世界的探索。

雖然一開始會受限於動作和認知等能力,可是一旦這生命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地存在時,最早的對抗就開始了:“不”“不要”“這是我的”。他們向所有人宣告:讓我自己來。

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獨立意志。

作為父母,如果在養育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讓他們有足夠的機會和空間去思考,他們才有可能成長為成熟獨立的個體。才會對父母的付出抱有感恩的心。

"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最近,網上有一個帖子火了。

一名女大學生覺得家裡給自己的生活費“太少了”,就提出讓母親每個月給自己4500塊錢生活費的要求。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這麼理直氣壯的向父母要錢,已經夠過分的了,更讓人無法理解的是,這位女孩在遭到母親拒絕後,在網上大倒苦水:

稱以前補課補習4千、6千地花,現在到了大學反而給的那麼少,導致自己“月底空了就要去吃食堂”。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又說,女生花錢的地方多,像什麼買護膚品、新衣服啊,都是很大的一筆開銷。

字字句句,都指向母親,明明“合情合理”要求,媽媽有什麼理由拒絕給她4500塊錢生活費?

女生一年3萬的學費,再加4500一個月的生活費,一年下來至少需要8萬元。

對於一個普通家庭而言,這真的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要知道,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剛工作的時候能拿到的薪資也只有四五千,她所要求的生活費,幾乎抵得上別人辛辛苦苦工作一個月能拿到的報酬了。

她口中的“太少了”並不少,母親給了2000多元,完全可以支撐一個普通大學生一個月的生活開銷。

那麼,是什麼讓女孩向父母索要那麼多的生活費並且如此理直氣壯呢?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為什麼一個月需要4500塊生活費?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個女生都被灌輸了“對自己好一點”的價值觀,必須用最精緻的、最貴的來裝扮自己光鮮亮麗的生活。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我們經常能在社交網絡上看到,無數的女孩晒出她們的“精緻生活”——打卡各種網紅美食,種草各種護膚美妝,穿著最潮的衣服擺出酷酷的姿勢。

似乎,每一個精緻的女孩都應該擁有一隻名牌的口紅和一隻聯名款的包包。

正如文中的女孩一樣,她認為吃食堂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而新衣服、包包、化妝品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2000塊錢確實無法滿足她對“光鮮生活”的嚮往。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在那一段抱怨的長文中,她還提到了一個細節:

她覺得,同宿舍的室友們都挺有錢的,用的東西也很好,對比之下,別人有的東西她也一定也要擁有。

當人融入群體之中,他所有個性都會被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

“每個人都追求這樣的生活,所以我覺得我也得這麼做。”

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出,在群體中,每一種情感和行為都極具感染性。

包括女孩在內的很多人也是如此,不合理的評估自己的消費能力,盲目跟風去維持著所謂的精緻。

從眾跟風的背後,其實還隱藏著的是過低的自我價值感,是對他人稱讚和關注的渴望,因為內心認同「別人關注我時,我才有價值」,所以買了很多附加值的東西,期望別人羨慕自己。

但這僅僅是一種滿足自己的自我幻想,物品和消費堆砌起來的光鮮亮麗,只是浮華泡影,而真正的精緻,則是從內心真正的確認自己,意識到自我的價值和存在,努力的打磨自己。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李銀河說:“精緻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識到自身存在;其次是平和的,不是不安的;再次是喜樂的,不是痛苦的。”

即便是想要適當的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也應該靠自己,而不是讓父母為自己的額外需求買單。

"有錢就過有錢的生活,沒錢就過沒錢的生活",重要的是保持獨立清醒思考能力,內心足夠豐富,這才是真正精緻生活的態度。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理所當然”的成因值得反思

拋開家庭條件來說,女孩的語氣力充滿了理所當然的,好像父母就應該給她那麼多錢供她吃喝。

她的底氣,令很多父母都感到心寒。

女孩自身當然有很大的問題。但家長,更應該深思“理所當然”背後的成因。

女孩的媽媽無疑是愛她的,為了女兒未來能夠看到更廣闊的世界,為女兒補習四千、六千毫不猶豫,只要是對女兒學業有所幫助,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但和大多數中國傳統的父母一樣,忽視了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和金錢觀,這和學業一樣重要,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的走向。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金錢觀

中國式的父母,往往會在孩子面前很忌諱提到賺錢兩個字,很多孩子甚至不清楚父母的錢是從哪裡來的,就很有可能對金錢的來源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

女孩認為媽媽既然拿得出給她補習的錢,也一定能支付得起她4500的生活費,或許她根本不清楚這些錢是父母辛辛苦苦工作賺來的。

因此父母從小就要在孩子心理上建立起勞動和金錢的關係,讓他們瞭解到家庭的收入來源。告訴孩子,金錢是通過辛苦的勞動換來的,是付出辛苦勞動後的報酬。

教育家默克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獨立意識

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有一個誤區,認為愛他們,就是幫他們安排好一切。

從兒時的幫忙餵飯,上小學時幫忙背書包,到生活上的瑣事,事事幫孩子解決。反而讓孩子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久而久之孩子凡事都依賴著父母,不會處理問題、承擔責任,不懂得感恩,認為這一切都是“應當的”。

就像知乎裡一個用戶說的那樣:

父母如果不能給孩子幸福,生他幹嘛?有錢養得起就可以。你孩子成年後工作累死累活你很開心?

如果父母不曾教孩子獨立,孩子就永遠不回真正的成長,即使外表已經出落成一個大人的樣子,但內心仍是那個執拗任性的小孩。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從一個生命誕生起,他們就有一股追求獨立的原始動力,來支持著自己與父母的互動和對世界的探索。

雖然一開始會受限於動作和認知等能力,可是一旦這生命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地存在時,最早的對抗就開始了:“不”“不要”“這是我的”。他們向所有人宣告:讓我自己來。

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獨立意志。

作為父母,如果在養育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讓他們有足夠的機會和空間去思考,他們才有可能成長為成熟獨立的個體。才會對父母的付出抱有感恩的心。

心理學:每月要求4500元生活費遭拒,女大學生髮帖抱怨,合理嗎?

消費主義下的精緻只是一種假象。什麼是真正的好的生活,其實沒有標準答案。

在浮華又充滿誘惑的世界裡,我們需要時刻保持清醒,多多關注自我本身的成長。

自己想要的東西,還是要依靠自身的努力,畢竟沒有誰的好是理所應當的,包括父母的也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