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

01

近日,杭州一個10歲女孩因為不寫暑期作業,被媽媽關到門外,到晚上十點多,鄰居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勸說女孩媽媽,但是勸說無效,天越來越晚,鄰居擔心女孩安全,選擇了報警。

警察來了之後,勸說女孩媽媽幾個小時,讓女孩隔著門給媽媽道歉,一直到凌晨一點多,女孩媽媽仍然不願意開門。無奈之下,警察只能把女孩帶回警察局,等第二天再來解決。第二天,在警察的調解下,在女孩給媽媽寫了保證書後,總算是平息了這場因暑假作業引起的家庭風波。

這則新聞引起了很多家長的共鳴,很多家長表示,作業總是讓很多家長頭疼,越說孩子,孩子越不聽。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對父母的反抗,他們反抗的並不是父母,而是父母的教育溝通方式,一般父母的過度嘮叨和指責,會引發孩子的反抗心理,比如這個女孩就是,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超限效應”。

"

01

近日,杭州一個10歲女孩因為不寫暑期作業,被媽媽關到門外,到晚上十點多,鄰居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勸說女孩媽媽,但是勸說無效,天越來越晚,鄰居擔心女孩安全,選擇了報警。

警察來了之後,勸說女孩媽媽幾個小時,讓女孩隔著門給媽媽道歉,一直到凌晨一點多,女孩媽媽仍然不願意開門。無奈之下,警察只能把女孩帶回警察局,等第二天再來解決。第二天,在警察的調解下,在女孩給媽媽寫了保證書後,總算是平息了這場因暑假作業引起的家庭風波。

這則新聞引起了很多家長的共鳴,很多家長表示,作業總是讓很多家長頭疼,越說孩子,孩子越不聽。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對父母的反抗,他們反抗的並不是父母,而是父母的教育溝通方式,一般父母的過度嘮叨和指責,會引發孩子的反抗心理,比如這個女孩就是,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超限效應”。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02

什麼是“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關於“超限效應”,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比較典型案例就是:一位啞巴在長途汽車上以倡導他人幫助殘疾人的名義,高價出售一本僅有幾頁的娛樂小冊,後面定價是5元。有一個好心的乘客想要幫助殘疾人,但是翻遍了包包,只剩下4.5元,他非常不好意思地遞給那個啞巴3.5元,因為他下了車還要坐公交,啞巴搖了搖頭,指了指定價,那位乘客沒辦法,把最後1元錢遞了過去,滿懷抱歉地說:“不好意思,就這些了。”結果啞巴還是搖頭,又指了指定價,該乘客終於發怒了,奪回了錢,大聲說:我不買了,行了吧?”

這位啞巴反覆重複的同一個行為終於超出了這個乘客的忍耐底線,造成物極必反的作用。

其實,“超限效應”在我們日常家庭教育中,經常出現,比如:催孩子起床,吃飯,孩子不寫作業時候,反覆嘮叨批評他;孩子犯錯時,同樣的話能說很多遍,這些過度重複的話語情景,都會形成孩子的反抗和逆反心理。

"

01

近日,杭州一個10歲女孩因為不寫暑期作業,被媽媽關到門外,到晚上十點多,鄰居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勸說女孩媽媽,但是勸說無效,天越來越晚,鄰居擔心女孩安全,選擇了報警。

警察來了之後,勸說女孩媽媽幾個小時,讓女孩隔著門給媽媽道歉,一直到凌晨一點多,女孩媽媽仍然不願意開門。無奈之下,警察只能把女孩帶回警察局,等第二天再來解決。第二天,在警察的調解下,在女孩給媽媽寫了保證書後,總算是平息了這場因暑假作業引起的家庭風波。

這則新聞引起了很多家長的共鳴,很多家長表示,作業總是讓很多家長頭疼,越說孩子,孩子越不聽。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對父母的反抗,他們反抗的並不是父母,而是父母的教育溝通方式,一般父母的過度嘮叨和指責,會引發孩子的反抗心理,比如這個女孩就是,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超限效應”。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02

什麼是“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關於“超限效應”,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比較典型案例就是:一位啞巴在長途汽車上以倡導他人幫助殘疾人的名義,高價出售一本僅有幾頁的娛樂小冊,後面定價是5元。有一個好心的乘客想要幫助殘疾人,但是翻遍了包包,只剩下4.5元,他非常不好意思地遞給那個啞巴3.5元,因為他下了車還要坐公交,啞巴搖了搖頭,指了指定價,那位乘客沒辦法,把最後1元錢遞了過去,滿懷抱歉地說:“不好意思,就這些了。”結果啞巴還是搖頭,又指了指定價,該乘客終於發怒了,奪回了錢,大聲說:我不買了,行了吧?”

這位啞巴反覆重複的同一個行為終於超出了這個乘客的忍耐底線,造成物極必反的作用。

其實,“超限效應”在我們日常家庭教育中,經常出現,比如:催孩子起床,吃飯,孩子不寫作業時候,反覆嘮叨批評他;孩子犯錯時,同樣的話能說很多遍,這些過度重複的話語情景,都會形成孩子的反抗和逆反心理。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03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這些行為容易引發孩子的“超限效應”

  • | 家長過度嘮叨指責

孩子之所以很不喜歡家長的嘮叨,是因為家長過度的嘮叨,會讓孩子產生厭煩心理,孩子長時間生活在父母無休止的嘮叨中,心理健康也會造成危害。

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家坦婭的研究顯示:如果父母對兒子房間的衛生狀況總是喋喋不休,嘮叨個不停,孩子可能會反其道而行之,讓房間更亂,甚至想鑽進豬窩裡。

前幾天,我帶著孩子到家附近的一家小店吃飯,坐在對面的是一對母女。

整個吃飯過程,就聽到這個媽媽不停地說這個女孩:“跟你說多少遍了,吃飯的時候對著點碗吃,不然灑的全身都是!”女孩下意識地把身體往前面靠了靠。不到一分鐘,這個媽媽又開口了:“你看看,吃著吃著就忘了,把嘴巴對著碗吃,說多少遍才能記住啊,真是氣死人了。”女孩又聽話地往前面湊了湊。沒過多久,這個媽媽又尖著喉嚨吼道:“灑了這一身,沒人給你洗衣服,怎麼說都不聽!”這時周圍顧客都看向他們,再看那個可憐的女孩,低著頭小心翼翼地咀嚼著嘴裡的東西,滿眼都是淚水,小臉通紅,一句話都不敢說。

不過很快事情出現了反轉,女孩突然站起來,氣呼呼地說,我不吃了,然後把東西摔桌子上,丟下媽媽就一個人出去了,媽媽愣了一會,趕快追了出去。

"

01

近日,杭州一個10歲女孩因為不寫暑期作業,被媽媽關到門外,到晚上十點多,鄰居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勸說女孩媽媽,但是勸說無效,天越來越晚,鄰居擔心女孩安全,選擇了報警。

警察來了之後,勸說女孩媽媽幾個小時,讓女孩隔著門給媽媽道歉,一直到凌晨一點多,女孩媽媽仍然不願意開門。無奈之下,警察只能把女孩帶回警察局,等第二天再來解決。第二天,在警察的調解下,在女孩給媽媽寫了保證書後,總算是平息了這場因暑假作業引起的家庭風波。

這則新聞引起了很多家長的共鳴,很多家長表示,作業總是讓很多家長頭疼,越說孩子,孩子越不聽。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對父母的反抗,他們反抗的並不是父母,而是父母的教育溝通方式,一般父母的過度嘮叨和指責,會引發孩子的反抗心理,比如這個女孩就是,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超限效應”。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02

什麼是“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關於“超限效應”,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比較典型案例就是:一位啞巴在長途汽車上以倡導他人幫助殘疾人的名義,高價出售一本僅有幾頁的娛樂小冊,後面定價是5元。有一個好心的乘客想要幫助殘疾人,但是翻遍了包包,只剩下4.5元,他非常不好意思地遞給那個啞巴3.5元,因為他下了車還要坐公交,啞巴搖了搖頭,指了指定價,那位乘客沒辦法,把最後1元錢遞了過去,滿懷抱歉地說:“不好意思,就這些了。”結果啞巴還是搖頭,又指了指定價,該乘客終於發怒了,奪回了錢,大聲說:我不買了,行了吧?”

這位啞巴反覆重複的同一個行為終於超出了這個乘客的忍耐底線,造成物極必反的作用。

其實,“超限效應”在我們日常家庭教育中,經常出現,比如:催孩子起床,吃飯,孩子不寫作業時候,反覆嘮叨批評他;孩子犯錯時,同樣的話能說很多遍,這些過度重複的話語情景,都會形成孩子的反抗和逆反心理。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03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這些行為容易引發孩子的“超限效應”

  • | 家長過度嘮叨指責

孩子之所以很不喜歡家長的嘮叨,是因為家長過度的嘮叨,會讓孩子產生厭煩心理,孩子長時間生活在父母無休止的嘮叨中,心理健康也會造成危害。

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家坦婭的研究顯示:如果父母對兒子房間的衛生狀況總是喋喋不休,嘮叨個不停,孩子可能會反其道而行之,讓房間更亂,甚至想鑽進豬窩裡。

前幾天,我帶著孩子到家附近的一家小店吃飯,坐在對面的是一對母女。

整個吃飯過程,就聽到這個媽媽不停地說這個女孩:“跟你說多少遍了,吃飯的時候對著點碗吃,不然灑的全身都是!”女孩下意識地把身體往前面靠了靠。不到一分鐘,這個媽媽又開口了:“你看看,吃著吃著就忘了,把嘴巴對著碗吃,說多少遍才能記住啊,真是氣死人了。”女孩又聽話地往前面湊了湊。沒過多久,這個媽媽又尖著喉嚨吼道:“灑了這一身,沒人給你洗衣服,怎麼說都不聽!”這時周圍顧客都看向他們,再看那個可憐的女孩,低著頭小心翼翼地咀嚼著嘴裡的東西,滿眼都是淚水,小臉通紅,一句話都不敢說。

不過很快事情出現了反轉,女孩突然站起來,氣呼呼地說,我不吃了,然後把東西摔桌子上,丟下媽媽就一個人出去了,媽媽愣了一會,趕快追了出去。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這個女孩也許對媽媽的嘮叨,指責和發火,已經懼怕並習慣了,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變得不自信。但是,當媽媽的嘮叨責怪達到她忍耐的極限時,她還是選擇了反抗。

  • | 一件事情反覆說,引發孩子的牴觸情緒

比如孩子考試數學時,總是因為馬虎,錯一兩道題,父母為此批評,講道理,講方法,一遍又一遍。也許孩子第一次因為馬虎錯題,會擔心家長批評而表現的不安,但是,家長每次都是這樣的話重複很多遍,孩子會感到不耐煩直至反感。所以,即使家長再說下去,孩子也就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了,對馬虎出錯已經不再害怕,不再愧疚。

有一項調查研究顯示,面對大人的嘮叨,孩子內心真實的反應是:大人經常不停地反覆說教,講道理,我們已經聽的不耐煩了,雖然有時候表現的也在聽,但是我們是在假裝聽,我們並沒有聽進去,並沒有起到效果。

"

01

近日,杭州一個10歲女孩因為不寫暑期作業,被媽媽關到門外,到晚上十點多,鄰居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勸說女孩媽媽,但是勸說無效,天越來越晚,鄰居擔心女孩安全,選擇了報警。

警察來了之後,勸說女孩媽媽幾個小時,讓女孩隔著門給媽媽道歉,一直到凌晨一點多,女孩媽媽仍然不願意開門。無奈之下,警察只能把女孩帶回警察局,等第二天再來解決。第二天,在警察的調解下,在女孩給媽媽寫了保證書後,總算是平息了這場因暑假作業引起的家庭風波。

這則新聞引起了很多家長的共鳴,很多家長表示,作業總是讓很多家長頭疼,越說孩子,孩子越不聽。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對父母的反抗,他們反抗的並不是父母,而是父母的教育溝通方式,一般父母的過度嘮叨和指責,會引發孩子的反抗心理,比如這個女孩就是,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超限效應”。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02

什麼是“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關於“超限效應”,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比較典型案例就是:一位啞巴在長途汽車上以倡導他人幫助殘疾人的名義,高價出售一本僅有幾頁的娛樂小冊,後面定價是5元。有一個好心的乘客想要幫助殘疾人,但是翻遍了包包,只剩下4.5元,他非常不好意思地遞給那個啞巴3.5元,因為他下了車還要坐公交,啞巴搖了搖頭,指了指定價,那位乘客沒辦法,把最後1元錢遞了過去,滿懷抱歉地說:“不好意思,就這些了。”結果啞巴還是搖頭,又指了指定價,該乘客終於發怒了,奪回了錢,大聲說:我不買了,行了吧?”

這位啞巴反覆重複的同一個行為終於超出了這個乘客的忍耐底線,造成物極必反的作用。

其實,“超限效應”在我們日常家庭教育中,經常出現,比如:催孩子起床,吃飯,孩子不寫作業時候,反覆嘮叨批評他;孩子犯錯時,同樣的話能說很多遍,這些過度重複的話語情景,都會形成孩子的反抗和逆反心理。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03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這些行為容易引發孩子的“超限效應”

  • | 家長過度嘮叨指責

孩子之所以很不喜歡家長的嘮叨,是因為家長過度的嘮叨,會讓孩子產生厭煩心理,孩子長時間生活在父母無休止的嘮叨中,心理健康也會造成危害。

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家坦婭的研究顯示:如果父母對兒子房間的衛生狀況總是喋喋不休,嘮叨個不停,孩子可能會反其道而行之,讓房間更亂,甚至想鑽進豬窩裡。

前幾天,我帶著孩子到家附近的一家小店吃飯,坐在對面的是一對母女。

整個吃飯過程,就聽到這個媽媽不停地說這個女孩:“跟你說多少遍了,吃飯的時候對著點碗吃,不然灑的全身都是!”女孩下意識地把身體往前面靠了靠。不到一分鐘,這個媽媽又開口了:“你看看,吃著吃著就忘了,把嘴巴對著碗吃,說多少遍才能記住啊,真是氣死人了。”女孩又聽話地往前面湊了湊。沒過多久,這個媽媽又尖著喉嚨吼道:“灑了這一身,沒人給你洗衣服,怎麼說都不聽!”這時周圍顧客都看向他們,再看那個可憐的女孩,低著頭小心翼翼地咀嚼著嘴裡的東西,滿眼都是淚水,小臉通紅,一句話都不敢說。

不過很快事情出現了反轉,女孩突然站起來,氣呼呼地說,我不吃了,然後把東西摔桌子上,丟下媽媽就一個人出去了,媽媽愣了一會,趕快追了出去。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這個女孩也許對媽媽的嘮叨,指責和發火,已經懼怕並習慣了,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變得不自信。但是,當媽媽的嘮叨責怪達到她忍耐的極限時,她還是選擇了反抗。

  • | 一件事情反覆說,引發孩子的牴觸情緒

比如孩子考試數學時,總是因為馬虎,錯一兩道題,父母為此批評,講道理,講方法,一遍又一遍。也許孩子第一次因為馬虎錯題,會擔心家長批評而表現的不安,但是,家長每次都是這樣的話重複很多遍,孩子會感到不耐煩直至反感。所以,即使家長再說下去,孩子也就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了,對馬虎出錯已經不再害怕,不再愧疚。

有一項調查研究顯示,面對大人的嘮叨,孩子內心真實的反應是:大人經常不停地反覆說教,講道理,我們已經聽的不耐煩了,雖然有時候表現的也在聽,但是我們是在假裝聽,我們並沒有聽進去,並沒有起到效果。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其實,當我們反覆給孩子說教一件事情時,我們會把負面情緒傳達給孩子,而在我們負面情緒的影響下,孩子面對的是無法逃避的處境,這時候他們就會啟動“選擇性失聰”來保護自己,從而表達他們作為弱者對父母的不滿和抵抗。

04

如何避免家庭教育中的“超限效應”?

第一、瞭解孩子特定年齡的成長心理

就像上面新聞中的10歲女孩,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般四年級左右,他們的心理特徵表現為:自我意識增強,膽子也越來越大;自控和自律意識開始兩極分化;秩序感下降,磨蹭拖拉現象加劇,維護自尊心意識增強。四年級學生是最難管的階段,一旦父母缺乏威信,管教手段單一,反覆嘮叨指責批評說教孩子,很容易發生親子矛盾,一言不合,孩子就會不顧後果地激烈反抗。

如果家長不瞭解自己孩子所處年齡段的心理,一味用慣性的教育方式來說教批評孩子,效果會適得其反,就像文中開頭那個10歲女孩那樣,直接摔門而出。

"

01

近日,杭州一個10歲女孩因為不寫暑期作業,被媽媽關到門外,到晚上十點多,鄰居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勸說女孩媽媽,但是勸說無效,天越來越晚,鄰居擔心女孩安全,選擇了報警。

警察來了之後,勸說女孩媽媽幾個小時,讓女孩隔著門給媽媽道歉,一直到凌晨一點多,女孩媽媽仍然不願意開門。無奈之下,警察只能把女孩帶回警察局,等第二天再來解決。第二天,在警察的調解下,在女孩給媽媽寫了保證書後,總算是平息了這場因暑假作業引起的家庭風波。

這則新聞引起了很多家長的共鳴,很多家長表示,作業總是讓很多家長頭疼,越說孩子,孩子越不聽。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對父母的反抗,他們反抗的並不是父母,而是父母的教育溝通方式,一般父母的過度嘮叨和指責,會引發孩子的反抗心理,比如這個女孩就是,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超限效應”。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02

什麼是“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關於“超限效應”,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比較典型案例就是:一位啞巴在長途汽車上以倡導他人幫助殘疾人的名義,高價出售一本僅有幾頁的娛樂小冊,後面定價是5元。有一個好心的乘客想要幫助殘疾人,但是翻遍了包包,只剩下4.5元,他非常不好意思地遞給那個啞巴3.5元,因為他下了車還要坐公交,啞巴搖了搖頭,指了指定價,那位乘客沒辦法,把最後1元錢遞了過去,滿懷抱歉地說:“不好意思,就這些了。”結果啞巴還是搖頭,又指了指定價,該乘客終於發怒了,奪回了錢,大聲說:我不買了,行了吧?”

這位啞巴反覆重複的同一個行為終於超出了這個乘客的忍耐底線,造成物極必反的作用。

其實,“超限效應”在我們日常家庭教育中,經常出現,比如:催孩子起床,吃飯,孩子不寫作業時候,反覆嘮叨批評他;孩子犯錯時,同樣的話能說很多遍,這些過度重複的話語情景,都會形成孩子的反抗和逆反心理。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03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這些行為容易引發孩子的“超限效應”

  • | 家長過度嘮叨指責

孩子之所以很不喜歡家長的嘮叨,是因為家長過度的嘮叨,會讓孩子產生厭煩心理,孩子長時間生活在父母無休止的嘮叨中,心理健康也會造成危害。

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家坦婭的研究顯示:如果父母對兒子房間的衛生狀況總是喋喋不休,嘮叨個不停,孩子可能會反其道而行之,讓房間更亂,甚至想鑽進豬窩裡。

前幾天,我帶著孩子到家附近的一家小店吃飯,坐在對面的是一對母女。

整個吃飯過程,就聽到這個媽媽不停地說這個女孩:“跟你說多少遍了,吃飯的時候對著點碗吃,不然灑的全身都是!”女孩下意識地把身體往前面靠了靠。不到一分鐘,這個媽媽又開口了:“你看看,吃著吃著就忘了,把嘴巴對著碗吃,說多少遍才能記住啊,真是氣死人了。”女孩又聽話地往前面湊了湊。沒過多久,這個媽媽又尖著喉嚨吼道:“灑了這一身,沒人給你洗衣服,怎麼說都不聽!”這時周圍顧客都看向他們,再看那個可憐的女孩,低著頭小心翼翼地咀嚼著嘴裡的東西,滿眼都是淚水,小臉通紅,一句話都不敢說。

不過很快事情出現了反轉,女孩突然站起來,氣呼呼地說,我不吃了,然後把東西摔桌子上,丟下媽媽就一個人出去了,媽媽愣了一會,趕快追了出去。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這個女孩也許對媽媽的嘮叨,指責和發火,已經懼怕並習慣了,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變得不自信。但是,當媽媽的嘮叨責怪達到她忍耐的極限時,她還是選擇了反抗。

  • | 一件事情反覆說,引發孩子的牴觸情緒

比如孩子考試數學時,總是因為馬虎,錯一兩道題,父母為此批評,講道理,講方法,一遍又一遍。也許孩子第一次因為馬虎錯題,會擔心家長批評而表現的不安,但是,家長每次都是這樣的話重複很多遍,孩子會感到不耐煩直至反感。所以,即使家長再說下去,孩子也就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了,對馬虎出錯已經不再害怕,不再愧疚。

有一項調查研究顯示,面對大人的嘮叨,孩子內心真實的反應是:大人經常不停地反覆說教,講道理,我們已經聽的不耐煩了,雖然有時候表現的也在聽,但是我們是在假裝聽,我們並沒有聽進去,並沒有起到效果。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其實,當我們反覆給孩子說教一件事情時,我們會把負面情緒傳達給孩子,而在我們負面情緒的影響下,孩子面對的是無法逃避的處境,這時候他們就會啟動“選擇性失聰”來保護自己,從而表達他們作為弱者對父母的不滿和抵抗。

04

如何避免家庭教育中的“超限效應”?

第一、瞭解孩子特定年齡的成長心理

就像上面新聞中的10歲女孩,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般四年級左右,他們的心理特徵表現為:自我意識增強,膽子也越來越大;自控和自律意識開始兩極分化;秩序感下降,磨蹭拖拉現象加劇,維護自尊心意識增強。四年級學生是最難管的階段,一旦父母缺乏威信,管教手段單一,反覆嘮叨指責批評說教孩子,很容易發生親子矛盾,一言不合,孩子就會不顧後果地激烈反抗。

如果家長不瞭解自己孩子所處年齡段的心理,一味用慣性的教育方式來說教批評孩子,效果會適得其反,就像文中開頭那個10歲女孩那樣,直接摔門而出。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首先要了解孩子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瞭解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點,才能針對性採用有效的溝通方式,孩子也才會接納,溝通才會有效。

第二、家長不要因為生氣而採取極端的處理方式

關於女孩不寫作業被拒門外的新聞,下面的評論炸開了鍋,一部分家長表示“家有同款孩子”,面對孩子不寫作業,他們採取了同樣極端的方式。

  • 打孩子,恐嚇孩子。有個媽媽說,孩子不寫作業,她從早催到晚,孩子依然不寫作業,最後她經常會忍無可忍,打孩子一頓,打過後,自己也後悔心疼,但是當時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一個爸爸說,因為孩子不寫作業,他把孩子關過禁閉,甚至開車把孩子送到一塊無人的麥田,嚇的孩子大喊:爸爸,我改。但是之後還是一如既往;還有一個小學五年級孩子,不做作業,媽媽用衣架把孩子抽的全身紫痕,孩子坑都吭一聲,抽過後,又罰孩子跪在大街的烈日下晒,依然不認錯,不願意寫作業。這是孩子們在無聲反抗。
  • 把孩子關到門外。這樣的方法不少家長也用過,想用此來恐嚇孩子,但是實際效果如何?除了加重孩子的反抗情緒,對孩子心靈造成不良影響,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孩子被關在門外,萬一孩子賭氣,離家出走了,家長後悔都來不及了。
"

01

近日,杭州一個10歲女孩因為不寫暑期作業,被媽媽關到門外,到晚上十點多,鄰居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勸說女孩媽媽,但是勸說無效,天越來越晚,鄰居擔心女孩安全,選擇了報警。

警察來了之後,勸說女孩媽媽幾個小時,讓女孩隔著門給媽媽道歉,一直到凌晨一點多,女孩媽媽仍然不願意開門。無奈之下,警察只能把女孩帶回警察局,等第二天再來解決。第二天,在警察的調解下,在女孩給媽媽寫了保證書後,總算是平息了這場因暑假作業引起的家庭風波。

這則新聞引起了很多家長的共鳴,很多家長表示,作業總是讓很多家長頭疼,越說孩子,孩子越不聽。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對父母的反抗,他們反抗的並不是父母,而是父母的教育溝通方式,一般父母的過度嘮叨和指責,會引發孩子的反抗心理,比如這個女孩就是,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超限效應”。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02

什麼是“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關於“超限效應”,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比較典型案例就是:一位啞巴在長途汽車上以倡導他人幫助殘疾人的名義,高價出售一本僅有幾頁的娛樂小冊,後面定價是5元。有一個好心的乘客想要幫助殘疾人,但是翻遍了包包,只剩下4.5元,他非常不好意思地遞給那個啞巴3.5元,因為他下了車還要坐公交,啞巴搖了搖頭,指了指定價,那位乘客沒辦法,把最後1元錢遞了過去,滿懷抱歉地說:“不好意思,就這些了。”結果啞巴還是搖頭,又指了指定價,該乘客終於發怒了,奪回了錢,大聲說:我不買了,行了吧?”

這位啞巴反覆重複的同一個行為終於超出了這個乘客的忍耐底線,造成物極必反的作用。

其實,“超限效應”在我們日常家庭教育中,經常出現,比如:催孩子起床,吃飯,孩子不寫作業時候,反覆嘮叨批評他;孩子犯錯時,同樣的話能說很多遍,這些過度重複的話語情景,都會形成孩子的反抗和逆反心理。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03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這些行為容易引發孩子的“超限效應”

  • | 家長過度嘮叨指責

孩子之所以很不喜歡家長的嘮叨,是因為家長過度的嘮叨,會讓孩子產生厭煩心理,孩子長時間生活在父母無休止的嘮叨中,心理健康也會造成危害。

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家坦婭的研究顯示:如果父母對兒子房間的衛生狀況總是喋喋不休,嘮叨個不停,孩子可能會反其道而行之,讓房間更亂,甚至想鑽進豬窩裡。

前幾天,我帶著孩子到家附近的一家小店吃飯,坐在對面的是一對母女。

整個吃飯過程,就聽到這個媽媽不停地說這個女孩:“跟你說多少遍了,吃飯的時候對著點碗吃,不然灑的全身都是!”女孩下意識地把身體往前面靠了靠。不到一分鐘,這個媽媽又開口了:“你看看,吃著吃著就忘了,把嘴巴對著碗吃,說多少遍才能記住啊,真是氣死人了。”女孩又聽話地往前面湊了湊。沒過多久,這個媽媽又尖著喉嚨吼道:“灑了這一身,沒人給你洗衣服,怎麼說都不聽!”這時周圍顧客都看向他們,再看那個可憐的女孩,低著頭小心翼翼地咀嚼著嘴裡的東西,滿眼都是淚水,小臉通紅,一句話都不敢說。

不過很快事情出現了反轉,女孩突然站起來,氣呼呼地說,我不吃了,然後把東西摔桌子上,丟下媽媽就一個人出去了,媽媽愣了一會,趕快追了出去。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這個女孩也許對媽媽的嘮叨,指責和發火,已經懼怕並習慣了,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變得不自信。但是,當媽媽的嘮叨責怪達到她忍耐的極限時,她還是選擇了反抗。

  • | 一件事情反覆說,引發孩子的牴觸情緒

比如孩子考試數學時,總是因為馬虎,錯一兩道題,父母為此批評,講道理,講方法,一遍又一遍。也許孩子第一次因為馬虎錯題,會擔心家長批評而表現的不安,但是,家長每次都是這樣的話重複很多遍,孩子會感到不耐煩直至反感。所以,即使家長再說下去,孩子也就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了,對馬虎出錯已經不再害怕,不再愧疚。

有一項調查研究顯示,面對大人的嘮叨,孩子內心真實的反應是:大人經常不停地反覆說教,講道理,我們已經聽的不耐煩了,雖然有時候表現的也在聽,但是我們是在假裝聽,我們並沒有聽進去,並沒有起到效果。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其實,當我們反覆給孩子說教一件事情時,我們會把負面情緒傳達給孩子,而在我們負面情緒的影響下,孩子面對的是無法逃避的處境,這時候他們就會啟動“選擇性失聰”來保護自己,從而表達他們作為弱者對父母的不滿和抵抗。

04

如何避免家庭教育中的“超限效應”?

第一、瞭解孩子特定年齡的成長心理

就像上面新聞中的10歲女孩,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般四年級左右,他們的心理特徵表現為:自我意識增強,膽子也越來越大;自控和自律意識開始兩極分化;秩序感下降,磨蹭拖拉現象加劇,維護自尊心意識增強。四年級學生是最難管的階段,一旦父母缺乏威信,管教手段單一,反覆嘮叨指責批評說教孩子,很容易發生親子矛盾,一言不合,孩子就會不顧後果地激烈反抗。

如果家長不瞭解自己孩子所處年齡段的心理,一味用慣性的教育方式來說教批評孩子,效果會適得其反,就像文中開頭那個10歲女孩那樣,直接摔門而出。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首先要了解孩子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瞭解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點,才能針對性採用有效的溝通方式,孩子也才會接納,溝通才會有效。

第二、家長不要因為生氣而採取極端的處理方式

關於女孩不寫作業被拒門外的新聞,下面的評論炸開了鍋,一部分家長表示“家有同款孩子”,面對孩子不寫作業,他們採取了同樣極端的方式。

  • 打孩子,恐嚇孩子。有個媽媽說,孩子不寫作業,她從早催到晚,孩子依然不寫作業,最後她經常會忍無可忍,打孩子一頓,打過後,自己也後悔心疼,但是當時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一個爸爸說,因為孩子不寫作業,他把孩子關過禁閉,甚至開車把孩子送到一塊無人的麥田,嚇的孩子大喊:爸爸,我改。但是之後還是一如既往;還有一個小學五年級孩子,不做作業,媽媽用衣架把孩子抽的全身紫痕,孩子坑都吭一聲,抽過後,又罰孩子跪在大街的烈日下晒,依然不認錯,不願意寫作業。這是孩子們在無聲反抗。
  • 把孩子關到門外。這樣的方法不少家長也用過,想用此來恐嚇孩子,但是實際效果如何?除了加重孩子的反抗情緒,對孩子心靈造成不良影響,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孩子被關在門外,萬一孩子賭氣,離家出走了,家長後悔都來不及了。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雖然說,家長反覆採取這種極端的處理方式,自己的情緒得到了宣洩,而實際效果只會適得其反,孩子不但容易形成自卑和自我否定的性格,也會對父母從內心更加反抗。

第三、在與孩子日常溝通過程中,避免“吼叫”孩子

看過一份機構的調查報告:89%以上的家長會有吼孩子的經歷,根據吼孩子的次數和強度發現,父母年齡越低,越愛吼孩子。

很多父母喜歡吼叫孩子,其實,孩子有一種“大腦逃生”機制,在你吼叫孩子的過程中,孩子並沒有注意到你說話的具體內容,而是感受到的是你暴躁如雷的情緒,孩子為了不讓這種情景繼續,會敷衍家長:“好了,知道了,我知道了”。孩子這樣的回答,只為了讓自己從大人這種壞情緒中逃脫出來,其實並沒有任何效果。這樣沒有效果的溝通,反而引發孩子的反感敷衍情緒。

"

01

近日,杭州一個10歲女孩因為不寫暑期作業,被媽媽關到門外,到晚上十點多,鄰居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勸說女孩媽媽,但是勸說無效,天越來越晚,鄰居擔心女孩安全,選擇了報警。

警察來了之後,勸說女孩媽媽幾個小時,讓女孩隔著門給媽媽道歉,一直到凌晨一點多,女孩媽媽仍然不願意開門。無奈之下,警察只能把女孩帶回警察局,等第二天再來解決。第二天,在警察的調解下,在女孩給媽媽寫了保證書後,總算是平息了這場因暑假作業引起的家庭風波。

這則新聞引起了很多家長的共鳴,很多家長表示,作業總是讓很多家長頭疼,越說孩子,孩子越不聽。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對父母的反抗,他們反抗的並不是父母,而是父母的教育溝通方式,一般父母的過度嘮叨和指責,會引發孩子的反抗心理,比如這個女孩就是,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超限效應”。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02

什麼是“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關於“超限效應”,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比較典型案例就是:一位啞巴在長途汽車上以倡導他人幫助殘疾人的名義,高價出售一本僅有幾頁的娛樂小冊,後面定價是5元。有一個好心的乘客想要幫助殘疾人,但是翻遍了包包,只剩下4.5元,他非常不好意思地遞給那個啞巴3.5元,因為他下了車還要坐公交,啞巴搖了搖頭,指了指定價,那位乘客沒辦法,把最後1元錢遞了過去,滿懷抱歉地說:“不好意思,就這些了。”結果啞巴還是搖頭,又指了指定價,該乘客終於發怒了,奪回了錢,大聲說:我不買了,行了吧?”

這位啞巴反覆重複的同一個行為終於超出了這個乘客的忍耐底線,造成物極必反的作用。

其實,“超限效應”在我們日常家庭教育中,經常出現,比如:催孩子起床,吃飯,孩子不寫作業時候,反覆嘮叨批評他;孩子犯錯時,同樣的話能說很多遍,這些過度重複的話語情景,都會形成孩子的反抗和逆反心理。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03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這些行為容易引發孩子的“超限效應”

  • | 家長過度嘮叨指責

孩子之所以很不喜歡家長的嘮叨,是因為家長過度的嘮叨,會讓孩子產生厭煩心理,孩子長時間生活在父母無休止的嘮叨中,心理健康也會造成危害。

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家坦婭的研究顯示:如果父母對兒子房間的衛生狀況總是喋喋不休,嘮叨個不停,孩子可能會反其道而行之,讓房間更亂,甚至想鑽進豬窩裡。

前幾天,我帶著孩子到家附近的一家小店吃飯,坐在對面的是一對母女。

整個吃飯過程,就聽到這個媽媽不停地說這個女孩:“跟你說多少遍了,吃飯的時候對著點碗吃,不然灑的全身都是!”女孩下意識地把身體往前面靠了靠。不到一分鐘,這個媽媽又開口了:“你看看,吃著吃著就忘了,把嘴巴對著碗吃,說多少遍才能記住啊,真是氣死人了。”女孩又聽話地往前面湊了湊。沒過多久,這個媽媽又尖著喉嚨吼道:“灑了這一身,沒人給你洗衣服,怎麼說都不聽!”這時周圍顧客都看向他們,再看那個可憐的女孩,低著頭小心翼翼地咀嚼著嘴裡的東西,滿眼都是淚水,小臉通紅,一句話都不敢說。

不過很快事情出現了反轉,女孩突然站起來,氣呼呼地說,我不吃了,然後把東西摔桌子上,丟下媽媽就一個人出去了,媽媽愣了一會,趕快追了出去。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這個女孩也許對媽媽的嘮叨,指責和發火,已經懼怕並習慣了,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變得不自信。但是,當媽媽的嘮叨責怪達到她忍耐的極限時,她還是選擇了反抗。

  • | 一件事情反覆說,引發孩子的牴觸情緒

比如孩子考試數學時,總是因為馬虎,錯一兩道題,父母為此批評,講道理,講方法,一遍又一遍。也許孩子第一次因為馬虎錯題,會擔心家長批評而表現的不安,但是,家長每次都是這樣的話重複很多遍,孩子會感到不耐煩直至反感。所以,即使家長再說下去,孩子也就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了,對馬虎出錯已經不再害怕,不再愧疚。

有一項調查研究顯示,面對大人的嘮叨,孩子內心真實的反應是:大人經常不停地反覆說教,講道理,我們已經聽的不耐煩了,雖然有時候表現的也在聽,但是我們是在假裝聽,我們並沒有聽進去,並沒有起到效果。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其實,當我們反覆給孩子說教一件事情時,我們會把負面情緒傳達給孩子,而在我們負面情緒的影響下,孩子面對的是無法逃避的處境,這時候他們就會啟動“選擇性失聰”來保護自己,從而表達他們作為弱者對父母的不滿和抵抗。

04

如何避免家庭教育中的“超限效應”?

第一、瞭解孩子特定年齡的成長心理

就像上面新聞中的10歲女孩,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般四年級左右,他們的心理特徵表現為:自我意識增強,膽子也越來越大;自控和自律意識開始兩極分化;秩序感下降,磨蹭拖拉現象加劇,維護自尊心意識增強。四年級學生是最難管的階段,一旦父母缺乏威信,管教手段單一,反覆嘮叨指責批評說教孩子,很容易發生親子矛盾,一言不合,孩子就會不顧後果地激烈反抗。

如果家長不瞭解自己孩子所處年齡段的心理,一味用慣性的教育方式來說教批評孩子,效果會適得其反,就像文中開頭那個10歲女孩那樣,直接摔門而出。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首先要了解孩子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瞭解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點,才能針對性採用有效的溝通方式,孩子也才會接納,溝通才會有效。

第二、家長不要因為生氣而採取極端的處理方式

關於女孩不寫作業被拒門外的新聞,下面的評論炸開了鍋,一部分家長表示“家有同款孩子”,面對孩子不寫作業,他們採取了同樣極端的方式。

  • 打孩子,恐嚇孩子。有個媽媽說,孩子不寫作業,她從早催到晚,孩子依然不寫作業,最後她經常會忍無可忍,打孩子一頓,打過後,自己也後悔心疼,但是當時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一個爸爸說,因為孩子不寫作業,他把孩子關過禁閉,甚至開車把孩子送到一塊無人的麥田,嚇的孩子大喊:爸爸,我改。但是之後還是一如既往;還有一個小學五年級孩子,不做作業,媽媽用衣架把孩子抽的全身紫痕,孩子坑都吭一聲,抽過後,又罰孩子跪在大街的烈日下晒,依然不認錯,不願意寫作業。這是孩子們在無聲反抗。
  • 把孩子關到門外。這樣的方法不少家長也用過,想用此來恐嚇孩子,但是實際效果如何?除了加重孩子的反抗情緒,對孩子心靈造成不良影響,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孩子被關在門外,萬一孩子賭氣,離家出走了,家長後悔都來不及了。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雖然說,家長反覆採取這種極端的處理方式,自己的情緒得到了宣洩,而實際效果只會適得其反,孩子不但容易形成自卑和自我否定的性格,也會對父母從內心更加反抗。

第三、在與孩子日常溝通過程中,避免“吼叫”孩子

看過一份機構的調查報告:89%以上的家長會有吼孩子的經歷,根據吼孩子的次數和強度發現,父母年齡越低,越愛吼孩子。

很多父母喜歡吼叫孩子,其實,孩子有一種“大腦逃生”機制,在你吼叫孩子的過程中,孩子並沒有注意到你說話的具體內容,而是感受到的是你暴躁如雷的情緒,孩子為了不讓這種情景繼續,會敷衍家長:“好了,知道了,我知道了”。孩子這樣的回答,只為了讓自己從大人這種壞情緒中逃脫出來,其實並沒有任何效果。這樣沒有效果的溝通,反而引發孩子的反感敷衍情緒。

10歲女孩不寫作業被媽媽關門外,驚動警察: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

家長在批評吼叫孩子的過程中,更多的是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而孩子則容易在家長的嘮叨和自責中,變得麻木,反感與逆反。

日本作家伊阪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所以,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和反抗行為,先不要把不對歸結到孩子身上,孩子養成什麼樣的習慣,成為什麼樣的人,和他們從小生活的家庭氛圍,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溝通方式直接相關。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在家長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一定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一定要避免一句話毫無意義的重複。嘮叨教育和批評教育要適可而止,做到“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的原則,比如孩子如果總是在同一件事上犯錯誤,家長即使再批評,也要換一個角度,換一個方法來說,要知道,“物極必反”的原則,避免孩子出現“超限效應”,造成孩子反抗逆反的心理。

歡迎關注我@艾米兒育兒,我是兩個“小書蟲”的媽媽,在堅持研讀育兒和教育心理學書籍中,不斷豐富知識儲備,期待育兒路上與您一起分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