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指甲、咬嘴脣、咬被角、咬鉛筆……孩子“小毛病”不斷,當心有心理問題'

不完美媽媽 劉芳 甲溝炎 睡眠 十堰晚報 2019-08-30
"

伴隨著孩子的第一聲啼哭,帶來的不僅僅是初為人父人母的喜悅,更意味著對孩子的養育責任。從對孩子來臨的盼望,到十月懷胎的辛苦,再到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每位家長在育兒路上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無所適從,不知如何解決。

啃手指甲、咬嘴脣、咬被角、咬鉛筆……媽媽們經常會發現自家孩子有這些“小毛病”,併為此煩惱不已。孩子為什麼會有這些“小毛病”,到底算不算是一種病呢?市婦幼保健院兒保科主任劉芳表示,這種情況很常見,可能是孩子心理焦慮的一種外在表現,需要父母持續關注,以免孩子留下心理隱患。

5歲孩子迷上“啃手”引發炎症忍痛拔指甲

曹先生的兒子今年5歲,上幼兒園中班,最近迷上啃指甲。“看電視時啃,寫字時啃,走路時啃,就連睡覺也要含著手指頭入睡,十個手指甲都被啃禿了。剛發現時,我只是口頭教育他,說這樣不衛生。他嘴上答應不再啃了,可是一不注意,又津津有味地啃起來了。”曹先生對兒子突然養成的“壞習慣”十分無奈。

想著這樣下去對兒子健康不利,曹先生在網上學了一招,往兒子的手指抹苦瓜汁、黃連水、風油精,避免他習慣性“啃手”。

沒想到這招不奏效,孩子啃得更厲害了,最後得了甲溝炎,還化膿了,整個手都發炎。

夫妻倆趕緊帶兒子去醫院,醫生說需要拔指甲治療。看著孩子被拔掉指甲的小手,曹先生夫妻倆既心疼,又自責。

更換居所引起內心焦慮兒童通過啃咬排解壓力

為了弄清孩子啃指甲的真實原因,曹先生帶孩子做了全面檢查,結果顯示,鈣鐵鋅各項指標都正常,醫生建議轉去心理門診。最終通過心理量表、沙盤測試和醫生面談,才發現孩子內心焦慮。“強烈的緊張和壓抑,讓孩子內心的情緒無法紓解,也得不到情感上的撫慰,不知不覺就用咬東西來自我排解、轉移注意力。”劉芳解釋,孩子的啃咬行為可分為生理和心理兩大原因。生理原因可能是缺鐵或缺鋅引起的異食症狀;而和父母分離、居住環境的頻繁更換、對陌生人的排斥帶來的壓力等心理因素,也會造成孩子的焦慮。曹先生兒子的焦慮很可能跟他們近期更換居住環境有關。

一旦感覺到內心焦慮,孩子會藉助一些動作來自我排解,比如擰衣角,咬手指、抓頭髮等。所以,咬東西這種壞習慣,其實是孩子宣洩內心緊張、焦慮情緒的一種方式。

啃咬類行為障礙在兒童期發病率最高,究其原因,大多是情緒的緊張、壓抑造成的。這類行為通常開始時是無意識的,久而久之,只要精神上一焦慮,孩子就會出現習慣性條件反射,作出相應的動作。

頻繁啃指甲需注意關注心理是關鍵

劉芳介紹,3歲前的孩子愛啃咬,是在通過嘴巴來感知認識世界,屬於正常的“口欲期”探索。但是,3歲以後的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口欲期停滯”。簡單來說,是孩子沒有成功度過這個心理髮展期,或者度過了,但因為外部壓力或刺激,導致孩子的心理退行回這個時期。“如果孩子只是偶爾有啃咬行為,家長無需太擔心;但對突然頻繁啃咬東西,家長要觀察在什麼情況下,孩子會出現症狀,並幫助兒童化解相關壓力。”劉芳說,對於孩子的啃咬行為,像曹先生那樣採取“厭惡療法”是不可取的。這種簡單粗暴的行為,就是對孩子的一種變性懲罰,效果有限,容易反覆,還有可能讓孩子啃得更厲害。

如果是心理原因引起的啃咬行為,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尊重感。在孩子發生啃咬行為時,可以用做遊戲、玩玩具等孩子習慣的事物轉移注意力,也可以通過動畫片、繪本來引導孩子,讓他們看看其他小朋友“吃手”的後果。(記者 鮑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