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何以為安—《一個母親的復仇》、《何以為家》觀後感'

"


《一個母親的復仇》講述的是,艾莉亞被同學強姦後,她的繼母戴維琪開始為女兒報仇的故事。何以使一個勇敢的女人變得強大,是愛,是對丈夫、對子女的愛。如果法律不能審判正義,那麼,就讓我成為罪犯的審判者吧。在復仇之外,我很欣賞這部片子傳遞的另一思想——繼母對繼女的愛。儘管中國的家庭結構是由血緣維繫的,但我仍然相信,血緣關係並不是維繫家庭親情的唯一紐帶,唯有愛才能護得家庭永久持續。

"


《一個母親的復仇》講述的是,艾莉亞被同學強姦後,她的繼母戴維琪開始為女兒報仇的故事。何以使一個勇敢的女人變得強大,是愛,是對丈夫、對子女的愛。如果法律不能審判正義,那麼,就讓我成為罪犯的審判者吧。在復仇之外,我很欣賞這部片子傳遞的另一思想——繼母對繼女的愛。儘管中國的家庭結構是由血緣維繫的,但我仍然相信,血緣關係並不是維繫家庭親情的唯一紐帶,唯有愛才能護得家庭永久持續。

何以為家,何以為安—《一個母親的復仇》、《何以為家》觀後感

《何以為家》講述的是,一個12歲男孩贊恩,起訴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穿插著回憶的電影敘事方式,一步一步將觀眾帶入電影的場境中。被十二歲的贊恩感動,不能負起養育之恩,當初為何要生養。請不要以愛之名,讓孩子顛沛流離。

"


《一個母親的復仇》講述的是,艾莉亞被同學強姦後,她的繼母戴維琪開始為女兒報仇的故事。何以使一個勇敢的女人變得強大,是愛,是對丈夫、對子女的愛。如果法律不能審判正義,那麼,就讓我成為罪犯的審判者吧。在復仇之外,我很欣賞這部片子傳遞的另一思想——繼母對繼女的愛。儘管中國的家庭結構是由血緣維繫的,但我仍然相信,血緣關係並不是維繫家庭親情的唯一紐帶,唯有愛才能護得家庭永久持續。

何以為家,何以為安—《一個母親的復仇》、《何以為家》觀後感

《何以為家》講述的是,一個12歲男孩贊恩,起訴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穿插著回憶的電影敘事方式,一步一步將觀眾帶入電影的場境中。被十二歲的贊恩感動,不能負起養育之恩,當初為何要生養。請不要以愛之名,讓孩子顛沛流離。

何以為家,何以為安—《一個母親的復仇》、《何以為家》觀後感

1.感恩:和平的年度與國度

一直很感恩,即使不是衣錦繁華,但算得上生活無憂、學習無憂。跟隨爺爺奶奶長大,學習自由,生活自由,養成了不喜歡被約束的性子。很慶幸自己的成長經歷,沒有過多成為父母理想中的讀書機器,也沒有為生活、學習擔心過。一介女娃,性格恣意放縱,不喜約束,若夢初成,便縱意前行,無所顧忌。現實促就,時代促就。感恩成長過程中的和平與安穩。我的成長路,應該是中國大部分“1990年-1995年”青少年的成長路,安穩、安全、相對輕鬆。不用擔心吃喝,不用過多擔心女孩的安全,不用過早出去打工等等。看過《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何以為家》、《一個母親的復仇》等等印度、敘利亞、阿富汗等國家電影、小說之後,感恩現今的和平與安穩是我最直觀的想法了。昨日的戰火催生了今日的穩定,昨日的鮮血換取了今日的和平。唯有說感恩,以感恩之心回饋社會。

但是,於物質而言,還是有很多感慨。在西部待過三年,我看到的是,還有孩子在西部的凌冽寒冬中瑟瑟發抖,還有很小的孩子輟學去打工的,還有人吃不上飯挨著凍的,還有老年人在道路不通的情況下五十歲便不離開村莊了。我們的安穩是四分之一吧,還有四分之一是別人的“蕭瑟”。還記得紅遍朋友圈的“冰花男孩”嗎,這並不是一個營銷噱頭,也不是社會個例。這類現象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反思。記得當時去扶貧的時候,有爺爺握著我的手,跟我說:姑娘啊,一定要把我們的需求向黨傳達啊。那一刻的我,是心酸了,能力侷限,我真的實現不了他們最基本的願望。願世間有大愛,可以消弭所有的不幸。也願中國的旅遊扶貧路,能夠真正走上可持續的軌道。

2.思考:一隻拳頭的博弈

當法律不公的時候,我們可以自己成為審判者嗎?

當社會不公的時候,真的有平臺去控訴這些不公嗎?

當倫理不公的時候,社會能夠傳遞正確的道德觀嗎?

這些東西,中國的文學素材很少有提及,目前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不是藥神》,但這部電影也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然而,印度敢,敢拍,也敢宣傳,能夠意識到國家存在的問題,並勇於破題。不知道“博弈”的作用有多大,但至少可以刺激國民“麻痺了的神經”。同樣,也直擊了中國人的痛點。在國家力量之前,個人的力量實在是太渺小了。因為不公,戴維琪媽媽拿起了“復仇的利刃”,為法律做了審判。作為觀影者,我並不覺得這是在觸犯法律的底線。法律雖是標準,但紅線之外亦有人情。在中國,這種法外的人情力量應當被重視。因為不公,贊恩通過廣播宣傳,起訴自己的父母“生而不養,不以為人”。只要我們夠勇敢,社會亦當有公正的力量。一個拳頭與一個社會的博弈,只要我們敢宣言,生命便足夠堅強。很反感身邊吐槽各種社會不公、體制不公的聲音,如果你有能力,如果你足夠勇敢,你便足夠綻放自己的光芒。

3.願景:助人亦當助己

我想,領養一個需要幫助的孩子。

我想,去貧困的地區支教。

我想,資助一個想要繼續讀書的孩子。

說實話,中國的公益做的真的不夠好,既沒有可信的大品牌,也沒有透明的公益渠道。想要做公益的人有很多,但是能夠做公益的渠道卻很少。比如,我幫助一個人,我能夠透明地與他互動。曾經的一個好朋友,三代單傳的獨生子,因為醫院問題早早逝去,他父母為此心碎。出於同情的原因吧,每年會去看一下阿姨,與阿姨聊聊天。即使很多人不贊同我的做法,但是我還是堅持這件事。這並不算是公益,但是透明化的助人之舉。正是因為透明,才足夠值得信任。中國現在這樣的“公益渠道”真的太少了。很多公益成為了他人賺取利益的手段。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只敢和認識的人做公益”。真的希望,金錢物質之外,有純粹的回饋之心。如果在某一天,中國人也會像美國人一樣學會在週五感恩,我想這個世界足夠“為安”。

作為“旅遊人”,願自己做的每一個規劃,都能撐起地方經濟發展的風帆,扶貧富民,成為社會公平的“助推器”,提檔升級。

話在題外:

被別人安利這兩部電影,被這兩部電影圈粉,也向你們推薦這兩部電影。影中,每個演員都是演技炸裂。這個不足三歲小黑娃,他的演技都秒殺了中國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流量明星吧。為什麼中國電影越來越不叫座了?可能中國真的要從自身找找原因。沒有品質,何以為安。

"


《一個母親的復仇》講述的是,艾莉亞被同學強姦後,她的繼母戴維琪開始為女兒報仇的故事。何以使一個勇敢的女人變得強大,是愛,是對丈夫、對子女的愛。如果法律不能審判正義,那麼,就讓我成為罪犯的審判者吧。在復仇之外,我很欣賞這部片子傳遞的另一思想——繼母對繼女的愛。儘管中國的家庭結構是由血緣維繫的,但我仍然相信,血緣關係並不是維繫家庭親情的唯一紐帶,唯有愛才能護得家庭永久持續。

何以為家,何以為安—《一個母親的復仇》、《何以為家》觀後感

《何以為家》講述的是,一個12歲男孩贊恩,起訴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穿插著回憶的電影敘事方式,一步一步將觀眾帶入電影的場境中。被十二歲的贊恩感動,不能負起養育之恩,當初為何要生養。請不要以愛之名,讓孩子顛沛流離。

何以為家,何以為安—《一個母親的復仇》、《何以為家》觀後感

1.感恩:和平的年度與國度

一直很感恩,即使不是衣錦繁華,但算得上生活無憂、學習無憂。跟隨爺爺奶奶長大,學習自由,生活自由,養成了不喜歡被約束的性子。很慶幸自己的成長經歷,沒有過多成為父母理想中的讀書機器,也沒有為生活、學習擔心過。一介女娃,性格恣意放縱,不喜約束,若夢初成,便縱意前行,無所顧忌。現實促就,時代促就。感恩成長過程中的和平與安穩。我的成長路,應該是中國大部分“1990年-1995年”青少年的成長路,安穩、安全、相對輕鬆。不用擔心吃喝,不用過多擔心女孩的安全,不用過早出去打工等等。看過《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何以為家》、《一個母親的復仇》等等印度、敘利亞、阿富汗等國家電影、小說之後,感恩現今的和平與安穩是我最直觀的想法了。昨日的戰火催生了今日的穩定,昨日的鮮血換取了今日的和平。唯有說感恩,以感恩之心回饋社會。

但是,於物質而言,還是有很多感慨。在西部待過三年,我看到的是,還有孩子在西部的凌冽寒冬中瑟瑟發抖,還有很小的孩子輟學去打工的,還有人吃不上飯挨著凍的,還有老年人在道路不通的情況下五十歲便不離開村莊了。我們的安穩是四分之一吧,還有四分之一是別人的“蕭瑟”。還記得紅遍朋友圈的“冰花男孩”嗎,這並不是一個營銷噱頭,也不是社會個例。這類現象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反思。記得當時去扶貧的時候,有爺爺握著我的手,跟我說:姑娘啊,一定要把我們的需求向黨傳達啊。那一刻的我,是心酸了,能力侷限,我真的實現不了他們最基本的願望。願世間有大愛,可以消弭所有的不幸。也願中國的旅遊扶貧路,能夠真正走上可持續的軌道。

2.思考:一隻拳頭的博弈

當法律不公的時候,我們可以自己成為審判者嗎?

當社會不公的時候,真的有平臺去控訴這些不公嗎?

當倫理不公的時候,社會能夠傳遞正確的道德觀嗎?

這些東西,中國的文學素材很少有提及,目前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不是藥神》,但這部電影也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然而,印度敢,敢拍,也敢宣傳,能夠意識到國家存在的問題,並勇於破題。不知道“博弈”的作用有多大,但至少可以刺激國民“麻痺了的神經”。同樣,也直擊了中國人的痛點。在國家力量之前,個人的力量實在是太渺小了。因為不公,戴維琪媽媽拿起了“復仇的利刃”,為法律做了審判。作為觀影者,我並不覺得這是在觸犯法律的底線。法律雖是標準,但紅線之外亦有人情。在中國,這種法外的人情力量應當被重視。因為不公,贊恩通過廣播宣傳,起訴自己的父母“生而不養,不以為人”。只要我們夠勇敢,社會亦當有公正的力量。一個拳頭與一個社會的博弈,只要我們敢宣言,生命便足夠堅強。很反感身邊吐槽各種社會不公、體制不公的聲音,如果你有能力,如果你足夠勇敢,你便足夠綻放自己的光芒。

3.願景:助人亦當助己

我想,領養一個需要幫助的孩子。

我想,去貧困的地區支教。

我想,資助一個想要繼續讀書的孩子。

說實話,中國的公益做的真的不夠好,既沒有可信的大品牌,也沒有透明的公益渠道。想要做公益的人有很多,但是能夠做公益的渠道卻很少。比如,我幫助一個人,我能夠透明地與他互動。曾經的一個好朋友,三代單傳的獨生子,因為醫院問題早早逝去,他父母為此心碎。出於同情的原因吧,每年會去看一下阿姨,與阿姨聊聊天。即使很多人不贊同我的做法,但是我還是堅持這件事。這並不算是公益,但是透明化的助人之舉。正是因為透明,才足夠值得信任。中國現在這樣的“公益渠道”真的太少了。很多公益成為了他人賺取利益的手段。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只敢和認識的人做公益”。真的希望,金錢物質之外,有純粹的回饋之心。如果在某一天,中國人也會像美國人一樣學會在週五感恩,我想這個世界足夠“為安”。

作為“旅遊人”,願自己做的每一個規劃,都能撐起地方經濟發展的風帆,扶貧富民,成為社會公平的“助推器”,提檔升級。

話在題外:

被別人安利這兩部電影,被這兩部電影圈粉,也向你們推薦這兩部電影。影中,每個演員都是演技炸裂。這個不足三歲小黑娃,他的演技都秒殺了中國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流量明星吧。為什麼中國電影越來越不叫座了?可能中國真的要從自身找找原因。沒有品質,何以為安。

何以為家,何以為安—《一個母親的復仇》、《何以為家》觀後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