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是為了你好”:破壞一段關係,這句話就夠了

“我都是為了你好”:破壞一段關係,這句話就夠了

本文轉載自一個推薦好書的微信公眾號“書單”

成年人的世界,連痛苦都是全方位的:

在大城市剛打拼得有點成績,想靠努力掙夠首付,卻被父母勒令回老家,找個穩定工作,相夫教子;

新婚剛過半年,為了裝修瑣事,兩口子感情都快吵沒了,從一開始有聊不完的話,變成如今的無話可說;

你費盡心思寫的方案,被老闆一句話否定,而他的建議你覺得根本行不通……

薩特有句名言:“他人即地獄。”

人的痛苦,幾乎都是源於人際關係,哪怕對方一再強調,“我都是為了你好”。

妻子、丈夫、孩子、父母、老闆……為什麼這些生活中原本最重要的人,卻往往成了我們的苦惱之源?我們又該如何走出人際關係的“地獄”,擁有幸福?

今天書單君和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對這個問題給出了特別的答案:《選擇理論》。

在這本書裡,美國心理治療學家威廉·格拉瑟認為,人們之所以感到痛苦,錯不在某人某事,而是我們選錯了對待某人某事的方式。

010

這個世界生病了


為什麼人際關係時常讓我們感到痛苦?

格拉瑟說,那是因為我們與他人的關係總會掉進“控制”的陷阱——

要麼是你讓別人去做他們不願做的事,要麼反過來,甚至,你們都試圖讓對方做彼此不願意做的事。比如,吃完飯,你和伴侶都不想去洗碗,但其中一方會對另一方說:“喂,你應該去洗碗,因為我洗過太多次了。”

可這樣做,真的有用嗎?

最近,日本著名導演北野武的離婚事件引起了熱議。這位“真男人”轉讓了約合12.75億元人民幣的財產給妻子,然後淨身出戶。

先不論做法優劣,如果我們研究一下北野武這段39年的婚姻,會發現其中充滿了控制與反控制。

在北野武出名前,妻子曾去酒店當女服務生賺錢,來支持他的事業,這在當年是件很有勇氣的事情。

兩人在1980年同居,1982年,北野武曾想和妻子分手,但沒有成功。隨後,女方父母偷偷用北野武的名章,給兩人登記結婚。

這顯然觸及到了他的底線。於是兩人開始了長達36年的分居生活。其間,雙方均婚內出軌,可妻子堅決不離婚。

1994年8月,北野武因為摩托車意外,造成半邊面部癱瘓,還是在妻子的悉心照顧下,才恢復過來。

可是,這些年的相愛相殺,換來的卻是北野武在採訪裡的一句:“妻子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人”。

但這段聽起來不像話的婚姻,卻折射出很多長期痛苦關係的現狀:

明明是為了關係更親近,想讓對方變得更好,而嘗試控制對方,但這種做法卻把對方越推越遠。越努力,關係越疏遠,越痛苦。

但最可怕的是,人們對這種社交悖論,不但習以為常,還不覺得有問題:你做得讓我滿意,我就獎勵你,你做得不讓我滿意,我就懲罰你,這樣的想法似乎是天經地義的。

比如,孩子不好好做作業,家長就把他關在家裡,不讓他出去玩。

可結果呢,這隻會讓孩子更加討厭學習,也更牴觸家長的教育。

家長卻認為這是孩子不聽話了,於是加大懲罰力度,孩子更變本加厲地叛逆,從原本的不寫作業,變成了放學不回家,親子關係越來越糟。

發現了嗎,控制的結果,必然是反抗。我們越是強迫在乎的人,就越有可能失去他們。

這背後,有一種“所有權思維”在作祟。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認為自己擁有他人,就會毫不遲疑地強迫他們聽從“指揮”——

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讓你好好做作業,你就要聽話;

你是我的女朋友,所以我不允許你跟別的男生吃飯;

你是我的丈夫,所以你要把工資卡交給我。

控制的本質,是因為覺得擁有對方,也擁有對他支配和控制的權利。

格拉瑟認為,正是這種傳統的外部控制心理學,讓我們陷入不幸。

事實上,我們唯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所以,他提出了“選擇理論”,簡單來說,就是不應該讓外部的人或事控制,而是要自己選擇對待人或事的態度。

舉個例子,孩子纏著媽媽買冰淇淋,媽媽的反應可能是:“不行!剛吃過飯不能吃涼的!”這是一種控制的回答,孩子勢必不開心,因為他就是想吃冰淇淋。

其實,媽媽可以有其他選擇。

比如,給孩子買冰淇淋,讓他體會一下著涼肚子疼的感受,學會對自己負責;

她還可以把買或不買的決定權交給孩子:“媽媽可以現在就給你買。但是你剛吃過飯,馬上吃涼的對胃不好。所以你想現在就吃,還是午覺睡醒後再說?”

多半情況下,孩子不會再要求現在就吃冰淇淋。

僅僅是因為媽媽、孩子的言行都是自己選擇的,同樣的情境,媽媽沒有生氣和憤怒,孩子也沒有怨念和委屈。

但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忽略了其他選項,直接選擇了痛苦。


“我都是為了你好”:破壞一段關係,這句話就夠了


圖片來源 | yestone.com

02

為什麼你會選擇痛苦


“不是痛苦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了痛苦。”

格拉瑟認為,傳統的外部控制心理學,不但破壞了原本健康的關係,也導致了無意義的內疚氾濫。

就像男生對女朋友說:“你不要穿這麼短的裙子”,女朋友一旦反駁,男生就會說:“要不是你是我女朋友,我才不管你。”

但這種說法其實不會讓女孩覺得親密,反而會覺得被控制,被當成所有物。

很多爭吵的根源,都是人們認為有責任要求別人,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而一件事情是對是錯,我們對它的態度是開心還是憤怒,其實都取決於我們內心的“優質世界”。

這是格拉瑟在《選擇理論》中提出的獨特概念。

我們眼中看到的大部分世界是一樣的,但感知到的現實可能差別很大。比如,同樣面對城市的車水馬龍,你可能覺得很繁華很熱鬧,但陶淵明卻可能覺得糟透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才是他的優質世界。

優質世界從我們每個人出生後就開始在記憶中組建,它包含了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信息,就像內心的香格里拉。

而所有的爭吵,都是從批評對方的優質世界開始的。

就像上面提到的例子,女孩夏天喜歡穿短裙,覺得好看涼快,符合她優質世界裡的自身形象。而男生不同意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在他的優質世界裡,希望擁有一個衣著相對保守的女朋友。

可因為我們習慣了外部控制,男孩在表達觀點時就成了:“因為你是我女朋友,所以必須聽我話。”

這很難不引發矛盾。

其實說服別人的最佳方法,從來不是控制,而是勸說對方把自己放進優質世界。

比起“你必須聽我話”,更合適的說法,是說出自己的感受,給對方一個選擇。

比如“你穿這麼短,很容易走光,我擔心你出去被人盯著看,也不安全。要不要考慮換條長點的裙子”。

比起控制別人,最終慘遭對方優質世界的除名,更好的做法,是向對方解釋自己的顧慮,不強迫對方做決定,這才是獲得對方信任,得以留在對方優質世界的關鍵。

不論是威脅還是懲罰,我們都無法改變別人優質世界的畫面。

同樣的,控制自己優質世界的自由,也是別人無法奪走的。

獲得幸福的本質,是掌控自己的生活,說白了,就是合理地實現自己優質世界中的畫面。

03


如何選擇幸福


幸福和痛苦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選擇。

舉個例子,上個月你給公司創造了一千萬業績,原本滿懷期待,可以得到一大筆分紅,結果老闆只給了很少的獎金。對此,你陷入抑鬱情緒。

儘管這個處境是老闆造成的,但格拉瑟認為,你依然可以通過做出更好的選擇,來改善自己的感受。比如找老闆協商,或者換一份新工作。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接受這個事實,當你意識到這是你的主動行為,你就從被動的受害者境地裡走了出來,感受也好多了。

發現了嗎,我們是可以通過控制行動和思維,來間接控制感受和生理表現。

也就是說,感受是可以被選擇的,而不是降臨到身上的。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痛苦無法避免,是因為錯誤看待了與他人的關係,把自己放在了控制或被控制者的角色。

從控制關係中跳出來的關鍵,是把外界的刺激看作“信息”。信息不能強迫我們做什麼或不做什麼,我們也就可以選擇忽略或隨機應變。

比如,電話鈴響了,你一定要去接嗎?不一定,那只是一個信息,說明有人想和這個房間的某個人取得聯繫。

你可以選擇去接電話,這不是因為你不得不接,而是你想去接。如果你不想接,那你就選擇不接。

真正造成痛苦的是這種情況:你明明不想接,卻認為自己別無選擇,不得不去接。電話鈴明明只是信息,你卻讓它控制了你。

再比如,長輩說你老大不小,應該結婚了。

如果你把它看成是“催婚”,情緒就不可避免地走向焦慮、生氣,言語的防禦性攻擊性都很強。

但你只把這句話看成是一個信息,就會發現自己有很多種選擇:向長輩解釋,或者裝沒聽見,或者拂袖離去,等等。

相信你會做出得體的選擇。

當你不把自己放在被控制的位置上,感受就會舒服很多。

同樣地,如果長輩瞭解選擇理論,他的表述也會不一樣,可能會變成“侄子你今年已經25歲了,可以考慮下要不要找個女朋友”。

《選擇理論》裡提出,每個人的個性,都是由刻在基因裡的需求強度決定的。

一般來說,人們主要有五種基本需求——生存需求、愛和歸屬、權利、自由和樂趣。

不同的需求強度,導致人們的個性差異很大,而且早在我們出生時就確定了,不會輕易改變。

比起無意義的指責,想要維持一段關係,更好的做法是:

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明確造成衝突的需求差異是什麼,想辦法解決。

紀錄片《人生果實》裡,有對神仙夫妻——90歲的津端先生和87歲的英子小姐,自從丈夫退休後,兩人就回到了農村。

40多年的耕種生活,50多年的婚姻,老兩口之所以能保持感情和睦的祕訣就是:絕不勉強對方。

老爺爺不喜歡吃蔬菜,妻子不會勉強他吃,但每天早上,她會默默把蔬菜榨成汁,幫丈夫補充足夠的維生素。

面對做菜隨性的妻子,老爺爺也不嫌棄,妻子做什麼就吃什麼,兩人各自用自己的方式體貼對方,經營婚姻。

其實不難發現,很多幸福的婚姻,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著選擇理論。

比起控制,想要獲得幸福的關係,關鍵恰恰是放手:承認彼此的不同,攜手面對未來。

正如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所說的:“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

人生最可怕的事,不是出現難題,而是錯過一個個選擇的機會,看著人生逐漸失控。

就像《請回答1994》裡的那段話:

“這世上沒有毫不遺憾的選擇,生活也沒有正確答案,只要堅信選擇的道路就是正確答案,並把它變成正確答案就可以了。”

掌控人生的關鍵,不靠控制,靠選擇。

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你也有選擇的權利。

畢竟這世上最難過的事情,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