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接孫子遲到被兒媳扇耳光:老人帶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

"

最近,揚州一個女子,因為婆婆沒有按照約定時間去接上幼兒園的孫子,竟然當眾打了婆婆兩個耳光。

這簡直刷新了觀眾們的三觀。

"

最近,揚州一個女子,因為婆婆沒有按照約定時間去接上幼兒園的孫子,竟然當眾打了婆婆兩個耳光。

這簡直刷新了觀眾們的三觀。

因接孫子遲到被兒媳扇耳光:老人帶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

據說,當天下午,老人因家務事耽擱了一下,去幼兒園晚了十分鐘。她趕到幼兒園的時候,孫子有一點不開心,她一路安慰,哄著孫子回了家。

女子見自己的兒子這般不開心,是因為婆婆“遲到”,在大庭廣眾之下,扇了婆婆兩個耳光。

事後,該女子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大言不慚地說:

“我這樣做也是為了讓她長點記性”

反而強調自己的婆婆每次接送兒子去幼兒園都比別人晚。

婆媳之間,因為帶孩子而發生矛盾的家庭很多。但是,作為兒媳這麼囂張的,估計還真的很少見。

“隔代育兒”成為如今很多家庭的一種模式。

父母忙於工作,或者礙於其它原因,無法身體力行照顧孩子。於是,便把孩子交給老人照顧。

不管是老人還是父母,關於教育孩子,一直都是存在分歧的。

之前,《媽媽是超人3》開播了,在開“開學考試”中,鄧莎卻取得了最差的成績,而給出的標準答案的正是鄧莎的媽媽。

"

最近,揚州一個女子,因為婆婆沒有按照約定時間去接上幼兒園的孫子,竟然當眾打了婆婆兩個耳光。

這簡直刷新了觀眾們的三觀。

因接孫子遲到被兒媳扇耳光:老人帶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

據說,當天下午,老人因家務事耽擱了一下,去幼兒園晚了十分鐘。她趕到幼兒園的時候,孫子有一點不開心,她一路安慰,哄著孫子回了家。

女子見自己的兒子這般不開心,是因為婆婆“遲到”,在大庭廣眾之下,扇了婆婆兩個耳光。

事後,該女子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大言不慚地說:

“我這樣做也是為了讓她長點記性”

反而強調自己的婆婆每次接送兒子去幼兒園都比別人晚。

婆媳之間,因為帶孩子而發生矛盾的家庭很多。但是,作為兒媳這麼囂張的,估計還真的很少見。

“隔代育兒”成為如今很多家庭的一種模式。

父母忙於工作,或者礙於其它原因,無法身體力行照顧孩子。於是,便把孩子交給老人照顧。

不管是老人還是父母,關於教育孩子,一直都是存在分歧的。

之前,《媽媽是超人3》開播了,在開“開學考試”中,鄧莎卻取得了最差的成績,而給出的標準答案的正是鄧莎的媽媽。

因接孫子遲到被兒媳扇耳光:老人帶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

因為鄧莎工作忙,她兒子大麟子基本上都是由外婆照顧的。

可是,母女倆關於教育大麟子也有很多分歧的地方。

節目組安排了幾個問題,分別問了大麟子外婆和鄧莎,得到的答案截然不同。

關於孩子該不該經常在外面吃飯,鄧莎的答案是肯定的,鄧莎媽媽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外面的食物不乾淨;

"

最近,揚州一個女子,因為婆婆沒有按照約定時間去接上幼兒園的孫子,竟然當眾打了婆婆兩個耳光。

這簡直刷新了觀眾們的三觀。

因接孫子遲到被兒媳扇耳光:老人帶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

據說,當天下午,老人因家務事耽擱了一下,去幼兒園晚了十分鐘。她趕到幼兒園的時候,孫子有一點不開心,她一路安慰,哄著孫子回了家。

女子見自己的兒子這般不開心,是因為婆婆“遲到”,在大庭廣眾之下,扇了婆婆兩個耳光。

事後,該女子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大言不慚地說:

“我這樣做也是為了讓她長點記性”

反而強調自己的婆婆每次接送兒子去幼兒園都比別人晚。

婆媳之間,因為帶孩子而發生矛盾的家庭很多。但是,作為兒媳這麼囂張的,估計還真的很少見。

“隔代育兒”成為如今很多家庭的一種模式。

父母忙於工作,或者礙於其它原因,無法身體力行照顧孩子。於是,便把孩子交給老人照顧。

不管是老人還是父母,關於教育孩子,一直都是存在分歧的。

之前,《媽媽是超人3》開播了,在開“開學考試”中,鄧莎卻取得了最差的成績,而給出的標準答案的正是鄧莎的媽媽。

因接孫子遲到被兒媳扇耳光:老人帶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

因為鄧莎工作忙,她兒子大麟子基本上都是由外婆照顧的。

可是,母女倆關於教育大麟子也有很多分歧的地方。

節目組安排了幾個問題,分別問了大麟子外婆和鄧莎,得到的答案截然不同。

關於孩子該不該經常在外面吃飯,鄧莎的答案是肯定的,鄧莎媽媽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外面的食物不乾淨;

因接孫子遲到被兒媳扇耳光:老人帶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

孩子不聽話要不要打,鄧莎的答案是否定的,鄧莎媽媽的答案是肯定的,孩子不聽話,就得管教;孩子可以看電子產品嗎?鄧莎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她媽媽卻說電子產品對眼睛不好,能不給看盡量不給看……

"

最近,揚州一個女子,因為婆婆沒有按照約定時間去接上幼兒園的孫子,竟然當眾打了婆婆兩個耳光。

這簡直刷新了觀眾們的三觀。

因接孫子遲到被兒媳扇耳光:老人帶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

據說,當天下午,老人因家務事耽擱了一下,去幼兒園晚了十分鐘。她趕到幼兒園的時候,孫子有一點不開心,她一路安慰,哄著孫子回了家。

女子見自己的兒子這般不開心,是因為婆婆“遲到”,在大庭廣眾之下,扇了婆婆兩個耳光。

事後,該女子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大言不慚地說:

“我這樣做也是為了讓她長點記性”

反而強調自己的婆婆每次接送兒子去幼兒園都比別人晚。

婆媳之間,因為帶孩子而發生矛盾的家庭很多。但是,作為兒媳這麼囂張的,估計還真的很少見。

“隔代育兒”成為如今很多家庭的一種模式。

父母忙於工作,或者礙於其它原因,無法身體力行照顧孩子。於是,便把孩子交給老人照顧。

不管是老人還是父母,關於教育孩子,一直都是存在分歧的。

之前,《媽媽是超人3》開播了,在開“開學考試”中,鄧莎卻取得了最差的成績,而給出的標準答案的正是鄧莎的媽媽。

因接孫子遲到被兒媳扇耳光:老人帶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

因為鄧莎工作忙,她兒子大麟子基本上都是由外婆照顧的。

可是,母女倆關於教育大麟子也有很多分歧的地方。

節目組安排了幾個問題,分別問了大麟子外婆和鄧莎,得到的答案截然不同。

關於孩子該不該經常在外面吃飯,鄧莎的答案是肯定的,鄧莎媽媽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外面的食物不乾淨;

因接孫子遲到被兒媳扇耳光:老人帶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

孩子不聽話要不要打,鄧莎的答案是否定的,鄧莎媽媽的答案是肯定的,孩子不聽話,就得管教;孩子可以看電子產品嗎?鄧莎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她媽媽卻說電子產品對眼睛不好,能不給看盡量不給看……

因接孫子遲到被兒媳扇耳光:老人帶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

在片花中,我們也看到了,鄧莎和媽媽兩代人育兒的分歧,大麟子是用左手寫字,鄧莎的意見是無所謂,用哪隻手寫都可以。鄧莎媽媽卻認為這樣不行,大家都用右手,那你也應該用右手。

其實,不僅是鄧莎家,關於育兒,很多家庭都存在這種分歧。

孩子的爸爸媽媽因為工作原因,不能身體力行陪伴孩子,就交由老人照顧,可是,關於一些生活習慣和教養方式,兩代人又是存在分歧的。

老人和年輕父母在帶孩子過程中,存在了哪些分歧呢?

1、餵養方式

都說“隔代疼”指的就是老人對孩子往往都很疼愛,這也就使得了老人比較放縱孩子。在飲食方面,比較遷就孩子。

孩子挑食、偏食,在老人們哪兒都不是問題,喜歡吃什麼,就做什麼。而年輕的父母認為營養應該均衡。關於孩子吃飯的方式,老人的想法是不想自己吃,也沒有關係,那就追著喂。不喂不吃,餵了好歹會吃一點。而年輕的父母認為,不吃就不吃,餓上一頓也沒有關係,下一頓自然就乖乖吃了。

2、管教方式

老人帶孩子的管教方式,一般有兩種類型:嚴厲型和寬鬆型

有的老人信奉“不打不成才”或者是“捆綁下出孝子”,對於孩子不按照日常規矩去行事,玩玩就會採取體罰。

而有的老人呢,對於孩子又過度的寵愛,認為孩子還小,所有的事都可以原諒和寬容,這也就阻礙了孩子的獨立性。

而關於管教方式,很多年輕的父母會採取一些比較科學的方法,對於不聽管教的孩子,會設置什麼“冷靜角”或者是,在他們發脾氣的時候,採取一些科學的方法,比如理解和接納,共情。

3、早期智力開發

很多老人沒有接受過當下的教育觀,比如,讓孩子早日獨立好,他們大多過多的疼愛孩子,總覺得孩子小,負責開心和玩耍就好,一些生活中的事,他們就會幫忙做到,這也就讓孩子間接失去很多學習的機會,也不利於孩子的思維發展。

年輕的父母們呢,他們會讓孩子參與很多事。比如,自己做菜的時候,會讓孩子參與,即使撒的到處都是,這些都不重要,對於孩子卻是一種鍛鍊。

讓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意義在於讓他明白,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去做。但是,老人可能就會代勞,而年輕的爸媽都會堅持讓孩子去做。

說了這麼多老人和年輕父母帶娃的區別,但是,老人帶孩子也並不是一無是處。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如果有老人幫忙照顧孩子,讓年輕父母迴歸職場,還是很有益處的。

1、老人時間充足

老人有大把的時間和精力,能全身心去照顧孩子的生活與學習,使得孩子身體和心靈都能茁壯成長。

都說老人老了就成小孩了,在很多的時候,老人和孩子溝通起來,更加容易。

2、老人心態好,更有耐心

老人有較為豐富的生活經歷,他們的心態相處比較平和,處事經驗也比較豐富,所以在處理孩子的一些問題的時候,能夠更加理智、淡定,這也就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優秀的成長狀態。

在遇見一些問題的時候,年輕父母偶爾會暴躁,不能心平氣和去處理一些問題,但是,如果有老人在,就不一樣了。他們會溫和地和孩子交流,瞭解情況,最終讓孩子配合父母去姐姐問題。

3、豐富的育兒經驗

老人在撫養和教育孩子方面經驗多,豐富的實踐經驗,使得他們對孩子的各個階段的勝利和心理特徵更準確,這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了保障。

年輕父母即使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是,在面對孩子的一些狀況的時候,難免會手忙腳亂。比如,兒子剛出生的時候,黃疸比較嚴重,看著網上的一些建議,我決定去給醫院給兒子照藍光,我媽卻建議觀察一下,多晒太陽看看。

一個禮拜後,兒子的黃疸好了很多。

後來,在養育兒子的過程中,遇見過很多的問題,我都是中和婆婆和媽媽的經驗,受益不少。

但是,受教育程度和當時生活狀況的影響,老人帶娃還是有很多的方法,並不適合現在的孩子。

所謂最好的老人,是願意聽從最新的意見,加上自己的經驗,合理和科學的去帶娃。

這也是很多家庭的煩惱,站在老人的角度上,我那麼辛苦,幫你帶孩子,做家務,你們卻覺得我做的不夠好,甚至是不對的。孩子的父母呢,因為看了一些育兒書籍,懂得一些科學的餵養方式,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可以有最好的成長方式,但是,老人卻不理解。

尹建莉:“個人有了付出幹,TA就會想要得到他人的關注、讚美、感恩,特別是希望他人表現出愧疚感,TA會形成情緒主導的思維模式,‘我辛苦所以我正確’,當遇到自己為之付出的對象表達分歧時,很難用理性、包容的態度去應對,缺少了換位思考的同理心。耐人尋味的事,由‘付出感’附帶而來的種種心理需求,當事人很難直接表達,甚至自己都未必意識到,於是習慣以抱怨、指責、發火等等具有殺傷力的方式釋放出來。而接受到這種信號的一方則會產生‘委屈感’,覺得自己再怎樣努力、再怎樣遷就對方,還是換不來對方的滿意在一個有付出感和委屈感的關係中,矛盾和爭吵的頻繁爆發是必然的,很多時候無關乎對錯,只關乎情緒。”

這就需要年輕父母們和老人有技巧的溝通,把自己知道的一些科學知識,“刻意”的傳輸給家裡的老人。發揮兩代家長一起帶娃的最大優勢。

1、間接輸入育兒知識

有的老人對於晚輩帶娃的意見,會有排斥的心理,總覺得自己是當過父母的,怎麼也要比第一次當父母的下一輩要有經驗。

那麼,年輕的父母就可以讓老人多看一些新聞,各種帶娃不好的方式,對孩子造成的害處。或者是身邊的一些朋友,讓他們有意無意說一些育兒的知識,也許老人會更容易接受。

有一個朋友家的孩子,走路比較晚,在她的觀念裡,就是孩子走路的年齡到了,應該鍛鍊一下孩子走路這個能力。但是,她婆婆的意見卻是,孩子腿沒有勁,所以才不會走,等腿有勁了,自然就會走了,再著急也沒有用。

這個朋友就請了自己的一個醫生朋友來家裡吃飯,提到了自己孩子走路的問題。通過自己這個醫生朋友的嘴說出自己的想法,婆婆一聽這麼說,就欣然接受了,還誇獎自己的兒媳有知識。

2、理解老人,多付出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寫道:“我們習慣於對家人大喊大叫,指責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溝通,學不會道謝,也不懂得道歉,我們都覺得自己已經為家庭生活付出了太多,卻忽視了最關鍵的一點:有效溝通。”

都說老人幫忙照顧孩子,“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畢竟孩子是孫輩了,老年人有享受晚年的自由。

老人因為身體原因,帶孩子也的確是精力有限,年輕父母應該在有空的時候,多分擔一些家務,或者多陪伴孩子。

對於老人在帶娃出現的一些問題,多去理解,可以溝通的問題,就耐心的溝通。沒有辦法改變的,就自己多努力。

女作家池莉說:“我發現從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樣的,家長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現在太多的父母只願在孩子身上花錢,不願意花時間、精力和心思。實質上是家長變得糊塗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懶惰了。”

一個同事的爸媽身體不是很好,所以帶孩子基本上都在家裡活動,因為上下樓對於他們來說,都是一件困難的事。這個同事一有空,就帶著孩子去戶外活動,自己的帶娃的方式,正好和老人的是互補的。

不管是老人,還是年輕的父母,都是愛著孩子的,共同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孩子越來越好,正因為大家都是一個“船”上的人,所以才需要齊心協力,做對孩子有益的事。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說:“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如果關於帶娃的問題,父母和老人真的有問題,一定要用足夠的耐心,好好說話去溝通,把問題化解掉,才能有利於家庭和諧,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