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帶爸》口碑崩壞,能救國產家庭劇的只有“脫虛向實”

作者:樑嘉烈


在古裝劇大批量上線前,近一段時間受到關注度較高的便是《少年派》和《帶著爸爸去留學》兩部家庭劇了。

這兩部劇中,《少年派》高開低走,前期被不少觀眾感慨“演的就是我家沒錯了”,不少年輕人甚至推薦給了父母看,但該劇後期劇情卻直線走向了崩壞,目前豆瓣評分已經下滑到了6.5分,而隔壁《帶爸》的水準更是堪憂,播出30集,僅得3.7分。

《少年派》《帶爸》口碑崩壞,能救國產家庭劇的只有“脫虛向實”


從蘇大強開始,國產家庭劇中的“作精”似乎越來越多,但這屆觀眾真的愛看“作精”嗎?非也!《少年派》和《帶爸》中都不乏作精,劇中林妙妙、武丹丹、朱露莎等主角的“作天作地”也在微博引起了網友熱議,但收到的基本是清一色的吐槽,甚至被觀眾指責三觀不正、巨嬰。

近幾年,國產家庭劇似乎陷入了創作瓶頸,在故事內容和敘事上越來越難推陳出新,人設不再服務於故事根本,而是為了某種市場需求和話題討論。在這種狀態下,崩壞自然在所難免。

其實,觀眾們想看的家庭劇卻並非如此。

1

一個不懂真正的高中生活

一個不懂真正的留學生活


《少年派》和《帶爸》一個講的是高中生活,一個講的是留學生活,但無一例外,兩部劇都走向了懸浮,只不過輕重程度不同而已。

《少年派》《帶爸》口碑崩壞,能救國產家庭劇的只有“脫虛向實”


《少年派》剛開播時,不少觀眾對前期的劇情深有共鳴,如父母扛著鋪蓋、行李送孩子上學,過度擔憂孩子能否照顧自己;孩子週末回家後與父母相處或許並不愉快,但離別時依然不捨;父母二十多年一直盼望孩子成長,但等到孩子脫離自己後,卻開始無所適從。

據悉,《少年派》的劇本曾修改了二十遍左右,但奈何後期劇情還是走向了崩壞。故事重心從4個孩子的高中生活轉移到了中年夫妻的一地雞毛,家長們在孩子高三這個黃金階段鬧離婚、生二胎,而孩子們更是“狂野”,做直播的做直播,創業的創業,被觀眾吐槽不可思議。

《少年派》《帶爸》口碑崩壞,能救國產家庭劇的只有“脫虛向實”


現實中的高三學生,大多都在數著高考倒計時過日子,惜時如金;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父母,十多年來為了孩子的學業更是嘔心瀝血,不然為何每年高考後才會是離婚高峰期?相比之下,《少年派》的劇情顯然過於“任性”。

再看《帶爸》。有人吐槽,該劇最接近留學生活的就是每集結束時片尾的“留學注意事項”小貼士,確實如此!目前該劇播出30集,關於留學問題探討較多的僅有寄宿家庭,關於孩子出國留學面對的適應文化環境、融入國外學生群體、課業等問題的呈現加起來不足兩集。劇中黃成棟到國外後,報到都沒完成便帶孩子去賭場的橋段,也匪夷所思。

《帶爸》的重心其實並不在留學,除了無處不在的廣告外,《帶爸》中展現的便是青少年的愛情與家庭關係的衝突橋段。分手、背叛、出軌、離婚等戲碼輪番在2對年輕情侶與3個家庭之間上演,劇情發展也一直沒有跳脫感情戲範疇,留學徹底變成了一個背景板。

《少年派》《帶爸》口碑崩壞,能救國產家庭劇的只有“脫虛向實”


混亂,是《少年派》和《帶爸》的共同問題。兩部劇均是親子、校園、夫妻等多條線一鍋燴,這雖然是家庭劇都會涉及的話題,但兩部劇都呈現出了並行結構下輕重失衡、重心失重、內在推動邏輯混亂等問題。編劇的野心太大,反而每個部分都沒有刻畫到位。

此外,雖然兩部劇都與孩子的教育有關,但都缺乏深度思辨。《少年派》前期雖戳中了不少當代家庭的痛點,但“痛點”的表達多依賴網絡段子,笑點有餘但點睛不足。至於《帶爸》,雖然人物臺詞也和《少年派》一樣風趣,但前30集同樣缺乏令人感受深刻的橋段。


2

相比蘇大強,同樣是“作”

為什麼林妙妙和武丹丹沒有觀眾緣?


觀眾後期無法對《少年派》和《帶爸》產生代入感,除了套路化的劇情外,還有劇中“作天作地作空氣”的主角人設。

《少年派》中的林妙妙,且不說她頻頻撒謊、臨近高考追求做直播網紅,為此甚至鬧跳樓等問題,僅是不尊重父母這一條便讓絕大部分觀眾直言想棄劇。在得知父親的職業是辦白事時,林妙妙因覺得丟人,不僅冷嘲熱諷,指著父親鼻子罵“丟人現眼”,更是勸母親與父親離婚,甚至以絕食威脅父親換工作。

《少年派》《帶爸》口碑崩壞,能救國產家庭劇的只有“脫虛向實”


《帶爸》中的武丹丹,雖然清楚父親與後媽是合法夫妻且後媽並非小三,依舊不斷“折磨”父親與後媽;為了離開自己不滿意的寄宿家庭誣陷房東偷錢;心情不好隨口大罵餐廳服務員;對待愛情更是缺乏責任感。

有人稱,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叛逆、不懂事是常事,就如林妙妙,現實中也不乏歧視父母職業的孩子,確實如此。但觀眾質疑的是人設以及人物性格前後的矛盾,劇中的武丹丹和林妙妙前期都是陽光、開朗、善良的形象,轉瞬便“說崩就崩”。

在微博上,不少人將林妙妙、武丹丹的“作”跟《都挺好》中的蘇大強相比,但蘇大強的“作”是貫穿劇集始終的,是符合他懦弱、自私的性格的。但林妙妙和武丹丹不同,她們的人設前後並不統一,她們的“作”,充滿了刻意製造衝突情節的突兀感。

《少年派》《帶爸》口碑崩壞,能救國產家庭劇的只有“脫虛向實”


此外,相比於對蘇大強“可憐又可恨”的複雜情感,觀眾對林妙妙、武丹丹等人似乎只有厭惡與排斥。糾其原因,在於觀眾對不同角色的真實代入感不同。首先,蘇大強雖然是一個不合格的父親,但他有著人生前幾十年的不幸經歷為他“背鍋”,其次,蘇大強是一位父親。

中國素來講究孝道,《爾雅》曾言:“善事父母為孝。”蘇大強是“作”,但人們在情感上對老人是相對寬容的。但林妙妙和武丹丹的身份是孩子、是學生,人們都希望孩子慢慢成長、懂事,故而在情感上要求更為嚴苛。所謂成長,不是不能有叛逆期,但叛逆,並不意味著不通情理。

以韓國著名的家庭劇《請回答1988》為例,劇中的寶拉因為參與遊行在街頭被警察抓捕,母親趕到後為了她反覆求人。寶拉當時和林妙妙一樣,也是覺得丟人的,但她多了一份對母親的理解。“媽媽為什麼連起碼的臉面和自尊心都沒有呢,比起她自己,她更想守護的是我。”

《少年派》《帶爸》口碑崩壞,能救國產家庭劇的只有“脫虛向實”


《請回答1988》能在30多萬人標記看過的情況下,在豆瓣拿到9.7的高分,不是沒有原因。劇中的孩子和父母也有衝突、矛盾,但這些都不是刻意呈現出來的,也不是被過度放大的,是情真意切的。但《少年派》中後期的林妙妙和《帶爸》前期的武丹丹,與其說她們叛逆,不如說她們更像“巨嬰”。

而巨嬰,是不能作為中國當代年輕人的典型代表的。

3

好好的現實題材

卻被拍成了“懸浮劇”


國產家庭劇一直都是熒屏的常青題材,但正因為常青,創作反而更難。觀眾對熒屏上的婆媳大戰、夫妻問題、妯娌問題等審美疲勞後,國產家庭劇開始將重心轉移到了親子問題、孩子教育問題上,《都挺好》《少年派》《帶爸》皆是如此。

但除了《都挺好》,在《少年派》和《帶爸》中,親子、教育問題等更像是為了“掛羊頭賣狗肉”的標籤,劇情發展全靠“無巧不成書”。

《帶爸》前幾集中密集安排了車禍、槍擊案等情節,就是為讓黃成棟以“不放心兒子”為由留在美國。此次,兩部劇多條故事線並行敘事,也都是在靠生硬的巧合推動,讓劇集失去了感染力和可信度。

《少年派》《帶爸》口碑崩壞,能救國產家庭劇的只有“脫虛向實”


其實,通過矛盾推進劇情發展是劇作常用的手段,但關鍵在於矛盾的產生,需要有邏輯。然而,為了生產矛盾,林妙妙要不分青紅皁白地斥責父親,武丹丹要“作天作地”。

在《少年派》中,後期4個孩子的家庭都開始動盪不安,離婚、二胎、破產等問題接踵而來,隔壁《帶爸》更是當仁不讓,“綠帽子戴了20年”的情節都出來了。

《少年派》《帶爸》口碑崩壞,能救國產家庭劇的只有“脫虛向實”


國產家庭劇的編劇似乎陷入了一個誤區,那便是似乎只有呈現不幸,才能吸引觀眾,才能稱得上是“現實主義”。其實並非如此,大多數人關於家庭的記憶和認知,更多還是生活的細節,所以家庭劇創作的精髓更在於抓取那些真實的點滴情感,不需要偶像劇的轟轟烈烈,也不需要愛情劇的死生契闊。

近幾年,《請回答1988》以及《我們這一天》兩部家庭劇在國內能走紅,也是因為贏在了親情表達得溫暖、細膩、感動。

《少年派》《帶爸》口碑崩壞,能救國產家庭劇的只有“脫虛向實”


《帶爸》的導演曾表示,《帶爸》的故事和自己的親身經歷有著不少契合之處,《少年派》的兩位編劇之一也曾是一名陪讀家長,這兩人顯然都不是在“空中樓閣式”創作。但從熒屏最終呈現的效果來看,二者都受到了不少“創作套路”的影響,也錯誤判斷了觀眾的需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