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如何教孩子把握好勝心'

不完美媽媽 玩具 幼兒園 英國 春花育兒 2019-08-28
"

孩子的情緒總是不穩定的,年齡越小的孩子經常說哭就哭說笑就笑,如果稍微有不開心的時候就會出現強烈的情緒波動,嚴重的時候甚至會有攻擊行為,摔玩具,打別人,大喊大哭等等。

幼兒階段的家長在看到孩子出現這樣的情緒波動行為之後,都會很驚訝和擔心,怕孩子今後脾氣不好或者是擔心他們這種行為持續到長大之後,動不動就打人可怎麼辦。

面對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到底應該怎麼教育呢?

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一般都在三歲之後,尤其是上了幼兒園的小孩子,和同齡人待在一起,經常會出現衝突,攻擊性表現為打架,搶東西,破壞慾強,家長在面對孩子這樣的行為,一般都會批評教育,可是說過的話根本就沒有用,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基本是沒有效果的。

兒童的攻擊行為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兩個時間段

3-6歲是第一階段,10-11歲第二階段,相對於女孩來說,男孩的攻擊行為更多更明顯,女孩由於身體劣勢,更喜歡用語言進行攻擊,而男孩則是直接上手打架。

"

孩子的情緒總是不穩定的,年齡越小的孩子經常說哭就哭說笑就笑,如果稍微有不開心的時候就會出現強烈的情緒波動,嚴重的時候甚至會有攻擊行為,摔玩具,打別人,大喊大哭等等。

幼兒階段的家長在看到孩子出現這樣的情緒波動行為之後,都會很驚訝和擔心,怕孩子今後脾氣不好或者是擔心他們這種行為持續到長大之後,動不動就打人可怎麼辦。

面對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到底應該怎麼教育呢?

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一般都在三歲之後,尤其是上了幼兒園的小孩子,和同齡人待在一起,經常會出現衝突,攻擊性表現為打架,搶東西,破壞慾強,家長在面對孩子這樣的行為,一般都會批評教育,可是說過的話根本就沒有用,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基本是沒有效果的。

兒童的攻擊行為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兩個時間段

3-6歲是第一階段,10-11歲第二階段,相對於女孩來說,男孩的攻擊行為更多更明顯,女孩由於身體劣勢,更喜歡用語言進行攻擊,而男孩則是直接上手打架。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如何教孩子把握好勝心

2. 兒童時期攻擊行為

慾望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孩子會因為不滿而出現攻擊行為,又或者是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他們會故意使用誇張的攻擊行為來表現自己,又或者是孩子內心情緒需要發洩,比如說沮喪焦慮,需要用攻擊行為進行發洩,還有一種最常見的就是佔有慾,他們會用攻擊行為來搶奪東西。又或者是孩子有很強的好勝心,一旦輸了就會用攻擊行為來表達自己不開心。

大多數孩子都是因為想要一個東西和別人搶,又或者是很生氣出手打人。其實很多孩子在這個階段的攻擊行為都有明顯的特點,他們的攻擊不是為了傷害別人,只是把攻擊作為一種手段或者方法來發洩內心的不滿。

英國著名學者溫尼科特提出這樣一個概念“原初攻擊性”的概念,他說這樣的攻擊性沒有什麼破壞性,它是一種很重要的發展型力量,攻擊性正常發展其實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所以家長在面對孩子出現攻擊性的時候,用包容和理解的態度進行引導,讓孩子將攻擊性轉為正常形式的表達,讓他們在安全穩定的環境中將情緒用正確的方式進行釋放。

攻擊性可以轉化為動力和活力,但是如果孩子的攻擊性沒有進行很好的引導,又或者是在不夠好的環境中,慢慢就會變成暴力和破壞。

幼兒時期出現攻擊性是正常現象,並且幼兒的攻擊行為是沒有敵意的,更多是為了表達需求,攻擊性需要被父母理解和引導,對待孩子出現攻擊性之後,家長不要以暴制暴,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學習能力都很強,他們會模仿父母的方式對待同齡人。

"

孩子的情緒總是不穩定的,年齡越小的孩子經常說哭就哭說笑就笑,如果稍微有不開心的時候就會出現強烈的情緒波動,嚴重的時候甚至會有攻擊行為,摔玩具,打別人,大喊大哭等等。

幼兒階段的家長在看到孩子出現這樣的情緒波動行為之後,都會很驚訝和擔心,怕孩子今後脾氣不好或者是擔心他們這種行為持續到長大之後,動不動就打人可怎麼辦。

面對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到底應該怎麼教育呢?

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一般都在三歲之後,尤其是上了幼兒園的小孩子,和同齡人待在一起,經常會出現衝突,攻擊性表現為打架,搶東西,破壞慾強,家長在面對孩子這樣的行為,一般都會批評教育,可是說過的話根本就沒有用,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基本是沒有效果的。

兒童的攻擊行為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兩個時間段

3-6歲是第一階段,10-11歲第二階段,相對於女孩來說,男孩的攻擊行為更多更明顯,女孩由於身體劣勢,更喜歡用語言進行攻擊,而男孩則是直接上手打架。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如何教孩子把握好勝心

2. 兒童時期攻擊行為

慾望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孩子會因為不滿而出現攻擊行為,又或者是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他們會故意使用誇張的攻擊行為來表現自己,又或者是孩子內心情緒需要發洩,比如說沮喪焦慮,需要用攻擊行為進行發洩,還有一種最常見的就是佔有慾,他們會用攻擊行為來搶奪東西。又或者是孩子有很強的好勝心,一旦輸了就會用攻擊行為來表達自己不開心。

大多數孩子都是因為想要一個東西和別人搶,又或者是很生氣出手打人。其實很多孩子在這個階段的攻擊行為都有明顯的特點,他們的攻擊不是為了傷害別人,只是把攻擊作為一種手段或者方法來發洩內心的不滿。

英國著名學者溫尼科特提出這樣一個概念“原初攻擊性”的概念,他說這樣的攻擊性沒有什麼破壞性,它是一種很重要的發展型力量,攻擊性正常發展其實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所以家長在面對孩子出現攻擊性的時候,用包容和理解的態度進行引導,讓孩子將攻擊性轉為正常形式的表達,讓他們在安全穩定的環境中將情緒用正確的方式進行釋放。

攻擊性可以轉化為動力和活力,但是如果孩子的攻擊性沒有進行很好的引導,又或者是在不夠好的環境中,慢慢就會變成暴力和破壞。

幼兒時期出現攻擊性是正常現象,並且幼兒的攻擊行為是沒有敵意的,更多是為了表達需求,攻擊性需要被父母理解和引導,對待孩子出現攻擊性之後,家長不要以暴制暴,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學習能力都很強,他們會模仿父母的方式對待同齡人。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如何教孩子把握好勝心

因為家長用打人來解決問題,孩子就會認為打人就是出了問題之後最直接的方法,最終孩子會認為暴力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發洩一切情緒。

或者是家長用暴力的方式徹底制服了孩子,讓孩子變成一個沒有主見不敢反抗,即使今後走入校園走出家庭,孩子也畏畏縮縮謹小慎微。這些都不是家長想要看到的結果,我們想要的孩子是有自信,積極樂觀,遇事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來解決問題的孩子。

家長要從孩子攻擊性行為的背後去了解他們真正想要什麼,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比如說孩子搶別人手裡的東西,如果家長在場,先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

過去先問問孩子為什麼搶玩具,孩子一般都會說“我也想要那個”。然後父母就可以和孩子說“你想要可以,但是不能用搶的,問問別人願不願意給你玩,如果不願意也沒關係,等他不玩了你再玩,或者告訴媽媽咱們去買一個。”總而言之要告訴孩子,搶是不對的,但是也要告訴孩子遇到這種事情應該怎麼解決。當孩子知道了有更好的方式能夠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們就不會用搶或者暴力的行為去解決。

不僅要讓孩子知道有更好的方法,還要讓他們知道攻擊是不對的,情緒需要控制,衝動也要剋制,如果孩子總是隨心所欲的用打人的方式處理問題,那就說明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夠到位,又或者是給孩子的行為規範不夠嚴格。

"

孩子的情緒總是不穩定的,年齡越小的孩子經常說哭就哭說笑就笑,如果稍微有不開心的時候就會出現強烈的情緒波動,嚴重的時候甚至會有攻擊行為,摔玩具,打別人,大喊大哭等等。

幼兒階段的家長在看到孩子出現這樣的情緒波動行為之後,都會很驚訝和擔心,怕孩子今後脾氣不好或者是擔心他們這種行為持續到長大之後,動不動就打人可怎麼辦。

面對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到底應該怎麼教育呢?

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一般都在三歲之後,尤其是上了幼兒園的小孩子,和同齡人待在一起,經常會出現衝突,攻擊性表現為打架,搶東西,破壞慾強,家長在面對孩子這樣的行為,一般都會批評教育,可是說過的話根本就沒有用,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基本是沒有效果的。

兒童的攻擊行為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兩個時間段

3-6歲是第一階段,10-11歲第二階段,相對於女孩來說,男孩的攻擊行為更多更明顯,女孩由於身體劣勢,更喜歡用語言進行攻擊,而男孩則是直接上手打架。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如何教孩子把握好勝心

2. 兒童時期攻擊行為

慾望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孩子會因為不滿而出現攻擊行為,又或者是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他們會故意使用誇張的攻擊行為來表現自己,又或者是孩子內心情緒需要發洩,比如說沮喪焦慮,需要用攻擊行為進行發洩,還有一種最常見的就是佔有慾,他們會用攻擊行為來搶奪東西。又或者是孩子有很強的好勝心,一旦輸了就會用攻擊行為來表達自己不開心。

大多數孩子都是因為想要一個東西和別人搶,又或者是很生氣出手打人。其實很多孩子在這個階段的攻擊行為都有明顯的特點,他們的攻擊不是為了傷害別人,只是把攻擊作為一種手段或者方法來發洩內心的不滿。

英國著名學者溫尼科特提出這樣一個概念“原初攻擊性”的概念,他說這樣的攻擊性沒有什麼破壞性,它是一種很重要的發展型力量,攻擊性正常發展其實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所以家長在面對孩子出現攻擊性的時候,用包容和理解的態度進行引導,讓孩子將攻擊性轉為正常形式的表達,讓他們在安全穩定的環境中將情緒用正確的方式進行釋放。

攻擊性可以轉化為動力和活力,但是如果孩子的攻擊性沒有進行很好的引導,又或者是在不夠好的環境中,慢慢就會變成暴力和破壞。

幼兒時期出現攻擊性是正常現象,並且幼兒的攻擊行為是沒有敵意的,更多是為了表達需求,攻擊性需要被父母理解和引導,對待孩子出現攻擊性之後,家長不要以暴制暴,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學習能力都很強,他們會模仿父母的方式對待同齡人。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如何教孩子把握好勝心

因為家長用打人來解決問題,孩子就會認為打人就是出了問題之後最直接的方法,最終孩子會認為暴力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發洩一切情緒。

或者是家長用暴力的方式徹底制服了孩子,讓孩子變成一個沒有主見不敢反抗,即使今後走入校園走出家庭,孩子也畏畏縮縮謹小慎微。這些都不是家長想要看到的結果,我們想要的孩子是有自信,積極樂觀,遇事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來解決問題的孩子。

家長要從孩子攻擊性行為的背後去了解他們真正想要什麼,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比如說孩子搶別人手裡的東西,如果家長在場,先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

過去先問問孩子為什麼搶玩具,孩子一般都會說“我也想要那個”。然後父母就可以和孩子說“你想要可以,但是不能用搶的,問問別人願不願意給你玩,如果不願意也沒關係,等他不玩了你再玩,或者告訴媽媽咱們去買一個。”總而言之要告訴孩子,搶是不對的,但是也要告訴孩子遇到這種事情應該怎麼解決。當孩子知道了有更好的方式能夠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們就不會用搶或者暴力的行為去解決。

不僅要讓孩子知道有更好的方法,還要讓他們知道攻擊是不對的,情緒需要控制,衝動也要剋制,如果孩子總是隨心所欲的用打人的方式處理問題,那就說明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夠到位,又或者是給孩子的行為規範不夠嚴格。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如何教孩子把握好勝心

如果從一開始就沒有對孩子的攻擊進行限制,攻擊性就會發展成孩子穩定的性格特徵,在長時間的研究裡發現,攻擊性很強的7歲孩子,在他們30歲以後仍然會用暴力解決問題,表現出各種暴力傾向,如果孩子習慣用攻擊解決問題,家長要特別注意,糾正他們的行為,不能任其發展。

要明確的告訴孩子,用暴力手段是不對的,可以用非暴力手段去懲罰和制止孩子,比如在家裡設計一個懲罰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就要到毯子上去,不可以做任何自由的活動也不要說話,如果孩子哭鬧,也不要管,只要不出毯子他做什麼家長都要無視。

因為懲罰時間只能待在毯子上哪裡也不能去,等孩子情緒穩定了,家長要告訴孩子剛才哪裡做錯了,應該怎麼做,最後抱抱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自己的。如果孩子做得好也要表揚和鼓勵,希望每一個調皮的孩子都能有更加包容的家庭環境,正確的引導方式來讓他們攻擊性行為減輕。

還有的孩子出現攻擊性為可能是因為自己在玩遊戲中輸掉了,所以很不開心,想要發洩,於是就會摔打玩具,好勝心是一把雙刃劍,沒有人會喜歡輸,但是輸了之後怎麼表現是可以自己控制的。

"

孩子的情緒總是不穩定的,年齡越小的孩子經常說哭就哭說笑就笑,如果稍微有不開心的時候就會出現強烈的情緒波動,嚴重的時候甚至會有攻擊行為,摔玩具,打別人,大喊大哭等等。

幼兒階段的家長在看到孩子出現這樣的情緒波動行為之後,都會很驚訝和擔心,怕孩子今後脾氣不好或者是擔心他們這種行為持續到長大之後,動不動就打人可怎麼辦。

面對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到底應該怎麼教育呢?

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一般都在三歲之後,尤其是上了幼兒園的小孩子,和同齡人待在一起,經常會出現衝突,攻擊性表現為打架,搶東西,破壞慾強,家長在面對孩子這樣的行為,一般都會批評教育,可是說過的話根本就沒有用,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基本是沒有效果的。

兒童的攻擊行為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兩個時間段

3-6歲是第一階段,10-11歲第二階段,相對於女孩來說,男孩的攻擊行為更多更明顯,女孩由於身體劣勢,更喜歡用語言進行攻擊,而男孩則是直接上手打架。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如何教孩子把握好勝心

2. 兒童時期攻擊行為

慾望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孩子會因為不滿而出現攻擊行為,又或者是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他們會故意使用誇張的攻擊行為來表現自己,又或者是孩子內心情緒需要發洩,比如說沮喪焦慮,需要用攻擊行為進行發洩,還有一種最常見的就是佔有慾,他們會用攻擊行為來搶奪東西。又或者是孩子有很強的好勝心,一旦輸了就會用攻擊行為來表達自己不開心。

大多數孩子都是因為想要一個東西和別人搶,又或者是很生氣出手打人。其實很多孩子在這個階段的攻擊行為都有明顯的特點,他們的攻擊不是為了傷害別人,只是把攻擊作為一種手段或者方法來發洩內心的不滿。

英國著名學者溫尼科特提出這樣一個概念“原初攻擊性”的概念,他說這樣的攻擊性沒有什麼破壞性,它是一種很重要的發展型力量,攻擊性正常發展其實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所以家長在面對孩子出現攻擊性的時候,用包容和理解的態度進行引導,讓孩子將攻擊性轉為正常形式的表達,讓他們在安全穩定的環境中將情緒用正確的方式進行釋放。

攻擊性可以轉化為動力和活力,但是如果孩子的攻擊性沒有進行很好的引導,又或者是在不夠好的環境中,慢慢就會變成暴力和破壞。

幼兒時期出現攻擊性是正常現象,並且幼兒的攻擊行為是沒有敵意的,更多是為了表達需求,攻擊性需要被父母理解和引導,對待孩子出現攻擊性之後,家長不要以暴制暴,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學習能力都很強,他們會模仿父母的方式對待同齡人。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如何教孩子把握好勝心

因為家長用打人來解決問題,孩子就會認為打人就是出了問題之後最直接的方法,最終孩子會認為暴力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發洩一切情緒。

或者是家長用暴力的方式徹底制服了孩子,讓孩子變成一個沒有主見不敢反抗,即使今後走入校園走出家庭,孩子也畏畏縮縮謹小慎微。這些都不是家長想要看到的結果,我們想要的孩子是有自信,積極樂觀,遇事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來解決問題的孩子。

家長要從孩子攻擊性行為的背後去了解他們真正想要什麼,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比如說孩子搶別人手裡的東西,如果家長在場,先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

過去先問問孩子為什麼搶玩具,孩子一般都會說“我也想要那個”。然後父母就可以和孩子說“你想要可以,但是不能用搶的,問問別人願不願意給你玩,如果不願意也沒關係,等他不玩了你再玩,或者告訴媽媽咱們去買一個。”總而言之要告訴孩子,搶是不對的,但是也要告訴孩子遇到這種事情應該怎麼解決。當孩子知道了有更好的方式能夠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們就不會用搶或者暴力的行為去解決。

不僅要讓孩子知道有更好的方法,還要讓他們知道攻擊是不對的,情緒需要控制,衝動也要剋制,如果孩子總是隨心所欲的用打人的方式處理問題,那就說明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夠到位,又或者是給孩子的行為規範不夠嚴格。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如何教孩子把握好勝心

如果從一開始就沒有對孩子的攻擊進行限制,攻擊性就會發展成孩子穩定的性格特徵,在長時間的研究裡發現,攻擊性很強的7歲孩子,在他們30歲以後仍然會用暴力解決問題,表現出各種暴力傾向,如果孩子習慣用攻擊解決問題,家長要特別注意,糾正他們的行為,不能任其發展。

要明確的告訴孩子,用暴力手段是不對的,可以用非暴力手段去懲罰和制止孩子,比如在家裡設計一個懲罰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就要到毯子上去,不可以做任何自由的活動也不要說話,如果孩子哭鬧,也不要管,只要不出毯子他做什麼家長都要無視。

因為懲罰時間只能待在毯子上哪裡也不能去,等孩子情緒穩定了,家長要告訴孩子剛才哪裡做錯了,應該怎麼做,最後抱抱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自己的。如果孩子做得好也要表揚和鼓勵,希望每一個調皮的孩子都能有更加包容的家庭環境,正確的引導方式來讓他們攻擊性行為減輕。

還有的孩子出現攻擊性為可能是因為自己在玩遊戲中輸掉了,所以很不開心,想要發洩,於是就會摔打玩具,好勝心是一把雙刃劍,沒有人會喜歡輸,但是輸了之後怎麼表現是可以自己控制的。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如何教孩子把握好勝心

好勝可以讓孩子更加有鬥志,讓他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更加積極努力,勇往直前,勝利可以讓孩子自信心增強,有勇氣去挑戰未知,嘗試新事物。

但是好勝心會讓孩子更在意結果,輸了會比比人更加沮喪懊惱發脾氣,他們會沉溺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忽略對方和集體,容易沉溺在困境和失敗中,為了贏不擇手段甚至達到情緒失控的狀態。

孩子追求上進,想要第一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家長會擔心孩子太在乎結果,會變得狂妄自大或者是自驕自傲,其實家長不用太過擔心,這只是孩子自我發展的一個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逐漸瞭解自己與別人的差距,逐漸開始有“自知之明”漸漸變得能夠客觀中肯的評價自己。

但是如果孩子過了片面化認知自己的階段,還是執著於勝利這件事,家長就要警惕起來,如果孩子始終不能客觀評價自己,不知道自己在群體中應該處在什麼地位,發展出有積極意義的社會自知之明,這樣今後才能持續進步。而不是活在盲目自我滿足或者是自欺欺人的情境下,才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雖然每個孩子的心智發展水平不同,而社會認知和家庭教育環境有更大的關係,孩子學會能夠客觀評價自己,懂得欣賞別人這樣的情感培養,在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就要開始培養,這個年齡之後孩子的集體活動變多,身邊的同伴也會越來越多, 如果孩子好勝心太強,不能把控自己的好勝慾望,那麼孩子就會變得自私冷漠忽視別人的感受。

"

孩子的情緒總是不穩定的,年齡越小的孩子經常說哭就哭說笑就笑,如果稍微有不開心的時候就會出現強烈的情緒波動,嚴重的時候甚至會有攻擊行為,摔玩具,打別人,大喊大哭等等。

幼兒階段的家長在看到孩子出現這樣的情緒波動行為之後,都會很驚訝和擔心,怕孩子今後脾氣不好或者是擔心他們這種行為持續到長大之後,動不動就打人可怎麼辦。

面對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到底應該怎麼教育呢?

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一般都在三歲之後,尤其是上了幼兒園的小孩子,和同齡人待在一起,經常會出現衝突,攻擊性表現為打架,搶東西,破壞慾強,家長在面對孩子這樣的行為,一般都會批評教育,可是說過的話根本就沒有用,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基本是沒有效果的。

兒童的攻擊行為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兩個時間段

3-6歲是第一階段,10-11歲第二階段,相對於女孩來說,男孩的攻擊行為更多更明顯,女孩由於身體劣勢,更喜歡用語言進行攻擊,而男孩則是直接上手打架。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如何教孩子把握好勝心

2. 兒童時期攻擊行為

慾望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孩子會因為不滿而出現攻擊行為,又或者是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他們會故意使用誇張的攻擊行為來表現自己,又或者是孩子內心情緒需要發洩,比如說沮喪焦慮,需要用攻擊行為進行發洩,還有一種最常見的就是佔有慾,他們會用攻擊行為來搶奪東西。又或者是孩子有很強的好勝心,一旦輸了就會用攻擊行為來表達自己不開心。

大多數孩子都是因為想要一個東西和別人搶,又或者是很生氣出手打人。其實很多孩子在這個階段的攻擊行為都有明顯的特點,他們的攻擊不是為了傷害別人,只是把攻擊作為一種手段或者方法來發洩內心的不滿。

英國著名學者溫尼科特提出這樣一個概念“原初攻擊性”的概念,他說這樣的攻擊性沒有什麼破壞性,它是一種很重要的發展型力量,攻擊性正常發展其實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所以家長在面對孩子出現攻擊性的時候,用包容和理解的態度進行引導,讓孩子將攻擊性轉為正常形式的表達,讓他們在安全穩定的環境中將情緒用正確的方式進行釋放。

攻擊性可以轉化為動力和活力,但是如果孩子的攻擊性沒有進行很好的引導,又或者是在不夠好的環境中,慢慢就會變成暴力和破壞。

幼兒時期出現攻擊性是正常現象,並且幼兒的攻擊行為是沒有敵意的,更多是為了表達需求,攻擊性需要被父母理解和引導,對待孩子出現攻擊性之後,家長不要以暴制暴,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學習能力都很強,他們會模仿父母的方式對待同齡人。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如何教孩子把握好勝心

因為家長用打人來解決問題,孩子就會認為打人就是出了問題之後最直接的方法,最終孩子會認為暴力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發洩一切情緒。

或者是家長用暴力的方式徹底制服了孩子,讓孩子變成一個沒有主見不敢反抗,即使今後走入校園走出家庭,孩子也畏畏縮縮謹小慎微。這些都不是家長想要看到的結果,我們想要的孩子是有自信,積極樂觀,遇事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來解決問題的孩子。

家長要從孩子攻擊性行為的背後去了解他們真正想要什麼,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比如說孩子搶別人手裡的東西,如果家長在場,先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

過去先問問孩子為什麼搶玩具,孩子一般都會說“我也想要那個”。然後父母就可以和孩子說“你想要可以,但是不能用搶的,問問別人願不願意給你玩,如果不願意也沒關係,等他不玩了你再玩,或者告訴媽媽咱們去買一個。”總而言之要告訴孩子,搶是不對的,但是也要告訴孩子遇到這種事情應該怎麼解決。當孩子知道了有更好的方式能夠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們就不會用搶或者暴力的行為去解決。

不僅要讓孩子知道有更好的方法,還要讓他們知道攻擊是不對的,情緒需要控制,衝動也要剋制,如果孩子總是隨心所欲的用打人的方式處理問題,那就說明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夠到位,又或者是給孩子的行為規範不夠嚴格。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如何教孩子把握好勝心

如果從一開始就沒有對孩子的攻擊進行限制,攻擊性就會發展成孩子穩定的性格特徵,在長時間的研究裡發現,攻擊性很強的7歲孩子,在他們30歲以後仍然會用暴力解決問題,表現出各種暴力傾向,如果孩子習慣用攻擊解決問題,家長要特別注意,糾正他們的行為,不能任其發展。

要明確的告訴孩子,用暴力手段是不對的,可以用非暴力手段去懲罰和制止孩子,比如在家裡設計一個懲罰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就要到毯子上去,不可以做任何自由的活動也不要說話,如果孩子哭鬧,也不要管,只要不出毯子他做什麼家長都要無視。

因為懲罰時間只能待在毯子上哪裡也不能去,等孩子情緒穩定了,家長要告訴孩子剛才哪裡做錯了,應該怎麼做,最後抱抱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自己的。如果孩子做得好也要表揚和鼓勵,希望每一個調皮的孩子都能有更加包容的家庭環境,正確的引導方式來讓他們攻擊性行為減輕。

還有的孩子出現攻擊性為可能是因為自己在玩遊戲中輸掉了,所以很不開心,想要發洩,於是就會摔打玩具,好勝心是一把雙刃劍,沒有人會喜歡輸,但是輸了之後怎麼表現是可以自己控制的。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如何教孩子把握好勝心

好勝可以讓孩子更加有鬥志,讓他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更加積極努力,勇往直前,勝利可以讓孩子自信心增強,有勇氣去挑戰未知,嘗試新事物。

但是好勝心會讓孩子更在意結果,輸了會比比人更加沮喪懊惱發脾氣,他們會沉溺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忽略對方和集體,容易沉溺在困境和失敗中,為了贏不擇手段甚至達到情緒失控的狀態。

孩子追求上進,想要第一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家長會擔心孩子太在乎結果,會變得狂妄自大或者是自驕自傲,其實家長不用太過擔心,這只是孩子自我發展的一個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逐漸瞭解自己與別人的差距,逐漸開始有“自知之明”漸漸變得能夠客觀中肯的評價自己。

但是如果孩子過了片面化認知自己的階段,還是執著於勝利這件事,家長就要警惕起來,如果孩子始終不能客觀評價自己,不知道自己在群體中應該處在什麼地位,發展出有積極意義的社會自知之明,這樣今後才能持續進步。而不是活在盲目自我滿足或者是自欺欺人的情境下,才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雖然每個孩子的心智發展水平不同,而社會認知和家庭教育環境有更大的關係,孩子學會能夠客觀評價自己,懂得欣賞別人這樣的情感培養,在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就要開始培養,這個年齡之後孩子的集體活動變多,身邊的同伴也會越來越多, 如果孩子好勝心太強,不能把控自己的好勝慾望,那麼孩子就會變得自私冷漠忽視別人的感受。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如何教孩子把握好勝心

而這個時候的孩子心智也達到了能夠理解父母說的抽象概念,他們會根據環境和條件來增強自控能力,用父母教的方法進行自我控制,也會從其他角度開始思考問題,能夠接受事物的多元性,他們能夠調控自己的情緒,學會在輸了的時候將情緒調控到一般水平,而不是用攻擊來發洩情緒。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握住“好勝心”這把雙刃劍呢?

1. 不刻意壓抑孩子的好勝心

任何時候任何情境下,父母在和孩子進行互動的時候,可以肯定孩子的好勝意識,其實很多父母並不能做到這一點,因為有的家長不想要讓孩子變得爭強好勝,想讓孩子變得謙虛一些。

但其實好勝心只是孩子發展的一個階段,也是一種優秀的品質,不能因此而企圖消除孩子的好勝心。

"

孩子的情緒總是不穩定的,年齡越小的孩子經常說哭就哭說笑就笑,如果稍微有不開心的時候就會出現強烈的情緒波動,嚴重的時候甚至會有攻擊行為,摔玩具,打別人,大喊大哭等等。

幼兒階段的家長在看到孩子出現這樣的情緒波動行為之後,都會很驚訝和擔心,怕孩子今後脾氣不好或者是擔心他們這種行為持續到長大之後,動不動就打人可怎麼辦。

面對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到底應該怎麼教育呢?

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一般都在三歲之後,尤其是上了幼兒園的小孩子,和同齡人待在一起,經常會出現衝突,攻擊性表現為打架,搶東西,破壞慾強,家長在面對孩子這樣的行為,一般都會批評教育,可是說過的話根本就沒有用,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基本是沒有效果的。

兒童的攻擊行為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兩個時間段

3-6歲是第一階段,10-11歲第二階段,相對於女孩來說,男孩的攻擊行為更多更明顯,女孩由於身體劣勢,更喜歡用語言進行攻擊,而男孩則是直接上手打架。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如何教孩子把握好勝心

2. 兒童時期攻擊行為

慾望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孩子會因為不滿而出現攻擊行為,又或者是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他們會故意使用誇張的攻擊行為來表現自己,又或者是孩子內心情緒需要發洩,比如說沮喪焦慮,需要用攻擊行為進行發洩,還有一種最常見的就是佔有慾,他們會用攻擊行為來搶奪東西。又或者是孩子有很強的好勝心,一旦輸了就會用攻擊行為來表達自己不開心。

大多數孩子都是因為想要一個東西和別人搶,又或者是很生氣出手打人。其實很多孩子在這個階段的攻擊行為都有明顯的特點,他們的攻擊不是為了傷害別人,只是把攻擊作為一種手段或者方法來發洩內心的不滿。

英國著名學者溫尼科特提出這樣一個概念“原初攻擊性”的概念,他說這樣的攻擊性沒有什麼破壞性,它是一種很重要的發展型力量,攻擊性正常發展其實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所以家長在面對孩子出現攻擊性的時候,用包容和理解的態度進行引導,讓孩子將攻擊性轉為正常形式的表達,讓他們在安全穩定的環境中將情緒用正確的方式進行釋放。

攻擊性可以轉化為動力和活力,但是如果孩子的攻擊性沒有進行很好的引導,又或者是在不夠好的環境中,慢慢就會變成暴力和破壞。

幼兒時期出現攻擊性是正常現象,並且幼兒的攻擊行為是沒有敵意的,更多是為了表達需求,攻擊性需要被父母理解和引導,對待孩子出現攻擊性之後,家長不要以暴制暴,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學習能力都很強,他們會模仿父母的方式對待同齡人。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如何教孩子把握好勝心

因為家長用打人來解決問題,孩子就會認為打人就是出了問題之後最直接的方法,最終孩子會認為暴力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發洩一切情緒。

或者是家長用暴力的方式徹底制服了孩子,讓孩子變成一個沒有主見不敢反抗,即使今後走入校園走出家庭,孩子也畏畏縮縮謹小慎微。這些都不是家長想要看到的結果,我們想要的孩子是有自信,積極樂觀,遇事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來解決問題的孩子。

家長要從孩子攻擊性行為的背後去了解他們真正想要什麼,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比如說孩子搶別人手裡的東西,如果家長在場,先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

過去先問問孩子為什麼搶玩具,孩子一般都會說“我也想要那個”。然後父母就可以和孩子說“你想要可以,但是不能用搶的,問問別人願不願意給你玩,如果不願意也沒關係,等他不玩了你再玩,或者告訴媽媽咱們去買一個。”總而言之要告訴孩子,搶是不對的,但是也要告訴孩子遇到這種事情應該怎麼解決。當孩子知道了有更好的方式能夠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們就不會用搶或者暴力的行為去解決。

不僅要讓孩子知道有更好的方法,還要讓他們知道攻擊是不對的,情緒需要控制,衝動也要剋制,如果孩子總是隨心所欲的用打人的方式處理問題,那就說明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夠到位,又或者是給孩子的行為規範不夠嚴格。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如何教孩子把握好勝心

如果從一開始就沒有對孩子的攻擊進行限制,攻擊性就會發展成孩子穩定的性格特徵,在長時間的研究裡發現,攻擊性很強的7歲孩子,在他們30歲以後仍然會用暴力解決問題,表現出各種暴力傾向,如果孩子習慣用攻擊解決問題,家長要特別注意,糾正他們的行為,不能任其發展。

要明確的告訴孩子,用暴力手段是不對的,可以用非暴力手段去懲罰和制止孩子,比如在家裡設計一個懲罰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就要到毯子上去,不可以做任何自由的活動也不要說話,如果孩子哭鬧,也不要管,只要不出毯子他做什麼家長都要無視。

因為懲罰時間只能待在毯子上哪裡也不能去,等孩子情緒穩定了,家長要告訴孩子剛才哪裡做錯了,應該怎麼做,最後抱抱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自己的。如果孩子做得好也要表揚和鼓勵,希望每一個調皮的孩子都能有更加包容的家庭環境,正確的引導方式來讓他們攻擊性行為減輕。

還有的孩子出現攻擊性為可能是因為自己在玩遊戲中輸掉了,所以很不開心,想要發洩,於是就會摔打玩具,好勝心是一把雙刃劍,沒有人會喜歡輸,但是輸了之後怎麼表現是可以自己控制的。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如何教孩子把握好勝心

好勝可以讓孩子更加有鬥志,讓他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更加積極努力,勇往直前,勝利可以讓孩子自信心增強,有勇氣去挑戰未知,嘗試新事物。

但是好勝心會讓孩子更在意結果,輸了會比比人更加沮喪懊惱發脾氣,他們會沉溺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忽略對方和集體,容易沉溺在困境和失敗中,為了贏不擇手段甚至達到情緒失控的狀態。

孩子追求上進,想要第一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家長會擔心孩子太在乎結果,會變得狂妄自大或者是自驕自傲,其實家長不用太過擔心,這只是孩子自我發展的一個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逐漸瞭解自己與別人的差距,逐漸開始有“自知之明”漸漸變得能夠客觀中肯的評價自己。

但是如果孩子過了片面化認知自己的階段,還是執著於勝利這件事,家長就要警惕起來,如果孩子始終不能客觀評價自己,不知道自己在群體中應該處在什麼地位,發展出有積極意義的社會自知之明,這樣今後才能持續進步。而不是活在盲目自我滿足或者是自欺欺人的情境下,才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雖然每個孩子的心智發展水平不同,而社會認知和家庭教育環境有更大的關係,孩子學會能夠客觀評價自己,懂得欣賞別人這樣的情感培養,在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就要開始培養,這個年齡之後孩子的集體活動變多,身邊的同伴也會越來越多, 如果孩子好勝心太強,不能把控自己的好勝慾望,那麼孩子就會變得自私冷漠忽視別人的感受。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如何教孩子把握好勝心

而這個時候的孩子心智也達到了能夠理解父母說的抽象概念,他們會根據環境和條件來增強自控能力,用父母教的方法進行自我控制,也會從其他角度開始思考問題,能夠接受事物的多元性,他們能夠調控自己的情緒,學會在輸了的時候將情緒調控到一般水平,而不是用攻擊來發洩情緒。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握住“好勝心”這把雙刃劍呢?

1. 不刻意壓抑孩子的好勝心

任何時候任何情境下,父母在和孩子進行互動的時候,可以肯定孩子的好勝意識,其實很多父母並不能做到這一點,因為有的家長不想要讓孩子變得爭強好勝,想讓孩子變得謙虛一些。

但其實好勝心只是孩子發展的一個階段,也是一種優秀的品質,不能因此而企圖消除孩子的好勝心。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如何教孩子把握好勝心

2. 引導孩子走出一時的勝利

如果孩子過度沉迷以往的勝利時,好勝心就容易帶來弊端,讓孩子難以進行新的挑戰,而是對過往念念不忘,所以父母要經常引導孩子,讓他們趕快把目光集中到下一個目標上,而不是對過往的勝利念念不忘。

告訴孩子勝利是為了攀向下一個目標勝利的基石,而不是障礙。

3. 和孩子討論好勝心

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一天天在增強,喜歡和家長講道理,父母要抱著平等開放的心態和孩子進行談話,和他們分析好勝心帶來的利弊,學會理性的正確看待。

如果孩子語言能力表達有限,家長可以慢慢表述,讓孩子只是表達認可和否定就行。家長不用擔心孩子理解能力不夠,有意識的和孩子談論這些話題,他們慢慢就能夠理解了。

孩子有時候對問題的思考程度並不亞於成年人,大人總是會低估孩子的思維方式。只要記住,要讓孩子知道好勝心的兩面性越早越好。

4. 學會接受失敗

生活中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沒有人是從頭到尾都能一直勝利的,有高峰就有低谷,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敗的時候喪失鬥志,要讓孩子學會享受成功帶來的喜悅,也要能夠忍受失敗帶來的失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