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11年後,唯一倖存班級的學生過得如何,他們告訴我們什麼

不完美媽媽 汶川 北川 四川 指尖教育帝國 2019-05-14

11年前的今天,汶川“5.12大地震”,讓曾經的老北川瞬間支離破碎,成千上萬的人在這場災難中失去了最親的人,但其中最幸運的當屬當時四川北川中學初三(四)班,全班37名同學因為在操場上上體育課,而成為唯一倖免於難的班級。

如今11年過去了,不相干的人們或許已將那場災難淡忘,而汶川的人們卻從不願意主動提起更不能忘記。

陸春橋,當時北川中學唯一倖存班的文藝委員,大學學了攝影專業,於是在2015年開始,歷經三年時間,找到當年一起經歷生死的同學們,記錄下他們震後的生活和心靈成長曆程,記錄片名為《初三四班·後來的我們》。

汶川地震11年後,唯一倖存班級的學生過得如何,他們告訴我們什麼

這部紀錄片其實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汶川地震改變了所有幸存人們的心態,面對那麼多人的生命消失,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他們都刻骨地明白了一個道理:除了生命,一切都是身外之物。

記錄片陸春橋說,高中期間,沒有太多人去關心他們的學習和成績,父母也不會要求他們必須考多少,每天上完課也沒有作業。大家在乎的是孩子能不能身心健康的活下去,活著才有希望。而身心健康的活著,比學習成績要重要得多。

初三四班的母志雪和劉陽,兩個人都在這場災難中失去了父親,母志雪當年上完高中,考上了一所專科院校的土木工程專業,畢業找到了一份平凡的工作,現在已有男友正在籌備婚禮,提到父親,他多麼希望父親能活過來哪怕一天,為了讓他看看,自己的女兒和母親也過得挺好的。對於血脈相連的親人而言,沒有比能讓對方心安更欣慰的了。

汶川地震11年後,唯一倖存班級的學生過得如何,他們告訴我們什麼

而劉陽,這個大男孩,面對父親的去世,選擇放棄學業,分擔母親的負擔,他用兩個月時間學會了開挖掘機,心裡只有一個信念,自己要馬上掙錢,掙三千的話,就有一千可以給母親花。現在很多青少年,生活越優越,索取越多,“啃老族”“巨嬰族”們真該來看看這個記錄片,感悟一下什麼叫擔當,什麼叫責任,什麼叫努力。那些經歷過苦難的人都可以如此努力,都沒有抱怨過生活的不公,沒有嫌棄過生活的苦和累,他們真正明白:活著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要開心去活,而日子過得是否美好開心,真的跟掙錢多少,從事什麼工作沒有多大的關係。這才是一種生命深處的徹悟。

比劉陽生活更艱難的是何林燭,他白天打一份工,晚上又打一份工,剛開始在KTV做服務員的時候,凌晨一兩點下班,早上八九點就被餓醒,但是卻捨不得花錢買早餐,因為他的父母給不了他太多東西,裝修房子也好,結婚也好,完全要靠自己辛苦攢錢來做。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普遍的勞動者,他對生活的總體感覺是知足,結婚生子後,他搬回北川,選擇和自己父母在一起相濡以沫的生活,他說,沒有比跟自己的小家庭,跟父母在一起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走完這一生更值得滿足的了。

汶川地震11年後,唯一倖存班級的學生過得如何,他們告訴我們什麼

今天是母親節,也是汶川地震11年的紀念日,汶川當年一些倖存的孩子說:“今天是母親節,也是我母親的忌日。”這句話足以讓人淚流滿面,生活艱難嗎?當有些人守著為自己提供優越生活的父母,說活得沒有意義時,當一些青少年,遇到一點挫折就離家出走,甚至結束生命時,當有些人因為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一些成就或金錢而悲憤失意時……你可想過,在任何苦難面前支撐人們活下去的是愛和擔當,而生命本身本不需要太多的東西來裝飾,而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足以令我們快樂、滿足。因為生活中除了生命本身,其它一切都是過眼煙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