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11歲女兒嫁人,12歲兒子用來打工,這對父母最終被兒子起訴: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把11歲女兒嫁人,12歲兒子用來打工,這對父母最終被兒子起訴: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教育》特約作者朱麗葉的小情緒

沒有愛的家,是廢墟

龍應臺說:“當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時,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但是,在一個12歲男孩心裡,家對他而言,並不是可以後退避風的港灣,而是一個血汗工廠。

獲得第71屆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獎和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影片中,12歲的男孩Zain控告他的親生父母,理由是:他們給了他生命,卻不曾給他家。

把11歲女兒嫁人,12歲兒子用來打工,這對父母最終被兒子起訴: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Zain的父母沒有工作,即使日子過得艱難窒息,仍不停地生下一個又一個孩子。他們從不曾擔起父母的責任,甚至不記得孩子的年齡和出生日期。

Zain12歲的年齡,是醫生檢查他的牙齒後推斷出來的。

家中沒有一個孩子是以愛之名誕生的,他們不過是父母用來謀生獲利的工具。

12歲的大兒子用來打工補貼家用,11歲的二女兒用來嫁人換取房租。父母無暇顧及其他還是嬰兒的孩子,用鐵鏈將他們拴起,以防他們亂爬亂跑。

未成年的妹妹懷孕大出血,因為是黑戶,沒有合法身份,她死在了醫院門口。即便如此,母親仍然再次懷上孩子,這讓Zain感到絕望,他希望阻止父母繼續孕育出新的“工具”。

在法庭上,他說: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我只記得暴力、侮辱和毆打。

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

我以為我們能活得體面,能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

把11歲女兒嫁人,12歲兒子用來打工,這對父母最終被兒子起訴: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Zain痛苦地對母親說:“你懷的孩子,將來會和我一樣。”

只有生育沒有愛的家無異於謀殺現場

曾經,我們以為,父母賜予我們生命,是最珍貴的禮物。

可是,若沒有愛的支撐,生命的延續與繁衍,又有什麼意義?

沒有愛,那個被稱為“家”的居所,只是一片廢墟。

失去家的痛,是孩子一生的傷

伊阪幸太郎有一句被廣泛引用的名言: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有一些父母,根本沒有資格做父母,他們的所作作為,正在毀滅孩子對未來的希望,和對愛的信仰。

最近,我被一則視頻深深刺痛:

浙江金華一名男子將8歲的兒子留在洗浴中心長達44天。洗浴中心聯繫不上孩子父親,無奈只得報警求助。

視頻中,小男孩乖乖地坐在地上,不哭也不鬧,警察詢問時,始終低垂著頭,不時抹一把淚。

把11歲女兒嫁人,12歲兒子用來打工,這對父母最終被兒子起訴: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原來,男孩父母離異,他被判給父親。但父親在酒吧工作,聲稱不便照顧,便將孩子丟在了洗浴中心。

在這杳無音訊的一個半月裡,孩子雖然知道父親的住址,卻不敢回家。

當警察提出帶他去找媽媽,男孩垂下頭,默默擦去眼角的淚。

天地廣闊,雙親健在,但不知何處是家?

本是在父母身邊撒歡鬧騰的年紀,卻被遺棄在家門之外,靠著他人的可憐與施捨,懷揣著恐懼與不安,痛苦度日。

這個年幼的孩子,是否曾在黑夜裡無數次地問自己:他們為什麼要生我?我的出生是不是一個錯?

在孩子眼中,父母是他的全世界,是他的家。

當父母將他拋下,當親情的冷漠和人性的涼薄,將他逼出家門,蜷縮在陰暗角落時,這種痛徹骨髓的驚懼,會伴隨他的一生,令他難以找到幸福的方向。

情感專欄作家劉娜曾說:童年之所以會影響人的一生,在於孩提時的經歷,決定了一個人看待自我和世界的眼光。

孩子們會懷疑是因為自己的錯,才失去了家。“我並非一個應該存在的人”,他們困在這樣的自我認知中,無力掙扎。

孩子對人世的絕望,是父母刻下的傷。

被遺棄的孩子,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缺失的家

黃秋生,給人的印象總是“暴戾、邪氣”。

他是私生子,父親在他4歲時拋棄了他和母親,此後母親曾一度精神不振,甚至給還是幼兒的黃秋生餵食洗衣粉,企圖先殺了兒子再自殺。

黃秋生的童年過得極為艱難,生活困窘、顛沛流離,常因為“混血兒”、“沒有爸爸”而被欺凌排擠。由此,他學會了打架,對世人做出不好惹的樣子,將暴力當成自己的保護色。

黃秋生說:“我常常很不開心,覺得自己是垃圾”,更甚至自嘲,“單親家庭,被父親遺棄,中英混血,家裡還好窮。哇,好精彩呀,我就差是個同性戀了。”

走過人生的大半程,獲獎無數的他很少真正快樂。

即使已屆知天命的年齡,他仍然放不下過往,通過Facebook公開尋親。在BBC的報道和幫助下,終於找到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

把11歲女兒嫁人,12歲兒子用來打工,這對父母最終被兒子起訴: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當他終於與血脈至親團聚,這個放浪桀驁的男人,像個孩子一樣開心。他滿心喜悅地說:“我爸爸曾在信裡說,如果我是一個good boy,他就會幫我搞定所有的事。我想他一定覺得我現在是good boy了吧,所以就把兩個哥哥給我送來了。”

童年的經歷好比智齒,不致命,但會一直尖銳地痛。

小時候被欠下的那份親人的擁抱和家的溫暖,就像在心底挖了個缺口,需得耗費一生的時光,去治癒整個童年的傷。

即使黃秋生已成為影帝,但在他的心中,只有童年時代那個孤獨自卑的孩子,得到了家人的愛與認同,他才能獲得與世界、與自己和解的力量,才能繼續行走未來的人生。

每一個被遺棄的孩子,都在竭力追逐缺失的家。

有愛才有家

黃磊說:“真正的教育是用愛賦予孩子一個不孤單的童年,再優秀的教育方法也抵不過給孩子一個溫暖幸福的家庭。

孩子們要的不多,只要有愛就夠了。

有一位叫張慶雲的女司機,每天帶著女兒跑貨車。從卡車裡看世界和從自家陽臺上看世界,對孩子來說並沒有本質的不同,只要身後是媽媽溫暖的懷抱。

當他終於與血脈至親團聚,這個放浪桀驁的男人,像個孩子一樣開心。他滿心喜悅地說:“我爸爸曾在信裡說,如果我是一個good boy,他就會幫我搞定所有的事。我想他一定覺得我現在是good boy了吧,所以就把兩個哥哥給我送來了。”

童年的經歷好比智齒,不致命,但會一直尖銳地痛。

小時候被欠下的那份親人的擁抱和家的溫暖,就像在心底挖了個缺口,需得耗費一生的時光,去治癒整個童年的傷。

即使黃秋生已成為影帝,但在他的心中,只有童年時代那個孤獨自卑的孩子,得到了家人的愛與認同,他才能獲得與世界、與自己和解的力量,才能繼續行走未來的人生。

每一個被遺棄的孩子,都在竭力追逐缺失的家。

有愛才有家

黃磊說:“真正的教育是用愛賦予孩子一個不孤單的童年,再優秀的教育方法也抵不過給孩子一個溫暖幸福的家庭。

孩子們要的不多,只要有愛就夠了。

有一位叫張慶雲的女司機,每天帶著女兒跑貨車。從卡車裡看世界和從自家陽臺上看世界,對孩子來說並沒有本質的不同,只要身後是媽媽溫暖的懷抱。

把11歲女兒嫁人,12歲兒子用來打工,這對父母最終被兒子起訴: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浙江一位叫李幫勇的外賣小哥,每天抱著不滿3歲的女兒送外賣。兩年多來,一輛電動車、一張安全椅,還有爸爸受過傷的臂膀,就是女孩的家。

把11歲女兒嫁人,12歲兒子用來打工,這對父母最終被兒子起訴: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日本一位36歲的攝影師幡野廣志,罹患癌症。在生命的最後旅程裡,他用相機記錄下兒子的喜怒哀樂,他說這是留給兒子“最後的禮物”。

他希望在他離開人世後,兒子看到這些照片,仍能感受到父親對自己的愛和陪伴。

把11歲女兒嫁人,12歲兒子用來打工,這對父母最終被兒子起訴: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即使生命終結,只要愛一直在,家就不會散。

孩子出生前,在天上挑選父母,將他們來到人世間的命運託付給了我們。

他們所求的,並非華服豪宅,而是一個溫暖的懷抱,那是他們的家。

既然與他血肉相依,何不一起以愛築家,讓他能在未來帶著從容自信離開,走向屬於他的山高水長。

憐他、愛他、懂他、惜他,妥善安放他的幼年,珍藏他的快樂,才能免他未來驚苦、四下流離。

何以為家,唯有愛與責任,唯有心安之處。

本文作者:朱麗葉的小情緒,願與你一起看這個璀璨的時代,用清澈文字與歲月交談。《教育》特約作者。個人公眾號:朱麗葉的小情緒(ph-juliet)。

注:本文所有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即使生命終結,只要愛一直在,家就不會散。

孩子出生前,在天上挑選父母,將他們來到人世間的命運託付給了我們。

他們所求的,並非華服豪宅,而是一個溫暖的懷抱,那是他們的家。

既然與他血肉相依,何不一起以愛築家,讓他能在未來帶著從容自信離開,走向屬於他的山高水長。

憐他、愛他、懂他、惜他,妥善安放他的幼年,珍藏他的快樂,才能免他未來驚苦、四下流離。

何以為家,唯有愛與責任,唯有心安之處。

本文作者:朱麗葉的小情緒,願與你一起看這個璀璨的時代,用清澈文字與歲月交談。《教育》特約作者。個人公眾號:朱麗葉的小情緒(ph-juliet)。

注:本文所有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把11歲女兒嫁人,12歲兒子用來打工,這對父母最終被兒子起訴:生而不養,何以為家?把11歲女兒嫁人,12歲兒子用來打工,這對父母最終被兒子起訴:生而不養,何以為家?把11歲女兒嫁人,12歲兒子用來打工,這對父母最終被兒子起訴: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