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作業、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霸道的名校'

不完美媽媽 交通 春節家書 經濟 法國 五好導學 2019-08-12
"

教育的問題都在教育之外。所有“弒師案”的背後都有一個繞不開的死結:目的功利化、手段高壓化的教育生態

這個畸形的教育生態可以用“劇場效應”來分析。

什麼是“劇場效應”?

劇場效應最早是由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一個劇場,大家都在看戲。每個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員的演出。忽然,有一個觀眾站起來看戲(可能是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為身高較矮),周圍的人勸他坐下,他置若罔聞,求助劇場管理員,管理員卻不在崗位。於是,周圍的人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來看戲。最後全場的觀眾都從坐著看戲變成了站著看戲。

有什麼區別嗎?

先站起來看戲的人在短時間內看的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來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來幾乎相同。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著看戲,所有人都更累了。更悲劇的是,雖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會有任何人選擇坐下來看戲。因為,誰選擇坐下來,誰就啥也看不到。結果,破壞秩序的人沒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則是受害者。表面上,要怪那個破壞秩序——先站起來的觀眾,是他,首先破壞了秩序。實際上,真正的責任人,應該是劇場的管理員,畢竟,他是秩序維護者。

“劇場效應”似乎正是對很多地區和學校教學現狀的真實寫照

“劇場效應”之不斷延長的學習時間

學生每天應該有多少學習時間?國家有規定,學生生理也有規律,然而,“劇場效應”卻一再突破國家規定和學生健康的底線。

"

教育的問題都在教育之外。所有“弒師案”的背後都有一個繞不開的死結:目的功利化、手段高壓化的教育生態

這個畸形的教育生態可以用“劇場效應”來分析。

什麼是“劇場效應”?

劇場效應最早是由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一個劇場,大家都在看戲。每個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員的演出。忽然,有一個觀眾站起來看戲(可能是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為身高較矮),周圍的人勸他坐下,他置若罔聞,求助劇場管理員,管理員卻不在崗位。於是,周圍的人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來看戲。最後全場的觀眾都從坐著看戲變成了站著看戲。

有什麼區別嗎?

先站起來看戲的人在短時間內看的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來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來幾乎相同。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著看戲,所有人都更累了。更悲劇的是,雖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會有任何人選擇坐下來看戲。因為,誰選擇坐下來,誰就啥也看不到。結果,破壞秩序的人沒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則是受害者。表面上,要怪那個破壞秩序——先站起來的觀眾,是他,首先破壞了秩序。實際上,真正的責任人,應該是劇場的管理員,畢竟,他是秩序維護者。

“劇場效應”似乎正是對很多地區和學校教學現狀的真實寫照

“劇場效應”之不斷延長的學習時間

學生每天應該有多少學習時間?國家有規定,學生生理也有規律,然而,“劇場效應”卻一再突破國家規定和學生健康的底線。

瘋狂的作業、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霸道的名校


以某人口大省的高中教育為例,其邏輯演變如下:

  • 第一階段(所有學校按規定上學):所有學校都按國家規定執行,比如一週上五天課,每天上8節課,沒有早晚自習,挺和諧的。
  • 第二階段(個別學校延長學習時間):突然,有個學校改成一週上六天課,每天上10節課,結果取得了較好的辦學成績,贏得了家長的好評和追捧。
  • 第三階段(大部分學校都延長學習時間):於是,其他學校迫於業績考評和家長的壓力,也被迫跟進。一段時間後,學校都成了六天上課制。於是大家的辦學時間達成了新的平衡。
  • 第四階段(學習時間不斷延長):某些學校索性失去下限,改成兩週休息一次,加上早晚自習。更有甚者發展到早上五點起床,晚上十一點才休息。於是,其他學校也被迫跟進。如此愈演愈烈,甚至有的學校一個月才休息半天,儘管駭人聽聞,但比比皆是。

各個學校與原來五天工作制的情況下比較,辦學成績和排序沒有本質變化。不同點是:所有學校、學生、教師都更累了,但得到的仍是原來那個排名而已。只是,誰也不敢再回到五天工作制,誰也不敢退回去了。

而“湖南沅江弒師案”的起因,正是因為班主任老師臨時取消了原本給學生的幾個小時的校外活動時間。而這寶貴的幾小時,是羅某傑一週來唯一一次“放風”機會,本打算去鎮上買點東西的……

“劇場效應”之愈演愈烈的補課

除了學校不斷延長在校學習時間,另一個“幫凶”也上場了:補習班。

"

教育的問題都在教育之外。所有“弒師案”的背後都有一個繞不開的死結:目的功利化、手段高壓化的教育生態

這個畸形的教育生態可以用“劇場效應”來分析。

什麼是“劇場效應”?

劇場效應最早是由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一個劇場,大家都在看戲。每個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員的演出。忽然,有一個觀眾站起來看戲(可能是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為身高較矮),周圍的人勸他坐下,他置若罔聞,求助劇場管理員,管理員卻不在崗位。於是,周圍的人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來看戲。最後全場的觀眾都從坐著看戲變成了站著看戲。

有什麼區別嗎?

先站起來看戲的人在短時間內看的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來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來幾乎相同。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著看戲,所有人都更累了。更悲劇的是,雖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會有任何人選擇坐下來看戲。因為,誰選擇坐下來,誰就啥也看不到。結果,破壞秩序的人沒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則是受害者。表面上,要怪那個破壞秩序——先站起來的觀眾,是他,首先破壞了秩序。實際上,真正的責任人,應該是劇場的管理員,畢竟,他是秩序維護者。

“劇場效應”似乎正是對很多地區和學校教學現狀的真實寫照

“劇場效應”之不斷延長的學習時間

學生每天應該有多少學習時間?國家有規定,學生生理也有規律,然而,“劇場效應”卻一再突破國家規定和學生健康的底線。

瘋狂的作業、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霸道的名校


以某人口大省的高中教育為例,其邏輯演變如下:

  • 第一階段(所有學校按規定上學):所有學校都按國家規定執行,比如一週上五天課,每天上8節課,沒有早晚自習,挺和諧的。
  • 第二階段(個別學校延長學習時間):突然,有個學校改成一週上六天課,每天上10節課,結果取得了較好的辦學成績,贏得了家長的好評和追捧。
  • 第三階段(大部分學校都延長學習時間):於是,其他學校迫於業績考評和家長的壓力,也被迫跟進。一段時間後,學校都成了六天上課制。於是大家的辦學時間達成了新的平衡。
  • 第四階段(學習時間不斷延長):某些學校索性失去下限,改成兩週休息一次,加上早晚自習。更有甚者發展到早上五點起床,晚上十一點才休息。於是,其他學校也被迫跟進。如此愈演愈烈,甚至有的學校一個月才休息半天,儘管駭人聽聞,但比比皆是。

各個學校與原來五天工作制的情況下比較,辦學成績和排序沒有本質變化。不同點是:所有學校、學生、教師都更累了,但得到的仍是原來那個排名而已。只是,誰也不敢再回到五天工作制,誰也不敢退回去了。

而“湖南沅江弒師案”的起因,正是因為班主任老師臨時取消了原本給學生的幾個小時的校外活動時間。而這寶貴的幾小時,是羅某傑一週來唯一一次“放風”機會,本打算去鎮上買點東西的……

“劇場效應”之愈演愈烈的補課

除了學校不斷延長在校學習時間,另一個“幫凶”也上場了:補習班。

瘋狂的作業、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霸道的名校


  • 第一階段(沒有人上補習班):老師和家長們並未特別在意孩子們成績差異,幾乎沒有人會為了提高分數上補習班。回顧上個世紀80年代,那時社會上幾乎沒有補習班這種東西存在。
  • 第二階段(個別人上補習班):突然,有同學利用週末時間補課,上補習班,找一對一的家教,短時間內提升了成績,引發了其他家長的效仿。
  • 第三階段(大部分人上補習班):於是,競爭愈演愈烈,別人上補習班成績提升了,你不上補習班就相對落後。班級裡幾乎所有同學都上了補習班。大家的成績排序又回到了起始狀態。
  • 第四階段(追求名牌補習班和名校老師):上補習班已經不夠給力了,需要上名牌補習班,找名校老師補習。某些“名牌補習班”一位難求,招生甚至比公辦名校還牛氣,放學時常常造成交通擁堵。

怪異的是,如此惡性競相上補習班的結果,得到的是和原來一樣的排序和升學結果。不同點在於:家長們的經濟負擔更沉重了,學生們的少年時光更加悲催了。

如果大家都想通了,都不上補習班,給學生們減負,給家長們鬆綁,不好嗎?但,誰也回不去了!因為誰也不敢也不願先停下來!誰先停下來誰吃虧啊。

“劇場效應”之瘋狂的作業

關於作業的吐槽已經太多太多:陪孩子寫作業成了危險工種、陪寫作業導致家長心肌梗塞、陪孩子寫作業加速現代女性衰老……作業,同樣可以在“劇場效應”中找到答案。

"

教育的問題都在教育之外。所有“弒師案”的背後都有一個繞不開的死結:目的功利化、手段高壓化的教育生態

這個畸形的教育生態可以用“劇場效應”來分析。

什麼是“劇場效應”?

劇場效應最早是由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一個劇場,大家都在看戲。每個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員的演出。忽然,有一個觀眾站起來看戲(可能是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為身高較矮),周圍的人勸他坐下,他置若罔聞,求助劇場管理員,管理員卻不在崗位。於是,周圍的人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來看戲。最後全場的觀眾都從坐著看戲變成了站著看戲。

有什麼區別嗎?

先站起來看戲的人在短時間內看的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來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來幾乎相同。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著看戲,所有人都更累了。更悲劇的是,雖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會有任何人選擇坐下來看戲。因為,誰選擇坐下來,誰就啥也看不到。結果,破壞秩序的人沒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則是受害者。表面上,要怪那個破壞秩序——先站起來的觀眾,是他,首先破壞了秩序。實際上,真正的責任人,應該是劇場的管理員,畢竟,他是秩序維護者。

“劇場效應”似乎正是對很多地區和學校教學現狀的真實寫照

“劇場效應”之不斷延長的學習時間

學生每天應該有多少學習時間?國家有規定,學生生理也有規律,然而,“劇場效應”卻一再突破國家規定和學生健康的底線。

瘋狂的作業、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霸道的名校


以某人口大省的高中教育為例,其邏輯演變如下:

  • 第一階段(所有學校按規定上學):所有學校都按國家規定執行,比如一週上五天課,每天上8節課,沒有早晚自習,挺和諧的。
  • 第二階段(個別學校延長學習時間):突然,有個學校改成一週上六天課,每天上10節課,結果取得了較好的辦學成績,贏得了家長的好評和追捧。
  • 第三階段(大部分學校都延長學習時間):於是,其他學校迫於業績考評和家長的壓力,也被迫跟進。一段時間後,學校都成了六天上課制。於是大家的辦學時間達成了新的平衡。
  • 第四階段(學習時間不斷延長):某些學校索性失去下限,改成兩週休息一次,加上早晚自習。更有甚者發展到早上五點起床,晚上十一點才休息。於是,其他學校也被迫跟進。如此愈演愈烈,甚至有的學校一個月才休息半天,儘管駭人聽聞,但比比皆是。

各個學校與原來五天工作制的情況下比較,辦學成績和排序沒有本質變化。不同點是:所有學校、學生、教師都更累了,但得到的仍是原來那個排名而已。只是,誰也不敢再回到五天工作制,誰也不敢退回去了。

而“湖南沅江弒師案”的起因,正是因為班主任老師臨時取消了原本給學生的幾個小時的校外活動時間。而這寶貴的幾小時,是羅某傑一週來唯一一次“放風”機會,本打算去鎮上買點東西的……

“劇場效應”之愈演愈烈的補課

除了學校不斷延長在校學習時間,另一個“幫凶”也上場了:補習班。

瘋狂的作業、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霸道的名校


  • 第一階段(沒有人上補習班):老師和家長們並未特別在意孩子們成績差異,幾乎沒有人會為了提高分數上補習班。回顧上個世紀80年代,那時社會上幾乎沒有補習班這種東西存在。
  • 第二階段(個別人上補習班):突然,有同學利用週末時間補課,上補習班,找一對一的家教,短時間內提升了成績,引發了其他家長的效仿。
  • 第三階段(大部分人上補習班):於是,競爭愈演愈烈,別人上補習班成績提升了,你不上補習班就相對落後。班級裡幾乎所有同學都上了補習班。大家的成績排序又回到了起始狀態。
  • 第四階段(追求名牌補習班和名校老師):上補習班已經不夠給力了,需要上名牌補習班,找名校老師補習。某些“名牌補習班”一位難求,招生甚至比公辦名校還牛氣,放學時常常造成交通擁堵。

怪異的是,如此惡性競相上補習班的結果,得到的是和原來一樣的排序和升學結果。不同點在於:家長們的經濟負擔更沉重了,學生們的少年時光更加悲催了。

如果大家都想通了,都不上補習班,給學生們減負,給家長們鬆綁,不好嗎?但,誰也回不去了!因為誰也不敢也不願先停下來!誰先停下來誰吃虧啊。

“劇場效應”之瘋狂的作業

關於作業的吐槽已經太多太多:陪孩子寫作業成了危險工種、陪寫作業導致家長心肌梗塞、陪孩子寫作業加速現代女性衰老……作業,同樣可以在“劇場效應”中找到答案。

瘋狂的作業、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霸道的名校


  • 第一階段(作業不多):上世紀80年代,是作業的童年時期,那時科目少,作業也少且簡單,放學也早。完成作業都不是問題,寫完作業還能愉快的玩耍。課餘男生上樹掏鳥窩,下河捉魚鱉,女生跳皮筋,做手工,都是學生時代的常態。
  • 第二階段(作業變多):某些科目或老師增加了作業,這門科目成績立竿見影的提升,迫於考評的壓力,其他科紛紛跟進。
  • 第三階段(作業變態):只增加作業數量已經過時了,作業的種類、形態、難度也與時俱進。除了老師改的作業,還有家長改的作業,除了課內作業,還有課外作業、展示作業、探究作業、網絡教育作業、全程簽字改錯、微信打卡、拍照上傳……
  • 第四階段(作業發瘋):寫作業成了衡量學生學習態度和家長對學校支持力度的最重要維度。不寫作業要罰站,甚至停課,在許多學校已成為常態;監督作業不力的家長被請到學校面談也屢見不鮮。

同樣悲劇的是,當每個學生和每個學校都多寫了這麼多作業後,成績排序並不會有顯著變化。只是,所有的老師、學生、家長都更加疲憊不堪,日益心力交瘁。而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多寫了這麼多作業後,學生們對學習這件事充滿了厭惡,尤為要命的是:誰也停不下來了,誰也不敢少佈置作業,誰也不敢不佈置作業。

"

教育的問題都在教育之外。所有“弒師案”的背後都有一個繞不開的死結:目的功利化、手段高壓化的教育生態

這個畸形的教育生態可以用“劇場效應”來分析。

什麼是“劇場效應”?

劇場效應最早是由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一個劇場,大家都在看戲。每個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員的演出。忽然,有一個觀眾站起來看戲(可能是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為身高較矮),周圍的人勸他坐下,他置若罔聞,求助劇場管理員,管理員卻不在崗位。於是,周圍的人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來看戲。最後全場的觀眾都從坐著看戲變成了站著看戲。

有什麼區別嗎?

先站起來看戲的人在短時間內看的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來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來幾乎相同。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著看戲,所有人都更累了。更悲劇的是,雖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會有任何人選擇坐下來看戲。因為,誰選擇坐下來,誰就啥也看不到。結果,破壞秩序的人沒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則是受害者。表面上,要怪那個破壞秩序——先站起來的觀眾,是他,首先破壞了秩序。實際上,真正的責任人,應該是劇場的管理員,畢竟,他是秩序維護者。

“劇場效應”似乎正是對很多地區和學校教學現狀的真實寫照

“劇場效應”之不斷延長的學習時間

學生每天應該有多少學習時間?國家有規定,學生生理也有規律,然而,“劇場效應”卻一再突破國家規定和學生健康的底線。

瘋狂的作業、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霸道的名校


以某人口大省的高中教育為例,其邏輯演變如下:

  • 第一階段(所有學校按規定上學):所有學校都按國家規定執行,比如一週上五天課,每天上8節課,沒有早晚自習,挺和諧的。
  • 第二階段(個別學校延長學習時間):突然,有個學校改成一週上六天課,每天上10節課,結果取得了較好的辦學成績,贏得了家長的好評和追捧。
  • 第三階段(大部分學校都延長學習時間):於是,其他學校迫於業績考評和家長的壓力,也被迫跟進。一段時間後,學校都成了六天上課制。於是大家的辦學時間達成了新的平衡。
  • 第四階段(學習時間不斷延長):某些學校索性失去下限,改成兩週休息一次,加上早晚自習。更有甚者發展到早上五點起床,晚上十一點才休息。於是,其他學校也被迫跟進。如此愈演愈烈,甚至有的學校一個月才休息半天,儘管駭人聽聞,但比比皆是。

各個學校與原來五天工作制的情況下比較,辦學成績和排序沒有本質變化。不同點是:所有學校、學生、教師都更累了,但得到的仍是原來那個排名而已。只是,誰也不敢再回到五天工作制,誰也不敢退回去了。

而“湖南沅江弒師案”的起因,正是因為班主任老師臨時取消了原本給學生的幾個小時的校外活動時間。而這寶貴的幾小時,是羅某傑一週來唯一一次“放風”機會,本打算去鎮上買點東西的……

“劇場效應”之愈演愈烈的補課

除了學校不斷延長在校學習時間,另一個“幫凶”也上場了:補習班。

瘋狂的作業、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霸道的名校


  • 第一階段(沒有人上補習班):老師和家長們並未特別在意孩子們成績差異,幾乎沒有人會為了提高分數上補習班。回顧上個世紀80年代,那時社會上幾乎沒有補習班這種東西存在。
  • 第二階段(個別人上補習班):突然,有同學利用週末時間補課,上補習班,找一對一的家教,短時間內提升了成績,引發了其他家長的效仿。
  • 第三階段(大部分人上補習班):於是,競爭愈演愈烈,別人上補習班成績提升了,你不上補習班就相對落後。班級裡幾乎所有同學都上了補習班。大家的成績排序又回到了起始狀態。
  • 第四階段(追求名牌補習班和名校老師):上補習班已經不夠給力了,需要上名牌補習班,找名校老師補習。某些“名牌補習班”一位難求,招生甚至比公辦名校還牛氣,放學時常常造成交通擁堵。

怪異的是,如此惡性競相上補習班的結果,得到的是和原來一樣的排序和升學結果。不同點在於:家長們的經濟負擔更沉重了,學生們的少年時光更加悲催了。

如果大家都想通了,都不上補習班,給學生們減負,給家長們鬆綁,不好嗎?但,誰也回不去了!因為誰也不敢也不願先停下來!誰先停下來誰吃虧啊。

“劇場效應”之瘋狂的作業

關於作業的吐槽已經太多太多:陪孩子寫作業成了危險工種、陪寫作業導致家長心肌梗塞、陪孩子寫作業加速現代女性衰老……作業,同樣可以在“劇場效應”中找到答案。

瘋狂的作業、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霸道的名校


  • 第一階段(作業不多):上世紀80年代,是作業的童年時期,那時科目少,作業也少且簡單,放學也早。完成作業都不是問題,寫完作業還能愉快的玩耍。課餘男生上樹掏鳥窩,下河捉魚鱉,女生跳皮筋,做手工,都是學生時代的常態。
  • 第二階段(作業變多):某些科目或老師增加了作業,這門科目成績立竿見影的提升,迫於考評的壓力,其他科紛紛跟進。
  • 第三階段(作業變態):只增加作業數量已經過時了,作業的種類、形態、難度也與時俱進。除了老師改的作業,還有家長改的作業,除了課內作業,還有課外作業、展示作業、探究作業、網絡教育作業、全程簽字改錯、微信打卡、拍照上傳……
  • 第四階段(作業發瘋):寫作業成了衡量學生學習態度和家長對學校支持力度的最重要維度。不寫作業要罰站,甚至停課,在許多學校已成為常態;監督作業不力的家長被請到學校面談也屢見不鮮。

同樣悲劇的是,當每個學生和每個學校都多寫了這麼多作業後,成績排序並不會有顯著變化。只是,所有的老師、學生、家長都更加疲憊不堪,日益心力交瘁。而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多寫了這麼多作業後,學生們對學習這件事充滿了厭惡,尤為要命的是:誰也停不下來了,誰也不敢少佈置作業,誰也不敢不佈置作業。

瘋狂的作業、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霸道的名校

誰是“劇場效應”的受害者?

“劇場效應”覆蓋之下,人人皆是受害者。

除了不斷延長的學習時間、愈演愈烈的補課、瘋狂變態的作業,還有教師評價機制、學生素質評價、課堂生態等等都在“劇場效應”下淪陷了。本應該讀書、思考、討論、滋養靈魂、激發思想、孕育智慧的學校正淪為製造背書機器,批量生產“文盲”,扼殺創造力的地方!

“劇場效應”覆蓋之下,人人皆是受害者。

"

教育的問題都在教育之外。所有“弒師案”的背後都有一個繞不開的死結:目的功利化、手段高壓化的教育生態

這個畸形的教育生態可以用“劇場效應”來分析。

什麼是“劇場效應”?

劇場效應最早是由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一個劇場,大家都在看戲。每個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員的演出。忽然,有一個觀眾站起來看戲(可能是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為身高較矮),周圍的人勸他坐下,他置若罔聞,求助劇場管理員,管理員卻不在崗位。於是,周圍的人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來看戲。最後全場的觀眾都從坐著看戲變成了站著看戲。

有什麼區別嗎?

先站起來看戲的人在短時間內看的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來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來幾乎相同。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著看戲,所有人都更累了。更悲劇的是,雖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會有任何人選擇坐下來看戲。因為,誰選擇坐下來,誰就啥也看不到。結果,破壞秩序的人沒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則是受害者。表面上,要怪那個破壞秩序——先站起來的觀眾,是他,首先破壞了秩序。實際上,真正的責任人,應該是劇場的管理員,畢竟,他是秩序維護者。

“劇場效應”似乎正是對很多地區和學校教學現狀的真實寫照

“劇場效應”之不斷延長的學習時間

學生每天應該有多少學習時間?國家有規定,學生生理也有規律,然而,“劇場效應”卻一再突破國家規定和學生健康的底線。

瘋狂的作業、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霸道的名校


以某人口大省的高中教育為例,其邏輯演變如下:

  • 第一階段(所有學校按規定上學):所有學校都按國家規定執行,比如一週上五天課,每天上8節課,沒有早晚自習,挺和諧的。
  • 第二階段(個別學校延長學習時間):突然,有個學校改成一週上六天課,每天上10節課,結果取得了較好的辦學成績,贏得了家長的好評和追捧。
  • 第三階段(大部分學校都延長學習時間):於是,其他學校迫於業績考評和家長的壓力,也被迫跟進。一段時間後,學校都成了六天上課制。於是大家的辦學時間達成了新的平衡。
  • 第四階段(學習時間不斷延長):某些學校索性失去下限,改成兩週休息一次,加上早晚自習。更有甚者發展到早上五點起床,晚上十一點才休息。於是,其他學校也被迫跟進。如此愈演愈烈,甚至有的學校一個月才休息半天,儘管駭人聽聞,但比比皆是。

各個學校與原來五天工作制的情況下比較,辦學成績和排序沒有本質變化。不同點是:所有學校、學生、教師都更累了,但得到的仍是原來那個排名而已。只是,誰也不敢再回到五天工作制,誰也不敢退回去了。

而“湖南沅江弒師案”的起因,正是因為班主任老師臨時取消了原本給學生的幾個小時的校外活動時間。而這寶貴的幾小時,是羅某傑一週來唯一一次“放風”機會,本打算去鎮上買點東西的……

“劇場效應”之愈演愈烈的補課

除了學校不斷延長在校學習時間,另一個“幫凶”也上場了:補習班。

瘋狂的作業、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霸道的名校


  • 第一階段(沒有人上補習班):老師和家長們並未特別在意孩子們成績差異,幾乎沒有人會為了提高分數上補習班。回顧上個世紀80年代,那時社會上幾乎沒有補習班這種東西存在。
  • 第二階段(個別人上補習班):突然,有同學利用週末時間補課,上補習班,找一對一的家教,短時間內提升了成績,引發了其他家長的效仿。
  • 第三階段(大部分人上補習班):於是,競爭愈演愈烈,別人上補習班成績提升了,你不上補習班就相對落後。班級裡幾乎所有同學都上了補習班。大家的成績排序又回到了起始狀態。
  • 第四階段(追求名牌補習班和名校老師):上補習班已經不夠給力了,需要上名牌補習班,找名校老師補習。某些“名牌補習班”一位難求,招生甚至比公辦名校還牛氣,放學時常常造成交通擁堵。

怪異的是,如此惡性競相上補習班的結果,得到的是和原來一樣的排序和升學結果。不同點在於:家長們的經濟負擔更沉重了,學生們的少年時光更加悲催了。

如果大家都想通了,都不上補習班,給學生們減負,給家長們鬆綁,不好嗎?但,誰也回不去了!因為誰也不敢也不願先停下來!誰先停下來誰吃虧啊。

“劇場效應”之瘋狂的作業

關於作業的吐槽已經太多太多:陪孩子寫作業成了危險工種、陪寫作業導致家長心肌梗塞、陪孩子寫作業加速現代女性衰老……作業,同樣可以在“劇場效應”中找到答案。

瘋狂的作業、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霸道的名校


  • 第一階段(作業不多):上世紀80年代,是作業的童年時期,那時科目少,作業也少且簡單,放學也早。完成作業都不是問題,寫完作業還能愉快的玩耍。課餘男生上樹掏鳥窩,下河捉魚鱉,女生跳皮筋,做手工,都是學生時代的常態。
  • 第二階段(作業變多):某些科目或老師增加了作業,這門科目成績立竿見影的提升,迫於考評的壓力,其他科紛紛跟進。
  • 第三階段(作業變態):只增加作業數量已經過時了,作業的種類、形態、難度也與時俱進。除了老師改的作業,還有家長改的作業,除了課內作業,還有課外作業、展示作業、探究作業、網絡教育作業、全程簽字改錯、微信打卡、拍照上傳……
  • 第四階段(作業發瘋):寫作業成了衡量學生學習態度和家長對學校支持力度的最重要維度。不寫作業要罰站,甚至停課,在許多學校已成為常態;監督作業不力的家長被請到學校面談也屢見不鮮。

同樣悲劇的是,當每個學生和每個學校都多寫了這麼多作業後,成績排序並不會有顯著變化。只是,所有的老師、學生、家長都更加疲憊不堪,日益心力交瘁。而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多寫了這麼多作業後,學生們對學習這件事充滿了厭惡,尤為要命的是:誰也停不下來了,誰也不敢少佈置作業,誰也不敢不佈置作業。

瘋狂的作業、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霸道的名校

誰是“劇場效應”的受害者?

“劇場效應”覆蓋之下,人人皆是受害者。

除了不斷延長的學習時間、愈演愈烈的補課、瘋狂變態的作業,還有教師評價機制、學生素質評價、課堂生態等等都在“劇場效應”下淪陷了。本應該讀書、思考、討論、滋養靈魂、激發思想、孕育智慧的學校正淪為製造背書機器,批量生產“文盲”,扼殺創造力的地方!

“劇場效應”覆蓋之下,人人皆是受害者。

瘋狂的作業、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霸道的名校


學生們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他們本來可以有充足的睡眠,有愉快的遊戲,有郊遊,有閒暇,可以發呆,可以跑步,可以讀書,可以寫詩,可以交友……可如今,他們不得不進行題海戰術,狂上補習班,熬夜。如此辛苦,得到的不過是和原來幾乎一樣的結果。到最後,往往對讀書這件事充滿了厭倦。

家長們也是受害者。錢包被掏空了,身體被榨乾了,親子關係被破壞了。成功者永遠是少數,大多數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希望也陸續破滅。到頭來才發現,所謂的高分並不能帶來傳說中的成功。這又有何意義呢?

老師們也逃不過。法律規定的雙休日和寒暑假,對於中國的高中教師來時,一直是個遙遠的傳說。更為滑稽的是,在付出如此高強度的勞動後,他們終究會發現,自己培養的學生除了獲得幾個分數,在人格、道德、思想等方面幾乎毫無建樹。更可怕的是,逼急了還會向自己動起刀子!

誰製造了“劇場效應”?

是學生嗎?可是努力學習、出人頭地並不是錯啊。

是家長嗎?可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也不算錯啊。

是教師嗎?提升考試分數,這本就是教師的責任啊。

是學校嗎?學校在種種壓力下,要生存啊。

"

教育的問題都在教育之外。所有“弒師案”的背後都有一個繞不開的死結:目的功利化、手段高壓化的教育生態

這個畸形的教育生態可以用“劇場效應”來分析。

什麼是“劇場效應”?

劇場效應最早是由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一個劇場,大家都在看戲。每個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員的演出。忽然,有一個觀眾站起來看戲(可能是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為身高較矮),周圍的人勸他坐下,他置若罔聞,求助劇場管理員,管理員卻不在崗位。於是,周圍的人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來看戲。最後全場的觀眾都從坐著看戲變成了站著看戲。

有什麼區別嗎?

先站起來看戲的人在短時間內看的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來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來幾乎相同。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著看戲,所有人都更累了。更悲劇的是,雖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會有任何人選擇坐下來看戲。因為,誰選擇坐下來,誰就啥也看不到。結果,破壞秩序的人沒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則是受害者。表面上,要怪那個破壞秩序——先站起來的觀眾,是他,首先破壞了秩序。實際上,真正的責任人,應該是劇場的管理員,畢竟,他是秩序維護者。

“劇場效應”似乎正是對很多地區和學校教學現狀的真實寫照

“劇場效應”之不斷延長的學習時間

學生每天應該有多少學習時間?國家有規定,學生生理也有規律,然而,“劇場效應”卻一再突破國家規定和學生健康的底線。

瘋狂的作業、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霸道的名校


以某人口大省的高中教育為例,其邏輯演變如下:

  • 第一階段(所有學校按規定上學):所有學校都按國家規定執行,比如一週上五天課,每天上8節課,沒有早晚自習,挺和諧的。
  • 第二階段(個別學校延長學習時間):突然,有個學校改成一週上六天課,每天上10節課,結果取得了較好的辦學成績,贏得了家長的好評和追捧。
  • 第三階段(大部分學校都延長學習時間):於是,其他學校迫於業績考評和家長的壓力,也被迫跟進。一段時間後,學校都成了六天上課制。於是大家的辦學時間達成了新的平衡。
  • 第四階段(學習時間不斷延長):某些學校索性失去下限,改成兩週休息一次,加上早晚自習。更有甚者發展到早上五點起床,晚上十一點才休息。於是,其他學校也被迫跟進。如此愈演愈烈,甚至有的學校一個月才休息半天,儘管駭人聽聞,但比比皆是。

各個學校與原來五天工作制的情況下比較,辦學成績和排序沒有本質變化。不同點是:所有學校、學生、教師都更累了,但得到的仍是原來那個排名而已。只是,誰也不敢再回到五天工作制,誰也不敢退回去了。

而“湖南沅江弒師案”的起因,正是因為班主任老師臨時取消了原本給學生的幾個小時的校外活動時間。而這寶貴的幾小時,是羅某傑一週來唯一一次“放風”機會,本打算去鎮上買點東西的……

“劇場效應”之愈演愈烈的補課

除了學校不斷延長在校學習時間,另一個“幫凶”也上場了:補習班。

瘋狂的作業、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霸道的名校


  • 第一階段(沒有人上補習班):老師和家長們並未特別在意孩子們成績差異,幾乎沒有人會為了提高分數上補習班。回顧上個世紀80年代,那時社會上幾乎沒有補習班這種東西存在。
  • 第二階段(個別人上補習班):突然,有同學利用週末時間補課,上補習班,找一對一的家教,短時間內提升了成績,引發了其他家長的效仿。
  • 第三階段(大部分人上補習班):於是,競爭愈演愈烈,別人上補習班成績提升了,你不上補習班就相對落後。班級裡幾乎所有同學都上了補習班。大家的成績排序又回到了起始狀態。
  • 第四階段(追求名牌補習班和名校老師):上補習班已經不夠給力了,需要上名牌補習班,找名校老師補習。某些“名牌補習班”一位難求,招生甚至比公辦名校還牛氣,放學時常常造成交通擁堵。

怪異的是,如此惡性競相上補習班的結果,得到的是和原來一樣的排序和升學結果。不同點在於:家長們的經濟負擔更沉重了,學生們的少年時光更加悲催了。

如果大家都想通了,都不上補習班,給學生們減負,給家長們鬆綁,不好嗎?但,誰也回不去了!因為誰也不敢也不願先停下來!誰先停下來誰吃虧啊。

“劇場效應”之瘋狂的作業

關於作業的吐槽已經太多太多:陪孩子寫作業成了危險工種、陪寫作業導致家長心肌梗塞、陪孩子寫作業加速現代女性衰老……作業,同樣可以在“劇場效應”中找到答案。

瘋狂的作業、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霸道的名校


  • 第一階段(作業不多):上世紀80年代,是作業的童年時期,那時科目少,作業也少且簡單,放學也早。完成作業都不是問題,寫完作業還能愉快的玩耍。課餘男生上樹掏鳥窩,下河捉魚鱉,女生跳皮筋,做手工,都是學生時代的常態。
  • 第二階段(作業變多):某些科目或老師增加了作業,這門科目成績立竿見影的提升,迫於考評的壓力,其他科紛紛跟進。
  • 第三階段(作業變態):只增加作業數量已經過時了,作業的種類、形態、難度也與時俱進。除了老師改的作業,還有家長改的作業,除了課內作業,還有課外作業、展示作業、探究作業、網絡教育作業、全程簽字改錯、微信打卡、拍照上傳……
  • 第四階段(作業發瘋):寫作業成了衡量學生學習態度和家長對學校支持力度的最重要維度。不寫作業要罰站,甚至停課,在許多學校已成為常態;監督作業不力的家長被請到學校面談也屢見不鮮。

同樣悲劇的是,當每個學生和每個學校都多寫了這麼多作業後,成績排序並不會有顯著變化。只是,所有的老師、學生、家長都更加疲憊不堪,日益心力交瘁。而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多寫了這麼多作業後,學生們對學習這件事充滿了厭惡,尤為要命的是:誰也停不下來了,誰也不敢少佈置作業,誰也不敢不佈置作業。

瘋狂的作業、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霸道的名校

誰是“劇場效應”的受害者?

“劇場效應”覆蓋之下,人人皆是受害者。

除了不斷延長的學習時間、愈演愈烈的補課、瘋狂變態的作業,還有教師評價機制、學生素質評價、課堂生態等等都在“劇場效應”下淪陷了。本應該讀書、思考、討論、滋養靈魂、激發思想、孕育智慧的學校正淪為製造背書機器,批量生產“文盲”,扼殺創造力的地方!

“劇場效應”覆蓋之下,人人皆是受害者。

瘋狂的作業、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霸道的名校


學生們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他們本來可以有充足的睡眠,有愉快的遊戲,有郊遊,有閒暇,可以發呆,可以跑步,可以讀書,可以寫詩,可以交友……可如今,他們不得不進行題海戰術,狂上補習班,熬夜。如此辛苦,得到的不過是和原來幾乎一樣的結果。到最後,往往對讀書這件事充滿了厭倦。

家長們也是受害者。錢包被掏空了,身體被榨乾了,親子關係被破壞了。成功者永遠是少數,大多數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希望也陸續破滅。到頭來才發現,所謂的高分並不能帶來傳說中的成功。這又有何意義呢?

老師們也逃不過。法律規定的雙休日和寒暑假,對於中國的高中教師來時,一直是個遙遠的傳說。更為滑稽的是,在付出如此高強度的勞動後,他們終究會發現,自己培養的學生除了獲得幾個分數,在人格、道德、思想等方面幾乎毫無建樹。更可怕的是,逼急了還會向自己動起刀子!

誰製造了“劇場效應”?

是學生嗎?可是努力學習、出人頭地並不是錯啊。

是家長嗎?可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也不算錯啊。

是教師嗎?提升考試分數,這本就是教師的責任啊。

是學校嗎?學校在種種壓力下,要生存啊。

瘋狂的作業、如潮的補課、尷尬的教師、霸道的名校


秩序的破壞是集體合謀的後果。

人人既是秩序失衡的破壞者,又是秩序失衡的受害者;人人既是受害者,又是凶手。

當雪崩到來時,每一片雪花都說和自己無關。正是無數片自認無辜的雪花合謀了雪崩;當洪災襲來時,每一條小溪都說和自己無關,正是無數條小溪合謀了洪水。只要災難的鏈條足夠長,參與的人足夠多,每個人都可以用“沒辦法”“和我無關”來推脫責任。

其實,答案很簡單!

是評價尺度的單一,是過度惡性的競爭,是監管的缺位,是相對匱乏的優質教育資源,是生存的焦慮,是下一代不能輸的恐懼,綁架著家長、學生和老師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