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記憶:看露天電影的日子

不完美媽媽 生死抉擇 動物 樂亭故鄉人 2019-06-02

作者:韓瑜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雜誌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鄉間記憶:看露天電影的日子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人們的文化生活是比較單調的,尤其在農村,每年除了歇伏或秋後有好樂的人張羅著,或是說上幾場書、或是請上影班唱幾天影、或是組織鄉民們跑上幾天大秧歌,便是村裡有“熱鬧兒”了。若能看場電影,就是人們最了不起的精神享受了。

那時縣裡有電影公司,每個鄉(公社)都有電影放映隊,經費由鄉里按生產隊、大隊的人頭籌,然後在全鄉範圍內安排幾個固定放映點,巡迴映出。電影放映員自然是最受歡迎的人,只要人們碰上,老遠就會熱情地打招呼:“喂,啥時候放電影啊?啥片子?在哪個村兒放?”一旦得到準確的回答,人們就像傳播一件喜事似的奔走相告:“啊,今兒咱村有電影呀!”於是不大功夫,村裡村外、街坊四鄰都人盡皆知了。於是,大人們早早收工回家,準備晚飯。孩子們則聚到場上追逐嬉戲,就地等天黑。

太陽剛一落山,放映員就提前來到放映場地,開始架杆、扯銀幕、檢測擦拭放映機。那時,供電不像現在這樣有保證,三六八九停電,遇上停電,他們就立即啟動事先準備好的發電機。一切準備就緒,看電影的人也到齊了,於是放映員開始試機調光,向大家報片名。電影正式映出之前,一般情況下,放映員首先給大家播放一些自己製作的幻燈片,內容都是圍繞當時的中心工作,或者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法規,或者本鄉的好人好事,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有時如遇到臨時發生的緊急工作,如防洪排澇、治蟲什麼的,鄉領導也會利用這一難得的機會向大家進行佈置。每當這時孩子們就會等得不耐煩,有些調皮的一邊嚷著“快點兒吧”,一邊舉起小手在光柱裡揮一揮、或編個老鷹、小兔之類的動物,銀幕上便顯現他們的手影,引得底下一片笑聲。

如果放映新片,看的人就多啦。本村的、臨村的,家家幾乎全部出動,扶老攜幼,抱著墩子,拎著馬紮,掇著板凳,相互招呼著排坐在屏幕前。來早的呼朋引伴相互佔取有利位置;來晚的不甘心坐於偏遠處,就坐在屏幕後邊情願看“反影”;有些過路人沒有準備,乾脆站在四周觀看。那些賣花生、瓜子、糖葫蘆、冰棍、爆米花的小販們也聞訊趕來,早早圍在場外,提著昏黃光亮的馬燈吆喝叫賣,不一會兒功夫,孩子們的兜裡、嘴裡就塞得鼓鼓的。

夜幕遮嚴,電影也就“吱呀吱呀”的開始了,場裡很快安靜下來。放映員隨時調整著影片的清晰度。大人們聚精會神的盯著屏幕上每一個情節。看不懂電影的小孩子就你追我趕的藏貓貓,嘴裡不停的發出“咔咔”的嗑瓜子、嚼零食的聲音,待到兜裡嘴裡都癟了下去,也就開始打起了盹兒,而電影的內容一概不知或是隻記得幾個零零碎碎的片斷。那時留在我記憶中的只有《少林寺》、《畫皮》、《木棉袈裟》、《神祕大佛》等幾個片名,什麼人物啦、故事啦,並不清楚,後來聽大人們說起才知道《神祕大佛》是劉曉慶主演的。

等影片最後出現“劇終”、“再見”、“完”之類的字樣時,人們立即起身離開。由於人多一時走不開,前邊堵後邊擠,常常有誰家擠丟了凳子,或者鞋被踩掉,或是小孩被擠倒而引發吵嚷哭鬧,亂作一團。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戶戶都相繼添置了電視機,先是黑白的,再換彩色的,而露天電影漸漸絕跡。再後來,城裡蓋起了頗具規模的電影院,就算自己不去排隊買票,每逢《大決戰》、《生死抉擇》之類影片放映,學校、機關單位也會組織學生、職工觀看。當時我最大的樂趣之一就是在電影放映的間隙跑出來看畫工用水粉刷一筆一畫描繪巨幅電影海報。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縣城的老電影院早在多年前就破產了,寬銀幕電影再一次從人們的生活裡淡出。如今,我們在觀看電視裡、網絡上播放的影片時,不僅屢屢懷念那種寬銀幕帶來的無可替代的視覺效果;而每當看到社區裡、廣場上放映露天電影時,又不禁想起小時候那呼朋引伴看電影的日子,於是,心底湧起一種惆悵、一種感慨……

如今,看露天電影那種熱鬧的場面只能成為一種遙遠的回憶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