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鬆後嚴”和“先嚴後鬆”,家長搞混順序,直接影響孩子一生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家長管教孩子都知道要寬嚴有度,但是對於二者的順序卻不是很在乎,認為只要對孩子有寬有嚴就可以了。相比於寬嚴相濟,其實寬與嚴的順序更為重要,是“先鬆後嚴”還是“先嚴後鬆”,對孩子的影響可是大為不同哦。

家長給娃自由“過了火”,竟致學業“熄了火”

說起事業,齊總總是滔滔不絕,可一說到孩子的學習,在事業上風生水起的齊總就緘默不語了。不是他不想說,實在是兒子的學習成績太讓人著急。“你說別人家的孩子,總有一兩科是自己喜歡或擅長的吧,我兒子哪科都不擅長,補課的時候連歷史、地理在內,都要補。他倒是不偏科,就是總體成績總倒數,你說上火不?”

齊總早些年忙於生計,老來得子,視若珍寶。他認為孩子還小,道理留著日後講就可以,不必急於一時。吃穿用度,齊總都寵著孩子,一定要給他最好的。在教育上就更是如此,不惜高價給孩子報補課班,為了讓他有個高起點,還專門去本市的重點大學聘家教。可是家教換了一個又一個,最後都是因為和孩子起衝突被氣走了。

“先鬆後嚴”和“先嚴後鬆”,家長搞混順序,直接影響孩子一生

最近走的一個家教和齊總直言:“叔叔你太慣著孩子了,總是怕他累著。作業沒寫完就睡覺,預習不做就可以玩,跟不上了就請家教。對他管得太鬆了,我這做小老師的稍微施加點壓力他就大吵大鬧,沒法教了。”

其實,開始孩子還是愛學習的,起碼沒有這麼大的牴觸情緒,但齊總“先鬆後嚴”的教育方式,希望先給孩子提供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等他適應了再逐漸追加壓力,結果卻適得其反。孩子的舒適度已經調節到相當高的地步,有點隨心所欲了,遇到點小波折就會產生畏難情緒,小樹不直溜,怎麼能期待大樹參天呢?

“先鬆後嚴”和“先嚴後鬆”,家長搞混順序,直接影響孩子一生

“先鬆後嚴”與“先嚴後鬆”究竟差在哪?

宋朝司馬光曾在《溫公家範》中,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深刻的分析。他說:“人之愛其子者,多曰兒末有知耳,侯其長而教之,是猶養惡木之萌芽。日侯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顧不多哉!又如開籠放鳥而捕之,解韁放馬而逐之,曷若勿縱勿解之為易也。”

宋朝司馬光曾在《溫公家範》中,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深刻的分析。他說:“人之愛其子者,多曰兒末有知耳,侯其長而教之,是猶養惡木之萌芽。日侯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顧不多哉!又如開籠放鳥而捕之,解韁放馬而逐之,曷若勿縱勿解之為易也。”

“先鬆後嚴”和“先嚴後鬆”,家長搞混順序,直接影響孩子一生

這是說,孩子小時候不管不教、嬌縱溺愛,一般是認為孩子小,不懂事,管教無用,等長大再管教也不遲。這就好比樹小的時候不去修剪,任其自由發展,長得歪歪斜斜;而到長成合抱之木,再去修剪,能不費極大的力氣嗎?又好比打開鳥籠把鳥放走,解開馬韁繩把馬放跑,再重新去捕捉,這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哪如當初就不打開鳥籠,不解開韁繩更為省力呢。

“先鬆後嚴”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本身的自覺性要求極高,而且這樣的孩子往往都是很有天賦的,不需要後天過多的修剪和加強,而“先嚴後鬆”的教育,則更具有普適意義,是我們更為推崇的一種教育方式。

“先鬆後嚴”和“先嚴後鬆”,家長搞混順序,直接影響孩子一生

之所以主張“先嚴後鬆”,是基於以下幾個因素考慮的

1、“先嚴後鬆”有利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幼兒時期,孩子的獨立判斷力有限,知識經驗少,對大是大非問題還比較模糊。此時對他嚴格要求,能幫助其確立正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以免將來走錯路,走彎路。3歲看大,7歲看老。”這句話並非空談,科學研究顯示,在成長的過程中0-6歲孩子的教養,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很多青少年犯罪,都和兒童時期來自父母祖輩的溺愛分不開。一則公開的媒體報道稱,少管所裡的多位學員表示,就是由於家長的溺愛他們才走上了歧途,如果當初父母和爺爺奶奶能管得嚴一點,就不會有今天。

須知,由寬入嚴難,由嚴入寬易。家長的溺愛讓孩子喪失責任感,主動性差,抗挫折能力也差,缺乏自主性和獨立動手能力。由於起初對他們的管教過於寬鬆,後期想要糾正就很難了,因為他們已經錯過了最佳成長期。

2、“先嚴後鬆”有利於培養良好的習慣

孩子越小,可塑性就越高,他們的選擇性和可能性也越多,此時嚴格訓練嚴格要求,容易形成一種習慣,而良好的習慣也是為將來打下堅實的基礎。習慣一旦養成,往往會伴隨終生,好的習慣能造就一個人,而壞習慣的養成則會在點滴間毀了一個人。

而且,小孩正是模仿能力強的時候,也願意模仿,在他們的性格、習慣尚未養成之前,多給他們些正確的、有益的示範,他們學習會很快,效果很好。就算中間出現了差錯,也能很快糾正過來。

而你讓一個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長大後突然“斷奶”不啃老,他會嚴重不適應。關鍵是父母在他眼中將毫無威信可言,從小讓我寬鬆的是你,長大突然嚴管的還是你,這會讓他們產生極大的心理落差和不信任感,也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培養。

“先鬆後嚴”和“先嚴後鬆”,家長搞混順序,直接影響孩子一生

3、“先嚴後鬆”更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

一般而言,孩子的大腦發育在0-3歲就已經完成了80%,7歲將完成90%。家長先嚴格教育,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性格,這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時孩子的思維方式和活躍度尚未完善,還處於不斷吸收知識和改進的過程中,是依賴於家長的把關和梳理的。

而當孩子逐漸長大,擁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具備了獨自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時,家長逐漸放手,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自由發揮,這更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也更易為孩子所接受。10歲之前給孩子講道理,10歲之後重複之前講的道理,你會發現效果奇佳。

總之,先嚴後鬆的教育方式,能很好地貫徹家長的教育意圖,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為將來的人生打下堅實基礎。這樣的順序,更符合孩子成長規律,也更為孩子所接受,是親子關係的有益溝通。相反,先鬆後嚴的教育方式,或許初衷是好的,但是因為孩子的自制力有限,學識和經驗也欠佳,往往效果並不好,等到父母想“收線”的時候才發現,已經來不及了。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