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波蘭大使劉光源接受《共和國報》採訪

日前,駐波蘭大使劉光源接受了波蘭《共和國報》(Rzeczpospolita)記者別萊茨基(Jędrzej Bielecki)和羅欽斯基(Paweł Rożyński)的專訪,就中波關係、“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中波務實合作、華為在波蘭的發展及中國道路、中國經濟、中美關係、中歐關係等回答了提問。採訪於5月30日在《共和國報》紙質版和網絡版同步刊登。

駐波蘭大使劉光源接受《共和國報》採訪

《共和國報》是波蘭最重要的三大報之一,日發行量超過6萬份。

駐波蘭大使劉光源接受《共和國報》採訪

採訪實錄如下:

記者:美國已對大部分中國產品開徵了懲罰性關稅並封殺了華為,現在中國政府正準備採取報復措施。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Kevin Hassett告訴《共和國報》記者,有可能美國會試圖迫使中國退出世界貿易組織。整個世界經濟合作體制會崩潰嗎?

劉大使: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各國利益高度融合。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是能夠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各國共同發展的有效途徑。貿易戰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中美關係是全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近期,中美一直就貿易政策保持密切磋商。希望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共同發展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係,為世界提供更多穩定性和可預期性。

貿易戰沒有贏家。中歐在倡導自由貿易、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等方面擁有廣泛的共同立場和共同利益。波蘭是歐盟重要成員,也是中國在中東歐最大的貿易伙伴。中方願與波方共同致力於維護自由貿易。

記者:美國總統特朗普經常提及中美貿易順差。他認為貿易戰首先將對中國經濟造成影響。他說得對嗎?

大使:我們不能得出結論說,中國的損失比美國損失大。雙方都希望談判能成功。中國不願打,但也不怕打。談判的大門一直敞開著。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處於合理區間。第一季度,中國GDP比上年同期增長6.4%,GDP增速連續14個季度保持在6.4%至6.8%之間,高於國內外分析預期,工業、消費、投資、進出口增速加快。外匯儲備30988億美元,連續5個月增加。這些都是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十足的表現。

記者: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確實很快,但據稱部分國有企業生產率低、債臺高築。中國是否面臨危機?

劉大使:“中國經濟崩潰論”的說法早已有之,近20年來不斷翻新,又不斷“崩潰”。之所以有人喜歡這樣炒作,是因為其迎合了一部分人的意識形態偏見。但事實上,40年來中國經濟卻持續穩步發展,不斷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一些問題的存在。誰也不能說,自己的國家經濟發展永遠順風順水,一點壓力沒有,這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也不符合唯物辯證法。

近年來,中國政府強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努力調整經濟結構,推動中國經濟從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經濟“含金量”與韌性不斷增加。同時,我們也有足夠的調節工具和手段,有豐富的調節經驗和方法。我們對保持中國經濟穩定增長有充足信心。

記者:中美貿易摩擦有戰略層面上的影響。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國家安全顧問James Jones告訴《共和國報》記者,中國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敵人。波蘭是在歐洲國家當中最親美的國家。這在多大程度上對波中關係造成影響?

劉大使:我認為您所說的只是一部分美國人的觀點,不能代表美國。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命運休慼與共。零和博弈、衝突對抗早已不合時宜,也沒有出路。中國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順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大潮,秉持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精神。

中國一向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包括波蘭在內所有國家的關係。那些炮製“威脅論”的國家才是真正的威脅。中國從未對歐洲構成任何威脅,更沒有威脅波蘭的安全。

波蘭是歐盟重要國家,素有追求獨立自主的民族傳統,珍惜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相信波蘭會從自身的根本和長遠利益出發,保持對華政策的獨立性、穩定性和積極性,避免中波關係受到外界干擾。

中波建交70年來,走過不凡歷程。波蘭有句名言:“找到可靠的朋友需要很長的時間,失去朋友則很容易”。雖然中波制度、體量、文化不同,但兩國曆史上沒有任何衝突,現實中也不存在根本利益分歧。發展中波關係始終符合兩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和長遠利益。希望雙方繼續相向而行,推動中波關係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記者:“華為事件”和5G網絡建設已成為美中在高科技領域上衝突的象徵。有人經常提及國家安全的問題。為什麼波蘭應該允許中國公司打造5G網絡?

劉大使:個別國家以國家安全為藉口,持續汙衊中傷中國和中國企業,卻迄今未拿出任何事實依據。我要強調的是,技術問題,就應該從技術角度去解決。不能在全球範圍內歧視和打擊一個國家和來自這個國家的公司。

華為在全球發展30年,進入波蘭市場15年,從未發生過安全問題。現在卻突然出現對其懷疑的聲音,令人費解。華為受到消費者的普遍歡迎,在波蘭社會建立了良好口碑,也為波蘭電信業做出巨大貢獻。華為每年研發開支達到其利潤的10%,45%的職員從事研究開發工作。正是因為這一原因,華為成為全球通信行業的領軍者。不同企業之間存在競爭實屬正常,競爭也是不斷髮展革新的動力。個別國家以行政手段打擊華為是不道德的。如果一個國家刻意排斥華為,受損的不是華為,而是這個國家。如果波蘭封殺華為,5G網絡建設會拖延兩至三年。

極個別美國高官在包括波蘭在內的一些國家挑撥離間,誣稱“中國政府要求中國公司與政府分享數據”。這純屬“賊喊捉賊”,是對中國法律的斷章取義,肆意曲解。事實上,中方一向鼓勵中國企業在遵守國際規則和當地法律的基礎上開展對外經濟合作,從來沒有,也不會要求企業從事違反當地法律法規的活動。

記者:最近歐盟將中國描述為“系統性對手”…

劉大使:這個說法並不全面,歐盟對華政策文件中同時也認定中國為全面戰略伙伴和合作者。中歐關係內涵極其豐富。對此我們應看其整體,而不是單獨一個點。

中歐互為重要合作伙伴。從目前的國際形勢來看,中歐關係的戰略性日益凸顯。雙方在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打擊恐怖主義等廣泛領域合作密切。2018年雙邊貿易額突破6820億美元。雙向人員往來現己接近每年800萬人次。這一合作對雙方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記者:“新絲綢之路“是中國的重要倡議,但是在歐盟引起日益明顯的爭論。

劉大使:前不久意大利、盧森堡等歐洲國家同中方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最近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備受關注。目前,已有126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最新統計數據為131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形成的279項具體成果,已全部得到落實。

波蘭與中國於2015年簽署“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為中波關係發展帶來新的契機。2018年,中波雙邊貿易額達245.8億美元,同比增加15.3%。在波蘭主要中資企業已增至70餘家,據不完全統計,投資總額達22.7億美元。多家中資銀行在波設立分支機構。兩國首都間每天都有直飛航班;20%的中歐班列抵達或者通過波蘭。革但斯克港也被中遠海運劃為波羅的海的轉運中心,每週都有1.9萬標箱貨輪往來於革港與遠東地區。近來,中國郵政和波蘭郵政亦簽署合作協議。類似合作的例子還有很多。

波蘭地理位置重要,在連接歐亞兩大市場方面有天然優勢。但要真正成為“歐洲之門”,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如果說“坐擁金山而不得”,一定是因為還未充分去開採、去挖掘。

記者:目前中國在波蘭的投資讓人感到失望,您認為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劉大使:“一帶一路”倡議和“16+1”合作框架使中國在波蘭的投資加速發展。目前在波蘭的主要中資企業已達70餘家。波方致力於改善投資環境並不斷降低外商進入波蘭市場的門檻。同時,也仍有中方企業反映在當地行政註冊手續較繁瑣、所需時間較長等。希望波蘭會繼續為包括中國投資者在內的外商創造公平、公正和非歧視的投資環境。

記者:中波貿易存在較大逆差。是因為波蘭企業家缺乏對中國的瞭解,還是因為在中國遇到一些壁壘?

劉大使:波方應更加努力地在中國推廣波蘭的產品。中國民眾對波蘭歷史人物,如肖邦、居里夫人、哥白尼等十分熟悉,但並不十分了解波蘭的產品,除蘋果和琥珀外。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希望波蘭行業協會、貿易促進機構等進一步加大對波蘭企業的支持。我已向波方提議,中國使館可與波蘭政府機構共同建一個合作平臺,從而為波蘭企業提供助力。

記者:最近40年內中國科技的爆炸式飛躍令人吃驚。除了人工智能之外,在哪些領域中國已經超越了美歐獲得全球領先地位?

劉大使:4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科技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近年來,中國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研發投入,2018年中國科研投入佔GDP 2.18%。中國科技創新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湧現出“天宮”空間實驗室、“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天眼”射電望遠鏡、“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墨子”號量子通訊實驗衛星和“嫦娥四號”探測器等重大科技成果,中國的高鐵營業里程已達近3萬公里。高鐵、核電和航天成為中國三大名片走向世界。

記者: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萊特在最近一次採訪中向《共和國報》表示,美國同意讓中國加入WTO是因為其希望中國的改革能壯大中產階級,迎來自由民主,與西方融合。為什麼沒有發生這樣的情況呢?

劉大使:希臘哲學家說過,“世間惟有變化永恆不變”。改革開放40年來就是中國不斷與時俱進、自我革新、砥礪奮進的40年。隨著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我們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取得顯著成效。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一個國家採用什麼樣的政治體制並非只有唯一標準答案。西方國家的政治體制也並不完美,甚至可以說弊端不少,你們比我更加了解。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近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發展道路沒有先例可循,也沒有金科玉律的教科書,只能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這決定了中國不可能簡單照搬別人的模式。中國從自身國情出發,從自身文化出發,借鑑他國發展經驗,探索出一條最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它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幾十年來的實踐經驗和發展成就足以證明,我們的道路和制度是有效的、正確的,必須堅持下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