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特幣:幣圈真正的營銷之王

說到數字貨幣市場近期最紅的人或者項目,毫無疑問,最紅的人肯定是拿下巴菲特午餐券的孫宇晨,而最紅的項目,估計就要數萊特幣了,在減半行情的主題炒作之下,其今年以來的價格已經上升了三倍有餘,一時間引來無數關注。令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作為一個明晃晃山寨比特幣的老牌項目,看似沒有什麼亮點的萊特幣不僅成功生存到了今天,而且其雄風似乎並沒有比當年減弱多少。這種情況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還要回到萊特幣的歷史中去尋找。而經過梳理,我們其實就會發現:看似低調的萊特幣,它的真面目其實是一個不亞於孫宇晨的“營銷大王”。

命運的拐點:“數字白銀”概念的出現

萊特幣最早出現於2011年底。與後來的聲名大噪不同,在誕生初期,其知名度並不高,以至於連創始人李啟威的弟弟——也就是李啟元的比特幣中國都沒有選擇第一時間上這個項目,它最初主要是在包括Mt.gox和BTC-e這樣的國外平臺上流通。畢竟,和當時很多的山寨幣一樣,萊特幣雖然存在一些技術亮點,但其基礎主要還是建立在比特幣之上的,比如:

1、比特幣每10分鐘產生一個區塊,而萊特幣每2.5分鐘產生一個區塊。這意味著萊特幣具有更快的交易確認效率,比特幣轉賬有時需要1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到賬,但萊特幣一般只需要20分鐘以內即可確認。

2、由於萊特幣的確認速度是比特幣的4倍,而每一個區塊的獎勵和比特幣一樣,因此貨幣總額也是比特幣的4倍,為8400萬個萊特幣,相比比特幣產量更高。

3、萊特幣採用script加密算法,相比比特幣採用SHA256加密算法來說,萊特幣LTC的計算量要略低於比特幣,開採更加容易,也更加適合顯卡 (GPU)進行運算。

實事求是的說,儘管存在一些微創新,但在當時山寨幣遍地走的情況下,萊特幣其實並不能稱得上是特別亮眼,其價格也始終徘徊於1~5元之間,“橫盤小王子”名號便是由此得來。然而,2013年的牛市改變了這一切——隨著比特幣觸及1000美元的高點,各路熱錢紛紛殺入幣圈,但是,他們中的很多人都面臨著現在投資者同樣彷徨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比特幣的價格“太高”,盤子太大,未來收益率恐怕比較有限。怎麼辦?

就在這個時候,數字貨幣社區裡突然傳出了一個口號:“比特金、萊特銀。”這句話在無形間給了很多初出茅廬的投資者一個心理暗示——那就是萊特幣在市場上是僅次於比特幣的投資標的,正如白銀在貴金屬市場上是僅次於黃金的投資標的一樣。此言一出,業內炸鍋。由於在此之前,人們對比特幣主要的定位是“中心化法定貨幣的去中心化挑戰者”,而很少有人會將其看作對衝風險的保值資產、也就是“數字貴金屬”,因此在一些老幣圈人看來,所謂“比特金、萊特銀”的說法根本就不成立。甚至有比特神教的成員直接放話,稱“萊特幣的長期價格等於零”。

然而,正所謂“壞名聲>沒名聲”。就在業內還在為這句莫名其妙的口號的合理性爭論不休時,在“萊特銀”口號的吸引下,不明就裡而又急不可耐的遊資們早已不管三七二十一,拍馬直衝萊特幣而去,在其買買買之下,萊特幣連續衝破了1美元、10元、甚至是100元的壓力位,短短一年,狂翻60餘倍,穩穩坐住幣市市值老二的位置,吸足了外界的眼球。各路交易所見狀高呼“真香”,遂紛紛開始將萊特幣作為僅次於比特幣的標配而上架,萊特幣就此成功躋身主流幣之列。

圖:在2013年底的牛市當中,萊特幣的價格在一個多月內,從1.7美元衝至52美元,翻了30番

萊特幣:幣圈真正的營銷之王

眾口鑠銀:萊特幣的營銷大行動

萊特幣的崛起,讓不少行業老人大跌眼鏡,儘管慘遭打臉,但當時很多價值投資者依然堅持認為:作為一種“沒什麼價值的炒作幣”,萊特幣退出歷史舞臺只是早晚而已,對於這種觀點,萊特幣社區自然心知肚明,但在當時區塊鏈技術發展緩慢的情況下,他們又很難通過什麼大的突破來證明自己,那怎麼辦?

答案是:技術不夠,營銷來湊。而營銷的突破口,就是2013年所興起的那句“比特金、萊特銀”。或者具體來說,就是要讓萊特幣成為數字世界僅次於比特幣的“數字白銀”。

圖:萊特幣早期的logo,僅從顏色上看,跟白銀是怎麼也搭不上邊

萊特幣:幣圈真正的營銷之王

毫不誇張的說,從此之後,萊特幣的幾乎所有動向,幾乎都是圍繞著這一目標來進行的。比如在價格層面上,在大戶的控制之下,萊特幣的走勢跟比特幣吻合度非常類似,儘管嚴格來說,加密貨幣市場所有的標的都跟比特幣存在一定的聯動性,但“萊特幣-比特幣”的相似程度似乎更高。再如在技術層面上,在比特幣社區為了是否要採用隔離見證方案爭論不休時,萊特幣社區決定承擔相應風險,成為比特幣的測試網,率先體驗這一方案,最有意思的是,為了真的把自己打造成為數字白銀,萊特幣社區在2014年前後,將自家logo的顏色都從金黃色塗成了銀白色。可以說是決心要在“數字白銀”的路上一條道走到黑了。

在這種全方位多角度的動作之下,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對萊特幣的價值認同感居然越來越高。而當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存在通縮隱患的比特幣不適合作為流通貨幣、而更適合作為一種價值儲存手段存在時,“比特金、萊特銀”的口號更是愈發深入人心。縱觀當時的數字貨幣交易所,比特幣和萊特幣幾乎是行業的標配,這種“殊榮”,連一度被稱為“二代幣之王”的比特股都未能獲得,即便是後來以太坊等“區塊鏈2.0”、甚至是EOS這一”區塊鏈3.0“概念崛起之後,萊特幣這一“區塊鏈1.0”時代的翹楚,仍然如同活化石一般存在於一線項目中,在被無數人判了死刑之後,隨著減半行情將至,萊特幣的價格在過去幾個月內再度不斷上升,其市值連續超越了前方的比特現金和EOS,斗轉星移間,似乎又輪迴到了那個被無數人尊崇膜拜的年代。

圖:萊特幣市值排名變化情況,在經過多次跌宕起伏後,其從第9位又重新回升到了第4位。

萊特幣:幣圈真正的營銷之王

萊特幣的故事給予我們一個啟示:在區塊鏈行業,技術的前沿性只是評價項目的其中一個指標。尤其是在技術或業務遇到瓶頸的情況下,如何在營銷方面講出一個好故事,可以說是突破項目發展瓶頸的重要手段。萊特幣的歷史,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案例,僅談技術和場景層面,它很可能是比不過後來居上的諸多項目的。但它作為數字白銀的故事卻更能得到市場的認同,至少要比志在顛覆比特幣的比特現金、以及顛覆以太坊的EOS更讓人感覺可行。由此導致了它較高的社區共識度。

在現在很多人看來,區塊鏈行業的營銷之王當是孫宇晨莫屬,但從時間線上看,低調進行“高性價比”營銷的萊特幣,可能才是幣圈營銷的始祖,其“being→doing→having”的三部曲,幾乎稱得上是教科書版的品牌IP打造模板。只不過萊特幣社區做事並沒有那樣張揚,所以才給人一種“善技術不善營銷”的錯覺,但這恰恰是互聯網時代的特點——營銷不再是能說會道者的專利、更不僅僅是存在於線下的觥籌交錯之間,哪怕是一個沉默寡言、不善社交的人,通過不斷吸引人們的注意力資源,也有可能在互聯網世界打出非常漂亮的營銷仗,這就是萊特幣藉以安身立命、卻又鮮為人知的奧妙機密所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