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浪潮中,媒體深刻影響比特幣的價格走勢

過去,加密貨幣行業的新聞報道總是給人一種不誠實或者不符合事實的感覺,鑑於區塊鏈仍然是一種新興技術,媒體的誤讀當然也情有可原。不過現在,比特幣已經誕生 10 年,摩根大通和 Facebook 等巨頭也開始探索自己的加密項目,整個行業正變得越來越成熟,但媒體—尤其是海外主流媒體似乎仍然沒有太多進步。

加密浪潮中,媒體深刻影響比特幣的價格走勢

首先看個例子,4 月 2 日,比特幣市場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其價格在 30 分鐘內上漲了 17%。之所以有這樣的成績,其實是此前市場數據和情緒變化所預示的結果。隨著波動性觸及多年低點,多個技術指標閃現底部以及基本的催化劑(即將到來的比特幣區塊獎勵減半),這些都刺激了市場發生變化。

儘管如此,大部分海外主流媒體的報道仍然沒有審視行業發展狀況(或提出嚴肅的問題),而是進行各種推測和懷疑。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海外主流媒體的“不靠譜”的報道。

Gizmodo

加密浪潮中,媒體深刻影響比特幣的價格走勢

Gizmodo的報道在評估散戶投資者情緒方面很有用——也就是說,很多普通散戶投資人會通過他們理解和評估加密貨幣的市場位置,但遺憾的是,他們的報道對很多想要獲得價值信息的人來說都沒什麼用。

Matt Novak是 Gizmodo 的一個記者,他有這樣一個觀點:新入場的散戶投資人在 2018 年嚐盡了苦澀的味道,沒有什麼比當時的加密貨幣市場更糟糕的了。儘管如此,如果散戶投資者不好好學習加密行業相關知識的話,仍然可能會重蹈覆轍。他在自己的報道中竟然這樣寫道:

“首先要明確的是,比特幣絕對是毫無價值的,它就是一個假幣。比特幣沒有任何支持和背書,卻需要耗費大量能源和計算機來挖礦。”

我們真的很難想象在 2019 年的主流媒體上依然還有這種對比特幣的看法。

首先,比特幣絕對可以作為交換媒介,如今它完全可以促進各方之間的商品貿易和交易,這也是現代貨幣的核心基本功能。

其次,比特幣沒有支持和背書也是無稽之談。比特幣得了挖礦網絡本身的礦機運營商的支持,所有這些都投入了真正的資金、人力和設備來確保網絡正常運行。

最後,比特幣挖礦的確存在開採成本較高、能耗巨大等問題,但這並不意味它無法利用可再生資源,並降低成本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相比之下,主流媒體似乎忘記了挖掘黃金可能更加危害地球環境,如果你看看淘金之後的慘狀和大量有毒廢物,就知道誰更破壞環境了。

路透社(Reuter)

加密浪潮中,媒體深刻影響比特幣的價格走勢

路透社認為,最近比特幣價格大幅上漲的原因和一筆“神祕”訂單有關,不過這種視角其實混淆了加密行業本質。路透社這次略顯侷限,太過專注與單一市場的違規行為,尤其是他們突出報道了加密貨幣公司 BCB Group 首席執行官 Oliver von Landsberg-Sadie 的觀點,他認為比特幣價格飆升是單一買家的責任。

路透社是這樣報道的:

“今天(4 月 2 日)比特幣價格暴漲可能是由美國加密貨幣交易所 Coinbase 和 Kraken、以及盧森堡加密貨幣交易所 Bitstamp 價值 約1 億美元的比特幣訂單引發的,該單一訂單在這三個交易所進行了算法管理,交易了大約 20,000 BTC。”

事實上,我們也很難通過獨立分析來證實路透社的報道,因為他們並沒有提供訂單證據,只是單純地否定了其他導致價格上漲的因素。路透社認為價格攀升會導致買盤雪球效應,由於空頭關閉處罰限價買單,又刺激了比特幣價格更快地上漲。

但是,數字不會說謊。

我們使用比特幣價格每小時試圖,並通過查看交易額記錄和訂單簿來查看單個交易期間的交易量。 4 月 2 日凌晨四點,Coinbase 在一小時內共記錄了 6889 個比特幣交易單位,Bitstamp 處理了接近 3798 個比特交易單位,而 Kraken 在統一小時內交易的比特幣交易單位最少,為 4,121 個。也就是說,在價格上漲的時間內,比特幣交易單位總共為 14808 個,但路透社和 CNBC 的報道卻聲稱一個實體在這三家不同的交易所裡分別購買了 7000 個比特幣單位。

還要注意的是,在比特幣價格上漲的這段時間裡,其實大多數交易所的購買量都出現了大幅上漲,而不僅僅是路透社報道的這三家。

CNBC

加密浪潮中,媒體深刻影響比特幣的價格走勢

CNBC 有一個專門報道加密貨幣的節目——“Fast Money(快錢)”。事實上,這個節目在加密行業內的口碑很差,因為他們總是把事情搞錯,就像是個“反指標”。

該節目的一位分析師就比特幣價格波動走勢發表了評論並列出了200日移動平均線數據,他聲稱是這次自去年五月以來的第一次發生大漲。但可惜的是,這位分析師把時間搞錯了,正確的時間是自去年三月以來,如果這都不能保證正確的話,很可能會誤導投資者。

縱觀整個 2018 年,CNBC 和他們背後的加密專家小組在“Fast Money”欄目對比特幣價格走勢和投資者建議做出了很多錯誤評論,比如“不要擔心下跌,比特幣價格將在 2018 年翻一倍”、“誰會先突破 25000,比特幣還是道瓊斯指數?”等等。看看 CNBC 這些背離正確方向的報道,我們終於知道為什麼他們在加密貨幣行業裡有這樣一個“壞名聲”了。

更搞笑的是,另一位 CNBC 分析師Andrew Sorkin竟然在該媒體下“SquakBox”欄目裡表示,4 月 2 日比特幣價格上漲的原因是 4 月 1 日愚人節導致的,因為愚人節當天有一則“加密新聞”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決定批准兩個比特幣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申請。

當你看這些數字時,是不是會想到“誇大”這個詞—這意味著所有加密貨幣的市值可能會因為一個無害的惡作劇而增加近400億美元。

(作者:優優財經,內容來自鏈得得內容開放平臺“得得號”;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鏈得得官方立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