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川片口:探祕羌藏漢文化接合部的璀璨'

""走進北川片口:探祕羌藏漢文化接合部的璀璨

百年老街

"走進北川片口:探祕羌藏漢文化接合部的璀璨

百年老街

走進北川片口:探祕羌藏漢文化接合部的璀璨

祭天耍水龍

位於白草河畔的北川羌族自治縣片口鄉是白草羌人的發源之地,一座隱匿在凡塵的世外桃源。這裡不僅風景秀美,藏族漢族羌族等多民族風情摻雜,高原民風與川西民俗碰撞,催生了奇異的片口文化——

北川羌族自治縣片口鄉,地處北川、平武、松潘三縣交界,商賈雲集,從“茶馬古道”時期就是川甘青道“小東路”上的一座重鎮,有“小成都”的美譽,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大鄉。

片口鄉風淳樸,民俗獨特,當地的民俗活動除了農曆六月十九的“抬狗羞靈官,祭天耍水龍”外,還有農曆正月初九白草羌人祖先傳承至今的文化遺產“上九會”,高腳獅燈、搶童子、耍龍燈、燒火龍等民俗活動。在片口,清代法國傳教士修建的天主教堂至今保存完好,民國古碉樓矗立老街和新街之間見證了歷史的變遷,百年老街演繹著不少古今的傳奇。

羌族碉樓和天主教堂

片口的建築很有特色。因為羌族聚居區位於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的岷江上游地區,這裡山脈重重,地勢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因而羌族被稱為“雲朵中的民族”。

羌族的建築以碉樓、石砌房、索橋、棧道和水利築堰等最著名。羌族碉樓的修建讓人驚歎,匠人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碉樓建成後穩固牢靠,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仍保存完好。

羌族碉樓就是一部遷徙史、一部戰爭史,也是一部文化史。它曾是羌人的哨兵,守護著羌人的土地、財產和生命,現在,碉樓守護的是羌人的文化、民俗的延續。

在今日的片口鄉場鎮上,還保存著一座民國時期修建的古碉樓,名為盧維仁碉樓,仍是羌鄉最耀眼的人文標誌。碉樓建於上世紀40年代,全部為土石建構,共4層,高約15米,屋頂為小青瓦,以前主要用於軍事防禦和居住。北川羌族自治縣公安局紀檢組長劉武說,以前碉樓曾是派出所辦公地,他在派出所當民警時,曾在碉樓內工作了一年。

在離片口不遠的開坪羌族鄉永安村,至今還遺留著一個巨大的古堡群,最高的古堡高20米,分為上中下三堡,共佔地1.6萬平方米,統稱為“永平堡”。永平堡樓頂和每層樓均為木樓,樓層高5米,樓與樓之間由木板樓梯連接,設計頗為獨特,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是研究羌族建築藝術的標本。

永平堡是川西北目前發現的最大的明代軍事城址,1991年5月,省政府確定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如今雖僅存斷壁殘垣,但藉此仍可遙見當年規模之大。400多年前,這裡曾駐守著明軍的9000名精兵,與其東邊的伏羌堡、伏地堡,分路扼住了片口地區向東邊平原的要道。

在片口,離場鎮古碉樓不遠,還有一座建築,是建於清同治年間的天主教堂。資料記載,清朝同治年間,年輕的法蘭西神甫葛葉被成都天主教會派到片口,修建教堂。他一到片口,就被這裡青山綠水所吸引,馬上動工修建,地點就定在片口場下街梨兒園。教堂規模為四楹四和,樣式和成都駟馬橋的教堂一模一樣,佔地2000多平方米,第二年完工,規模宏偉壯觀,擁有房屋42間。包括大廳、神臺鐘樓、廂房、廚房、客房,中間一個大壩子,修有魚池,四周栽滿花草,環境十分優雅。

片口天主教堂建成後,由成都方面直接委派神父進行管理和傳教,第一任神父就是法國人葛葉。

“上九會”燒火龍

“上九會”燒火龍,是片口鄉獨有的民俗活動。片口鄉的地勢是九根山樑子向街上伸來,以轉金樓為中心,每條樑子中間都有水溝,據說地形是九龍治水。每年正月初九,是“上九會”也就是分龍的日子,這一天要請“端公”(羌族祭司人員)根據天氣、時辰來推算出今年是哪條龍管事,哪條龍管事哪一方就會風調雨順,收成就好。

後來,人們紮成假龍,用篾條編成龍頭、龍身、龍尾,在龍身裡點上蠟燭,讓人舞動起來,“耍龍燈”。一個村子扎一撥龍燈,哪個村子扎幾節,龍是什麼顏色,都是在“上九會”這天定下來的,這些也是很講究,有規矩的,不能亂來。

燒“花兒”是一個完全原始的活動。“花兒”是用荊竹鋸成筒,用硝、硫、磺、細木炭和碎鐵屑組成,按比例兌好,裝在竹筒裡,上面用黃泥巴封口,在竹筒下面鑽一個小眼,用香一點就燃,裡面就衝出五顏六色的“花兒”。鐵屑在高溫熔成鐵水,隨火藥衝出來遇到冷空氣,又馬上凝固從空中落下來,“花兒”就變為五顏六色。在晚上燒龍燈時,大家都拿出來放,場面很壯觀、很好看,也傷不到人。這是隻有在片口才能看到的獨特景觀。

當地傳說,“上九會”的“花兒”能把黴運燒掉,讓你身體健康、財運滾滾。因此“上九會”自發前來耍龍燈的人很多,爭著搶著去挨“花兒”燒。燒“花兒”的人越多,耍龍燈的人就越起勁,到最後把龍燈都燒成光架架。

耍水龍抬狗羞靈官祭天

農曆六月十九,北川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一年一度的“抬狗羞靈官”、“祭天耍水龍”活動在北川羌族自治縣片口鄉舉行,近萬餘名當地群眾和外來遊客齊聚片口場鎮,共同體驗古老的民俗文化,感受濃郁的羌族風情。

傳說很久以前,片口還有原始森林和大草原,四面群山圍繞,茂密的動植物把這裡孕育成了世外桃源。忽然有一年洪災後連續又是旱災嚴重,無情災害讓片口的白草羌人苦不堪言。農曆六月十九這天,釋比(羌族祭司)帶領族人們用“抬狗羞靈官”、“祭天耍水龍“的方式來驅魔除邪,並祈禱上天保佑當地風調雨順,羌人安居樂業。這一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據片口鄉人大常委會主席戴明德介紹,“抬狗羞靈官,祭天耍水龍”活動主要由民間傳說抬狗羞靈官,古羌釋比祭天祈禱風調雨順,耍水龍慶祝國泰民安和文化扶貧惠民演出等4部分組成。

當天上午10時,祭天開光儀式後,舞龍隊、採蓮船、龍燈和“抬狗羞靈官”隊伍從火神廟出發,從老街到新街街遊。一條身披紅綢的大白狗,坐在轎子上,由幾個壯年轎伕抬著巡遊,釋比開路,鑼鼓齊鳴,所到之處,人們蜂擁跟隨。人們一邊戲耍轎子上的狗,一邊戲耍“靈官”,這個靈官是武官,頭戴帥盔,手拿鋼鞭,前面兩個差役把靈官拉起行走。原本傲嬌的“靈官”,被羞辱的狼狽不堪。

古老的羌人,善於用歌舞來宣洩感情和訴說歷史,歌舞就是他們的靈魂。這天,羌族群眾穿上傳統羌族服飾,紛紛走上街頭。在橋頭的廣場上,羌民們跟隨著音樂,唱著歌跳起了歡快的羌族鍋莊。

下午,“祭天耍水龍”開始舉行。水龍是由刺竹、龍鬚草等手工扎制而成。舞龍的隊伍高舉“水龍”浩浩蕩蕩進入觀眾視野,走街串巷狂舞翻騰。沿街群眾紛紛拿起手中的水槍、水盆和水桶,向彩龍和舞龍人潑水,以祈求降雨,福澤眾生。街頭上,龍、狗、群眾潑水混戰,水霧漫天,“奪寶”成功的水龍,受眾人頂禮膜拜。

當天活動參加群眾上萬人,吸引遠近遊客幾千人,有從成都、重慶、綿陽、阿壩等地來的不少遊客,深受當地群眾和遊客的喜愛,促進了鄉鎮文化建設和旅遊經濟的發展。(羅瑜權 文/圖)

編輯:郭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