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其毛都口岸:從兩頂蒙古包變身開放橋頭堡

從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穿越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綿延起伏的陰山和一望無際的草原,行駛近200公里後,便抵達中蒙邊境的甘其毛都口岸。呼嘯的西北風,屹立的新建築,繁忙的大貨車……這是甘其毛都給人的第一印象。

甘其毛都口岸:從兩頂蒙古包變身開放橋頭堡

↑圖為中蒙口岸甘其毛都口岸邊檢大樓。記者 李雲平 攝

口岸貿易插上騰飛翅膀

甘其毛都,蒙古語意為“一棵樹”,毗鄰蒙古國南部資源富集區。巴彥淖爾市商務局副局長李磊說,口岸距蒙古國儲量最大的塔溫陶勒蓋煤礦(TT礦)265公里,距蒙古國最大銅礦——奧尤陶勒蓋銅礦(OT礦)90公里,是蒙古國出口煤炭、銅精粉等礦能資源運距最短、水電兼備的最佳通道,也是閃耀在中蒙邊境線上的一座現代化邊貿城。

記者在甘其毛都口岸海關監管區外看到,一輛輛懸掛蒙古國號牌的重型貨車滿載煤炭,排成長龍,緩緩行駛。在出境通道,卸了煤的空載貨車排隊等待,準備出境拉煤。

甘其毛都口岸:從兩頂蒙古包變身開放橋頭堡

↑這是運輸煤炭和銅精粉的蒙古國貨車。(記者李雲平攝)

30年前,甘其毛都被批准為中蒙邊境貿易臨時過貨點,當時的交易場所只有兩頂蒙古包。中蒙兩國民眾在這裡交易的,也只有皮張、絨毛和工藝品等。

1992年,甘其毛都被批准為季節性開放口岸,中國與蒙古國開始在這裡進行鋼材、水泥等大宗交易。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深入,甘其毛都口岸的貿易量不斷增加,2009年被批准為常年開放的公路口岸,起初全年也只有數百人通關、數萬噸煤炭過貨。

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甘其毛都加快通關基礎設施建設,如建成原煤專用通道、五進五出貨運通道等。進出境貨運車輛由2009年的日均400輛,增至目前的3500多輛,單日進出口貿易量也由4萬噸增至11萬多噸。

統計數據顯示,1992年至今,甘其毛都口岸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超過1億噸,實現貿易總額近千億元。2018年,甘其毛都口岸累計完成進出口貨運量1908萬噸,同比增長4.8%;實現進出口貿易總額233.6億元,同比增長26.4%;實現海關稅收34.63億元,同比增長9.7%。

巴彥淖爾市常務副市長郭剛表示,甘其毛都口岸在中蒙礦能合作領域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成為兩國礦產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金融合作“三位一體”經貿合作思路的實踐地,也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支撐點。

貨物通關進入讀秒時代

通關環境對中蒙礦能企業生產、貿易、流通和深加工的融合有著重要影響。說起通關效率的變化,呼和浩特海關下轄的烏拉特海關關員王越感同身受,連用三個“快”字來概括。

王越說,“一快”是企業申報快。以前,企業申報需要登錄各口岸部門不同的系統重複錄入數據信息,切換系統麻煩,錄入項目疊加,容易出錯。隨著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標準版整合申報模塊的推廣應用,實現了“一口對外,統一受理”,企業只需一次錄入報關單、艙單、運輸工具備案等信息即可,程序簡化,操作簡單,一鍵敲定,方便快捷。

“二快”是車輛通關快。傳統的通關驗放模式,要求車輛通卡後抵達貨場卸貨,等到企業辦結報關、交稅和放行手續後再提離貨物,完成整個通關流程至少需要五六天。現在口岸啟用了智能卡口,企業提前申報清單,車輛到達卡口後,系統自動讀取車牌號碼、貨物重量等信息,海關核實數據無誤後,車輛直接通過智能卡口即完成放行,通關僅僅需要幾十秒。

“三快”是稅款支付快。企業以前支付稅款,首先要到海關打印紙質稅單,再到銀行交稅,然後拿著單據返回海關,海關核對無誤後才能放行,來回輾轉,費時費力。現在,新一代電子支付系統的上線,實現了海關、銀行和國庫聯網,企業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單一窗口”網上支付稅款,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成本,讓企業提速增效,“鬆綁”減負。

企業對通關效率的提升也深有感觸。“以前我們運煤車的通關時間需要一週以上,現在只要20分鐘左右。”從事中蒙煤炭貿易的三禾能源開發公司副總經理張貴生說。

據統計,2018年,甘其毛都口岸進口整體通關時間為2.04小時,較2017年縮短164.81小時,壓縮比為98.78%,超額完成整體通關時間壓縮1/3的目標。

甘其毛都口岸:從兩頂蒙古包變身開放橋頭堡

↑這是中蒙口岸甘其毛都口岸海關監管區內的銅精粉。(記者李雲平攝)

現代邊城更具“國際範兒”

甘其毛都口岸先後引進40多家企業,形成跨境運輸、礦產品加工、倉儲物流、電子商務、電力外送等優勢產業,2萬多人聚集在這裡工作、生活。

走進口岸所在的甘其毛都鎮,既有整齊劃一、景觀別緻的住宅小區,也有蒙古國商品超市、蒙古族風味餐廳、中國家電賣場等商鋪。

寬闊整潔的街道上,小轎車、越野車川流不息。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休閒廣場上別具一格的迴廊成了人們下棋、聊天的好去處。

娜順吉日嘎拉來自蒙古國烏蘭巴托市。5年前,她隨丈夫薩如拉寶音來到甘其毛都口岸生活。“丈夫是運煤車司機,往來於TT礦和口岸,每月最少跑6趟。”娜順吉日嘎拉說,一些常年在這段路跑運輸的蒙古國駕駛員大多住在甘其毛都,房租低廉、吃飯便宜,超市、醫院等配套設施齊全,生活很方便。更讓他們一家欣慰的是現在的收入明顯增多。“來中國前,我在烏蘭巴托做社會工作,丈夫沒有固定職業,全家月收入只有37萬蒙古圖格里克(約合人民幣962元)。”娜順吉日嘎拉說,“現在丈夫每月掙人民幣6000多元,我銷售一些蒙古國小商品,全家人生活質量提高不少。”

甘其毛都學校不僅招收了二三百名當地居民和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還有四五十名蒙古國孩子前來就讀,為在此工作生活的蒙古國人解決了後顧之憂。

在甘其毛都經營進口商品的賀西格,親身經歷了當地的發展變化。“起初賣單一工藝品,最近幾年進貨渠道多了,進口產品也多了,有五六個國家的六七十種產品,銷量也挺好。”賀西格說。

甘其毛都口岸:從兩頂蒙古包變身開放橋頭堡

↑這是位於中蒙口岸甘其毛都口岸的703界碑。(記者李雲平攝)

加快開放發展前景可期

與甘其毛都口岸相對應的是蒙古國嘎順蘇海圖口岸,記者在實地採訪中發現一些發展瓶頸。比如蒙方煤礦至甘其毛都口岸的道路以公路為主,等級低、路況差,嚴重影響運輸效率。

蒙方口岸設施滯後,信息化水平低,支撐能力不足,雙方口岸能力不匹配,制約口岸貿易增長。巴彥淖爾市逐年加大口岸建設力度,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甘其毛都口岸已具備擴大對蒙貿易的能力和條件。

為了消除瓶頸,進一步提升中蒙互利合作水平,創新雙方合作機制,巴彥淖爾市正著力籌劃設立中蒙甘其毛都—嘎順蘇海圖跨境礦產能源合作試驗區。當地幹部表示,該項目是巴彥淖爾市主動融入中蒙俄經濟走廊的具體行動,有利於暢通中蒙能源通道,有利於中蒙經貿發展和政治互信,有利於保障國家能源戰略安全。

基層幹部普遍希望,把該項目上升為國家深化對蒙合作的重要項目,建立協調機制,為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推進中蒙合作共贏創立新的模式。同時,將甘其毛都口岸列為國家級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在資金、貿易、財政等領域給予支持,加強口岸通關設施、道路、加工園區等的配套建設,不斷提升口岸通關過貨和進口資源落地加工能力。

“從兩頂蒙古包到國際邊貿城,從臨時邊境貿易過貨點到中蒙能源大通道,甘其毛都口岸充分利用地緣優勢和區域優勢發展壯大,過去的邊陲小鎮今天實現了大變樣。”甘其毛都口岸管委會副主任薛飛說。

來源:經濟參考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