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唯一的兒子和孫子,都先他去世了,為何後代卻人丁興旺

包拯 宋朝 歷史 不完美媽媽 宋哲宗 宋仁宗 戲曲 張生全精彩歷史 2019-05-25

宋代的包拯為官清廉,嫉惡如仇。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無論走到哪裡,他都能給當地百姓帶來一個朗朗乾坤。

包拯積勞成疾去世後,宋仁宗親率文武百官前往弔唁,賜諡號“孝肅”。因此,後人又親切地稱包拯為“孝肅公”或“包公”。

而包公的事蹟,也被被後世編成戲曲、小說,廣為傳唱,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青天大老爺”的形象。

包拯唯一的兒子和孫子,都先他去世了,為何後代卻人丁興旺

(包拯劇照)

不過,包拯生前也很不幸,他的兒子和孫子都先他去世了,包拯晚年喪子失孫,眼見著就要絕後。不過我們都知道,包拯的後人現在非常多,而且散佈在全國各地,人丁興旺。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包拯一生有過兩妻一妾。原配夫人李氏,在嫁給包拯一年後不幸紅顏早逝,沒能為包拯留下一兒半女。

李氏去世後,包拯又取了一個妻子董氏。董氏非常賢德,頗有大家風範。她不但孝敬公婆,相夫教子,還經常為包拯排憂解難,成為包拯身後名副其實的半邊天。

董氏為包拯生下了一子二女。長子包繶娶崔氏為妻,兩個女兒先後出嫁,生活還算富足平靜。

包繶和崔氏結婚後,兩人恩愛有加,相互扶持。但天有不測風雲,兩年後,21歲的包繶,卻又因病去世了。

這對包拯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他不但失去了唯一的兒子,而且承受著世上最殘酷的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傷痛。而董氏更是氣急攻心,一病不起。

而包拯的兒媳婦崔氏,同樣悲痛欲絕。不過,崔氏強壓著心中的悲痛,一如既往地孝敬公婆,盡心侍奉氣倒在床的婆婆董氏。

包拯夫婦看在眼裡,疼在心理。經過合計,兩人做出了一個驚人決定,讓崔氏回到孃家,改嫁他人。恰在此時,崔氏的母親也趕到了包家,準備將女兒領回。

當包拯夫婦把這決定告訴崔氏時,遭到了崔氏的拼死拒絕。《崔氏墓誌銘》記載:“(崔氏)蓬首雨泣,以死自誓,遂盡志以孝養”。

意思是說,崔氏哭得像下雨一樣,對包拯發誓說,如果讓她回孃家,她就要當場死掉。她要終其一生,侍奉二老。

包拯唯一的兒子和孫子,都先他去世了,為何後代卻人丁興旺

(崔氏劇照)

崔氏的這片赤誠之心,感動得包拯夫婦淚流滿面,於是答應了崔氏的要求。

至此後,崔氏就留在了包家,一邊以女兒的身份侍奉包拯夫婦,一邊含辛茹苦地撫養她和包繶唯一的兒子包文輔。一家人相互慰藉,風雨同舟地過了幾年。

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崔氏5歲的兒子包文輔,又突然夭折了。這個打擊對包拯來說,甚至超過了當初他失去兒子的傷痛。

因為孫子死去後,包家有可能就此斷了香火。在古代,傳宗接代,延續香火是天大的事,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難道真是自古忠孝難兩全,上天真要包拯做一個“不孝”之人嗎?

本來包拯已經沒有了後代了,為何現在包拯的後代又人丁興旺呢?

原來,包拯還有一個妾,那就是孫氏。《宋史》載,“拯嚐出其媵”。這裡的“媵”,指的就是滕妾,也就是包拯的侍妾孫氏。

包拯在痛失愛子和愛孫後,心情一直鬱鬱寡歡。原本就不苟言笑的他,臉上再無一絲笑容,日子就在這樣孤獨寂寞的境況中度過。

轉眼到了包拯59歲這年。也許是包拯覺得生活無望,也許是孫氏犯了什麼不可饒恕之過,包拯將孫氏遣回了孃家。但包拯不知道的是,此時的孫氏已身懷有孕。

兒媳婦崔氏知道到後,對孫氏的遭遇感同身受,暗地裡經常接濟孫氏。當他得知孫氏有了身孕後,更是對孫氏百般呵護,想方設法地瞞著包拯夫婦,照顧孫氏。

在崔氏的悉心照顧下,孫氏順利地產下了一個男嬰。這讓崔氏喜出望外,包家終於後繼有人了。但她並沒有急於將這個驚天大喜告訴包拯,她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機會。

包拯唯一的兒子和孫子,都先他去世了,為何後代卻人丁興旺

(孫氏劇照)

機會終於來了,在包拯60大壽這天,崔氏把這個男孩兒抱回了包家,當面交給包拯,並將事情的來龍去脈,稟告了包拯夫婦。

望著崔氏手中這個牙牙學語的嬰兒,包拯大喜過望,開懷大笑,隨即為孩子取名為包衍。

上天還是眷顧了包拯,終於讓他晚年得子。就這樣,包拯幸福地度過了自己的最後幾年的生活。

1062年5月,正在朝堂理政的包拯突發重疾。彌留之際,他把5歲的包衍叫到病榻前,立下了史上有名的“包公遺囑”:“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也。”

包拯去世後,崔氏儼然成了包衍的母親,將整個包家扛在了自己的肩上。她將包衍的姓名改為包綬,不但將其撫養成人,更是找人教授其學業,幫他成家立業,直到包綬入朝為官。

包綬同樣為官清廉,完全繼承了其父遺志,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清官。

崔氏“長嫂為母”的感人事蹟,讓天下人為之動容。宋哲宗知道後,詔封崔氏為“永嘉郡君”,並下詔書予以嘉獎。

(參考資料:《宋史•包拯傳》、《包拯墓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