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上廣深買了房,欠了幾百萬貸款的人,內心真實感受是什麼樣的

先說一下現在的情況:帝都買房,總價1150萬,貸款400萬,月供2w+。應該是切題的,接下的內容看似有點繞遠,其實也是在回答這個問題。

我03年本科畢業,04年覺得租房再多年也沒有自己的窩,決定買房,看了半個月就在北四環外買了一套110多平米、總價60萬的房,對我父母大口啃老,付了四成首付,月供大概2400。我當時月工資到手2500,完全就是我養房,老公(當時的男朋友)養我。而老公是03年畢業的碩士,收入不高,自己家裡一窮二白,所謂養我也就是不讓我餓著吧,哈哈。當時我倆覺得,36萬的貸款,不知道多少年能還清啊,現在想想,呵呵。08年在我父母支持下,我們把這筆貸款還清了,覺得無債一身輕。——但現在看來這個舉動很傻,應該用攢下來的錢當首付再次出手。算了,帝都樓市,誰沒有一句“當初應該”呢。

2010年初,在政策收緊前買了一套小學區房,總價300+,貸款200+,貸款利率折扣之後月供不到2萬。我和老公都在央企,當時倆人到手年收入大概50+,剛有第一個孩子,母乳,生活花費不太有明顯壓力。貸款,也覺得慢慢還就是了,沒太覺得對生活有什麼影響,大概首先是背房貸習慣了,而且最大的心理底氣就是央企穩定的工作收入吧。我和老公都是跟資金打交道的,感覺打折的房貸,欠著比還了好。於是我們一邊欠著錢,一邊攢錢做其他理財。後來2015年我們的投連險收益率達到70%,在股災之前一個月鬼使神差地把收益抽出來,把本金放到了最保守的賬戶,這筆錢後來用於還這個房子的房貸了。

2012年,我父母賣了他倆的一套福利分房,給了我80萬,讓我提前還貸,此時有了2004年那套房的經驗教訓,我做了一個現在看來很明智的決定。我對父母說:還80萬,無非就是20年一共節約60萬利息,平均一年3萬。那麼如果我能用這80萬買到一套年租金不低於3萬的小房子,是不是就是十足十地划算?(各種通脹啊淨現值啊忽略不計,只算大賬,靠直覺判斷。)我父母也是開明的人,讓我放手去幹。我在北京幾個租售比超過3%的區域看了一圈,最後落地價全款107萬買了一套商住小開間,帶租約的,當時月租金3800。買的時候就看好了附近有快完工的地鐵和在建的地標式寫字樓,後來果然租金一直漲,2017年新籤的租約是月租金7000。現在,這套小房子的租金成了我們還房貸的有力支撐。而且接近8%的租售比,我簡直不要太滿意了。那80萬真的用對了!

在北上廣深買了房,欠了幾百萬貸款的人,內心真實感受是什麼樣的

2015年下半年,計劃要二胎,想把第一套房換成大的。目標很明確,不需要學區(因為第二套房子解決了學區,不想再承受學區溢價),面積要大戶型要好,位置要方便孩子上學。慢慢看房,誓要滿意為止,看了將近一年,見識了15年國慶和16年春節房價的瘋狂,還好有套跟著水漲船高的房子,不然真的受不了。(說到這裡多說一句:第一次置業的人,如果自己本身是有發展潛力的、未來肯定要置換房產的,那麼首套房千萬不要在有限的預算內為了買大一點面積而捨棄地段學區等等升值潛力和扛跌能力。你未來看中的房子一定不比你現在看中的差,那麼如果你放棄了這類要素,意味著這先後兩套房子在你置換前這些時間裡拉大的差價都要用你的積蓄來填補,多麼可怕。)2016年5月,終於看到一套特別滿意的大房子,正巧房東欠債涉訴,著急還錢,總價做了大額的讓步,最終1150萬成交,成為當年本區域成交單價谷底。我們賣了第一套房子得到700多萬(就是當年那套總價60的),貸了400萬,月供2萬+,開始又一次還貸生活。此時我和老公每年到手收入合計100+,加上房租收入,真的沒覺得2w+的月供是什麼大問題。

寫到這裡突然意識到,除了央企的穩定收入,我們心理上還有一重倚仗:我和老公從09年開始買了人壽、重疾、意外三類保險,年年繳費不少,我倆的單人身故保額都能夠還清房貸還有富餘,萬一患上惡疾,基本上治得了的病保額都夠用了。總之就是日常還得起,出什麼事也不怕。此處好像應該加一句:不賣保險,沒有保險要推薦,沒有利益相關。

總結一下,感覺有很多幸運因素,比如自己出生得還不算晚,有可以提供首付資金還能自給自足的父母,2015年股市大跌之前的落袋為安,前房主的讓價。也有很多基於個人行為的種瓜得瓜,比如畢業不到一年決定買房,下手低總價的投資用房產,越來越清晰的購房訴求,對貸款和積蓄的平衡考慮,一直在努力工作保持職位和收入的上升,長年保持的保險習慣等等。目前我們請著住家阿姨打理家務,我倆專心陪兩個孩子學習和遊戲,日常花銷基本不考慮價格因素,積蓄不多但也在緩慢增長。所以,房貸的心理壓力,基本不存在,不太想這件事。

文來源:知乎

侵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