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民間故事

保定民間故事 大列瓜的傳說

保定南大街路西牆角下,有一塊普通的石頭露出地面,它光滑滑,圓咕嚕,乍一看像個西瓜,人們管它叫“大裂瓜”。相傳這塊石頭是戰國時期燕趙兩國的界石,本來的名字叫“列國石".

保定民間故事

古城保定古蹟多:有趙國大將軍廉頗的晒甲石,有創建於唐代的古蓮池,有元代修建的大慈閣等等。這古蹟當中,流傳最廣的數那個?當數“大列瓜”。為什麼這樣說?有一首歌謠為證:“滄州獅子定州塔,保定府的大列瓜。”這大列瓜便是保定最古老的標誌。你別看這塊石頭不起眼,說起它的來歷還有一段神話故事呢。

相傳,這大列瓜是二郎神擔山趕太陽丟下的一個扁擔楔兒。

太陽神的任務本來是為人們謀幸福,它把光和熱源源不斷地送到人間,照得人們暖烘烘,照得大地生長萬物。有一天,太陽神忽然察覺到白天自個兒孤零零地懸在天空,晚上累了回家歇息,這生活太沒意思了。他看到人間景象繁華,一家家男女老少歡歡樂樂,非常羨慕。他靈機一動,便來到人間湊熱鬧。誰知這一降落不要緊,一眨眼的功夫,人們就熱得受不了啦。太陽神象一個巨大的火球,把樹木烤焦,晒得人們難以活命,無處藏身。正在這節股眼上,二郎神感到了。他力大無窮,專門打抱不平。他用扁擔擔來兩座大山,想給人們遮遮陰涼。俗話說:“高山遮不住太陽。”搬山無濟於事。二郎神急忙握槍在手,怒聲喝道:“太陽神,你可知罪 ” 說罷,挺槍便刺。太陽神見二郎神要拼命,慌忙閃過。他狡猾的說:“要我走也行,不過你的擔著兩座山和我賽跑,你要追不上,我永遠不走。”二郎神說好他左手抄起一條扁擔,擔起兩座大山,右手拿槍,就和太陽神比賽。太陽神跑的比離弦箭還快,二郎費力追趕,一下子追了十萬八千里,才趕上太陽神。太陽只好服輸,倉皇地逃到遠方。

這天,二郎神擔山來到保定西郊滿城上空,天氣格外涼爽,這時他才感到渾身無力,便在這裡歇息。他脫下兩隻鞋,到出鞋裡的塵土,忽然扁擔從他肩頭滑下來,打在腳面上震了一下。這一震,扁擔一頭的楔子掉在地上。二郎神終因力氣用盡而死。從此,太陽以溫暖的光輝沐浴著大地,草木青翠,五穀豐登,人們安居樂業,繁衍子孫。話又說回來,如今滿城縣西部有兩座像墳丘的山,南北對峙,號稱“龍門”,傳說是當年二郎神到出的兩堆土。那遙遙相望的兩座大山各有一個扁孔,傳說是二郎擔山趕太陽時穿的孔。當時掉下的扁擔楔,便成了保定的大列瓜。

民國初期,曹錕在保定擔任直隸督軍,聽到有人說“大列瓜”沒有底。他說:“我就不信,這塊小小的頑石竟沒有底”。他徵用民夫,刨了好多天,不知耗費了多少人力 物力,越刨石頭越大,終究沒有挖到底。原來,“大列瓜”並不是一塊孤零零的石頭,而是一座古潛山的峰尖。

保定民間故事 荷葉託桃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了北京城,慈禧太后連夜逃出了北京,經八達嶺、山西到了西安。第二年"議和"後回到北京。光緒二十九年,慈禧想起來要到西陵祭祖,還要繞過省城保定。直隸總督袁世凱為贏得慈禧的歡喜,命保定知府在幾個月內建起一座富麗堂皇的行宮。知府也不敢怠慢,把方圓八百里的能工巧匠都找來,限期完工。有個老木匠手兒怪巧的,聽說為慈禧老妖婆建行宮,就來了個新花招。限期到了,行宮也建成了。慈禧來到保定,知府陪她去後花園看戲。慈禧一抬頭,見戲樓頂上雕著一個大壽桃,還用荷葉託著,真是巧奪天工。慈禧笑著問知府:"這是誰雕的?怪喜歡人的。狗官見慈禧高興,忙說:"是卑職派人給老佛爺刻的壽桃。"

慈禧吩咐太監拿銀子賞工匠,工匠們都暗暗地笑開了。原來是罵慈禧在八國聯軍入北京時,連(蓮)夜(葉)脫(託)逃(桃)呢。不知是誰把這事告了上去,慈禧氣得把桌子一拍,喝道:"叫狗官來!"保定知府跪在地上,混身篩糠,磕頭如搗蒜,請求饒命。慈接罵道:“是誰刻的蓮葉大桃,找不出人來要你狗官的腦袋!滾!”

慈禧和保定知府想把工匠全部抓來,又怕官逼民反,拆掉戲樓吧,又怕後人恥笑,只得啞吧吃黃蓮一一有苦難言了。可這個故事卻在保定府流傳開了。

保定民間故事 荷包營

保定城裡,有一個衚衕叫荷包營。路寬幾尺,長百步,至今還住著三五十戶人家呢。可為什麼叫荷包營呢?要想知道,這裡還真有一段故事給您講講!

據說,很久以前,這裡住著一戶窮秀才一戶鞋匠。兩人情投意合結為兄弟。秀才居長。

一天,秀才請鞋匠到家中說道“為兄近日盤算,與其在家坐吃山空,還不如出去謀些生路,還能賺些銀兩來。”鞋匠就說,兄長放心去吧,家中之事自有我照應就是了。

秀才離開了家,鞋匠早出晚歸,兩家人的生活重擔就全壓他身上了。可嫂子王氏時間一長,就遊手好閒,什麼都不操心。

鞋匠看得出嫂子不安與食,怕她出什麼差錯,無顏對哥哥啊。於是鞋匠就到王氏家裡對他說:“最近活計不大好,嫂子也乾點營生,大哥回來你們也儘早好過上好日子。”王氏嘴上答應還說了客套話寒暄,可心裡早不痛快了。又對鞋匠說:“我一婦道人家能幹什麼啊?”鞋匠也是機敏,說道:“我看嫂子針線活不錯,就繡些荷包賣吧,也補貼點家用。”

鞋匠給王氏買來了絲線布料。王氏也只能穿針走線繡起荷包來。第一天,

讓孩子們拿出去換了一吊錢,第二天賣的更好,時間一長,王氏的荷包不僅補貼了生活還賺了零用錢。日子寬裕了,幹起活來有更有勁了,再也沒別的閒心了。

三年一晃就過去了,秀才一進門見到親人悲喜交加。王氏不見親人不落淚/一見秀才就訴說起委屈來。秀才聽完也感嘆歲情同手足,可畢竟不如一母同胞啊。

第二天,哥倆三年沒見,就聚到一起喝幾盅。秀才說:“我不在這幾年家裡全靠賢弟幫扶幾個月,也不枉我們兄弟一場”鞋匠聽大哥話裡有話,就 上前把炕上的破箱子打開,秀才一看驚呆了,是滿滿一箱子荷包。鞋匠說:“哥哥不在家,我怕嫂子在家有啥閃失,就給她想了個營生,然後她繡的荷包我都託人買下了。”秀才聽此,眼淚橫流的跪在地上說:“請受為凶一拜。”鞋匠忙扶起哥哥說:“大哥出門在外,你我情同手足,這是分內之事。”

從這以後王氏沒有了怨言,繡的更殷勤了。秀才除了教子之外,每日還負包上街賣荷包,欲換錢來報恩。鞋匠知此事哪裡肯幹。乾脆讓妻子也繡起了荷包,和大哥一起做起了荷包生意。

這件事迅速傳開併成為了美談。遠近的老百姓也慕名來這裡買荷包。街坊鄰居看著這哥倆買賣一天天紅火起來,也讓家裡的內人繡起了荷包。日子一長,買荷包的人都說:“去荷包營買吧。”無意中就給這條街起了個名字——荷包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