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開老家到縣城居住了二十多年,對縣城的人們怎樣過年仍然一無所知。每年的春節都是回到那個熟悉的鄉村,回到父母居住的宅院,一家人延續著幾十年未變的方式和習俗,讓漂泊的心聚攏在一起,沉浸在過節的歡悅中。

今年從臘月二十八、九開始,分散在外地的我們兄弟五個,紛紛帶上妻子兒女趕到父母居住的老家。一家男女老幼二十四口人,湊在一起,熱熱鬧鬧。

幾個妯娌剁肉調餡包餃子,肉的、素的,包了幾大拍子;我們幾個殺雞、宰魚、打掃庭院,貼春聯和門神,掛燈籠,把水缸的水打滿;小孩子在院裡放鞭炮;母親忙得轉來轉去,在那些祖宗牌位前面,還有紅紅綠綠的倉官、財神等等神像前,放上供品,有點心、水果、棗山和棗花,虔誠地磕頭、燒紙、焚香。父親張羅著把酒菜擺上八仙桌,我們兄弟幾個把父親推上頭把交椅,然後依大小順序坐定,開始喝酒說家常。

幾個已經成年的侄子也入座頻頻舉杯敬酒,一家人酒酣耳熱,話語滔滔,氣氛融洽。兄弟們說著他們的企業,今年盈利頗豐。我把自己的散文集帶到家裡,分發給侄子侄女和村裡的文化人。這些都讓父親喜不自禁。尤其是孫男嫡女爭氣,一個考上了研究生,四個在上本科,讓父親對這個家庭的未來抱有極大的希望。而我們兄弟和妯娌們,和睦相處,相親相敬,更是難得珍貴。

有一位村裡人來家裡串門,正趕上我們幾個喝酒,他大發感慨,說別人家兄弟兩個還鬧矛盾坐不到一起塊兒,你們兄弟五個卻能坐在一起熱熱乎乎地喝酒,真讓人眼饞。我們都懂得,家和萬事興,和睦相處也是給父母盡孝添福。喝完酒,吃過年夜飯,遠路的住在家裡,母親早已拾掇好床鋪,晒暖了被子。我們在縣城居住的,紛紛開車回來。母親一再囑咐:明天起五更要早早來!

初一五點起床,天色尚暗,遠處已傳來零星鞭炮聲。開車往村裡趕,到家已近六點,父親帶著侄子在院裡燃放二踢腳。灶屋裡的風箱呱嗒直響,煙霧和著蒸汽順著窗格湧到院裡,閒置許久的大鐵鍋派上了用場,幾拍子水餃一下煮進鍋裡。灶屋裡水餃煮熟了,開始盛碗,母親說:點炮吧!鋪在院裡長長的一掛“滿地紅”鞭炮被點燃,火光閃耀,炮聲震耳,有人遠遠地捂著耳朵觀看,還有人躲在屋裡掀著棉門簾探出頭來。

放鞭炮的煙霧夾帶著濃烈的火藥味,隨風飄向空中。大家踩著厚厚的紙屑去灶屋一手端了一碗水餃出來,放在堂屋的八仙桌上,二十四個碗,擺滿了一整桌。這時,父母招呼大家給祖宗軸子上的祖先拜年,一家老小齊刷刷跪下,然後給父母和哥嫂拜年。拜完年小孩子開始收壓歲錢了,大家也端了各自的飯碗吃素水餃。

按規矩每個人都不能把水餃吃完,要剩幾個,我想大概是要留有餘糧或留個念想的意思吧。吃飯間隙,就有人來家裡拜年,我們趕忙放下飯碗,也要出去拜年。我們兄弟五個、妯娌五個,再加上幾個侄子十多個人,排成一大溜,按輩分和遠近門挨家拜年,去了二奶奶、三奶奶家,還有臭大爺、貴成叔、永香姑、香姐家,大約二十多家吧,一圈轉下來只感到膝蓋咯得有些生疼。

拜年磕頭雖然是舊時禮節了,可是在村裡一直沿襲。我以前也曾想不通,認為這是一種落後庸俗的形式,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感到,拜年磕頭是農村過年時的一種精神內涵,缺少了它,會讓這個年少了味道。

已七十多歲的父母,每年都要等來家裡拜年的人少了,抽出空閒去給二奶奶拜年,而一位堂叔雖然比父親小一歲,也每年堅持給父母拜年。這讓我感到磕頭不僅僅是一種禮節,更是一種莊重、虔誠的禮儀,在這大年初一的黎明裡不可或缺。就好像一位教徒,去往寺裡不叩拜,就失去了進去的內容和理由,也失去了動力和意義。

在村裡轉了一圈,拜完年回來,天已經亮了。我和五弟商量照張全家福吧!五弟也有這個想法,他帶了單反相機,我帶了相機支架,正好可以自拍。我越來越感到全家人能照個合影之不易。父母年歲漸增,已過古稀之年,去年國慶節前,兄弟幾個委託我帶著父母逛了京城,就是趁父母還能走得動,讓他們多看看,我們實實在在有一種緊迫感。現在照相也是。女兒和侄女們大的都二十多歲,如果出嫁了,再照相就更不易了。這些年也偶爾冒出一個想法,旅遊到外地過春節,後來一想,能圍著父母在老家過年,雖習以為常,雖平淡無奇,可是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少,需要倍加珍惜,所以,從幼小到中年,四十多個春節,年年回老家度過。

沒過多久,一家人有坐有站地排好隊形,我對好鏡頭,調好20秒自拍,按下快門,急忙站進隊列,相機“啪、啪、啪”幾個連拍,一家人的幸福笑臉,定格在相機裡。

"

離開老家到縣城居住了二十多年,對縣城的人們怎樣過年仍然一無所知。每年的春節都是回到那個熟悉的鄉村,回到父母居住的宅院,一家人延續著幾十年未變的方式和習俗,讓漂泊的心聚攏在一起,沉浸在過節的歡悅中。

今年從臘月二十八、九開始,分散在外地的我們兄弟五個,紛紛帶上妻子兒女趕到父母居住的老家。一家男女老幼二十四口人,湊在一起,熱熱鬧鬧。

幾個妯娌剁肉調餡包餃子,肉的、素的,包了幾大拍子;我們幾個殺雞、宰魚、打掃庭院,貼春聯和門神,掛燈籠,把水缸的水打滿;小孩子在院裡放鞭炮;母親忙得轉來轉去,在那些祖宗牌位前面,還有紅紅綠綠的倉官、財神等等神像前,放上供品,有點心、水果、棗山和棗花,虔誠地磕頭、燒紙、焚香。父親張羅著把酒菜擺上八仙桌,我們兄弟幾個把父親推上頭把交椅,然後依大小順序坐定,開始喝酒說家常。

幾個已經成年的侄子也入座頻頻舉杯敬酒,一家人酒酣耳熱,話語滔滔,氣氛融洽。兄弟們說著他們的企業,今年盈利頗豐。我把自己的散文集帶到家裡,分發給侄子侄女和村裡的文化人。這些都讓父親喜不自禁。尤其是孫男嫡女爭氣,一個考上了研究生,四個在上本科,讓父親對這個家庭的未來抱有極大的希望。而我們兄弟和妯娌們,和睦相處,相親相敬,更是難得珍貴。

有一位村裡人來家裡串門,正趕上我們幾個喝酒,他大發感慨,說別人家兄弟兩個還鬧矛盾坐不到一起塊兒,你們兄弟五個卻能坐在一起熱熱乎乎地喝酒,真讓人眼饞。我們都懂得,家和萬事興,和睦相處也是給父母盡孝添福。喝完酒,吃過年夜飯,遠路的住在家裡,母親早已拾掇好床鋪,晒暖了被子。我們在縣城居住的,紛紛開車回來。母親一再囑咐:明天起五更要早早來!

初一五點起床,天色尚暗,遠處已傳來零星鞭炮聲。開車往村裡趕,到家已近六點,父親帶著侄子在院裡燃放二踢腳。灶屋裡的風箱呱嗒直響,煙霧和著蒸汽順著窗格湧到院裡,閒置許久的大鐵鍋派上了用場,幾拍子水餃一下煮進鍋裡。灶屋裡水餃煮熟了,開始盛碗,母親說:點炮吧!鋪在院裡長長的一掛“滿地紅”鞭炮被點燃,火光閃耀,炮聲震耳,有人遠遠地捂著耳朵觀看,還有人躲在屋裡掀著棉門簾探出頭來。

放鞭炮的煙霧夾帶著濃烈的火藥味,隨風飄向空中。大家踩著厚厚的紙屑去灶屋一手端了一碗水餃出來,放在堂屋的八仙桌上,二十四個碗,擺滿了一整桌。這時,父母招呼大家給祖宗軸子上的祖先拜年,一家老小齊刷刷跪下,然後給父母和哥嫂拜年。拜完年小孩子開始收壓歲錢了,大家也端了各自的飯碗吃素水餃。

按規矩每個人都不能把水餃吃完,要剩幾個,我想大概是要留有餘糧或留個念想的意思吧。吃飯間隙,就有人來家裡拜年,我們趕忙放下飯碗,也要出去拜年。我們兄弟五個、妯娌五個,再加上幾個侄子十多個人,排成一大溜,按輩分和遠近門挨家拜年,去了二奶奶、三奶奶家,還有臭大爺、貴成叔、永香姑、香姐家,大約二十多家吧,一圈轉下來只感到膝蓋咯得有些生疼。

拜年磕頭雖然是舊時禮節了,可是在村裡一直沿襲。我以前也曾想不通,認為這是一種落後庸俗的形式,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感到,拜年磕頭是農村過年時的一種精神內涵,缺少了它,會讓這個年少了味道。

已七十多歲的父母,每年都要等來家裡拜年的人少了,抽出空閒去給二奶奶拜年,而一位堂叔雖然比父親小一歲,也每年堅持給父母拜年。這讓我感到磕頭不僅僅是一種禮節,更是一種莊重、虔誠的禮儀,在這大年初一的黎明裡不可或缺。就好像一位教徒,去往寺裡不叩拜,就失去了進去的內容和理由,也失去了動力和意義。

在村裡轉了一圈,拜完年回來,天已經亮了。我和五弟商量照張全家福吧!五弟也有這個想法,他帶了單反相機,我帶了相機支架,正好可以自拍。我越來越感到全家人能照個合影之不易。父母年歲漸增,已過古稀之年,去年國慶節前,兄弟幾個委託我帶著父母逛了京城,就是趁父母還能走得動,讓他們多看看,我們實實在在有一種緊迫感。現在照相也是。女兒和侄女們大的都二十多歲,如果出嫁了,再照相就更不易了。這些年也偶爾冒出一個想法,旅遊到外地過春節,後來一想,能圍著父母在老家過年,雖習以為常,雖平淡無奇,可是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少,需要倍加珍惜,所以,從幼小到中年,四十多個春節,年年回老家度過。

沒過多久,一家人有坐有站地排好隊形,我對好鏡頭,調好20秒自拍,按下快門,急忙站進隊列,相機“啪、啪、啪”幾個連拍,一家人的幸福笑臉,定格在相機裡。

老家的年味

2012年春節照片

"

離開老家到縣城居住了二十多年,對縣城的人們怎樣過年仍然一無所知。每年的春節都是回到那個熟悉的鄉村,回到父母居住的宅院,一家人延續著幾十年未變的方式和習俗,讓漂泊的心聚攏在一起,沉浸在過節的歡悅中。

今年從臘月二十八、九開始,分散在外地的我們兄弟五個,紛紛帶上妻子兒女趕到父母居住的老家。一家男女老幼二十四口人,湊在一起,熱熱鬧鬧。

幾個妯娌剁肉調餡包餃子,肉的、素的,包了幾大拍子;我們幾個殺雞、宰魚、打掃庭院,貼春聯和門神,掛燈籠,把水缸的水打滿;小孩子在院裡放鞭炮;母親忙得轉來轉去,在那些祖宗牌位前面,還有紅紅綠綠的倉官、財神等等神像前,放上供品,有點心、水果、棗山和棗花,虔誠地磕頭、燒紙、焚香。父親張羅著把酒菜擺上八仙桌,我們兄弟幾個把父親推上頭把交椅,然後依大小順序坐定,開始喝酒說家常。

幾個已經成年的侄子也入座頻頻舉杯敬酒,一家人酒酣耳熱,話語滔滔,氣氛融洽。兄弟們說著他們的企業,今年盈利頗豐。我把自己的散文集帶到家裡,分發給侄子侄女和村裡的文化人。這些都讓父親喜不自禁。尤其是孫男嫡女爭氣,一個考上了研究生,四個在上本科,讓父親對這個家庭的未來抱有極大的希望。而我們兄弟和妯娌們,和睦相處,相親相敬,更是難得珍貴。

有一位村裡人來家裡串門,正趕上我們幾個喝酒,他大發感慨,說別人家兄弟兩個還鬧矛盾坐不到一起塊兒,你們兄弟五個卻能坐在一起熱熱乎乎地喝酒,真讓人眼饞。我們都懂得,家和萬事興,和睦相處也是給父母盡孝添福。喝完酒,吃過年夜飯,遠路的住在家裡,母親早已拾掇好床鋪,晒暖了被子。我們在縣城居住的,紛紛開車回來。母親一再囑咐:明天起五更要早早來!

初一五點起床,天色尚暗,遠處已傳來零星鞭炮聲。開車往村裡趕,到家已近六點,父親帶著侄子在院裡燃放二踢腳。灶屋裡的風箱呱嗒直響,煙霧和著蒸汽順著窗格湧到院裡,閒置許久的大鐵鍋派上了用場,幾拍子水餃一下煮進鍋裡。灶屋裡水餃煮熟了,開始盛碗,母親說:點炮吧!鋪在院裡長長的一掛“滿地紅”鞭炮被點燃,火光閃耀,炮聲震耳,有人遠遠地捂著耳朵觀看,還有人躲在屋裡掀著棉門簾探出頭來。

放鞭炮的煙霧夾帶著濃烈的火藥味,隨風飄向空中。大家踩著厚厚的紙屑去灶屋一手端了一碗水餃出來,放在堂屋的八仙桌上,二十四個碗,擺滿了一整桌。這時,父母招呼大家給祖宗軸子上的祖先拜年,一家老小齊刷刷跪下,然後給父母和哥嫂拜年。拜完年小孩子開始收壓歲錢了,大家也端了各自的飯碗吃素水餃。

按規矩每個人都不能把水餃吃完,要剩幾個,我想大概是要留有餘糧或留個念想的意思吧。吃飯間隙,就有人來家裡拜年,我們趕忙放下飯碗,也要出去拜年。我們兄弟五個、妯娌五個,再加上幾個侄子十多個人,排成一大溜,按輩分和遠近門挨家拜年,去了二奶奶、三奶奶家,還有臭大爺、貴成叔、永香姑、香姐家,大約二十多家吧,一圈轉下來只感到膝蓋咯得有些生疼。

拜年磕頭雖然是舊時禮節了,可是在村裡一直沿襲。我以前也曾想不通,認為這是一種落後庸俗的形式,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感到,拜年磕頭是農村過年時的一種精神內涵,缺少了它,會讓這個年少了味道。

已七十多歲的父母,每年都要等來家裡拜年的人少了,抽出空閒去給二奶奶拜年,而一位堂叔雖然比父親小一歲,也每年堅持給父母拜年。這讓我感到磕頭不僅僅是一種禮節,更是一種莊重、虔誠的禮儀,在這大年初一的黎明裡不可或缺。就好像一位教徒,去往寺裡不叩拜,就失去了進去的內容和理由,也失去了動力和意義。

在村裡轉了一圈,拜完年回來,天已經亮了。我和五弟商量照張全家福吧!五弟也有這個想法,他帶了單反相機,我帶了相機支架,正好可以自拍。我越來越感到全家人能照個合影之不易。父母年歲漸增,已過古稀之年,去年國慶節前,兄弟幾個委託我帶著父母逛了京城,就是趁父母還能走得動,讓他們多看看,我們實實在在有一種緊迫感。現在照相也是。女兒和侄女們大的都二十多歲,如果出嫁了,再照相就更不易了。這些年也偶爾冒出一個想法,旅遊到外地過春節,後來一想,能圍著父母在老家過年,雖習以為常,雖平淡無奇,可是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少,需要倍加珍惜,所以,從幼小到中年,四十多個春節,年年回老家度過。

沒過多久,一家人有坐有站地排好隊形,我對好鏡頭,調好20秒自拍,按下快門,急忙站進隊列,相機“啪、啪、啪”幾個連拍,一家人的幸福笑臉,定格在相機裡。

老家的年味

2012年春節照片

老家的年味

2019年春節照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